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溅血忠魂

溅血忠魂第51部分阅读

    ”但这似乎更多是为向远征军将领表明两人意见一致,以固军心的说法。次日,蒋在单独与史迪威谈话时即委婉表示“应否从平满纳取正面攻势”,须视日军攻击态势而定。可见,蒋内心对倾力进行平满纳会战实际是有所保留的。

    然而,在有曼德勒会战的腹案,同时又对平满纳会战心存疑虑情况下,蒋介石鉴于此前史迪威对他影响前方战事表现出的极度不耐,担心提出疑议会招致史的不满,小心地未向史直接表明保留态度,而且,在史迪威未对东线采取有效防御措施情况下,仍以中国式的情面批准了史的作战计划。蒋介石这种实际是不负责任的态度,使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困难处境未能及时得到扭转。

    平满纳作战的实际证明,会战成败的关键在于东西两线。东线远征军缺乏充足的兵力,仅以战斗力薄弱的第6军暂55师(该师实际兵力仅5千多人)担任宽100多公里,纵深近400公里的广正面的防御,分点布置,兵力分散,在日军发起突然进攻后,即被各个击溃,迅速呈瓦解之势;同时,随着日军在西线发动的攻势,英军节节败退,中国远征军虽然抽调相当兵力用于增援西线,仍不能阻住英军溃退。东西两线的大溃退,使平满纳侧翼暴露于日军攻击之下,有整体上被日军包围之势,以此,所谓的平满纳会战计划不得不匆匆放弃,无疾而终。

    平满纳会战充分暴露了中国在缅作战的两大问题,一是英军对缅甸作战缺乏信心,难以与远征军形成协同;二是铺开作战,兵力不足,捉襟见肘。从兵力布置看,第6军两个师一入缅就按英方要求控制在缅泰边境,防止日军由景东入缅直掐远征军腰部,同时,日军也屡屡在缅泰边境布疑兵,吸引该部使之不敢轻易调动;而第5军全军则集中在中正面,在该线形成对敌军的优势。欲在中正面与敌会战,这样的部署当然是必要的,但其后果是形成东线空虚、无兵可调的局面。因此,虽然蒋强调要加强东线,叮嘱史迪威增加兵力,但在与史协商时,也始终未能如其所愿匀出兵力加强东线。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中国一开始就以曼德勒会战为目的,不在缅南地区与日军争一日之短长,景东的第6军当可得到解放,远征军防御地带也大为缩小,兵力运用可以灵活得多,态势当远不至于如此被动,这也反证了曼德勒会战确是远征军的较好选择。

    在平满纳会战难以为继情况下,中国入缅军参谋团团长林蔚提出两种意见:“一、贯彻平满纳决战,努力击破敌之一路,以解除我之危局;二、彻底脱出敌之包围圈,一举退守曼德勒之东北,再增调兵力,重新部署作战。”史迪威与罗卓英虽接受第二种意见,准备放弃平满纳会战,但处置仍不彻底。史、罗命令要旨是:放弃平满纳会战,退守敏扬、梅克提拉之线,准备曼德勒会战。这一计划采取步步退却的方针,将远征军分布于长达三百余公里、宽过千里的广大阵地上,既不能攻,实际也难以守,对此后作战极为不利。在此,史迪威犯了类似蒋介石抗战初期过于计较一城一地得失的错误,同时可能也和史迪威不希望远征军退得过快,影响英军撤退有关。在这方面,长期与日军作战的中国将领比史迪威显得更有经验,形势判断更准确。林蔚提出的一举退过曼德勒,整顿部队再图作战的计划显然更具变被动为主动的灵活性,杜聿明当时也提出应集中兵力保全腊戍的两大门户——棠吉和梅苗,不应再作无准备的曼德勒会战。但他们的方案既未得到蒋介石的支持,也未被史、罗所采纳。

    表面看来,史迪威与罗卓英提出曼德勒会战计划,和蒋最初的主张是相似的,但此时战场形势已和初期发生了本质变化,正面远征军节节后退,第5军三个师均先后投入战场与敌激战,兵劳师疲,战略上居被动地位。而西线英军退却之势难以遏止,英军对曼德勒会战难有帮助,同时,东线日军长驱直入,中国远征军通往国内的后方通路岌岌可危,在此形势下进行曼德勒会战,已难有胜算。

    但是,就在东线面临日军巨大威胁,而远征军本身战力也十分可虞背景下,史、罗却又作出调兵增援西线英军的决策,事实上,这一决策可以说最终导致了远征军无可挽回的败局。20日,史、罗与英军司令亚历山大商定,中国远征军第5军第200师、新22师紧急向西线乔克巴当开进,原在西线的新38师由乔克巴当向仁安羌前进,这样,中国远征军最精锐的3个师都将投入西线战场。滑稽的是,当作出部署后,却传来西线并无强大敌人的消息,为此,史、罗又改定措施如下:新22师在梅克提拉不开;二百师仍开乔克巴当附近,以一部搜索敌情,以主力控制待机,并支援新38师之行动。当天下午,得知东线罗衣考方面十分紧急后,又决定:新22师增援东线,但须待二百师向西线运输完毕后方能运送。二百师到达乔克巴当后,如敌情不急,则待新38师集结或站稳后,再开回梅克提拉,预定须于21日运完,然后输送新22师往东线。这样的部署迹近荒唐,明知乔克巴当并无紧急敌情,却仍令200师前往(且预定准备返回),并在增援东线方向的部队之前运送,这种违背战场基本常识的做法,反映了史迪威将保证英军利益置于远征军之上的强烈倾向,实际上,史迪威本人也很清楚这一点,他在4月20日的日记中明确写道:“英国人是在利用我们逃跑吗?是的。”

    就在中国军队在东进、西进中徘徊不定时,日军已在东线突破罗依考、雷列姆地区,随之进占棠吉,威胁腊戍,远征军后方面临巨大威胁,呈全线崩溃之势。

    东线日益严重的威胁局势,终于迫使史迪威、罗卓英加强东线兵力。21日,史、罗同意停止第200师往乔克巴当的调动,改派东线重镇棠吉,同时,第5军全军随之向东移动。

    棠吉为缅甸东部重镇,是保卫腊戍的门户,虽然蒋在与史迪威谈话时,一再指示要在此处加强兵力,但部队来回抽调后,这里仍然没有象样的兵力防守,23日,在增援的第200师到达棠吉前,日军快速部队突然出现,很快将其占领,并夺取大批囤集的作战物资。同日午后,第200师先头部队赶到距棠吉15公里处,开始向日军发动反攻,当晚推进至棠吉附近。24日,半月多来对缅甸战事少有具体指示的蒋介石终于按捺不住,指示远征军“对棠吉、罗列姆北进之敌,须极力拒止其继续前进”;“新二十八师主力可速运腊戍与罗列姆方面。当先以保守腊戍为主,并尽可能求该方面之敌而击灭之”。24日子夜,第200师收复棠吉。棠吉收复后,东线紧张局势稍有缓解。当时,东线日军利用远征军在该线实力薄弱,兵力分散,集中兵力进行突击,进展确实十分迅速,但其孤军突进,深入东线地区后,其本身兵力也开始分散,露出许多空隙。此时远征军如乘收复棠吉之机,集中更多优势兵力,对东线单兵突进日军进行分割打击,阻止该线日军继续前进甚至实行彻底打击是有可能的。远征军主要将领也有这种想法,杜聿明回忆:“这时我的决心是:继续肃清隘路之敌,向罗列姆攻击前进,以断向腊戍北犯敌人的后路。同时林蔚也来电谓‘腊戍之安危,系于吾兄一身,望不顾一切星夜向敌攻击’。”

    第三十二章自是不该

    然而,在这关键时刻,史迪威、罗卓英再次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在东线稍有缓解后,即置其于不顾,决定实行曼德勒会战。25日,史迪威命第5军主力“即返曼德勒准备会战”,第5军被迫回返。根据罗卓英26日对蒋介石的报告,史、罗计划是:“一、现英军已开始撤退,我为避免遭敌包围、争取主动,拟转进曼德勒附近打击敌人。二、命第200军除二百师继续前任务外,余即向曼德勒转进。”26日,由于兵力所限,第200师自动放弃棠吉,向东南方向攻击前进。接到史、罗计划后,蒋本能地对第200师“单独应战”的状况感到忧心,于27日令新28师“用最快方法”南进增援第200师,同时,令新29师紧急出动开往腊戍;企图以此填补史罗计划造成的消极影响。但从实际战局看,这一调动无济于事,腊戍次日即遭日军攻击,29日在援军到达前被日军占领,新28师本身战斗力不强,刚刚开动即遭日军打击,部队被击溃,第200师虽顽强奋战,但四面皆敌,难有作为,反而陷入日军包围中,中国远征军由此丧失了保住后路的最后机会。

    在西线英军已经瓦解,而东线出现稍纵即逝的保住远征军退路的背景下,史、罗却作出放弃东线,收缩全军主力在曼德勒突出部位与敌军决战的决定,这几乎是等于将远征军放任日军包围。28日,循着撤兵返回曼德勒的既定思路,史、罗在四面楚歌声中下达曼德勒会战令,决定:“本路军先以第6军与第66军主力及第200师,击破突入之敌,第5军主力连系英军,由正面迟滞敌人。”试图在曼德勒和日军做最后一搏。然而,此时日军已游刃有余地牢牢控制着战局,在曼德勒方向按兵不动,而向腊戍、八莫、密支那急进,彻底切断中国远征军退回国内的通路。而中国远征军在4月下旬的撤兵关键时刻,却将大部分兵力屯驻于曼德勒附近,进退不定,自动放弃了向缅北地区转移的宝贵时间。事实上,直到史、罗下达曼德勒会战令后十余天,日军才进占密支那,完全切断远征军就近回国的退路。远征军在曼德勒的行动,进一步使自己陷入困境,倒是帮助英缅军获得退兵的机会与时间。所以丘吉尔在得知英军撤至英帕尔后满意地表示:“通向印度的路封闭了。”以上一系列事实证明,在中国远征军作战后期,史迪威对远征军的失败应担负主要的指挥错误责任。

    面对史、罗的错误,蒋介石的行动是继续养痈贻患。虽然他一再强调保卫腊戍的重要性,并提醒史、罗“不可过久胶着于一地战斗”,但对史、罗的曼德勒会战计划,仍未明确提出异议,反而致电前方,指示:“应决心固守瓦城(即曼德勒),完成兄等意志。”

    迁就史迪威的意见。也许是对会战计划实在心存疑虑,紧接着他又发电建议:“如可能应抽调瓦城有力部队增援腊戍,先击破其袭腊一侧背,则以后皆易为力。如此瓦城不守亦可,盖此时保腊戍为第一,而瓦城无甚关系也。”这两份前后意见相反的电报,命运也极具戏剧性,前者成为史迪威、罗卓英在曼德勒迁延不动的借口,后者则由于发出当天腊戍失陷,负责接收、转发的参谋团电台移动,根本未能转出。虽然结果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蒋在关系到远征军将士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依然对史模棱两可,认可其明显违背军事常识的计划,且随后又小心谨慎表示异议,表明他对计划的后果完全清楚。这一明知不可而为之的做法,明显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军事领袖应有态度。

    30日,穷途末路的远征军长官部终于下达撤退命令,令集中在曼德勒的各部队向伊洛瓦底江西岸撤退,续向八莫、密支那后撤。由于命令既未明确各部撤退路线,也未指明相互协同的行动计划,各部撤退实际是各自为政。第6军大部由于在日军包围圈之外,经一定战斗后由景东地区退入滇南。第66军新28师、新29师在腊戍以南部分呈解体态势,部分随第5军行动或为其他部队收容;在腊戍以北部分匆匆退回国内。第5军第200师在雷列姆一带远离友军独力向东北方向撤退。新22师、第96师及第66军新38师则相互掩护向密支那方向撤退。5月6日,史迪威、罗卓英等电示杜聿明改道向印度转移。次日,蒋则指示其继续“速向密支那、片马转进”,杜聿明执行蒋的指示,继续向缅北进发,途中部队再次分散,第38师辗转入印,6月上旬全部到达印度;新22师和第5军直属部队先向北,5月31日遵蒋令折向西向印度转移,于7月到达印度;第96师经孟关、葡萄最后回到国内。远征军的撤兵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部队分成了多路。有些论著把远征军撤退时遭受损失的主要原因归结为蒋介石令部队回国及杜聿明的坚持回国,这固是造成损失的原因之一,但其本身是远征军此前一系列决策失误的结果,且受到回国命令影响的只有两个师,远不如想象的那样广泛。将退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归结到蒋、杜身上,而无视此前史迪威、罗卓英犯下的一系列错误,是不公正的。

    942年的缅甸战役,蒋介石、史迪威是中国方面招致远征军失败的两个重要责任人。史迪威在战役指导中,过多强调进攻,没有注意到缅甸战场的实际情况,造成中国军队分割使用,疲于奔命,处处为英军堵漏洞的恶果。其在战略指导及具体指挥上的错误使其应负主要责任。蒋介石虽对缅甸作战有一些正确设想,对史迪威的错误指导也作过一些抵制,但在战役中、后段,因惧怕开罪美国,放弃指导责任,迁就史迪威的错误指挥,也应负一定责任。这一点,蒋本人及其下属均有检讨。蒋在4月底远征军败势已定时承认:“缅甸战事失败之主因,是在作战方针为人转移,不能自主,而为情势所趋,不得不对美国有所迁就,然牺牲价值亦颇大矣。”5月初又谈到:“如果照我们原定方针,入缅国军全部集结在瓦城附近地区,待机决战,我相信一定可以打很大的胜仗。”宋子文也认为,蒋对“一般客卿待遇过厚,往往失其戒惧之心”。杜聿明则指出:“就中国方面说,蒋介石过分迁就英美,应负最大的责任。”

    一个战斗指挥的失误就意味着有很多的人会为这个战斗指挥而丧命,很多的人跟随者史迪威将军的战士的战士在异国他乡失去了自己的年轻的生命。历史总已经如此,自是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李小莲带领着自己的部队随着大部队前进。野人山的经历已经在他们的脑海之中刻上了深深的印象,他们不可能在经历比老人山在艰难的事情了。

    野人山是萦绕在所有人头上的一场噩梦。尤其是在李晓莲的身边,崔大鹏这个好帮手失去了。张龙和陈汉生,现在仅仅只有他们两个了,至于宋新丰和林海泉,张家裕等等,段需,那些人都已经在战争之中化成了飞灰,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一曲悲歌,曲终人散,泪成行,英雄早已经亡命去了,还能够省下多少人来笑傲苍穹,还有多少人能够依旧风流。

    第四卷回首第一章这片土地

    自从日军从吴淞口和长江沿岸增援登陆,中国军队重兵云集大场。这里南临闸北和京沪线。东是江湾和淞沪铁路。东北是庙行、张华浜、蕴藻浜、炮台。北通刘行、罗店、狮子林和浏河。西面是南翔、陈行、广福、嘉定。

    以他为个圆心,并且从这里出发,可以辐射淞沪战场的每一个据点,每一条道路。11月8日,日军第10军主力已渡过黄浦江,占领松江城。9日,再占枫泾,直指嘉兴、平望。这些不是立业这个级别的官兵知道的,可是看看各个地区的官兵像无头苍蝇,面如土色。

    至此,沪杭铁路已被切断,而北面日军也突破中国守军苏州河防线,淞沪地区中国军队腹背受敌,退路被切断,处境极其险恶。

    老家在苏州印象是非常遥远的事情了,上海长大的他,没想到为大上海流血牺牲,生活还算不错的周家,家道从殷实富足,到家道中落而后复兴,腾飞,全靠周老爷,新派人物,可是有3房太太,膝下有3个少爷,两个小姐,大少爷是周老爷乡下娶亲生的,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归来,主要做国际贸易,娶了上海同学赵敏常驻上海,接管上海,苏杭一带的周家买卖,生二少爷周立业同学他是黄埔毕业生,他的同学不少已经在其他部队里当了连营团长了,当然也有不少剿匪挂了,毕业当时还为是去18军还是74军,还是留学,留校这是个问题苦恼抉择。

    不过家族并不希望他参军打仗,生意兴隆,读书破万卷的周家,不能把光荣传统丢掉,剿匪抗日都十分危险的事,可是税警总队是宋子文建立,连营长都是外国留学的,再说,缉私是个肥缺,人人欲得而怀揣,旁人能不妒嫉?何况税警团为财神爷所办,装备、待遇自不用说,且身居闹市,无餐风露营之苦,更无捐命疆场之虞,这一切哪一点不让人艳羡眼热呢?能混个排长已经是有面子了,更何况现在已经提为副连长了,连长负伤后送后,他已经是不是连长的连长了,不断踢人员进入自己的队伍,现在大约有360多人,机枪60挺,汤姆森65挺,剩下的都是步枪和手枪,迫击炮掷弹筒有38具,火力非常猛烈,而且还有了高射机枪,现在就是踢人进自己的部队了,尽快长大队伍。

    回想税警总团是拿每年摊还八国银行团借款的盐税剩余款项做给养的。一切编制、装备、人事全凭宋子文意愿行事,别人无权过问。要知道蒋介石的婚姻是政治婚姻成分比较大,当然爱情也许是有的,但是在政治经济的光环下微不足道,蒋要借助宋氏家族与美国联系,另外还有江浙财团的支持。宋子文历来不买老蒋的账,两人意见不和时,宋子文敢当面掀桌,蒋无可奈何。蒋介石以为只是一支无足轻重的小部队,不以为意。蒋手下的特务机关虽然神通广大,中统,军统,可是也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宋子文就乘机把一个微不足道的税警总团搞成一支精悍的武装。

    税警总团建成时下属五个团,加总团直属部队,人数绝对相当于六个团。团的编制相当庞大,每班有士兵十四人,每班配备轻机枪一挺,六班为一排,三排为一连,每连共计252人,相当于国军甲级正规军两个连。一营辖四连,另配六0迫击炮炮两门。

    每个团下面统辖三营,另配特种兵连七个,每团战斗兵员共5000余人。总团部直辖通讯营,特务营、炮兵营、高炮营、辎重营等七个营。整个总团拥有兵力超过三万人,兵强马壮,训练有素,是杂牌中的主力,不是军队的军队。

    “一二八”事变前夕,税警总团大部分驻守在上海及浦东一带,第一团驻徐家汇,第二团驻南翔,第三团驻闸北,第四团驻清东,其总部设在徐家汇。在日军突袭上海时,宋子文毅然把税警总团毫无保留地拉上了抗敌的第一线,并亲自颁布了作战命令,宋子文是国民党中抗日派中最坚决,立场最强硬的一个。

    税警团没有用自己的番号参战,因为怕八国银行反对,停拨其余经费,本来对外说是海关稽查偷税漏税的税务警察。2月中旬宋子文决定驻闸北的税警三团和驻在南翔的税警二团,统归第十九路军指挥,匿名参加抗战序列。后来,当第五军驰援上海抗战时,税警团的参战部队就又改为第五军第八十七师独立旅,以原税警团总团长王庚为旅长,接受第五军指挥。当时税警团参加了守卫龙华机场等战斗,许多官兵英勇无畏,奋勇杀敌,税警二团二营官兵在战斗中,几乎全部壮烈牺牲马同学就是睡在立业军校一个屋子的室长,胸中5枪从死人堆里救出来,找了美国教会医院几天几夜才救了回来,可是已经不能在从军了。可惜的是,后来税警总团指挥官又犯了中国部队内部不团结的老毛病,严重削弱了税警团的战斗力,而这支部队还是给侵沪日军以很大杀伤。不屈不挠,坚决反抗

    淞沪协定签订之后,税警总团依依惜别调离了繁华的大上海,开赴苏北徐州以东两淮地区整训。莫雄将军在宋子文和德国顾问团的支持下,在海州郊区建立了一个军官队和军事总队,轮流抽调军官、士兵,加强射击训练。孙立人的第四团训练尤其勤奋。1933年税警总团调江西剿共。期间参加剿共的共48个单位举行射击比赛。孙立人所带的税警第4团,占了个人前十名的7位,毕业时正好分配到孙团不久,参加比赛夺得第七,所以别名神枪老七,并夺取团体第一名做了贡献,奖励了一支毛瑟k98狙击步枪。

    说起来事实证明,选择立业是正确的,一开始老彬这个老兵油子玩枪可是把好手,装弹2次,二十三秒射出十发子弹,100米靶,九十七环,还有一枪侧中红心。

    比赛刚开始就打了个开门红,孙立人微微一笑,跟着大家一起用力鼓掌。顶着热烈的掌声,立业开始进行了他的步枪射击,一样依然是几乎打了满环,九十八环,一起分来的同学都高兴地道,“什么事都能一鸣惊人,得了还是等200米步枪打了之后再说吧!”“切!”对于这种小肚鸡肠的家伙,大家只能用这个字来形容。

    不管场外多么热烈,立业依然是一副冷冷的表情,他走到狙击位前,毕竟毛瑟k98这是他比较熟悉的这个枪种。

    “这小子能行吗?”前面的成绩虽然不错,但有不少人依然担心,因为立业还没接受过步枪的狙击训练。

    第一个狙击目标是二百米,立业没费什么劲就将人头大小的气球击中。下一个目标与上一个目标相隔十米,最远的一个距离250米,都在毛瑟k98的最有效射程之内,于林生来说并没有什么难度,五枪下来五个气球应声爆开,来自各个军队单位的评委们高兴得连连叫好。

    “看来这小子打得不怎么尽兴呀!孙团长真敢用人,一个新毕业的,怎么敢让他参加这么大的比赛。”

    说者无意,但听者有心,裁判员话刚完,比武总指挥就拿起话筒说道:“把目标放到3百米处,给一号配备一名副手,让他继续射击……”

    “不是只打五枪吗?搞什么!”其他的参赛人员比较郁闷,先前见立业打了个满堂彩,是什么意思,但裁判要求继续射击,立业调整了一下标尺后继续趴在射击位面前刘戡83师在七琴吃紧,在税警第4团赶来增援前就转移了。孙以一个团接下一个师也不行的防地,当时,在前线点燃火堆,铺设地雷,合理摆设战地,打破红军的夜袭和粮食封锁,立业提出利用合理的配置的多路粮食进出通道,迫使红军放弃对七琴的争夺。税警总团的兵员和指挥官的素质可见一斑。

    “一二八”事变以中国方面的让步得以解决。此时宋子文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日本的严重威胁党国生存,他置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于不顾,几度飞往北平与张学良、汤玉麟会谈,强烈要求各界抗日救亡,并在国际上大力宣传日本的侵略罪行。为应付华北突发事变,甚至秘密跑到陇海铁路局,与局长钱宗泽秘密商妥,备足30多列车,打算把集中于海州,把税警总团一下子全部火车快速运到郑州,准备开赴北平。此事被河南省主席刘峙(就是淮海战役里面自己说自己是只猪的混蛋)窥探发觉,打电话告知蒋介石。蒋大发雷霆,说叫税警总团开回原防地,否则缴械解散重组

    已强过敌人近十倍的兵力却没有战胜敌人,况且是在自己方面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前提之下,这样的失败,不能不说让国人觉得是痛心疾首,简直是抗战的一大耻辱。

    第二章艰苦会议

    自从日军从吴淞口和长江沿岸增援登陆,中国军队重兵云集大场。这里南临闸北和京沪线。东是江湾和淞沪铁路。东北是庙行、张华浜、蕴藻浜、炮台。北通刘行、罗店、狮子林和浏河。西面是南翔、陈行、广福、嘉定。

    以他为个圆心,并且从这里出发,可以辐射淞沪战场的每一个据点,每一条道路。11月8日,日军第10军主力已渡过黄浦江,占领松江城。9日,再占枫泾,直指嘉兴、平望。这些不是立业这个级别的官兵知道的,可是看看各个地区的官兵像无头苍蝇,面如土色。

    至此,沪杭铁路已被切断,而北面日军也突破中国守军苏州河防线,淞沪地区中国军队腹背受敌,退路被切断,处境极其险恶。

    老家在苏州印象是非常遥远的事情了,上海长大的他,没想到为大上海流血牺牲,生活还算不错的周家,家道从殷实富足,到家道中落而后复兴,腾飞,全靠周老爷,新派人物,可是有3房太太,膝下有3个少爷,两个小姐,大少爷是周老爷乡下娶亲生的,上海复旦大学毕业后,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归来,主要做国际贸易,娶了上海同学赵敏常驻上海,接管上海,苏杭一带的周家买卖,生二少爷周立业同学他是黄埔毕业生,他的同学不少已经在其他部队里当了连营团长了,当然也有不少剿匪挂了,毕业当时还为是去18军还是74军,还是留学,留校这是个问题苦恼抉择。

    不过家族并不希望他参军打仗,生意兴隆,读书破万卷的周家,不能把光荣传统丢掉,剿匪抗日都十分危险的事,可是税警总队是宋子文建立,连营长都是外国留学的,再说,缉私是个肥缺,人人欲得而怀揣,旁人能不妒嫉?何况税警团为财神爷所办,装备、待遇自不用说,且身居闹市,无餐风露营之苦,更无捐命疆场之虞,这一切哪一点不让人艳羡眼热呢?能混个排长已经是有面子了,更何况现在已经提为副连长了,连长负伤后送后,他已经是不是连长的连长了,不断踢人员进入自己的队伍,现在大约有360多人,机枪60挺,汤姆森65挺,剩下的都是步枪和手枪,迫击炮掷弹筒有38具,火力非常猛烈,而且还有了高射机枪,现在就是踢人进自己的部队了,尽快长大队伍。

    回想税警总团是拿每年摊还八国银行团借款的盐税剩余款项做给养的。一切编制、装备、人事全凭宋子文意愿行事,别人无权过问。要知道蒋介石的婚姻是政治婚姻成分比较大,当然爱情也许是有的,但是在政治经济的光环下微不足道,蒋要借助宋氏家族与美国联系,另外还有江浙财团的支持。宋子文历来不买老蒋的账,两人意见不和时,宋子文敢当面掀桌,蒋无可奈何。蒋介石以为只是一支无足轻重的小部队,不以为意。蒋手下的特务机关虽然神通广大,中统,军统,可是也不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宋子文就乘机把一个微不足道的税警总团搞成一支精悍的武装。

    税警总团建成时下属五个团,加总团直属部队,人数绝对相当于六个团。团的编制相当庞大,每班有士兵十四人,每班配备轻机枪一挺,六班为一排,三排为一连,每连共计252人,相当于国军甲级正规军两个连。一营辖四连,另配六0迫击炮炮两门。

    每个团下面统辖三营,另配特种兵连七个,每团战斗兵员共5000余人。总团部直辖通讯营,特务营、炮兵营、高炮营、辎重营等七个营。整个总团拥有兵力超过三万人,兵强马壮,训练有素,是杂牌中的主力,不是军队的军队。

    “一二八”事变前夕,税警总团大部分驻守在上海及浦东一带,第一团驻徐家汇,第二团驻南翔,第三团驻闸北,第四团驻清东,其总部设在徐家汇。在日军突袭上海时,宋子文毅然把税警总团毫无保留地拉上了抗敌的第一线,并亲自颁布了作战命令,宋子文是国民党中抗日派中最坚决,立场最强硬的一个。

    税警团没有用自己的番号参战,因为怕八国银行反对,停拨其余经费,本来对外说是海关稽查偷税漏税的税务警察。2月中旬宋子文决定驻闸北的税警三团和驻在南翔的税警二团,统归第十九路军指挥,匿名参加抗战序列。后来,当第五军驰援上海抗战时,税警团的参战部队就又改为第五军第八十七师独立旅,以原税警团总团长王庚为旅长,接受第五军指挥。当时税警团参加了守卫龙华机场等战斗,许多官兵英勇无畏,奋勇杀敌,税警二团二营官兵在战斗中,几乎全部壮烈牺牲马同学就是睡在立业军校一个屋子的室长,胸中5枪从死人堆里救出来,找了美国教会医院几天几夜才救了回来,可是已经不能在从军了。可惜的是,后来税警总团指挥官又犯了中国部队内部不团结的老毛病,严重削弱了税警团的战斗力,而这支部队还是给侵沪日军以很大杀伤。不屈不挠,坚决反抗

    淞沪协定签订之后,税警总团依依惜别调离了繁华的大上海,开赴苏北徐州以东两淮地区整训。莫雄将军在宋子文和德国顾问团的支持下,在海州郊区建立了一个军官队和军事总队,轮流抽调军官、士兵,加强射击训练。孙立人的第四团训练尤其勤奋。1933年税警总团调江西剿共。期间参加剿共的共48个单位举行射击比赛。孙立人所带的税警第4团,占了个人前十名的7位,毕业时正好分配到孙团不久,参加比赛夺得第七,所以别名神枪老七,并夺取团体第一名做了贡献,奖励了一支毛瑟k98狙击步枪。

    说起来事实证明,选择立业是正确的,一开始老彬这个老兵油子玩枪可是把好手,装弹2次,二十三秒射出十发子弹,100米靶,九十七环,还有一枪侧中红心。

    比赛刚开始就打了个开门红,孙立人微微一笑,跟着大家一起用力鼓掌。顶着热烈的掌声,立业开始进行了他的步枪射击,一样依然是几乎打了满环,九十八环,一起分来的同学都高兴地道,“什么事都能一鸣惊人,得了还是等200米步枪打了之后再说吧!”“切!”对于这种小肚鸡肠的家伙,大家只能用这个字来形容。

    不管场外多么热烈,立业依然是一副冷冷的表情,他走到狙击位前,毕竟毛瑟k98这是他比较熟悉的这个枪种。

    “这小子能行吗?”前面的成绩虽然不错,但有不少人依然担心,因为立业还没接受过步枪的狙击训练。

    第一个狙击目标是二百米,立业没费什么劲就将人头大小的气球击中。下一个目标与上一个目标相隔十米,最远的一个距离250米,都在毛瑟k98的最有效射程之内,于林生来说并没有什么难度,五枪下来五个气球应声爆开,来自各个军队单位的评委们高兴得连连叫好。

    “看来这小子打得不怎么尽兴呀!孙团长真敢用人,一个新毕业的,怎么敢让他参加这么大的比赛。”

    说者无意,但听者有心,裁判员话刚完,比武总指挥就拿起话筒说道:“把目标放到3百米处,给一号配备一名副手,让他继续射击……”

    “不是只打五枪吗?搞什么!”其他的参赛人员比较郁闷,先前见立业打了个满堂彩,是什么意思,但裁判要求继续射击,立业调整了一下标尺后继续趴在射击位面前刘戡83师在七琴吃紧,在税警第4团赶来增援前就转移了。孙以一个团接下一个师也不行的防地,当时,在前线点燃火堆,铺设地雷,合理摆设战地,打破红军的夜袭和粮食封锁,立业提出利用合理的配置的多路粮食进出通道,迫使红军放弃对七琴的争夺。税警总团的兵员和指挥官的素质可见一斑。

    “一二八”事变以中国方面的让步得以解决。此时宋子文已经深刻地认识到日本的严重威胁党国生存,他置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于不顾,几度飞往北平与张学良、汤玉麟会谈,强烈要求各界抗日救亡,并在国际上大力宣传日本的侵略罪行。为应付华北突发事变,甚至秘密跑到陇海铁路局,与局长钱宗泽秘密商妥,备足30多列车,打算把集中于海州,把税警总团一下子全部火车快速运到郑州,准备开赴北平。此事被河南省主席刘峙(就是淮海战役里面自己说自己是只猪的混蛋)窥探发觉,打电话告知蒋介石。蒋大发雷霆,说叫税警总团开回原防地,否则缴械解散重组

    已强过敌人近十倍的兵力却没有战胜敌人,况且是在自己方面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前提之下,这样的失败,不能不说让国人觉得是痛心疾首,简直是抗战的一大耻辱。

    第三章回首

    立业作战有功正式任命成为连长。人员一路收编,人手已经有300了,一次又一场的防卫,一路打一路退,无数的部队各种人员挤在公路上,打了少,扑充够再打,唯一一场漂亮仗,发现一队比我们队伍还整齐的连队,尽管有人负伤,武器完整,还有自动武器,服装整齐干净,但带队长官用一个日本人才有的小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