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向来萧瑟

分卷阅读12

    萧易牙关咬得咯咯作响,双拳紧握,猛地抬头,声音已有几分哽咽:“节帅!”

    这声呼唤中有多少哀求,多少绝望?

    王忠嗣与他双目对视,良久良久,终于轻叹一声,慢慢站起,缓步走出车厢,俯身轻轻摸了摸萧易的头顶,温声道:“萧易,离别两个字,是今天的功课,你要好好学。”

    学不会,也不想学,萧易死死咬住牙关,额头上青筋崩起,手中的佩刀嗡嗡作响,竟是抖个不停。

    王忠嗣极慢极慢地摇了摇头:“这是我自己的选择,是我与至尊的事情,与尔等毫无关系。尔等若还当我是你们的大帅,便从速退开。”

    萧易此时心中一片雪亮。节帅用陇右留住了哥舒翰,用朔方边事哄走了李光弼,再拿个莫须有的盒子将自己骗到内室,他是将所有有可能为了他以命相搏的人都支开了。

    原来,节帅早就做好了准备,一个人去面对皇帝的怒火。在临去的这个时候,他还在为手下的将士们开脱,将所有的问题都揽在了自己一个人的肩膀上。

    现在他们所作的一切,后果,原来都要节帅来担。

    萧易再也没法子控制自己的声音,自牙缝中嘶嘶挣出几句支离破碎的话:“若,若尔等,伤了我家节帅,我家节帅,一根毫毛,便,有如此刀!”说罢右手握柄,左手持刃,双臂较力,竟将一柄百炼钢刀生生折为两端,插入膝前的土地。

    刀光在阳光下剧烈地闪动着,良久不停,萧易跪在原地,目送着马车碌碌行远,鲜血顺着低垂的左手一滴滴落在地上,他却感觉不到任何疼痛。

    王忠嗣立在大明宫含元殿外,远远望着这个巍峨华美的宫殿,心中百感交集。

    玄宗近些年喜欢听政于兴庆宫,休憩于大明宫。屡经修缮,这座宫殿比初创时更大更精美,也更舒适。大明宫风格的演变,其实便从侧面印证了玄宗的改变。

    从励精图治,到耽于安乐。

    王忠嗣对于玄宗的改变,若说一点意见都没有,那是假的,但当他终于陛见皇帝,抬头望见玄宗显见得苍老了许多的面孔时,却抛下了之前所有,两行热泪夺眶而出:“陛下!”

    玄宗看着这个满面风霜又笔挺如松的中年人,心中一瞬间有些恍惚,他有多少年没有见到这个孩子了?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如今,竟已鬓生华发。

    “忠嗣。”玄宗轻声呼唤,“走近些,让朕好好看看你。”

    王忠嗣没有起身,膝行靠近御座,微微抬起头。

    玄宗的目光将他缓缓扫视了一遍,从头发,到手指,没有错过任何一个地方。这是他一手打造的英雄,曾经是他的骄傲。

    可是为甚么英雄不能像骏马一样,到死都忠心耿耿,不生半点异心?

    玄宗疲惫地闭上眼睛,再睁开,目光重新变得清明:“忠嗣,你长大了,可是朕,却老了。”

    王忠嗣热泪滚滚,嘴唇翕动,半晌方道:“陛下,春秋鼎盛,不老。”

    玄宗微微一笑:“你还是这般不会说讨好的话。”他拍拍御座的扶手,“坐下,陪朕说说话。”

    王忠嗣哪里敢坐御座!只在玄宗座下的垫脚上紧靠边坐了一点点。

    见他依旧如此恭谨,玄宗心下略有点释怀:“忠嗣,这些年风霜劳顿,苦了你。”

    “这本就是臣应该做的。”王忠嗣诚恳道,“陛下休要这般说,折杀了臣。”

    “朔方、河东,这些年很安生,多亏了你。”玄宗不紧不慢道,“我本打算将河西、陇右也一并交给你管,没想到,你却不肯。”

    王忠嗣慌忙起身跪倒,道:“陛下容禀,此事并非是臣不肯,而是臣德不配位,能力有限,实在没办法兼顾四镇,”不等他说完,玄宗已佯怒道,“跪甚么跪,起来好好说话,朕只是在和你聊天,没有责怪的意思。”

    王忠嗣又磕了个头,才起身重新坐好,却只觉后背湿冷,冷汗密密麻麻,几乎湮透重衣。

    玄宗长叹一声:“朕老啦!”他幽幽道,“不过这些年自诩将这天下治理的还算不错,聊堪自/慰。只可惜,朕却让石堡城在朕手中得而复失,实在是一大败笔。”

    他望着王忠嗣:“忠嗣,朕这辈子,该做的已差不多都做了,最后只有一件事还是个缺憾,因石堡城而拓地千里的河湟之地,朕想在死之前,拿回来。忠嗣,你能替朕,达成这个心愿吗?”

    他带着微笑,目光中却带着审视:“朕老了,朕只怕已等不到你稳妥的长久之计,忠嗣,朕要你今年取下石堡城。你若答应了,四镇便还是你的。”

    他冰凉的手握住王忠嗣的手:“忠嗣,你一定会答应朕的,对不对?”

    作者有话要说:  (昭武九姓:有种说法是昭武九姓原先是月氏人,“原住祁连山北昭武城,被匈奴击走,西迁中亚河中地区,枝庶分王,有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等九姓,皆氏昭武,故称昭武九姓。”昭武九姓胡人在唐代又称“九姓胡”或单称“胡”,西文则称之为“粟特”,擅经商,长期在丝绸之路上做买卖,河陇一带正在丝绸之路上,汉胡杂处,此地的胡人多半就是粟特人,安史之乱中的安禄山、史思明都是出自昭武九姓。

    安思顺和安禄山是亲戚,安禄山的母亲带着安禄山嫁入安家,使禄山随“安”姓,安思顺是正经的安家人,论起来,两个人是堂兄弟的关系,只是没有血缘。安思顺和安禄山打小关系就挺好,也都在大唐做到很大很大的官,安思顺最高是河西、朔方两镇节度,安禄山最高是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看看唐朝地图,你会发现兄弟俩控制的都是大唐边境的要塞。但二人相比,安思顺汉化的要多一点,忠君思想更浓厚一些,安禄山有反意,安思顺却没有,还多次上书提醒皇帝安禄山有反意,算得上是忠臣。可惜安禄山起兵之后,安思顺还是被解了军职入京,和他弟弟一样当个没啥权利的官儿,后来又被和他一向不和的哥舒翰诬告,兄弟俩被杀。在代宗朝,平定安史之乱的大英雄郭子仪上书请求,才让安思顺平凡昭雪。

    我觉得冤杀安思顺是哥舒翰的一大人生污点,关键是除了公报私仇之外,我找不到其他理由把哥舒翰的行为合理化。哥舒在我心中是个很矛盾的存在,他敢孤身入京为获罪的王忠嗣求情,而且打仗又厉害,后来安史之乱时已经中风了,还能挂帅坚守潼关不破,直到被老糊涂的玄宗逼出关外才大败,怎么都是个英雄,还是个自带萌点的悲情英雄。另外这人身上还有诗词的加成,“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我从第一次听到《哥舒歌》就特别喜欢,觉得哥舒两个字有奇妙的魅力,似乎天然带着勇武剽悍,让我好感倍增。后来渐渐知道了一些更多的故事,发现这人并不是完人,居然还会做出诬陷好人的事情,就很难过,儿时的偶像总是十全十美的,一旦幻想破碎,失望往往加倍,但再多污点也抹不去他的战功赫赫,所以一直很矛盾,不再崇拜,但也绝对讨厌不起来,就是那种,一万个人都说他不好,你也知道他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可还是觉得他是大英雄的感觉。)

    (昭穆而坐——北面为尊,南面次之,东西相对平等,所以对等的座位一般叫昭穆而坐。)

    ☆、定策

    第八章

    皇帝与王忠嗣究竟说了甚么,除了他二人之外,再没有其他人知道。

    只知道,这次宫中密谈之后,王忠嗣带来的亲兵侍卫二百人,便被羽林军重重围住,解甲去兵,软禁在乌桓驿旁边的行营里。

    这些为国拼过命、流过血的军人,被如此屈辱地关押,却不能反抗。

    群龙无首或许是其中一个原因,最重要的,则是节帅此时此刻生死未卜,他们的反抗,很可能让节帅背负不该有的罪名。

    我等的命不足惜,却绝不能因为我等,让节帅受到一分一毫的伤害。所以这些面对敌人从不退缩的军人,都默默地解了甲,将几乎从不离身的兵器和爱马统统交了上去。

    萧易自然也在解甲之列。

    自从节帅被带走之后,萧易变得异常沉默,熟悉他的人都很奇怪,七哥私下里和萧易谈过,之后便一个人承担了这个行营的管理之职。

    好在只是困守行营,既无战斗,也不出营半步,管住这两百人的日常生活,他一个人也够了。

    朝廷并没有虐待他们,该有的衣食用度都有,在营盘附近还单独开辟了一小块场地,让他们可以自己种种菜,养养鸡,丰富食谱。

    可是越这样平静安详,就越可怕,因为这意味着软禁可能遥遥无期,节帅的命运,也因之可以预见。

    只是他们已毫无办法,只能日复一日地等待在这里,等待他们的节帅归来。

    萧易不再露面,并不是在自己的帐子里枯坐等死,他在忙。

    他面前摊开着一套熟牛皮缝制的护肩、腰带、绑腿、背囊,内侧缝了无数小口袋,插着飞刀、飞针、小抓钩、长绳、迷药、吹针、小弩……等等,另有个打造精巧的腕盾,展开不过方圆半尺,收起来则可以完全隐藏在精钢护腕之中,这是他目前能找到的全部可以用上的东西。

    他还特意在兵器上都涂了黑漆,精钢腕盾上蒙了一层牛皮。只有这样,暗夜潜行才不会产生任何光亮和声音。

    解甲去兵,盔甲做不得假,兵器却不然,生死关头走过几遭的军汉们,哪一个手里会只有那一柄刀一杆枪?只可惜他们的轻身功夫不足以在这样的管控下无声无息地离开,他们也想过挖地道,这是战场上常用的潜行法子,隐蔽而安全,可是耗时太久,他们等不起。

    所以,这些人将能拿出来的家伙都拿出来了,一股脑塞给了萧易。

    只有这个少年有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逃出去。

    探听节帅的消息,必要时求救,这一切,也就只能寄托于这个少年身上。

    萧易全部的凭借就是自己的一身武艺和这套装备,他必须尽快熟悉这套装备每一样东西的位置,才能在需要时用最快的速度取出使用。好在之前他已经有了浑身藏家伙的习惯,再多一些,也无非是再勤加练习而已。

    他并没有着急,花了整整三天的时间做这些事情,因为一旦行动,就必须成功。

    而且,他还需要一个契机。行营外的巡逻实在太严密了,他们已仔细观察过,羽林军两组巡逻队之间的间隔竟然短到可以前后相望,这中间根本没有任何破绽可以利用。

    那就只有人为制造破绽。

    一场冲突被制造出来,行营内无聊的军汉们大白天聚众吃酒,酒后厮闹,争斗间上了真火,乒乒乓乓一通乱打,竟将营栅冲破了一小段。

    惹祸的几个军汉被七哥着人按在地上打了一顿,打得哭爹喊娘,营栅外的羽林军嘻嘻哈哈看着笑话。

    几十军棍罚完,惹祸的被关了禁闭,其他军汉则怨声载道地开始修补营栅。

    大概是心情郁闷,负责修补营栅的军汉们动作懒懒散散,木桩也立得七扭八歪,被巡逻到此的七哥抓个正着,原本就因部下酒后闹事而极其光火,现在这些人的做法无异于火上浇油,七哥自然要重重处罚。

    罚的法子也是就地取材,撞倒的这一小段营栅原先是个光滑的圆弧,加起来也不过丈许,七哥却故意刁难,要求他们重修为起伏的波浪形,长度无形中加长了许多,从丈许生生变成了三丈有余,工程量增加了三倍不止。

    军汉们想想方才被打开花的那十几个屁股,明知七哥故意刁难,可是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地干活,心情自然郁闷到无以复加。

    外面的羽林军只顾着看笑话,却全没有留意到,这一小段营栅已悄悄变得波澜起伏,中间巧妙地藏了好几个死角。

    营栅修好的当天晚上,萧易行动了。

    晚上的乌桓行营内一片黑漆漆,只有营栅一圈点着通明的火把,原本无法不被人注意的靠近。

    所以萧易根本没有打算去靠近,他今晚正是行营的守卫之一,一行十人,都穿着褐色布衣,手持自己削的木棍,沿着营栅巡逻。

    巡逻小队路过一个小小的土包,微微隆起的土包遮蔽出一点点阴影,只那样一瞬,阴影中有同样衣衫的人窜出,替换掉萧易,巡逻小队人数不变,继续前行,萧易则贴地几个翻滚,已到了火把照不到的暗影中。

    外面的羽林军巡逻队远远走来,萧易伏地不动,等他们过去,拨开身下的浮土,取出里面的背囊系在背上,然后将土坑恢复原状,伏下,继续耐心等待。

    再过一会,行营第二列守卫巡逻经过,萧易将身体压到最低,整个身形隐藏在队伍的阴影中,几乎是贴着地般潜行,路过距离一处内凹的营栅仅有几步远的最佳位置,脚下发力,已如一缕轻烟般窜到营栅脚下,再次伏在阴影之中。

    羽林军巡逻队在营外经过,没有人留意到几乎与营栅融为一体的萧易。

    萧易伸出手贴着地面摸索,很快便摸到了预先做好机关的那几根木桩。这几根木桩看着和别的毫无两样,其实中间早已折断,只在外面裹了一层树皮掩人耳目,此时萧易用匕首沿着断口转圈划过,几根木桩的下半截便随手而落,露出个可容人进出的孔洞,萧易再不犹豫,矮身窜出,又回手将截断的木桩戳回原处,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这几根木桩曾经截断过。做好这一切,萧易再次将身形压低,贴地游/行,隐没进黑暗之中。

    羽林军巡逻队再次经过。

    逃出行营只是第一步,现在要做的则是探听节帅的消息,决定下一步计划。

    去哪里探听?萧易也没别的路子,只有去找容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