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东方龙啸之血火甲午

第三十一章 胜利阅兵(上)

    第三十一章胜利阅兵(上)

    第二卷《睡龙猛醒》始

    喜羊羊意气风发,回国坐的依然是那架运-8气密机,不过心情却大为不同了。(百度搜索:,)

    出国前是忧心忡忡,现在却大为满意。

    为什么?这是中国人从1840年来第一次向国外的洋鬼子们索要赔款!

    中国人,败不了!

    1860年,还依稀记得八里桥冲锋,3万名英勇的战士,但他们中世纪的冲锋只留给英法联军“甘愿为大家牺牲”的印象。

    1895年,同样是一场冲锋,同样是中国人,同样是中队,结果,却大不相同。

    几乎全歼了日本的国防力量,这仗,够爽,够痛快!

    李鸿章喝了一口茶,微微颌首,嗯,胜利的味道。

    茶香中,看见喜羊羊微微皱眉。

    “怎么,有何不顺心的事?”

    “这四亿白银,只怕是都用不到强国上去啊。”

    “呵呵,此事不用担心,老夫就是拼上这条性命,也使我华夏重回汉唐盛世!”

    ……

    北京,紫禁城。

    光绪失态地拿着电报大笑,自从朝鲜战役开始后,清政府就开始关注,海南军展现出来的强大战斗力令人吃惊,但是,好歹这是一支起码在明面上支持清王朝的军队,这是一支中国人的军队

    中国人的军队,打出了令中国人自豪的战绩!

    现在还扬眉吐气海外,自从明朝大规模进军朝鲜交战日寇以来,中国人再没有这么扬眉吐气的仗了,他光绪,也必将成为可比康熙的盛世明君,小皇帝想象着,自己的名字留在史书上,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名垂千古,万年流芳。

    北京,各大报馆。

    “快,快,快,加印10万份,题目,题目就是上次那个,《睡狮猛醒啸东亚》,快点啊你们。”

    肖光涵已经无法控制住自己的喜悦之情了,最近这几年,中华民族差点跌进亡国灭种的深渊,但是,海南军这一仗,打得好,打出了我天朝上国的威风,用隆隆铁甲碾碎了中国人心中的那份屈辱,同时也让泰西列强大受震惊,还记得拿破仑的那句话吗。

    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当他醒来时世界将为之震撼!尽管还有拿破仑个人永远不想中国醒来的后半句话,但是,前半句,已经足够中国人扬眉吐气了。

    北京,茶摊。

    “哎,听见没这回这仗可把东洋鬼子打疼了啊,还要了赔款呢!”一个路人自豪道。

    “是啊是啊,看见了没,就是一群羊打得,神啊!”

    “这是天赐我中华的!”一个学生道。

    ……

    德国首先发表了声明:

    “恭喜清帝国打败日本侵略者,德国将永远与清帝国站在一边。()”

    被称为“铁血首相”的德国首相俾斯麦一向对中国有好感,这时候最关键的就是掌握中队为什么有如此强大战斗力的原因,顺便与中国开展大规模合作。

    美国紧接着也跟上了:

    “中国人民争取来了独立与自由,与美国先辈们一样值得尊敬。”

    此时美国还没有实施霸权主义,英国还是全世界老大,在欧洲没人敢与于英国有交战历史的美国交朋友,更别提大规模援助,美国正欲扩军,但苦于没有经验,中国这一仗,打出了威风,同时,这里面又有无数战术值得学习,美国就打算用自己强大的工业力量交换中国的技术,其实和德国一个目的。

    法国前不久刚刚和中国打过仗,动静不大,只发了个:

    “清帝国与日本帝国交战,清帝国取得胜利。”就再无下文。

    老毛子们最狡猾,看见英国用来制衡自己的日本被打成狗屎样,立马拍手叫好:

    “日本帝国的狂妄必然付出代价!”

    只有英国人反应最激烈,官方控制的各大报纸清一色登出:

    “大不列颠帝国将继续持续与日本的友好关系同时改善与清帝国的关系。”

    民间的几份报纸则发表声明:

    “敢阻拦大不列颠帝国的国家将永远消亡!!!”

    恐怕他们还不知道在二战后英国的境遇有多惨吧。

    世事变迁,呵呵。

    此时,喜羊羊在卫士们的护卫下走出安-124

    面对在机场迎接的清朝官员们奇异的眼神,他只是微微一笑,随后便走向早已等候的车队,好一副大将风范。

    好好休息上几个月吧……

    清政府早已组建了一支车队,不过,海南军还是用自己的,喜羊羊坐着一辆加了城市版装甲的悍马5,车队还有5辆架着127机枪的悍马护卫。

    李鸿章坐的是一辆福特量产型号的,海南军搞得这种汽车深受各国政要喜爱。

    今天他们要去北京在新搭建的广场,和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一起,检阅部队。

    这个广场的设计是海南军工兵旅旅长,从德国留学回来的肖刚华提供的,清廷为了自己的民意得分,接受了这个建议,在巨大的机械和天朝廉价劳动力的作用下,再加上以前有些基础,这个工程5个月就完成了。

    (备注:这五个月中间的事下面补充)

    广场为正矩形,其中南北长八百米、东西宽五百米,面积达40万平方米,可容纳六十万人举行盛大集会,被命名为“龙脉广场”。广场的北端矗立着雄伟的清政府大楼,朝鲜会战的伤亡人数名单统计出来后在李鸿章的授意下又在广场中央建立了一座高大的中华民族英雄烈士纪念碑,碑名由李鸿章亲自题写,碑身背面则由光绪皇帝泼墨挥毫题字:“从一八四零年至今,为了反对外敌而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中华民族各族英雄和烈士们永垂不朽!”纪念碑身两侧装饰着用战斧、松柏和旗帜组成的浮雕花环,象征中华民族英雄烈士的伟大精神万古长存。整座纪念碑用11000多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外表肃穆庄严、雄伟壮观。

    南端庄严肃穆地屹立着中华民族英雄烈士纪念博物馆,内设“凌烟阁”(仿唐太宗时期的“凌烟阁”),阁楼里记载着自1840年以来为中华民族复兴事业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和英勇捐躯的各民族英雄和烈士的名字以及他们的光荣事迹档案。清政府大楼和纪念碑之间是清代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巨型汉白玉塑像。

    庆祝典礼会场便设在龙脉广场,大道从广场中贯穿而过。广场北面有一片用汉白玉修切的河塘,内设喷泉流水雕塑,潺潺流动不绝。河上并排架着三座白石桥;再北面便是高高耸起观礼城楼,城楼前挺立着两根旗杆。此时广场经过修葺,各个建筑外表都用涂料最新喷涂过,可以说是焕然一新。清政府大楼前巨大的横标为“朝鲜胜利凯旋庆祝典礼”,两旁的标语东为“伟大的光绪大帝万岁!”,西为“伟大的中华民族万岁!”。

    主席台和观礼台设在民事议会堂大厦观礼城楼上。大厦屋檐下,十二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上是八面清帝国龙旗迎风招展,整个会场充满喜气和热烈气氛,现场各个重要岗位交通要道都已经被数千禁卫军和海南军牢牢把守,会场周围各个制高点都也被特战队控制。

    8月8日上午9时,各国记者,大使馆官员和很多北京民众齐聚,广场上热闹非凡,海南军宪兵部队在维护着秩序。

    上午9时30分,李鸿章,翁同龢,肃亲王,庆亲王,恭亲王,喜羊羊等清政府高级领导出现在观礼台上,闪光灯齐闪,同时,1个海南军宪兵团3000人进驻广场,找定位置。

    外围,狙击手进入一级警戒,直升机大队在3分钟内就可以赶到现场,全部都上了30机炮和40机炮吊舱。

    9点50分,随着一阵阵欢呼声,一阵阵万岁声,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出现在城楼上。

    群众下跪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各国使节也弯腰鞠躬致意。

    慈禧太后微笑着点头,让光绪去宣布仪式开始。

    10点整,光绪皇帝宣布,阅兵式开始。

    礼炮的声音响起,每一响都是50门礼炮齐放,总共放了20响,象征光绪皇帝上台20年。

    紧接着,两队海南军仪仗队迈259步正步(清朝建国259年),有力的走上升旗台,升起了清朝国旗黄龙旗和海南军战旗:金龙战斧。

    升旗仪式耗时1分50秒,同时国歌《中国男儿》奏响: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

    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翼翼长城,

    天府之国,取多用宏,

    黄帝之胄神明种。

    风虎云龙,万国来同,

    天之骄子吾纵横。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

    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

    我有宝刀,慷慨从戎,

    击楫中流,泱泱大风,

    决胜疆场,气贯长虹,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

    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翼翼长城,

    天府之国,取多用宏,

    黄帝之胄神明种。

    风虎云龙,万国来同,

    天之骄子吾纵横。

    旗上杆顶,曲毕。

    10时10分,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在此次阅兵总指挥喜羊羊的陪伴下,检阅部队。

    喜羊羊血脉喷张,吼道:“清帝国海南边防野战军集合完毕,请检阅!”

    光绪回道:“阅兵式开始!”

    在喜羊羊军车开路下,光绪的军车以中等速度沿着大道驶去,检阅部队此时都集结列队在大道西侧。一排排素质出类拔萃来自海南军各军种各兵种的待检部队官兵身穿新式军服的延绵数公里立于大道两侧,士兵们身体犹如标枪般纹丝不动,ak-47自动步枪紧贴在胸口,头部缓缓转动向光绪帝行注目礼。庄严的队列横竖斜都是一条线,握枪的姿势和转头的姿势都宛如一个人般,一张张年轻的脸上流露出自信和稳健。

    在他们身后,是一辆辆杀气腾腾的坦克、火炮、火箭炮、自行火炮等重装备武器。直让小皇帝血脉喷张。

    轻轻吸口气后,光绪帝有了皇帝的威严,神色凛然,郑重敬礼:“战士们好!”

    受阅官兵一起山呼海啸般回答:“吾皇万岁!”

    光绪帝道:“战士们辛苦了!”

    “为大清崛起!”受阅官兵的响亮齐回答,声音雄壮嘹亮如滚雷般响彻长街。引起现场群众又一次狂潮般的欢呼。

    十五分钟后,光绪帝回到城楼上,拿出了演讲稿……

    </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