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无垠星光

第十六章:42

    采矿作业已经进行到了尾声,我们在最后一批打捞上来的残骸上面发现了一些令人在意的凹槽,将几块碎片拼接到一起之后能看到用外星文字印上去的42字样。这可能是飞船外壳上的编号也可能是某个舱室或者某个组件的序列号,不过由于找不到更多的证据我们无法对此做出定论。

    逃亡历1年9月7日

    方舟即将离开褐矮星星系,在方舟临时停靠那颗岩质行星上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星球未遭正面撞击的那一侧探测器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石碑,碑面上刻着一些类似于墓志铭但已经难以辨认的字迹,在石碑的下方没有发现任何类似遗体或者殉葬品的东西。我们推测这个石碑是用来祭奠坠毁在这里的机组成员的,曲率引擎故障引起的猛烈爆炸在瞬间就能将机体内的成员汽化,而强烈的辐射也加大了搜救难度,因此后来人只能在行星背对着撞击点的这一面建立一个石碑用以纪念亡者的灵魂。

    采矿艇已经被回收进了船坞,这次采集我们一共提炼了上万吨的矿石,方舟内的生产线正在全功率运转以尽快将这些熔融金属锻造成合适的配件。

    在这段时间里我还离开方舟下到岩质行星上去了一次,灵溪虽然不建议这么做但是她也没阻拦我。这颗行星的质量小于地球,因此它上面的引力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在这种环境下我可以轻易跳到十几米的高空。从高处看这颗行星是一种很不一样的感受,我指的高处不是从太空俯视,为是在这个星球上找一个相对于正常视野来说的制高点。在这里能够看到一望无际的冰川,巨大的裂缝在冰盖上四处蔓延,这些缝隙一部分是由于撞击造成的但更多是因为行星在褐矮星的引力下不断发生形变导致的地表张裂。暗红的褐矮星将昏沉的光投在冰面上,裂痕如同蛛网一般遍布整个大陆,它们就如同这雪白世界上黑色的弦。

    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之前试图给每一个自己见到的堪称奇迹的东西编号的做法,我现在觉得那时候的动机真的是可笑。宇宙之中能够称得上是奇迹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大到一个文明,小到一个夸克,一切的一切可以被称得上是奇迹,它们的形成过程都称的上是一场史诗,而从宇宙的视角来看万事万物都是相等的,它们在本质上并没有任何的差别。

    每天吃过晚饭之后我都会在方舟里面到处走走好促进消化,而灵溪基本上已经成为了我的绑定装备,除非是我主动不让她跟着不然我不论到哪儿都会是两个人。当然,仅限方舟内。

    “灵溪,你说人类在方舟起航之前真的没有研究出超光速移动的办法吗?”

    “没有啊。”灵溪眨巴着眼睛,这丫头现在越来越像是一个真人了,虚拟投影的成像精度也越来越高,现在只要不发生肢体接触仅凭肉眼几乎不能辨别她的真实身份。

    我想了想。“那我们在方舟内部的空间传送是怎么一回事?”别忘了,在方舟内部我可以依靠短距离的空间传移动到任何一个地方(灾难伺服器的封锁区除外),而这肯定不是通过什么常规推进完成的。

    “那个啊,那个其实不叫空间传送的说。”

    然后灵溪就用了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为我介绍了什么叫光速补偿与空间交换系统,由于这一段实在是过于玄学所以我们跳过。

    “就是这样。”

    “完全没听懂。”

    “那我再解释一次好了。”

    “不了谢谢。”

    其实说白了还是因为人类无法突破光速壁垒的限制,方舟内的空间传送系统是以光速来交换信息的,这种方式在短距离内当然没有问题,然而在宇宙中使用时距离就成为了最大的障碍。两个星系之间往往有数光年甚至十余光年的距离,在这个大前提下怎么同步进行空间传送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虽然人类发明了量子纠缠通讯器,但这种通讯器的带宽却少的可怜,像空间传输这种需要在瞬间发送海量数据的项目仅依靠目前的科技是根本无法完成的。再者信号强度也是个问题,方舟内部在进行传送时其信号都是通过有线网络传输的,太空中可没办法拉那么长的线,利用无线电波发送的输送信号在穿越星际空间后往往会夹杂着大量的杂波,虽然滤噪技术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没有人能保证信息会一个字节都不漏的发送到几光年外的接收器上。

    而最后还有一个很要命的问题就是能源,距离越远的传送所需要消耗的能量就越大,而光年级别的空间传送所需的能量必须由超大规模的零点反应堆提供。但零点反应堆虽然能够提供巨量的能量,但其自身的消耗也不小。就拿方舟来说,方舟的零点反应堆的最低出力为百分之二十,这百分之二十的能量被全部用来维持零点反应堆自身的稳定。一个零点堆越大其维持自身稳定的能量就会指数倍上升,当然也有人提出过建造零点反应堆阵列,通过建造大量小型反应堆的方法来弥补大型反应堆的能量亏损,不过那样所需要的反应堆数量是惊人的,而且安全性和易维护性也会大打折扣,再加上人类当时并没有找到适宜于殖民的外星星球,因此这个计划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逃亡历1年9月12日

    方舟发射的探测器已经先一步连接上了星门主机,同上一次一样这个星门也正处于深度休眠模式,我们成功调取了星门的通行日志,它的最后一次通行记录是在十五万年前,一艘名叫救赎者号的超大型民用飞船通过外接跳跃离开了当前星系。(所谓外接跳跃就是向方舟这种大型飞船使用的不通过星门的跳跃方式。)救赎者号之前两年时间似乎是人流高峰期,大量的飞船都在通过这里移动到另一个星系,在最高峰的时候甚至有两百多艘飞船同时启动了过门协议。这次人流高峰是从其末尾往前推五年开始的,在十五万又五年之前,通过星门的飞船每天都在一个小幅度内波动,出入数量也基本稳定在一比一的状态。

    时间继续向前推移,我们试图寻找到这次人潮发生的原因,在往前继续推了三年之后一艘名称为西泽尼亚的飞船的航行记录出现在我们眼前,这个名称下有很多飞船但是大都以货舰为主,而从这三年一直到人潮出现正是它们活动的高峰期。

    我突然想到这些外星人试图在西泽尼亚身上找到脑组织的奇怪举动,虽然没有脑结构在生物界确实是一件比较少见的事情,但是这个文明对西泽尼亚的关注度是不是有点太高了?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