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大国崛起法国

大国崛起法国第11部分阅读

    入对俄作战的准备,调集了70万人组成远征大军,其中多数是附庸国的军队,共有20多万不同国籍的人参加了远征队伍,法国人只占三分之一。

    对于拿破仑来说,远征俄国是一个最糟糕的决定。俄罗斯顽强的抵抗如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给了拿破仑大军毁灭性的打击。从俄国冰冻的平原开始,最后经由滑铁卢的惨败,拿破仑的辉煌在圣赫勒拿岛上黯然终结。

    1812年6月24日拿破仑亲自统帅61万大军渡过涅曼河,对俄国不宣而战。俄军全线退却,拿破仑军队乘势直入,沿途不断胜利。

    一代天骄(6)

    8月17日,法俄两军在通往莫斯科的要地斯摩棱斯克进行总决战,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两天,俄军烧毁该城后撤离,法军只占领了一座空城。

    9月7日,库图佐夫指挥的俄军退至离莫斯科不远的博罗迪诺,双方进行艰苦的交战,法军伤亡高级将领49名和官兵万人,俄军伤亡万人。这次会战法军只取得了惨胜,极大地挫伤了军队的士气。

    俄军为保存实力,一路采用退却战术。9月14日,法军进入莫斯科时,留给拿破仑的是一座烈火熊熊的空城。

    拿破仑的副官伤感地记述了当时的情景,他写道:“我们在火的大地上,火的天空下,行军在两堵火墙之间。”俄军放弃莫斯科后,不再后撤,而是改组军队,准备反攻。

    拿破仑实际上已被围困在莫斯科,10月19日,拿破仑终于决定战略撤退。但是,这一年寒冬早临,大军在零下35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行走,加上粮草困难,饥寒交迫,沿途又遭到俄国正规军和游击队的夹击,处境十分狼狈。一路上,法军连连败北。拿破仑从莫斯科出发时,尚有10万主力军,到11月中旬,能够战斗的只有万人了。

    到12月中旬,法军主力只有3万余人渡过涅曼河回国。

    关于俄罗斯的冰雪,法国人印象深刻,侵俄法军中的一员皮埃尔·路易·梅耶在回忆时说:“一个人在雪橇上呻吟不绝,旁边一人显然想坐得舒服点,使劲向他推了一把,他在雪地上滚了几滚,然后一声不响了。我不由地对他产生了同情,于是向另一个人说:‘来,帮我一把,把他送到我刚才离开的那个小木棚里面去。’说着,我抬起上身,那人抬起下身,把他抬了进去,但我们刚一松手,他就躺在地上动也不动了。等了半天,一点声响也没有。原来他已经死了,我们于是又把他抬出去,扔到路沟里……我敢说,他的亲人怎么也不会知道他是死在哪里的,同他命运相同的人又有多少!”

    “人们在谈到这场战争时,都认为法国军队的失败是由于天气太冷。我倒认为是因为缺乏粮食,饿死的人不下20万……”

    后来,梅耶成了哥萨克的俘虏。

    拿破仑入侵俄国的失败,极大地鼓舞了被奴役国人民的反法民族解放斗争,这就注定了拿破仑帝国覆灭的命运。

    1813年2月28日,俄普结盟。3月,俄罗斯、英国、普鲁士、瑞典、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组成了第六次反法联盟,8月,奥地利加入,猛攻法军。拿破仑整军再战于柏林西南的莱比锡,却遭惨败。接着,70万反法联军分道进攻法国。拿破仑重整军队,组成了万人的主力部队,并计划各个击破在数量上占优势的联军。

    拿破仑成为法兰西战役的直接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他身先士卒,声东击西,集中优势兵力,在十分不利的形势下,仍然不断打败了普军、俄军和奥军。反法联军在失败面前,被迫改变策略,竭力避免与拿破仑正面交战,而是以压倒优势的兵力,各路联军直接插向巴黎,

    1814年3月31日,以沙皇为首的联军终于攻入巴黎。4月1日,变节的前外交部长塔列朗组成法国临时政府。4月3日,法国院和立法院联名宣布拿破仑退位。4月6日,拿破仑被迫同意退位。4月11日,发表退位诏,宣布放弃法国帝位和意大利王位,为了法国的利益,他准备作出任何牺牲,甚至他的生命,并与普鲁士、奥地利、俄罗斯签订了枫丹白露条约,正式退位。但终身保留皇帝称号,每年领取250万法郎年金,并拥有达厄尔巴岛的主权。

    第二书包网

    一代天骄(7)

    拿破仑帝国就这样被反法联军所推翻,波旁王朝复辟。

    但波旁王朝在反法联军的护卫下重登法国王位,路易十八的所作所为激起了法国人民的满腔仇恨,人们对拿破仑的怀念日益强烈。军队首先提出问题:“拿破仑在哪里?他什么时候出现?”

    此时,原本不打算东山再起的拿破仑在登上达厄尔巴岛最高处,视察全岛后说:“必须承认,这个岛很小。”

    1815年2月26日,拿破仑利用人民对复辟王朝的仇恨心理,带领1000人,从岛上逃出,渡过大海,在法国登陆,在向巴黎挺进的征途上,他在“皇帝万岁”的欢呼声中飞速行进,在里昂,数万人汇聚在他下榻的寓所窗外,欢呼声从未间断,表示出对这位东山再起的伟人的忠诚和敬意。前来阻截他的军队,一看到他的出现,马上倒戈。

    3月20日,在宛如凯旋一般的气氛中拿破仑重返巴黎,在大批军官和公民的簇拥下进入杜伊勒里宫,路易十八仓惶出逃,拿破仑重登王位,重新统治法国近100天,史称“百日王朝”。

    拿破仑在不到3个星期的短时间内,不开一枪、不伤一人,轻而易举地赢得了整个法兰西,重新成为法国皇帝,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奇迹。

    重新创造的奇迹引起了欧洲君王的恐惧与仇视。正在维也纳举行分赃会议的各国君主,为对付重登皇位的拿破仑,匆忙拼凑了第七次反法联盟,动员了上百万军队围攻法国。

    “神往往不过是叫许多人看到幸福的一个影子,随后,便把他们推上了毁灭的道路。”

    历史是由无数偶然与必然构成的。许多看似突然袭来、稍纵即逝的时刻似乎经常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种如思想火花般跳跃的偶然,其实有其非如此不可的必然性,因为并不仅是那一点点的火花就可以烧毁一个帝国或者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1815年6月中旬,重掌大权的拿破仑与反法联军激战数天,取得一些胜利后却最终兵败滑铁卢,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而“滑铁卢”也成了重大失败的代名词。在此役中,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偶然的因素,成了决定此事的关键点,法国格鲁希元帅在历史火花的一闪念间所作出的错误决定,最终酿成拿破仑的惨败。

    1815年6月16日,拿破仑大军在比利时击败普鲁士军队。但是,普鲁士军队在老将布吕歇尔的带领下迅速脱离战斗,这个打击对普军来说不算什么。

    打算各个歼灭的拿破仑开始进攻威灵顿的英军。17日,威灵顿在法国大军和他们的天才统帅面前采取守势,严阵以待。

    内心焦急的拿破仑怕普鲁士军队再次反击,抽调了一部分军队去跟踪追击普鲁士军队,以阻止他们与英军会合。他把这个艰巨而又难以执行的任务交给了格鲁希元帅。

    格鲁希用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话说:“在拿破仑的元帅中,他没有显著的业绩,使他闻名的是不幸和厄运,是奥地利人的子弹、埃及的烈日、阿拉伯人的匕首、俄国的严寒达成了他今天的地位。”

    拿破仑也许知道,他的这个元帅没有气吞山河的气概,也没有运筹帷幄的智慧,他只是一个老实可靠的人,只是,他早先的元帅们大多死去,只好对这个中庸的男子委以重任。

    一代天骄(8)

    但拿破仑没想到,这位元帅只知盲目服从命令,机械式地搜寻着普鲁士军队,他不知道,此时,被拿破仑击败的普鲁士军队正重新集结向他敬爱的皇帝扑去,普军兵分两路,一路增援英军,一路向法军右翼进攻。6月18日上午,历史时刻到来,英法两军伤亡都很惨重,双方都在等待增援。黄昏,从远处终于驰来了大队人马,那高高举起的普鲁士军旗,湮灭了拿破仑心中最后的一丝希望。

    在滑铁卢战役打响时,格鲁希的部队就听到一阵阵沉闷的炮声不断地从远方传来,人们立即意识到重大战役已经开始了,皇帝正在和英国人决战,由于还是找不到普军,几名将军请求格鲁希下令“赶快向开炮的地方前进”,增援拿破仑。

    或许是愚忠于拿破仑的决定,或许是表明自己并非平庸,这位元帅只考虑了1秒钟,就强硬地宣布了自己的决定,在拿破仑收回成命前,他决不偏离自己的责任。对这次决定历史的一秒钟,茨威格感叹道:“就1秒钟决定了整个19世纪。而这1秒钟全取决于这个迂腐人的一张嘴巴。”

    “倘若格鲁希在这刹那之间有勇气、有魄力、不拘泥于皇帝的命令,而是相信自己、相信显而易见的信号,那么法国也就得救了。”

    “在尘世的生活中,这样的一瞬间是很少降临的。当它无意中降临到一个人身上时,他却不知如何利用它。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其实,拿破仑的失败已是注定的,即使格鲁希及时增援也未必能击败英普联军,就算胜了,也是两败俱伤之局,而此时法国的敌人可不仅是英普两军,而是整个欧洲,俄国、奥地利都还没登场呢。

    像路易十四一样四面树敌,即使拿破仑这样的一代天骄也力有不逮,面对整个欧洲,他可以取得十几年的胜利,但不可能永远胜利下去,因为战争打到后来,已经不是单纯战场上的事了,而是经济、政治、民心各种因素的较量。

    当英国人的工业革命搞得风生水起的时候,法兰西却像一个重伤员,根本没喘过气来,怎么与一个全副武装的高手抗衡呢?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争,法国其实早已耗尽了力气,青壮多亡于战场,民生凋敝,禁止欧洲大陆各国和英国之间贸易往来的大陆封锁政策,使得法国经济低迷,人心衰落。百日政权不过是夕阳残照罢了。

    此外,在扩张的同时,拿破仑把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带到了战争所及之处。拿破仑在他征服的所有地区贯彻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维护私有财产;准许宗教信仰的自由;承认所有公民的平等,一切有才能的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平等地得到任用。这是拿破仑对人类历史的贡献,不过,这种贡献闪耀着法国刺刀的凛凛寒光。

    法国革命自由平等的原则在欧洲的传播,使一切民族征服都失去了合法性,同时失去了合法性的还有专制统治,而当时法国实行的对外扩张和战争恰恰与大革命倡导的“自由、平等”和民权相悖,这使法国政权重回专制统治,背离了历史发展趋势。

    人民先是因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然后又在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抗导师。这也许是一个悖论,战争成就了拿破仑,战争也摧毁了拿破仑,摧毁不了的还是那些看似简单的口号,直到今天,“自由、平等、博爱”仍是法国人自豪的根源,人类因此受益良多。

    第二书包网

    百年动荡(1)

    大革命之后的法国政坛,你来我往,变幻多端,一会儿是帝国,一会儿是共和国,没有哪个国家像法兰西那样在君主制和共和制之间如此频繁地来回切换。一会儿击败强敌,一会儿又成为他国成长的垫脚石。这是一个胜利与失败交织的年代,也是一个痛苦与激|情并存的年代。

    “12时零5分,波旁王朝已经停止统治了。”

    1814年5月3日,在反法联军的保护下,路易十八进入巴黎,波旁王朝复辟。

    路易十八决定和新体制、新阶级实行妥协。

    在进入巴黎的前一天,他发布了《圣旺宣言》,允诺在法国实行议会制。进入巴黎后,他组织了由部分临时政府成员和旧贵族混合组成的内阁。

    塔列朗作为波旁王朝的外交大臣和其他欧洲大国进行谈判,于5月30日签订了巴黎协定,法国保住了1792年的疆界,不付任何战争赔款,也不受外国军事占领,并作为平等的大国出席维也纳会议。

    路易十八在第二次复辟后,马上着手整顿议会。他下令调整贵族院,7月24日,免除一些他认为不好的人,随后,增补94名新成员,使贵族院人数超过200人,并宣布贵族院成员为世袭。

    对于众议院的选举,国王通过法令规定了选举方式,选举分两级进行,先由选区选民团按照各郡分配的议员数,选出各郡议员的候选人,然后由郡选民团从这些候选人中选出议员。法令还对《1814年宪章》作了两项重要修改,选民的年龄从30岁放宽到21岁,被选举人的年龄从40岁放宽到25岁。众议院成员从262人增至402人。

    1815年8月14日和22日进行了两级选举。选举的结果是保王派占优势,路易十八欣喜地狂叫:“如此议会,举世无双。”于是,此众议院就有了“无双议会”的别称。

    其实,无双议会并不是像人们通常所认为的那样,几乎是由旧贵族和流亡者组成的。根据统计,旧贵族在众议员中占35,而资产阶级占45。有93人是拿破仑时代的议员,还有10位是拿破仑授衔的“法兰西元帅”。路易十八很清楚旧制度不可能在经历了这么多的鲜血和牺牲后原样出现,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也不可能全部抹杀。

    但当时的贵族多数人并无路易十八的见识,他们叫嚣着“恢复往日荣耀”。路易十八有时也不得不屈从于他们的意见。

    1824年9月,路易十八逝世。临死前,他忧虑地说:“我的弟弟恐怕难以死在这张床上了。”67岁的王弟阿图瓦伯爵继位,称查理十世。他在位期间,实施高压政策。

    1825年4月27日,国王颁布了议会通过的《赔偿亡命者10亿法郎的法令》。国家用10亿法郎赔偿逃亡贵族在大革命中的财产损失,其数目比1790年没收他们土地的收益大19倍,赔偿费以年息3的公债券付给。

    为了维护天主教会的权威,查理十世又颁布了《亵渎圣物治罪法》。

    查理十世的高压政策引起了人民的反感。法国人民对波旁复辟王朝的怨恨终于在1830年7月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1830年3月18日,议会以221票赞成,通过了一份给国王的《致词》,以人民的名义反对政府。

    第二书包网

    百年动荡(2)

    《致词》指出:“陛下政府的观点要永远符合陛下人民的愿望,《宪章》把这作为公众事务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陛下,我们的忠心和忠诚促使我们对您说,这种情况已不存在了。”议会要求政府必须和议会的政治观点相一致。

    5月16日,国王解散了议会。但新选举产生的议会,反对派从221人增加到274人,仍然占绝对优势。对此局面,查理十世孤注一掷,在7月25日签署了四项敕令,史称《七月敕令》。第一项敕令取消出版自由,任何报刊和20印张以下的出版物都应事先获得批准;第二项敕令宣布新的选举无效,解散新议会;第三项敕令实行新的选举法。众议院只由四分之一纳税最多者组成的郡选民团选举,选举资格按纳税额计算,规定只计算土地税、动产税等,营业税和门窗税不再计算在内;第四项敕令规定9月6日和13日召集选区和郡选民团,9月28日两院开会。

    查理十世想通过《七月敕令》制服反对派,最终抛弃君主立宪,实行君主专制统治,敕令颁布后立即引起了资产阶级、学生、工人群众的强烈不满,点燃了人民愤怒的火焰。

    7月26日晚,一些印刷工人和学生结集在交易所和罗亚尔宫周围,高喊反政府口号,并用石块砸碎了财政大臣办公室的玻璃窗。

    7月27日,巴黎城内一片“打倒波旁王朝”的呼声。工厂、商店停工停业,工人、学生涌上大街,捣毁带有王室徽章的标志,构筑街垒,和军队发生冲突。晚上,起义已发展成了革命,愤怒的人群砍倒树木,揭起铺路的大石块,设起路障,筑起道道街垒。

    7月28日清晨开始,起义范围扩大,混杂着工人、原国民自卫军战士、学生、旧军人的人群奔向大街,起义群众达8万之多,人们举起三色旗,高呼着“打倒波旁王朝!”“自由万岁!”“共和国万岁!”同军队展开激烈战斗,许多部队纷纷倒戈。起义者一度占领了市政厅和巴黎圣母院,宏亮的教堂钟声不间断地在城市上空回荡。国王军队退守卢浮宫和杜伊勒里宫。

    7月29日,起义者向卢浮宫和杜伊勒里宫发动攻击。占据旺多姆广场的军队倒戈,使驻守在卢浮宫和杜伊勒里宫的军队大为慌乱,在起义者的进攻下溃散了。这一天中午刚过,巴黎就完全掌握在起义者手里。

    大臣塔列朗目睹了军队的败退,他写道:“12时零5分,波旁王朝已经停止统治了。”对君主制恋恋不舍的夏多布里昂说:“又一个政府从巴黎圣母院的钟楼上被扔了下来。”

    历时3天的起义取得了胜利。法国史学家称之为“光荣的3天”,在这“光荣的3天”里,起义者死亡人数达600~700人,受伤者约2000人,死伤者几乎都是手工业者、小商贩、工人,其中有10多名学生,但没有一个资产者。但最后登上宝座的是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力浦。他的王朝因为得之于七月革命而被称为七月王朝。

    七月革命让波旁王朝永去不归,重新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它不仅是法国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推动了欧洲革命运动的发展。

    人们不会在冬天闹革命。

    刚刚登上王位的路易·菲力浦与法国传统意义上的国王很不相同,他戴着礼帽,拿着雨伞,穿着胶鞋,不带一个侍从在巴黎大街上散步,有时向路人致意或与人闲聊,他还经常出现在一些敌对政治派别的漫画上,这些带有人身侮辱性的漫画居然还可以在报刊上发行,其开明程度可见一斑。

    第二书包网

    百年动荡(3)

    他制定的《1830年宪章》排斥了波旁王朝的旧徽记,以象征新制度、新社会的三色旗作为法国国旗;宣布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只能颁布敕令推进法律实施,而不能废除或中止法律。后来,他又降低了选举和被选举的资金标准,使法国选民人数由1830年的不足10万上升到1831年的16万。

    与此同时,七月王朝对拿破仑的态度与波旁王朝全然不同,拿破仑的光辉又开始在法国人心头荡漾,人们把他视为希腊神话中为人类盗火的普罗米修斯,拿破仑逐渐成为神话的代名词。1831年,政府把拿破仑雕像重新放到旺多姆广场青铜圆柱的顶端。

    1836年,内阁总理梯也尔主持凯旋门落成典礼,凯旋门本就是为纪念拿破仑的战功而建。1840年,法国举行隆重典礼将拿破仑遗骸运回巴黎,穿过凯旋门,葬于荣军院。英灵归来,而水涨船高的是波拿巴家族,尤其是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日后的拿破仑三世(拿破仑二世即拿破仑亲子,从未正式即位,1832年病死于奥地利)。

    虽然七月王朝气象颇新,但问题也不少,政府斗争激烈,短短18年,竟然换了17届内阁,政治观点的冲突和政客们的争权夺利,让七月王朝的政策来回摇摆,要求恢复“正统”的波旁王朝派和要求共和的声音威胁着七月王朝的统治。王朝统治基础过小,小资产阶级因为选举资格的限制没有得到应有的政治权力,中上层资产阶级人士总觉得王朝的统治保守而腐败,没能带来法国的大发展,跟英国的差距日益扩大。

    与此同时,人民的生活没有大的改善,农村的饥荒时有发生,半数以上的农民目不识丁;工人境遇更为悲惨,平均寿命不超过30岁;1847年的巴黎,三分之一的人靠各种救济才能过活,纺织工人每天的工资降到法郎,而养活一个有4个孩子的家庭,光面包一项就要1法郎。

    路易·勃朗在1839年写道:“早上5点钟你可以在一个工业城市中走走并观察一个挤在工厂入口处的人群。你将会看到不少凄惨的儿童,他们脸色苍白,弱不禁风,发育迟缓,眼神呆滞,面容发青,呼吸困难,就像老头那样弓腰驼背。”

    社会问题层出不穷,社会秩序的合理性受到越来越多的置疑。随着时间的推移,七月王朝越来越不得民心。拉马丁说,对路易·菲力浦,“法兰西已经厌倦了”。

    1848年2月22日晨,路易·菲力浦甚为宽慰地说:“人们不会在冬天闹革命!”但是,当天上午,巴黎就爆发了一场新的革命。

    2月22日,巴黎街头掀起了群众风暴,“打倒基佐”(七月王朝最后一任首相)的口号此起彼伏。23日,暴力升级,国民自卫军也投向起义,高呼:“改革万岁!打倒基佐!”菲力浦流亡英国。

    拉马丁是二月革命的领导人之一,一批共和派对他表示:“人民在呼唤您的姓名。他们信任您,我们决心帮助您掌权……您将是我们真正的共和国的部长。”

    人们对他高喊:“坐上总统的座位吧!”他回答:“去寻找杜邦吧!这位老者将坐上这个位置,这是自由的与共和主义的法兰西最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

    24日晚,以杜邦为挂名首脑,以拉马丁为实际核心的临时政府成立,此为第二共和国。但共和国并没有令人们满意,它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保护工人利益,但有些政策却实在荒唐。

    百年动荡(4)

    比如,成立“国家工场”,接收12万失业工人,但对这些工人的组织却很不力,真正有劳动机会的不过1万余人,多数人成了只领低工资而无活可干的闲人,后来又因为政府试图改变这一状态而引发街垒战,政府血腥镇压,惨杀1500人。另外,政府还通过“45生丁税”,也就是每交1法郎直接税,还得交45生丁(1法郎等于100生丁)附加税。此举遭到人民极大反感。

    与此同时,在英国,一位男子密切地注视着法国,二月革命爆发时,他曾说:“共和国已经成立,我要控制它。”他叫路易·波拿巴。

    到了1848年底,法国举行总统大选,在参选者中就有自英国归来的路易·波拿巴。

    对选民来说,农民认为政府就是“45生丁税”,而工人认为共和国是刽子手,而路易·波拿巴是革命之子拿破仑的侄子。选举结果并不出人们意外,路易·波拿巴一人独得750万张选票中的550万张。政权落到了路易·波拿巴的手里。

    1851年12月2日波拿巴进行政变,解散议会。在此后的一年中,拿破仑家族往昔的辉煌让这位波拿巴加快了称帝的步伐。1852年元旦,他下令将国旗旗徽改为鹰徽,以象征拿破仑帝国。5天后,下令将“自由、平等、博爱”的字样从建筑物上清除干净。

    1852年11月21日,法国进行是否赞成帝国的全民投票,结果万票表示支持,万票表示反对。1852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以人民拥戴的名义登上了法国皇帝的宝座,号称拿破仑三世,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统治正式建立。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对此评价说:“科西迪耶尔代替丹东,路易·勃朗代替罗伯斯比尔,1848年至1851年的山岳党代替1793年至1795年的山岳党,侄儿代替伯父,在雾月十八日的事变再版的那些情况中,也可以看出一幅同样的漫画!”

    “铁轨时代”。

    在第一帝国时,法国的工业革命开始起步,七月王朝时有所发展,但一直没实现突破性的进展。工业革命的完成是在第二帝国时期。

    早在路易·波拿巴成为拿破仑三世前,他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有广阔荒地需要开发,道路需要开辟,港口需要疏浚,河流需要通航,运河需要竣工,我们的铁路网需要完善。”“以上就是我要进行的征服。”

    此前,法国工业革命的步伐远远落后于西欧许多其他国家,七月王朝十几年铺成1900多公里的铁轨,然而领土比法国小得多的普鲁士和英国的铁路分别达3400多公里和6300公里。许多法国人对革新望而生畏,对机器大加抵制,因为那些轰鸣的机器实在与法国的浪漫情怀格格不入,执掌朝政的大臣如基佐等人居然认为经济发展如果过快,有可能损害“社会和谐”。

    拿破仑三世上台后,首先做的是稳定社会秩序,他一方面通过修改宪法扩大皇帝的权力,使议会成为皇帝的统治工具而不是制衡力量,并通过法令限制言论自由,惹得维克多·雨果大骂:“他们扼杀了权利,禁止了言论自由,侮辱了旗帜,践踏了人民,还感到兴高采烈。”

    另一方面拿破仑明白新政权必须“满足人数最多的阶级的利益并使高层阶级归附于自己”。因此他释放,不论“红”与“白”一律释放。这样,大革命之后动荡的政局获得了相对的稳定,这为法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前提。

    电子书分享平台第二书包网

    百年动荡(5)

    一位官员是这样描绘当时的社会情景的:“城里穿行的不再是一群群起义者,而是三三两两去上工的泥瓦匠、木工和各类工人;倘若人们翻起铺路石,这不是为堆砌街垒,而是为了疏通地下的水管和煤气管;房屋不再受大炮和火灾的威胁,而受优厚的征购赔偿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一直跌跌撞撞的法国工业革命得以完成。

    拿破仑三世重视实业和金融,在国家总体调控下鼓励自由经济,对煤、铁、机器制造业等工业以及运输业实行减税政策,为各省省长拨出专款进行招商引资,取消高额关贸壁垒,1860年,法国与英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彼此给予10年最惠国待遇。此后,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等欧洲国家都签订了类似协定,法国外贸额在5年内增加了3倍。

    拿破仑三世加大铁路建设力度,推动七月王朝未能实现的“蜘蛛网计划”,政府将铁路交给大型公司建设,并向铁路公司提供巨额贷款。法国进入了名符其实的“铁轨时代”。全国铁路线总长度从1851年的3248公里增加到1869年的16465公里,建成了全国铁路网,巴黎拥有12个火车站,成为世界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法国还与邻国铁路连成一线。

    铁路网冲破了封闭式的地方经济,推动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也刺激了冶金、机械、采矿等工业的发展,而且为农业商品化和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创造了条件。1852年~1869年间,铁路货运量猛增近10倍,运费则大大降低。1852年铁路公司年利润为1亿法郎,1869年增至8亿法郎。

    如果说是铁路这匹巨马驮着法兰西在工业化的道路上飞奔的话,那么金融就像一根鞭子,激发出法兰西的潜力,让它的速度越来越快。为了真正发挥出金融业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拿破仑对旧的银行系统进行了结构性调整,使经济金融市场逐渐统一,地区银行业进一步扩展,各大银行在全国建立分行,即使在偏远的乡村,中小规模的银行也在不断出现。到1870年,全国银行超过2000家,金融市场的完善,使之像燃料一样为法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可靠的资金支持。

    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法国城市化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拿破仑三世说:“巴黎是法国的心脏。让我们尽一切努力让这个伟大的城市美丽。让我们修筑新的道路,让拥挤的缺少光明和空气的邻居更健康,让仁慈的光芒穿透我们的每一堵墙。”

    他想打造一个崭新的、具有国际大都会气质的巴黎。在17年的时间里,巴黎成了一个大工地,据说,在此期间巴黎人就没“安安静静休息过”,但其成效也很明显。

    从12个区增加到20个区,风光秀美的塞纳河上建起了十几座桥梁,街道拓宽,兴建了万座新建筑,在林荫大道两边是整齐的房宇,历史性建筑与新的街道融为一体,城市两侧还出现了森林公园,主要的街道在晚上被煤气灯照亮。今天巴黎的风貌主要是那个时期奠定的。

    当然,此时法国被照亮的不仅是巴黎黑暗的街道。

    1850年~1865年法国经济每年的平均增长率为,而1845年到1850年不过是。煤炭产量在1851年约为450万吨,到1870年为1300多万吨,是1851年的3倍;生铁产量1851年约为45万吨,而1870年达到近118万吨,是1851年的2倍多;钢产量更为惊人,从1850年的28万吨,到1869年达到了101万吨,是1850年的倍。

    百年动荡(6)

    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是法国工业发展的一个标志,1850年到1870年,蒸汽机马力增加了4倍多。食品工业产品增加了1倍,而糖的产量增加了2倍多。

    此时,法国生铁与钢的产量仅次于英国,居世界第二。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从1852年到1870年,总出口额增加了近两倍,法国商船队总吨位仅次于英国,居世界第二。

    工业、交通、财政经济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农业也有相当增长。从1852年到1862年,法国农业每年平均增长,这在法国整个19世纪也是非常罕见的。农民生活得到一些改善,比如“下郎格多克的葡萄酒生产者靠着供应巴黎市场发了财。他们很快就热衷于使用那些可以使他们获得资产阶级尊敬的装饰品。这里有的农民家庭现在拥有了两台三角大钢琴”。

    与此同时,农民在全国就业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由1851年的下降到1870年的49,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法国“农业的黄金时期”。而法国已经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

    19世纪上半期,法国在自然科学发展方面超过了英国,成为自然科学发展的新中心。取得重大科学成就的项目,在1751年至1800年间,英国是37项,法国是54项;在1801年至1850年间,英国是92项,法国是144项。在数学领域里的成就更是引人注目。

    当然,光靠法国自己的力量还难以迅速实现经济发展,它需要更为广阔的原料和市场。

    拿破仑三世是以和平主义者的形象走上帝位的,他在1852年曾说:“帝国意味着和平。”然而拿破仑三世对自己所说的这句话的忠诚度,是远远不能与他对开疆拓土的渴望相比的。在他执政期间,法国的殖民财产增加了1倍,法国刺刀的寒光出现在中国、东南亚、西非和太平洋地区。这些的确为法国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在后来也给法国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拿破仑三世对法国周边的领土也充满野心,他击败俄罗斯和奥地利,获得了一些领土,还试图以中立为代价获得卢森堡以及德意志南部几个邦国。

    不过,就在拿破仑三世洋洋得意于法国发展的时候,他没有注意到此时其他国家的发展也很迅速,法国从来没能超过英国,拿破仑三世时代依然如此。

    此时的美国虽然还处于南北战争的恢复期,但它的发展潜力也因为这场战争而进一步发挥出来,广阔的领土和统一的大市场使这个国家充满了力量。

    普鲁士,这个国家的实力看起来与法国还有一些差距,但这是仅就普鲁士一国而言,如果按照以普鲁士为主导的关税同盟来看,其实力与法国已相差无几。而且,普鲁士的军队无论在组织、机动性以及人员素质上都远远超过法国,而且它还有一位杰出的“铁血宰相”俾斯麦。而这位老兄早就看到了击败法国对德国统一的重要意义,普鲁士早已在扩军备战。

    法国与之相比,远不像表面上那样强大。

    公民们!让我们到市政厅去宣告共和国成立吧!

    法德之间久有争端,莱茵河左岸,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是两国争夺的焦点。

    1868年,西班牙发生革命,但仍打算实行君主制,希望寻找一位外国人任国王,最终这个人选落在了普鲁士王室。

    百年动荡(7)

    这一消息传到法国,引起一片哗然。如果此事成功,法国将腹背受敌,谣言满天飞,有的说3800万法国人将成为俘虏。法国的外交大臣警告普鲁士说:“我们知道将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绝大多数军人、议员、新闻界还有皇后都积极鼓吹对普一战。

    法国外交大臣下令驻普鲁士大使与普王交涉,要普王正式作出普鲁士王室成员不继承西班牙王位的承诺。普王很不高兴,表示自己不能如此承诺,但打算妥协。随后,他吩咐侍从将交谈内容以电报的方式发给俾斯麦,并授权他对外发布。

    颇有心计的俾斯麦删改了?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