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重生之贪财嫡女在红楼

重生之贪财嫡女在红楼第17部分阅读

    方快速拼合整齐,笑着调侃道。

    庞凤这才发现自己的老板不知什么时候站到了自己身后,急忙站起身让王宝珍坐下,然后亲自给王宝珍上茶。

    一边上茶,庞凤一边自觉的向王宝珍汇报这段时间超级市场的盈利情况,告诉王宝珍会员卡已经办完,而且已经形成了规模不小的固定顾客,盈利情况没有上升,却也是平稳了。

    王宝珍表扬了庞凤几句,就步入正题,将皇上支持自己办报纸,以及报纸的作用,理念和目前所需的人才一一的讲给了庞凤。

    庞凤闻言,咧嘴笑了笑,道:“老板,别的事不好说,这件事,您算是找对人了,我在金陵这段时间,认识了不少青年才俊,符合您要求的也有上几个,如果您不着急,我等下班,就去联系他们,让他们腾出时间找您报道,如果急,明天他们中的几个人会有一次诗会,多的不说,编辑和记者各选出两个是没问题的。”

    “那行,就明天吧,我先不暴漏身份,和你一起先摸摸底。”王宝珍点头说道。

    对于庞凤的回答王宝珍是不诧异也不失望,不诧异庞凤能一口应下是因为王宝珍熟悉庞凤的能力,而不失望则是王宝珍心中最低的想法,编辑和记者其实各招一个就够用了,自己大不了辛苦一点,做审稿修改,也会轻松不少,而庞凤这个人,虽然平日里满嘴泛花,但是只要是他答应的事情,说是两个,就绝对不会少。&p;lt;

    第170章第一次高层会议

    谈完事情,和庞凤约好明日一早去金陵“暖香阁”参加诗会,摸个底后,王宝珍叮嘱了庞凤几句,便起身离开了庞凤的办公室。

    在超级市场的每一层都仔仔细细的视察了一遍,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后,王宝珍便出了超级市场,来到了秦淮河畔的一处安静的草地,盘腿坐在地上,凝神沉思。

    来到这个世界一年多了,自己靠着前世的经验和勤奋的汗水,倒也是小有成就,产业颇多,也认识了许多人,许多朋友,还有皇上这个天底下最大的靠山,人际网也算是逐渐扩大,不过比起庞凤来,自己还算是差的太远了,自己来到这个世界,虽然认识的人各行各业都有,很多人也成为了自己的高层,但是可悲自己打一开始就做了这个甩手掌柜,底下的中低层员工,却很是少接触。

    “看来,是该开一个中高层的会议了。”说做就做,王宝珍马上起身回家,将自己刚才在秦淮河畔的会议想法写成了一个会议内容梗概,然后吩咐小冬子和靛儿将自己产业内的中高层管理者迅速召集。

    过了一个多时辰,太虚女子培训大学、天添客栈、超级市场以及一些宝珍集团旗下的个体商户先后到场,十几个人聚集在了汪家的客厅里,而闻声赶来的汪老爷,也做旁观姿态。

    说起来,这还是“宝珍集团”的第一次正儿八经的管理层会议,王宝珍先是给他们互相的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这十几个人也都算是混迹商场若干年,八面玲珑的人物,很快就有了共同话题。

    等所有人都到齐后,王宝珍轻轻的拍了拍手,示意会议正式召开。

    第一项,自然是王宝珍的讲话。

    众人十分懂规矩的闭起了嘴巴,目光纷纷投向王宝珍,王宝珍赞赏的看了他们一眼,道:“这些时间,各位为了宝珍集团做出的贡献,我都看在眼里,大家辛苦了。”

    王宝珍顿了顿,继续说道:“我年纪尚小,多亏了各位的努力和帮助,才能有了今天的小小成就。我也相信,大家看到了宝珍集团的潜力和发展速度,不过,在这里,我要说,我并不满足,我还要发展更多产业,赚更多更多的钱,需要你们的继续陪伴,当然,你们是我的朋友,伙伴,所以,我不会强求各位的去留,但是我可以用人格担保,宝珍集团只会越做越强,你们,对我有信心吗?”

    “有!”几人听到王宝珍这个商业奇才还要继续开拓,眼睛一亮,异口同声的说道,不错,自从加入宝珍集团,在场的十几个人都是生意兴隆,蒸蒸日上,他们都很期待,王宝珍拿出更新鲜的赚钱方案,宝珍集团赚钱,他们不会少好处。

    “为了以后的发展,现在我决定组织起我们的情报网络,将我们十几个人的人脉共享利用,发现商机,共同努力。在座的各位都知道,人脉是商业的重要因素,为何四大家族的旁支随意做生意就能稳赚不赔?也就是因为他们有着丰富的,共享的人脉资源,但是他们重不在商,我想,如果我们将自己的人脉如同他们一样联合起来,假以时日就可以富可敌国!”王宝珍站起身,握紧拳头,铿锵有力的说道。&p;lt;

    第171章堤防北静王爷

    在场的十几个人都觉得王宝珍话中有理,纷纷点头称是。

    随后,王宝珍顺水推舟,将自己办报纸的想法和情报网对报纸以及宝珍集团的作用详细的讲给了几人,然后又拿出了皇上的亲笔信,给在场的十几个人吃了一颗大大的定心丸。

    很显然,这颗定心丸药性太大了,以至于在场的人都张大了嘴巴,眼神之中,敬畏变成了火热的崇拜。汪老爷也是和这些人一起,才知道王宝珍和皇上合作的事情,虽然这个便宜女儿给自己创造了不少的奇迹,不过能和当今圣上搭上关系,仍是让他的吃惊比其他人差不了多少。

    王宝珍之后的讲话,在场的十几个人都纷纷拿笔记了下来,王宝珍讲的,无非就是情报网的分组,分类,以及注意事项。十几个人也不是笨蛋,很快的就明白了王宝珍的意思,而汪老爷,吃惊过后,便在一旁默默的看着王宝珍,若有所思,不知在想些什么。

    王宝珍发完言后,在场的十几个人各执己见,将王宝珍的情报网变的更加完善,大概过了半个多是陈,这件事情终于尘埃落定。在场的所有人也轻松了起来,没有马上离去,而是互相聊天增进感情,毕竟用王宝珍的话来说:“用钱一起赚,一起赚钱的就是家人。”

    而王宝珍给靛儿和小冬子使了个眼色,两人立即搬来好酒好茶,大家边喝边聊,气氛变得更加和谐。

    待众人尽兴,纷纷表示要离去时,王宝珍站起身来,道:“以后每个月的今天我们都召开一次例会,将自己得到的信息公开化,大家没有意见吧?”

    众人纷纷摇头称否。

    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汪老爷开口了:“地点呢?还是这里?”

    王宝珍眼睛一亮,倒是这个老谋深算的老爹提醒自己了,自己还有一个虎视眈眈的对手,北静王爷曹水溶,自己如果每次都这样,难免会被他盯上。

    汪老爷见王宝珍沉闷,以为自己说错了话,辩解道:“我不是那个意思,只是怕……”

    王宝珍摇了摇头,对汪老爷笑了笑,道:“我明白,爹您提醒的对。”

    王宝珍说完,转头看着众人,又说:“地点每次都有变化,我会派人临时通知,为了隐蔽,我会安排每个人到场的时间,也请各位为了不被人盯上,利用,所以对每次会议保密,保密协议我就不让大家签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大家都是一家人,我相信大家不会出卖自己的朋友,商场如战场,我这些话不说明,大家应该也都懂。”

    经过这次灰衣,王宝珍终于觉得自己有点领导的感觉了,以前那种以赚钱为乐的想法正在王宝珍心中渐渐减轻,而一种带领手下过好日子的责任感悄然而生。

    不知道这是成熟的蜕变,还是艰难的起步。

    一夜无话,翌日,王宝珍起了一个大早,洗漱完毕后,就火急火燎的前往和庞凤约好的地点,诗会所在地——“暖香阁”&p;lt;

    第172章越走越偏的诗会地点

    王宝珍自然是没有去过“暖香阁”,不过听这名字,应该是一个很高档的茶楼,一路上,王宝珍内心是十分的期待,因为她从没想过来到这个世界能参加一次电视剧中才有的诗会,小时候读《红楼梦》,王宝珍就对《红楼梦》中众人拼诗斗令的活动十分羡慕,现在竟然就要亲自体验了,自己一定会大开眼界吧?

    走着走着,竟然了先穿越了金陵的繁华街道,又走出了金陵的城门,转眼间走到了郊外,还是越走越偏的感觉。

    王宝珍不禁奇怪的问:“这郊外有茶馆吗?”

    庞凤摇了摇头,说:“城中人多,参加诗会的都是一些清高之人,觉得浊气太重,他们自然是不愿意去的。”

    王宝珍不禁点了点头,将身上佩戴的手势全部收在口袋中,为自己身上的“浊气”感到惭愧,也更加对这诗会的聚集点好奇了。

    终于,在郊外一座矮丘之旁,王宝珍看到了一个茅屋,茅屋有着栅栏小院,茅屋的门上正楷的三个字差点亮瞎了王宝珍的双眼——“暖香阁”。

    王宝珍环望四周,小山丘下有一条小溪,溪水淳淳流动,心中自我安慰,这里可以算的上是依山傍水了吧?依小山丘,傍小溪流。

    好吧,这里是个荒宅。

    庞凤却是神色自若的走在前面,拨开杂草,将门推开。王宝珍看着杂草下隐约可见的石板路,突觉这场景有些凄凉。

    王宝珍跟着庞凤走进这无比凄凉的“暖香阁”,却见果真已有数位书生模样的青年随石而坐,轻言细语的聊着天,残破不已的石桌上,简单的摆着几碟花生瓜子,还有两坛子酒,看起来也是市面上很便宜的醪酒。

    王宝珍恍然大悟的看了庞凤一眼,心中知道之前庞凤口中的“浊气”重分明就是给自己没钱找的理由。看庞凤有些躲避王宝珍的眼神,王宝珍突然有些怀疑庞凤的办事能力了,这都一些什么人啊,虽然自己不是嫌贫爱富之人,但这些人落魄的模样,和庞凤当年做算命先生时,没啥区别啊……

    庞凤大概是怕被王宝珍误解,低声在王宝珍耳边道:“这里安静,风水好,大家都喜欢,我也想提高一下品质,不过我不是组织者,他才是。”

    说着,庞凤用手指了指不远处谈笑风生,衣着还算干净的青年:“他叫司徒辛,两届科举未中,文风犀利,所以……”

    那个名叫司徒辛的男子显然没有注意到庞凤半褒半贬的介绍自己,依旧自顾自的和周围人议论着什么。

    王宝珍点了点头,对司徒辛这个人更加感兴趣起来,文风犀利的人自古而来就不受朝廷喜爱,但是在王宝珍看来,只要旁敲侧击,让他文风隐晦,或者让他感受到正能量,或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退一万步,如果他对朝廷不满,他就更有挖掘社会黑暗面的潜质,自己,正需要这样的人啊。

    庞分虽然胸中墨水不多,但是为人圆滑,从周围人都很热情的向庞凤打招呼看来,庞凤在这个圈子混的还是很不错的。&p;lt;

    第173章北岛、李白和杜甫

    庞凤也向众人介绍了王宝珍,却只是按照之前和王宝珍约定的那般,说王宝珍是自己在金陵的远房亲戚,那些人见王宝珍衣着华贵,显然是仇富心思起了作用,对王宝珍只是点了点头,没有过多注意。

    王宝珍也未在意,随便找了个地方静静的坐着,对他们进行观察。

    观察了一会,王宝珍不禁感叹,他们聊的话题还真是很广,一会是国家大事,一会是各地特产,一会是某地黑暗,一会是新人诗作。王宝珍见他们一会口若悬河的模样,一会又对社会黑暗不满而慷慨激昂,不禁大感兴趣,虽然用现在的话说,他们各个都是愤青,不过愤青有愤青的好处,那就是敢说敢做,见识独到,在这个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封建世界,还是极为需要的。

    又过了一会,人三三两两的总算是来齐了,他们也不全是落魄之人,看样子有上那么几个也算是各有门路,不过每个人都对这里的环境坦然处之。或许真像庞凤说的,他们只在乎清静、与世隔绝的感觉吧。

    人来齐后,大伙兴高采烈的互相倒酒问候,王宝珍见众人还不开始吟诗,不禁的显的有些着急。

    庞凤点了点头,清了清嗓子,站起身来:“各位诗友,今天的诗会开始吧?这周轮到我出题了,今日我们不妨大胆点,不限格律格式,题为‘真实’。”

    “好!我先来!”一个黑衣男子说道。

    “这人名为饶远晨,书香门第,家道中落。”庞凤小声介绍道。

    名为饶远晨的男子十分豪气的喝了一口酒,道:“天圆地方谁来证,三朝五代谁记载?非我所见我不听,或是前朝一场梦!”

    “好!”众人连连拍手称快,王宝珍也眼前一亮,这个人的诗虽然简单,却也是饱含作者自己的真实情感,而且只是一碗酒的功夫就作了出来,句句铿锵有力,有点北岛《我不相信》的感觉。

    “这个人,名字记上。”王宝珍对身旁的庞凤悄声说道。

    “该我了。”司徒辛笑道。

    司徒辛面色大红,显然是刚才喝了不少酒,却见他张口即唱道:“梦有天仙临,道云不是真。我问何为真,她言是我心。我心出我思,我思贯古今。不知梦真假,只将醉酒饮。”

    司徒辛唱完,又是一阵叫好。

    王宝珍也是点了点头,这人随兴创作,豪放洒脱,又可以有音律填入,颇有诗仙李白之风。

    “他也记下吧。”王宝珍对庞凤说道。

    随后的人也都纷纷而作,不过都没有引起王宝珍的注意,因为都太没有特色,规规矩矩,或者吞吞吐吐。

    “到我了。”一个身着寒碜的男子说道。

    “他叫段均,曾任钱唐县尉,不满朝政得罪上级,被贬青州为兵数十年,才来到金陵。”庞凤说道。

    段均已开口吟诗,声音充满悲凉:“世间苦,世间悲,何人以纂史为书?权贵乐,荒靡族,后世只忆神仙土。”

    段均吟完,众人都低头叹息,王宝珍也似乎是从这短短的四句而看到了疾苦的世间和统治者快乐的巨大反差画面,也深深的感觉到了段均诗句中深深的无奈。这个段均,颇有杜甫之风啊。

    “把他也记下吧。”王宝珍长长叹了口气,说道。

    又过了几人,终于,所有人的眼光都看向了庞凤,看来除了庞凤,其他人都已经吟过了。

    “咳咳,我胸中无墨不敢献丑,这位我的兄弟,倒是读过不少书,让他给咱们来一首吧!”庞凤不顾王宝珍瞪大的双眼,拍手说道。&p;lt;

    第174章借剽窃一鸣惊人

    看着众人纷纷投来惊讶、期待的眼神,王宝珍站起身来,一面心中暗骂庞凤拿自己当挡箭牌,一面又在快速思索自己该如何应对。

    算了,作诗自己做不来,但是毕竟如果自己下不来台,就无法将那三人揽入其中,只能硬着头皮上了,虽然说剽窃可耻,但是毕竟这里是异世,应该不会有人追究版权吧。

    想到这里,王宝珍开口吟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这是前世毛太祖的著名词作《贺新郎读史》,作为他对一生读书的概述,尤其是读中国历史书的艺术性的总结,充满诗情画意及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这首诗从人类诞生一直写到社会主义,纵贯几百万年的历史,而着墨仅仅115个字,的确是气象恢宏,古今罕见。

    当王宝珍将这首词作读完,全场竟安静了下来。

    莫非,这词不好?王宝珍心中打鼓,讪讪一笑,对众人拱了拱手,道:“献丑了。”

    “何来献丑!”司徒辛说道:“真是佳作,佳作呀!我尤为喜欢那句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饶兄,你觉得呢?”

    一旁喝酒的饶远晨点了点头,道:“的确是难能的佳作,更想不出是出自一个少年之手,我更喜欢最后一句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蹻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而段均也是跟着说道:“不错,听格式,应该是词牌《贺新郎》,虽然平仄有些混乱,语句有些通白,但是贵在引经据典,也十分合题。”

    王宝珍笑着点了点头,并未对段均的评价表现出不满,毕竟他属于那种当过官的,又属于那种对自己十分严苛,十分刚正不阿的人,他的评价虽有批评,却也算是赞多谬少了。

    这三人都这般说了,众人也是纷纷拍手称好,气氛竟然被这首王宝珍剽窃来的词作带到了顶峰。

    王宝珍知道趁热打铁的道理,和庞凤使了使眼色便一同对三人道出了自己的身份以及前来的目的。

    听到王宝珍为圣上合作,三人面色皆有些变化,不过却都没有露出不快之色,这让王宝珍心中赞赏他们属于那种不随波逐流而有自己见解的愤青,为何这般说?因为当今圣上的的确确算是一个明君,只是底下有一部分的官员不作为,不配合而已。

    三人也纷纷表示愿意投身到王宝珍的报纸事业中,这让王宝珍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可惜第一期的报纸已经印的差不多,没办法让他们再润色了,不过接下来的几天也有事做,就是对他们进行一个培训,无非就是断断续续的默写了几篇鲁迅先生的文章,给他们瞧瞧,让他们树立“老百姓看得懂,暗讽不得罪人的文章才是好文章”的概念。三人都是当代的文学俊杰,接受的很快。

    又过一日,《太虚周报》第一期终于发行,大街小巷人手一份,原因呢?价格极其低廉,看完了可以糊墙。王宝珍也没有对老百姓的这种想法有意外和不满,因为她知道,当老百姓真正看到上面文章的内容时,或许会成为固定的读者。

    ——分割线——

    对不起,我马上要生孩子了,婆婆老公和亲妈都不让我碰电脑了,在此淡雅向一直追文的读者请两个月的假,最晚12月10日定恢复更新,期间如果有机会,偷偷写上一千字,也会来更新。谢谢一直支持本书的读者,祝大家国庆快乐,全家健康。&p;lt;

    智擒采花大盗

    刚一开始,《太虚周报》果真如同王宝珍料想的那样,被金陵的许多老百姓购买,原因无二,这满是字的纸,太便宜了,用来糊墙,包东西是无二选择。

    不过,这种情况甚至没有持续一个时辰,有几个认识字的老百姓买了报纸,正欲糊墙,却发现报纸上的文字正是自己所关注的消息,一时间,一传十,十传百,《太虚周报》马上成为金陵人士人手一份的炙手可热的读物。

    当然,在这个世界,识字的人还是太少了,但是,这又哪能影响人们对新闻的好奇心呢,纵使不识字的,也会积极的去买一份报纸,找几个稍微认识一些字的朋友念给自己,更有甚者,还一边听报,一边学习认字,一时之间,王宝珍所筹办的《太虚周报》竟然掀起了金陵城的一阵学习、阅读的风潮。

    仅仅过了三天,王宝珍就接到了报社的消息,说《太虚周报》此时已进入供不应求的状况,读报,也成为了金陵大多数人在用早餐时,新增加的一种习惯。

    不过,也就是这短短的三天时间,采花大盗如同挑衅似得再次作案,又有两个无辜女子遇害了。

    马上,就要进入《太虚周报》新一期的采访和印制了,王宝珍本人,却是显得神出鬼没,每天并没有闲在家里,也没有再多往自己旗下的任何产业跑,而是,带着令狐兄弟经常出没在官府附近,无论任何人问,也不愿意透露自己的行踪。

    新一期的《太虚周报》终于问世,在《太虚周报》的一处显眼的版面上,刊登了一条招亲启示,有一个礼部官员的女儿,正直待嫁年龄,眼光颇高,望有志青年登门,供女儿选亲。消息的下方,留下了这个礼部官员的地址,招亲时间,以及……他天仙一般女儿的画像。

    当天夜里,这位礼部官员家中,偏堂的卧房中,亮着一盏微弱的灯,灯光下,隐约可以见到一个女子裹着被子,闭目睡觉。

    这时,卧房的窗户突然打开,吹进一阵冷风,将蜡烛吹灭,大概是风寒气比较重的关系,那个女子轻轻咳嗽了一声,将被子又往头上裹了裹,似乎完全没有起身点灯的想法。

    这时,一个蒙面男子从窗户灵巧的、毫无声息的钻了进来,看到那被中的没人,桀桀的笑了笑,掏出一面沾湿迷|药的湿巾,悄悄的,朝闺榻走去。

    走到榻旁,他伸手,将湿巾缓缓的向那女子的鼻尖送去,突然,心中感觉有些不对。

    但是,为时已晚,只见那女子突然睁开双眼,然后从被子中伸出胳膊,只瞧一张凌烈的虎嘴对向了自己的脸,下一刻,一阵白雾喷出,那男子直觉天旋地转,下一刻便倒在了地上。

    这个蒙面男子,显然就是一直逍遥法外的采花大盗了。

    这时,女子的闺床下方,窜出两个男子,一个对采花大盗进行捆绑,而另一个,则是狠狠的又补了几脚,口中还振振有词:“终于落网了,害我们在床底下冷那么久。”

    ——恢复更新啦,宝宝身体不太好,淡雅月子恢复也不理想,让各位看官久等了——

    树立高大形象

    “别打坏了,还要交官府呢。”女子张口说道。

    原来,女子就是王宝珍,她冒着暴露身份的危险,就是为了抓住这个人人喊打的采花大盗,这个计划,房间的布局,蜡烛对着窗户的摆向,以及那招亲启示,都是上一周和官府再三磋商订下的。

    见令狐兄弟将已经陷入昏迷的采花大盗完全制服,王宝珍飞速的从榻上起来,随后整理发髻,化妆,重新变成了一个俊俏的汪家少爷。

    随后,王宝珍给令狐水使了使眼色,令狐水会意,打开房门,对着门外吹了一声响哨,没过一会,便有三个男子从门外走了进来。

    三个男子,中间的略显富态,而左右两边,则是两个精壮的黑衣男子。

    “汪公子,您可真是神机妙算,厉害,厉害啊!”中间那个略显富态的男子对王宝珍说道。

    不错,王宝珍本来是打算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让汪巧儿或者是贾迎春来完成这项瓮中捉鳖的计划,但临时又觉得放心不下,便自己解除男装亲自实行的。

    “李大哥客气了,这次你我协助朝廷缉拿这贼人入案,我们都少不了功劳。”王宝珍十分客气的对这礼部官员说道,毕竟,人家借给了自己地盘,又借给自己女儿的名声,场面上的话,那是不能少的。

    连夜,将这采花大盗压入官府,然后,王宝珍又找人散播消息,说采花大盗已经落网,之前报纸上的那条招亲消息是《太虚周报》和朝廷合力使出的一场“请君入瓮”的戏。

    这条震撼的消息,很快就弄得金陵城家喻户晓,甚至有许多受害者的家属,敲锣打鼓的到报社提出感谢,而报社在这个时候就显得十分聪明,说这是皇恩浩荡,朝廷明治,自己只是协助朝廷而已,一时间,朝廷的名声也提升了不少。

    那个礼部官员是怡空公子贾宝玉介绍王宝珍认识的,这件事情,自然很快就传到了皇上耳中,皇上一听,龙颜大悦,当天早朝时就将这件事情告诉了文武百官,说是要下旨奖励王宝珍,并再次秘密召见王宝珍。

    王宝珍顺杆直上,恳请皇上赐婚司马惠和孙姓青年,皇上本就一直关注《太虚周报》以了解民情,对于司马家这件事情也是知道原委,对孙姓青年不畏强权也很是欣赏,当即甚至没有考虑便答应王宝珍赐婚的要求,还别出心裁的将孙姓青年封了一个小官,司马元再也没有了什么顾及,自然很是高兴的操办了爱女的婚事。

    这条新闻和之前智擒采花大盗的新闻,一起刊登到了新一期《太虚周报》的头版头条,并配上了王宝珍的简笔画。

    当然,这两条新闻之中,也是不少对朝廷和皇上的吹捧,不过聪明人一读便知,这两件事的功劳,其实都是《太虚周报》。

    《太虚周报》如同王宝珍之前所计划的那样,渐渐的树立起了“公平、正义、真实、惠民”的形象,而王宝珍从诗会里拉来的几个人,也渐渐的对这项工作产生了百分之一千的热情,毕竟,怀才不遇多年,遇到伯乐,发挥自己才能的同时,还能让自己的名字留在纸上,这是他们之前敢想却一直做不到的事情。

    摩拳擦掌

    经过六期的发行,《太虚周报》已经进入了平稳期,不过,报纸依旧是报纸,因为价格低廉,始终是不可能盈利的,虽然一直是国库拨款,但是一向视财如命的王宝珍可不甘愿如此。

    王宝珍之所以不甘愿如此,是心中有两个顾忌:一来,不想被敌对的势力抓住小辫子,说这是花朝廷的钱。二来,如果国家遇到什么灾难或者战事,国库空虚,那么,《太虚周报》或许会被临时喊停。

    当然,这些事情,运筹帷幄的王宝珍从刚刚筹建报纸时,便已经想过了,只见王宝珍走出报社的门,微微一笑,自语道:“是时候找一些广告了。”

    不错,如果报纸这一行业想要盈利,最大的收入便是来自于广告。

    如果放到现代,一个主流报纸的一个板块就可以用数十万一厘米的天价报价招收广告,还会遇到供不应求的局面,虽然这是在古代,但是也不乏有一些精明的商人需要这一媒介进行宣传。

    当然,因为是在古代,广告这个概念还没有普及,但是王宝珍秉着“万事开头难,难过便是甜”的理念,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

    当然,王宝珍的自信不是盲目的,因为她前一世跟着王金林纵横商海,了解国人秉性,知道国人喜好跟风,来到这个世界后,王宝珍观察得出结论,完全可以把这个世界看作是前一世的某一个朝代,跟风秉性传承千年,这里,肯定也会是一样的。况且,自从她成立宝珍集团以来,在任何产业的运行之前都采取了广告的宣传方法,例如广告牌、传单等等,金陵城的大部分老百姓已经渐渐的接受了这种新颖的宣传方式,只是还没有广告营销天才出现而已。

    不过虽然目前《太虚周报》已经进入了平稳期,但是如果真的想要增加广告收入,迫在眉睫的还有两件事情要做。

    一,是要扩大报纸版面,二,是要增加固定的销售网点。

    也就是说,一是为了增加报纸的信息量个阅读感,让更多类型的读者选择购买。二是因为目前《太虚周报》采用的是雇佣报童销售的方法,即花钱,销售区域也不均匀,增加类似报亭的销售网点,能让更多想读报的人在固定时间和固定地点买到报纸。

    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

    目前,《太虚周报》的第一步,就是扩版。

    《太虚周报》的新一期,将增加四个版面,但是价位却没有上涨,这可以更加促进老百姓的购买,毕竟,同样的钱,买到了更多的纸,这纸上,有趣的内容还增加了,这新一期的销售量,效果很显著的又提升了一倍。

    而后,王宝珍给目前报社的所有人员增加了工资,使得这些工作人员干劲十足。

    对于目前《太虚周报》的恐怖发行量,王宝珍觉得还远远不足,在准备增加销售网点的时候,王宝珍突然又有了新的主意。

    第178章美女排行榜

    王宝珍是回想到了之前举办“太虚好花魁”时的盛况,转而想起了前一世时,各种媒体为了赚人眼球而公布的各类排行榜,什么“富豪作家排行榜”、“流行音乐排行榜”、“各地高校校花排行榜”、“中国美女产地排行榜”“空气污染城市排行榜”“房价排行榜”“最适宜居住城市排行榜”等等,虽然这些榜单绝大多数都是有心之人信口胡诌,但是那详细的上榜理由以及评分,都受到了大众的一致追捧。冰火!中文

    王宝珍想到这里,决定以后每一期新的《太虚周报》都可以增加一个排行榜已博人眼球,王宝珍的这个新奇的想法,很快就博得了报社全体成员的同意。

    古代的人向来保守,不可能像现代一样告诉王宝珍自己的财政收入,况且这个世界的老百姓也不一定会关注这些,就算关注了,还有可能引起贫富对立,那就起到反效果了。因此,王宝珍第一期《太虚周报》排行榜,并未搞有关金钱的,而是搞了一个相对保守却又能吸引绝大老百姓注意的排行榜。

    这一期排行榜的主题,便是“金陵闺中十二钗”。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偷窥到了《金陵十二钗》,大白话来说,就是金陵的美女,钗,是古代女子头上的装饰物,在古代,也用来形容美女,而十二,在古代算是十分吉祥的数字,无论从十二时辰、十二生肖、十二月等等都能看出。

    那有人会问:《太虚周报》新排行榜为什么不直接叫“金陵十二钗”?

    道理其实很简单,闺中的意思是未嫁,在这个相当于是古代的世界,这样才更有噱头,再说,如果是哪家的夫人到了排行榜被评论,那……她的夫君和家人能容忍吗?

    当然,和前一世的排行榜潜规则差不多,美女排行榜肯定大部分都是从十分有名气的女子中选出的,或者是名门闺秀,或者是街头巷尾都有很大名声的小家碧玉,当然,只要至今还未有夫家,都可以上榜,甚至是“花楼”的花魁,甚至是天添客栈的老板贾迎春。

    排行榜做的要相当精细,王宝珍认识的人里面不乏有绘画能手,他们的任务,就是给这当选的十二个女子画像,画像旁边,有详细的介绍和上榜理由以及评分。

    这里毕竟是古代,思想还没有开化,大部分待字闺中的女子根本不愿意做这抛头露面任人评头品足,但是,庞凤一张嘴,赛过千军万马,这句话,在这个时候终于应验了。

    庞凤出面,随意的将利害关系一说,绝大多数的女人就上当了。

    庞凤的话很简单,很统一:“姑娘你不愿意参加这次评比,是不是担心被别人比下去?”

    古往今来的美人,都有一种很自负的心理,总觉得自己比别人美,如果让“专业人士”对自己的相貌与其他美人进行比较,那也是一种很会引起自己兴趣的事情。&p;lt;kst

    第179章不速之客刘大人

    办报纸,讲究的是效率,庞凤将美女们挨个说通后,王宝珍立即请来了怡空公子贾宝玉以及他的几个官二代好友,对美女进行点评打分,随后,在新的一期报纸上,新增加的版面吸引了许多读者的眼球,尽管这一版面是在最后,但是,丝毫不影响老百姓的阅读兴趣。

    一夜之间,“金陵闺中十二钗”上榜的美女,不分排名前后,都出名了,有出嫁意愿的良家女子,被媒人踩烂了门槛,而花楼中的女子,则多了许多客户,甚至,在榜首位置的贾迎春,也因为其相貌的出众,让天添客栈再次进入客如泉涌的局面。

    另王宝珍和怡空公子贾宝玉松了一口气的是,对于贾迎春的抛头露面,刚刚恢复一点点元气的贾家并未提出什么不满,或许,这就是古代女子的命运吧,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贾迎春曾经嫁出去了,就算现在如何,本家都管不着了。

    这一期的《太虚周报》,被广大读者,尤其是男性读者津津乐道,也算是开创了一个先河,可谓传世的先河。

    翌日,王宝珍正欲美美的睡一个大觉弥补之前的劳累,汪家,却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小冬子来报,说来者是朝廷工部的刘大人。

    “刘大人?”王宝珍略作沉思,脑海中便出现了一个很是刻板的中年男子。

    作为前一世跟随王金林纵横商海的王宝珍,自然练就了一身“记人脸”的本领,王宝珍可是清晰的记得,这个工部的刘大人,也出席了超级市场的开业,但是,从头到尾都是板着一张脸,仿佛对超级市场不屑一顾。

    这样一个被王宝珍暗自腹诽“食古不化”的人,今天怎么会来找自己?

    王宝珍虽然对此人没有什么好印象,但毕竟是朝廷的人,她也不好怠慢,连忙让靛儿准备最好的茶叶,而王宝珍,则表现出一副乖学生的模样,唯唯诺诺的坐在这个刘大人面前。

    刘大人慢条斯理的品了一口茶,然后依旧是板着脸,看也不看王宝珍一眼,开口道:“汪苑信,听说你办那个报纸,最近可是风头大盛啊。”

    王宝珍闻言,心中一惊,莫非这刘大人?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