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想骗我?没门!

第1招:开门见山(10)

    既然谎言都有破绽可循,为什么一般人还会觉得判断谎言困难重重呢?

    除了缺少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外,不敢或不知道如何面对揭穿谎言后产生的后果也是其中+激情一个重要的原因。

    这一点在相爱的男女身上最容易体现出来:谎言一旦被揭穿,两人的关系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往往需要多方面、长时间的共同努力才可能得以恢复,这是许多人无法承受的,因此视而不见或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判断谎言的误区2007年在由美国德克萨斯克里斯帝安大学(texaschristianuy)心理学教授查尔斯邦德(charlesbond)组织横跨全世界五大洲75个国家的国际诚信研究项目中,研究者用43种语言向共11157名参与者提问:“你怎么看出一个人在说谎?”排在第一位的答案是回避目光接触,72%的人都认为

    “回避目光接触”是说谎的特征。而

    “坐立不安、小动作多”排在第二位,65%的人认为紧张是说谎者的特征。

    这两个方面甚至被作为测谎的重要线索列入警察部队的培训手册中用来指导如何识破谎言。

    但科学家多年来的研究结果却得出与普通人的观点完全相反的结论:以这两方面作为判断谎言的重要依据可能导致测谎准确率大大降低。

    说谎者眼神游离不定,不敢直视两个人接触时,绝大多数人对对方和自己眼神的接触以及眼神的方向都非常敏感。

    我们不仅习惯把它们当成谎言的征兆,而且还常常作为性格特征的一种显示,如能够保持眼神的接触和直视是一个人能力强的象征。

    还有很多人喜欢把它们视为是注意力集中和欲望是否强烈的一种反映。

    很多人说谎时产生愧疚感或害怕自己的谎言被识破,回避目光的接触是经常有的事。

    这一点对于平时不习惯说谎的人,特别是孩子而言最为真实,但对于事先有准备的谎言,特别是习惯说谎或撒谎能力较高的人来说则完全不适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不仅不会减少和人的目光接触,反而经常会增加对视的时间和频率。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在欧美许多国家的文化背景下,双方对话时保持目光接触是一种礼貌的行为。

    但包括非洲、亚洲、南美洲等文化背景都没有这样的要求。相反,许多地方有相反的标准,像类似

    “别人讲话时不要盯着对方,特别是长辈或有尊贵身份的人”的要求往往在儿童教育时就已植入我们的大脑。

    此外,平时较害羞的人也不习惯在讲话时保持目光的接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