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与日月运转的轨则,黄帝命大挠研究观察的结果,认为由于天的五行,自分阴阳的功能,而且有直接”干扰”、”干与”地球的作用,便定天干为十位的名称,叫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做为太阳五星与地球物理关联规律的符号,唐、宋以后的阴阳家,把天干叫”天斡”,这个意义便略有不同了;同时,认为地球物理的变化,由于承受天干的功能,自身又有阴阳互变的作用,便定出十二地支的名称,叫作”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做为太阴月亮的盈亏出没,与太阳及地球关系的规律符号。至于十二地支的观念,在印度上古的天文学说,约当中国周、秦前后时代,也有同样的意思,不过,他们不是用抽象名辞的观念作代表,他们是用十二个动物来表示,后来到了汉代,印度学术思想,随着佛学而传入中国,彼此互相融会,就有用十二生肖来代表十二支的作用,因此成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犬猪”等十二生肖。地支这个名称,本来的意思,是说地球物理本身,既然承受了天干的关系,又互变而产生地球自身支持万物生命的功能。后来术数家们,又改称它叫”地枝”,便与”天斡”相配,因此在观念上,便把它的作用,变成像一颗树的枝干一样了。
上古对于天干地支的学术,正如五行、八卦一样,都是数理逻辑、符号逻辑的结晶,以科学的精神,对于自然现象的数理观念,然后归纳为一个理念,便创立这种抽象的逻辑符号,使人们对于错综复杂的宇宙,和万事万物变化的法则,多到大如天文数字的无限量;小到细人无间的不可知,都能够在归纳这些抽象的名辞之中,求出答案,而且容易记忆,也可以普及。后来大家不知道这些学术思想的背景,就流为江湖末技的术数,所以便把它的价值,落到零度以下去了,古人把天干、地支的数理观念,综错起来,构成一套代表时间、空间、统计象数的方式,便叫做甲子,那是把天干十位,和地支十二位的单数(阳数),和双数(阴数)联合起来,由第一组”甲于”的开始,循环轮转,便有了第六十位数”癸亥”的总和。宇宙万有事物的开始,它的内涵,都具有如草木生发的力量,欣欣向荣的功能,那便是”甲子”的理念,最后的归结,犹如水性冻藏凝结的作用,那便是”癸亥”的理念,这种六十位数轮转的法则,构成一个整套的观念,便总名它为”甲子”,后世也有人把它叫做六十花甲。汉代的道家与儒者,把它和阴阳五行,八卦等术数的数理观念联合起来,统统归纳到以《易经》的卦象做代表符号,于是,便有易学象数”纳甲”的名称了;用它来解释中国历史哲学,用它来统计人事世事过去的情形,推测未来的演变,便形成两汉的谶纬(图谶)之学,后来愈演愈繁,而且各家的计算方法又不相同,所以便把它的价值,被一般躁失者,轻轻送进荒唐的档案里去了。
此外,在道教方面,取用古代传承的阴阳、五行、八卦、天干、地支的六十”甲子一,加上宗教性的天神天将、九宫数学等,便构成”奇门适甲”的神秘术数;把六丁、六甲、六戊等数理逻辑的符号,加上天文二十八宿的观念,穿上玄女天童的法服,就形成腾云驾雾,撞憧往来于不知其所以然的幻想里,造成旁门左道,套进画符念咒的符箓,从此一人传虚,十人传实,摇身一变,便变成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幻术了。然而不管道家与道教,对于原始科学而哲学的天人宇宙观,怎样的转变,它的原始本质,是从天文物理,与地球物理的研究观察而来,毫无疑义,决非向壁虚构,徒托空言而已。
汉、魏以后,由道家学术思想的内容,演变而成为道教以后,对于天人之际,与宇宙万有的法则,仍然以这几套罗织而成的”纳甲”思想做基础。但是道教对于天庭与人世间的关系,在汉、魏以后,受到印度佛教传入的影响,便自创立另一个世界的天人观念了。由东汉开始,自张道陵创建五斗米道,便把战国、秦、汉以来的”方士”学术,一变而成汉末的”道士”思想。起初他们把汉代现行政治地理的区域,指定名山洞府做中心,重新自作主张,划分天人管辖区域,隐然含有宗教政治的革命作用,这在三国时期,由张道陵的后裔,东川张鲁手时,已经普遍展开。他们把中国划分为三十六个名山,为神仙的洞天,七十二个名胜,为仙人的福地,每一个洞天福地,都划分与自古以来的隐士与方士们,也就是后来被道教所追认的神仙手里,认为那一区域中的天曹、地府所属的鬼、神,都受这一管区的神仙所管辖。例如江淮所属的句容山,便是属于汉初神仙三茅真君的管区,山有三台,又分属其兄茅盈,与其弟固与衷的所属,因此,后世道家的法派,便有茅山派的-支,大茅山有华阳洞,也就是后来梁朝有名的隐士神仙陶弘景隐居的所在地。他们把这些主管的隐士神仙们,自由地加以封号,不管他出身为平民或将相,有的称为真君,有的称为真人,由此可以了解东汉末年紊乱的局面中,在民间社会与知识分子结合的另一面,早已隐然有宗教政治革命的思想。他们由逃避现实而想超越现实,要想建立一个自由天地中的精神王国,犹如西方自罗马帝国建立前后的教廷组织差不多,如果仔细研究东西方文化演变的迹象,处处发现有东西南北共同循环的法则,好像日月的运行,在时间的影响上,略有先后的不同;也像山川风物的异样,在空间上,各自构成一副不同的画面而已,这也是题外文章,不去说它。总之,这种天人思想的背景,仍然渊源于上古文化《书经》学系中,类似宗教思想的来源,他们把上古重视”封禅”,尊敬天地鬼神,与祭祀山川神只,以及对于自然万物崇敬的心理,扩而充之,向上提升,便变成汉、魏以后,道教天人之际的组织思想了。不过有一点须特别注意的,无论他们如何地变,如何地布置天地鬼神的局面,仍然以人道文化为本位,只是提高人道的价值功能,由修善道而上升为神为仙,由修恶道而下堕为鬼为厉。
到了魏、晋以后,由北朝北魏的寇谦之等道士开始,为了抵抗当时外来宗教,如佛教的关系,便多方设法,积极建立道教,于是,把道家原始关于天人的物理思想,变成气化天地的观念,后世所谓”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便是这种理论所形成。再加集合各方道士关于天人的信念,综合起来,便有吴天上帝、无始天尊等天庭的主宰名号出现。这种天庭的组织,是从《书经》学系与《礼记》思想而来,依照周官的体制,与古代天文学上三垣、二十八宿的观念,组成一个完整的上帝天庭。本来在兵家所用的星象学上,主属军事和战争的太白星,又变成与太白长庚星的关系,化为一个慈眉善目,白发苍苍的天上和事老。老子与释迦牟尼所管的教务,等于天上的三公元老院(顾问),各自另有自由的区域。由《穆天子传》与《汉武外纪》等所说的西池王母(后世也有混称为”西方圣母”的),后来又变为玉皇大帝的母子关系,做为天上人间,孝道事亲的模范。南斗星君主寿主生,北斗星君,主死主杀等的观念,难以尽说。
唐、宋以后,对于道教教主的太上老君(老子),又仿照佛教教主如来有三身的说法,便变为老子一气化三清,成为玉清、太清、上清的三身。总之,如果详细清理自汉、魏以后道教的天庭组织,神帝神鬼的户籍,与天上政治体制的系统,也如我们历史的帝王政治体制一样,历代都有变更,难以细说,但也很富于传奇的趣味。后来加上天有三十三天,最高的天主为玉皇大帝,地狱有十八层,而分属于十八地阎王所管理。人世间的帝王,介于天帝与地府的阎王之间,他死后的灵魂,先见阎王,由阎王陪同去觐见王帝,再来审判他一生的善恶,受到赏罚的判决等等观念,都是由于佛教天人思想的传入而建立的,例如:阎罗王的名称,便是印度梵文的外来语。可是到了元、明之间,民间社会小说,如《封神演义》等出现以后,便拿周朝武王伐纣的历史故事做中心,编了一套姜太公(吕望)封神的剧本,玉皇大帝与山川鬼神,以及厨房、厕所,一一封了主管的神只。因为姜太公的大公无私,最后忘记了自己,没有神位可封,结果,只好把自己封为社稷坛的坛神。我们由这个历史故事,牵上天人关系,在非常有趣的神话中,始终可以看到中国人道文化深厚的一面,即如道教建立以来的宗教学术思想,也始终没有离开人文文化的本位。
至于现在民间所流行对于鬼神的信仰,严格地说来,非常复杂,往往神佛不分,神道不分,始终在《封神演义》、《西游记》两部小说中过活,要分别中国民间的真正信仰,也正如中国文化一样,很难严加区别,即如现在民间的一般迷信,究竟要哪一个宗教来负责?他们所信仰的神,应该属于哪一宗教?都很难说。不过,在这里,我们可以了解中华民族另一面的伟大精神,因为在我们的历史观念上,过去虽然没有宪法明文规定”宗教信仰自由”,事实上,已早在五千年来,便不成文地承认”信仰自由”,我们不管是外来的宗教信仰,或自己的宗教,只要道理是教人为善,有益于世道人心的,一概请上座,受恭敬,从来没有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变成仇恨,只有互谅互助,相辅相成的维护人道的教化。为宗教而大动干戈,为宗教而伤及情感,决非中国文化本来的精神,希望我们后世的子孙,应该多多谅解这种伟大的胸襟。例如现在流行的某一派道门,姑且不管他的教义是否准确,但是他是把孔子、老子、释迦、耶稣、穆罕默德,统统供奉在上,扩充唐、宋以后三教同源的口号,成为五教同源的呼声,这种表现,只有中国文化的气度做得到,这才是真正自由民主思想的象征。事实上,这一作风,已经传到美国去了,近年以来,在美国。已有这样类同的新兴宗派出现,我认为二十一世纪的宗教,必定要走联合宗教阵线,大概不会太远了。
同时,在这里附带地说明,中国文化,对于人伦道德善恶价值的赏罚,在民间社会,自有一套自由民主的主张,自有是非的公论,这是受道教思想的影响,例如,对于乡村社会的善人,死后值得纪念的,便自由封他为土地神,一个好官死后,便自由封他为城隍神(等于人世阳间县长,行政区域首长的职位)。例如,一生以道义义气为重的关公,后来便自由封他为神,一生以精忠报国为重的岳飞,也封他为神,做官而公正廉明的如包文正,也便封他为阎罗王,凡此等等,只要多读历史与地方志(省志、县志等),到处可'以找出民间社会对于善恶赏罚封神的公论,这是中国文化,自周制以来评定帝王官吏与读书人等死后功过的判例”溢法”的另一面,是属于民间的封溢思想,非常值得重视。因此,它影响我们过去社会教育的思想,对于做人处世,伦理道德的观念,不要主管官的管理,就自动存有生死荣辱的警戒,也是由于这种天人如一的多神思想而来,其中的成败得失,是非因果的关键,与教育政治的关系,究竟价值如何,很难下一断语。
(二)道家神仙修炼的学术思想
在前面已经讲过,道家的学术,渊源于上古文化的”隐士”思想,而变为战国、秦、汉之间的”方士”,复由秦、汉、魏、晋以后的神仙,再变为道教的道土,到了唐、宋以后,便称为”炼师”;这一系列的学术思想,但从表面看来,有了几个阶段的改变;而在实质上,却是一脉相承,并无多大的变更,只有循历史文化发展的途径,吸收其他外来的学术方法,扩而充之而已。道家学术思想的中心,便建筑在这一系列修炼的方法上,道教因袭道家的内容,也就是用这一系列的学术思想做根基,现在让我们做综合性的介绍。俾可稍知举世所认为神秘难测的道家,它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
1.道家与道教对于人生意义的估价
我们在平常,只知道中国文化,代表儒家的孔、孟学术,尽量在阐扬人文道德的思想,提倡以人文为本位,构成五经六艺人文哲学思想的体系;但是忘记了,由上古历史文化的传统,与五经学系的关系,及诸子百家散佚保留着。我们祖先留给后代子孙的人生科学的学术思想,而且被任意随便抛散,实在非常遗憾。
大家都知道,古今中外的哲学,都在研究宇宙人生的问题,想在其中求得使人类得到永久平安的对策,然而哲学思想,正如宗教信仰一样,都是基于对人生的悲观,对世界的缺憾而发出,虽然哲学与宗教一样,也都是现实人生,与现实世界问题而努力,可是它的最终要求,与最高目的,大体都是为了研究生死问题。尤其在宗教思想上,正如一般人所说,都为死的问题做工作,鄙弃人生,而否定现实,果然他们也在尽力善化人生,美化现实,但它的目的,仍然是把现实人生努力的成果,做为死后灵魂超脱的资本,换言之,宗教与哲学,大致都站在死与灭亡的一边喊话,呼唤灵魂的升华。只有中国文化,根据《易经》学系的思想,与这种精神,大有不同之处,因为生与死,存在与灭亡,只是两种互相对待的现象,等于一根棒的两端,也犹如早晨与夜晚,如果站在日薄崦嵫,黄昏衰草的一方,看到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情景,一切只有过去,没有未来,实在充满了无限凄凉的悲感。然而站在晨朝的东方,”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的一面,看到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源头,永久会有明天,永远有无尽的未来,实在给予人们有无比的生气,无穷的远景。中国文化《易经》学系的思想,便是从生的一端,观看宇宙万有和人生,因此而建立”生生不已之谓易”的观念。
上古两大文化的主流,道家与儒家,便从这个生命无穷的哲学基础上出发,认为人本生命的价值与人类智慧的功能,对于缺憾的天地,悲苦的人生,生灭的生命,都可以弥补天地物理的缺憾,于是便确立人生的目的与价值,是有”参赞天地之化有”的功能。换言之,人这个生物,有无穷的潜能,如果自己把它发掘出来,就可以弥补天地万有的缺憾。道家的学术思想,基于这种观念而出发,认为人的生命,本来便可与”天地同修(龄),日月同寿(命)”,而且还可以控制天地,操纵物理。可是为什么不能发挥这种潜能?为什么自己做不到呢?1由于人类自己不能认识生命的根源,被外物所朦蔽,被七情六欲所扰乱,'随时随地自己制造麻烦,自己减灭寿命。2由于不知道延续补充的原理,只知道减少的消耗,不知道增加的妙用。到了战国时期,因为时衰世乱的刺激,国为自由讲学风气的盛行,因为民间研究学术思想,渐为上流社会所重视,于是燕、齐之间,笃信这种思想观念的方士们,有的从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的研究,认为人身生命的规律,是与天地运行不息的规律相同的,便建立一种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在这种方法的总则之下,有的做物理、生理的研究,有的做化学药物的研究,有的做锻炼精神、颐养神气的研究,有的做祭祀、祈祷、净化思想信仰的研究,花样百出,各执一端。可是,这只是举出他们对于人生修养的方术观念而言,他们从这种方术观念出发,至于立身处身,用在对人对事的观点,也各有一套思想和理论,就构成诸子百家异同的学说了。我们姑且不管这种绝对而崇高的现实理想,是否真能做到?至少,这种对于人生价值,与生命具有伟大功能的观念和理论,实在在世界文化思想史中,是史无前例,只有中国一家一一道家首倡其说。过去中国医学的理论基础,完全由道家这种学术思想而来,因此,在魏、晋以后,医家不通赐经》、《内经》、《难经》与道家学术的,便在医理学上,大有欠缺了。
2.方士思想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新兴流行的”方士”思想,在只知穷经读书的学者,除了坐以论道,讨论人文的思想以外,完全缺乏科学兴趣,不加重视,甚之,笑为荒谬不经、一概鄙弃,而在通人达士的上流人士,也与愚夫愚妇一样,便多多少少受其影响。于是,当时流行的”养神”、”服气”、”饵药”、”祀祷”等风气,便逐渐普及,等于这个科学时代,不管懂不懂科学,原子冰淇淋、原子理发,也随科学的风气,随口乱喊一气,尤其如美国,科学的幻想小说,犹如《封神演义》一样流行。现在我们只把当时道家方士思想有关的著名学说,分类举例加以说明:
(1)养神论者的理论与方法:当然首推老子,例如老子所说养神论的原则,便有:”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老子讲出这个谷神,后世有些旁门左道的道士与炼师们,便把它生拉活扯到医学的范围,弄到身体的生理上去,认为这个”谷”字,便是”榖”字,”榖神”,一种解说是脾胃的神(道士们称它叫中宫的部分),一种解说是榖道(大肠与肾脏的衔接处),于是使忍屁不放,紧撮榖道,认为便是合了老子的道法,修炼”谷神”的妙术。其实,老子所谓的”谷神”,只要细读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的道理,便可知道他所说的:”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的方法论,便是”谷神”的注解了。能把心神宁谧,静到如山谷的空旷虚无,便可体会到”空谷传音,虚堂习听”、”绵绵若存”的境界了。魏、晋、隋、唐以后,道家”存神养性”的方法,配合道家医学的《内经》,与道教所造的《黄庭经》,就又产生”内机返照”、”长生久视”的理论。所以”内视”与守肚脐眼的方法,都是后世道家修炼的事,并非禅宗的术语,如果有人弄错了,应当注意。
那么,道家所说的神,究竟又是什么呢?这在战国时期的子书中,存有很多同异的说法,姑且举几个例来说明:《易经·系传》:”神无(无)方,而易无(无)体。”后来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说”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司马迁在《律书》中,更加发挥说:”神使气,气就形。””非有圣人以乘聪明?孰能存天地之神,而成形之情哉!”司马氏父子所说的形神问题,与黄帝《内经》太素本神论篇中,岐伯所说。的形神论,原则一致,如:”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痛,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复不知其情,故曰形。”又:”神乎神,不耳闻,目明,心开,为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见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日神。”这些有关道家思想所说的神,都不是宗教性质所谓的神,而且这些神的理论,是科学的,也不是纯粹哲学的,但是它不是物理的唯物思想,它是神能驭物,做为生命根源心物一元的思想。到了道教《黄庭经》的手里,这种原始道家生命的神论,便被它穿上道袍法服,绘上鬼神的脸谱,站在人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每一|岤道里去了。于是,依照《黄庭经》思想的观念,我们这个生理的身体,简直成了一个神的神秘世界。如果用它来解释儒家思想、《大学》、《中庸》戒慎恐惧的理论,培养诚敬的心志,倒是最好的注解。倘使从纯粹道家原始科学思想的观念看来,这种贯串生理与宗教性质的学问,实在为世界宗教思想史上独一无二的境界,在此不及细说。
(2)养气与炼气论者的先声:在周穆王之后,到东周开始,至于春秋期间,道家方士们的修养方法,是偏于养神的,到了战国时期,因为医药的进步,药饵、炼丹的方术盛行,因此道家修炼的方法,从专门主张养神的阶段,便进入兼修”形神俱妙”,偏重服气、炼气的阶段了。在这个时期,为道家代表者的庄子,便随处并论”形神俱妙'的方法与理论,所以同为道家宗祖的老子和庄子,他们的学术思想,虽然脉胳相承,而在理论的旨趣与方法上,便有异同之处了。庄子说的养神原理,大致不外忘物忘身、视生死为一贯,齐物吾于无形,而在方法上,却特别提出”斋心论”与”坐忘”论,为养神合道的根本,使其能够到达”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的境界,然后才可以”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比起老子的道妙理论,已经演进得相当具体。可是他在养神以外,又同时提出养气的方法,说明:”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以及”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等理论,随处说明气机存在的作用,与生命关键的道理。庄子这种学术思想的发展,显然是受到”方士”思想的影响。不但庄子是如此,与他先后同时,认为是直承孔子,行仁由义,当今天下,舍我其谁的孟子,在他的学说之中,讲到修养的方法,也显然是受到道家”方土”养生思想的影响,与孔子原来平实的学说,已经大异其趣,与曾子的”慎独”与”诚意”,子思的”诚明”和”明诚”的养神方法,也大有不同。孟子在修养方法上,干脆提出养气的言论,所谓:”夫志,气之帅之。”乃至特别提出由养其夜气而至于平旦之气的气象,然后可养到至于浩然之气,而充塞于天地之间,而且更具体地说出养气进修的程序,如:”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等言论,无论如何,在孔子、曾子、子思传承的修养方法理论中,实难找出类似这种线索的。
经历两千年来的道家炼丹学说,始终不出气的范围,一般想求”长生不老”,效法修道的人们,吞吐呼吸,熊经鹤伸,天天在吐故纳新而炼气,做为修道的张本,那么,道家所谓的气,究竟是什么东西呢?也经常有人问我,服气,应该归纳到哪里才对?或为下丹田(脐下)?或为中宫谓腔部分)?殊不知这个身体,犹如一副内外通风的皮袋,装进许多骨骼,腑脏,全部神经系统,血液与内分泌,牵一发而动全身,到处都是流行无碍的,譬如一个皮球,当你打气进去的时候,你想把气集中停留在皮球的某一固定处所,是可能的事吗?如果不可能,那么,吐纳呼吸的炼气术,等于是通风作用,藉以做到吹扫清洁的运动而已,那里可以积气炼丹,而得”长生不老”的成果呢?印度一部分瑜伽炼气术的理论,认为空气当中,充满了日光能,以及许多不可知的物理养分,可以增加人的寿命。殊不知血气当中,固然存有许多营养人身的作用,譬如氧气,如果过分吸收得多了,它也会变成有害无益的,日光能吸收得太多了,也是会改变人体的形质,乃至可以引起不良的后果。总之,这些理论,都是似是而非的妄语,实际上,都被”依文解义”所膝蔽,并不真能了解道家的意义,所以魏、晋以后的神仙家们,生怕大家误解气字的意义,更独创一格,把这个气字,改写成”炁”字,这样便是后世道家另一派的旁门,专以拆字方式传道的一种先趋。这个从无”无”火而组合成的”炁”,也就是道家,用来说明此气非空气的道理。另有一种观念,把氣、气、炁三个中文的字,做了三层解释,认为有米的这个氣,是指呼吸的氣,不加入米字的气,是指空气的气,只有无火的炁字,才是道家所讲的气。什么才是道家气字的真正含义呢?那便是专指生命本有的一种潜能,并非是电,也非原子的作用,我们站在现代的观念,借用现代的知识,只能为它借用一个物理学上抽象的名辞——”能”,做为暂时的解释而已。由此而知,所谓吐故纳新等炼气的方法,并非说它对于健康养生没有用处,只能说道家用吐故纳新的呼吸术,不过像是借用一根火柴,靠它来点燃自身潜能的一种方法而已。
我们对于这些太涉专门的解释,为了节省时间,不能多说,现在继续说明战国时期的道家,由”方士”们提出”形神俱妙”的服气、炼气的修养方法以后,便由”方士”的观念,提升到”神仙”的境界,其中开始划时代的信念的,又是庄子;在传统的信念中,对于道高德妙,成为君子、大人、先生、圣人,无形中把它变为人位当中的至高标准。庄子由此标准再向上提升,便创立了”至人、神人、真人”的名号,如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后世道家与道教,用以称呼得道的神仙,叫他为”真人”的,便是从庄子的观念开始。我们要知道,在庄子全部思想的观念里,如果一个人达不到这种神人的境界,便是做人没做到顶,所以不能称之为至人,因为做人既做不到人的最高境界,所以芸芸众生,统统都是假人,也就是后来道家思想所谓的”行尸走肉”而已,并非”真人”。庄子这种对于人生价值,和人格升华的标准,陈义实在太高了,在一般人而言,可以说只有可望而不可即的成分,所以大家便认为他和所有道家的思想一样,只是一种理想主义。其实,把人生生命的观念,提到和宇宙的功能一样,何尝不对,只是人类既要自尊自大,又不够伟大,所以就自卑而不敢承当而已。那么,他提出”真人”、”神人”的境界是什么呢?如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吹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庄子像这样描述”神人。的话,屡见不鲜,有的地方便说”神人”,是乘日月以游行,比乘云气还要扩大,因为他提升了人的境界与价值,所以居高临下,凭空鸟瞰,便自然而然的鄙弃世俗,卑卑不足道也,所以他说,像这一类的”神人”,只要用他的残渣废物,就可以制造出许多圣人,其他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如云:”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
(3)服饵者的理由:说到服饵者,在古代道家学术中,也有叫他为”服食”或”饵药”等等名称,总之,这是道家”方士”演变而成后世丹道派的”炼丹”,与服食丹药而成神仙,道家物理科学而哲学的正统派,也便是中国上古原始的科学知识,对于物理的观念,引用到生物生命学的理想,企图以药物改变身心生理的气质,延伸人的寿命,至于羽化而登仙的要求。他们是世界上打开化学纪元的先驱者,也是初期药物学研究的主流,这种以药物服饵为主的道家流派,才是战国时期所称为正牌的”方士”,同时也包括了医学的人士。因为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从儒家思想的观念出发,对于从事济世活人医药的人们,一概叫做”方伎”之士,向来把他们与”方士”并待,他们在儒林中,并无地位,也不受重视,有时还把他们列入佛、道一样,鄙视他们为江湖末技,因此,在明、清以后,有许多学者从医的,便特别标榜自己为”儒医”的招牌,以争取学术的地位。关于服饵方士派的理论,约有两个理论、三项种类、三个程序:
所谓服饵丹药的两个理论:1他们认为人身便是一个细菌的世界,四肢百骸,五脏六腑,都充满了细菌的生命活动,他们以原始的观念,命名这种细菌的种类,都叫它为虫。在中国古代相传的医药观念上,素来便把人的身体分为上、中、下三焦;大约由头部至肺部,为上焦;自胃部到横隔膜,为中焦;从横隔膜以下,包括肾脏系统及大小肠、膀胱等为下焦,这三焦所有的寄生虫,便统统命名它为”三尸虫”,而且还为”三尸虫”的种族,取了名字,叫做彭琚、彭质、彭矫。后来道教,比较客气点,又称它为”三尸神”。又例如说:”上虫居脑中,中虫居明堂(眉眼的中间),下虫居腹胃。上尸虫伐人眼,中尸虫伐人五脏,下尸虫伐人胃命。”综合起来,便叫它为”三彭”。所以他们锻炼矿物药品,如水银(硫化汞)、砒霜、硫磺等五金八石的毒药,经过化学的提炼而凝结成丹,吞服求仙,也就是为杀死”三彭”的杀菌作用。我们姑且不论这种理论是否正确,但在二千多年前,根本还没有现代科学影子的时代,公然有了这种医学的理论出现,你能说他是绝对没有科学思想的根据吗?2除了服饵丹药,消灭”三尸虫”的观念以外,第二个思想,便是认为这个血肉骨骼系统的五脏六腑,是容易感受外界物理作用的损害而生病,如寒、温、暑、湿与传染病的侵袭,如果把这个人身生理所有的机能,换成黄金、白银一样的体质,当然就可以活得长久了。因此他们研究矿物药物的化学,把铜铁制成黄金,(因为秦、汉时代,所谓黄金,大都是赤铜,真正的天然黄金很少,所以要化学制造,因此中国的炼金术,也是世界科学史上最早发明的冶炼技术,后来由阿拉伯人,辗转传到欧洲去的。)再用某一种天然植物的成分,把纯净黄金化为液体,渐渐吞服下去,使它慢慢吸收,久而久之,便把所有生理的机能,整个换成黄金的体质,当然就可以长生不老了。你说这种思想,多么可笑?然而真可笑吗?不然,凡是科学的发明,都是等同儿戏的幻想而来,我们在没有证据以前,只可以取保留存疑的态度,可是,你一定会说,吃了黄金不会中毒吗?会的,黄金中毒的成分还不太严重,如果不把黄金化成液体,肠胃穿孔的情形,随时可以造成,”方士”们对于解救黄金中毒的药物,早在两千多年前,已经研究出几种,可惜有的已经失传而已。至于炼铁成金的方法,在后世还有流传,据说,现代有人试过,果然可以炼成,可是现在天然的黄金太普遍了,用这种化学炼成的黄金,成本比天然的黄金还贵。所以没有用处,这是见之于现代人研究道家修炼报道的事实资料,随便一提而已。我们听了这种道家”方士”学术的思想,看来非常可笑,同时也很有趣,当然不会使人相信,但是现代的人,想用血清等药物挽回人身寿命的理想,到今天还未正式试验成功以前,岂不是同样值得怀疑吗?科学家的精神,是由幻想、理想中寻求理论的根据,然后再拿理论来求证实验的,所以我们对于这种道家”方士”求”长生不老”的理想,姑且把它当作科学小说的观念来看,不加可否为妙。
讲到这里,我们顺便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我们过去的历史上,许多帝王、名人,例如汉、唐、明、清几位笃信道术,服用丹药的帝王,以及名人如韩愈、苏东坡、王阳明等人,都是服用道家”方士”的丹药而促成速死的,这是什么理由?在这里,我要忠诚告诫各位迷信现代成药,尽量服用补药,与专打补针的朋友们,应该同在这个问题上,予以相当注意。”方士”们发明锻炼五金、八石等矿物质的药品,在医药的价值上,与在人身上做物理治疗的用剂,只要用的适当,不但没有错误,而且极有价值,但是,这类从矿物质提炼出的药品,都是燥性的,而且具有强烈的挥发生理生命机能的功效,与现代某一类多种维他命等的成药,有殊途同归之妙。在真正道家”方士”们的服用方法上,第一重点,必须要在心理行为上,彻底地做到”清心寡欲”,对于男女性行为,与贪吃浓肥、富于动物肉类等食物的欲望,已经绝对不生贪恋的作用,才能开始服食。否则,这种药物,一吃下去,具有强烈的壮阳作用,必然促进性机能的冲动,这对于那些帝王,与名公巨卿们,终日沉湎在声色场中,与醇酒美人打滚的富贵生活中人,无疑地便成为催命剂了,那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第二重点,道家对于服用这一类丹药的条件,必须先要炼到神凝气聚,可以辟谷而不吃人间烟火食的程度,才能吸收融化,否则,或因食物相反而中毒,或因药而得病死亡了。总之,一般服用丹药的人,不能断绝”男女饮食”的欲求,相反地,还想靠丹药的功效,以达到”男女饮食”玩乐的要求,那么,”服药求神仙,反被药所误”,这是必然的结果。大可不必把这些烂帐,一律记在”方士”们的名下,你说对吗?
关于服饵丹药的三种类。自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