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渐晚,徐温大将军回府了。先是回到书房先和严,骆两位继续探讨今天的文书,待的晚饭要开始了才结束。吩咐人给两位先生书房送饭,才到客厅汇合。
徐浩上前拜见了义父,徐温问了七年来的事情,吩咐他第二天去拜见下袁袭先生,听说先生身体不好,最近卧病在床。徐浩忙答应了,袁先生的论语讲得还是很有新意的,或者说还原了古文本来意思。
听说师傅给徐浩名字中间加了知字,徐温知道这是太坤的愿望,要自己真待徐浩。一家人吃饭,徐温问起徐知训呢,听说下午出去一直未归,李清说是执勤呢。也没往心里去。饭后,又问了小儿学业,才继续回书房和谋士们讨论。
这时候门外有人求见,是袁府的下人,袁先生在病床上听说徐浩回来了,有些好转,想起来叫徐浩过去问话。李清忙告罪,难得先生记得浩儿,本来准备明天安排浩儿去拜见袁先生,浩儿,这里有些礼物,补品,带上赶快去探望先生。
徐浩提了东西,李清安排一个人跟随着去,一出府门,袁府家丁催促快走,老爷难得清醒。三人一路急行。到袁府门口也不停,直接带到了袁先生卧室。
原先的爽朗挺拔已经不见了,袁先生半卧在床上,只有眼神还有些精神,脸色蜡黄,皮肤松弛,见着徐浩进来才有些喜色,话语也断断续续的。浩儿艺成归来,当年吴王安排的事情也办完了一半,可惜在学院时间不长,我的论语也没有讲完,后面大势紧要,我也没有整理好全篇。这里有我著的论语解释,可惜只有前半部,后面我也没精力写了,临老还能见浩儿一面,今天送与你。
徐浩知道这是袁先生临终传授了,不知道自己为何被袁先生看中,这时候也不能推辞,跪下磕头接了书。
“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修身齐家平天下。浩儿,懂得越多,知道自己责任越大,天选之人责任更大。”
袁先生的精神慢慢下去了,一会儿又陷入了昏迷。徐浩带了书,慢慢拜别了先生。
当晚,一代大儒袁袭病逝。生前助杨行密起于庐州,夺宣州,平定江南大半,计定扬州,恢复民生,劝学耕桑。消息传出,吴王大痛,吾失子房。
徐浩带了书回家,这时候已经不能和老三住一起了。李清给他安排了单独的屋子,等他回来,贾二还在屋子里等他。贾二已经和府里丫鬟成亲了,孩子都三岁了。见他回来,忙起来倒茶。“二公子吩咐我准备的东西,这些年我四处寻找,基本都打听了,哪里有产出都清楚,就等二公子回来了。”
徐浩在这七年里,让贾二打听的都是自己准备用来安身立命的,有化工品,还有人才储备。他今年马上十五了,按照古代计算就是十六岁,就是成人了。
他先要联系毛倪,自己在徐府,出面做事不方便。毛倪是一个不错的合作伙伴,毛家和徐家两代交往,合作多年,信誉有保证。自己初期起步,必须一次成功。他这个前世化学毕业的人,能想到的还是化学品。
安慰了贾二几句,又写了一封信给毛倪,托贾二发出去。
~~~~~
天明时候,吴王的消息就过来了,袁先生去世,停灵七日。今日起,各兄弟可自行前去,三日后吴王亲自吊唁。
徐温安排徐知训,徐知谏先去帮忙,自己带了徐浩去见吴王。
吴王正在悲痛中,三十六兄弟中,最倚重的就是老二,如今有失去了一只胳膊的感觉,徐浩上前拜见了吴王。吴王看见徐浩又想起袁袭说的天选之人,有些唏嘘。听说昨晚徐浩见了袁袭,问起最后的事情。“可惜先生一身学问,终于寻到传人。”
徐浩昨晚翻了好久袁先生的半部论语,作为一个深受马克思主义教育过的现代人,看了袁袭的解说,竟然感觉孔子和马克思实际上是一类人。其中有一句大同世界的解释,大而不同的世界不就是共产主义吗。可惜袁先生只注解了半部,以自己可怜的古文功底,后面一部是绝对看不明白了。
徐浩忙给吴王表太,一定把袁先生的文字传下去,不让先生一生心血白流。以后辅佐吴王。
吴王问了太坤道长,徐浩说了太坤道长一切安好,最近又去云游天下了。让吴王注意唐国李克用最近状况,可能情况有变,北边契丹人最近正在攻打渤海国,离灭渤海国不远了。
回禀完大事,吴王封了徐浩一个闲职,东吴大学堂助教,兼职管理藏书阁。徐浩明白,这是要徐浩把袁袭的著作献出来,忙答应了。徐浩从此也有地方领薪水了,月薪一两白银。
吴王又吩咐徐浩去给袁袭守灵,这是应有的弟子礼仪。这才让徐浩回去了。
吴王和徐温对坐,“二哥这一去,将来温弟要多担待。三哥带兵在外几年,仗也打了三年,要不要修整一下,换张训去领兵。”
徐温明白田勖领兵日久,拥兵自重,有些犯了忌讳。回道:“三哥正在与吴越作战,临时换将,可能动摇军心,这次二哥去世,大家兄弟回来吊唁,聚聚也好。”
~~~~~
萧墙祸起难分辨,半部论语传天下。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