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大别山抗日先锋旅

第三十四章 出山第一战

    1937年7月下旬的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张强率领大别山独立团主力,悄然离开了大别山驻地,既没有做战前动员,也没有组织欢送会,仿佛一夜之间,几千人的队伍一下子从大别山蒸发了。

    为了保密起见,除大队长以上负责人知道这次军事行动外,对部队的指令是长途野战拉练。辎重、给养全部以大别山贸易公司产品运输为掩护沿公路运达目的地,部队则带足半旬干粮,沿特侦队开劈的隐密行军路线,轻装步行,并且尽量避开大道及人口稠密的城镇,达到隐藏行迹的目的。

    8月10日,历经半月的长途跋涉,大别山独立团悉数到达早已确定的目的地、太行山北麓的五台山。

    张强选择五台山作为抗日的前进基地,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凭着对历史的熟之,此时尽管为了隐密,部队一直保持无线电静脉,仿若与外界隔绝一般,但张强知道此时的平、津已经落入日寇之手,历史如果没有偏差的话,这时已是著名的南口战役的第二天了。过不了半月,南口陷落,日寇三路大军长驱直入,那时五台山的军事价值便凸显出来,独立团作为一支奇军,蛰伏于敌心脏五台山,东北可威胁平、津,西北可袭扰平绥线,东南可腰击平汉线,南部可窥视华中,尤如孙猴子钻进了铁扇公主的肚腹,到时想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

    五台山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台县、代县、原平市、定襄县、周五百余里,最低处海拔仅624米,最高处海拔达30611米,为华北最高峰,有“华北屋脊”之称。台顶雄旷,层峦叠嶂,峰岭交错,挺拔壮丽,大自然为其造就了许多独特的景观。

    此时的张强没有一点心思观赏五台山的风景,南口报一致称,平津已于29,30日先后被日军占领,此时日军正大举进攻平绥线的南口地区,战斗异常报侦知,此次进攻南口的为华北日军最精锐的第5师团和独立混成第11旅团,我们的一个侦察小队还潜伏在这一交战地区的附近,随时观察战场动态,一有新的消息,便会即时传报。”刘如情绪极为波动地汇报道。

    “t、、d,要来的终于还是来了。”张强难得地爆了个粗口,同时一拳砸向会议桌,一个深凹进去的拳印显示了拳主人的愤怒。“叶正,通知大队长以上负责人到团部开会。”“是”警卫连长叶正以少有的速度冲刺而去。

    当到会的独立团各部负责人,得知平、津陷落日寇之手,心情不需言喻,个个悲愤交加,怒火万丈,纷纷请缨出战,张强深知作为独立团当家人,为几千人的生命计,自己没有一杀以解心头之恨为快的奢望。面对凶残成性的倭寇,只有冷静、理智,方能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各位弟兄,大家的心情我可以理解,我们当初成军之目的,不就是抗击倭寇、保家卫国吗?但作为指挥员,我们要始终不能忘记,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夺取最大的胜利,要智战,不能蛮战。”

    面对墙壁上挂起的巨幅百万分之一的中华地图,张强作了宏观介绍和当前军情分析:“日寇继占领北平、天津后,为了灭亡中国,紧接着沿津浦、平汉、平绥三条线扩大侵略。沿津浦路进攻,为的是策应对上海、华东等地的侵犯;沿平汉路南下,为的是夺取中原,进逼华中、长江;沿平绥路西进,为的是占领山西,进而控制整个华北,一举歼灭中队精锐,攻占政治经济中心地区,以此迅速打垮中国抗日力量,忘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而此时发动的南口战役,就是为了打通平绥线,达到夺取山西,进攻华北的目的。

    南口,位于北平城西45公里处燕山余脉与太行山的交会处,是居庸关南侧的长城要隘,是北平通向大西北的门户。这一带地形复杂,崇山峻岭,关隘重叠。从南口经居庸关西行至宣化,张家口为一东西狭长盆地,南北多山,中央凹下,平绥铁路横贯其中,并有公路相辅行,形成为连通西北、华北及东北的交通干线。南口的南北两侧,又是筑在高山脊背的内外长城,山上仅有羊肠小道穿行,故南口是名符其实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三险之地,人们称它是“绥察之前门,平津之后门,华北之咽喉,冀西之心腹。”守住了南口,即可阻止日寇占领哈察省,进而分兵晋、绥之图谋,从而保卫察、晋、绥三省,可见南口从来为兵家必争之军事要地。”

    “命令,留下女兵营,野战医院大部,野战艺术团,其余部队,休整五小时后出发,驰援南口守军。”

    “凭什么我们留下,我们哪一点差了他们。”赛木兰因紧急。“团长,南口南部离我们不到三十公里处发现日军踪迹,疑似日军偷袭部队,人数大约一千二百人,应该是一个加强大队,如果偷袭友军侧冀成功,南口守军将面临腹背受敌,后果不堪设想,姜青心急如焚地报告道。”

    张强迅速将敌军位置标入图中,一股冷汗便无端地在背心渗出,敌人真的太阴毒了,南口南部地型复杂,不是高山险阻,便有天然湖泊屏障,谁都不会想到敌人会在此处用兵,而这一支偏军,是奔南口守军的死穴而去。既然被我们赶上了,那就算是他们的运气不好。

    “叶正,通知各部负责人速来团部领取任务,我们要开始干活了!”“是”叶正无比兴奋地奔去。

    </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