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重生经济师

第三十章:诗会 1

    相传三月三是皇帝轩辕出生的日子,中国自古就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之后,三月三被定为上巳节,后代延续,逐渐形成了人民水边饮宴,郊外踏青的习俗。

    不过,对于江南的学子们来说,这一天还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那就是,江南诗会就在每年三月三举办。

    这一日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太白楼门口就已经很是热闹了。因为效仿古人观日出而悟的道理,每一年的江南诗会都是要在日出东方之时,统一拜会孔圣人的,然后才开始诗文的比试。因此每年诗会的清晨,都是最为热闹的时候,很多学子为了找一个好位置,通常都是大半夜就过来了。

    虽然现在只是四更时分,太白楼外面,已经聚集了很多学子了,他们成群,高声谈笑,个个看起来兴奋异常的样子,也有那独爱清净的,一个人默默坐在一旁。

    为了配合一年一度的诗会,除了太白楼之外,附近所有的酒楼都不打烊,通宵营业,就为了给学子们一个休憩的场所。

    终于,东方的天边开始显现出一抹鱼肚白,很纯很白,给人一种天马行空,心神迷离的感觉,仿佛整颗心都随着地平线以下的太阳似的,一点一点升起。

    所有的学子都停下了手里的活计,谈笑的也不再说话了,顺便再拍醒身边打着盹的同窗,纷纷走了出去,来到了太白楼面前的大街上。

    太白楼的大门打开了正中间的一扇,一个须发皆白的学府老教习缓步走了出来,高声唱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在此,诸位学子入内见礼!”

    (ps:其实大成至圣文宣先师这个尊号是清朝顺治帝给孔子封的,这里借来用一下。)

    话音刚落,太白楼的门全部打开。积蓄了一年的热情骤然爆发,学子们推搡拥挤,一拥而入,门口站着的太白楼伙计本来还想着上去维持一下秩序,谁知道刚上去就被人流冲了个东倒西歪,自顾尚且不暇,哪里还能管得了其他。

    眼看场面就要失控,忽然,从太白楼的楼上传来一声冷喝:“静而能思,治而方学。看尔等一副吵吵嚷嚷的样子,可还有一点做学问的样子,这么多年的圣贤书难道都读到狗肚子里面去了!”

    学子们正被其他人挤得心浮气躁,忽然听得有人厉声训斥,自然是极为不满,正准备驳斥一下。谁知道,一抬头就看见府学的张府学和扬州的陈刺史站在四楼上,手扶栏杆,正冷冷的看着下面,众学子不敢放肆,顿时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好了,你这脾气还是这般,一点事情就咋咋呼呼,这么多年了,看来着性子还是不够沉稳啊,回去没事多抄写几遍老庄。”一个淡淡的声音从张府学的身后慢慢传来。

    众学子一听那近乎于调侃张府学的声音,就知道好戏来了,都等着看张府学发飙呢。要知道,张府学可是一个老古板,平日里要求的严苛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府学里面的学子哪怕是犯了一丁点的错误,也会被训的狗血淋头,素有阎王面之称。如今居然有人敢公然调侃阎王面,这不是捋虎须么。

    谁知让底下众人惊掉下巴的是,张府学一听,不但不敢发作,反而连忙转过身去,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是是,学生这些年疏于自律,学业没有精进,脾气也不见好,让老师失望了。”

    众学子正在惊异之时,一个面容清朗的老者,走到雕花围栏前面,对着下面的学子缓声说道:“有功名的上去二楼,白衣学子在一楼,嗯,北方来的小子们,也上来二楼吧。诸位请遵守秩序,切勿造次。”

    张府学和陈刺史都站在老者的身后,一脸心悦诚服的样子,好像理所当然一般。

    学子中间有些年长一些的,失神的看着老者,脸色一下子变得精彩起来,嘴唇也在不停地哆嗦。

    忽然的,整个太白楼都轰动了起来,全部的学子脸上都浮现出朝圣一般的神情,眼神狂热的看着楼上的老人。

    “是名骅先生!”

    “天,名骅先生居然在这里!”

    “名骅先生,难道是我听错了么?”

    ·············

    如果要说谁是大晋朝最有学问的人,恐怕众说纷纭,难以得出定论。可是,如果要说,大晋朝谁在文人士子的心目中地位最重,最有号召力,那么,毫无疑问,肯定是文坛神话刘名骅刘先生。

    说起来,刘名骅的出身其实很低,十足十的寒门子弟。但是就是这个毫不起眼的寒门学子,创造了一个大晋朝的科举神话。

    从一开始的乡试开始,直到府试,刘名骅以其超群的文采学识,,接连拿下解元和会员,名动江南。《论贤人》《江南盐铁策》两篇策论,一写君子道德修养,一论国计民生,无不鞭辟入里,振聋发聩,一度引得江南地区洛阳纸贵。上了殿试,刘名骅一挥而就,又以一篇《强国十疏》,让先皇拍案叫绝,大呼得名骅,天下之幸矣。

    可是,刘名骅虽然得到先皇的赏识,却不得不迫于当时的外戚势力,将状元点给了太后的亲侄儿,刘名骅无奈只得提名榜眼。不过,在天下学子心中,刘名骅先生才是当之无愧的连中三元的状元之才。尤其是,刘名骅是从学风鼎盛的扬州脱颖而出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之后,刘名骅从翰林院开始,经由吏部小官,一直到吏部尚书,手握天下官员升迁大权,先后历经两位皇帝,都被称为肱骨之臣,备受倚重。在刘名骅花甲大寿之际,当今陛下更是执弟子礼,亲自为先生斟酒贺寿,为人臣子,可以说风光莫过于此。

    扬州张府学,其实说起来,也算是刘名骅先生的门生故旧。刚才正在向老师禀告一些扬州的教化事宜,老师也对自己赞赏有加,称扬州民风良善。没想着,刚一开门就出现这种事情,真是让张府学怒火中烧,忍不住出来厉声责骂。

    向下挥了挥手,示意大家安静一下,刘名骅先生接着又道:“不要耽误时间了,赶紧开始吧。今次的诗会,老夫将作为最后的裁判,就在五楼恭候诸位学子的大驾了。”

    (战场文学)

    </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