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许是自己有过一次教训,陈言对这种事格外敏感,不过他没细问,也没敢把心里的疑惑讲出来。
感情的事,问是问不清的,他了解强光景,他是那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怕是对水晓丽,有感情也不敢外露。
正好记者站走了一个实习记者,陈言趁势就将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水晓丽聘用了进来。
没想到此举惹恼了江莎莎。江莎莎现在在一家民营企业上班,靠着陈言的关系,她换了好几家单位,在哪儿干也不舒心,现在帮人家蹲办公室,接个电话收个文件什么的,很清闲。
但她的眼睛,一刻也不离开陈言,尤其陈言身边的女人,江莎莎盯得贼紧。
自打水晓丽进了记者站,江莎莎跟陈言就吵个没完,上次陈言到沙湾村采访,本来是要带水晓丽一同下来的,就因江莎莎跑到记者站大闹,才迫使陈言改变了计划。
没想这一次,江莎莎变本加厉,将他跟水晓丽之间所谓的不正当关系,闹到了宣传部宋汉文这里。
这个多疑、恐*怖、近乎变态的女人!陈言安排水晓丽去街道办采访,了解
“40”
“50”人员的安置情况。市里为了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制定专门政策,就男五十岁以上、女四十岁以上的下岗职工,统一由建委安排为城市协管员,配合城管大队监督城市卫生工作。
这本来是件好事,也是一项民心工程,谁知在安排当中,真正属于
“40”
“50”人员的,却没安排上多少。目前挂着上岗证在街上游来荡去的,至少有一半,不符合这个标准,多是些关系户,或者领导批了条子打了电话的。
记者站接到不少群众来信,反映这个问题,说有些刚刚大学毕业的女孩子,挂着下岗再就业的牌子,吃
“40”
“50”人员每月四百元的政府救助金。而真正困难得过不下去的下岗人员,却连政府的门也找不到。
陈言找过街道办,想就此问题深入了解,谁知街道办一听是他,纷纷挂了挡箭牌。
迫于无奈,陈言才让水晓丽去做深入采访。那天水晓丽采访回来,说群众反映的问题基本属实,就她走访的东关和西关两个街道办看,真正在政策范围内属于照顾对象的,只有四位,其中一位还是街道办主任的亲戚。
其余的,均是冒牌货。水晓丽还调查到更为荒唐的事,有些人一面拿着
“40”
“50”人员的政策补贴,一面在原单位上班,吃着双份工资,群众对此怨声载道。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