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科举入官途

分卷阅读146

    也不禁微微翘起。

    原本以为,自己看到的,肯定又是那些,老生常谈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心所向,方能长久”之类的,虽然明明知道,是对的,但是却让人,心中十分厌烦言论的皇上,此时却是,神情愉悦中,透出一丝,难耐的兴奋。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盖天道之于表者,附于悠悠众民之心,顾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也!

    好,好!原来如此,原来如此啊!”御书房里,传来皇上清朗,兴奋的声音,那其中蕴含的喜悦,与释然,让在御书房内外,伺候的宫人们,都不禁,心情跟着轻快,愉悦起来。

    看着皇上,毫无抵触,拿着试卷,欣然向下读去的任志伦,也不禁,在心中暗暗称赞,贺书渊小小年纪,竟然对人心,特别是上位者的心思,如此的了解。

    没有哪一个,手握天下的君王,愿意被民心裹挟,即使明明知道,顺应民心,是件极其正确的事情,但是,心中也会,不自觉的产生,抵触的情绪,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就难免会走偏,变得与民心,越走越远。

    可是,贺书渊的这篇文章,却十分巧妙的,从天地间的根本入手,指明民心,其实就是天道,在世俗间的具体体现,因此,顺应民心,其实就是,在顺应天道!

    作为天道之子的天子,遵循天道行事,本就是,理所应当之事,这样一来,皇上对于,民心的顺应,也就会少了,心里上的抵触。

    能臣是什么?拥有超出一般人的能力,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让自己的这种能力,被当权者,所赏识,所认同,最终,能够落到实处,否则,再强的能力,也不过是,空中楼阁,水中之月罢了!

    皇上兴致勃勃的看完了,贺书渊关于本届春闱,“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的经义策论后,又有些意犹未尽的,抬起头,看向站在,书案后的任志伦,笑着开口问到:“贺书渊所做的时务策论呢?想必,也定会,十分精彩吧!”

    任志伦被皇上,这么一问,也不由得笑着,点了点头,上前一步,将拿在手上,贺书渊所做的时务策论,平铺在皇上面前的书案上。

    皇上忙低头,迫不及待地看了过去。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其正无,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矣!”

    皇上呆呆的看着,眼前试卷上的字,只觉得头皮发麻,半响后,才低声,喃喃的自语到:“福祸相依,正邪反复,善恶有变,最终结果如何,全在…全在,朕的态度…”

    “风闻言事”这项制度,从最初,起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到现在,变得越来越,捕风捉影,弄得人心惶惶,让他内心深处,渐渐变得,迷茫起来,不知道,这项制度,到底该不该,继续实行下去,朝中一些,高官大员们,也俱是争论不休,最终,也不能,得出个,具体的结论来。

    所以,吏部尚书任志伦,才在本届春闱的时务策论上,出了这个题目,原本,也没想过,真的有人能够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只是想要看看,朝堂外的读书人,都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但凡能有,一丝的启迪,也是好的,可是没成想,贺书渊的回答,竟然真的能够,解开这团乱麻!

    他们一直以来,都纠结于,“风闻言事”这项制度本身,而没有考虑到,其他的问题。

    其实这项制度本身,没有任何的问题,而最终,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则是完全,在于上位者的态度!

    上位者,事无巨细,惨礉少恩,则人人自危,人心涣散;上位者,苛责言官,堵塞言路,则无人敢言,群臣静默;只有上位者,公正自持,真正做到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才能让这项制度,不偏不倚,非恶非善,只作为一项制度,发挥出,它最大的作用!

    皇上眼中的神色,渐渐变得,越来越清明,甚至有些熠熠发光,他突然之间,意识到,也许长久以来,他的身边,就缺少一个,像贺书渊这样,有着超强的能力,超凡的眼界与格局,冷静从容,大气沉稳,又能把建议和意见,完美的表达出来,不让人,反感和抵触的人在,他才会,常常觉得无力。

    回想起,自从贺书渊,在秋闱中,所作的那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时务策论起,他实际上,就一直,在帮助自己,解决各种,棘手的难题,皇上心中,渐渐浮现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几日后,春闱的成绩,出来了,贺书渊毫无意外的,夺得了,本届春闱的会元,仿佛众望所归般,并没什么人,觉得意外,倒是贺书渊自己,终于松了口气。

    本届的春闱,第一名倒是,实至名归,无人意外,可是,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却是,最后一名!

    霍荣钧这个,京城里,曾经有名的闯祸精,竟然,也高中了春闱,虽然是最后一名!

    勇毅侯简直要乐疯了,他从来也不敢想,自家只会闯祸的小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