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三国传奇谋士

三十八、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2/3)

    “平身吧,赐坐!”,汉灵帝看到袁歌和吕布均是相貌堂堂,一身正气,满意得点点头,让身边的太监搬来两个坐垫,以及两个小檀木桌子,摆放在武将队列中比较靠前的位置。

    “前段时间,坊间传来消息,神威将军袁歌在并州拥兵自重,意欲同黄巾合作,我便深感不可置信。

    想袁将军乃我大汉骁将,年纪轻轻便已功成名就,前途无量,又岂会与那黄巾同流合污?

    可造谣之人言辞凿凿,又数量众多,寡人不得不命人前往并州查探真伪,召袁将军进宫一证究竟。

    没想到袁将军深明大义,竟提前出发,不顾天气严寒,大雪封路,过孟津关,主动来到洛阳,来到文武百官面前自证清白,此等做法,此等胆魄,实在是让寡人震惊,令文武百官佩服,袁将军忠心汉室,可鉴日月。

    寡人必定严查造谣之人,统统斩杀,谁敢包庇,同罪论处,还袁将军一个公道。”

    汉灵帝的话抑扬顿挫,中气十足,身上多年为帝的上位者气势震慑百官,让人不由生出惧意,丝毫看不出被酒色掏空身子的模样。

    诸葛亮所述的《出师表》中,有叙述:“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见了真正的汉灵帝,袁歌发现这评价有些偏颇。

    若算上上次让丁原写信,请汉灵帝出兵抵抗西羌进攻,袁歌与汉灵帝两次接触,发现他还是有一些可取之处的。

    不过想到他认宦官做父母,掀起党锢之祸,卖官鬻(yu)爵这些事,想洗白基本是不可能了。

    刘备此人不过一个卖草鞋的,后期才慢慢发迹,对灵帝的了解仅限于道听途说,那般说辞倒也说的过去。

    历史上灵帝驾崩的时间是189年5月,算一算还有五年半,倒也足够他施展自己的计划了。

    袁歌跪坐在地上,举起桌上的酒杯,朝灵帝敬了一敬,“圣上如此厚爱微臣,臣定不负圣上所托,为圣上摆平四周敌,横扫八方国,扬我大汉天威!”

    袁歌说完,将杯中美酒一饮而尽,灵帝被袁歌情绪感染,也将杯中美酒大口喝下,,动之以理,言辞之恳切,声情并茂,让文武百官不自觉地代入袁歌的角色,思考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又该如何自处。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尤其推崇孝道,经常有孝子守孝三年九年,感动一方,进而举孝廉为官。

    若有官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一旦被人知晓,必贵被无数人唾骂,革职查办,严重者还会有牢狱之灾,性命之危。

    袁歌父亲早已不在,岳父吕布便是袁歌的半个父亲,而丁原又是吕布的义父,有这层关系在,袁歌确实不适合与丁原为敌。

    武将末位,一年轻小将站出来,用恨铁不成钢的语气道:“非常时期,当以非常之手段论处,袁将军又何必因此浪费大好年华,浪费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

    旁边人连忙将他拉回,小声道:“阿瞒,话从口出,小心点!”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豫州谯县人。

    他出生在宦官世家,《三国志》称其为汉相曹参之后。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颇有名望,汉桓帝时,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年轻时期曹操机智警敏,然其行事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研究学业,唯独表现出对武艺的爱好与才能,尤其喜欢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还曾为《孙子兵法》作注释,这些为他后来的军事生涯打下了稳健的基础。

    黄巾之乱爆发后,曹操被封为骑都尉,随皇甫嵩征讨颖川黄巾,大破波才军队,展露头角。

    曹操为人有远见卓识,曾在许昌与刘备煮酒论英雄,口出狂言:“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后天下三分,曹操刘备居其二,原本不可一世的袁家两兄弟,拥兵自重的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都一一消亡,应证了当初的惊天言论。

    曹操在位时,统一了中国北方,恢复生产,兴修水利道路,汉献帝感其功绩,封之为魏王。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封其为魏武帝。

    世人评之曰: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海岸线小说网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