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鼻的气体四散开之后,士气已经低迷到了极点的清军彻底崩溃了。他们不知道太平军使用了什么妖术,但是这种浓雾的确让他们非常难受,北面的营门被溃卒从冯子材部下手里夺过来,接近两千多清军在付出了接近两百人伤亡的代价之后崩溃了,他们宁愿翻过三道又宽又深的壕沟也不愿在营墙内等死了。
周天爵设计的壕沟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减速。正常人全速冲下壕沟之后再向上会减少不少前面奔跑时的速度,向上爬战壕又会让双腿更加疲劳。这种三道连续的战壕根本就不是用来阻止进攻者的,占据优势的进攻者可以缓慢整齐的走过来,而逃跑的防御者则会被这玩意耗尽体力。
当清军开始不可遏制的崩溃时,杨秀清就命令东面和西面的太平军包抄过去,他们的任务是平行尾随清军的溃卒,尽可能的把这场击溃战打成一场歼灭战,获得更多战果。而杨秀清则把自己的预备队向东西两面空出来的位置补充过去,他要维持住对周天爵营地的包围,如果真的让绿营兵四散奔逃,他这三个营两千多人马未必能抓住多少俘虏,取得多少战果,周天爵假不假也有两千多人,真变成了赶鸭子多半还有不少人能逃出生天。
万般无奈的周天爵在幕僚亲卫和张国梁,邓子才的保护下离开了他设计的死地,一旦绿营兵崩溃,那个营地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作为一省巡抚,周天爵无论如何也不允许自己被发匪抓住或者杀死。他并不怕死,他可以被愤怒的皇上下狱处决,但是决不能死于乱党之手。一省封疆被叛匪杀死的事情不仅会动摇天下对朝廷的信心,而且不知道会鼓动多少原本就心怀叵测的家伙跳出来痛打落水狗。
被护卫裹胁着向北跑的周天爵忽然向北望去,他并没有想到běijg的少年天子会对他的失利有多暴跳如雷,而是担心向荣的安危。
我的标营被消灭之后,向荣的ri子就要不好受了吧?周天爵蓦然发现,清朝在广西的统治已然岌岌可危。
周天爵是清朝大吏中为数不多的心学传人,最是崇拜王阳明公,不过运气不太好,阳明公面对的是宁王,他面对的是太平军。
算了一下应该是欠大家七章。这章四千字,打个商量算两章行不行?
;
第三十节孤城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怨?杨柳chun风,不度玉门关。”
向荣最喜欢这首从王之涣的诗改成的词,每每读到孤城万仞山时总会想起陕甘故乡。
不知道能不能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啊,广西提督坐在平南县的县衙里幽幽地想着。他已经被太平军包围了一段时间了,当萧朝贵统帅着太平军主力北上挺近的时候,广东副都统乌兰泰说他要阻击发匪,领着他那五百人南下了,不过具体是逃之夭夭还是真的和太平军死战,向荣觉得还是逃跑的可能xg更大一些。
平南县的城墙并不高,而且和广西的绝大多数府城县城一样,都傍水而建,南面就是宽广的龚江,交通条件非常便利,所以手头有不少船只的萧朝贵来的很快。向荣此时手底下大约还有两千多绿营兵,再加上地方官凑出来的壮丁民勇,能有两千五百多人。向荣心里很清楚,平南县是一个小城,小城有小城的好处。城池小,重要的防御节点就少,他这两千多兵力用来防守是非常充裕的。
而且广西提督也不认为太平军会真的来打他的平南县城,从杨秀清指挥着太平军离开紫荆山区以后,太平军并不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作为大本营的紫荆山区,他们说丢就丢下了,面对防御空虚的浔洲城,他们也没有热血上头的乱打一气。太平军的每一步行动看似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但向荣总觉得这里面有点他看不出来的门道。
东出大黄江口,然后南下围浔洲,到浔洲后围而不打,突然又折返向北,把我的平南围了起来,这些家伙到底要干什么?
向荣思索着,指头在地图上移动,他实在不明白太平军折腾这么一圈到底是为了啥。在清廷的这位高级军官看来,太平军这一圈除了折腾他们自己降低他们的士气外没有其他什么意义。一没有攻城略地,而没有裹挟丁壮,三没有大掠乡间。除了听说太平军收集了不少民船用作运输外也没有听说他们还干了点别的什么大事。
莫非是想进军广东?向荣从一开始就不认为太平军不会进入广东,广东的绿营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在天下前三的位置上,鸦片战争之后还补充了不少新火器。太平军虽然能打敢战,但是以他们的实力要想进军广东那就是自寻死路。大凡起于田亩的反贼都应以发展自己为第一要务,太平军进入广东只会消耗他们自身的力量,不会有太好的收益。
不去广东,也不能去云贵,从广西向西进入云贵要走一段土司们控制的地方,当地土司可不会给太平军什么好脸sè看。云贵绿营主力未损,云贵也不是富饶之地,太平军如果有志于天下,必然不会去那种地方。当年吴三桂起兵时响应者遍布天下,自陕甘至江浙无处不有响应者,以云贵之力出击还不免被镇压。向荣不认为太平军的首领们能有那位从山海关打到镇南关的关宁名将的将才,如果这些乱匪进了云贵那就是徐徐进剿即可。
就怕他们进湖南上湖北,顺大江东去江西,过安徽一路逼近江宁,隔断千里长江。向荣是从湖南调任到广西的,他刚刚镇压了湖南的青莲教起义,他深知那个地方的阶级矛盾已经激化到相当严重的程度了,农民和士绅的矛盾,士绅和行政机构的矛盾,都非常尖锐。而且天地会分子很多,只要一个不小心他们就能折腾出一场大乱来,不过所幸湖南的士绅都有财有力,他们自己出资办的民团能够镇压住那些幺麽小丑
不过他不用继续思考了,他的中军副将和chun带着一个一脸土sè的家伙走了进来。
“大帅,好消息。”和chun一脸喜sè道:“这位是钦差李大人派来的密使,广西巡抚周大人四ri前领兵东来,我们的援军就要到了?”
“周天爵离开柳州了?”向荣眉头一皱厉声喝道:“此话当真。”
“自然当真,”那位信使不明白为啥向荣听到有援军还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周大人知道了发匪在包围浔洲,就领巡抚标营从柳州出发去解浔洲之围。既然浔洲之围已解,周大人必然领兵来援。”
完了,向荣听到这个消息眼前一黑,感觉天旋地转,勉强伸手抓住身边的桌子。和chun看他气sè不对赶忙把他扶到座位上坐好。
“军门?”和chun恭敬地问道:“可是身子有些不舒服?”
“我没什么大事,”向荣嘴巴发苦:“就是大清的广西要翻天了。”
“军门此话何解?”和chun不明所以,援军马上要来了为啥会有广西就要翻天的判断。和chun非常敬仰向荣,在他看来,只要有这位向大帅在,着广西的天就翻不了。
“唉,还是老了,没想到啊。”向荣扯过地图指着上面浔洲的位置说:“浔洲从一开始就不是发匪的目标,他们是打算来打我啊。”
“嗯?”和chun有点听不明白了,打浔洲怎么会和向荣有关系。
“广西有两个税关,一个是浔洲关,一个是梧州关,这两个地方都是商贾往来,贸易丰富之地,浔洲可以说是广西十一府里面最重要的四个府里的一个,发匪以为他们能把我勾出来,和我野战。”
“野战?”和chun有点明白了。
“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攻不下我向某人防御的平南,所以只能用这种鬼蜮伎俩。只要我领兵支援浔洲,他们必然会狙击我们,一场野战势不可免。他们在大黄江口占了便宜,还想再来一次。”
“大帅当时为了保全军力,收复军心勒令我等不得出兵援救浔洲真是高瞻远瞩。”本来和chun对向荣前面不愿意出兵援救浔洲还有点意见,现在已经把那点芥蒂放下了,还是向大帅明见万里。要是依了自己的主意,只怕就要吃败仗了。
“就是可惜李大人和周大人了,”向荣叹了口气:“本将恐怕也要吃挂落。”事情到了如今,向荣已经放下了对李星沅与周天爵的成见,反而有几丝兔死狐悲的伤感。
“啊?”那位钦差大人的信使长大了嘴巴,怎么还和李星沅扯上关系了?
“本将不上当,周大人上当了。发匪如今团团围抓住平南不放,必然是已经分兵去打周大人了。周大人若是碰见大黄江口第一次那种发匪,多半还能不胜不败,若是碰见大黄江口咱们第二次交锋的那些发匪,恐怕难逃一个丧师辱国。”
“周大人既败,则广西危险矣。”向荣指着地图叹息道:“广西jg锐仅我的督标,巡抚周大人的抚标。如今抚标尽没,我的督标坐困平南。和将军,前ri发匪来围城时你与我说我等坐困平南孤城,只怕不是国家之福。这句话算是说对了,现如今广西处处皆是孤城。内无强军守卫,外无援军,广西哪个府城不在发匪掌中徘徊?”
向荣闭着眼睛道:“向某愧对天恩,致使大局败坏至此,真恨当初没有劝住李大人和周大人啊。”
这位征讨多年的老将说完摇摇头:“恐怕如今是真可以回家养老了,不过不是衣锦还乡,而是谪戍陕甘那西北苦寒之地啊。”
俺少数服从多数,既然大家都觉得还是欠8章那就欠8章吧。这一卷很快就会结束了,下一卷里杨秀清和太平军会遇到他们的主要对手,湘军。昨天有事没更成。
第三十一节英豪
对周天爵的追击最后并没有打成一场歼灭战,张国梁部和冯子材部都表现出了相当优秀的技战术能力,他们边打边撤,队伍严整,更何况旁边还有放了羊的绿营兵在侧,有这样一群吸引火力的好队友在身边,周天爵最终逃出生天。
不过他现在只剩张国梁和冯子材部下的两百多人听用,他的巡抚标营和征募来的丁壮已经随着江水滔滔东去不复还了。
当杨秀清的前军高举着“巡抚广西都御史台周”和“总督广西剿匪事”两面大旗返回到平南城下,太平军的士气达到了巅峰,头裹红巾的太平军将士们此起彼伏的振臂欢呼。清廷在广西的最高级官员都已经被我们太平军打得抱头鼠窜,连大旗都保不住。这朝廷还能拦住我们前进吗?
欢呼的太平军将士很快就迎来了第二个高cháo,周天爵逃走的时候不仅把他的巡抚仪仗丢在了军营里,还丢下了官服官帽。爱闹的杨辅清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了一长一短两根木棍,用钉子钉成十字形,将周天爵的官服官帽挂在这个粗制滥造的衣服架子上高高举起来。
估计没有什么能比这种亵渎大清封疆大吏威严的行为更能激发群众大无畏革命jg神顺道打击反动派气焰的了,当这两面大旗出现在平南县南门的时候,城墙上的清军士气低迷到了极点。有脑子的人都清楚,既然周天爵遭遇惨败,那估计不会有什么援军会到了。
向荣很快就带着和chun向继雄他们登上城楼看了一眼,然后就又匆匆离开了。广西提督最近一直忧心忡忡非常焦虑,甚至让和chun开始考虑自己是不是要投降了。既然向荣这样的宿将都一副无力回天的样子,和大人还是老老实实地考虑后路吧。
杨秀清也受到了洪秀全、萧朝贵、冯云山等太平天国高层的欢迎,他们都没有预料到杨秀清会取得这样的胜利,以两千多新军进攻广西巡抚亲领的两千多巡抚标营,以伤亡不到百人的代价将这支军队彻底从清军作战序列中抹去,这样的武勋,实在是耀眼到shè的大家眼睛发痛。等杨秀清回来之后,这些人把他从营门外一里一直送到了他的中枢大帐
“秀清你说,这次打平南的时机是不是成熟了?”冯云山的战斗意志非常高,他本来就是非常接地气的一个人,现在又担任了全军先锋的职责,杨秀清不断把太平军中笃信宗教的家伙们送到他那里,前导副军师得到了这么多不拍死的勇士之后显得非常有攻击yu望。杨秀清不在的时候,他已经和萧朝贵他们探讨过打平南,攻梧州,甚至打桂林的诸多攻击计划了。
“平南?”杨秀清想了一下然后摇了摇头:“现在已经过了最好的时机了,下一步到底怎么走,我倒是有个思量,咱们晚上慢慢说说。”
“现在广西清妖主力尽灭,是攻城略地建立政权的时候。”作为最高元首的洪秀全虽然不太关心太平军的具体事务,但是大政方针还是偶尔说上两句的。
在广西建立根据地?杨秀清心里摇了摇头,自古一朝将兴,如果不是靠篡位,那必然要有一个从流寇变成坐寇,从坐寇到学会种田的过程。而坐寇最重要的就是要学会选山头。供太平军选山头的地方不少,但他最中意的还是历史上杨秀清选的那个地方,南京。
从传统角度来看,南京不仅虎踞龙盘,而且地理位置非常优越,有长江黄金水道通商贾,靠近产粮区更是解决了粮食这个大问题。明太祖就是以这里为根基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以南统北。虽然南京有不少割据政权败亡于此的黑历史,但是从记录上来看还是非常不错的。
如果换一个角度,南京更是一个非常完美的选择。首先南京下游就是苏松太农业区,传统农作物和商业作物都非常丰富,如果想搞纺织业的话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而南京上游不仅有芜湖这个四大米市之一提供粮食作物,还有太平府的铁,铜陵的铜,江苏还有徐州,安徽还有淮北这两个大型煤矿,当年中国人谁不知道马鞍山钢铁的大名,前有雷锋后有郭明义,充分展示了产业工人的伟大形象。这个厉害的不得了得马鞍山现在还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太平府,就像驻马店这个一听就像大车店的地方曾经叫蔡州一样。
农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还有工业化所需的各项资源,一条让民族复兴从虚幻走向现实的康庄大道似乎就在眼前。
但以南京为根据地还有很多问题,比如清朝的四面围攻比如一旦在南京开始种田必然导致的外国势力觊觎。
任何想在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之后一统天下的政权都逃不脱外国人这三个难以越过的字眼,更何况建都南京最大的问题就是直接动了现在世界唯一超级大国英国的禁脔,一个控制了长江中下游水域不愿阿附外国人的政权是不为英国人所容的。等到了后来英国人从清朝手里拿到了海关的管理权之后,他们就开始明火执仗的支持清zhèngfu了,他们不仅仅在太平军进攻上海时为清廷友情站街背书,后来还有戈登戈总兵这样的外国人归化参战。
杨秀清现在就认识到了他如果打算统一天下最大的对手不是běijg城里摇摇yu坠的朝廷,而是海外觊觎着世界上最后一块未被开发市场的外国列强。
现在要解决的就是路线问题,要么去做石敬瑭,要么去做朱元璋。如果做石敬瑭的话一切都简单得很,只要和我大清比赛卖过就好了,连慈禧这样的老太太都知道用“举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咱们左辅正军师绝对卖的花样比那位向万国宣战的女汉子强得多。
退一万步说,反正还要打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力严重受损的列强迟早要将吃下去的东西吐出来的。
不过既然老天让你穿越到这个时代,难道就为了让你抱残守缺地这么一步步耗下去。这样你的太平天国和大清又有什么区别?你杨某人固然是能走向人生巅峰,可这样的走法和签了二十一条的袁世凯有何区别?区别在于你知道外国人迟早要把吃下去的东西吐出来吗?
家国天下,家国天下,这个国,这个天下远远比你一家一姓要重要得多!
既然要建太平天国,何不轰轰烈烈,用庄严高亢的声音向外国人宣说:“帝国主义列强在海面上架起几门大炮就能征服一个国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天既然让你来到这个时代,难道只是看你抱残守缺么?如果不能勒石燕然,立柱天南,东观富士,西看碎叶,又怎么能说对得起这个时代,对得起上天!
有些路固然要艰难险阻无数倍,但总要有仁人志士来走,因为这个国家需要你走,因为这个民族需要你走。
这些仁人志士,后来者恭敬地称颂他们为叫先贤英豪。
刷司礼监御马监的咱还能理解,毕竟这两个地方,一个是忠心柄国群贤毕集,一个是威武雄壮赤胆忠肝。刷作者是伪娘的,到底是何心态?
;
第三十二节告别(上)
杨秀清放手大掠民船的计划基本上可以宣告失败了,坏消息似乎跑的比光速还快。当知道太平军正在到处搜罗民船之后,从平南到梧州的粮船都让船东们顺水道弄到广东去了。根据罗大纲搜集来的情报,现在从平南到梧州这一块的船只就只有大猫小猫两三只,而且只要太平军有向东的意思,这两三只会很快流窜到广东去。
真是猜中了开头,猜不中结尾啊。杨秀清没有想到自己的谋划居然被这种近乎可笑的方式破解掉了,果然还是太高估自己的智商了。不过他在平南到浔洲玩的那一手倒是征集了不少船只,今明两年广东缺粮的大势已经形成,也是时候告别广西。
杨秀清正胡思乱想着,侍卫就告诉他那位洋兄弟又来了。虽说世界上洋兄弟到处跑,但太平军里只有一位洋兄弟,那就是法国人马赖神父。
马赖一直在尝试着把太平军从永恒沉沦的异端苦海里拉出来。他所有的努力最后的结果都是可耻的失败,太平军的战士们一直有一种非常淳朴的逻辑,既然上帝在西边生了个儿子,那在我们东边生几个儿子也是理所当然嘛。你们这些让上帝看不上眼的法兰西人嫉妒我们天朝上国有上帝儿子站脚也算是能够理解,谁让上帝没有派他的儿子到你们那里去呢。
这种你们反对洪天王完全是因为嫉妒的逻辑在太平天国将士中很有说服力,每次马赖尝试说服太平军将士回到正确的天主教信仰道路上来的时候,最后结果基本上都是大家非常宽容拍拍老马的肩膀,一脸你明白我懂得的表情,潇洒的拍屁股里去。
连续的失败挫败了马神父传教的热情,杨秀清听说最近一段时间马赖基本上已经停止在下面普通小兵那里传教的活动了,改为和各级军官搞好关系,他不仅经常出现在下级军官们聊天的时候。而且经常以军事大国国民的身份提出某些建议。杨秀清不明白军事大国国民这个身份提出的建议有什么说服力,实际上他也不太同意法国是军事大国。法兰西有很多值得骄傲的领域,比如他的思想,比如他的文学,但军事方面嘛,哈哈,还是算了。在杨秀清看来法国人在军事领域的表现比意大利强不了多少。
马赖这次拜会杨秀清的时候,他发现杨秀清依旧在读书,这位太平军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大部分时间都不像是一个指挥军队作战的将军,而是一个有大量文案工作要做的官僚。马赖看见杨秀清的时候,杨秀清大多是在百~万\小!说或者处理文书。
杨秀清正在看的这本书是从周天爵本人那里弄来的珍本,明刻本的《传习录》,阳明心学那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就出自这本书。说来挺有意思的,儒学到了大清基本上是程朱理学混一寰宇,老周头居然是相当少见的心学传人。不过可惜没学到祖师爷收拾宁王的三分本事,让太平军欺负的连珍藏的书都丢下了。
真是胡闹台,兵凶战危,兵凶战危,这个周天爵怎么还拿着这种书乱转悠啊,好歹拿个孙子兵法也算是应景啊。杨秀清对哲学一向不太感冒,哲学的确很好,但是这种升华自我,陶冶情操的好事还是办完了正事再去干,随身带着阳明先生的书固然拉风,可要是正事都耽误了还潇洒个什么劲啊。
实话实说,虽然周大人办事不太靠谱,但在心学上面的水平还是很高的,他在这本《传习录》上那些用魏碑体写就的批注看的杨秀清这个粗人都是心里痒痒的,若有所得。
“左辅正军师,您真是一个尊重知识的人。”马赖见杨秀清看得入神没搭理他,就开口宣示自己的存在。
“哎哟,马先生来了,快坐下,快坐下。我这正百~万\小!说呢,没瞧见你来。”杨秀清放下书挥手示意马赖坐下,他本来以为马赖听说太平军基本上是由上帝的儿子们统领之后会折腾出不小的动静来,可谁想到这家伙见了上帝的儿子们之后根本提都不提有关上帝血统的事情。听杨辅清他们说,马神父和洪秀全的见面也可以说是表现的有礼有节,两人主要先赞颂了一下万能的天父,然后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读作写作劝世诗读作打油诗这样的文学创作上面了。
杨秀清见过洪秀全写的诗,他看过之后不得不承认科举考试还是蛮公平的。要是洪秀全这样的都能考上秀才,那说书的先生们差不多也要中个进士。洪二哥按理说也是著名文学家洪迈的后人,怎么表现这么差劲啊。
“手持三尺定山河,四海为家共饮和。擒尽妖邪归地网,收藏j宄落天罗。东南西北敦皇极,日月星辰奏凯歌。虎啸龙吟光世界,太平一统乐如何。”这种烂诗先不说平仄什么的,简直就是胡咧咧啊。人家朱元璋虽然文化水平比较低,但好歹“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老僧不认英雄汉,犹自哓哓问姓名。”也是别有一个霸气。
至于后来某位太祖的“北国风光”那就不用提了,人间正道是沧桑也是绝对。就连“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也能有很多解法。洪天王的文学水平真心是“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那个层次的。亏马神父能听他扯那么多,也就是这些洋鬼子没文化,换个有点水平的学究夫子和洪天王聊估计要笑死了。
“我来是想想你问一下,贵军是否有任用外官的意向?”
“外官?”杨秀清心里一动,看样子太平军的表现已经引起了法国人的注意,这些帝国主义侵略者打算腐蚀我们太平军的革命团体了吗?那真是太好了,赶紧腐蚀腐蚀,顺道送几门拿破仑炮之类的。
“是的,我本人对军事略有了解,完全可以胜任一个队或者一个连的指挥工作。”
“这不会太为难马先生吧。”杨秀清一听到这个回答就有点回过味来了,感情不是法国对太平军的实力有点意动,而是这个马神父自己想过把军官的瘾啊。这倒是要好好考虑一下。
诸位同志,咱这本逗比书正式进入裸奔期了~~~~撒花,这两天得了上呼吸道感染,更新无力先道歉了。
第三十三节告别(下)
杨秀清曾经拜读过一本名叫《红与黑》的法国文学巨着,据说就是描写后拿破仑时代法国的社会现象,在这本书的描绘中,如果一个法国平民想在那个时代出人头地,要么需要穿上红色的军装,要么需要穿上黑色的教袍。伟大的法兰西不仅是欧洲军事强国,更是罗马公教的坚实壁垒。没有财产和人脉地位的平民只有用自己的鲜血或者一生精力才能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马赖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想出人头地的法国平民,他出生在拉罗舍尔,法国西部一个靠海的漂亮城市。虽然是农民的儿子,可他并不想像他的兄弟们一样老死在土地上。他费尽心机的进入了神学院,那个时候他已经超过神学院的入学年龄了。他坚持声称自己是受到了主的感召才一定要成为一名神父的,当年的圣女贞德也说在自己蒙主感召,不过她被英国人烧死了。比起法兰西民族女英雄,马赖幸运许多,他感动了神学院的院长,那位主教允许他进入神学院学习。马赖,一个农民的儿子,迎来了扭转自己命运的机会。
就这样,马赖完成了他在神学院的学习,等获得神父资格之后,他被巴黎外方传教会派到了遥远的中国,只有那些没有什么地位和背景的牧师才会被派到中国这片缺乏主之光芒的土地。保守的中国刚刚因为英国人的缘故已经不再是传教士的禁区了。清朝虽然开始任用了汤若望,郎世宁这样的神父,不过他们都是类似伶人的角色,为盛世的四夷来朝做一个点缀。等到了嘉庆帝的时候就明确下达圣旨,要把帝国主义入侵的急先锋,那些传教士们,通通明正典刑,嘉庆道光这对父子柄国的漫长时间里,不管是罗马公教还是东正教亦或者新教各派,中国对所有的基督教关上了大门。
在结束了中国的西南之旅后,马赖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已经不再可能对基督教敞开大门了。欧洲各国对中国的入侵虽然让基督教打破了清朝廷对他的管制政策,但是相应的,基督教已经被当做某种入侵而被主流社会所排斥。马赖认为如果这个趋势不能扭转的话,基督教将不得不使用另外一种手段来传教。利用欧洲各国在东方的强势地位提高教民的地位,用现实的利益来诱惑平民入教。当然,这会让中国社会对基督教更加排斥,或许某一天会在遥远的东方掀起一场宗教战争。
冥冥之中或许真有上帝存在,马赖接触到了拜上帝会。洪秀全的教义在正规神学院毕业的马神父看来属于相当低级的异端,也就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异端水平,基本上算是宗教界的石器时代产物,比起新教各异端派系可以说是差了好几个时代。不过拜上帝会的教义虽然低级,但是它所展现出来的力量让马赖瞠目结舌。清王朝在广西的统治力量在他们面前摧枯拉朽一样彻底崩溃。理论上统治广西大地的最高官员,广西巡抚周天爵被杨秀清以同样的兵力打得丢盔卸甲。马赖似乎看到一股狂潮即将席卷古老的东方,旧的秩序似乎就要崩溃了。
旧秩序的崩溃意味着很多东西,罗马公教的机会似乎就在其中,马赖决定投入到这股洪流之中,这或许意味着危险,但马赖并不在意所谓的危险。当他为了个人地位远渡重洋来到东方之后他就把个人的安全放到脑后了,他所求的,唯有功成名就。
果然来到东方的都是冒险家啊,杨秀清心里赞叹道,华夏并不缺少冒险家的血统,两汉时代的张骞、班超都是最伟大的冒险家之一,相比伊比利亚半岛蛮子在美洲横冲直撞烧杀抢掠的低劣表现,班超可以说是一人可敌大国的伟人。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华夏的冒险家们似乎越来越少了。大概是因为冒险带来的收益太小了。而在欧洲,像葡萄牙这样的小家伙如果不通过探险寻访新大陆的话永远都不可能成长到影响全世界的大国地位。说实话,要不是英国人习惯性的扮演伊比利亚搅屎棍的角色,西班牙没理由不把葡萄牙吃进肚子里去,事实上他们也的确吃进去过一段时间。
对于马赖,杨秀清的态度是比较认可的。从现在的表现来看,马赖几乎就是个单纯的传教士。杨秀清作为一个信奉变异唯物主义的人,发自内心的鄙视各种教徒,就如同他毫无理由的鄙视黑人一样。
和傻子打交道虽然麻烦一点,但是傻子制造出来的麻烦肯定比聪明人制造出来的麻烦要容易解决的多。
“对不起,我不能授予你军官的职务。”杨秀清想都没想就拒绝了马赖的请求,无论从能力还是背景来看,马赖都不太适合作一名军官。他是一个外国人,注定很难获得士兵们的信任和认可,更不用说他根本就没有什么军事经验或者受过军事教育了,法兰西的神学院又不是十字军那些大大小小的骑士团。而且马赖也没有什么耀眼的背景,他如果是拿破仑三世的私生子,杨秀清倒不介意授予他一个清贵的军职,那种不负责任和具体事务只要聊天打屁就能把军功混到手的位置。这样没准还能骗到他便宜老子的支持。问题是马赖没有什么耀眼的背景,只不过是无数冒险家里的一员。放到共和国时期,马赖就算是没有政府护照的外国流浪汉,杨秀清赏他碗饭吃就算是仁义了,这货还想当军官,还是哈哈一笑算了吧。
“我可以给你提供一个书记官的职务,你可以向我的政策提出建议,并且去执行我的某些命令。”杨秀清还是希望自己身边能有些外国人的,这些外国人可以作为他身边的某一种点缀,作为一种对外开放的象征。杨秀清觉得如果自己身边有一些外国官员的话会让帝国主义侵略者们产生一种,“这是一个开明的家伙,我们可以和他好好谈谈。”之类的错觉。
“类似掌玺大臣?”马赖问道。
掌玺大臣?杨秀清依稀记得这是英国人的一个职务,着名的无良文人培根就曾经担任过这个位置。虽然不清楚为啥马赖这个法国人会用这样一个英国官职做例子,不过杨秀清还是同意地点点头。他给马赖安排的书记官就是类似掌玺大臣这种不管部部长的意思,当杨秀清决定使用这个人的时候,他的权力就会变得很大,而杨秀清或者说统治中枢决定冷处理这个人的时候,他在整个权力系统里就会变得无足轻重。
“没错,就是类似掌玺大臣。”杨秀清赞同地说:“我的很多政策需要开明人士去执行,我身边很少有像先生一样接受过西方教育的人,我希望由您作为我的第一任书记官。”
杨秀清并不准备招揽一位书记官,他打算收一打人来当这个书记官,特别是那些名气非常大但是未必有啥实际能力的“名士”们。这么做一来可以换一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二来还不会影响正常办公流程。三国演义里的名士庞统固然是大牛,但是那种把一个县政务都荒废了然后一天处理完的行为艺术实在是不值得作为行政系统的典范。
“那算了,”马赖心事重重的摇了摇头:“我本来是打算用剑传播天主的信仰,但是既然要用思想和笔为天主服务,那我还是做传教士好了。”
杨秀清不明所以的出言挽留,他一直觉得马赖是个功利心很重的外国佬,但没想到居然表现的如此圣徒。居然要继续做那个注定扑街的传教士,真是个奇怪的外国人。
马赖深深地看了一眼杨秀清,这是他最后一次试探,他现在已经非常确定杨秀清是某个外国势力推出来的野心家了。
一个知道罗马,了解英国掌玺大臣,锐意改革的中国农民,在这次起义前这个农民主要依靠在深山中靠烧炭维持生计,但是起义之后他就是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并且了解西方,能够熟稔地处理公文,在一支由纯粹农民的队伍里组织出一套官僚军官班子。
这样的农民是怎么冒出来的?
必然是表面上用洪秀全这样的家伙做表面掩饰,实际上用经过某些外国培养的中国人内部控制这个系统。
到底是哪个国家呢?不是葡萄牙人就是英国人吧。葡萄牙的国力非常衰弱,只能依靠这种手段来插手中国事务。而英国人或许是最有可能扮演这样角色的家伙,他们有足够的实力。马赖意识到这个情报或许是扭转自己命运的关键。
我的路,一往无前,马神父握住了自己的拳头。
有一位比较远的亲戚去世了,她家那边人比较少,最近一直在忙……寒冷的冬天对老人来说是相当难过的一关啊。
第三十四节震怒
军机处内一片肃杀,大小章京们小心翼翼地闪转腾挪,生怕一不小心惹怒了某位正在火头上的中堂。冰火中文自从雍正皇帝为西北战事设立军机处以来,这个彻底围绕皇帝意志管理国家的官僚机构就成了帝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每一位领班军机大臣都是出身显贵炙手可热。
大大小小的章京们出了门都比寻常京官横上三分,但今天都是一副闪了腰的颓靡样子,上一次军机处中如此肃杀的气氛还是当年道光皇帝在位的时候,那个时候在军机处内拥有最高权威的是穆彰阿穆大人,这位相爷牛到把另外一位军机大臣以自杀之后上奏的遗折给弄漂没了。因为那份折子除了要求启用林则徐外还要求把穆彰阿从军机处赶出去,收拾妥协派琦善。当时军机处上上下下基本上都参与到了漂没行动中来,一个个都担心皇帝雷霆震怒抄家灭族,结果最后还是轻飘飘的拖过去了。皇上没有问,穆大人依旧做军机大臣。
汉军机大臣王鼎就这么憋屈的死了,如果在别的朝代,他的自杀或许会引起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