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独打,和公社这五人周旋,用什么策略挽救百畜园。能挽救多少是多少。
龙小井想好了一个策略,这个策略就是拖字诀,尽量拖延时间,好让钱保生通知少年先锋军的人做好准备,一旦公社行动就转移动物。
“刘主任,”龙小井开口说话了,“不就是一个小小的百畜园吗?这有什么了不起的,还值得你一个大主任兴师动众的来俺们村子,还要整什么材料,费这个劲干嘛啊!”
明知不可能说服一个公社工作组,但龙小井也要说,拖延时间啊。
“小小的百畜园?龙小井你人不大口气不小啊,呵呵,占地百亩,动物几千头,四个村子的人大干五天,耗费的铁丝木头可以用火车拉,还小小的百畜园?龙小井,照你的话说,要多大才算大呢,要把咱们公社的地皮都圈起来,才算大吗?”
别看是一个小小的公社主任,可这个叫刘风鸣的中年男人,气质可不一般呢。龙小井看得出来,这人有相当的文化,经过相当的政治锻炼,头脑清晰,话语犀利。看来他是个不苟轻笑的人,脸上几乎全是一个小土皇帝所具有的严肃和说一不二的神态。
若是个一般的14岁的男孩子,在这样一个对农村来说已经是大干部的人面前,恐怕要紧张得说不出来话来。龙小井当然不会这样了。他为百畜园的命运担心,却不会害怕。
“刘主任,”龙小井不正面反驳刘风鸣的话,正面反驳是最愚蠢的。他避开这个话锋,迂回曲折地道:“我的意思,这个百畜园没有什么材料可整的啊,特别是用不着兴师动众来整啊。”
“哈哈!”刘风鸣张嘴大笑起来,这笑声在此时的氛围中,有点让人毛骨悚然,“龙小井,告诉你吧,今天我亲自来,就是怕你们认识不到整这个材料的深远意义!所以我来了,我要亲自对你们说,这个材料,事关咱们全公社,啊,也可能事关全县,甚至事关全省的抓革命促生产的发展方向!什么叫兴师动众?今天不就是来了五个人吗,告诉你吧,龙小井,我还没向县里汇报呢,要是汇报给县里,怕就不是五个人来的问题了。咱们公社内部先整整看,视情况我再向县里并报。”
第096章现场办公(上)
公社主任刘风鸣说到视情向县里汇报之后,转头看看万部长、木秘书、公社广播站站长张希珍、广播员郭秀枝,对他们道:“你们几个人整材料人手够不,如果觉得人手不够,可以发动群众一起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从把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群众要是发动起来,龙小井的材料就会整得充分了。”
刘风鸣又看看龙庄子的大队长刘秃子、村革命委员会主任龙小玲、民兵连长王泉山、妇女主任李洪珍,对这几个人道:“你们村委会一定好好配合公社的人员整好这个材料!一定要把革命群众发动起来,哪怕是老人和孩子也要发动!听听他们怎么说,让他们提供材料,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想法,总之,一定要把这个材料整得像个样子!什么叫像个样子?就是不该漏的一点也不漏,该认清本质的地方一定要认清本质!这其中的关键人物是你们村的龙小井!典型啊,这可是个典型啊,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典型啊!咱们就是要抓住这个典型不放手!要见人、见物、见思想!”
刘主任越说越严肃,说着说着就情绪激昂起来了。
抓我的典型?
龙小井尽管到现在还没真正把一个公社主任放在眼里,可是他作为一个资深记者,可是知道抓典型历来是中国一大特色,在他手里写过的典型也有十几个啊!这典型又分为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从当前社会形势和面前的这位刘主任一脸的严肃来看,自己怕是要当个反面典型了。
在文革中当反面典型意味着什么?特别是1977年初,像龙小井这样搞百畜园,如果定性为反面典型的话,那就是右倾翻案风的典型,资本主义尾巴的典型,这种典型,就是现行反革命,就要戴着一米高的大纸高帽子游街示众,帽子上还要写上“打倒现行反革命分子龙小井”,还要在万人批斗大会的台子上,让龙小井弯腰七十度两手倒背过来(坐飞机)站在那里不许动,接连几个小时地接受革命群众的大批判!
“把现行反革命分子龙小井押上来!”
“打倒现行反革命分子龙小井!”
“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龙小井死有余辜!”
“龙小井遗臭万年!”
龙小井对这种批判大会的气氛可是有着一定记忆的。对这样的社会背景也是清楚的。对那种批斗大会的场面也是亲眼见过的。
恐怖啊,那个疯狂的场面,简直是太变态了!
难道自己这个核桃家园的主人,要亲身重温一下当时接受革命群众的大批判的情景和感觉?
这好玩吗?
龙小井想象着。
真要到了那个份上,龙小井也有办法,自己掏出家园进出摇控器,啪啪啪一按,呼,就到了未来33年的北京城了,你愿大批判就大批判去吧,爱批斗谁就批斗谁,反正我是逃之夭夭了。
问题是,自己走了,再怎么回来呢?
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啊。
难道舍弃上天赐予的核桃家园?
当然不!
……
龙小井走神了,这个神走得很厉害,走得都神志恍惚了。
他这里走着神,刘主任那里还在一脸严肃情绪激昂地说着:
“同志们!大家一定要认识清楚,整好龙小井这个材料,这是一个政治任务!是当前大满庄子公社头等重要的政治任务!把这个材料整好后,先在公社广播站进行连续广播,听听群众反应,然后再进一步搞好组织报道工作!一定要把龙小井这个先进典型树起来!树得越高越好!树得越红越好!造得声势越大越好!用这个先进典型,推动全公社的抓革命促生产运动,激发革命群众无限的极大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热情!借助龙小井这个先进典型,在全公社搞一个重大活动,就是‘远学大寨,近学龙庄子’活动!去年,龙庄子的粮食产量,别说是全公社第一,就是全县,也是第一啊!今年刚过洋历年,龙庄子又搞出个百畜园,这又是抓革命捉生产的榜样啊!我相信,龙小井这个先进典型一定会打响的,要让他在全公社响得棒棒的,然后再响到全县去、全省去、全国去!让他成为新时代的一面旗帜!”
龙小井听着听着,忽然觉得不对劲了。
政治任务?先进典型?
借助龙小井这个先进典型推动抓革命促生产运动?
红到全县去?红到全省去?红到全国去?
一面旗帜?
我的娘啊!
原来如此!
原来公社这几个人,不是来割尾巴的,而是来树典型的!是来树先进典型的!而且是来树自己的!
一场误会?
政治误会?
这场误会有点滑稽,又有点突兀。
可是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啊。
当时那个社会背景,上边一下子来了五个人,搁谁头上不往割资本主义尾巴上猜呢。其实,不光钱保生这些少年们这样猜,就是刘秃子和龙小玲等村干部,刚才一见到上边一下子来了五个人时,心里也是相当紧张的,后来明白是怎么回事之后,才放松下来。
其实,任何事物,就看你站在什么角度看。要是公社主任刘风鸣站在极左的角度上来看,龙小井私自搞的这个百畜园,目的是吃肉赚钱,不是资本主义尾巴又是什么?!
偏偏这个刘风鸣不是个极左型的干部。他是个46岁的中年人,是从北京下放到这个平原乡村来的一个知识分子。他原来是北京某高校的一个管理干部。
还有一点,就是他和刘秃子是一个家族的。正因为这一点,他才下放到老家这里来的。至于刘风鸣把百畜园定位为抓革命促生产典型和这个血缘有没有关系,就不得而知了。
“哈哈哈!哈哈哈!龙小井,看刚才把你吓的!”这时候,一直在旁边没发言的公社武装部万部长,冲着龙小井哈哈大笑起来,龙小井的深度走神,他给理解成是吓的。
龙小井笑了,笑得有点不好意思:一个号称小神童的人,竟然陷入这么一个误会之中。惭愧啊!
第097章现场办公(下)
误会消除,龙小井立刻觉得屋子里氛围全变了。刚才的紧张现在变成了热烈,刚才刺人的目光现在变成了欣赏。
人的情绪左右着对客观世界的感觉,心情极差的时候,小河流水是呜咽,心情大好的时候,小河流水是歌唱。
龙小井笑道:“刘主任,俺刚进屋时,还真地以为你们是来割尾巴的,没想到你们如此看重这个百畜园,俺……谢谢你们!”
刘主任笑而不语。
万部长指指放在屋角靠墙立着的三支半自动步枪,道:“龙小井,百畜园里那么多的动物,得保护好啊,给你们村的民兵连增加三支枪,专门用来保护百畜园吧。”
龙小井感激地望望万部长。
刘风鸣转头看看窗外,道:“离吃中午饭还有时间,龙小井,带我们去看看你们的百畜园吧!”
龙小井当然乐意让他们去看看。
龙小井和龙庄子这几个人,也各自骑上自行车,这比走路要快多了,不一刻就到了百畜园。
在百畜园的大门口,刘风鸣看着大门上的对联,禁不住赞道:“老虎狮子猴子野猪狐狸百兽争雄,凤凰山鸡鹌鹑喜鹊大雁千鸟赛姿。这对子做得好,做得好!”
园长高翠翠见来了这么多的大干部,站在一边,紧张得手不知道往哪儿放了。
刘秃子给刘主任介绍道:“这丫头就是百畜园的团长。”
刘风鸣看着身高一米九多的高翠翠,自己看她时都要仰视,笑道:“龙庄子还真会选人,让你来当百畜园的园长,肯定压得住阵啊,呵呵。”
高翠翠憋了半天,憋个大红脸,才憋出一句话:“刘主任好,俺的百畜园夹道欢迎刘主任来看动物!”
一句话,说得在场的人都大笑起来。
龙小井忽然看到,远处的草丛里,有十几个人影在晃动。正纳闷呢,高翠翠凑到他身边,悄声道:“是钱保生他们,正往外倒腾鹿呢。”
这个钱保生,执行命令倒是挺坚决的,刚才看到一帮子人朝着百畜园赶过来,就遵照龙小井的命令,开始带人转移动物了。
“钱保生,你们不用忙乎了,过来见见公社领导吧!”到了这个时候,龙小井也没什么保密的了,干脆把原先自己对钱保生的布置说了出来。
众人听了,又是一阵大笑。
刘风鸣坚持进到园子里边去看看,刘秃子让高翠翠把大门打开,然后他和民兵连长一人拿把三齿叉,保护刘主任,以防万一。
爱玩枪的万部长从腰间拔出手枪,是一把老式20响盒子枪,德国造,虽然老旧,可擦得锃亮。
这几天,动物们似乎已经适应了新环境,不那么兴奋了,一个个猫在草丛里不动弹。只是众人走过之处,惊动了它们,一只只地向远处跑去。
刘风鸣一边看着,一边道:“这么多的动物,要喂不少饲料吧,公社给你们十吨饲料吧。”
领导干部就这样好处,只要高兴了,当场给钱给物。
龙小井和龙庄子的几位干部都说了些感谢的话。
步行转一大圈,要个把多小时,转完了,也到吃中午饭的时候了。
龙小玲道:“刘主任,村里也没什么好招待的,还是棒子饼子就酱越吃越胖吧。哈哈。”
棒子饼子就酱越吃越胖,是刘风鸣的口头禅。
刘风鸣道:“别,今天看了你们的百畜园,我高兴极了,这样吧,到公社饭店去吃,我请客!”
旁边武装部万部长笑道:“这就对了,刘主任挣钱最多,一个月80多块呢!”
刘风鸣是从北京下放来的,带着原来的工资标准。公社其他干部可挣不了这么多,像万部长,是从部队转业回来的,不过60多块,其余的干部就更少了。
刘主任伸手拍了万部长肩头一下:“你小子,只要是跟我一起出来,就宰我!”
一众人等,骑自行车来到公社所在地大满庄子,原来说过,整个公社,现在就这一个饭店,就是上次龙小井和乡亲们来卖农产品后吃饭的那个饭店。
公社一把手来了,还有其他领导干部,饭店三位大师傅下功夫做了一桌好菜。说是好菜,无非就是一大盆红烧肉、一条红烧草鱼、一大碗白菜炒粉皮(这个地区的粉皮是一大特色,口感极佳),一大盘炒萝卜,一大盆大白馒头。
当时来说,这已经相当不错了。
再加上老厨师给烫的一大壶老烧酒,每人来上几杯,大冬天的,众人吃得那个过瘾啊。
吃着聊着,刘风鸣主任道:“对了,下午我有事要办,老万你也得回办公室,白庄子有个操蛋的家伙把一个还没成年的小闺女给祸祸了,县公安局的下午来人抓他,你是武装部长,咱们得一起去。这整材料的事,就让木秘书和张站长郭广播员负责吧。”
木秘书听了,瞅着刘主任道:“主任你忘了,你让我整的一个新年度工作计划,还没整完呢。”
“噢,”刘风鸣听了,转而看着广播站站长张希珍,道:“你和小郭两人先整龙小井的材料行不?”
张希珍一听,脸上立刻有点为难之色,求助地看着公社一支笔木秘书。
木秘书笑道:“瞅我干嘛!你是广播站站长,小郭是个小才女,你俩还搞不好这个材料?”
广播员郭秀枝瞅着木秘书道:“木秘书,哪篇稿子不是你帮我们改的啊,你可别忘了,你是咱们广播站的名誉站长啊,你这个常委,可是负责广播站重要稿件审查的啊。”
木秘书道:“小郭你别将我。我是真的有事,要不然,我就和你俩一起来整了,和两个大俊闺女一起干活,谁不高兴啊,吃饭时左一个,右一个,皇帝似的,求之不得啊。”
龙小井听到这里,接道:“既然木秘书忙,就忙去吧,我们龙庄子全力配合张站长郭广播员把材料整好就是了。”
开玩笑,一个21世纪京都大记者,还搞不好一个小小公社广播站所需要的材料?
第098章小喇叭记者采访(一)
吃完了饭,公社刘主任和万部长以及木秘书回公社忙他们的事去,临走又对刘秃子等人嘱咐了几句,一定要把龙小井的材料整好。
刘主任翻身上了车子,又把一条腿支在地上,把龙小井叫过来,拉着龙小井的手,道:“你人小志大,好好干,咱们大满庄子公社,可是缺你这样的人才啊!”
按照吃饭时刘主任的部署,公社“小喇叭”广播站站长张希珍和广播员郭秀枝留下来,负责采访龙小井,写连续报道,在全公社推广龙庄子抓革命促生产的经验。
这几个人和龙庄子的几位干部骑车返回龙庄子。
来自天津的张希珍长得细皮嫩肉的,一个大城市的21岁姑娘,一看便知是住不惯卫生不好的人家的,18岁的郭秀枝生在本乡本土,脸皮稍黑,可能倒还适应农村环境但要是住在破破烂烂的房子里,怕是也受不了。
而且两个丫头无论从工作出发还是从生活出发,都最好别分开,安排在一家住比较合适。
村妇女主任李洪珍一直负责安排上边来人派住房子的事,可她还是第一次安排这么水灵俊秀的俩大姑娘住农村。在返回龙庄子的路上,李洪珍在心里把村里82户人家过了个遍,得出的结论是两家比较合适,一家是民办老师王瑞兰的房间,一家就是村革命委员会主任龙小玲的房间。
村里有个“初小”,是一至四年级的中国最低级别的学校,编制上就一个民办老师,高中毕业生王瑞兰担任这个小学的老师三年多了。王瑞兰和龙小玲两人,在龙庄子村的年轻女人长相最好,身价地位也是最高的,号称龙庄子两支花,相当于“村花”吧。王瑞兰生活习惯和龙小玲一样,也比较讲究爱干净。
妇女主任李洪珍先想把公社来的这两个公主级人物安排到王瑞兰的房子里住,可一想不行啊,王瑞兰的大姐从娘家回来了,说是受了婆家的欺负,要闹离婚,因此住下不走了。王瑞兰的大姐和王瑞兰睡一个房子,这位大姐遇到了这等事,心情哪里会好得了,安排公社广播站站长和广播员进去住,显然不合适。
因此,李洪珍便打上了龙小玲的主意,可是论官职,龙小玲是上级,也不好开这个口啊。
到了龙庄子村东口,一众人等下了自行车,李洪珍便看了龙小玲几眼,话在嘴边上打转悠。
龙小玲是何等机灵的姑娘,再说她也了解本村住房的情况啊。谁让自己这个当干部的无能,村里的住房遮地不遮天啊。龙小玲当然也知道王瑞兰家的事,所以李洪珍一瞅她,她便知道李洪珍是什么意思了。
“张站长,郭广播员,你两位要是不嫌弃,就住在我的房子里怎么样?龙小井是俺弟弟,你俩住俺家,采访写报道也方便啊。”龙小玲直接对两位公社来的美女说开了。
张希珍操着天津口音道:“这还有嘛说的啊,我和郭秀枝来了,就听你们村干部的安排啊,只要你这当干部的不怕打扰,我们当然愿意了。”说着,拿眼瞄着龙小井,心说要是和这个采访对象住在一起,那不是方便多了吗。
张希珍是站长,站长表了态,身为广播员的郭秀枝当然不好再多嘴。再说,她对龙庄子住房的艰难状况,也是知道一些的,安排住龙小玲的家里,也是高兴的。
于是李洪珍陪着张希珍和郭秀枝来到了龙小玲的家里。
井娘一听说这俩水水灵灵的俊闺女要住自己家,当下从炕柜里搬出两套平时舍不得盖的红地大金花被褥,这被褥本来就是为平时来亲戚准备的,据说还是小井娘和小井父亲结婚时,小井娘家陪送的嫁妆呢,想想有多少年了吧。
井娘也是爱干净的人,这被褥年年拆洗一遍,每个月都晒几遍,篷篷松松的,虽然放了多少年了,可也没有一点陈旧味道。小井娘把这两床被褥抱到小玲的房子里,放到炕上,拿黍子苗苕帚扫扫本来就没有了土的炕席,把被褥精心铺好,老人家还特意把两个贵客闺女放到炕头这儿睡,这地方暖和啊。
从自行车上拿来洗漱用具的张希珍和郭秀枝,一进屋见小井娘把被子都给铺好了,而且还是新大花被,感动得了不得,一边立刻上炕帮着一起铺一边连声表示感谢。
这会儿已是晚上七八点钟了,张希珍和郭秀枝跑了一天了,像她们这样的丫头,不经跑,脸上已有累相。
龙小玲看了,体谅她们,便道:“采访龙小井的事明天再说吧,今天累了一天了,先休息吧。”
张希珍便表示同意了。
龙小井还以为人家会像他在21世纪里那种节奏似的工作连夜突击加夜班采访呢,正在脑子过着如何答对她们的提问呢,这时候龙小玲一撩门帘子对着东屋嚷道:“小井啊,今天不采访了,明天再说,你也早睡吧。”
“啊?啊,好,好……”龙小井满脑子想着接受采访的事,听了三姐的招呼,不成句子的答应一声。
禁不住地,眼睛向西屋扫了一下,只看到两个丫头正在脱外衣的动作,分不清哪个是张希珍哪个是郭秀枝,都是大红毛衣勾勒的高高的胸脯晃荡着。
龙小井和父母睡一屋,这会儿父母已经睡下了,他便也在自己睡觉的大木柜上铺好被褥,脱掉外衣上了柜,躺下睡觉。可一会儿半会儿睡不着,脑子里慨慨地想这日子真有意思,稀里糊涂地当起了典型来了。
西屋里,张希珍和郭秀枝虽然累,却也不会立马睡着,姑娘们在一起,不说阵子话是不会睡着的。
加上龙小玲,三个丫头躺在被窝里,东一句西一句地聊上了:
“龙主任,你弟弟才多大啊,怎么说话办事看上去像个大人啊。”这是张希珍的声音。
“他才14岁啊,村里人都叫他小神童呢。俺也不明白他怎么这样有能耐。他小时候可不是这样,13岁之前,他可是个呆乎乎的孩子,村里人都叫他老傻。就是去年,他13岁的时候,一下子就变了,变成别外一个人了。”
郭秀枝接道:“听说男孩子就是这样,到了一定年龄就变聪明,女孩子到了一年年龄就变笨了。”
张希珍接道:“说嘛呀郭秀枝,女孩子也不一样,比如你吧,你简直像个精狐狸似的,公社谁不说你聪明?这次采访,你可要多发挥作用,能不能吃透这个龙小井就看你了。”
郭秀枝接道:“可俺怎么从龙小井的眼睛里看到,这个龙小井似乎对你更感兴趣呢。”
第099章小喇叭记者采访(二)
“小喇叭”,是公社广播站的别称,因为公社广播站的广播,是通过电话线传输广播信号,用碗口大的“小喇叭”把本地新闻和上级指示精神传递到家家户户的。
这种“小喇叭”就是本地的产物,一般的中学都能生产。它除一个线线圈之外,就是纸压的一个黑黑的碗形的东东,不过它的音质还不错。
“小喇叭”一天广播三次,早晨六点、中午十二点、晚上六点。早晨和中午每次半个小时,晚上一个半小时,晚上除了新闻广播之外,还有文娱节目,比如八个样板戏,还有一些当时最受欢迎的相声。而晚上的新闻,则是全国新闻联播和本县联播。“小喇叭”,这算是中国那个年代最基层的新闻媒体吧。
可别小看这个“小喇叭”。那时候,没有电视看,连收音机都没有普及。以龙庄子为例,全村只有王如泉家有个电子管收音机,大小相当于一个大点的点心盒子。人们叫它“戏匣子”。村民们常常到他家去听“戏匣子”。而王如泉每次开机,不敢把音量开大,说是开大了会“呕坏管子”。那时候结婚时女方要的“三转一响”,其中的“响”,就是收音机。因为龙庄子村民置不起这“三转一响”,所以秃子(光棍)多,已经有八个了。
村民们没有电视可看,没有报纸可读,又极少能听到无线广播节目,所以公社的有线广播,便成了当时人们最普及的也是惟一的接受信息和娱乐的途径,很受欢迎。
龙小井当然知道“小喇叭”的重要性,不光龙庄子在相当一段时间里要依靠它制造舆论,将来其他八乡六十四村也要靠它传递自己的思想啊。
所以,龙小井这位来自于21世纪京城名报的资深记者,丝毫不敢轻视这两个“小喇叭”美女记者的采访,他心里作了精心准备,利用她们的采访把自己的想法传递出去。
第二天早晨,“小喇叭”的两位美女记者起床后在龙小井家的当院里洗漱完毕,和龙小井一家吃玉米饼子喝玉米粥。这两位看来平时很少到村民家里居住和吃饭,所以显得有几分兴奋和客气。
井娘经常招待上边来人,所以对上边来的客人已经招待熟练了。见这回是两个又俊又洋气的闺女,小井娘特意把家里最好的没有缺边的碗给两人用,还挑了两双比较新的筷子,让两个闺女上到炕里头坐。
张希珍和郭秀枝说什么也不坐炕里头,非要请小井的父母亲坐里头。小井的三姐道:“你们是客人啊,再说你们又是上边来的客人,你们就去坐吧。”
两人还是不好意思。这会儿龙振清便道:“行啊,我也坐炕里头,这样你们可以上炕了吧。”
两个闺女这才上炕。不过,郭秀枝还能免强盘腿坐炕,而来自天津的张希珍就盘不了腿了。小井娘便给她拿来个小板凳,让她坐在上面。
一桌子家常便饭,可两位中国最基层的新闻媒体的女记者,吃得很香甜。黄黄的玉米饼子,黄黄的玉米粥,一盘切得精细的咸菜条,特意拌了香油,一盘自家腌的糖蒜,每人一个平时是吃不上的腌鸡蛋。这鸡蛋腌得流黄油。桌上还有一大碗蒸红著。
特别是来自天津的张希珍,对这样的饭菜,觉得真是新鲜啊,一边吃着一边赞叹不已。
吃完早饭,正宗其事地,两位“小喇叭”女记者开始对龙小井采访。
因为张希珍和郭秀枝睡在西屋,龙小井怕在西屋里采访人家觉得不太方便,就想在东屋里采访。谁知张希珍道:“东屋里大娘要做针线活吧,别打扰大娘了,咱们到西屋里谈吧。”
既然人家不介意,龙小井还怕什么,跟着她俩就进了西屋。
虽然是农家房子,可由于张希珍和郭秀枝的进住,屋里便多了一种气息。
所以,龙小井没有往炕上坐,他坐在炕下的一把木椅上。小井娘在炕上摆了饭桌,给三人沏了一大壶茶,把茶壶茶杯放到桌上就出去了。
张希珍和郭秀枝隔着这张小桌,一边一个,坐在炕沿上,胳膊肘支在桌上,这样好写字,腿顺着炕沿耷拉下来。
两人都是苗条身材,细长的腿,这个沿炕而坐的姿势,别有一番风韵。
因为是在两人住的屋子里采访,两人便有了主人的含意,所以郭秀枝主动给龙小井倒了杯茶,递到龙小井的手里。
龙小井也不客气,把茶杯捧在手里,这样觉得手暖和。
一个来自未来33年的京都资深记者接受1977年中国最基层的新闻媒体“小喇叭”女记者的采访,便在一个农家小屋子里开始了。
窗外北风阵阵,屋内茶香飘飘。
龙小井不动声色,且看这两位记者如何采访。
是记者,其实就是本县培训的略懂点新闻bc罢了。
张希珍是广播站站长,所以这采访当然以她提问为主。别看是最基层的新闻媒体的女记者,可这提问却严格按照程序一本正经哪个环节也不少。
“你的姓名?”
“龙小井。”
“你是龙庄子人吧。”
“是。”
“说说你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抓革命促生产的事迹吧。”
“俺有什么事迹,不过就是弄点动物玩玩吗?”
“哎,话不能这样说呀,龙小井,你要从提高革命觉悟上来认识你搞的百畜园的深远的政治意义呀,比如,你搞的百畜园里,养的动物不是为你自己,也不是为你的村民,是为了支援世界革命,让全世界早日实在共产主义……”
听着从那张白晰的脸上的那张漂亮的小嘴里跳出来的这些那个年代才有的话,龙小井真想笑出来,不过他忍住了。
龙小井忍住笑,道:“张站长,俺是个小小少年,才14岁,哪里懂得世界革命啊,再说了,就是俺懂得一点,俺也没这个能力让全世界早日实现共产主义啊,张站长,实话实说吧,俺搞的这个百畜园,就是为了俺自己还有乡亲们多吃肉和蛋,噢,还有多卖钱,早日住上新房子,早日用上三转一响……”
“龙小井,提醒你一下,你的姐姐是村革命委员会主任吧。”郭秀枝插话道。
“是啊,她是个村干部吧。”手机看小说访问..
“龙小井,你的姐姐是村革命委员会主任,那你也应当向你的姐姐看齐,具有崇高的无产阶级革命觉悟啊,可是你……”郭秀枝的目光里有了责怪的意思。
那时候的采访就这样,先要启发一番,让采访对象提高革命觉悟,要不然,写稿时怎么拔高呢。
龙小井知道,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要说服这两位记者转变思想,是不可能的,只能一点点渗透,慢慢来。
表面上,是按照张希珍和郭秀枝的启发来提高对自己搞百畜园革命意义的认识,实际上,龙小井在一点点渗透自己的理念。
“嗯,是啊,我搞这个百畜园,不光要让大家实现有吃不完的肉和蛋这个目标,也有你们说的支援世界革命吧。你想想啊,要是中国人都不饿肚子,都吃上饱饭,身体倍棒,人人都有使不完的力气,再来场世界大战的话,说不定就成了决胜国了。我这样认识对吧。你再想想啊,要是物质极大的丰富了,人们衣食无忧了,家家户户都有报纸看,有广播听,甚至有电视看,电视你们听说过吧,哦,我是从人家嘴里听来的,就是一边听声音一边看人和物的那玩艺。……人们都有了这样的精神生活,革命觉悟不就提高了吗?”
原来这个龙小井,还真如人们所说,是个神童呀。从他嘴里出来的话,真的是不一样呢。
谈着谈着,龙小井又谈到了两位记者本人。他知道,张希珍是个下乡知识青年,而郭秀枝是回乡务农的高中生。
“张站长,如果我没说错的话,你也希望咱大满庄子公社的人民都过上好日子吧。因这里的建设搞好了,你就用不着再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你就可以回天津了。哦,还有郭广播员,你也在想何时去上工农兵大学吧。其实……”
就这样谈着谈着,主动权不知不觉地转移了,从两位女记者手中转到了龙小井的手中,由张希珍和郭秀枝启发和引导变成了两人津津有味地听龙小井的高谈阔论。
直谈到中午12点,谈到“大满子公社广播站开始广播啦!”才告一段落。
龙小井家的小喇叭,挂在屋门旁的墙上,也是一个黑黑的像盘子似的物件。
张站长和郭广播员在来龙庄子采访之前,就把好几天的节目做好了,由在家的司线员小刘负责播放。
吃中午饭的时候,张希珍道:“上午采访不错,收获很大,下午接着采访吧。”
龙小井知道,以她俩的水平,要搞连续报道,没个十天八天是采写不完的。不急,就让她们在这里打持久战吧,反正她们在这里增添的是愉快气氛。
第100章腊八粥
阴历初八清晨起来,小井娘就把外屋灶上的大铁锅刷得干干净净的,从水缸里一舀子一舀子地往锅里舀水,直舀了半大锅水,然后在灶堂里塞几把麦秸,用火柴点燃,接着拉风箱,灶堂里的火便呼呼地起来了,不断地往灶堂里续添麦秸,一会儿便把水烧到了八分开。
这时候,小井娘从灶吧旁边拿过那个大大的粗瓷盆,里面泡着红枣、玉米碴子、花生、红小豆、绿豆、高粱米、小米、小麦仁、黄粘米、黄豆。这些东西已经被水泡得鼓鼓的了。
这是头天夜里就泡好的。小井说,煮腊八粥,一定把水烧到了八分开再把泡好的豆子等放进锅里,这样才能保证一点糊味也没有。
而这十种东西放到锅里煮开之后,小井娘不再猛拉风箱,只一点点地往灶堂里续添麦秸,保持文火。
用文火煮了大约半个小时,香浓的味道便飘一屋子。住在西屋的张希珍和郭秀枝闻到了这诱人的味道,都来到了外屋,以为小井娘在煮饭呢,一问才知道是煮腊八粥。
“大娘,这味道真是好闻呀!”张希珍道。她在天津上到中学,就下乡了,虽然在天津时也喝过腊八粥,但对腊八粥的概念不深,在公社的食堂里也吃过腊八粥,但哪里有小井娘煮腊八粥这种香香浓浓的味道。
井娘听了张希珍的说话,随口道:“庄稼人啊,就是吃五谷杂粮呗,也没嘛好东西,你们可能觉得新鲜吧。”
郭秀枝接口道:“我们家也煮腊八粥,可是没有大娘你煮的香,您是怎么煮的,教教我,我以后也煮腊八粥吃。”
“也没嘛好说的,就是东西要放全,放的样数越多越好,煮的时候别着急,太着急了就煮糊了。一边煮着一边用勺子搅和。”
郭秀枝听了,还真拿起勺子帮小井搅锅里的粥。
中国大多数地方有吃腊八粥的习惯,但各地腊八粥的用料是不同的,因为各地产的粮食不一样。另外,煮法也有怕区别。
关于腊八粥的来历,各地也有不同的说法,大平原上的说法是历史上有一户穷人家,只有老两口,冬天时吃不上饭,就到地里拣别人收割庄稼落下的杂粮,拿回家煮着吃,一年又一年,这老两口在村里活的岁数最大。
传说往往积淀着民族文化。其实腊八粥还真有健身作用。它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容易消化,特别适合老年人和肠胃不好的人吃。
因为那个年代贫穷,平时吃不到饱饭,所以孩子都盼着过腊八节,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煮腊八粥,比平时喝的稀稀的玉米粥糨多了,也好吃多了。
井娘把腊八粥煮得差不多之后,又开始泡腊八蒜。见老人家在剥蒜,张希珍和郭秀枝都过来帮忙,他们虽然手指细长,可没干过这活,所以还是显得动作有点笨。
井娘关心地道:“你
电子书下载shubao2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