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潜规则 作者:瑚布图
第 51 章
吕慧说:多亏你的朋友,他派了个能干的姑娘帮我替班,要不,我哥哥的病没治好,我真的要先垮了。实话告诉你,如果他不给我那1万,我确实没钱交明天的住院费了。
杜斌说:我一猜,你就是这么回事。
第十四章
壹
吕慧的哥哥出院了,他已经能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吕慧把母亲和哥哥送回老家,安顿好就回来上班了。
吕慧哥哥的病好得这么快,李金标立下了汗马功劳。关键时刻,如果没有杜斌雪中送炭捎去的那3万块钱,她哥哥肯定手术完就得出院,不能在省城做进一步的康复治疗。
吕慧对杜斌的感激发自内心深处,所以她回到东环市的那个晚上,做了满满一桌子好菜酬谢杜斌。
冬泳场几乎成了杜斌了解社情民意的地点。全市的教育改革还没实行呢,就已经在东环市的大街小巷传得沸沸扬扬了。一天早上,张得胜和杜斌往上游的白头山方向多游了百十米,将众多的冬泳爱好者落在后面。张得胜问杜斌:杜市长,听说了吗,教育还没改革呢,进修学校就突然调进去12个老师。这个消息杜斌不知道,再说教育系统的人员调动他不直接管,他说:没听说。一下子调进去12名教师?张得胜说:准确数字我说不准,反正不少。对了,教育局还调进去好几个。什么?教育局也进去了好几个?杜斌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但听说毕竟是听说,也不能完全相信这些小道消息。上班后,杜斌给吕慧挂了电话,问她这个消息是否准确。吕慧说:我刚上班不几天,详细情况不了解。教育局机关调人是肯定的,一共进来了7个人。至于进修学校那边,我是听说过。杜斌思忖了一会儿,说:麻烦你,吕慧,请你帮我了解一下,进修学校调进了多少人。另外,你们教育局调进去的都是些什么人?
吕慧酸溜溜地说:还能是什么人?平头百姓调不进来。都是有头有脸的老婆,或者是领导的姑娘、儿媳妇什么的。
自从杜斌在吕慧哥哥住院时千方百计帮助她后,吕慧对杜斌就一心一意了。她把杜斌交代的事情当真了,当天下午她就给杜斌回了话。她说:进修学校那边,我打听了,一共突击调进去12名教师。她们的背景关系和教育局调入的那些差不多,都不是省油的灯。
杜斌没想到吕慧这么办事,高兴地说:谢谢你啊,效率这么高。吕慧笑笑,说:你帮我那么大忙,我帮你个小忙还谢什么。杜斌言归正传,说:真没想到,俞思卿太不顾及影响了,竟在改革前突击调进去这么多人,这让那些基层教师怎么想?吕慧不无担忧地提醒他:杜斌,我看你就别管了。那些人可都是实权派呀,你要是硬往里掺和,得罪人的可是你呀!
杜斌说:我不是没这个顾虑!可是,我既然听到教师的不满,我就得过问。
杜斌看时间还没到下班时间,就拨通了俞思卿的电话,请他到自己办公室来一趟。不一会儿,俞思卿来了。杜斌沏了杯茶给他,问:老俞,听下面教师反映,人事改革前教育局和进修学校突击调进去了不少教师。
俞思卿说:调进去了几个。那都是以前安排的,一直没上班,现在才去报到。杜斌说:那进修学校呢,听说进去了10多个。俞思卿刚才以为杜斌不了解实情,想敷衍了事。现在见杜斌这么了解情况,索性便实话实说,进修学校那边是这么回事。按照政策,这次他们有几个到了年龄的老教师要退休,空出几个编制。刘玉林市长考虑到几个乡镇领导的老婆在学校第一线教学,既要教学又要带孩子很辛苦,就把他们的老婆调进去了。还有几个,是司法战线即将退休领导的子女,也是为了照顾他们。
俞思卿把球踢给刘玉林,给杜斌出了个不大不小的难题。他想,你要有能耐,去找刘玉林,别在这审问我。
杜斌猜到了俞思卿的心思,说:俞局长,这么大规模地进人,你们总得跟我打声招呼吧?俞思卿觉得他太多事了,不冷不热地说:有这个必要么?难道我们系统内正常的人事调转,都要请示主管市长的话,那还要我们教育党委干啥。往下的话,俞思卿没说出来。但杜斌能懂。那就是如果这样的话,我们党委撤消算了,干脆由你这个副市长代替吧。
贰
杜斌觉得有必要跟刘玉林谈谈。第二天,他推开刘玉林办公室的门。
杜斌没做过多的铺垫,开门见山说:刘市长,人事改革之前,教育局和进修学校突然调进去19名教师,下面意见很大呀。刘玉林说:吆,下面的信息还很灵通的呀。杜斌意味深长地说:
没有不透风的墙啊!
刘玉林说:透不透风,其实也没啥。杜斌说:教育局机关总不能超编进人吧?那样,我们改革还有什么意义?刘玉林说:这你还不清楚,这次教育人事改革,咱们东环市总体上减编2655人。但也给教育局机关增加了编制。什么?教育局增加了编制?增加了多少?这个信息,杜斌还不知道。连进修学校,一共增加了9名。刘玉林淡然一笑说。
最新卷 第72节
杜斌说:既然是改革,不能下面减编而机关还在增编呀!刘玉林说:我这也是没办法呀。你总得为我想想吧,全市减了这么多编,机关增加10个8个编制,不算啥。再说,那些常年在乡镇工作的领导,有些都在乡镇摸爬滚打了20多年,他们跟我提个要求,想把老婆调进机关,腾出时间好好照顾公婆或者子女,这个要求不过分吧?他们在基层工作很辛苦,你说我能不答应吗?我不能让那些在基层工作的同志有后顾之忧,更不能让他们心寒呀!这个理由太充分了,杜斌无法再反驳。
他说:但是,也不都是乡镇领导的亲属,还有大款的亲属。他停了下,接着说,据我了解,常年工作在教育战线的老师,有些人的情况也比较特殊。有个男教师,妻子多年癌症,去年死了。为治病把房子都卖了。现在住在岳父家40平方米的平房里,低矮潮湿还漏雨。他要养活上高三的儿子,还要伺候母亲和岳父、岳母。他母亲严重心脏病,岳父晚期糖尿病。这样的教师我们不照顾吗?
最后,刘玉林在杜斌的一再坚持下,不得不将2个大款的小姨子和1个法院副院长的姑娘退回到原来的学校,将编制给了那个男教师,又给了两个类似经历的女教师。杜斌还想再坚持点什么,但转念一想,刘玉林能作出这么大让步,也是破天荒了。如果再得寸进尺,他翻脸了,连这三个编制也得不到。杜斌只好作罢。
叁
俞思卿为了捞政绩,为了给换届选举做铺垫,竟然要在东环市第一中学建设游泳馆和图书馆。当初建设方案拿出来后,他派人拿来征求杜斌的意见。
当时,杜斌坚决表示反对。他说:一下子建两个馆,而且这么高的设计标准,总造价一千多万,上哪筹钱去?来人是教育局的副局长,他说:俞局长说了,省教育厅给300万。剩下的一中自筹。杜斌说:剩下的700多万,一中上哪筹集去?来人说:提高一中自费生的收费标准,每个中考不够录取分数的学生,每人收取1万元。
原来好像收7千元吧杜斌问。
是。
收7千元,都有不少交不起学费的学生而辍学。对此,群众意见很大。你们怎么还增加收费标准呢?杜斌责问道。
一中是东环市的重点中学,收这点钱,跟有的市相比,还是少的呢。他们都收1万5了。那个副局长的话,显然是俞思卿的理由。杜斌知道和他辩论不出胜负来,便说:你把我的意见给党委带回去,我作为主管副市长,坚决反对用提高收费标准的办法,来建设高标准的游泳馆和图书馆。我的意见是,可以考虑先建设图书馆。至于游泳馆,等图书馆建好了,再视财力情况建设。
但杜斌的意见只是意见而已,俞思卿听了那个局长回来的汇报后,直接向刘玉林汇报了。这次,他没谈提高学生收费标准来建设两馆,只说省教育厅给300万,一中从收费中自筹300万。缺口的400万,建筑工程公司的老板胡大楼愿意垫付,一中分两年付清。刘玉林非常高兴,因此在市政府的常务会议上,俞思卿拿出这个方案,杜斌连反对的理由都没有了。刘玉林不但大力表扬了俞思卿脑袋灵活,有办法,连胡大楼也一起表扬。他说:我们东环市缺少的就是这种民营企业家!个人致富,不忘回报家乡,不往回报社会,这种精神值得大!值得新闻媒体宣传。
但杜斌仍表示了自己的担忧,说:胡大楼的这个态度很好,但他答应承担部分建设费用,我们的建设工程就不要招投标手续了?我看,不太妥当吧?刘玉林说:杜市长,我们干事业不要畏手畏脚。胡大楼建设图书馆和游泳馆是违反了《招投标法》,有点不合适。但我们也不能因为这样不搞建设,不建设小康社会了!你说是不是?杜斌说:可是,这样一来,工程质量监督就不好办。
刘玉林也害怕质量这个要命的问题,杜斌的话提醒了他,他对建设局长说:回头你安排一下,派两个负责任的监理师,一定要秉公办事。刘玉林又对俞思卿说:你转告胡大楼,他对我市教育事业的关注和热爱,我表示钦佩。但工程质量还要保证,决不能偷工减料来节省工程造价。不然,会出人命。你跟市政府办联系一下,回头我要接见这个胡大楼。
俞思卿听刘玉林的口气,知道他批准了这个项目,说:好。我一定按您的意见办,并转告胡大楼。质量问题您放心,我亲自抓。刘玉林说:这就好。我们各个部门一定要全力支持这个项目,这两个项目建成,就是我市一道靓丽的风景。
会议后,胡大楼垫付资金并不要利息建设一中图书馆和游泳馆的事迹,很快就在新闻媒体上亮相了。而所有的文章里无不引用了市长刘玉林是我市一道靓丽的风景这句话。有的文章干脆将这句话简化后当成了标题。
肆
时令进入六月末,流火的天气提前光顾了东环这片土地。虽然早晚还凉风习习,白天却热得人们汗流浃背,浑身粘乎乎的像进了桑拿房。
这天早上,杜斌像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市政府上班。在警卫室门口,他被一群上访的教师围住了。上访的教师很多,有200多人。大多都是农村来的。由于杜斌经常到各学校检查教学工作,他又平易近人,许多教师都认得他。
教师们七嘴八舌,嗓音高低不同地抢着说话。他们已经知道了市里要在暑假期间搞人事改革的消息。这些人不是在教育战线工作了十几、二十几年的代课教师,就是牡丹市人事局和党校办的转干班的学生。杜斌很纳闷,市委常委会刚开过,具体修改方案还没出来,这些教师怎么就知道了呢?他想,不是常委当中有人泄露出去的,就是教育局领导班子中有人漏了底。
但此时杜斌已无心关注是谁走漏了信息,他被这些情绪激动的教师围困在市政府大门口了。杜斌很为难。他无法答复这些教师。这些人的境遇,杜斌非常同情。这也是在常委会上他一再反对东环市率先在全省搞试点的原因之一。可以说,虽然杜斌才来东环市两年,但他几乎走遍了东环市的所有学校。因此,他对基层教师队伍和东环市教育状况的了解,比教育局领导要熟悉得多。他非常清楚,在东环市乡村,支撑东环市教育事业的就是那些已经代课十几年、二十几年的中年教师。虽然他们没上过高等学府,却早已自学成材。他们基本都参加了电大或者函授学习,都取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多年的教学实践,使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和管理经验。而这些教师一心扑在教学上,除了教书,年过四五十了没有任何一技之长。现在,突然宣布一刀切,让他们统统下岗回家,杜斌觉得不仅残忍,还不近人情。这么大岁数的人了,没有一寸土地可耕种,让人处中年,上有老要奉养、下有小要抚养的他们如何是好?他们要是下岗了,那他们赖以支撑家庭的支柱就坍塌了,他们的父母、子女将如何生存?
杜斌不是不支持人事改革,但他主张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待其他市、县摸索出了切实可行的经验后,再改革也不迟。如果非要当这个先头兵,那也要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好下岗教师出路,再让他们心情顺畅地下岗,总比如此急迫地激化矛盾强得多。
但这些话杜斌只能憋在肚子里,他不能跟这些本来情绪已很激动的教师说。他为难就为难在不能随便说话。因为还没公布方案,就等于没这回事。如果他向教师解释了,就等于不打自招。
最新卷 第73节
杜斌挥挥手,让教师们安静下来,说:你们听我说,你们所说的都是子虚乌有,市里是打算搞人事改革,但具体方案还没出台。你们围着政府大门口,闹烘烘地干什么?教师们普遍对杜斌比较尊重,半信半疑地议论开了。
第 51 章
恋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