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推翻清朝当总统

推翻清朝当总统第44部分阅读

    经全面展开这些人才必须到更能挥作用的岗位上去。

    军队建设一直是林云最为关注和极力支持的----没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任何展都是一句空话。早在立国之初他就提出必须建立一只不同于以往的新型军队这不仅仅是蒋百里所率领的由原新军骨干展而成的中央军团也不仅是郭松霖手下的监察部队这将是在一个全新的最高军师指挥机构之下地全新军队----中国国防军。

    林云所致力于组建新的军事指挥机构被称为“国防军军事统帅部”。该统帅部凌驾于6、海、空三军之上将整个中国国防军的行动纳入国家最高领导的方针之下。除了“武装战争”之外。林云还将“总体战争”的其他手段如国防宣传、经济战争乃至全国民防各个领域地领导权都集中在他一人手中。

    在这个统帅部之下设有三军司令部和参谋部。其职能大同小异区别只是军种不同而已。就在林云开始这次欧洲之旅的前一段时间针对目前的形势林云命令三军参谋部着手制定一系列的战争预案这并不仅仅是防范于未然也不仅仅是对三军参谋部的考验和锻炼林云的目的很明确----在政治需要的前提下战争不会拘泥于单纯地防御。林雷主动的进攻将是争取战略主动的主要手段。

    甚至可以说这一次地欧洲执行就是林云为了争取政治上的战略主动而采取的必要措施。随着国内形势的日趋稳定和逐步展林云认为有必要走出国门把中国风吹地越猛越好。

    林云是在共和七年六月十七日抵达维也纳的。对于这座名城他以前的记忆里只有维也纳金色大厅。那也仅仅是在电视上见过。不过临行前他还是让人搜集了一些资料对于这座城市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当然对于奥匈帝国和它的统治者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林云也通过各种资料有了初步地认识。

    不过无论任何详尽的书面材料都不及面对面的交流所获得的了解。在约瑟夫一世的皇宫内林云所看到的老皇帝有着很短但梳理的非常整齐地短。额头很宽阔带着老年人那种自以为是。做为一个帝国皇帝他倒是显示出充分地威仪这一点从他脸上的大胡子凸显无疑而做为处于战争中地皇帝他身穿灰色的军装表示他与臣民们同甘共苦。奋战到底的精神。

    与约瑟夫一世的会见礼仪性质多过实质意义。具体的事务自然有双方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员们负责对于奥匈帝国的处境来说。在这种时候来自一个亚洲新兴国家的关注当然是他们所乐于见到的就约瑟夫一世本人而言这位中国总统虽然看上去很年轻可是对于整个欧洲的历史却有着相当深刻的了解。

    在谈到欧战的时候林云说道:“我相信这场战争将彻底改变欧洲的现有格局历史欠下的债务必须偿还法国对于摩洛哥领土的主张是无理的、非正义的在这一点上我毫无保留的支持德国。”

    “众所周知我国与德国有着非常牢固的传统友谊。”说到这里的时候林云在心里冷笑所谓传统友谊云云素来是种非常有用的万金油。

    “这种友谊决定了我和我的国家会在什么时候多大程度上做出更多的事情。”

    “就目前来说欧洲战争陷入了一种奇怪的境地这本来是不应该生的。我本人对于尽快结束这场战争怀着非常急切的心情。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大灾难也是阻碍一切展的巨大障碍甚至会引起历史的倒退---如果我们能够一起努力实现和平我想这种力量将在很大程度上促使这一愿望的达成。”

    显然老皇帝约瑟夫一世被林云的这番“和平言论”弄的有些茫然就德皇威廉二世私下派出的密使传来的情报而言林云所谓的和平根本是对外宣称的幌子难道他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成?况且德国与林云之间所做的私下交易他老约瑟夫一世并不是全不知情。

    可是没等他进步一有所表示林云又接着说道:“然而和平不会因为我们的愿望不请自来同样在战争中任何战败者都不会得到真正的和平这一点我想您一定会赞同的吧。”

    “俄罗斯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林云开始下猛药“这是我们的世仇这一点我本人从未忘记牢记于心。”

    看到约瑟夫一世若有所思的望着自己林云话锋一转继续说道:“但是就我国目前的基本国策和实力水平而言过早的加入战争中来是不明智的很冒风险的这种风险的后果是我所不愿看到也无法承担的----即使在未来的时间里我也不能完全保证必将和俄国开战这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不可更改的。”

    老约瑟夫一世有些怒了心说你这不是糊弄人么?好赖话都被你说完了!

    林云微微一笑身体靠在沙上饶有兴致的观察着一边听翻译一边皱起眉头的老皇帝。

    不过约瑟夫一世到没有阴沉下脸他的人生阅历和治国经验比眼前的毛头小伙子多的太多了。他只是上身稍微前倾面向林云似乎这个动作就可以拉近两人之间的距离而他的胳膊支在椅子扶手上一副认真聆听的表情。

    “对俄罗斯而言加入欧战固然是因为它与英法两国的协约但不可忽视的是它自身对于欧洲的强烈的支配这一点如同它的黄俄罗斯迷梦一样是支持着这个庞然大物迈向灭亡的两条腿----说实话对于这个国家我从来没有将来也不会有任何好感”。

    林云坐直了身子“可能您多少了解过一些我国与俄国之间的历史恩怨我想说的是虽然我和我的国家因为种种限制而不能立即的加入到欧洲战争中---看上去这样也许会加战争的结束但是我会尽更多的可能来实现同样的目的。”

    对于林云所言的可能老约瑟夫一世表现出适当的兴趣。

    如果能够有所选择的话约瑟夫一世当然宁愿中国和俄国立即开战这样奥匈帝国在东线的压力必然会减弱他对于奥匈帝队的战力还没有迷信到能够单独消灭俄军的地步开战一年多来倒是让他本来的信心更为低落了。

    其实这也怪不得老皇帝。奥匈帝国是匈牙利贵族与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在争取维持原来的奥地利帝国时所达成的一个折衷解决方法。虽然看上去这个帝国是欧洲土地面积仅次于俄国人口也只是比俄国和德国少但它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内政主要由组成它的十一个主要民族之间的商议所决定。

    由于当时欧洲各地民族独立思想不断展奥匈帝国在其成立期间已经不断有民族起义和其它纠纷这也是帝队战斗力相对低下的一个主要原因。

    “如您所知我国许多有志于帮助朋友的青年自的到德国并且组成了一个根据国际友谊感召下的志愿军团----这和法国的外籍军团不同它相对独立而又不会干扰正常的作战在这一点上我想您一定已经有所耳闻。”

    “我和我的国家目前所能做的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对朋友给予帮助。”林云直视着老约瑟夫一世的双眼“当然这是主要方面至于其他的方式请您放心会通过适当的途径在适当的时候由适当的方式提出的。”

    老约瑟夫一世在听完翻译之后沉默片刻对于林云所谓的支援军团云云他早就心知肚明是怎么回事但是目前的战况下得到这样一支力量似乎也是可以考虑的事情因为德皇威廉二世曾不止一次的暗示他这样的帮助远比买买来自中国的军火要更为有效的多只是出于一贯的矜持和国内复杂的局势他一直以来才犹豫不决眼下是到了下个决定的时候了。

    “感激您和您的国家伸出的友谊之手。”老皇帝站起身语气中透着一丝无奈更多的是对于渴望胜利的狂热。

    第三十四章东线战况

    “有一个事实它凌驾在我们的历史运动之上它像一根红线贯穿着我们全部的历史……它同时是我们政治伟大之重要的因素和我们精神软弱之真正的原因这一事实就是地理的事实。”

    这段话是一个俄罗斯人说的。

    辽阔的大地给了俄罗斯人一种安全感他们身处大地的怀抱中相信俄罗斯母亲会帮助它、保护它不会感到任何恐惧。然而正是巨大的空间、丰富的资源却又造就了俄罗斯人的惰性和依赖性。生活在这广袤无垠的沃野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俄罗斯人只要稍稍费点力气就可获得可观的果实满足起码的生活需要而无需积极进取努力创造财富也无需精打细算的过日子可以随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更何况寒冷冬天到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黑夜漫漫、白天短促既不适宜、也无法进行户外劳作人们宁可聚在室内酗酒、跳舞泄内心的喜怒哀乐也不会去为生存与寒冷拼搏。

    抛开林云对俄罗斯人的厌恶他对于那段地理事实影响历史展的客观性还是很认同的。这一点无论是任何国家都无可避免。

    从俄国人的角度来看俄属波兰的领土象是从俄国本土伸出来的一个“大舌头”它的三面都被德奥两国的领土包围着:北面是东普鲁士再外面就是波罗的海;南面是奥地利的加里西亚其后面是喀尔巴阡山掩护着通向匈牙利平原的一切通路;西面则为德国地西里西亚省。

    当战争爆以后。俄军总司令尼古拉大公曾经挥动俄军迅侵入东普鲁士以便减轻德军对于自己法国同盟者的压力。

    俄队被动员起来他们集结兵力的准确时间只有上帝才知道当尼古拉大公因为法国盟友的催促而逐渐失去耐心的时候。他怒不可遏大雷霆然而这并不能立即改变俄军那低下地效率。

    因为和德国相比在德国边境的各省中到处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铁路网而波兰也和俄国本土一样交通道路体系很不达因此。德国人拥有一个重大的优点能够迅集中自己的兵力来迎击俄军的进攻。

    在这一点上不能不提到林云曾经给克拉克元帅提出的建议。由于大量生产军用卡车并且建设了多条重点公路德军的集结能力机动能力远比仅仅依靠铁路而提高了许多。有人曾如此评价德军地机动能力:“你不知道他们(德军)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在哪里当你的情报显示他们在洛林地区进入战略准备时可能他们实际上已经绕过了比利时----你不能用旧有的眼光去衡量这样地机动”。

    不过德军统帅部也充分认识到德军如果自己先起进攻。那么他们向波兰和俄国境内深入得愈远则这种优势也就会逐渐地消失。所以根据历史的经验即可看出德国方面最有利的战略就是要把俄军引诱出来使其脱离原来位置。林雷逐渐靠近德国。待他们进到对德军有利的地位以后即起反突击把他们压倒。

    然而德国地兵力是早已计划好的。在东线。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师加上奥军与俄军对峙这种后果固然避免了让俄军能有足够的时间来逐步集中兵力能够充分地动他们那架既笨重而又生了锈的战争机器。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至少到去年底东线地战争态势始终没有达到过战略初期的预计。

    因为在这上问题上面德奥两军统帅部有着意见分歧。虽然双方都表示同意认为最为迫切的任务是要在6个星期之内阻住俄军的前进以便德军先击败法国而后德军调头东向与奥军会合共同对付俄军给俄军以决定性的打击。

    但是所谓意见分歧也只不过是行动方法问题而已。

    德国方面坚持先要在法国取得决定性的成果因而只想在东方保留最少量的兵力。但是一些政治上地原因妨碍了德军统帅部从东普鲁士撤军迫使他们改在维斯瓦河地区进行扼守。这一行为导致了东线战场上地尴尬局面虽然在战争结束后有的军事专家认为如果德军从东普鲁士坚守而不是在维斯瓦河地区与俄军对峙东线地战况必然会走向另一种结果。

    而奥国人则受了他们总参谋长康拉德的影响希望立即动一次进攻以便使俄国的战争机器抛锚。因为这个想法可能对德国有利能使德军在法国进行决战时不至受到俄军的干扰所以德军统帅部也就同意了奥国人的建议。

    康拉德提出的计划是先用两个军团的兵力从东北方向攻入波兰再以两个军团的兵力部署在它们的东面以便从右翼掩护这两个军团的进攻。

    在敌人营垒当中情况也是一样。同盟者的一方对另一方的战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无论从军事原因还是从政治原因来说俄军统帅部都是希望先集中全力来对付奥国。因为在此时期奥地利正是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很容易被击倒。

    如果只留下一个德国就可以等候全国完成总动员以后再来从容应付。可是法国人的看法却与此完全不同。他们希望先减轻德军对于他们本身的压力因而力主俄军同时攻击奥国和德国。

    结果俄国人只好同意除对奥国实施进攻外同时也对德国动了一路进攻。但是他们对于这个额外的进攻在兵力和组织方面都是事先没有准备的。

    这对于战争初期的德奥联军来说。不啻是个非常有利地情况。

    在西南正面上俄军有4个军团分编成两个集团各辖两个军团预计采取向心方式。同时进攻加里西亚境内的奥军。在西北正面上俄军有两个军团预计用来进攻东普鲁士境内的德军。

    众所周知俄国人是秉性迟缓的而且组织工作粗糙所以他们似乎必然会采取一种谨慎的战略。可是这一次却打破了他们固有地传统。匆匆忙忙地在两条战线上都采取了直接进攻的路线。

    6月15日在德军攻入法国之后的第三个星期俄军由雷恩凯夫指挥的一个军团越过了东普鲁士的东边国界。接着。在7月19日和2o日他们同普里特维茨率领的德军第8军团生了遭遇战并在贡比仑地区击退了对方的主力。8月21日普里特维茨得悉。萨姆索洛夫的军团也从南边突入了东普鲁士前出到了他地后方。

    当时在东普鲁士的南方边界上德军有三个师进行防守而进攻的俄军却有十个师之多。普里特维茨在惊恐之中下令撤退。准备退到维斯瓦河后边来。

    这一撤退命令遭到德皇威廉二世地严厉斥责。德军统帅部急忙免去了普利特维茨的职务转而掉来了老将兴登堡并由鲁登道夫任其参谋长。

    鲁登道夫随即制定了一个相当大胆的作战计划。他集中了将近6个师的兵力来对付萨姆索洛夫地左翼。这支兵力从数量上来说要比俄军稍少一些本来很难于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但是鲁登道夫已经查明雷恩凯夫还在贡比仑附近所以决定作一次冒险。除留下少数骑兵作掩护外。把其余的德军全部抽调出来投到萨姆索洛夫的右翼上面。

    由于俄军两位军团司令官之间缺乏通信联络。而德国人对于俄军的无线电命令也比较容易地截获和被译因而使德军在执行这个果敢地机动时获得了很大的便利。

    德军采取向心的方向同时实施两个突击结果便摧毁了俄军的两翼合围了其中央部位的兵力实际上消灭了萨姆索洛夫的整个军团。

    如果说这一次取胜的有利条件并不是鲁登道夫自己创造地而是由当时地形势所产生的那么时间短暂地泰仑堡战役可以算是一个沿“内线”作战的间接路线的范例。

    鲁登道夫获得从西线调来的两个军以后随即用来进攻正在缓缓前进的雷恩凯夫把他赶出了东普鲁士。

    雷恩凯夫之所以消极怠惰开始是因为在贡比仑遭受了巨大损失后来则是缺乏有关敌军的准确情报。结果俄军在这些会战中损失了约25万人的兵力而且更严重的是丢掉了大量的武器装备。

    然而泰仑堡战役的影响很快就消失了因为加里西亚战线的形势日趋复杂开始对德奥军队不利。

    奥国第1和第4军团在波兰的进攻最初是获得了相当进展的可是掩护奥军基本集团右翼的第2和第3军团由于兵力比较薄弱在俄军第3和第8军团的强力打击下从8月中旬到9月初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并被迫退到了利沃夫的背后。

    这样就使得奥军第1和第军团最初取得的胜利终于失掉了因为俄军左翼部队的进攻恰好从后方对正在展进攻的奥军左翼构成了威胁。

    奥军将军康拉德想调转他左翼兵力的一部分来攻击俄军的翼侧但是突击没有成功。后来由于俄军右翼兵力的继续进攻奥军产生了惊恐开始溃败。到了9月底康拉德不得不下令实施总退却而到1o月初差不多退到了克拉科夫。

    由于奥军方面局势严重德军不得不加以援助。于是在东普鲁士境内的大部分德军被改编成为新的第9军团奉命开到波兰的西南角上并从那里协同奥军一起进攻华沙。可是俄国这时已经完成了动员工作俄军重新改编以后立即开始了一连串的反攻。

    俄军不仅击退了德奥联军的猛攻而且自己转入了进攻随后又集中大量的兵力攻入了西里西亚。

    尼古拉大公用7个军团组成了一个巨型的“方阵”。其中前面3个军团组成为突击集团其左右两翼各由两个军团进行掩护。此外还有一个第1军团也已经侵入了东普鲁士的东边一角并在那里同一支弱势的德军进行战斗。

    为了应付这个危险局面德军把整个东线的指挥权交给了兴登堡、鲁登道夫和霍夫曼3个人。他们以德国边界内的平行铁路网为基础拟定了一个新的反攻计划。

    德军第9军团在优势俄军的压迫之下逐步向后撤退有系统地破坏了波兰境内那些本来就不达的交通线。第9军团退到西里西亚边界时立即开始向北转进入到波兹南-托伦地区而后在11月11日又往东南前进到达了维斯瓦河西岸直接指向了俄军掩护右翼的两个军团的接合部。

    后来楔入敌方的这支德军就把俄军的两个军团给劈开了迫使俄军的第1军团向华沙撤退而其第2军团也差一点在罗兹地区被包围。

    当时俄军突击集团编成内的第5军团如不调转头来予以救援那么德军可能又获得一次“泰仑堡式”的胜利。俄军第5军团回师救援的结果使一支采取包围行动的德军反而落入了俄军设置的陷阱。但是他们终于突出了包围圈与主力会合在一起了。

    如果说西线的战线陷入对峙的僵局那么东线则成为了被动的防御然而这种防御又必须随时根据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的态度决定了这条东方战线在什么时候会越来越向欧洲南部展。

    这就是林云离开维也纳之前所了解到的东线战况。他现在倒不是特别担心东线关键在于平衡----美国的参战就是打破平衡的其中一个环节而林云现在所要做的就是如何去消除这种影响从而达到理想的平衡状态。

    第三十五章欧战的第三个年头

    整个七月份都是在烈日当空的酷热中度过的。

    里尔城里有一座被炮弹打坏了的公寓从公寓高处可以望到那个所谓的前线中国志愿军团第三旅当时就是以这座公寓作为旅部的。战斗就在这些远渡重洋来自中国的年轻军官的眼皮底下进行。

    军官们居高临下看得见战斗的场面一直伸展到小山上鼻子闻得到硝烟的气味舌头上沾着战场上飞来的尘沙步枪声和自动步枪声更是如滚石下坡一般在耳边响成一大片时期时伏中间还夹着劈劈啪啪的各式枪声以及在旅部背后排炮向外射的接二连三的隆隆巨响巨响过后总少不了轰然一声炮弹落地开花冲天黄尘滚滚而起。

    第三旅组建于去年九月随着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该旅的前身志愿军团第九步兵团进行了扩编----据说志愿军团总部已经在考虑组建一个独立师这种小道消息一向传的很快。

    王怀远是第三旅的侦查参谋他的哥哥王怀章牺牲在朝鲜战场此时他军装上衣口袋中就别着哥哥赠与他的遗物一支钢笔。

    “我们的坦克在哪儿?”作战处长说

    “这里靠近街道和广场的北侧还有这里有两辆支援坦克。对就在那栋大楼的后侧。”王怀远放下望远镜在地图上点着。

    迎面打来冷枪。

    他们不得不收拾起地图板、望远镜拼命压低脑袋用胳膊肘支着地一步一挪的向后面爬去。子弹呼呼的从他们背上掠过打进了砖墙四散飞溅的泥土和砖屑散满了他们地全身。

    “都没事吧?”作战处长是个矮个子的四川人额头方正下巴却像个孩子似的圆润。不过好几天没有挂过的脸上支扎着胡茬。他到底也是个年轻人呢。

    “没事。”王怀远和另外几个参谋拍打着身上的泥土。

    这里是个相对安全地弹坑。

    “这些法国佬一定是看到了望远镜反射的阳光。”有人低声嘟囔着。

    “看样子我们得在这里呆上一阵了。”作战处长擦了擦眼睛刚才有碎屑崩到了眼里。林雷

    “我们的德国朋友看起来有些提不起劲头啊。”王怀远说。

    “他们伤亡惨重。”一个通讯参谋接着他的话说道:“攻占里尔已经一个多月了可是他们总是在这儿打转这地方简直像是被鱼儿追逐的诱饵。”

    “没错。”作战处长打了个手势他的手指在空中画圈“法国佬把咱们团团围住啦。”

    弹坑里沉默了。

    下午的时候攻击又开始了。先是轰隆隆的炮击在那松树遍布地山坡那些建筑物。那中了高爆榴弹后石屑四迸、粉尘弥漫、看不清面目、依稀只见个轮廓的一幢幢石头农家房子。双翼机打头上嗡嗡飞过在那上面可以看到小山顶上轰然冲天而起的滚滚浓烟和尘雾。

    不过隔着这么远地距离。坦克看去到底只像些泥土色的小甲虫口吐细细的火光在树林子里快快地爬坦克后面的士兵都成了些小玩具人。一会儿卧倒一会儿猫着腰往前跑一会儿又趴了下去有地还能起来往前跑有的就没再挪动过一步。星星点点的人影就这样布满了山坡而坦克还是一个劲儿往前冲。

    尽管如此法国人到底没有放弃他们的抵抗甚至在有些方向上他们还组织起一些甚有威胁的进攻第三旅地两个团已经抽调到阵地上去了。

    王怀远的心情有点烦躁作为一名侦查参谋。他的职务已经很好的履行了。但不知道为什么他就是觉得很不高兴---倒不是因为他现在自身的处境。整个第三旅都被困在这儿啦他一个小小的参谋还能有什么别的办法吗?

    再有两个月他就该回国了。

    他是从6军军校毕业后不久就参加志愿军团地按照官方地说法他自愿加入志愿军团。然而就王怀远所知这种自愿来参加欧战的军校毕业生往往占整个班级地百分之四十有些班的比例更高。

    和那些一心想在战争中大显身手的同学不同的是王怀远对于参加欧战并不特别热衷然而身为军人服从既是天职不管他心里是怎么想的都不能改变这个事实。

    其实他的天性也许并不适合战争。当他得知大哥战死在朝鲜的时候心底涌起的不是对于日军的仇恨而是对战争的厌恶。

    更让他难以理解的是在战场上法国人也越来越多的开始使用产自中国的武器装备。这让他很不舒服----没有人愿意千里迢迢的跑来吃上一颗来自祖国的子弹吧?

    天色暗下来的时候双方的攻击都逐渐停顿下来战线和昨天相比差别不大倒是经过双方的努力里尔城内的房屋损毁的更加严重了。

    回到旅部的时候楼下的大厅内挤满了人。就连沙扶手上都坐着一名德国的战地联络官。本书转载bsp;人们围成一圈当中是个衣衫不整的年轻人他一边滔滔不绝的说着一边忙里偷闲的吃喝看样子他真的饿坏了。那瓶香槟酒几下的功夫就被他喝的一干二净。

    从他那身又破又脏的衣服和臂章上看他是个飞行员。“我可是好几天没吃到这么好吃的东西啦”飞行员说。“别的没啥饿肚子的滋味我顶怕了。”

    人群善意的哄笑起来。

    有人接着刚才的话题继续问道:“当时你的僚机跑哪儿去了?”

    “那可不能怪他们”飞行员说。“当时我眼前的景象可吓人了我专心一意看得眼也不眨压根儿就忘了我还有僚机哪直到那群敌机一起向我冲来有从头顶上擦过去的有从旁边掠过去的有从肚子底下钻过去的这时我才想起了他们我才现我那架忠实的宝贝飞机已经没了尾巴。”

    “哎呀你当时可别喝醉了才好啊。”一个军官说。

    “我当时没醉现在倒是有点醉了。”飞行员说。

    “你当时没有糊涂就好”另一个军官说。“说说你是怎么逃脱追捕跑到这边来的?”

    “呵呵现在想起来倒是有点后怕。不过当时哪儿能想那么多啊。”飞行员神气十足地说。“我靠了我那顶忠实的降落伞落到了地面万幸的是那是片农田在那些法国佬赶来之前我跑进了树林就是挨着那条小河边上的树林。前天一整天我都躲藏在林子里。直到昨天晚上我才游过河说起来今天你们的进攻帮了我的大忙了。哎呀呀那架敌机起火的情景可惜你们没有看见呢。那群敌机向我冲来的时候我就是在看这档子事。哎呀呀可惜我没法给你们描绘出来。”

    “前天他在靠近小河的上空击落了一架双引擎的敌机他飞机给打了下来人跳伞逃了”一个作战参谋对王怀远说。

    “你是掉了多少高度才把伞打开的?”有个军官显然很好奇他问道。

    “掉了足足六千多米哪我胸口下的横膈膜至今还像裂开了似的因为那会儿绷得可紧啦。我当时真担心我的身子会断成两截呢。那群敌机少说总有十五架我都得一架架躲开。我只好尽量操纵降落伞好歹得降落到河的右岸来。可惜最终还是没有成功。飘啊飘的飘了好半天着地的时候摔得还真不轻。”

    “你们第六飞行队已经转移了。”有个上校军官说。“不知道具体到了什么地方不过我可以帮你问问。”

    “那可太好啦。”飞行员叹了口气“这鬼天气热死个人。”他的口音带着点山西味使得众人笑了一阵。

    王怀远也笑了他在这一瞬间突然领悟到战争不管以怎样的方式进行不管是在哪里这样的场景一定会经常出现而这种场景又如此紧密的将新式的空军与传统的6军联系起来成为战争中的一个缩影而这种缩影此时在欧战的各个角落正在生。

    是的随着战争的进程日益漫长随着去年五月林云总统和平斡旋宣告失败欧洲战争已经进入了第三个年头。越来越多的国家被卷入越来越多人被征召到军队然后在各个战场上相互厮杀----中亚的局势也开始动荡起来整个地球上如果说还有一片安宁的土地恐怕就只有亚洲了。

    然而亚洲的稳定也仅仅是维持在一种奇怪的平衡之上。谁也说不准那一天中国就会突然宣布参战用英国《泰晤士晚报》的话说“整个欧洲都在等待一个不确定的因素那就是来自亚洲的压力最终会压倒哪一方?大英帝国的利益在亚洲还能够保持多久或者说在什么时候以怎样的方式结束我们对于那片广袤土地的统治?”

    第三十六章岛战烈焰(一)

    政治博弈如同下棋而不是打棋谱没有谁一定按照你的想法落子也没有什么事情是一成不变的。

    共和十年也就是公元191年欧战进行到第四年的时候中俄之间的战争终于爆了。

    早在共和九年五月中俄边境上的小规模冲突就连续不断。

    五月十一日中国新疆霍尔果斯。一支中国边境巡逻队和俄军边防军爆冲突巡逻队伤一人阵亡两人俄军伤三人阵亡一人。

    五月二十日中国东北中俄边防军因界碑问题再次爆冲突双方各伤亡十几人。

    到了八月底双方在边界上的冲突达到三十多次伤亡日增。

    对于此事林云在公告中表达的很明确:不越境不示弱。

    其实关于这件事俄国大公尼古拉心知肚明。欧战已经将庞大的沙俄帝国拖的疲惫不堪在远东的兵力已经减低到一个非常危险的数字边境上的冲突无非是中国为挑起战争而进行的一系列小动作罢了。

    然而知道归知道在双方就边境冲突而举行的谈判中俄方坚持已有领土立场----直到共和十年三月十六日中方突然出兵攻占了海参威。

    三月十七日俄国对中国宣战。

    三月十八日英国、法国、美国对中国宣战。

    三月二十日与英国签订军事联盟条约的日本对中国宣战。

    在准备了四年之后林云终于决定出手了。

    在对俄方面他并没有如同德皇威廉二世所期待的那样起凌厉的攻势----相反。在切断了西伯利亚同俄军远东地铁路后中队采取了守势。

    进攻的重点是南线和东线。

    东方已经出现过乍露还敛的微光又过了几分钟到六点正海军向冲绳岛起炮轰了。支援登6战的全体战舰。以不到两秒钟一的度万炮齐放震得夜幕晃晃摇摇犹如颠簸在滔天大浪中地一根巨木。

    这是一支非常庞大的舰队以“沧浪”号和“破浪”号级战列舰为核心一共有十六艘战列舰、四十三艘巡洋舰、一百二十艘轻装甲炮舰和近两百艘登6舰、辅助舰。林雷

    就在半个月前东海舰队在对马海峡和日本海军干了一场成功的压制住了日本海军的主力因此南线的登6战得以按照原订计划实施----冲绳岛战役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

    每打一炮战舰上就是轰然一声。炮口的火焰在黑暗中亮的刺眼火炮击引起船身一阵动荡四下浪立涛涌。

    狂抖乱颤地夜幕也就给撕裂了那么短短的一刹那。露出了漫无际涯的一片茫茫。

    第一阵排炮过后接着就是零零落落地炮击了仿佛急风暴雨已过四下几乎又是乌黑一片。

    咚咚的震耳炮声又一声声界限分明了。听去就象一列其长无比的货运列车一冲一顿的在费劲地上坡这炮声震地人胸口憋闷又让人不自觉的激动。

    再后来连炮弹在空中飞过的凄厉的呼啸也都听得见了。

    冲绳岛上仅有的几处分散地营火一下子全扑灭了。

    头一批炮弹落在海里。不痛不痒地远远掀起了一排水柱但是随后接二连三的炮弹就在海滩上开了花。

    冲绳岛顿时苏醒了过来仿佛一堆死灰轰地一下又燃着了。

    丛林与海滩的交界地带到处冒起了小朵的火苗偶尔也有颗把炮弹打过了头那着火的树林子就是很大一片了。

    火光勾勒出了海滩的轮廓闪闪烁烁的。好似深夜里远远望见了一个海港。

    有个军火库烧了起来。一派玫瑰色地火光冲天而起映红了海滩地一角。

    几颗炮弹又打在火光正中。于是火焰更是一窜半天高卷起黑里带红的滚滚浓烟直冲云霄。

    炮火把个海滩直打得象是铲掉了一层皮这才向内6延伸射击。

    这时打炮地方式也已经从容多了一炮接着一炮好象漫不经心似的。

    几艘军舰一批来放了一阵炮又掉头驶去再换一批来轰。

    军火库固然还是烈焰烛天海滩上的火却多半已经有烟无焰到夜幕揭起、曙色初临时浓烟已经飘散了大半露出了一弯海岸。

    纵深约一公里处有座小山山顶上不知什么东西着了火背后远远以外有一座并不高大的山看去就高高耸起在酱色的硝烟缭绕中。

    尽管脚下新添了这条遮腿的紫色毯子这座山还是无动于衷地稳坐在岛中目不转睛地遥望着大海。在这座山的面前舰队的炮轰就显得渺不足道了。

    登6完成的还算顺利日军显然没有在滩头挑战中国战舰炮火的打算。

    王怀远在他那个阴冷、泥泞的指挥部里接到了6将军来的电报:“第四6战师第二团全付武装登6归入6战六师战斗序列由你指挥即日起攻击务必突破敌人防线。”

    自去年年初从德国回来之后他就调入了两栖军新编第四6战师先是担任师部作战参谋然后是第二团副团长而现在他已经是第四师第二团上校团长了。

    疲劳得连头也抬不起来的6战师上校团长感到了宽慰。二团是他最熟悉的部队也是威震全军的老部队。他知道自己团队的战斗力他率领二团定能打下冲绳。

    那霸----里防线的关键是那霸市东边的三个山丘它们形成一个三角形地图上称之为五二高地。

    五十二米实际上是沂钵山的海拔标高。它是三角形防区的重心位置最靠北。马蹄山在它西南半月丘在它东南。

    马蹄山中间有一块很深的凹地除了手榴弹以外几乎没有任何一种武器能打中它。日军在凹地里设有一个大口径迫击炮连弹药充足所有距离都精确测定并试射过炮兵指挥官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手。

    王怀远上校曾经对“五二高地”动过两次大规模攻击均告失败。每次都是攻占山头阵地以后被迫击炮火和日军的逆袭所击退。敌人的追击炮准确得惊人每炮打下来总要造成伤亡。

    折钵山反斜面挖掘了深邃的屯兵坑道炮火和炸弹根本无法摧毁。几乎就在迫击炮弹落下来的同时日军反击?br/>电子书下载shubao2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