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明朝小海盗

第6章 海叶寨

    拦截号作为一艘西洋帆船,其整体的建造风格和明朝的福船有着不小的差异。

    譬如说方才苏辙在甲板上点燃了一盏煤油灯后,正伯和一群伙计们的嘴巴就再也没有合拢过。

    “这灯具造型怎的——如此奇特?”

    “哎,你们看,居然没有烟火气。”

    “尔等可曾发现?这煤——煤油灯似乎比烛火明亮了数倍。”

    “不就是一盏煤油灯吗?”苏辙摇了摇头,这才想起煤油灯引入中国似乎是在清末时期,自己这一下子就给提前了百年?

    摒除掉脑袋中的胡思乱想,苏辙瞅了瞅蹲坐在角落被绑的严严实实的张老大,开口问道:“尔等海盗寨子附近可有暗礁?”

    “回禀大人,海叶寨附近并无暗礁,浅滩水深足有四五丈,滩底为泥沙,极为适合停泊。”张老大哆哆嗦嗦的解释着,而是似是想到了什么,脸色瞬时一片苍白,“大——大人,不知大人此话是何意?”

    “海叶寨?倒是个好名字。”苏辙点了点头,“啧,天下汉人是一家,难不成海叶寨不欢迎我等?”

    “在下岂敢。”张老大惶恐告罪,“大人能光顾寨子是我海叶寨的福气。”

    作为五讲四美三热爱,一颗红心向太阳的新世纪五好青年,苏辙从未对张老大一行起过真正的杀意。

    一则归功于21世纪的法制教育;二则归功于张老大等人皆为汉人遗民;三则归结于这个时代。

    在这个民不聊生的年代,敢片甲下海的民户与其说是为谋利,不妨解释为谋生。后世人永远无法想象“活着”这两个看似简单的词汇对于这个年代的普通百姓而言是有多么艰难。尤其像张老大这样的元朝逃民,孤悬海外,生活之艰难令人难以想象。

    苏辙从张老大嘴里粗略的了解了这个汉人族群。海叶寨与其说是海盗窝,不妨认为是高丽的一个普通小渔村。闲时打渔卖货,若是遇见小商船则趁机下海捞一笔。抢完货就走,不伤一人,也不抢一艘商船,绝对称得上是“五好海盗”。

    当然,苏辙也没有单纯到全盘相信,可是看着张老大一行面黄肌瘦的小体格,他还是不禁隐隐信了几分。

    这哪是海盗?分明就是一群忍饥挨饿的村民。

    ······

    “大船,有大船!”

    “怎了,可是张老大他们回来了?”

    “不对,不对,这是艘大船!”

    “明军是明军。”

    “那——张老大他们——”

    岸边围观的人群中渐渐传来小泣声,但没人转身逃跑,而是怔怔地呆立在原地,似乎有些麻木。

    ······

    苏辙站在甲板上,透过望远镜打量着岸边举着火把的人群。诚如张老大所言,大多是妇孺和老人,没人拿着武器,面对自己这艘拦截号,人群似乎并未惊慌。相反,苏辙透过火把的光线,在他们脸上读出了麻木。

    “这是为何?”苏辙不禁向身旁的张老大问道。

    张老大轻轻的叹了口气,低头顿首似乎十分沮丧,“大人,您也知晓我等乃是逃民。当年离开中原后落身为寇被水师追缴,而后在高丽扎根。高丽虽是明朝属国,然而对于汉人流寇同样不会轻饶。若不是我等每月向临海县县监私相贿赂,我等早已被高丽军卒清缴。”

    “所以?”苏辙蹙了蹙眉。

    “因此,若我等青壮力皆亡,我等家小凑不足每月的利钱,自然没有活路。”张老大眸中蓄泪,“所以,无论反抗与否,结果都是注定的,我等也早已认命。”

    苏辙似乎有些感叹,再次打量了人群一眼,轻轻呼了口气,“苏大,将他们解绑。”

    “少——少爷,他们可是海寇!”苏大有些不解,少爷莫不是再次癔症了?想着连忙拧头示意正伯说几句话。

    苏正同样呆呆的望着岸边一行面容枯槁的妇孺,径直拍了拍苏大的脑壳,“瓜怂,没听到少爷的吩咐?”

    “可这是海寇啊!”苏大悻悻的哼了口气,“正伯,少爷疯了,莫不成你也跟着疯了?”

    “一群手无寸铁的渔夫还怕他们造反不成?”正伯脸上有些郁结,“莫不是你手中的刀剑护不了少爷的周全?”

    “那倒不是。”手上功夫可是苏大的看家本领,苏大得意的咧了咧嘴,“正伯,非是我轻佻,就这样似的我能打十个。”

    “那还啰嗦什么?解绑去吧。”

    苏大悻悻的点了点头,朝四下伙计吼了一声,“都愣着干吗?没听到少爷的吩咐,还不快解绑?”

    伙计们心下腹诽一声,明明是你丫的拦着我们不给解绑的啊!手上动作却是毫不停留,拔出明晃晃的长刀将海寇们身上的绳结——砍断。

    “都给我老实点,少爷仁慈,我手上的刀子可没有那么好说话。”苏大在旁恐吓道,“还有你们,都给我精神点,谁有异动马上给我砍了。”

    “是。”

    别看苏大平日在苏辙面前呆头呆脑的便以为他是好想与的,作为苏辙身旁的贴身护卫,苏家所有的伙计都由他在统管,一喝之下倒也有一番威严。

    苏辙诧异的打量了苏大一眼,饶有兴趣的眨了眨眼,“你这憨货也有这一面?”

    苏大闻言脸上好不容易绷住的威严瞬间散开,没皮没脸的凑了上来,“少爷,我这不是担心你的安全?”

    “滚犊子。”

    ······

    苏辙操纵着船舵,拦截号随之慢慢驶向了海叶寨,出乎他的预料,寨子里竟是有着一个木板搭建的简易小码头。

    “抛锚!”

    正伯吩咐一声,伙计们则看押着张老大一行将船只稳稳停靠在了岸边。

    不得不说,渔民们的操作比自家伙计看起来赏心悦目了许多。苏辙看着这一幕,想着是时候让这群渔民好好操练下自家的伙计了。

    “行了,行了,张老大,带着你的手下下船去吧。”苏行佯装不耐的挥了挥手。

    “大人。”

    张老大回头和自己的手下相视了一番,而后齐齐跪倒在地上朝苏辙重重的磕了三个响头,“多谢大人不杀之恩,可否让小的手下先去寨子里安顿一番?小的自愿跟在大人身旁服侍。”

    “这是应有之意。”正伯捋了捋胡须,对于张老大甘做质子的想法大为赞同,虽说先前海叶寨妇孺的麻木让正伯心怀不忍,但他也没心大到任由自家少爷陷入险地的地步,“尔等放心且去,咱家不是官军亦不是匪盗,自然不会祸祸尔等寨子。”

    得到了苏正的首肯,张老大这才指挥着手下小心翼翼的架好舷梯。虽说相处时间不长,但张老大已然发现这艘船不仅不是官军,相反还可能是明朝的逃犯。毕竟明朝施行海禁政策,若不是官军或是匪盗,那就只有逃犯和海商两个选项。

    观这伙人的架势,张老大可以笃定,这伙人应该是明朝的逃犯,而且家底不错,指不定就是因为走私而被查抄的豪商。

    苏辙被人称为“少爷”,那自然是当任不让的主宰者。苏大则始终和苏辙形影不离,除了贴身护卫再无其它可能。而老者苏伯,一看就是管家派头十足。

    定了定自己的心神,张老大见手下已然下船安排寨子里的家小忙着安顿船队,立马麻溜的跑到苏辙身旁,“大人,咱们也下船去吧。”

    ************

    ps: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自立为王,将所拟国号方案“朝鲜”(箕子所建古国名)、“和宁”(李成桂诞生之地)上奏明太祖朱元璋裁定,朱元璋选取新国号为“朝鲜”,理由是:“东夷之号,惟朝鲜之称美,且其来远,可以本其名而祖之。体天牧民,永昌后嗣。”李成桂遂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十五日钦奉明朝圣旨,定国号为朝鲜。

    (明朝民间称呼大多以“高丽”指代,因此本书决定沿用“高丽”指代“朝鲜”)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