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辛亥革命

第八节 失阳夏,而得天下

    第八节失阳夏,而得天下

    滚滚长江,满目苍凉,船头犁开雾霭弥漫的大江,向下游驶去,江面上偶有上游漂来的战场遗尸和军旗。

    下定决心离开武昌的黄兴正忧心忡忡地倚靠在船舷上,面江而思。

    而船舱内,徐宗汉跪坐在一把古琴旁,弹奏着一曲,居正、宋教仁等人都在听着她苦中作乐。古琴的音色悠远旷达,节奏舒缓而心绪不缓。

    宋教仁抬头看了一眼外面沉思的黄兴,起身出舱,上前去劝说黄兴道:“克强兄,既已上船,就将武昌的一切都抛到脑后吧,且回舱去听琴解忧。”

    黄兴摇了摇头,脸上尽显英雄末路的悲怆,木然无语。

    宋教仁也忍不住叹息一声,拍了拍他的肩膀,和他一起远眺大江辽阔的景致。

    这时候,船舱内的居正开口道:“宗汉,在南洋的时候,怎么没有听说你会弹琴呀?”

    徐宗汉笑了笑:“那时候整日忙碌,大家聚少离多,哪有心思弹琴?去把克强叫进来,我来弹一曲。”

    居正笑了笑,从船舱内走出来,大声道:“克强兄,你听。”

    黄兴却摇了摇头道:“汉阳失于我手,我心甚愧疚,岂有闲情听琴?!”

    宋教仁劝解道:“如今胜负未定,克强兄你也不必自责。”

    居正也上前劝解道:“宗汉弹琴用心良苦,怎么着你也得进去听一听,免得辜负了她一番心意。”

    “要听你们听,我不听!”黄兴猛地怒吼一声。

    宋教仁和居正顿时怔了怔,此时,船舱内的琴声正势,决定了英国对华政策的基调:稳定压倒一切。

    然而局势很快背离了英国政府的预期,武昌起义后一个月内,已有十一个省市宣布独立,起义渐成燎原之势。朱尔典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在10月30日给英国外相格雷爵士的电报中称:“运动的广泛性以及它到处获得胜利,使得以武力恢复国家原来面目的一切企图难以实现。”

    而袁世凯的复起,正是朱尔典乐于见到的,因为在他看来,袁世凯就是接替清政府扮演英国在华利益代言人的绝佳人选。

    11月27日,冯国璋所部攻陷汉阳。黎元洪通过葛福向袁世凯表达停战意愿。最终,在英国总领事签字担保后,袁世凯同意停战,计划是在武昌召集南北各省代表,会商和平条款。朱尔典十分赞成,他命葛福全力斡旋,同时牵头会同日美法德俄六国共同向清政府和革命军双方施压,促成和谈。

    北京,外务部袁世凯官邸客厅内。

    刚刚回到北京不久的袁世凯此刻正悠闲地坐在太师椅上,左手娴熟地把玩着阴阳球。坐在他对面的则是他的好友——英国公使朱尔典。

    朱尔典生于爱尔兰,为农家子弟,清光绪二年(1876年)来华,先在北京领事馆任见习翻译员,曾于各口岸学习领事业务,对中国官场相当了解。1898年升为驻华代理公使,1906年成为驻华特命全权公使。

    作为一个英国人,朱尔典的生命中倒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中国度过的,以至于身上都有了许多中国的痕迹。比如他的名字jordan,按照通常的译法应该叫“乔丹”,但是他却将之翻译为“朱尔典”——朱颜鹤发的朱,卓尔不群的尔,雍容典雅的典。十足的中国味道,可谓既达且雅。

    朱尔典素来与袁世凯交好,他们的交往可以追溯到甲午战争前袁世凯在朝鲜任职期间。在武昌起义之后,朱尔典致电英国外相格雷时就对袁世凯大加赞赏,希望让袁世凯当大英帝国在中国利益的代言人,并且夸口说:“在中国人民与满清王朝之间,没有任何人能够比袁世凯更适于充当调停者的角色……”

    正当袁世凯和朱尔典小声地谈论着他们的交易的时候,北洋之虎段祺瑞兴高采烈地走了进来,禀告道:“大帅,有好消息,冯国璋已经攻下汉阳了。”

    袁世凯闻言,顿时觉得眼前一亮,他伸出右手猛地一拍大腿,笑道:“哈哈,好啊,冯国璋没有让我失望!”

    还没等他从胜利的喜悦中缓过来,段祺瑞又有些丧气地道:“不过,张勋却把南京城丢了。”

    袁世凯闻言先是一愣,但是,随即却用右手又猛一拍大腿,更加得意地道:“哈哈哈,好啊!太好了,这可真是天助我也!”

    看着袁世凯有些反常的举动,段祺瑞不解地问道:“大帅,您……您这是怎么啦?”

    袁世凯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站了起来,一边在客厅内缓缓地踱着步子,一边教导段祺瑞道:“芝泉哪,记不记得我经常跟你们说的话,政治的得失绝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有的时候,盟友的失败反而会变成我们的资本。若是冯国璋拿不下汉阳,则不能挫革命党人之凶威;然而若是这时候张勋不失掉南京,则也不能夺朝廷之胆呀。”

    说完,不等段祺瑞回话,袁世凯又指着墙上地图道:“如果这些革命党的军队不堪一击,随便派个人过去,就能将他们击溃,你觉得朝廷还会有求于你我么?那么,这天下终究还是满人的。同样的,如果咱们手中的北洋新军不堪一击,那么这天下就会变成革命党人的天下。只有当朝廷和革命党势均力敌,互相顶着的时候,你我才有饭吃啊。”

    段祺瑞恍然大悟,道:“标下明白了,大帅的意思是要养寇自重,借党人来压朝廷,然后再拿手中的军队来压党人,以此从中渔利。”

    袁世凯露出赞赏的表情,对段祺瑞夸赞道:“北洋三杰,唯有芝泉你堪称智勇双全,不过还需磨砺啊!”

    朱尔典笑了笑,继续他们刚才的话题,为袁世凯出谋划策道:“袁大人,只要你和革命党和谈,我们英国就好介入了,到时候,我们一定会力主让袁大人你来收拾中国局面。”

    袁世凯坐回到椅上,眯着眼睛,未置可否。

    段祺瑞想了想刚才袁世凯的那番话,忽然想起一件事,脸色微变道:“糟了,大帅,冯国璋正准备一鼓作气攻下武昌。”

    “什么?冯国璋这个混蛋!”袁世凯不禁跳了起来骂道,“这么大的事怎么也不向我汇报?芝泉,你马上去给这个混球发电报,让他暂缓攻打武昌!”

    “是,大帅,标下这就去办!”段祺瑞匆匆离去。

    第二天清晨,汉口迎宾馆冯国璋指挥部内,一名参谋急急忙忙地跑了进来,口中嚷道:“北京急电,北京急电,大帅命令停止进攻武昌,准备与民军和谈。”

    “真是扯淡!现在我军攻下武昌犹如探囊取物一般,还和这些乱党谈什么谈?”冯国璋以为自己听错了,一把夺过电报,仔细查看。

    参谋小声嗫嚅道:“电文如此……”

    冯国璋白了他一眼,厉声道:“要是译错了,就要了你的脑袋!”

    正说着,又有一名参谋慌慌忙忙地跑了进来,还没看到冯国璋,就喊道:“大帅又来了两封加急电报!”

    冯国璋顿时充满期望地问道:“电报上怎么讲?是不是让我挥师前进,一举攻下武昌城?”

    参谋摇了摇头,有些畏惧地看了冯国璋一眼,道:“大帅说坚决不准进攻武昌城,外交使团已介入和谈。”

    冯国璋顿时傻了眼,不解地道:“外交使团?从什么地方冒出来的外交使团?”

    参谋回答:“是英国的朱尔典公使主张议和。”

    冯国璋没头没脑地一拍桌子,郁闷道:“还真要议和?大帅这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啊?”

    “统领忘了朱蒂皇了吗?”一位幕僚话中有话地说。

    一句话点醒了冯国璋,他一拍脑门子,万分悔恨地说:“唉,这小子坏了我的大事!当初应当宰了他!”

    攻陷汉口后,11月27日冯国璋又指挥北洋军攻占了汉阳。此一役后,冯国璋被清廷封为二等男爵。

    正当长江一鼓可渡、武昌唾手可得之时,袁世凯为了借用革命力量迫使清帝退位交权,密令冯国璋“按兵不动”。冯一时摸不着袁世凯的意图,并对袁产生怀疑,于是亲自赴京托人向隆裕太后启奏,请求拨给饷银四百万两,可独力平定“叛乱”。太后表示,四百万两饷银一时难以筹划,但可以先拨发三个月的饷银,并准备临朝时召见冯国璋。不料袁世凯抢先一步见了太后,使冯国璋的如意算盘成为泡影,甚至还差一点被袁世凯干掉。

    不久,段祺瑞迅速抵达汉口,接替冯国璋的职务指挥北洋军。</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