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寻找失踪的民国杂志

第二章:“遗失的美好”(13)

    正如茅盾所批评的那样,其实这正切合了

    “社会民主党”非暴力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社会民主党所强调的

    “民主社会主义”实际上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贫富分化及其危机,但是与

    “暴力社会主义”不同,他们不认同列宁的

    “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反倒倾向于

    “民主社会主义”——即要求充分经历

    “资本主义”这一阶段然后再进入社会主义,即张资平所称的

    “布尔乔亚”——一个在马克思主义中与普罗大众对立的资产阶级群体。

    因而,当

    “民主社会主义”与

    “底层叙事”共同成为近年来中国社会思潮热门话题时,我们不妨从这

    “民主社会主义”在华传播滥觞——

    “第三党”早期的社会主张入手,从它们与文学的关系来反观这一思潮的本质。

    笔者认为,重读《絜茜》月刊的出发点乃是就

    “民主社会主义”对于

    “底层叙事”这一文学样式实践的再理解,无疑这对当下中国文学界与社会学界有着不可忽视的启示意义。

    而且,笔者在最后不得不提出来,有一个细节我们必须还要注意,之所以该刊会有

    “絜茜”这个奇怪的名字,乃是因为它是英文单词

    “cathay”的音译——cathay者,中国也。

    “第三党”经世济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气魄,仅凭此刊名便可见一斑。

    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字面意义来讲,

    “絜”是衡量的意思,而

    “茜”则指向了一种

    “美好”的隐喻。只是可惜的是,对于大多数研究者来说,因为《絜茜》月刊的

    “被遗忘”,对于该刊编辑者们的

    “美好”愿景,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已灰飞烟灭,当下的我们早已无从无把握、衡量了。

    但愿这份遗失的

    “美好”,八十年后的今天可以重新拾起,并给后来者我们以启示。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