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直感下的真相、人性和未来

直感下的真相、人性和未来第2部分阅读

    历史上的十大发明,有几样东西十有八九是得不到几票的,所以要评选最被低估的十大发明,专家们肯定会把绳索、陶器、骨器列入名单。

    最伟大发明的入选者估计是石斧、木棒、车轮、文字、驯兽、动力、电力、电脑、网络之类。说不定抽水马桶、神灵之类入选。候选人很多,估计毫无争议的大概只有石斧和木棒了。

    石斧和木棒是古典学派认定的划分人和动物的依据。在前文中,我们虽然对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不过这并不妨碍这两样工具的历史地位。

    作为人类使用时间最长、最广泛的工具,石斧和木棒成为最伟大的发明实至名归。

    但是直感告诉我们,石斧和木棒谁排第一还值得商榷。

    石斧之所以排第一,和有实物为证关系很大,它耐放。但直感觉得,石斧在祖先们的生活中,地位未必是最重要的。

    首先,拥有石斧以后的二百多万年里,人类的进步并不大。没柄的石斧难携带、攻击距离短,作为武器,对攻击力的增幅有限——板砖能增加混混的威慑力,却不会是战士的选择。作为加工工具,砸制石器的能力有限,不能削出平滑的面、尖。作为餐具,石斧可能派上最大的用处——敲骨吸髓和砸开坚果都能胜任。

    更重要的是,石斧的性价比不高。加工困难、废品率高;使用起来损耗很快…这东西是个奢侈品的可能性很大。

    木棒没有多少实物可证。我们不知道祖先们在什么阶段能把它加工成什么程度。所有的人都坚信,祖先们一开始就会加工木棍。

    木棍作为武器,比石头更为实用。虽然在搏斗中的制胜能力并不强,但木棒延伸出的空间距离却极大的减少了受伤的次数。要知道,在古老的原野上,很多小小的外伤都是缓慢的死亡。对在原野上流浪的祖先们非常重要。

    更重要的是它肯定在更多的时间里占据了双手。在初始阶段,对帮助人类克服大地的吸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把木棍排第一。

    石斧和木棒这两大开天神器使人类显得与众不同,但并不足以让人类雄霸地球。直到那真正的神器出现……

    第六章最重要的发明

    最伟大的发明是绳索!

    绳索的出现已不可考,估计出现的时间不会太迟——在五六十万年前的一些遗迹中,有类似绳索磨出来的痕迹。

    如果鸟类筑巢编出来了那些条形纤维也算绳索的话,加上天然的藤蔓植物,绳索的发明专利还真不好确定。不过,在绳索的使用上推陈出新,把绳索发扬光大的首推尼安德特人。

    尼人们的很多器物上,留下了绳索加工的痕迹。很显然,是绳索加工技术,使得石器的磨制、开孔的效率极大的提高了,石器加工成为可以接受的实用技术。

    绳索还打开了木棒和骨头、兽牙、尖石结合的大门,让木棒升级为长矛,让石块升级为有柄战斧。

    这次升级让人类正式晋升为食物链的统治者。没有攻击力的木棒和没有距离的石块都只是增加了人类的自保能力,而无助于帮助人类猎杀大型野兽。

    长矛和战斧可以猎杀大野兽。

    绳索也可以猎杀大野兽。

    绳索尤其有利于猎杀小野兽。

    算上后代绳索衍生出来的弓、衣服、网、桥、鞭…绳索技术覆盖着我们的生活,最原始状态的绳索也现在还是我们使用最多的东西之一…

    但绳索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在于对人类早期进化的帮助。

    这种帮助非常突出的有三种。

    一是对智慧和手部肌肉的开发。编织和使用绳索是人类乃至动物界的第一种要求三根以上手指进行合作的细活。

    在此之前,人类和禽兽的脚趾、手指,都是只有大拇指和其他指的单打独斗和两两配合。而编织绳索和结扣之类的事情,对其它手指的分工合作要求大大提高了。而且编织和打结之类的事情相对用力较小,对小肌肉群的锻炼更为明显。精细的动作对脑部的要求提高,是另一个常识。

    还有一个容易被人忽视的常识是,绳索本身和相互之间会发生复杂的关系,它们可不像石块和木棒之间那样钉是钉铆是铆。这对人脑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开发是决定性的。

    人类智力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是群居、第二推动力就是绳索!

    二是对驯化家畜家禽的帮助。饲养动物是人类生存方式的第二次重大变革。第一次重大变革是定居。第三次重大变革是种植。第四次…第六次重大变革是未来是的——留在后面再说。

    饲养动物最重要的是什么?抓活的、喂饱它、不能让它伤害到自己、吃之前别让它跑了…什么东西能做到这么多?是绳索!每一个环节最重要的都是绳索!

    三是对御寒的帮助。人之所以变成现在这个白白净净的样子,脱干净一身黑毛的历史并不长,也就几万年的样子。帮助人蜕毛的是火和衣服,这不说大家都知道。最主要的还是衣服,开始的时候就是树叶和兽皮。

    兽皮是怎么围到身上的,是绳索!开始的衣服是绑在身上的。原始人可没有整件的袍子。

    这三种无量功德就是绳索对人类的贡献。

    至于帮助制罐、引火、结绳记事之类小贡献就不用提了。

    最默默无闻的苦力是骨器!

    用动物骨头(含人骨?)制造的工具是最被低估的发明之二。

    用动物骨头、鳞片、牙齿制造的工具,伴随了人类的整个少年。

    在才开始捡起石头和树枝的时代,人类应该是还没能利用骨头做工具。不是因为不会,而是因为材料难得。最有用的猛兽的大尖牙不容易取得,如同黄金可以做成大碗,也容易做成漂亮的大碗,但肯定不会成为普遍使用的饭碗一样,在人类的初期,兽牙的使用可能也是奢侈品,没有绳索的帮助,尖牙即无法携带也不能成为长矛的枪头。至于骨头棒子,和更物美价廉的树枝相比,肯定也是艺术品而非主流工具。

    而绳索和打孔技术的出现,带来了骨头利用的春天。绑在木棒上的尖牙,怎么看都比磨一块石头绑在木棒上性价比更高。至于骨头,也更容易磨成需要的形状。

    有了尖牙的长矛,可以对付长着尖牙的猛兽了。这带来了更多的尖牙和大骨头。骨器产业肯定在绳索出现以后就繁荣起来了。

    直感估计,磨制石器甚至很可能就是吸取了磨制骨器的技术才诞生的。因为没有道理容易的东西先出现,困难的东西后出现。原始人在没有知道磨制石器的优越性之前,有没有耐心去磨那块石头呢?

    答案是在二百多万年的时间里都没有。

    磨骨头需要的耐心要小很多倍。而且大型猎物的骨头作为战利品和勇气的象征,也值得原始人花点时间艺术化一下。硕大的尖牙也不是个个都能直接完美的绑成锋刃的,加工一下的需要也是有的。那么宝贵的东西,抡起石块砸上去也是可能碎的。终于,有个聪明人在石块上磨了几下,成功了。这是一个猿人的一个小小的收获,却是整个人类的一个巨大的收获。

    在整个新石器文明时代里,骨器是人类工具中承担尖硬职能的最庞大部分。在人类进入农业时代以后,对付相对柔软的泥土和植物,骨头和木柄更是承担了绝大部分农活。即使金属时代的来临,农民们还是一直与骨头为伍,直到便宜的黑铁出现。红铜、青铜和土地从来没有过一点的缘分。

    当然,容易加工带来了骨器的繁荣,也让骨头更容易腐朽。而那一点硬度的差异,也带来了磨制石器存在的理由尊贵的身份。任何时代都是需要一点华而不实的奢侈品的。而当几十万年的岁月洗礼过后,众多的木、骨工具消失在风尘中,而少量的权利象征本身物理性能更耐久、能得到更好的保存、更集中在遗址的中心,也就更多更风光的后人面前重见天日。

    磨制石器,盗走了骨头的荣誉!

    直觉无法想象,曾经出现过有人挥动石斧砍伐树木的场景。原始森林里恐怕没有多少泡桐之类柔软的木材,一颗不很粗壮的红松大概就足以崩裂几把不知道要几天才能完工的石斧了。真实的场景应该是随便找一块尖利点的石头狠狠的砸倒小树或者大树,再用骨刀或牙刀稍微修饰一下,就可以获得一根长矛杆子或一根木桩了。

    处境最尴尬的是陶器。

    陶器的地位,在古文化史上可是气焰熏天。可它还是要在最被低估的发明里占到探花的位置,实在是个杯具。

    第七章陶的杯具

    陶器在直觉的被低估的伟大发明中排名第三。

    和第一第二名不同,骨头和绳索都是有机衍生物,想发现万年以上的实物异常的困难,只能让同时代的石块们专美于前。而陶瓷的物理性质可是太稳定了,万年不变是胜似闲庭信步。

    大量的发现,让陶器成为考古学家们的宠儿。多少文化的标志和断代参照物是陶器,又有多少陶器成为古玩家们的心头肉啊。

    伟大的陶器,熏陶了古人的艺术世界。因为陶器在未煅烧之前容易留下图文的特性,和煅烧之后长期保存的能力,自然让陶器成为了古人们发表文艺作品的最大媒体。到了后期,更是应该有专业和职业的艺术家在进行创作了。

    要知道,虽然古人们在泥地上创作的艺术作品肯定更多,但有一个发表的鼓励在,对艺术家的鼓舞绝对不言而喻。

    艺术成长了,而且被几千年后的后代们收藏了。陶器的杯具在于,这让后人们忽视了它本身的用途。

    陶罐,主要用于装水,也用于储粮——偶尔用于装饰。看上去用处不大。

    酒鬼们也许会记得陶罐们自动发明酿酒的功德,做泡菜、腌菜的人也不会忘了坛坛罐罐的重要性。不过,对忙碌的古人们来说,陶罐最重要的是解放了他们的时间。

    一天有二十四小时,我们有8小时工作制,加上家务和路途时间,空闲的时间不多。现代人在生物界中是最辛苦的物种之一。除了二十四小时不间断活动的微生物和植物,大型动物们的工作活动时间都不长的,这个世界也没有那么多的能量供给它们。能量,限制着大型生物们的运动时间。

    而大型生物们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喝水。

    大家都看过非洲草原动物片吧,在旱季,大家的活动中心就是围绕着那个脏水潭的。喝水,对小动物们可是危险而且耗时的行动。

    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并不是最强大的生物。单独行动还有很多的危险,老弱妇幼更是如此。人们的聚集地离水源地肯定不能太远,而水边的蚊虫、瘴气、危险,避雨、生火、防野兽的要求,让合适的山洞并不好找。吃烧烤和干果(谷物水分也不多)的新生活方式也让人们喝水的需要大增。磨东西也需要水。

    原始人们要狩猎,还要搓绳子,还要磨石头,一天还要跑几趟河边去喝水,还有多少时间去发展社会文明?

    还有饲养的动物们也是要喝水的。想想看,每天牵着那些野性尚未完全消失的狼啊、野猪啊去喝水…

    陶器出现之后,只要一个人就打来了几个人一整天喝的水。陶器突然释放了古人们大量的时间。注意,这些时间是突然间释放的,而不是已经适应了几千几万年。

    每天突然多出来几个小时,就像黄金周对于旅游,古人们对于艺术的追求自然更上层楼,附带的,这几个小时也就成为了可以产生剩余价值的时间。弱者们可以为强者们提供诸如修房子、磨工具之类的服务了。

    陶器存水还有一项重要副作用——经过沉淀的水更卫生,促进了人类健康,这又延伸了富裕时间。

    陶器的出现,促成了人类真正的定居地的出现,促成了更大量人类的聚集。

    虽然,部落的出现、城市的出现还和其它诸如饲养、种植、战争等因素作用,但陶器的作用当排第一。

    这个历史上最伟大的功臣,因为自身的美丽,终于异化成了一个花瓶。虽然陶瓷也是直到现代乃至未来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类工业零件,但留给肤浅世人的最深刻的还是花瓶印象。

    这是一切秀外慧中的悲哀。

    陶瓷,现在在我们眼中就是杯具。

    现代人的祖先智人,在学会了用火、使用绳索、制造骨器之后,如同突然打通了任都二脉,一下子在全欧亚非大陆遍地开花,应该在数万年间就完成了有陆地连接的全球分布。与之前的迁徙速度相比十分惊人——顺带扫灭了尼安德特人、剑齿虎、猛犸象…以及其它很多蓝田人、北京人的后代、品种繁多的珍禽异兽…

    据说,智人取得这些成绩和第四纪冰川有点关系——这更证明了绳索的重要性——人类的毛皮不比野兽占优势,会用兽皮和树叶保暖占据了首功。

    巨兽们的灭绝原因一直有气候和人类因素两说。这两种说法都有强大的证据支持。

    直感告诉我,两者都有些道理。二十万年至七万年前,是冰川消退的时间。冰川期最盛的日子里,据说冰天雪地一直覆盖到热带边缘。

    寒冷固然可怕,但巨兽们都拥有最豪华的皮毛。剑齿虎和猛犸象都是不惧怕寒冷的。但天气如果突然变得忽冷忽热的话——体型越大,日子越难过。

    在冰川消退期里,大家过得就是忽冷忽热的日子。冷天,没有食物,热天,容易生病。微生物是动植物世界的平衡器、裁判官。

    动物们抵抗微生物的武器有两把,一把是免疫系统,一把是繁殖。免疫,直接抵抗住当然好,可总有挡不住的时候。繁殖是另一个办法,重新来过固然不能就能抵挡得住,毕竟又多一次机会。

    看不出来体型大小对免疫系统的强大有何影响,体型大小对繁殖速度的影响可是显而易见。

    在这个艰难的时刻,又遇见了人类突然的武力爆发,体型和数量都更容易让巨兽灭绝。

    如果没有气候的变化,看人类的进步,巨兽们的种族也多延续不了几年。因为强大的武力,让在平原定居变成了人类的选择,而消灭威胁巨大的怪兽,是首要的任务。

    绳索和陶器,也是它们直接灭绝的原因。

    绳索的出现,让驯化成为可能。然而绳索的质量,制约了古人们驯化野兽的大小——没那么牢的绳子。

    陶器的问题是没有巨大的水缸。天天牵着一头猛兽去喝水?想想现在动物园给老虎搬家的麻烦劲吧。

    如果有可能,即使巨兽们巨大的食量让它们的性价比不足以成为又一种家畜,以人类的恶趣味和上流阶层的炫耀本能,一定会有几只巨兽存活下来的。

    借助山洞和兽皮,智人们顺利的战胜了寒冷。不过合适的山洞十分的稀缺,随着人口的增多,山洞周边的食物来源肯定很成问题。寻找合适的领地,成为智人们新的课题。

    手握长矛的智人们现在是名副其实的霸主,拥有选择领地的自由。这也是智人们这一时期突然扩张的唯一原因。

    食物和水源是新领地的首要条件。这两者和气候都脱不了干系。拨动一下地球仪,几大文明古国所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黄河流域、恒河流域,果然都是洞天福地,不二选择。

    但是直感告诉我,这里面大有疑问。

    第八章人类文明起源地是哪?

    人类文明的起源地,不是人类的选择,而是自然的选择。

    智人们从山洞里走出来,短时间里对能到达的陆地进行了大开发。智人们的人口经历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急剧增长期。

    当时,他们的生产技术应该是差不多的。

    应该是人类在什么地方实现了最快的人口增长和社会分工,才会有最大几率在这些地方产生城市和社会阶层。

    而且这种人口增长还应该是部落的自身增长,不会是战争兼并和人口掠夺。因为当时的战争结果肯定是两败俱伤的多,否则看看智人们对待尼人的残酷,没有剩余价值的敌人和被征服者的下场可想而知。分享的人道主义理念应该还没有普及。

    拼命扩张而战争代价高昂的各部落应该是尽可能的多占据各种地盘的。

    在没有开始农业种植之前,原始人对水源、土地的需求并不大,山岭、平原、丘陵,地形对人类的生存能力影响差异并不大。

    人类扩张的两大法宝,一是长矛,对食物和威胁的征服。二是熟食和沉淀过的水,是对微生物和寿命的征服。而未开发的几大河流域,河流纵横沼泽遍布,看看亚马逊上游的样子,应该就是它们当时的模样。

    交通不便——智人们的商品交易业务可能还未开办,不过相互学习些绳索编织、交换驯养动物的品种、砍伐技巧应该还是很频繁的——智人们最多会抱着木头游泳;蚊虫瘴气——沼泽一直对大型陆地动物最危险的。

    所以,大型水系的中下游地区一定不是人类的初始家园。

    亚当和夏娃的伊甸园在哪儿呢?

    这是一个需要很大的地方;这是一个有过人类足迹的地方;这是一个气候温和的地方…

    找来地球仪,删除南极、澳洲、美洲大陆,删除海岛,还原六七万年前的气候和地形地貌。最重要的是这个还原了,它带给我们一个最惊人的意外——

    伊甸园的候选地有三处:北非的撒哈拉、中东的阿拉伯半岛、中国的塔克拉玛干。

    全是大型沙漠,都是有绿洲的沙漠。

    它们在当年,可是很符合人类选择聚集地的条件的——温暖的气候、细密的溪流、稀疏的植被、平坦的地形、温柔而小群的食草动物、容易被消灭掉的怪兽、营养丰富的果实——热带水果太水了…

    它们的面积足够大,能够容纳上百万的人口——专家们认为,百万以上人口才能产生相互交流的文明,百万以下只能产生一种融合的文明或相互封闭的文明。

    它们有远古人类的足迹。在几千年的沙暴肆虐下,能保存的痕迹不多,不过沙漠本身,就是最大的证据——还有什么东西,比人类活动能这么快这么大的改变一块土地呢?除了地球初期的巨型火山和灭绝恐龙的行星撞地球。

    从现代文明逆推,人类大概花了百十来年,把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地球上的其它最肥美的三角都变成了石屎森林;花了两三千年,把黄土高原、澳洲、美洲中部的大片地区从树林变成了戈壁,把其它的地方从森林变成了草原;花了万把年的时间,把西域、中东、高加索这些地方变成了荒原。

    五六万年的时间,足够远祖们把他们作为纯陆地动物选择的最干燥舒爽的大平原变成沙漠了。

    何况,远祖们会放火、要烧烤、要造房子、要吃种子——很多植物是靠给动物们一些甜头,让动物们把它们的后代带走的,一些种子会在经过动物肠胃之后发芽,而人类,会砸会敲的人类,无疑会把最精华的部分消化的干干净净。

    远祖们有环保意识——这是动物本能。但远祖们没有环保技术——无法生存之后的迁徙,是唯一的选择。

    三块大沙漠都在欧亚非这块超级大陆的中部地带,四面交通便利。也最符合融合交流产生文明的经典理论要求。它们都应该产生了繁荣的原始文明。

    当然,三大文明起源地并不一定都是现代文明的源头。三大沙漠间隔的还是比较远的,独立发展的可能性很大,相互间的影响应该有限。文明发展程度肯定不一样。

    至于它们的文明发展到何种程度,由于风沙对遗址的侵袭,可供考古的资源比猿人还要少。我们只能说介于尼安德特人和后世苏美尔文明之间。

    要知道,会放火以后,人类对生态平衡的破坏力终于达到空前的程度。三大沙漠的脆弱生态,提供给智人们文明发展时间不会超过千年,剩下来的日子估计都是在抗旱救灾中渡过的。

    而且,人类原始的伊甸园只有一个。如同人类的基因无比复杂,但直系的传承只是来自父母一样,现代文明也只会来自一条主干。所以,我们有必要在三个候选人中间选出一个来。

    三个候选人之间的pk,直感是两个方面的比拼。一是气候,二是和后代文明之间的关系。三者的基本条件,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刚才已经说过了,都差不多。气候也差不多,但还是有些小差别的。

    阿拉伯半岛和撒哈拉沙漠更炎热一点,生态平衡更脆弱一点,留给智人们发展的时间就少一点。先失一分。

    阿拉伯半岛的面积稍小,再失一分。

    在地理位置上,塔克拉玛干位置稍偏,不利于交流,不符合杂交优势论。扣一分。

    阿拉伯半岛周边海多,祖先们下海的时间应该很晚,否则我们应该是海豚的弟兄了,再丢一分,基本出局。

    撒哈拉和塔克拉玛干之争就看与后世文明的关系了。这方面没有现成的确切资料。

    我们知道的大致事实是:撒哈拉所在的北非地区,一直是亚文明或者说是副文明地区所在。北非地区,一直被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现代西方压制,是有传统的殖民地。但在这个地区,一直生活着高度文明的土著,绝非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

    从发明战车进而在公元前1700年统治过埃及的索喜克人,到和古罗马打得你死我活的迦太基人,到现在还在和美国较劲的利比亚人。北非都是很悲剧的失败者,这应该也和这个地区的气候和一直对抗主流文明的传统有关吧。

    这个地区的文化变更了好多次,文明却没断绝过,万年老二的地位雷打不动,最长文明延续地也确切无疑。

    塔克拉玛干地区的资料更少,周边地区的繁荣在公元前后了,根本什么也说明不了。

    最后胜出的是塔克拉玛干!

    直感的判断是中国的塔克拉玛干地区!

    这并不是笔者的民族自豪感突然发作,而是有充足的理由的。

    第九章最聪明的民族

    塔克拉玛干地区是人类现代文明的嫡系起源地的最充分的证据是——它和有据可查有物可证有字可认的第一个高度文明种族——苏美尔文明那一点若即若离的联系。

    很奇怪,中国的历史教科书中,对文明起源也是迄今为止所有已知文明中成就最辉煌的苏美尔文明介绍的非常少。

    很阴暗的揣测,这和四大文明古国的自恋因而自卑的情结有关。

    在简要的世界史中,至关重要的苏美尔文明和古希腊文明被弱化到其它的章节,同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埃及、印度、巴比伦占据了较大的篇幅。因为实在没有办法,把巴比伦改成了两河文明——两河流域那些年经历了无数巨变,从民族到文化,不知道更迭了多少次,巴比伦充其量和春秋战国中的鲁国宋国地位相当——只是偶尔露了一把小脸。

    即使只谈巴比伦,中国还是高攀了。仔细看一下时代表,其它三地区的可考王朝都比中国传说中的夏早1~2千年,而希腊地区的城邦也不比中国晚。为什么不是六大文明古国或者五大文明古国呢?

    唯一的解释是埃及、印度、伊拉克,都和中国现在的境遇差不多。而且,和它们相比,中国还有四大发明之类的可以说说——人家有飞机大炮,我们相互比比菜刀锅铲,也其乐融融。

    苏美尔是现代文明的引领者。苏美尔人也是一个消失的民族。

    因为没有后代,又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的太久,在现代考古学的那些仪器出现之前,他们的身影没有出现在我们的传说之中并不奇怪。幸亏,现代考古学发现了太多他们的印记,让我们惊讶的发现,不管我们的血液中到底有没有他们的基因,他们也是我们的最伟大的导师之一。

    各种证据表明,苏美尔人拥有家庭、阶级、私有制、法律、城市、国家,游离在长老制和君主制之间,会驯养动物、种植谷物、兴修水利、制造船舶、建筑宫殿、纺织衣物,精通绘画雕刻、文字文学、宗教、数学、机械制造;甚至有印章、邮局、档案馆等等现代东东。

    这些东西,都是他们的原创。

    后来者都是模仿,如有发明,纯属巧合。

    苏美尔人的表现,就是一个穿越者。

    苏美尔人长什么样子,只能靠猜的。而他们神灵的画像,可是大脑袋、大眼睛、小身子,剃掉一把阿拉伯大胡子,活脱脱的就是动画片里的外星人形象,也是未来学家们按照我们现在生活方式描绘出来的后代形象。

    他们干出来的事情,完全是一群而不是一个穿越者在没有找到铁矿石的情况下能做到的最好!

    他们确实就是穿越者!历史学家们公认,他们不是两河流域的土著!

    直感也认为,苏美尔人再够聪明,能一下子搞出来这么多发明来,也不可能在这么短暂的时间、狭小的区域、稀少的人口中发展出这么复杂完备的社会结构来。

    无疑,他们是带着丰富的文明沉淀来的。

    穿越者来自外星、未来、异域之一。

    相比n光年外,迄今为止还没有看到的星球,和迄今为止物理理论还没有假说的时光隧道,我们宁愿相信他们来自异域——消失在沙漠中的真正的文明古国。

    历史学家们说,苏美尔人来自两河流域的北方。他们的依据大致是根据文物年代和人种体型特征来推断的。虽然不排除苏美尔人在迁徙的过程中走回头路,这种可能性毕竟很小。而根据体型特征来判断,把握就更大了。因此这个结论可信。

    这就排除了苏美尔人来自撒哈拉或者是阿拉伯半岛。这样,他们唯一的出发地就是塔克拉玛干了。而且苏美尔神灵的画像也和维吾尔人的模样很相似——神像,尤其是纯人形神像,和本民族多多少少都是相像的吧。

    其它的间接证据还有:翻越帕米尓高原不比渡过红海困难,而这三四千公里的路程恰好能保证迁徙者还能保持架构完整的部落,而不是只剩下几个散兵游勇。同样,这个距离也能说明为什么在此之前两者没有交集。

    塔克拉玛干的气候变化相对撒哈拉、阿拉伯半岛稍小,也给文明更多的发展时间,大部落整体迁徙的可能性更大。

    要感谢两河流域的土著,他们和同时期北京的山顶洞人比也算是领先了好多世纪的文明人了,至少已经把大河两边由树林开发成良田了。这让新来的苏美尔人减少了大量辛苦的工作,而且更重要的是让苏美尔人免去了水土不服之苦——迁徙到暖湿地区的疫病是古代旅行者的最大天敌。

    还有感谢两河流域的土著的热情好客。要知道,虽然很可能苏美尔人当时手执锋利的青铜武器,甚至已经有了更先进的弓箭。不过显然人口更多、力量更强的土著们没有进行最坚决的抵抗,否则,光坚壁清野、烧光跑光一招,就能让远道而来的入侵者没法立足。

    当然,最大可能还是先进的苏美尔人已经懂得了威慑和怀柔并举的殖民技术,一举把两河流域从原始社会带入奴隶社会——这段时期的奴隶数量应该是很少的。实际上,整个人类历史中的奴隶社会,奴隶占总人口的比例一直都是比较低的,平民都是占据了主流,只是历史的眼光总是落在极端的事物身上。

    无论如何,疲惫的旅行者在这里飞快的恢复了元气,而且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繁荣期。

    在这里,一不小心又发现了一个我们不大愿意去面对的经济规律——劳动力智力形成阶梯是效率的最优化组合。

    第十章最佳效率及后果

    使用直感,我们很容易发现许多新规律、新道理。不是因为某人多么聪明,直感多么难得、多么神奇,而是因为很多东西我们不愿意去直接面对,或者是直白的表达出来。这是文化的问题,当然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具体到后面直感人性和文化的时候我们再来详细探讨。在这里,我们先直言不讳。

    很多时候,一群聪明人做不好事情。也有一头狮子带着一群绵羊可以打败一只绵羊带领的一群狮子的说法。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或者说是特例。

    任何理智而正规的描述是:专长能力和需求最配比的时候,在最佳的组织方式下最有效率。这句话看上去很玄幻,很难到达。实际上,如果把范围变小,你会发现这是我们很多人正在做经常做至少是努力去做的事情。而在后面,我们也要在最大的方面探讨理想这种境界。

    苏美尔人遇到的事情是一群满脑子技术和社会组织经验的人,碰上了更多的愚笨点的熟练技术工人体力男——上文已经介绍过,土著们是开化的文明人,只是遇到了穿越者而相形见绌。社会经济想不高速发展都不行。

    可以肯定的是,苏美尔人的文明在两河流域的进展超过了在塔克拉玛干的水平,不仅是天然的进步因素,还有大量苦力提供给聪明人实现想法的机会的缘故。用脚后跟都可以想象,在塔克拉玛干修建一个不知道有什么用的神庙,最伟大的艺术家大概也只能自己做个模型,即使有几个债务奴隶,一意孤行的后果大概也就是把自己也变成债务奴隶。

    如同人体中的各个器官,产生分工后效率高于单细胞。

    于是,在征服了两河土著之后,苏美尔社会产生了阶级分工。这种分工要说意义天大也不见得,因为人群本身就有一定分工,而蚂蚁们分工的更彻底。不过,我们以后一直要强调的——优势在于领先,而不是领先多少。

    无论如何,苏美尔人在来到两河以后,社会分工更细了,经济发展也一定超过了原有水平。

    经济发展的后果是扩张。对外征服,在两河流域这个四面都是人类居住区的地方引发了一些奇特的后果。

    后果之一,文明扩展到更广大的地域,并真正开启了奴隶社会、全球时代。这是继尼安德特人——火和绳索大传播之后的第二次文明大传播。(石斧和木棒之类的猩猩和人的相互模仿不算)。这是最大最必然的一个后果。

    据说,苏美尔人最厉害的是他们的种植技术。专家们考证古罗马鼎盛期、英国工业革命前,种植粮食的种子和收获比都没古巴比伦高。来自非洲的廉价小麦也一度带给罗马的经济危机。

    有了养活大量野蛮人的粮食,对奴隶的奴役就变得温和了许多。

    奴隶制度,野蛮和残忍的代名词。很多社会学家纠结于奴隶社会是人类社会前进的一大步的结论。

    在表面上看来,在奴隶社会之前,人类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如果没有奴隶制,也许人类也能继续发展,直接进入封建时代也未可知。确实,也有许多民族就是这样的。而奴隶制的后期,铁器文明是奴隶制和封建制并存,传统说法是还抑制了文明的发展。

    平心而论,直感也认为奴隶社会的存在并不是人类文明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环,甚至可以说是五大社会发展阶段中最不重要的一段,不过似乎也确实是跳不过去的一段。没有先进文明借鉴的原始公社是无法直接进入下一或者下几阶段文明的。

    直感还发现,社会学家们那种也许奴隶社会是大多数人的不幸的假说肯定不正确。其实在奴隶社会之初,奴隶们的生活也许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悲惨。

    想当年,大家都没有什么自由、自尊、贞操观念,亲情、家庭、享受…等等概念也薄弱的很。也没有那么多刑具、锁链、信仰剥夺、宗教欺压之类残酷的花样。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关系,可参照猴王和普通猴子之间的关系。由于粮食充足,而且当时的享受也只有粮食,大家的生活方式相差并不大。而且,由于奴隶是最贵重的财产之一,参看农民们是如何对待牛马的。

    差距,是文明发展以后越来越大的。

    残酷,也是伴随着文明发展增加的。

    告诉你美好的前景以后粉碎它,把你得不到的东西美好化、必需化,是最残酷的。

    后果之二,是出现了低烈度战争,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城邦国家。苏美尔人即使不是?br/>好看的电子书shubao2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