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几日,刘斌拿定了主意,也不着急,见了罗贯中虽然也曾谈起一些国事,但对当日罗贯中之提议闭口不提,罗贯中却更是沉稳,仿佛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
这一日,刘斌和黄宇商议后,觉得要罗贯中先说不大可能,不能再这样空等下去了,正准备找他去挑明此事,却见赵亮快步奔来。
“赵亮,是不是罗公找我们?”刘斌问道。
赵亮愕然,不明白为何这刘斌都能猜到,对其更是佩服,点头道,“正是,罗公请两位公子速速过去。”
刘斌暗喜,看来你罗贯中还是先沉不住气了,黄宇快步来到了罗贯中房中。
这次罗贯中房中却有多了王朴,刘斌虽然一愣,但转念一想也就明白了。这等大事罗贯中决不可能瞒着王朴,想必当日也就跟他讲过了。
刘斌定定神,问道,“不知罗公找我二人来何事。”
罗贯中讶然失笑道,“罗某以诚相待,仲平奈何相欺也,仲平来此不过瞬息之间,想必早已心中焦急,何必故意相询?”
刘斌没想到自己二人来得太快被罗贯中看破了形迹,暗骂了一声老狐狸,尴尬道,“仲平知错了。当日谋罗公厚爱,斌这几日思之以为罗公所言甚是,斌此来正是为此,罗公近日请我们前来想必也是为此事吧。”
“呵呵,如此甚好,我今天请你们来确实为了此事。”罗贯中笑道。
刘斌故作难色道,“但斌有心而无力,斌不过为一布衣,无官无爵,想成大事谈何容易。”
罗贯中似乎早知道他有此一说,道,“这可以从长计议了,事情总得一步步来不是。”
王朴出言道,“朴愚钝,假使仲平手中有一军,不知仲平有何高见。”脸上虽仍挂着笑容,但却显得很是勉强。
见罗贯中在旁不语,刘斌心知罗贯中虽愿意辅佐自己,可这王朴必是不甚服气,因此才故意刁难,但如果自己不能说服他此后难免被他轻视。
刘斌想了一想,道,“假使某有一军,起始时必然不介入如今此朝政,而只养精蓄锐,以待时机。”
王朴冷笑道,“不知仲平所说养精蓄锐和等待时机何解。”
刘斌既已下定了主意,此刻也不讳言,道,“时机自然是朝廷和藩王两败俱伤之时。至于养精蓄锐嘛,那却牵涉甚多了。如今国家带甲之士数百万之多,然太半乃是世袭军籍,精锐者少,如某有一军,首先便要取消这屯田之举,而专心练兵,古语云兵贵精而不贵多,昔年蒙古铁骑纵横天下之时精锐也不过数万之众,我如有数万精兵便能纵横天下。”
王朴讥道,“仲平未免想得太易,昔日蒙古人精于骑射,数万精骑足顶我中原数十万之众,敢问仲平如何得数万铁骑?”
刘斌哈哈笑道,“子常兄,某何时说过要数万铁骑来着。中原之士虽不善骑射,却能吃苦耐劳。只要时机选得恰当,数万之众直捣黄龙已足矣。”
王朴虽仍是不服,但是对此也不好反驳,只好哼了一声算是勉强答应,转而问道,“那仲平对如今时局有何高见?”
“大明开国至今,已三十余年,朱元璋虽然残暴,但也还算清明,一扫元末那贪污盛行之风,也算是励精图治,目前可称为国泰民安,如果说朝廷不出现什么失误,我想旁人是很难有所作为的。”说到这里,刘斌停下看了看罗贯中的反应。
罗贯中赞许地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但朱元璋生性多疑,从不信任旁人,开国初的那些功臣宿将到如今被他一一清除,弄得目前朝中已无多少可用之人,百官人人自危,有才之士也大多不愿出仕。如今朱元璋去世,而新皇自幼柔弱少谋,所信之人也不外乎一些齐泰黄子澄等腐儒,朝廷前景难料。而藩王势大作乱自古亦然,故斌窃以为不日大乱将生,乱起则吾等时机至也。”刘斌把自己从历史上看到的说话大致说了一篇。
“好个乱起则时机至也。”屏风后突然走出一人击掌赞曰。
刘斌大惊,忙仔细端详此人。此人中等身材,两道浓眉如剑直插两鬓,圆眼不怒自威,高高的鼻梁下宽嘴紧闭,透着无比的刚毅与冷峻。
“好一条汉子。”刘斌心中赞道。
“不知阁下是……”刘斌用征询的目光看着罗贯中,罗贯中却微笑不语。
那人将刘斌上下打量了一番,才道,“失礼了,我便是武昌都指挥使马信。”
“武昌都指挥使马信?”刘斌又惊又惧,虽然他没有听过马信其名,但都指挥使乃是正二品的大员,掌管一方军政,此人却为何来此。
罗贯中轻咳一声道,“仲平不必惊慌,鹏飞虽任都指挥使,却与那明廷有不共戴天之仇,鹏飞本名冯齐,乃是开国元勋冯胜之后,当日朱元璋背信弃义,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冯兄,老夫费尽心思才救得鹏飞一名,从此鹏飞便改名为马信,依照老夫的安排忍辱负重,呆在军中以待时机。今日老夫招他前来就是为了和仲平共谋大事。”
听了这番话,刘斌才疑虑尽消,道,“马兄一路远来辛苦了,不过以马兄今日的权势为何如此高看斌呢?”
马信沉声道,“马某虽不才,却也有自知之明,我不过一勇夫罢了,若是论及沙场争胜马某尚可胜任,但那庙堂之争却绝非马某所长。不过马某却有个疑问,要相询刘兄。”
“马兄请问。”刘斌见了此刻形势心中了然,罗贯中已有了相助自己之意,但如果自己不能说服王朴和马信两人恐怕事情也是枉然。
“家父当年相助朱元璋这狗贼,功劳也不可谓不大,但最后也落个鸟尽弓藏之下场,马某今日相助刘兄,不知他日我有如何免祸呢?”马信的问题十分的尖锐。
王朴一震,转身看着刘斌如何作答,黄宇也为刘斌捏了把汗,只有罗贯中不急不躁,仍然慢慢喝着自己的茶。
刘斌略一思索道,“马兄所虑甚是,自刘邦以来,开国元勋惨遭毒手之事屡见不鲜,虽然人皆以为是皇帝残暴,但刘某认为究其原因只有一个,那便是这些开国皇帝都将天下视为自己的家产。为了不让自己死后私产落入旁人之手,自然是要剪除威胁的了。”
“那刘兄有何高见避免此事来?”
“呵呵,斌虽有图谋,却从未想过登上那皇帝宝座,更没想过将来把位置传给自己的后代子孙,因此我为何要剪除功臣呢?”
见他们有些怀疑自己言不由衷,刘斌又道,“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无论何人不过只是一瞬,显赫也罢,落魄也罢,最后尽付黄土罢了。斌虽不敢期待秦皇汉武之文治武功,但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斌只望他日能给我大汉民族留下一些东西。自古朝代兴也忽焉,败也忽焉。朝代换来换去但一切都还在原地踏步,只是主子换了一波又一波,这究竟有何意义。斌觉得是时候把这改上一改了。”刘斌慷慨,刘斌所说他从未想过,但思索之后却也觉得有几分道理,他对刘斌的评价又高了几分。
王朴和马信也都若有所思,沉默了下来。
刘斌知道自己此刻所说的很多东西都超出了他们平常的认识,这种认识上的东西决不是一时半会所能转变的,说多了反而不好,也不再说,静静等待他们消化刚才自己的话。
马信抬头道,“刘兄大志马某佩服不已。只要刘兄答应某一事,此后定当效命,万死不辞。”
“何事,马兄请讲。”
“他日若刘兄大事得成,请让马某将那朱元璋开棺鞭尸,这狗贼害得我家破人亡,不将他锉骨扬灰实难消我心头之恨。”马信恶毒的道。
刘斌没想到马信对朱元璋怨恨如此之深,心里盘算了一下虽然要将朱元璋如此甚是艰难,但如果没有马信这样的强援大事则无从谈起,两害相衡取其轻之下,刘斌点头道,“好,便依马兄之言。”
马信大喜,施礼道,“马信见过主公。”
“鹏飞不必多礼,如后依仗鹏飞之处甚多。”刘斌心里叹了口气,刚才自己还说不欲效法古人,此刻却也只能接受这等级制度。
罗贯中也道,“主公,老夫日后也愿效犬马之劳。”
“罗公折煞斌了,罗公还是叫我仲平吧。”
“不然,所谓名不正言不顺,罗某既追随主公,怎可如此。”
刘斌推辞不过,只得由他去了。
王朴虽不是十分心服,但见罗贯中和马信都已经奉刘斌为主了,也只好施礼道,“王朴见过主公。”
刘斌知道他心中不服,但此刻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只好日后慢慢说服他了。
几人重新排定了座次,刘斌自然坐在了上首主位。他本要黄宇坐在他旁边,但黄宇坚持不从,说道,“所谓蛇无头不行,既然大家奉你为主,你我相交多年,我当然也愿助你,只是这主位也就罢了。”说着还不停地向刘斌打眼色。
刘斌知道黄宇对这些权位并非十分热衷,也只好由着他坐在了左首第一个位置。
对这个安排三人自然是不好多说什么的。罗贯中坐了右首第一个位置,他下首是马信,马信对面却是王朴。
刘斌说道,“如今蒙各位不弃,奉刘斌为主,还望日后大家齐心协力,共谋大业。”
众人齐声称是。
刘斌续道,“如今当午之急便是积累实力,这却主要要靠鹏飞了,鹏飞,你武昌都司有多少人马?”
马信略一思索,答道,“武昌都司身处内地,兵马不多,马步兵共计十万,然除去老弱病残外有战斗力不过三四万人。且如马某要想调动,须得有兵部命令,否则便是公然作反。”
“三四万人足够了。擅自妄动自是不行的,你回去以后给兵士们选拔出一军精锐,善加训练。多多给于金帛等物,务必将其牢固掌握在手中,这就是日后我们立足的本钱了。”
马信面有难色,“选拔精锐训练倒还容易,但朝廷军费稀少,能维持已算不错,那里有钱赏赐。”
“这就要靠子常了,子常,你那里拿出三十万两银子来不难吧。”刘斌对王朴问道。
王朴更是不满,但罗贯中在场,他也不敢敷衍,想了一下,道,“勉强可以。”
“好,那鹏飞你先找子常支三十万辆银子,其他我们日后再说。好,我们再谈谈其他事。”
见刘斌行事果决,罗贯中心中感概自己没有看错人。
“如今事务繁忙,不如我们先停下写书之事。”罗贯中提议道。
刘斌摇摇头道,“斌并非只为写一本小说,其实另有打算,小说虽不能等大雅之堂,但流行于乡野之间,其影响也不可小觑。”
“但读的多是些市井小民而已,不能为士大夫所接受,有何大用。”王朴问道。
“子常难道忘了我大明不也正是靠这些市井小民成事的么。”罗贯中说话了,他虽然一时不察,但细细思索立刻明白了其中奥妙。
“罗公所言甚是,斌正是想在这些小民中树立影响,他日成事之日,必然更易得他们支持。离开了这些市井小民,所谓士大夫不过如无根之萍,不足为虑也。”现代无数次的政治斗争经验证明了所谓人民的威力,刘斌当然深深明白这一点。
“朴受教了。”王朴对刘斌不由刮目相看,态度恭敬了许多。
“好,那如今我们分头行事,我们还是先写完此书,再静观其变好了。”刘斌说道。
“嗯,我们应当速速完结此事,如他日起大事后想必就再无闲暇来做此事了。”罗贯中道。
暂且略过刘斌等人写书不提。
建文帝登基以来,专心于变法改制,推崇周礼,变职官,更法度,颇受一般文人的推崇,一扫洪武时期的严刑酷法,人人自危的局面,天下人都称他是好皇帝,一定会坐稳江山,也许世界上只有三个人最清楚建文帝在皇帝的宝座上已经坐不长久了,这三个人一个是罗贯中,一个是刘斌,还有一个就是黄宇。
果然不出罗贯中所料,建文帝很快就展开了他一系列的改革计划。
六月,建文帝下诏,合并州县,裁减冗员,又把他信任的几个亲信提拔了上来,原兵部侍郎齐泰升为本部尚书,翰林院修撰黄子澄为太常卿,两人同参军国事。
七月,召当时第一大儒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
接着,他又修改了刑律,去除了朱元璋制定的很多严峻刑罚,很多长期在押的罪证不足的囚犯也被他予以赦免。不少流放的官员也得以赦还,不少被杀的功臣子弟也得到了任用。他还下令,废除“蠲逋赋”,即免除农民拖欠的租税。
……
看到了建文帝的一些改革措施,刘斌也有些感概,虽然他为人比较懦弱,不过看来也很是开明,绝非明朝中后期那些昏君,只是他用人不当,才最后丢了皇位。
不过历史永远都是胜利者书写的,虽然刘斌有些同情这位皇帝,但他也不可能跑去提醒建文帝,何况就算他去了,人家也不会相信他的。
所以一切还是按照历史发展的规律在进行。
七月底,刘斌的大宋英烈传和罗贯中改写后的三国演义终于完书了,王朴很快地把两书付印。
本来王朴打算就这样把书放到书坊上贩卖便是,但刘斌却想到这样肯定达不到好的宣传效果,他和黄宇一商议,随便拿了几个现代广告的例子给王朴一讲,就让王朴惊叹不已。见刘斌如此博学对于经商之道也有所狩猎,王朴此刻真正心服。
很快,全国的书商们就见识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销售模式。
喜欢去茶馆听书的人很快注意到了一个怪现象,那就是突然一下似乎到处的说书先生都只说两本书了,那就是三国演义和一个从未听过的大宋英烈传的书。
三国演义他们倒听过,只是感觉好像如今的三国和以往有了甚多不同之处,但是似乎听起来更精彩了,很多识字的人也都买了一本回去一饱眼福。
这大宋英烈传就更是奇怪了,以往从未听过这样的书,虽然与以往的小说都大不相同,却有十分精彩,但却没见到那里有书卖,好像是突然间就出来了一般。很多心急的人想了解后面情节,便去追问说书先生,结果才知道他也未看到全本,而是隔天有人给他送来新的章节,供他后面说书用。
众人非常惊诧,还有这样的么,大家对这个大宋英烈传更是好奇了。
此时正好新皇继位,赋税减低了不少,所以老百姓也都比较闲暇,每天去茶馆听听说书先生说这大宋英烈传倒成了流行的消遣模式。
一时间,“你今天英烈了么?”成了市井之间流行的问候语。
无论是酒馆还是茶馆,都能时常听到有人在谈论究竟这郭靖能否报父仇,黄药师和欧阳峰谁强之类。开始读书人对这等杂书颇不以为然,但听人讲得多了,不少人也经不住好奇,偷偷跑到茶馆去听书,去得多了,也都被吸引住了。
但更怪的事情发生了,说书人说了一个月之后,突然就此打住了。
众人等得是心痒难耐,跑去追问说书先生,却得知他现在也断了来源,不知以后当如何。
连续数日,这大宋英烈传音讯全无。
人们纷纷感叹,“可惜啊,一本好书就此太监了。”
“这作者也太无良了吧,就会掉我们胃口。”
“更新,快更新。”
半月之后,就在众人皆以为此书就此打入深宫之后,风云突变。
一夜之间,全国的书坊都打出了这样的宣传牌。
“新到《大宋英杰传》全本,数量不多,先到先购。”
而且这书和以往还不相同,被细细地划分成了平装本,精装本,豪华收藏本。这普通本还罢了,精装本多了不少精美的插图,而豪华收藏本更不一样,书皮全用金箔打造,而且书中全部都由名家配图,最后还附赠一张让人看得流鼻血的黄蓉的大幅宣传海报。
平装本价格便宜,一上市就销售一空,就连被儒士们鄙视的俗得掉渣的豪华收藏本都被各地的富商们抢购一空。
很快《大宋英杰传》便又加印了一次,却仍是供不应求。
这种奇特的销售方法,让好奇的人们很快记住了书的作者,虽然不知道他们是何许人也,但起码大家都知道了这两个人的名字。
;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