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溅血忠魂

溅血忠魂第49部分阅读

    顺便指使大迷糊带着两个小兵用芭蕉叶给李孝廉扇着风。翘着二郎腿的李孝廉很悠闲的喝着水,事情如此的顺利,倒是出乎李孝廉的意外。有了这些物资,弟兄们回家的希望又多了几分。前进的路虽然很渺茫,而且艰难,但这两个月一路溃逃下来,李孝廉觉得自己有了带着弟兄们回家的信心。最艰难的丛林都已经走出来了,剩下的就是绕过孙布拉蚌的日军,再翻过高黎贡山。李孝廉觉得他们这支小股部队,只要有了补给,一定会回国的。

    具体的计划,李孝廉心里并没有。以他那点少的可怜的军事素质,他实在是没有什么好的计划,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不过好在狗腿子们都很服从李孝廉的命令,国舅他们几个老兵也很护着李孝廉,至少在人前是这样的。经历了丛林里的几场战斗之后,李孝廉已不在是那个混吃等死的军需官了,弟兄们现在都指着他呢。他得自己学会坚强,他要带着弟兄们回家,这是李孝廉给大家的一个承诺,也是李孝廉对自己的承诺。

    第二十三章出发

    李孝廉环顾着狗腿子们,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既然大家都愿意相信我的,那咱们就赶紧收拾东西,带上所有能带走的,有用的东西。咱们,,,”李孝廉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突然冲进来的陈汉生打断了。“长官,长官,这位是从腾冲逃过来的马老先生”秀才拉着一个头戴白帽的老汉。

    “这位是马老先生,他们是回族,是从腾冲逃难来马高的。在马高有很多国内来的回族,老先生听说咱们是远征军,就想来见见你”

    “腾冲已经被小鬼子占了,家没有了,人也没有了,没有了”老汉喊叫着,双手不停的捶打着李孝廉,眼中已是老泪枞横。老人家那花白的头发让李孝廉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当年自己的家被日军烧了的时候,自己的老父亲跪在母亲的尸体前也是这么哭的。李孝廉挥手让围过来的狗腿子们散开,扶着老人家坐下。李孝廉摘下钢盔,直挺挺的跪在了老人家的面前,声音哽咽的说道“老人家,我不是一个好的军人,但我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男人。”李孝廉拔出腰上的刺刀,在自己的手上划了一道口子,鲜血顺着手臂滴到了地上,很快就是一滩。“老人家,我以我的血立誓,有生之年一定会赶走鬼子,接你们回家”

    李孝廉身后的狗腿子们纷纷跪下,拿出匕首或是刺刀,划在了手上。很快,地上多了很多滩的血渍。沉闷的声音在仓库前的空地上响起“我以我的血立誓,有生之年一定会赶走鬼子,接你们回家”

    老泪纵横的马老头伸出颤抖的手,颤颤巍巍的拉起李孝廉,仔细的看着每一个人,仿佛要记住所有人的面容。“我知道你们都是好样的,都是好样的”马老头摸着大家手上、脸上的伤疤,刚擦干净的眼泪又流了下来。马老头像下了某个重要决定似的跺着脚,“长官,我知道你们要回国。我有一个本家的孙子,他熟悉从腾冲到这里的路,让他带着你们回国”

    “长官,马老先生就只有这么一个孙子了,儿子和儿媳妇都死在了鬼子手里”陈汉生和李孝廉咬着耳朵说小话。“老人家,这可不行,我们不能带走你的独苗”李孝廉赶紧拉住了老头。可是倔强的老头,根本不理会李孝廉的反对,叫过随着他一块来的一个年轻人,拉到了李孝廉面前,“尕娃,你跟着这位长官、走,带他们回去。你就跟着他们一块打鬼子,别给咱们老马家丢脸”那年轻人跪在地上抱着老人的腿,“巴巴,我走了,您怎么办呀?”“滚,没出息的东西,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就自己一个人从宁夏来到了云南”老头一脚就踢翻了年轻人,不顾大家的劝阻,背着手走了。

    年轻人眼里擎着泪水,跪倒在地,咣咣咣磕了三个头,大声的喊道“巴巴,您放心吧,我不会给咱老马家丢人的。您要等着我,我会回来接你的”

    詹姆士他们的吉普车只是爆了车胎,基本没有啥大碍,扣留了车上的炸药后,依旧是日军嘴脸的陈汉生礼送他们离开了。可是在阴损的张龙手里,连麦秆都要榨出油来,何况亨利这个英国贵族呢。从詹姆士那里得知亨利是贵族后,老j巨猾的陈汉生弄走了亨利身上所有的东西,还不算完。又让陈汉生拿着刚抢亨利的照相机,把亨利剥了个精光,让他和只猪抱在一起,乱拍了一阵,然后逼着光身子的亨利签了张欠条。欠条上写的很明白,无论何时何地,亨利见到这张欠条,就必须帮助拿着欠条的人做一件事情。当然了,这件事情是不会给亨利的贵族头衔抹黑的。詹姆斯和亨利已经知道了袭击他们是远征军的溃兵,可是陈汉生手里有亨利的照片和欠条,他们回去后只说已经炸了仓库,在英军指挥部那里根本没有得到任何关于李孝廉他们抢夺英军仓库的事情。

    张楚生提出的路线是从马高向东绕过孙布拉蚌,从毛拉丹翻越高黎贡山,然后顺着怒江朝丽江走,最后再转进昆明。李孝廉知道在地图上看起来那只是一小段路,可是真要是走起来,那可就远了。但是这样的行军,虽然路程远了些,但可以避开大队的日军,应该是最安全回国的路线了。当初在丛林里的时候,赵志不是没有想过去印度。但陈汉生的一句寄人篱下,让李孝廉打消了这个念头。陈汉生他们虽然是溃兵,但也是些纯粹的中国图腾让你人。他们的观念很纯粹,就是死也要死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在见到詹姆士和亨利的战斗表现之后,他们更加的不愿意与那帮傲慢的英国人为伍了。

    根据詹姆士他们提供的情报,英军已经在孙布拉蚌发现了很多的日军,根据他们描述的武器装备,李孝廉估计那里是日军的一个联队。联队级的日军是李孝廉他们不敢惹的,只能是找机会避开他们。一个不小心,被日军粘住,李孝廉他们这300多人还不够日军塞牙缝的。

    “你们每个人背包里的罐头和压缩饼干,是你们10天的口粮。如果提前吃完了,你们就只有饿肚子了”陈汉生站在装满物资的推车上喊着,这帮家伙能一天就吃光自己背包里的罐头。再多的物资也要精打细算,几百人的吃喝拉撒,压的陈汉生喘不过气来。幸好现在有了这些物资,要不然大家又要像丛林里一样,天天吃野菜啃树皮了。

    依旧是双列的队形,长长的队伍离开了马高,离开了这个留给大家许多记忆的地方。回头远远的看着高岗那马老头的身影,马江咬着牙,抹了一把眼泪,扭头追上了队伍。他只是向导,不是斥候,所以李孝廉不让他走在队列的前面。

    “进树林,进树林”李孝廉招呼着大家,坡地的右侧有一片树林,那里足够提供大家隐蔽了。狗腿子们齐齐的冲向陈汉生,要先把推车弄进树林,这是大家的命根子,不能有任何闪失。300多人拥着十几辆推车,快速的冲进了树林,坡地上很快恢复了平静,不留一点痕迹。隐蔽在高处草丛里的陈汉生用狙击镜观察着前方的动静,坡底下远远的涌过来一条黄龙。

    这条黄龙的是大群骑着自行车的家伙们,一群筋疲力尽的日军。燥热的天气和大量的运动,让许多日军都脱成了光背,枪械和弹药就背在光背上。脸上的灰尘被汗水冲成一道一道的,好似京剧中的脸谱,充满了喜剧的感觉。从陈汉还剩的狙击镜里看去,日军们像野兽般面目狰狞的拼命的踩着自行车。不时的有因为自行车损坏而掉队的日军,撒开两条腿拼命的追赶着大队。

    高桥中队是呈两列行进的,队伍拖的很长,那些自行车损坏,跑步前进的家伙们拖的更远,不过也只有他们和少数的后队逃过了手雷的爆炸。那些幸存的日军在一个少佐的带领下,利用自行车围成防护,准备反击。“杀给给”少佐用指挥刀指着赵志他们隐藏的草丛,命令仅剩的一挺轻机枪开火。

    终于清静了,路上再也没有了反击的日军。李孝廉带着人盯着弥漫的硝烟冲进了日军那简陋的掩体,所有人都忍不住吐了出来。实在是太惨了。满地的血,满地的断肢和破碎的尸体,日军的污血、残肢已经和车子的零件混在了一起,都成了红色的。李孝廉抖着自己的左脚,他踩在了一团白色的东西上面,差点还摔了一跤。“妈的”李孝廉仔细看清楚了,原来他踩在了一团脑浆上面。还冒着热气的脑浆,就像团豆腐脑般被赵志踩了个稀烂,“哦”实在也忍不住的李孝廉终于也吐了出来。

    这群溃兵们虽说都是都来自新22师,可是大家都是从不同的部队,被整合到一起的。个人有个人的主意,小圈子很多,这样的一支部队,是不可能顺利的回国的。要有一个人把他们糅合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才有回家的可能。新兵们不懂这个道理,可老兵们懂,因为他们需要一个指挥官,一个是自己人的指挥官,一个拿他们当自己人的指挥官。老兵们希望这个人是李孝廉,因为他们相信李孝廉。

    给读者的话:

    新书,求推荐,求收藏!

    第二十四章逃离

    终于走出了野人山的边缘地带,李小莲和陈汉生觉得自己的整个身心都放松了下来。

    1943年3月17日,日军以在缅甸的第15军为基础组建了缅甸方面军,增加了第28军和归方面军直属的第18、56师团。我方面的军队总是在前进的时候超前敌人一步。

    1943年6月17日,将中国派遣军的第15师团(驻南京)调归缅甸的第15军。1944年1月,将本土的第54师团调往缅甸。4月11日,将本土的第53师团调往缅甸。同日,在缅甸组建第33军,下辖第18、53、56师团。加上原有的第33、55师团以及新组建的第31、49师团,在缅甸的日军已达10个师团。在缅甸的英军也大大增加了兵力。东南亚盟军总司令蒙巴顿号称“英伦之豹”,在缅甸组建了第14集团军,总计达11个师,包括一批在北非战场战绩显赫的精锐部队和名将。此时英军不仅齐装满员,还有300辆“谢尔曼”式中型坦克,陆军火力已全面压倒了日军。1943年11月30日,英军出动第5、7印度师发起了若开半岛战役。

    缅甸日军决心倚仗优势兵力,先行切断并歼灭英军这2个师。1944年2月4日,日军第28军第55师团(就是1942年在东吁与中国远征军第5军交战的部队)发动反攻,“至此日军10个师团对美英中盟军25-30个师之间的生死搏斗在缅甸全境揭开了序幕”。55师团在若开半岛辛遮瓦盆地包围了第7印度师,以及坦克100多辆、汽车1000多辆,眼看就可将其歼灭。但此时的英军已不是1942年的英军了,在“喷火”式战斗机的掩护和运输机空投物资的支援下,被围英军充分发挥重武器优势,重创日军第55师团。日军战史称:“可是,被包围的敌军以其优势的火炮和坦克构成一个圆桶形阵势,利用炽密的自动武器和火焰喷射器封闭了阵地间的空隙,而且在其绝对优势的空军力量毫不间断的支援和空投补给之下,构成了铁桶一般的防壁。这种仰仗空投补给的新战术,竟使日军瞠目结舌”。55师团奋力反复猛攻,徒使损失激增。至2月24日,英军第5、26、36印度师赶到解围,共击毙日军5000多人。第7印度师仅阵亡500人,受伤1500人。这是英军在缅甸第一次完胜日军,首相丘吉尔亲自发来贺电。??这次若开战役,英军以坦克、重炮和自动武器形成密集火力,并有战斗机支援、运输机空投补给,而日军仅靠步兵携带少量物资以轻武器作战,已处于全面劣势。日军战史评论:这是“平面战术与立体战术的较量,本应给英帕尔战役重要教训,但日军对此并无充分认识”。

    英帕尔是印度东部与缅甸交界地区的一座边境城市,位于吉大港(今属孟加拉)通往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的交通干线上。该城周围是曼尼普尔山脉,近郊是长40英里,宽20英里的英帕尔平原。自英军1942年兵败缅甸撤退至此后,英国人就把英帕尔建成了一个巨大的军事和后勤补给基地。平原上遍布着军营、医院、军械库、弹药库和军需库。为了清除英军的这个反攻基地,日军大本营于1944年1月7日以“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企图占领英帕尔和科希马等要地,进而控制整个印度东部地区。日军担任进攻任务的是缅甸方面军第15军,由素有“小东条”之称的牟田口廉也中将指挥,辖有第15、31、33师团,战斗人员万人。还有一个由印度战俘组成的“印度国民军第1师”,7000多人,加上军属民夫,远征部队总计12万人,每人仅带20天粮食,每个士兵带240发子弹、6枚手榴弹。1944年3月8日,第15军赶着作为肉食给养品的大批牛、马、羊渡过了印缅边界地区的钦敦江,拉开了英帕尔会战的序幕。根据过去的经验,牟田口廉也认为英军比中国军队还弱,大部分是殖民地士兵,不堪一击,日军士兵只需携带3个星期口粮,攻占英帕尔后粮食就到手了,就是兵法上所谓“就粮于敌”。

    东南亚盟军总司令蒙巴顿勋爵得知日军渡过钦敦江的消息后,决定把钦敦江以西沿边境进行防御的部队,撤至英帕尔附近高地上来组织防御,使日军的进攻部队远离自己的后方基地,日本军不仅要被迫背靠宽阔的钦敦江作战,而且还得完全依赖很不安全的丛林运输线。此外,盟军的空中优势不仅会保证可能遭到包围的一些英军部队的补给供应,而且还能轰炸日军的地面运输队,阻止其获得补给品。又由于雨季即将使一些干涸的河床变成汹涌的急流,日军必须在雨季到来之前迅速取得胜利,否则就不得不面临一场灾难。对蒙巴顿的这一决策,战后日本防卫厅的战史专家们称:“它正中日军的要害,而牟田口廉也中将却没有怎么在意这些。”。

    日军第15军全部渡过钦敦江后,随即兵分三路,以第33师团和第15师团分别从南面和东向英帕尔进攻,而第31师团则向英帕尔以北的科希马进攻。日军初期的进展比较顺利,3月28日,第33师团打到了距英帕尔西南约20公里的比辛布尔地区,封锁住了英帕尔的南部通道。与此同时,第15师团攻占了英帕尔至科希马之间的密宣,封锁住了英帕尔的北部通道。向科希马进攻的的31师团也打到了科希马的外围。

    面对日军的2个师团已对英帕尔形成南北合围之势,驻守英帕尔地区的只有第4军的英印第17师和英印第20师这2个不满员师。第4军急电14集团军司令斯利姆派兵增援,而集团军下辖的第15军主力尚在300英里以外的若开地区,从地面赶到需时3个星期。蒙巴顿立即向美国人求助,请求美军帮助空运部队。美方很快同意了英方的请求,从3月下旬开始把用于喜马拉雅山“驼峰”运输线的45架“达科他”式运输机借给蒙巴顿使用。美国的“达科他”确实是救命恩物,这45架运输机满载着第15军之第5英印师及全部枪炮,从若开飞往英帕尔平原,协同第4军的部队保卫英帕尔。

    日军第33师团和第15师团形成了对英帕尔的南北夹击态势后,4月上旬,牟田口廉也决定以第33师团为主攻部队,逐步从东南向英帕尔推进。为了加强该部的攻击力量,他从山本支队调来坦克和重炮联队,又从新编入第15军的第53师团调来2个步兵大队增援,并亲临第33师团指挥战斗。4月10日,日军攻占了英帕尔东南面的伯莱尔公路上的谢阿姆山口,英印军被迫退守直接俯瞰着公路干线的坦努帕尔。牟田口廉也认为胜利已经在望,又调集了一批新锐部队,企图在坦努帕尔突破防线。经过一连几昼夜的疯狂进攻,日军取得了一些进展,英印军的防线被迫向后移动。此时的牟田口廉也,确实已接近于突破对方防线。但是,他的部队经连日激战,疲惫不堪,官兵们缺乏给养,口粮从出发时的6两降到4两、3两、两,甚至两,战斗力大为下降。而英印军却大不一样,战役期间空军就向英帕尔空运援军万人,空投粮食900多吨,武器弹药万吨。英军士兵每天除了获得基本生活物资外,还能得到诸如香烟、甜酒之类的战时奢侈品。

    第二十五章东风无力

    与英军源源不断的补给相反,日军后勤保障却是雪上加霜。1944年3月5-11日,英军温盖特少将指挥第3印度师3个旅在缅北日军后方的伊洛瓦底江东岸杰沙的丛林中空降,计空降9250人。3月中旬,日军独立混成第24旅团和第2师团一部进行攻击均告失败。英军空降兵切断了日军第15军预定的汽车补给线,是导致日军英帕尔作战后勤补给困难的最大原因。原定用于加强英帕尔作战的第15、33师团一部和独立混成第24旅团、第53师团完全被空降兵吸引住。第5飞行师团原定全力支援英帕尔,现也被迫用来对付英军空降兵由于英军空降兵的突然出现,不但使英帕尔作战的日军完全失去空中支援,后勤补给也完全断绝,逐渐陷入孤军作战的绝境。

    雨季很快就到来了,地面逐渐变成得泥泞难行。为了再尽最后一次努力,牟田口廉也决定变更主攻方向,向英帕尔以北迂回,企图从北面打入英帕尔。为此日军通过滑溜难行的丛林小道向前推进。6月10日,日军第33师团和配署的第15师团一部与英印第20师在丛林里迎面相撞,随即展开了激烈的战斗。日军士兵在“武士道”精神的支撑下和各级军官的督促下,忍着饥饿在连绵的阴雨中拼死战斗。6月22日,他们竟奇迹般地闯过了英印军的堵击,冲出了丛林,打到了英帕尔的边沿。日军官兵们“遥望英帕尔市街,祁祷着作战成功”。不过,此时他们已经没有力量发起攻击了。他们经过数月一系列苦战,打到了英帕尔的家门口,却发觉自己无力再迈进去,对日本人来说确实是件天大的讽刺。与英帕尔方面的战况相似,日军第31师团在科希马方向上的进攻也成了强弩之末。

    随着雨季的到来,日军士兵有3万多人染上了痢疾、霍乱、流感等疾病,尤其是军队的克星——伤寒,更是猖獗。由于缺乏药品和医疗器械,只好眼巴巴地看着那些患病的士兵遭受病痛的折磨。“士兵们的皮肤常常布满溃疡和脓疮,穿着湿透了的衣服躺着任随蚂蚁去叮咬。”雨季的丛林就像是一座蒸气弥漫的绿色地狱,那些被饥饿和疾病折磨的士兵一个个瘦骨嶙峋,成千成千死去。牟田口廉也感到他应当全线撤退了。

    日军的悲惨之状,据日方自己记载:“这次退却作战是日军战史上未曾有过的艰苦作战。各师团既处于艰苦环境中,而将士还由于长期苦战和补给断绝,早已疲惫不堪;众多的伤病员即使用全部兵力也不能抬着护送,而且处于第一线上的人员也大都患有疟疾、痢疾和脚气病,医药用品的补给,却毫无准备??由于道路的泥泞崩坍,车辆完全不能行动。而且时值雨季顶峰,横在我军道路上的曼尼普河、雅纳河、尼瓦河和钦敦江几条大河自不待说,所有河床干道也都泛滥,洪水奔流。至于我军渡河器材、设备、则廖廖无几,无济于事??有些部队伤病员徒步先行,行动困难的大部分选择了自杀的办法。徒步的病人,在沿途的密林中力尽倒下的、被浊流吞没下落不明的人不计其数,真是鬼哭啾啾,凄惨万状”

    英帕尔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次著名战役。西方和日本的军史学家评价这是日本历史上在陆战中遭到最惨重失败的一次战役。日军正规军在开始发动进攻时约有8万多人,结果有人在战斗中死亡或失踪,并且败退回原来进攻的出发地。武器损失更为惨重,总计火炮217门只剩46门(原留在后方的)。主力第15师团一个步兵大队只有3挺机枪,仅及一个小队装备。整个师团步枪仅600支。英军阵亡万人,负伤万人。英帕尔战役期间,日军第15军第15、31、33师团的3名师团长均被撤换,这在日本陆军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英帕尔战役失败后不久,1944年9月到10月之间,日军大本营撤掉了牟田口的第15军司令官职务,改由片村四八中将任军司令官。河边正三也被免去了缅甸方面军司令官职务,由木村兵太郎中将接任。接着,日本南方军总司令部在自己的任免权限内,还将第15军各师团的参谋长也全部更换了,“以图全面刷新、重建全军”。

    日军之所以在英帕尔惨败,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忽视后勤保障。日军在进攻前,片面强调“就粮于敌”的传统补给思想,对后勤保障问题不仅计划不周,而且准备不足。担任进攻任务的第15军,直到向部队下达展开命令时,原定的后勤保障计划仅完成了18。部队出击时,只携带了3周口粮、—2个基数的弹药,牵了2万余匹马、牛和象,数千只山羊。他们计划用这些牲畜驮运物资并兼作食用,估计可支持一个月,至于尔后的后勤补给,只待“打下英帕尔,坐吃丘吉尔”了。英军在战后总结这场战役时写道:“由于对后勤供应需要的估计不足,由于对英军部队战斗素质的估计过低,这就导致了日军的毁灭。”日军在战后总结这次场战役失败的教训时也承认,对后勤保障重视不够是造成这场劫难的重要原因,他们在英帕尔是打了一场“忽视后勤的无谋之战”。

    的第15军,直到向部队下达展开命令时,原定的后勤保障计划仅完成了18。部队出击时,只携带了3周口粮、—2个基数的弹药,牵了2万余匹马、牛和象,数千只山羊。他们计划用这些牲畜驮运物资并兼作食用,估计可支持一个月,至于尔后的后勤补给,只待“打下英帕尔,坐吃丘吉尔”了。英军在战后总结这场战役时写道:“由于对后勤供应需要的估计不足,由于对英军部队战斗素质的估计过低,这就导致了日军的毁灭。”日军在战后总结这次场战役失败的教训时也承认,对后勤保障重视不够是造成这场劫难的重要原因,他们在英帕尔是打了一场“忽视后勤的无谋之战”。?新上任的日本驻缅甸方面军司令官木村兵太郎中将,根据南方军总司令部的指示,于1944年9月底拟出守卫缅甸的作战设想,并为各地段作战确定了代号:继续切断及妨害印中地面联络的作战称为“断作战”;对向曼德勒附近及该地以南伊洛瓦底江畔正面来攻之敌的作战称为“盘作战”;对向印度洋沿岸正面来攻之敌的作战称为“完作战”。“盘作战”和“完作战”是针对蒙巴顿的英印军队;而“断作战”是对付北缅中国远征军的

    木村防守缅甸的基本战略是坚守防御与机动防御相结合,并未强调反击作战。然而这个战略没过几天,就被方面军参谋长田中新一中将改变了。他提出的作战指导纲要是,“方面军虽采取战略持久,但在战术方面则采取积极地反复地反击”,并且规定,适时与英印军在伊洛瓦底江进行决战,“决战正面预定为曼德勒之伊洛瓦底江下游江畔或伊洛瓦底江口之三角地带”。他在请求木村批准自己的方案时虽承认:“本作战指导,万一失败,可能遭到全军覆灭的恶运,但除此之外别无良策”,强烈要求批准。

    木村内心主张“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方面军必须避免陷入决战,因为动辄陷于决战,结果有耗尽战力,难达战略持久之虞”。可是,田中新一虽是参谋长,但资历不浅,原为参谋本部参谋次长,与他的军衔同样是陆军中将,所以当田中强烈请求批准自己的方案时,木村经过一番沉思权衡,还是违心批准了。战后,日本防卫厅战史研究室编纂的《缅甸作战》一书评论道:

    第二十六章论道

    “田中参谋长考虑的作战指导思想,明显与木村方面军司令官的想法相背谬。与琐事不同,在作战指导的根本观念方面只要被认为有重大相背之处,方面军司令官必然要求修正。但木村中将没有这样做,大有被参谋长的硬性请求所屈服之势。”?

    言外之意,木村患得患失,没有起到主帅总揽全局大政方针的作用,也应对日军后来在缅甸防御作战的全面失败负有责任。

    这时整个缅甸的日本部队尚有10个师团、2个独立旅团、l个坦克联队和后勤部队,总计约20万人,另有1个飞行师团,但能作战的飞机仅约50架。日军的这些师团在缅北、若开和英帕尔战役中屡受重创,兵员和战斗力都远非过去可比。滇西缅北的第18、56师团在中美英印联军的打击下,正在向南退却。在缅南地区的第54、55两个已很弱的师团也受到英第15军的钳制。能够集结在缅中地带与斯利姆第14集团军决战的部队,只有片村四八中将接任的第15军及一些配属部队,而该军的4个主力师团经英帕尔—科希马之战后,元气尚未完全恢复,据日方材料称,全军兵员仅3万人左右。

    ?1945年初,英美盟军(不计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有11个步兵师,5个步兵旅和4个坦克旅,合计万人。其中,英帝国军队万人,除后勤部队外,陆军作战部队中的英国官兵10万人,印度士兵34万人,非洲士兵9万人(英国在缅甸的野战师主力是印度师,其编制内20是英国人,主要是军官和技术兵)。另英国空军万人,海军万人。在缅甸的美军有万人。盟军空军在缅甸战场共有美国47个飞行大队、英国51个飞行大队,作战飞机2500架,其中随时处于战备状态的1800架。在缅甸沿海作战的英国东印度舰队有5艘航空母舰、2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和24艘驱逐舰。可见,在缅甸的英美盟军与日军相比无论兵力或武器均处于绝对优势。

    日军错误判断英军进攻方向,除以第56师团应付中国远征军、第54、55师团在若开防御外,将主力6个师团兵力集中在曼德勒周围,企图与英军决战。英军在缅甸的第14集团军以第15军在若开独挡一面,以第33军5个师在曼德勒方向佯动牵制日军主力,以第4军3个师又1个坦克旅为突击力量,在丛林密布的甘高山谷中挺进500公里并强渡伊洛瓦底江,直插日军在缅甸中部最重要的后勤基地敏铁拉,以夺取该地的6个重要机场,会同33军粉碎日军在曼德勒附近的主力,同时南下夺取缅甸首都仰光。英军的企图是在瑞波平原上与日军决战。瑞波平原位于加里瓦西南面,缅甸干燥的中部平原的一部分,是夹在伊洛瓦底江和亲敦江之间的一片开阔的地区。相对于山岳丛林地区,多沙土的瑞波平原,显然更能发挥英军的坦克和空中优势,是与日军较量的理想场所。在瑞波平原这个主要“捕杀场”上,主力是梅塞维的第4军。梅塞维是非洲战场上的英雄,又在若开等战役中立过功,不久前刚刚被提升为第4军军长。该军下辖精锐的第7、19、17英印师。后来,集团军直辖的第5英印师也归梅塞维指挥。梅塞维的装甲部队为第25坦克旅。蒙巴顿给梅塞维的命令是:跨过亲敦江后进入瑞波平原,与日本第15军驻守在那里的师团进行决战,并夺取日本人在耶乌—瑞波地区的各重要机场。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相当冒险的计划,因为沿途数百公里丛林山地中只有一条供牛车通行的土路,搞不好很可能重蹈日军进攻英帕尔的覆辙。但英军此次准备充足,因为掌握了绝对制空权,强大的后勤保障部队硬是开辟出了一条公路,保证了“谢尔曼”中型坦克、25磅重炮和5吨重卡车的通行!2月14日,英军第4军在良宇出其不意地强渡了伊洛瓦底江。

    敏铁拉是日军曼德勒防线的战略后方,该地连同以东约25公里处的塔泽,是日本第15、33军的后勤中心和军需屯集地。这一地区还有日军6个简易机场。敏铁拉供应着从东面的萨尔温江到伊洛瓦底江这两条战线上全部日军的补给物资,拿下它,曼德勒的日军必将土崩瓦解,并使日军在缅甸的整个弧形战线陷于背部受敌的境地。

    日军曼德勒防线由缅甸方面军参谋长田中新一中将直接指挥。他判断,英军将从北面对曼德勒发动全面进攻,他将在自己选择的战场上进行并且赢得这场大会战。田中新一把部队从帕科库和敏铁拉调来增援曼德勒守军。他仍然认为梅塞维在良宇渡江不过是一种声东击西的虚招,而没有意识到英军要直插曼德勒西南方向的敏铁拉,还愚蠢地以为英军的主攻方向在曼德勒的正面,这样他就可以集中兵力实施自己的伊洛瓦底江会战计划了。

    28日,英军第4军开始进攻敏铁拉,经一个星期激战击毙日军守军4000名,随后大批运输机从孟加拉吉大港将物资输送到敏铁拉机场。日军此时才如梦初醒,木村下令田中新一停止准备伊洛瓦底正面的会战,从第15军的第15、33师团中各抽出1个联队,配合第33军的第18、49师团,全力夺回敏铁拉。木村还特别指令,敏铁拉争夺战由第33军司令官本多政材中将指挥,方面军参谋长田中新一不要插手。

    日军疯狂地扑向敏铁拉机场,同时,其他部队不顾一切向良宇冲击,以阻止英军继续渡江。3月15日,所有的机场都弥漫着战火的硝烟,当英军运输机载着第5英印师的空降旅在几个机场同时着陆时,炮弹常常就在机身周围爆炸,官兵们往往一跳下飞机就得直接参战。在反扑中,日军甚至用“肉雷”来炸英军的坦克:敢死队员钻进散兵坑,每人各拖着一个100公斤的炸弹,把炸弹夹在两膝之间,引信调整到“瞬时起爆”点,在坦克爬过散兵坑的那一瞬间,敢死队员就触发撞针。?

    在敏铁拉的英军部队,各个兵种配合得很出色,联络情况极为良好。无线电台可以直接呼叫飞机,飞机仅在己方部队前90米的地方准确攻击日军,从而将反攻的日军击溃。这场争夺战共打了两个星期,到3月28日结束,日军被击毙6500余人。

    ?敏铁拉战役的胜利,等于在日军在缅甸的防线“中心开花”,使日军防御全线崩溃。占据了敏铁拉的英第4军,犹如一把钢刀插在了曼德勒日军南面的后背。其实,就在木村调兵力反扑敏铁拉的时候,蒙巴顿已将尚能调用的兵力统统投入曼德勒外围,伺机拿下曼德勒。3月20日,英军第33军攻占曼德勒。曼德勒在缅甸国土的正中心,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都居于重要的地位。它的收复,无疑是英军重入缅甸以来的重大胜利。

    此时,缅北的日军在中国远征军的打击下,已苟延残喘;而整个缅甸中部已落入蒙巴顿指挥的英军之手,到仰光的道路已经打开。然而,仰光的大门虽为蒙巴顿洞开着,但他必须迅速到达那里,因为雨季即将来临,又因为美国运输机将于6月初解除在缅甸战场上的任务而派往中国。敏铁拉距仰光近600公里,蒙巴顿能否顺利地占领仰光,从而完成反攻缅甸的最后一战,取决于他的部队能否赢得和时间赛跑的胜利。

    第二十七章参悟

    梅塞维的第4军由于连续几周的远程穿插和在敏铁拉与敌进行反复、激烈的争夺战,部队已经有些疲惫,所以南下行动迟缓。然而,第4军拥有3个师和1个坦克旅,又久经沙场,恰恰是蒙

    巴顿最器重和仰仗的主力。但梅塞维的进军路线是一条坑坑洼洼的破旧沥青公路,四周尽是丛林覆盖的群山,山上还有成团成伙的日本兵沿路进行袭扰。庞大的车队和步兵在公路上,缓慢地

    向南移动。

    日军也在竭力挣扎,拼命招架。木村命令从曼德勒突围出来的第15军向东吁集结,尽管这个军的各师团已严重减员了;还决定把从北方撤下来的编制仍较齐全的第56师团作为后备力量的

    核心来使用。第15军各师团残部从曼德勒挣脱出来后,现在还在梅塞维的第4军的后面,他们为了南下同自己的部队汇合,竭力争取抢在英军之前到达东吁。东吁附近有5个野战机场,仰光正

    处于从东吁各机场起飞的战斗机的航程范围之内。日军要守住仰光,就要首先到达东吁,加强那里的防御力量。

    如果日军?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