书名:妈妈是最好的老师

妈妈是最好的老师第13部分

    建议在许多人看来真是疯了,怎么可以教唆孩子一边写作业一边看电视,孩子最怕的就是学习不专心,他们应该从小养成好的学习态度呀。

    丽文是这样想的:小学生的作业其实多半是体力活,他们在完成作业时并不需要动用多少脑力,也不需要做深入思考,孩子们只要调动一部分注意力就可以完成作业;而看电视节目本身又是件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更不需要思考就可完成的事。写作业和看电视这两件事都比较简单,应该可以同时进行。虽然这是一心二用,但并不影响什么。如果说有些影响,也并不严重,总体权衡还是个好办法。

    第44节:如此“纵容”孩子(2)

    一听妈妈的建议,妞妞非常愿意,这样妞妞就可以把写作业和练钢琴这两个最当紧的事情都完成,又不耽误看电视。由于家长的信任,孩子心里没有任何不自在,妞妞果然把这几件事协调得很好。电视剧开始之前先练钢琴,然后边看电视边写作业。一开始,在电视剧播放过程中,妞妞总因为看得太投入忘了写作业,过了几天,妞妞只要在一插广告或片头片尾曲时,妞妞就会赶紧抓住时间写一些。她写作业的速度因此明显加快了。同时她也更懂得利用学校的时间。为了晚上回家看电视,她在学校就尽量利用各种零散时间写作业,回家后见缝插针地写一些,作业就都能完成。

    妞妞看完后,告诉丽文,电视剧也就那样,妞妞看电视剧的劲头明显下降了。

    一些妈妈可能会担心地说,我的孩子不听话,自我控制能力很差的,如果我这样放开了,他就会完全管不住自己,要是让他总是边写作业边看电视,电视倒是看了一部又一部,分数会一分比一分少了,这肯定是要影响学习成绩啊。也许这些家庭中的孩子似乎很不懂事,很不自觉,也能理解家长的焦虑。只是,我想对这些家长说的是,不要孤立地看待一件事和一种现象。

    孩子“不自觉”的现象和一些不良毛病形成的原因有多方面,很多问题多半反映了家庭中有积淀已久的教育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家长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时,总是在处理方式上充满强权作风,不注意体贴孩子的情绪、面子、能力、愿望等,多是采用直接告知的方式来教导或批评孩子。比如数落孩子看电视时间太长,就强行关电视,命令孩子回房间学习等。

    采用类似处理方式的家长应该想一想,关了电视,就关了孩子看电视的心情和愿望了吗?让孩子离开电视坐到书桌前,他就是用心去学习了吗?如果不是出于自觉自愿的,不仅当天的学习谈不上用心,接下来的日子里孩子也不想去好好学习;他的内心更会因为看不看电视而矛盾痛苦,或许会找其他的办法来看喜欢的电视剧,有些孩子去网吧看电视,这下问题就严重了。这种做法就不是在教育孩子,只是一再损伤他的自觉和自信。

    第45节:疏导远胜于控制

    疏导远胜于控制

    儿童身上原本就有一种积极的自我完善的天性,父母的强制只会损伤这种天性。如果父母在儿童成长中是帮助他更好地适应一些事情,他就会在这种适应中更加健康地发展自己的天性,并在体内生长出“自我控制”的力量。

    我们来听听丽文是怎样帮助妞妞完善这种天性的。

    妞妞上初二时,正是青春时期,在班里可能听到同学说有部爱情电视剧很好看,回来就和丽文说。丽文也听了同事们说不错。说的是一个山东的女孩子和一位韩国留学生在北京相恋,冲破种种阻碍,两个年轻人经过努力终于走到了一起。

    正好周末,母女两个人就一起看电视剧。电视剧每天播放两集,妞妞当时住校,只能在周六回来晚上才能看两集。妞妞说喜欢电视剧中男主人公的帅气和正直,还有女主人公的善良。丽文觉得这部电视剧也很单纯,很健康的爱情故事。虽然丽文不希望妞妞看连续剧,可一旦看开了,丽文说也就理解女儿希望看下去的心情,孩子的心情其实和我们大人的心情是一样的。将心比心,大人看一个连续剧,中间突然打断也很不舒服,孩子肯定也一样。于是,丽文和妞妞商量,丽文会把每天看的剧情大概记下来,等妞妞周末回来给她讲。

    丽文就开始了“记”剧情,每天播放的剧情,她都记得很详细。

    在妞妞看来,她已习惯妈妈的种种“纵容”之法,但妞妞说她从来不会利用丽文的这种爱的宽容。妞妞对自己该在什么时间看电视,什么时间不看自己控制得很好。尤其随着渐渐长大,妞妞有自己的主见,也越来越懂得如何珍惜时间,更不会让电视无端地浪费自己的时间了。

    生活中,不少妈妈却让孩子从小就喜欢上了电视。有的妈妈自己不带孩子,随意让孩子跟着爷爷奶奶从早到晚看电视;有的妈妈自己看电视时甚至嫌孩子打扰,就用电视机哄孩子。等孩子长大了,就开始强制孩子,“做作业去,不许看电视!”

    孩子在上学前就习惯了围着电视转,父母也没有培养孩子发展出其他兴趣;等上学后家长突然开始限制孩子看电视,孩子会非常不适应。因为孩子的习惯突然被管制,他的享受突然间变成错误;他本来每天活得自由自在,大人突然要求他要按照大人的要求“努力”,孩子在不情愿下也无从去寻找被要求的东西。无论孩子表面如何和家长顶撞,孩子内心其实是很为此痛苦的。

    一位妈妈说,她的那个孩子,才不会为这件事痛苦呢。孩子总是找借口从自己学习的屋子里跑出来,然后找各种借口在电视机前多呆几分钟,哪怕是一秒。一会儿来倒杯水,一会儿又去冰箱拿瓶饮料,又去取个苹果,慢慢地削皮。好容易削完了,让他回屋里吃,他就不情愿地小声嘀咕,慢吞吞地站起来,还做着鬼脸倒退着回他的屋,就为了多看一眼电视。他哪里痛苦啊,多看一眼电视他乐死了。

    这位家长只是表面化地看问题,她不知道孩子倒退着回屋时,其实内心是多么痛苦;家长更不知道这痛苦是如何来的,也不想探究如何帮助孩子解决这个痛苦。这真是让人感到遗憾。

    家长为什么不可以改变一下方法,以策略来攻孩子的心呢?有一次和大学的挚友网上聊天。她说女儿每天回来就是看电视,心里就生气。那天晚上九点多了,女儿还是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剧,她想发火,可是想起我说过的,不要强制孩子,她就把遥控器递到女儿手里,淡淡地笑着对孩子说:妈妈不看了,你要是不看了,就把电视关了。说完她就离开客厅。女儿看看妈妈很真诚的样子,一瞬间有点吃惊,但马上很高兴地说“好的”,随手接过遥控器——这以前可是妈妈和女儿争执的东西。

    当她刚进卧室时还有些担心,令她没想到的是不到十分钟,就听到女儿把电视机关了。女儿还从卧室门探进头来,看到妈妈正捧着杂志在读,相信妈妈没生她的气,就调皮而愉快地说:“妈,我要好好地学英语了。”

    这位朋友说,以前总是因为看电视的事批评抱怨孩子,没想到自己稍一改变态度和方法,孩子也有相应变化。看来是自己以前用错了方法。

    妈妈们,请相信孩子是一株禾苗,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对孩子是最有好处的!

    第46节:家长要用行动说话

    家长要用行动说话

    家长在强制孩子不要看电视的时候,自己又是怎样做的呢?

    令人感到最糟糕的情况是,有的家长自己整天在客厅里看电视,孩子放学回来就想看一会儿,却遭到训斥;有的是孩子做完作业看看喜欢的节目,家长就责备孩子,理由是:大人有自由看电视,小孩子现在要好好学习,不能看电视!家长这些理由听起来没错是为了孩子好,孩子也无法反驳,但这种说法造成的效果非常不好。家长实际上是在告诉孩子:电视是一项特权享受,只有大人们有资格享受了,作为学生的孩子还没有资格,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获得这样的资格。

    可对于孩子来说,他觉得大人比他高一等,意识到了大人的特殊和强权,内心产生了“学习”和“享乐”是对立的概念。孩子知道应该去学习,可是内心里就是想去看,想知道电视到底在演什么,只有大人才能看。这种矛盾会让孩子不舒服,这种矛盾和不舒服感如果经常刺激他,就会慢慢激化起孩子对看电视更加渴望和对学习的更加厌烦。

    家长的行动比言语更有说服力,要尽可能减少环境中对孩子的诱惑,而不是劝说孩子去抵抗诱惑。在孩子很想看的时候就让他心安理得地去看,不要让孩子一边看电视一边觉得有负疚感;但平时家里要尽量少开电视,家长自己在看电视上必须做到节制,以身作则,用行动产生说服力,而不是用语言命令或者辱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说的也就是这个理。

    生活中,家长和孩子都不要形成这种“老鹰抓小鸡”的关系。不要让孩子为了假装做听话的孩子或害怕家长才不看电视,要培养他的理性和上进心,让少看电视成为孩子自觉自愿的选择。

    妞妞上大学后,我有一次问妞妞,是否感觉家长对你看电视有过限制。

    妞妞说没有啊,老爸老妈从来不管我呀。妞妞的记忆中甚至尽是爸爸妈妈的“纵容”。除了不说什么,妞妞说还经常是老妈和老爸陪她一起看动画片,比如《樱桃小丸子》、《米老鼠和唐老鸭》、《机器猫》、《灌篮高手》等,很多动画片都是一家人一起看,一起讨论。

    我又问妞妞是怎么做到有节制地看电视的,妞妞说不知道,好像没有有意识地约束过自己。妞妞又想想说,觉得看电视也挺好,不过一直有一种感觉,觉得不应该花太多的时间在那上面。看电视还不如看小说有意思,有时间的话,她宁可读一本小说或杂志。

    我觉得,另一个好的方法就是从幼儿期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孩子从小喜欢上阅读,有了这种爱好,他的智力就会发育得更好,孩子会更容易发现别的有兴趣的事情;同时孩子的思想更成熟更理性,他自己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不会舍得让电视浪费自己的时间。

    ·无菌舱里不养儿,“安静”并不是好习惯

    正常的声音,任何人都没有办法消灭尽。家长要知道无菌舱里不可能培养出体格健壮的孩子,消除周围天籁之音呵护孩子的做法也没有道理。真正打扰孩子的不是那个声音,而是他从小养成的寻找声音的习惯。

    再吵也睡得香

    去年冬天,同事生了宝宝,我去看望。可是发现一家人说话时把声音压得低低的,我才知道,婴儿正在睡觉,他们把家里电话线也摘掉了,生怕有什么动静吵醒孩子。家长和长辈们爱护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样做是错误的,这样做可能正是给孩子将来的睡眠埋下了隐患。

    我和丽文在聊这件事时,她笑着说,妞妞小时候睡觉“打雷都不醒”呢。

    妞妞出生后,家里人该干什么干什么,说话声还是和以前一样,该笑就笑,没有因为妞妞睡觉了,就都不出声了。

    妞妞满月时,来了很多亲朋好友,想和妞妞照张全家福,可是妞妞却睡得很香叫不醒来。中午吃完饭,丽文用平常的声音喊妞妞醒来,又轻摸她的脸蛋,结果妞妞丝毫没反应。丽文又一边拉妞妞的小手,一边用稍大的声音叫她,可妞妞还是不理睬。丽文老公在旁边说抱起来应该就醒了。丽文把孩子妞妞抱起来,左拍右拍,好像都拍在别人身上,妞妞睡得更香了。大家看着妞妞熟睡的样子,觉得又奇怪又好笑,这么多人说说笑笑的也吵不醒她。姥姥拿来妞妞的玩具,摇铃,边摇着边叫着妞妞的|乳名,可小家伙仅仅是鼻子微微地皱了一下,然后面目恬淡,神情泰若,更加自我地酣睡着,就是不醒来。这样折腾了半个多小时也没把妞妞弄醒,没办法,大家也就说算了,让孩子好好睡吧。

    丽文说,这件事让家里人发现,孩子的睡眠根本不需要大人担心,岂止是“不怕打扰”,简直是“特别地不怕打扰”。因为一般情况下人们没有必要把一个正在熟睡的婴儿叫醒,所以这个现象也不容易被发现。从那以后,家里人就更不担心有什么声音能吵着她了。

    有的妈妈说,自己的孩子睡觉时稍微有动静,孩子就醒了,要是没有睡好就开始哭闹。这种情况,除了个别特殊敏感的孩子,一般是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时间里就被家人惯出坏毛病了。有的医生认为,一些婴儿在前三个月里会发生腹部绞痛,会导致他们突然惊醒啼哭,而家长们经常误以为孩子是被吵醒了。无论哪种情况,家长也不应该娇纵孩子睡觉怕吵的习惯,应想办法让他逐渐适应生活中的噪音,学会睡觉不怕吵。

    一个简单的生理问题如果一直被错误地解决,最后可能会变成一个心理问题。

    一位读博士的朋友对我说,和她一个寝室的是一位上海的女孩子,睡觉特别怕吵。宿舍就她们两个人,上海女孩总是抱怨朋友早上起床的声音太大,要么就是朋友的鞋子发出的声音太大,她总是说自己睡不好;而朋友不在寝室时,那位上海女孩开始抱怨走廊里有人说话吵到了她;到半夜走廊里没人时,她也会说睡不踏实,因为窗外还总会不时传来什么声音,连树叶掉下来的声音她都听得到。可见,她的睡眠问题确实很严重。

    第47节:“无噪音走廊”要不得

    我的朋友说她每次都很害怕回寝室,想办法搬离。可以想象这个女孩给同宿舍的人带来多少麻烦,而最痛苦的就是她自己了。据说这个上海女孩的妈妈睡觉就特别怕吵。在睡眠问题上,家里人全方位的呵护着女儿。可这呵护不是给孩子造福,而是给孩子惹麻烦。

    “无噪音走廊”要不得

    在生活中,大家都在寻求“安静”,也都要求身边的每个人“安静”,尤其是在对待孩子的学习环境上,更是追求着极度的“安静”。

    我去过市里的几所小学做相关的研究,经常看到这种现象,每天放学前的活动时间被称为“管理班”时间,这个时间原本是让孩子们自由活动的,可实际上它变成了自习课。每班都有一个老师看着孩子们,发现哪个孩子说话,就要被老师大声训斥。有的班纪律不好,老师就要不停地声嘶力竭喊叫或敲击讲桌以维持“安静”。

    妞妞上小学三年级时,每天下午有一节自习课,老师们多数不愿意坐在教室里,大部分时间让孩子们自己上“自习”做作业、看书,由班干部轮流维护纪律,保持安静。妞妞是学习委员,周二轮到她来管理。孩子们已被管了一天了,这个时间好不容易没有老师管束,哪里肯听班干部的话,自习课总是乱哄哄的。管了这个,那个同学又开始说话,有时候是男生故意气妞妞,有时候是女同学说话,自己不好意思说。尤其妞妞自己埋下头刚写了一点作业,教室里一下就乱了套,她又得重新站起来维持纪律。教室里的声音往往大得淹没她的声音,妞妞说自习课上就得大声喊叫,才能重新让教室里安静一小会儿。

    一两周后,妞妞居然给老师写了个意见书,说自己不喜欢管纪律,建议班上的男同学来管理,还要求辞去学习委员的职务,不想当班干部。丽文问她为什么,妞妞说班干部要管人说话,不当班干部自己不说话还可以完成作业,也不需要在自习课上管人。事情把孩子逼得连“官”都不想当了。

    学校是儿童的活动场所,活泼?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