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陶然去书房看书,或者她想做什么也行,总之不要在这里添乱就行。
其实也不是陶然不会洗碗,就是两人一起洗碗,收拾家务,总要惹出点其他的事,他总要闹她。家里的盘子前后换了好几拨,陶然为此埋汰过沈临几次,后者也觉得家具换得频繁也不是一件好事。这几晚都不让她进厨房做事。
陶然到了书房,趴在窗户旁盯着远处的大厦发了一会呆。暖黄灯光下的大厦,颇有古时神秘建筑的意味。看了一会,陶然这才想起赵瑾托她找的一套英文原版书,时下正好没什么事情,沈临又在厨房忙碌,她干脆在书房里找了起来。
家里有不少英文原本书籍,都是沈临读书时留下来,陶然找了好一会儿,甚至找到了以前的一本英文词典。
很小一本,铺在手掌里显得更小了。紫色封面,因为年代久远,颜色暗淡了不少。陶然反过来,反面右下角标着一小行字。
陶然拿到灯下去看,是这本词典的价格。
她感慨,果真是年代久远的书籍,价格远是现在不可比拟的,低得超乎想象。
赵瑾拜托她找的书籍,陶然没听说过,但她隐约记得搬过来时,她看过。一时找不到,她也不着急,书房是沈临一手整理的,待会他过来再问也不迟。
书房的书柜分好几个类别,陶然的书籍不多,只占据了一小块位置。继找到那本小词典之后,她心血来潮,打算一探沈临的书海世界。
今晚外面风大,天气也冷,他们不打算出去散步。陶然从最右侧开始看起。
大多都是经济类书籍,陶然所读专业跟它八杆子打不着,翻开书,单词和汉字都认识,可是连成一句话,理解起来就有些困难,像极了一个词——云里雾里。
后来又翻了几本书,不似刚才的空白,页面上有了不少笔记。说是笔记,更像是看书时的闲来一笔,理解成批注更适合。
沈临读书时代的字比现在规矩许多,笔画成形之间还有规整的连笔、分笔,不像现在,一个字都要分辨好半天。
陶然感概,这人是懒惰了。
草草地翻了半面墙下来,都差不多。书籍哪怕留了字迹在上面,翻开还是崭新如初。
陶然感慨,这人也真是会保养。
不像她的书,做笔记的页面,看着像是被什么碾压过一番。以前她还自豪,这样子的书有种书的旧味,看着特别舒服。
今天才知道,书的旧味也是看主人的。显然,沈临做得比她好。
陶然翻着翻着越发自叹不如,正要下梯子结束此次的翻书之旅。
突然,有一丛书的某个位置吸引了她的注意力。
她思索片刻,将那本突兀的书籍取了出来。
第一感受是很轻,第二才注意到书籍的封面是墨绿色,上面未着一字。许是因为常年翻看,封面颜色褪去不少,有些地方甚至露出白色痕迹。
没有字的书籍,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陶然坐在书桌前,将“书籍”前后左右翻看,上下摇晃这才反应过来,这不是什么书籍而是一本类似于书籍的东西中间呈镂空状态,不知放置哪样物什。
陶然翻开,里面别有一番景致。
好比一本厚厚的字典,将所有页面粘合,将其中挖空。不过这比字典大了许多,看模样应该是以前有人做来当装饰用的。
陶然还是第一回见到这种有趣的玩意。
放在最上面的是一张墨绿色的纸,陶然拿开,这才发现里面放着一张专辑——《on s039;ai》,陶然拿着看了好一会儿,才发应过来这是法语。周文绪喜欢听各式小语种歌曲,尤其法语,她和赵瑾跟着听过不少。
家里没有放cd的播放器,陶然拿过手机,在网上找了相关信息。翻找了一遍,这张专辑里最富盛名的是一首叫《and the ner is》的歌曲。
陶然在音乐播放器找到这首歌,点了播放。
一阵前奏之后,一道醇厚、性感的声音响起,好似与你娓娓道来这漫长却又短暂的一生。陶然抬头静视前方,安静地听完了半首歌。等她回神过来,才发现手机掉进“书籍”里,她伸手去拿。
耳边还在响着那道沧桑却又温柔的歌声,陶然拿起手机才发现书籍里还有东西,上面还是一张墨绿色的纸,因为颜色深,陶然以为这就到底了,现在才发现下面别有洞天。
林瑜曾说过她见过自己的照片,是在一张唱片里,陶然当时以为她只是说说而已。她毕竟不好意思当面直问沈临,后来搬家的过程中,她也仔细地对过清单,沈临的东西里根本没有唱片之类。
过后她也不便对此好奇,没想到这个时候,这件别人口中的东西被她不经意翻了出来。
陶然认得出这张照片,大学期间她几乎是教室、宿舍、图书馆三点一线,后来为了生活,再怎么忙着兼职,去图书馆的次数并没有因此减少。
她也总是找一个靠窗的位置,因为鲜少有人去,一天下来,那块位置都安静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