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的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装备了型号繁多的自行火炮,其中除t1自行火炮、t3和t4突击炮外,大多以动物来命名。比如“野蜂”、“黄蜂”、“犀牛”、“象”、“黄鼠狼”等等。这些火炮大体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自行反坦克炮。或称为坦克歼击车,这是二战德军自行火炮的主流;另外一种是自行榴弹炮,以“野蜂”、“黄蜂”为代表。由于“野蜂‘自行榴弹炮是德军在二战的最后一种重型榴弹炮,在战场上广泛使用,兵器迷们对它并不陌生。
基于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作战“的经验和教训,德国统帅部认识到,在高速机动作战中,除了要有自行反坦克炮之外,榴弹炮的自行化也很重要。在此之前,德国人已经有了研制自行反坦克炮和自行重型步兵炮的经验,他们都是利用现成的t1轻型坦克的底盘研制成功的,这对研制自行榴弹炮无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当时德国使用的榴弹炮主要为lefh18型105榴弹炮和sfh18型150榴弹炮。不过,德国人一时还找不到合适的底盘。因为t1/t2型轻型坦克太轻太小。难以装上150的榴弹炮,而t3/t4型战斗坦克尚在大规模生产时期,所以,一开始并没有打算用他们的底盘。然而,由于战争的急需,重新研制一种新的专用的底盘,在时间上来不及。1941年9月,德国陆军兵器部决定,新的自行榴弹炮尽量采用t3/t4上的零部件,并使战斗重量控制在235吨之内,由啊尔凯特公司负责研制,研制名称为”3/4型火炮搭载车“。阿尔凯特公司于1942年初正式开始研制工作
。研制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总是认为在3/4号车上搭载150榴弹炮是很困难的。直到1942年7月,将lefh18型105榴弹炮装载2型轻型坦克上之后,才重新审视150榴弹炮的装车问题。1942年7月15日,希特勒下令在t3/t4型坦克上装载150榴弹炮。这样。阿尔凯特公司在对地盘经过一番改造之后,终于在1942年10月制成了第一辆样车。后来,该车被命名为“野蜂”(hul)自行榴弹炮
关于名称的由来,还有一段小插曲。不知为什么,希特勒对“野蜂”这个名称“很不感冒”,于是,德国统帅部于1944年2月27日下了一道命令,禁止以后使用“野蜂”这个名称,重新命名为“装载于3/4型火炮搭载车上的sfh18/1型自行炮”。由于这个名称太罗嗦了,德军士兵私下里还是将其成为“野蜂”。
”野蜂“自行榴弹炮的生产总数为714辆。其中,1943年生产了368辆,1945年生产了289辆,1945年生产了57辆。此外,为配合”野蜂“自行榴弹炮作战,还专门生产了一种弹药输送车,这种弹药输送车总共生产了157辆,它与野蜂的底盘相同,仅将上部的火炮去掉。
的战斗全重为24t,乘员6人:车长,驾驶员、炮长和3名装弹手。其基型底盘为t3/t4型战斗坦克,但在结构上已有许多的变化。最突出的有两条:一条是发动机的位置有车体后部一到车体中部。从而为扩大了战斗时的空间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条是车体加长,这也是扩大战斗时所需要的,的总体结构如图所示。
从图中可见,如果发动机人在车体后部,那么,火炮根本不可能有大的仰角,这对于要求射程足够远的榴弹炮是不利的。可见,将发动机一直车体中部,是中体布局的重要一环。
其上部结构为装甲自然延伸上去的结构,车体顶部是敞开的,装甲板的厚度为10,用铆钉连接。车体后部还有后门,便于成员上下车。这种结构在二战的自行后炮中比较常见。其优点是结构简单,能为成员提供比较简单的防护,但顶部敞开不利一对空防护。车体的手上装甲板最厚,达30
其动力装置为hl120tr型v型、12缸、水冷汽油机,最大功率为300hp(2206kw),发动机的动力直接传给位于车体前面的变速箱。变速箱有6个前进档和1个倒档。行动装置包括平衡式悬挂装置,每侧8个负重轮、4个托带轮以及履带,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由于车体比基型车长,负重轮的数目一样,因而负重轮的间距也有所加大。履带板的宽度为400,每侧有104块履带板。车体首下甲板处装有12块~14快被用履带板,可以起到辅助防护的作用。自行榴弹炮的最大速度为42k/h,最大行程为215k。虽说是一种综合性能相当不错的炮车,但其最大确定式弹药基数太少,只有18发。为此,要有弹药输送车配合作战。
弹药输送车和自行榴弹炮的比例为1:4。由于它们还是人工装弹的、供弹的,使用起来还是很麻烦的。
主要配属给德军装甲师中的装甲炮兵团,通畅和“黄峰”自行榴弹炮一道配属到其中的一个营。二坦克营有3个坦克连,第1、第2连配备“黄蜂”自行榴弹炮:第3连配备6辆,另加2辆弹药输送车。主要用在苏德战场上,用于火力支援和反坦克作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不过用150弹药来打坦克,德军种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浪费。首参战展是库尔斯克战役,此役共投入了55辆。
点击察看图片链接:
;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