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好莱坞一九九四

好莱坞一九九四第11部分阅读

    的眼神既愧疚又悲伤,她眼睁睁看着莎拉丢下自己离去的背影,也没有说任何责怪的话,只是默默的承受着这一切。然后她拔出扎在腿上的登山镐,背靠着石壁,等待着怪物的到来。

    逃跑中的莎拉听到身后的朱诺发出一声绝望的惨呼,她回头冷漠地看了一眼,然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跑去,就在这时她脚下一滑,跌了山洞,滚了下去。

    “停!”孙润喊了一声,走到摄影机的后面用监视器仔细查看。他点了点头,目光望向安德鲁-莱斯尼,莱斯尼也点头点头。

    孙润抬起头,见剧组的所有人的目光都望向了自己,他微笑着,大声宣布:“过了!姑娘们,拍摄到处结束!”

    众人顿时欢呼了起来,所有的剧组人员和演员们都笑着不停地鼓掌,整个摄影棚都了。

    孙润给了莱斯尼一个拥抱,《黑暗侵袭》可不像《曾经》以固定镜位的长镜头为主,《黑暗侵袭》动作戏非常多,镜头切换非常多,而且是在搭建的模型中进行拍摄,难度要大多了,但莱斯尼完美的完成了拍摄,挑不出任何毛病来。

    “我期待意大利之行!”莱斯尼嘿嘿地笑着。

    “我也期待。”

    孙润松开一脸y笑的莱斯尼,走向安妮斯顿她们几个姑娘,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几个姑娘都挂了彩,身上都有淤青,但她们从来没有抱怨过,就像一群坚强的战士。孙润从心底尊重她们,他看着她们认真地说道:“姑娘们,谢谢你们,没有你们就没有这部电影,真的非常感谢!”

    姑娘们也都喜欢这个剧组,大家都像朋友一样,非常轻松,她们都笑对孙润说道:“我们也要谢谢你,这段时间我们大家都过得很开心!希望以后大家还能合作!”

    “会的,肯定会有机会的!”孙润笑着点点头,大家都才二十多岁,电影的路还长得很,总会有机会再合作的。

    拍摄工作结束了,《黑暗侵袭》的剧组也宣布解散,孙润和安德鲁-莱斯尼他们这些要参与后期制作的人继续留在新西兰,其他人都坐飞机返回美国了。

    第四十章宣传计划

    孙润在完成对《黑暗侵袭》的剪辑之后,回到了洛杉矶,因为《曾经》已经通过美国电影协会的审核,电影的宣传计划的必须提上ri程来。

    《曾经》的级别定为pg-13级,即特别辅导级,13岁以下儿童需要有父母陪同才能观看。

    原版的电影因为有一首全是“”的歌,所以被定为r级。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部电影,孙润将那首歌换掉了,从后世的音乐中选择了一首与电影的内容相符的歌。

    索尼经典将《曾经》的上映ri期定在12月29号,这样能正好赶上奥斯卡的末班车。而在《曾经》上映的前一周索尼经典将安排一场试映,邀请媒体,通过媒体的好评为《曾经》造势。

    当然光靠媒体造势远远不够,为了配合《曾经》的宣传索尼经典还准备了500万的宣传费,他们准备在试映之后在综合频道集中投放广告。

    《曾经》是索尼经典拿下的第一部电影,他们非常看好这部电影,所以希望能够取得开门红。

    孙润看了索尼经典的宣传计划后,大摇其头,电影上映前集中在大型综合频道费播放广告,出这主意的人脑袋简直是被门夹过了!

    大型综合频道费用贵就不说了,关键是这种频道的用户非常杂,这里面有多少人会对《曾经》感兴趣?难怪哥伦比亚被索尼收购后年年亏损,就这种营销水准,不亏都有鬼了。

    《曾经》的成败关系到孙润未来的发展,决不允许失败,所以他对着索尼经典的营销计划毫不留情,一阵狂批,把整个营销计划说成了一文不值的狗屎。

    索尼经典的营销策划人员非常不服,他们可是专业人员,一个外行人也敢对他们的营销计划指手画脚,简直是可笑:“你说我们的营销计划不行,那请把你的营销计划拿出来给我们看看!”

    孙润的目光在几个营销人员的脸上扫过,冷笑道:“我当然有营销计划,不然拿什么来否定你们,今天就让你们见识见识什么才是真正的电影营销!”

    孙润在duli电影界呆过,也在华纳这样的大公司呆过,对电影营销这一套非常熟练。

    在后世电影营销的第一步是对市场进行细分,确定目标观众群,找到观影的主力,而电影的营销应该是针对这部分目标观众进行的,而不应该普遍撒网。

    《曾经》主打邦乔维和音乐,而对邦乔维和音乐最感兴趣的无疑是青少年观众。当然邦乔维的粉丝又是重中之重,因为邦乔维具有非常强大的号召力,自从出道以来,他发行的几张专辑销量全部超过1000万张,拥有极其庞大的粉丝群体。

    孙润也不奢求电影像唱片一样卖掉1000万张票,只要卖掉500万张,一张票8美元,那么票房就有4000万。

    所以电影的营销必须针对青少年观众,其中又要以邦乔维的粉丝为主,只要做好这部分观众的营销,那么电影的票房肯定会大丰收。

    孙润的一通分析逻辑缜密,数据详实,索尼经典的营销人员垭口无言,索尼经典的高层则恭敬的向孙润请教:“孙先生,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做?”

    “当然是针对目标观众群进行营销。”

    孙润继续进行分析,500万的宣传费对一部电影的宣传来说其实并不多,好莱坞六大电影公司电影的平均宣传成本超过了2000万。这500万的宣传费不能滥用,必须得jg打细算,花好每一分钱钱。

    电影的观影主力既然是青少年观众,那么营销就必须抓住他们的特点。青少年观众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比较容易集中关注某个频道的某个电视节目,比如某个音乐节目,比如某个综艺节目。

    而《曾经》又是一部以音乐为主打的电影,那么广告的投放只需要集中到tv频道,和其他频道比较受青少年观众关注的节目就行了。

    这样广告的投放有针对xg,而且只集中在少数几个节目中,费用比较少,广告可以反复播出。

    同时孙润认为索尼经典安排试映的时间也非常不合理,需要作出调整。试映时间应该安排在电影上映前的两周,第一周通过媒体放出的口碑引起观众的兴趣,进行发酵;第二周集中在几个个受青少年观众关注的节目上投放广告,为电影的上映进一步造势,这样宣传的效果才能铺开。

    电影营销的另一个重点是网络,虽然1994年的网络还远远没有后世的影响力,但此时美国已经有了超过1000万的互联网用户,这是一个庞大的族群,其中又以喜欢新鲜刺激的青少年居多,这个群体不可忽视。

    孙润建议索尼经典为《曾经》做了一个官方网站,网站不需要太复杂,安排一些介绍xg的文字和图片,还有就是电影《曾经》的音乐片段。

    文字和图片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邦乔维身上,介绍一些邦乔维在电影拍摄过程中的趣事,并附上图片,像因为踩到小狗撒的尿被摔伤这种糗事肯定要作为重点。

    邦乔维踩到小狗撒的尿摔伤,这事发生在电影拍摄之后,但为了宣传需要就挪到了电影拍摄的过程中,而且小狗的尿也变成了便便。于是事情就变成了邦乔维在拍电影的时候踩到小狗的便便摔伤了,导致电影不得不停工,直到他恢复后电影才重新开拍。

    孙润的目的是要把这件事包装成一则笑话,在网上传播,对广大网民来说,明星的糗事可比明星的新闻有趣多了。

    “邦乔维拍电影的时候踩到小狗的便便摔伤了,这真是太搞笑了。不过他拍的到底是什么电影呢?”

    十个网友中总会有一两个会问这个问题,如果十万网友看到这则笑话,那么就可能有一万人来问这个问题,而这一万人知道这部电影的信息后就有可能对电影产生兴趣,进而到电影院去看电影。

    当然这种宣传手段主要是针对普通网友,效果比较小,而针对邦乔维的粉丝、以及音乐爱好者则主要靠官网上的音乐了。

    官网的音乐上传时间和内容都有严格的计划,第一天放出一分钟的音乐片段,第五天放出一分三十秒的音乐片段,第十天放出第二首歌曲的片段,官网通过不断放出新的内容,让大家始终保持对官网的关注。

    怎么把这些人吸引到官网来是整个网络营销非常关键的一环,要做到这点,就只能组织网络水军了。所以孙润建议索尼经典雇佣一批营销人员到处各大论坛,尤其是音乐论坛发帖宣传,让大家知道有这么一个网站,在里面能够听到邦乔维的新歌,把他们吸引到官网来。

    接下来就是网络营销中最关键的一步了,怎么让这些人乖乖地掏钱买票,这一点孙润打算借用后世韩国明星对粉丝的控制方式。

    后世的韩国明星不管是长相还是水平,都相当一般,但他们却拥有一批死心塌地的粉丝。原因在哪里?根本原因就在于韩国公司对粉丝的管理模式非常有效,他们的管理模式近似于传销,能够把粉丝变成固定的资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所以孙润建议索尼经典选出一批喜欢邦乔维音乐的人,让他们到各大论坛建立邦乔维的粉丝会,这些人也不做别的,工作就是在论坛里讨论邦乔维的音乐,邦乔维的电影,邦乔维的一切,然后利用这些人把更多邦乔维的粉丝吸引过来,甚至把不是粉丝的人变成粉丝。

    在电影上映前的这三个来月的时间里,粉丝会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向粉丝会的成员传递一个信念,《曾经》是邦乔维的电影,我一定要去看!

    孙润的宣传策略定位之准确,步骤之清晰,让人震惊,而利用网络营销造势这种极其新颖的想法,更是把整个索尼经典宣传部门的人都被震傻了。

    索尼经典上上下下望向孙润的目光充满了崇拜,这家伙真的只是电影导演,而不是一个营销大师?

    其实这些营销手段在十年之后就已经是常规的电影营销的手段了,几乎所有的电影都会采取类似的策略,只是现在1994年,这些手法就显得非常先进了。

    敲定营销策略之后,孙润坐飞机回到了惠灵顿,继续进行《黑暗侵袭》的后期制作。

    而留在洛杉矶的琼斯,一直在努力地学习意大利语,为自己的下一部电影作准备。没事的时候她也会到公司,用孙润的电脑上网发帖。她经常扮成邦乔维的粉丝去顶索尼经典宣传人员发的贴,内容基本都是“我喜欢邦乔维的这首歌”、“好期待邦乔维的电影,到时候我肯定会去看”这类的。

    有时候她也会在帖子里穿插两句对自己的赞美:“我觉得电影的女主角好漂亮,我都快爱上她了!”

    “恩,我也这么觉得,漂亮得跟天使似的,电影上映了我肯定会去影院支持她!”

    发完贴之后,她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趴在桌子上哈哈大笑,网络真是太好玩了,自己夸自己都不会被别人看出来。

    当然也有让她不高兴的时候,比如有人说:“我不明白你们为什么会觉得这姑娘漂亮?明明长得相当普通,而且有点胖。”

    琼斯马上就爆发了,狠狠地回击:“哪里胖了?这么漂亮的姑娘,这么好的身材,你竟然觉得胖,我觉得你应该去配一副眼镜,好好看清楚!”

    第四十一章电影上映

    经过两个多月洗脑似的宣传,网络上各大论坛邦乔维粉丝会的成员基本达成了共识,等到电影上映,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去支持邦乔维。

    《曾经》官网的点击率也在稳步提升,从开始的每天几十递增到现在的每天几十万;官网的留言板上每天都有粉丝们来留言,大家都在期待电影上映。

    十二月初,孙润完成了《黑暗侵袭》的后期制作,从新西兰回到了洛杉矶,而此时距离《曾经》的试映也只有一周的时间了。

    美国电影试映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电影拍摄完成后不久进行的,这种试映的电影比较粗糙,配乐、特效都没有完成。

    试映主要是有针对的邀请观众进行观看,在影片结束后,观众会填一份问卷,问卷中有两个最关键的问题:一、你对本片评价如何?二、你会推荐给朋友吗?

    问卷填完,研究公司立刻将每个答案变成分数,计算成绩,同时会邀请部分观众留下来深入讨论他们喜欢和不喜欢的地方。

    试映结束后,导演会根据观众的反映重新剪辑,甚至可能重新拍摄一些镜头,几周后再次以新版本试映。

    吴宇森拍《变脸》时,他在结局安排屈伏塔把凯奇的孩子带回家,但监制坚持要屈伏塔自己一个人回来。片子拍完后,电影做了一次试映,结果只得到了60多分,回收的问卷调查中所有观众都在问那个小孩后来怎么样了。最后监制向吴宇森道了歉,并让他重拍了这场戏,再次试映时《变脸》拿到了90分。

    另外一种试映是安排在电影上映前的一到三周之内,这时候电影的档期早已敲定,试映后也不可能再把电影拿回去重拍,试映邀请的主要是媒体和影评人,目的在于通过媒体的好评为电影造势。

    戛纳电影节上观众和媒体都对《曾经》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孙润和索尼经典相信在美国也能获得媒体的好评,他们就是要让媒体告诉大众,《曾经》是部好电影。

    索尼经典知道《黑暗侵袭》的后期完成后,主动找上门来,要和孙润谈《黑暗侵袭》的发行权。

    孙润正求之不得,如果索尼经典能够拿下拿到《黑暗侵袭》发行权,那么自己就可以把jg力用在《曾经》的营销上了。

    他为索尼经典安排了一场《黑暗侵袭》的试映会,在观影的过程中索尼经典的高层们差点吓得尿裤子。观影结束后,他们当场拍板拿下《黑暗侵袭》的北美和海外发行权,依然是直接分成。

    一周之后,索尼经典邀请媒体在洛杉矶举行了一场《曾经》的试映会。之后的几天里,出席试映会的媒体陆陆续续地放出了影评,情况比预计的还要好,媒体一边倒的给出了好评,没有差评,连中评都没有,有好几家媒体直接打了满分。

    《洛杉矶时报影评人》的影评人肯尼斯-图兰就打了满分,他在专栏里写道:“《曾经》不是1994年的最佳影片,但绝对是我今年最爱的电影。《曾经》的故事非常简单,甚至都没有给人物的取名字,片尾的字母也是男孩和女孩。电影的内容主要是音乐和对话,从开始到结束。虽然故事比较简单,却能抓住你的心,让你屏住呼吸,你的眼珠甚至都舍不得离开银幕。”

    《芝加哥论坛报》也给了的超高评价:“如果你喜欢《音乐之声》、喜欢《周末狂热夜》这些音乐电影,那么你一定会喜欢《曾经》。与普通的音乐剧不同,《曾经》没有那么戏剧化,它非常生活,音乐完美的融入到故事之中,就像被施了魔法,让不知不觉便被两位质朴年轻人的简单生活所打动。”

    当然也不全是一味的称赞,《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就指出了电影的不足:“过多的长镜头导致电影的节奏相当缓慢,情节比较拖沓,而邦乔维蹩脚的演技,拖了整部电影的后腿。但出sè的音乐将电影提高了一个层次,使整部电影显得清新脱俗,十分可爱。”

    虽然指出了不足,但《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给出的评价依然是b+,对普通影片来说这个评价已经值得欢欣鼓舞了。

    参加试映的粉丝也纷纷在各大论坛里发帖分享自己的感受,清一sè的好评,在他们眼里《曾经》简直可以与《音乐之声》相提并论了。他们的这些观影感受把各大论坛的粉丝胃口吊得更高了,所有人都恨不得马上看到这部电影。

    试映之后一周,索尼经典开始在青年少年观众比较集中的几个节目投放广告,力图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该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只能交给上帝了,所有人都在静静地等待着上映ri的到来。

    12月29ri,《曾经》在洛杉矶和纽约正式上映,上映的规模只有两家。

    当孙润和琼斯走进电影院的时候,放映厅里已经满满当当,坐满了人。两人握着手,相视一笑,看来宣传的效果不错。

    电影院里有些嘈杂,吃爆米花的声音,喝可乐的声音,还有小声的议论。

    十多分钟之后,电影正是开始了,片头多了索尼经典的标志,后面就跟戛纳电影节上播放的一样了。先是步兵电影的标志,然后伴随着邦乔维的歌声,画面亮起后就直接进入了故事。

    随着电影故事的推进,电影院里变得越来越安静,没有吃爆米花的声音,没有喝可乐的声音,也没有人议论,大家都安安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细细品味着电影的故事,凝听着拿美妙的音乐。

    只有女孩在海边对男孩说出“noor-oh-tebbe”的时候,有人轻声的抱怨道:“该死的,为什么没有字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电影在音乐声中慢慢走向了结束,电影开始显示字幕,观众都站起来了,就在这时候彩蛋再次出现:“noor-oh-tebbe是什么意思?”

    “在捷克语里是‘我爱你’的意思。”

    与戛纳观众的反应几乎一致,电影院的观众都愣住了,然后有姑娘开始哭泣,但很快大家都议论起来:“怎么会这样,她明明爱着他,为什么不说清楚?”

    “她有丈夫,有孩子,有母亲,她又能怎么做?这就是现实。”

    不过更多的人在议论音乐:“邦乔维唱的几首歌棒极了,等电影音乐大碟出来的时候,我肯定会去买!”

    “恩,比邦乔维以前专辑的歌都要好听,我也会买!”

    有观众认出了琼斯,试探着问道:“你是电影里面那个女孩,能帮我签个名吗?”然后又有几个观众认出了琼斯:“你演得棒极了,歌也唱得好,帮我签个名吧!”

    “我喜欢你演的这个角sè,你演得棒极了!”

    琼斯抱歉地看了孙润一眼,接过观众递过来纸和笔,给他们逐一签名。等琼斯签完,孙润笑着对她说道:“看来只戴帽子不行,还得准备一副墨镜,不然以后你都不能上街了!”

    1995年1月2ri的早晨,步兵电影的办公室里,孙润、琼斯、大卫和保罗都安静地坐着,可他们的眼睛都紧紧地盯着办公桌上的电话,神情十分紧张。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四人像弹簧一样从椅子上弹了起来,电话来了,票房会是多少?

    孙润伸手拿起话筒刚要开口,电话里传来一个声音;“斯密斯先生,你在吗?你的外卖到了,请开门。”

    妈的,是送外卖的,白激动了!孙润心里暗骂了一句,提醒道:“你打错了,这里是步兵电影,没有斯密斯先生。”

    刚刚挂上电话,人还没有坐下,电话铃声再次响了起来。还有完没完了,孙润有点火了:“这是步兵电影,这里没有斯密斯先生,我们没有定外卖!”

    电话里传来索尼经典营销总监兴奋的声音:“是孙先生吗?《曾经》的票房出来了!”

    孙润一怔,咽了一下口水,问:“票房是多少?”

    “总票房398317美元,单馆199159美元!”营销总监的声音非常激动,点映单馆能取得五六万的票房就是好成绩了,而《曾经》的单馆竟然接近20万,这个点映成绩就是放到整个影史中都可以排到前三名,总票房5000万绝对有希望。

    孙润重重地挥了一下左手,真是难以置信的成绩,看来自己的营销非常成功:“好,我知道了,接下来还是按我们商量好的步骤来,我相信会创造出更大的奇迹!”

    待孙润挂掉电话,琼斯他们又期待又紧张地看着孙润,用微微有些发颤的声音问:“票房多少?”

    “总票房39万8,单馆19万9!”

    “我的上帝啊!”琼斯尖叫一声扑向孙润,一下把他扑倒在沙发上,“润,你成功了!”

    孙润捧着琼斯的脸用力地吻了吻,哈哈大笑道:“亲爱的凯特,你压死我了!”

    大卫和保罗彻底呆滞了,单馆19万9,上帝啊,这简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成绩,他们已经看到一匹巨大的黑马在咆哮。

    (《曾经》在北美的评价比较高,tc上33家顶级媒体有9家给100分,最低的科学箴言报也给了83分。历史上点映成绩最好的电影是《狮子王》,单馆157万,不过《狮子王》是7天。)

    第四十二章爆发吧,票房

    索尼经典没有因为19万9的单馆成绩一下将放映规模扩映到几百馆,而是按照一开始就制定好的计划扩映到22馆,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城市进行小规模放映。

    很快这22家电影院门前就排起了长队,无数的年轻人等着看这部电影。由于票抢得太厉害,一些狂热的粉丝甚至准备好了睡袋,准备通宵排队,不买到票誓不罢休。

    把潜在消费者吸引过来,然后限制供货量,造成供不应求的热销假象,这叫饥饿营销,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把观众的胃口吊足,引发更高的关注。

    第二周的票房很快出来了,周票房214万,单馆97542美元的票房,在北美每周票房排行榜上排第十四名。

    排名第一的是金凯瑞主演的《阿呆与阿瓜》,上映四周,单周票房1173万,累积8151万,破亿指ri可待。这部电影投资只有1700万,金凯瑞的票房号召力骇人听闻,强大得难以想象。

    票房排行榜第十四名并不是一个受人关注的位置,但《曾经》上映的规模只有22家电影院。以22馆的规模冲到票房榜第十四名,这近乎于奇迹的成绩把所有电影公司的人都吓了一跳。

    这是什么电影,哪儿来的,导演是谁?

    尽管《曾经》单馆的成绩近乎奇迹,但索尼经典依然没有大规模扩映,只是将放映规模从22馆扩大到143馆,不过电影总算在全美上映了。

    只是因为上映的电影院实在太少了,很多影迷都买不到票。他们纷纷到网上留言,痛斥索尼经典的无能:“电影票房这么好,为什么不大规模上映?”

    索尼经典很快在官网上作出回应:“因为院线方面并不看好电影的票房,一直不肯大规模扩映,不过我们正在和院线方面进行协调,相信很快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当天不少电影院的电话都变成了热线,无数观众打电话来要求扩大《曾经》的规模,甚至有不少人质问道:“《曾经》的表现明明很好,你们为什么不同意大规模上映?”

    院线的老板觉得相当委屈,我们当然想大规模上映,有钱不赚是傻子,是索尼经典不同意,我们有什么办法?

    随着《曾经》在全美上映,更多的影评新鲜出炉,依然是一边倒的好评。“乖巧、幽默、甜美”、“音乐与故事高度融合,成功死守住了高度写实的剧情片xg质”、“引人入胜的决不是曼妙的音乐或绚丽的映像,而是足以使人对这两项的简陋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的神奇原创力!”、“对剧中人物细致、充实、缜密的心理刻画,令人瞠目结舌”、“不知不觉便被质朴的文艺青年的简单生活所打动”……《华尔街ri报》、《娱乐周刊》、《波士顿环球报》、《华盛顿邮报》这些媒体对《曾经》的评分极为慷慨,一律满分相送。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觉得《曾经》好,《芝加哥太阳报》的影评人凯文-卡尔就只给《曾经》打了3分。凯文-卡尔在专栏里写道:“整部故事平庸乏味,音乐更是糟糕至极,惨淡得像一首首挽歌,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巨大的折磨。我不知道为什么这部电影会得到那么多的赞誉,批评家们似乎都喜欢它。但我就看到情况而言,当电影结束的时候,观众就迫不及待地逃走了,他们实在不能忍受这部糟糕的电影。”

    “简直是胡扯,观众哪里有迫不及待地逃走,明明大家都喜欢这部电影,都喜欢里面的音乐,看看上座率就知道!”琼斯指着凯文-卡尔的影评,忿忿不平地说。

    孙润笑道:“就是万能的上帝也不能满足所有人愿望,一个哗众取宠的小丑而已,没什么好在意的。”

    凯文-卡尔的评语如果说是夸张恶毒,那么影评人托尼-梅德利的评论简直就有点莫名其妙:“我没有被电影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打动,也许是因为虽然我喜欢音乐,但我喜欢那种比较有激|情的音乐。我认为这些音乐应该放进专辑里,电影里面的音乐应该是以配乐的形式出现,而不应该这样唱啊唱!”

    看得出托尼-梅德利讨厌歌舞片,只是《曾经》本来就是以音乐为主的电影,你不喜欢歌舞片你还看个什么劲,有一大把电影等着你评价呢!

    不过这些给出差评的媒体都是地方xg的媒体,影响力有限,而且给出差评的媒体极少,全美加起来也没有超过五家。这寥寥可数的差评,在数百家媒体一边倒的盛赞面前,根本掀不起任何波澜。

    《曾经》第三周成绩更加耀眼,单馆56468美元,周票房成绩高达807万,冲到了周票房榜的第六名。

    排名第一的是约翰-辛格顿执导的新片《校园大冲突》,周票房1872万;排名第二的是布拉德-皮特和安东尼-霍普金斯共同出演的影片《燃情岁月》,周票房1671万。

    《曾经》以143馆的规模成功冲到周票房榜的第六名,再次震撼了媒体和影评人,几乎所以人都已经意识到1995年最大的票房黑马已经出现了。

    第四周,《曾经》放映规模从143扩大到704馆,电影终于开始大规模上映了,不能在饥饿下去了,再饿下去大家可能就要失去兴趣了。

    与此同时索尼经典在《曾经》的官网上推出一项活动,为了感谢观众对《曾经》的热情和支持,只要你在官网提交观看《曾经》后的评论,并留下联系方式,不但有机会获得索尼经典赠送的录音带,而且你的名字有机会出现在录影带的最后,以电影参与者的名义出现。

    自己的名字以电影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在录音带上,然后随着录音带向全国发行,上帝啊,还有比这个更酷的吗?

    所有知道这事的影迷都变得疯狂起来,纷纷挤到官网留言。短短一天之内,就留下了上千条评论,而随着这消息的传播,留言的人数还在急速增加。

    在索尼经典新一轮的宣传攻势下,《曾经》第四周的票房力压《燃情岁月》成功登顶,以1295万的成绩高居榜首,累积票房2356万。

    《燃情岁月》周票房1153万,排名第二,累积票房2919万。而排在第三位的是《校园大冲突》,周票房764万,累积2637万。

    《曾经》的成绩让大卫欣喜若狂,抱着孙润仰天狂呼:“爆发吧,票房!继续前进!润,我爱死这种感觉了!”

    这个成绩也让孙润感到意外,他对《曾经》的预估是4000万,5000万就属于超常发挥了,6000万则完全属于奇迹了,但从现在的走势来看,票房应该能轻松突破5000万,6000万指ri可待。

    《曾经》上映规模只有704馆,而《燃情岁月》和《校园大冲突》都超过了2000馆,是《曾经》的三倍,可《曾经》竟然赢了,这样的疯狂表现让媒体、影评人、电影公司都陷入了呆滞。

    真他妈见鬼了,这部电影到底是怎么回事,真有那么好看吗?无数人都在问这个问题。

    《燃情岁月》可不是普通影片,阵容非常强大,拥有布拉德-皮特,拥有安东尼-霍普金斯,拥有朱莉娅-奥蒙德,每一个演员都是知名演员,导演也是执导过《光荣战役》的知名导演。

    排名第三的《校园大冲突》也非同寻常,导演约翰-辛格顿两年前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的时候才24岁,所以人们对他充满期待,觉得他有可能成为黑人导演的一面旗帜。

    而《曾经》有什么,导演是新人,男主角是歌手,女主角也是新人,这样一个廉价组合凭借80万的投资,竟然击败了《燃情岁月》和《校园大冲突》,所有人都想不通这是怎么回事。

    第五周索尼经典再次扩大了放映规模,达到1016馆,这一周并没有什么大片上映,只要不出意外,《曾经》将继续坐在票房榜的冠军宝座上。

    同时索尼经典开始在官网上公布了孙润的信息,并生动的描述了整个电影的诞生过程。索尼经典的宣传人员把孙润描绘成了一个励志的英雄,故事写得催人泪下。

    一个年轻人为了追寻自己梦想,从遥远的中国来到美国,虽然受尽了冷遇与白眼,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梦想。他一边洗盘子,一边追寻着自己的梦想,经过不断的努力,他终于筹集到了一笔资金,把自己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这就是电影《曾经》。

    一个年轻人历尽千辛万苦,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实现自己的梦想,上帝啊,还有比这个更励志,更感人的故事吗?

    所有人都在期待《曾经》第五周的票房,都想知道这匹票房黑马到底能够黑到什么程度,但就在这时一个突如其来的事件在电视荧屏上被点燃,然后迅速在全美炸开。

    (不好意思,有事,回来晚了!)

    第四十三章抄袭风波

    电视里一个头发乱糟糟,胡子的拉碴,好似流浪汉的年轻人对着镜头侃侃而谈:“是的,我认识孙润。他在一家餐馆里洗盘子,他根本不懂音乐。他晚上从餐馆下班回家的时候会从我唱歌的地方路过,他喜欢听我的歌,每次他都会听很久。我是个流浪歌手,喜欢到处流浪,喜欢到不同的城市,与不同的人见面,这会给我很多灵感。我在洛杉矶呆了一段时间,然后去了另一个城市,这之后就没有再见过孙润,也没有联系过。

    最近我听说有一部叫《曾经》的电影,里面的音乐特别出sè。我爱音乐,所以我就去了电影院。当电影的音乐出来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那明明是我的音乐,怎么会出现在电影里?等电影的音乐一首一首的出来后,我彻底惊呆了,所有的音乐都是我创作的。

    这真是见鬼了,从来没人跟我提过电影的事,我的音乐怎么会跑到电影里去?等电影结束的时候,我看到了音乐创作者的名字,这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是孙润,他听过我的歌,然后他把我辛辛苦苦创作的歌曲说成他自己的。是的,他剽窃了我的音乐,他是一个剽窃者,一个大骗子,他欺骗了所有人!”

    主持人问:“托马斯-摩尔先生,你有什么证据来证明这些歌曲是你创作的吗?”

    托马斯-摩尔神情严肃地解释道:“凡是听过我唱歌的人都可以为我作证。其实事情很明显,孙润不懂作曲,采访的时候他自己都承认过这一点。那这些歌曲是哪里的?他说是在写剧本的时候自动出现在他脑子里的。一个不懂音乐,不懂作曲的人,音乐会自动从他脑子里冒出来,这种鬼话谁会相信?事情很简单,他在撒谎,这些音乐不会自动从他脑子里冒出来,这些音乐是他从我这里听到的。他就是一个可耻的贼,偷走了我的音乐!”

    孙润认识托马斯-摩尔,这个人正是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的那个街头艺人。孙润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提到托马斯-摩尔,是为自己的创作找一个更合理的解释,他万万没想到托马斯-摩尔会跳出指责自己抄袭。

    托马斯-摩尔抓住了孙润的一个巨大的漏洞,他不懂音乐,不会作曲,音乐自动从脑子里冒出来这种话很难让人相信。

    但孙润却异常镇定,脸上浮现出不屑的笑意,托马斯-摩尔先生,你以为你抓住了我的漏洞,对吗?但你为什么不用你那聪明的大脑袋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漏洞,这真的是漏洞吗?我得谢谢你,真的非常感谢你!

    琼斯看着电视里侃侃而谈的托马斯-摩尔,觉得这事会相当麻烦,问:“润,我们该怎么办?”

    孙润没把托马斯-摩尔的指控放在眼里,笑着安慰道:“凯特,放心吧,没事的。难道你认为我是抄袭者吗?”

    “润,我当然相信你,你根本不需要去抄袭。我只是觉得这事不好解释,你拿不出证据来证明自己。”琼斯相信孙润,以孙润的剧本创作能力,不行可以换一个剧本,完全没有必要去抄袭。

    不只是琼斯,就连大卫、保罗、塞隆和莱斯尼也都这么想,他们相信孙润的为人,更相信他的才华。他们纷纷给孙润打来电话,表示自己相信孙润,托马斯-摩尔肯定在撒谎,他才是骗子?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