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重生之海上霸主

重生之海上霸主第68部分阅读

    现在,人家正致力于研发动力机械。定海军在进攻埃及罗马的时候,缴获了一本古籍手抄本,上面记载了一个神奇的玩具模型――汽转球,这让刘致远大开眼界。

    汽转球可能是已知最早以蒸气转变成动力的机器,早在西元100年时,由亚历山大里亚的一个叫希罗的数学家发明。汽转球主要是由一个空心的球和一个装有水的密闭锅子以两个空心管子连接在一起,而在锅底加热使的水然后变成水蒸气然后由管子进入到球中,最后水蒸气会由球体的两旁喷出并使得球体转动。

    汽转球虽然只是一种新奇的玩物,并未予以任何实际应用。但是,刘致远知道它的价值远不只是一个玩物,他让手下的技师们按图仿制了一个这样的汽转球,放在了定远一号上,这个东西将会催生一种划时代的产物――蒸汽机!

    其实,如果定海军不出现,欧罗巴再发展个一百年,蒸汽机也会出现。刘致远的出现,只不过是把这一进程向前推进了数十年而已。时间不等人,时代在进步,一个民族如果不能持续创新发展,就会被别人甩到后面去。

    所以,正当明朝那边还为火炮火枪热气球这种东西抓耳挠腮的时候,华夏帝国的第一次科学技术大会在海南岛的一座秘密军事基地召开了。出席会议的是定海军的数百位工程师,他们原本有的是铁匠出身,有的是船工出身,有的是木匠出身,有的是烧瓦匠出身。不过在定海军,没人在意你是什么出身,只要有技术有手艺,敢想敢干也创新,就能出人头地。

    刘致远把这么多人聚集在一起,就是为了集中所有科研力量,重点研制蒸汽机。其实,单纯造出一台蒸汽动力的机器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提高效率和功率,因为只有高效率高功率的蒸汽机才有可能装到战舰上,代替人力驱动。

    另外,蒸汽机只是一个机械动力发生器,要想转化成为工业动力,比如说给纺织机提供动力,这还要设计一套动力传送装置,把动力传送到纺织机上。可以说,只有蒸汽机的发明并不能算是工业革命,只有把蒸汽机广泛地运用到工业生产领域,工业革命才算完成。

    正是由于这一点,刘致远才把所有原来的军工部门停下来,让这些工程师们腾出时间来,重点研发蒸汽机以及各种配套的装置,力争在十几年之内,让整个华夏帝国步入蒸汽动力时代。

    科学技术大会之后,数百位工程师被分成数个科研部门,开始了分工协作,每一个部门都分配到了一到两项研究任务,一个庞大的科研机器高速运转起来,将带领着整个民族步入新纪元。

    第215章开光

    文明的发展,必须是循序渐进的。如果主体文明还没有发展到相应的高度,你就算是有飞船的全套设计图纸,也照样生产不出飞船来。因为飞船这种东西,不是一个人能够生产得了的,它是全社会的文明产物,是无数工程师设计师总结先进技术,采用高端设备和高新材料,才能打造出来的。

    当陈季立强烈要求要上圣皇的座驾――那座蓝色水晶飞船上考察时,刘致远一口回绝了,那里除了刘家之外,严禁外人进入。再说了,外人进去也琢磨不出什么门道来,它的主体技术不是现有科技水平所以解释的,更别说复制仿造了。

    虽然无法仿造,但是刘致远手中还控制着几座这样的飞船(水艇)。有了它们,穿越重洋已经不是什么难事,这不,才三天的时间,他就载着家人从英伦回到了海南岛。在海南岛开了十几天的科技大会,会议期间还把妻儿送到了台岛女王城。他乘坐这艘水艇往返于台岛与海南岛之间,基本上就是两个小时能到,根本就不费什么时间。

    刘家回台的消息,外人并不知情。直到四月初五,科技大会结束之后,刘致远突然让人向外发布消息称:五月初五将于澎湖天妃神塔举行神像开光仪式以及册封典礼,延请四方诸侯前来观礼。

    受邀之列的有朝鲜、明朝、越南、暹罗、印度各地诸侯和波斯,这几个国家是硕果仅存的几个没被定海军实施殖民政策的国家。刘致远之所以放过这些国家,主要是因为它们是陆地上国家,情况跟明朝一样,打下来不好统治,所以,就留了下来。

    虽然没有直接对这些国家进行殖民,但是从经济上和文化上的侵略一点都没有放松。比如说明朝,刘致远有意于将它转变成世界工厂,大量收购明朝那些廉价而且质优的手工商品,贩卖到世界各地去谋取暴利;

    又比如说越南和暹罗,这两个国家现在成了定海军的粮食基地,它每年为位于镇远港的天下粮仓输送去上百万石的粮食。与此同时,它们也是定海军的商品倾销地,定海军每年对越南和暹罗的贸易都是顺差。

    其实,除了那亚欧大陆上那些陆地型国家之外,非洲,美洲,大洋洲以及各地所有海岛,都成了华夏帝国隐性的殖民地,虽然有很多地方还由当地土著统治,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土地都将划入华夏帝国的版图。可以说,除了亚欧大陆这块铁板,刘致远难以咽下之外,全世界尽掌手中。再过几百年,就算亚欧大陆联合成一个大帝国,也无法与拥有四大洲三大洋的华夏帝国相抗衡。

    “唉,这里的气候比天府那边的不知要好多少倍,以后咱们就定都在这里吧?”岑慧君站在高高的?望台上,吹着初夏凉爽的风,感叹道。

    “定都这里?”刘致远把头摇得跟拨浪鼓似地,说道:“这里很快就不是世界的中心了,定都这里有什么发展前途。”

    “阿远,我觉得将这里定为一个首都也未尝不可。咱们可以像明朝那样,定多个首都,每个首都都有其各自的功能。比如说定在这里的首都,叫文化首都,以后这里就是汉文化的中心,可以广纳大陆的有学之士加入我们的帝国,这又有何不可?”张静妤说道。

    “对啊,咱们应该多建几个首都,这里是文化首都,苏伊士那边建一个军事首都,马六甲建一个经济首都,以后北美洲开发好了,又建一个综合型首都。”维纳斯也赞成张静妤的观点。

    “四处多建首都,这地确是有利于加强对世界各地的统治,不过,多一个首都就要多设一套行政系统,官员都是要用钱养的。”刘致远是心痛银子,他不缺银子,但是不能花到不必要的事情上,那种冤大头刘致远不乐意当。

    “看菜吃饭嘛,现在咱们帝国还是草创时期,先配一套草台班子就行,以后再慢慢改。”张静妤还是坚持自己的建议。

    “好吧,既然你们都说好,那我也只能从善如流了。”难得三个老婆也有意见一致的时候,刘致远不想把这个让家庭融洽的机会就此失去。

    不就是多花几个钱多养几个官僚吗?我华夏帝国富有四海,这点小钱还出得起。

    五月,各国的使臣陆陆续续地来到了台岛。明朝方面虽然很不乐意,但是最终还是派人来了。因为保定知道,现在已经不能再装聋作哑假装不知道了,这一次如果朝廷不给对方面子,就是撕破脸。如今,人家华夏帝国离了明朝照样玩得转,而明朝一旦与华夏帝国决裂,那明朝就彻底地玩不转了。所以,这个面子还是要给,而且还要给足。

    不过,一想到自己堂堂大明,被归为朝鲜越南的同类型国家,保定还是很憋气。

    各国使臣于五月初五日,统一从女王城坐船到澎湖,将有机会一睹天妃神塔的尊容:一座高达百米的高大建筑,被一块巨大的袖绸盖住,她将在今天举行开光仪式上,正式与世人见面。

    五十九米高的天妃全身像,立在一座四十米高的基座上,这座高九十九米的天妃神像灯塔,费时近三年才建成,其中,费去银两不下三百万两。不过,这座雄伟的建筑还是震撼了整个世界。天妃神像坐北面前,她手持的那个如意上,有一个数平方米的观礼台,人站在上面可以隐隐约约地看到大海对面的明朝大陆。在天妃的冠冕上,有一个巨大的灯楼,那里将点燃永不熄灭的海神之光,默默地为航行在这条海狭上的船只导航。

    福泽天下

    海不扬波

    民皆乐业

    万国来朝。

    神塔的四座城门上,分别高挂着这四个大匾。所有国家的使臣,就是从万国来朝这块门匾下进的城。而其他前来观礼的士农工商的代带则分别从另三座城门进城。这座高达四十米的城堡,长宽各三百米。城堡顶端的平台上,天妃神像立于正中,前来观礼的人分立神像的四周。

    吉时一到,海上突然升起一个巨大的球状物。这就是刘致远的坐驾,他不想藏着掖着,现在把飞船拿出来立威更好。

    飞船在众人那敬畏的目光中缓缓升空,最后停在了神像的顶端。就在这时,蒙在神像上的袖布缓缓落下,一座高大洁白的神像露出了她圣洁的面容。她那微微向上翘起的嘴角,带着一丝慈祥的微笑。在场的所有人看到了天妃圣容,都顿觉平安喜乐。

    “开光仪式,现在开始。”

    +++000+++

    “起来吧,我这里不兴跪拜礼的,以后都不要这样了。”仪式结束后,刘致远在偏厅接见了黄天娇所带领的前来观礼的海商协会成员。

    刘致远虽然已经称帝,但是他在服饰礼仪方面跟以前还是一样,下属无须行跪拜之礼。如果是军人,也只须行一军礼。如果不是在特别重要的场合,他就是一身常服。而在重要的场合,他一般都是一套元帅军服,这跟后世的中山装差不多,不过这不叫中山装了,叫钦定华装。它穿起来简便、舒适、挺括,雄姿英发,一扫儒服那中庸保守的风气。

    “陛下,这些是我们海商协会的一点心意,请陛下赏脸收下。”黄天娇现在身居海商协会会长,照旧还是在崇明岛上管收关税。

    “哦,各位有心了。”刘致远接过礼单,没打开就放到一边,“各位成立海商协会,彼此互通讯息,避免了同行之间的恶性竞争,这是好事啊。”

    “这是陛下领导有方,我们海商才有今日的辉煌。”一个老者说道。

    “民富国强嘛,我华夏帝国有今日的盛况,跟各位的鼎力相助是分不开的。我华夏帝国以工商立国,凡是有志于兴办实业的,都能得到帝国的大力扶持。”刘致远想鼓励这些有钱的人投资开办实业,不希望这些有钱的主再改当地主。

    “有陛下这句话,我们就彻底地放心了。”

    刘致远又鼓励了这些海商几句,就打发他们走了,只留下黄天娇一个人。

    “现在出口额有什么变动没有?”刘致远关心的是这个。

    “自从打开了南洋和西洋的市场之后,贸易额一直都是直线上升,不过,今年年初的涨幅出现了回落现象。另外,一些高档商品,如丝绸陶瓷之类的价格明显回落。属下认为,海外市场已经日趋饱和,不能再盲目扩大出口量了。”

    “嗯,物以多为贱,这话一点都没错。我们出口的商品的种类还是太单一,这不是长久之计。你回头跟海商们协调一下,让他们适当地减少丝绸陶瓷的出口,先稳定住物价,别自己把价格给降下来。”

    “属下明白了。”

    “衣食住行,以衣为先,不管世界哪一个角落的人,都必须穿衣服。只有丝绸这一种高贵的服饰,并不能满足世界上所有人对衣饰的需求。我们还要开发一种比较廉价的衣服,你看棉布的生产有没有扩大的可能?”

    “现在棉布的纺织跟丝绸一样,都是靠手工纺织。虽然棉花的价格比生丝要便宜得多,不过手工费还是占大头。手工费降不下来,棉布的价格也不比丝绸便宜多少。”

    “也是,现在织物之所以这么贵,主要是因为它们是纯手工生产,一个人一天纺不了多少纱,也织不了多少布,价钱不贵这些织工们都没饭吃。如果没有机械作动力的纺织技术,衣物的价格还是降不下来。”刘致远摇摇头,心说:没有机械动力来开光,就无法开启工业革命,现在还是要快点把蒸汽机发明出来,并且快点运用到工业生产上。

    第216章帝国草创

    “这是我设计的银币图案,你觉得怎么样?”维纳斯把一张图纸交给刘致远。

    由于当前的贸易以白银为货币,但是世面上的白银的成色参差不齐,给流通环节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现在开国了,万象更新,新帝国要有一套新的货币。刘致远就算是再怕麻烦,这事也必须提上日程。

    当然,造纸币是不行的,明朝宝钞的失败就是明例。百姓需要的是更加保值的货币,而纸币这种东西在华夏帝国的银行的信誉没有打响之前,最多可以把它当银票也就是汇票来用。

    “图案倒是其次,我担心的是银币的铸造得不够精良,容易被不法之徒伪造出假币。要知道,假币的出现,危害可是巨大的,蒙受损失的将是帝国的国库。”刘致远眉头皱起,他实在是想不出用什么方法,可以造出别人无法伪造的银币。

    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只要是有利可图,总会有人当造假者的。就算是再先进的造币技术,也会被人仿制出来。

    “确实,白银的硬度不高,熔点也不高,很容易进行加工,要想做到别人仿制不了,那真是很有困难。”维纳斯也直皱眉,她也是没办法。

    “你看,采用钢包银技术进行妨伪如何?”刘致远问道。

    “钢包银技术地确可以用于防伪,现在钢材只有我们自己的钢铁厂可以生产,不过,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啊,以后别人照样能先产出钢材的,这只是时间的问题。”

    “那我们只有用纯银了,纯银是别人永远都仿制不了的。”刘致远有些泄气地说道,地确,纯银是没法仿制的,它的密度之高,是一般的合金无法达到的。

    “现在也只能用纯银妨伪了,既然是纯银,那也就不用再铸成银币了,直接铸成大块银锭就好。大宗贸易用银锭交易,不过,零售就不能用了,还要另行铸一些小额铜币。”

    “用钢材来铸小额货币吧,钢材本身不贵,还不生绣,是铸币的上等材料。”

    “咱们一年能产多少钢材啊?”

    “如果开足马力,产一千吨钢材不成问题。”

    “有这么大的产量,应该够用了,咱们就用钢材来铸币。是铸成天圆地方钱吗?”

    “嗯,还是天圆地方钱好,中间开个方孔,人可以用绳子把它们串起来,方便携带。不过,面值上要开高一些,我看这样吧,分一元,二元,五元,十元四种面值,各面值的大小厚度不一,一百元可换白银一两,你看这样怎么样?”

    “嗯,这样不错。不过现在只有一台水力铸压机床,一年也造不出多少钱,这不够流通所用啊。”

    “多建几个水坝,多造几台水力铸压机床,咱们要让华夏通宝尽快流通全帝国。”

    商议已定,维纳斯马上把事情分派到下面。财政部的各级官员马上行动起来,把铸换新币当成当前第一要务。另外,财政部下设的华夏帝国银行,也牵头各民营钱庄,组建起新兴的商业银行。

    其实,华夏帝国完全可以独力垄断金融业,但是刘致远没有这么办,因为金融业一旦出现国家垄断,以后的发展就会受限。毕竟国家垄断的部门,员工是国家公务人员,干好干坏都能领工资。这种行政性质的部门,是无法从事盈利业的。只有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资本家,才适合开办盈利性的商业银行。

    国家不垄断,也不等于不管。在让商业银行自负盈亏的同时,国家还是出台《商业银行管理法》来规范商业银业之间的竞争,并且把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都规定在一个范围内,以防止银行业的恶性竞争。

    当然,国家还是有一个帝国银行的,这个银行并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在政务院的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说到底,它的最主要职能就是发行货币。

    +++000+++

    八月初,刘致远前往崇明岛,视察海关和税收。经过了数年的建设,整个崇明已经被开发建设成为一座巨大的海岛城市。河港上,停靠着不下千艘商船。这些商船在通关报税的同时,也是在等待季风。一旦刮起东北风,这些载满了各种货物的商船就成群结队向南洋开去。

    近年来,明朝不只是出口额持续增长,进口货物的总量也在持续增加,这跟明朝百姓的收入提高有关。百姓有钱了,自然是要花的,海商们的嗅觉何其灵敏,马上意识到了明朝这个巨大的市场所蕴含着的无限商机,纷纷将南洋和西洋的一些土特产倒卖回明朝,从中获取巨利。

    而明朝进口量最大的,居然是产自印度棉花。由于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织户多了,明朝出产的这一点棉花根本就无法足量供应,国内棉花价格也因此暴涨。于是乎,从印度进口棉花到大陆,就成了挣钱的行当。

    海商们从印度代价收购棉花,贩运到大陆分售给织户,织成各种精美的棉布之后,又高价贩运到印度去,这一进一出,挣的是双份钱,海关也能收到两份关税。

    另外,明朝最热销的商品是台岛和海南岛出产的冰糖。这种由甘蔗糖汁深加工而成的冰糖,形似冰,味如蜜,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止咳的保健功效,马上就风靡整个大陆,就算是穷苦人家,都会买上一些,过年过节的时候食用。

    而最挣钱的,是玻璃。在海南岛上,设有一个秘密的玻璃生产厂,出产的一尺见方的透明玻璃,马上就成了抢手货,成为富人窗户上用于采光的必选物。

    玻璃的主要原料并不稀奇,主要是硅砂(砂岩)、纯碱、长石、白云石、石灰石、芒硝,但是工艺过程比较复杂。先将上述原料破碎成粉;按计划配料单称取一定量的各种粉料;将称好的粉料混合、搅拌成配合料,有色玻璃同时加入着色剂;将配合料送入玻璃熔窑,在1700度下熔化成玻璃液;将玻璃液用相应的成型装置制成平板玻璃、瓶罐、器皿、玻璃管等物;将成型的各种玻璃制品送入退火窑进行退火,平衡应力,防止自破自裂。

    除了生产透明的白色玻璃外,玻璃生产厂主要生产杯具和餐具等生活用品。这种生活用品比一般的瓷器卖价要高很多倍,比如说一套普通的玻璃茶具,卖价高达百两银子,一般百姓还真买不起。

    自从天妃神塔建设成功之后,水泥这种神奇的东西也成了各位富豪们梦寐以求的东西。不过,水泥现在还无法量产,一年出产的量还不够自己用,所以,刘致远也没有出口的打算。如果以后发明了粉碎机,就可以大量生产水泥,华夏帝国又能增加一项圈钱的出口商品。

    崇明岛上,最出名的除了海关总署所在的定海路之外,就数位于定海路后边的万国坊了。这一条长达数里的大街上,酒肆茶楼,客栈青楼随处可见。这时虽然没有花船,但是这里的艺妓一点都不逊色于秦淮河。

    刘致远难得清闲,带着儿子女儿一起上街去闲逛,也算是微服私访体察民情。其实,见过刘致远的人并不多,而且他长得也比较大众化,在平头遍布的崇明岛,他看起来跟一般的商旅没什么两样。所以,也不用刻意化装,别人都认不出他来。

    虽然崇明岛是华夏帝国的地界,华夏帝国自立国伊始,就颁行剃发易服的命令,华夏帝国的男子,都必须留短发改穿新式服饰。不过在这条熙熙攘攘的大街上,还是有一些束发儒服的明朝人,他们不是华夏帝国的子民,在这岛上不能享受公民的待遇。也就是说,他们只是游客,入境要交入境费,过了旅游期限还必须马上离境。

    现在华夏帝国的户籍管理越来越严格,明朝人如果想入籍,必须有帝国的公民当保人,而且还有一个为期一年的考核期,如果在考核期内出现违法犯罪的情况,轻则驱逐出境永不可入籍,重则罚为奴隶永不可翻身。一年的考核期满,符合条件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入籍了。

    虽然管理如此严格,但是想入籍的人还是很多。这也难怪,华夏帝国福利好,只要是帝国的公民,都有资格在殖民地低价购买土地,而且在行商创业方面都有优先权。

    现在如果不是华夏帝国的公民,要想弄到出海行商的资格,那真是难比登天。所以,明朝内很多富商,都纷纷表示愿意放弃明朝国籍,加入华夏帝国。对于这种资金移民,刘致远向来都是开绿灯的,只要在帝国的商业银行内存入保银十万两以上,就能正式入籍。一年之后,白银可以取出一半,以后每年都可以将剩下的白银取出一半,直到取完为止。

    除了资金移民之外,技术移民也能大开绿灯。不管你有钱没钱,只要有一技之长,能通过考核,都能入籍。入籍之后要在军工厂工作一年,如果考核合格,就是华夏帝国的公民了。

    至于外国人想入籍,那是不可能的。越南朝鲜暹罗等国的权贵富豪,都削尖了脑袋想要一个华夏帝国公民的身份。可是自从开国之日起,国门对他们而言是永闭的。

    现在才想入籍?早干嘛去了?!

    按说,华夏帝国的人口远远还未达到饱和的状态,应该大力发展人口规模。但是,盲目的扩大规模也会出现很多问题,因为帝国现在还是草创阶段,治安民政等很多地方行政部门还没有搭建起来,如果大量人口涌入,势必后引起治安的混乱,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甚至还会相互串连起来搞破坏,这是刘致远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先把国门关小,管理好现有的国民再说。

    由于户籍管理日趋严格,这无形中又催生了一个新的偷渡者问题。一些海岛离大陆不远,大陆上的人晚上扎个小木排就行漂流到华夏帝国的领土上。所以,这些偷渡者是越来越多,屡禁不止。

    这些偷渡者没有身份证明,也就没法找到工作,他们只能受雇于黑工厂,或者从事坑蒙拐骗偷等违法犯罪的行业才能生存,这就给这些沿岸小岛带来的治安上的诸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个偷渡问题,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刘致远只得出狠招,让各地组织起民兵联防队,并且拿出了杀手锏――十家牌法。所谓的十家牌法,就是保甲连坐法。它不是刘致远的首创,而是心学大宗师王守仁的发明。

    其法仿保甲之制,编十家为一牌,开列各户籍贯、姓名、年貌、行业。日轮一家,沿门按牌审察动静,遇有面目生疏之人,形迹可疑之事,马上报告官府究治明白。如有隐匿不报,十家连坐。这也就是说,如果有谁发现偷渡者而隐匿不报的,不但自己一家要受治安处罚,就连邻居也要受到处罚。而所谓的治安处罚,就是罚款,分轻重不等,每人各罚一两到一百两银子不等。

    此十家牌法一出,效果斐然,那些雇佣非法劳工的工场纷纷把劳工主动送到地方行政部门。至于如何处置这些偷渡者,刘致远让治安管理部门把他们集中到建筑工地上,让他们服一年劳役,然后再视表现情况再决定是否让他们入籍。

    “《春秋》法五始之要,在乎审己正统而已。夫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斯正统矣。何为天下之正,中原也;何能合天下于一,我大明朝也。现有狂人偏居海外,却固步自封为圣君,不知所谓也。”一座酒楼内,几个儒士打扮的人正在高谈阔论。

    “钱兄所言极是,某人不祭天不法祖,却偏立一天妃为主神,礼崩乐坏矣。何为中国者,以礼义也;何为夷狄者,无礼仪也。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圣人恐人之入夷狄也,故《春秋》之法极谨严,所以谨严者,华夷之辨尤切切也。而今夷狄其势大盛,百姓受其利诱,日以逐利为务,狡诈之心渐生,从此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矣。”一个儒士摇头痛惜。

    “尔等自命清高,实为真小人也。”一个坐在旁桌的中年男子高声驳斥对方。

    “你是何人?为何无故指责我们?”对方不服,霍地站了起来。

    “尔等假名高士,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利禄;本为富贵,而外矫词以为不愿,实欲托此以为荣身之梯,又兼采道德仁义之事以自盖;高谈性命,清论玄微,把天下百姓痛痒置之不闻,反以说及理财为浊。如此口是心非之人,不是小人又是什么?”中年男子淡淡地说道。

    “这位先生说得好,《国语》有载:‘先王之于民也,茂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乡,以文修之,使务利而避害,怀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这就是说,对待老百姓,要满足他们在财富上的需求,方便他们在器物上应用,鼓励他们发家致富,告诉他们犯法的危害,不要触犯刑律,这样老百姓就会闷头发财,害怕法律的威严了,如此下去国家才会不断发展壮大。那些熟知礼乐制度的君子们为什么要去污蔑小人只知道追逐私利呢?如果小人不知道追逐私利,不务生产,君子们吃什么喝什么?”

    “啊,这位小公子小小年纪,不但已经读了《国语》,还深明其义,国器啊!”那位中年男子回头一看,发现说话的是个十来岁模样的小孩,顿感惊异。

    说话的,是现年十一岁的刘继远,他正在跟父亲刘致远坐在一旁用餐,听到旁边有人在辩论世事,忍不住就插了一句。

    刘继远应该算是刘致远的嫡长子,虽然华夏帝国并没有立嫡的规矩,但是在刘致远的心目中,这个大儿子始终是他最理想的接班人,所以,在儿子的教育上,他可没少下功夫。他自己亲自开办了刘氏学习班,为儿女们讲习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不过,二儿子刘镇远就很特别,他对政治不太感冒,成天只喜欢摆弄一些小玩艺,什么钟表啊,战船模型啊,是他的最爱,他总是把这些小玩意儿拆了又装,装了又拆,如此折腾,看似不务正业,但刘致远也不阻止他。因为很多新的发明和创新,都是从这种“不务正业”的折腾中倒腾出来的。既然二儿子喜欢折腾这些玩意,那就随他的天性吧。

    对此,张静妤总是埋怨刘致远放纵儿子,不好好管束儿子,以后会养出一个不务正业的儿子来。面对爱妻这种抱怨,刘致远总是笑笑,说道:“什么叫不务正业?如果摆弄战船是不务正业,那你丈夫我就是一个最不务正业的人。”

    至于小女儿刘默,她现在也没啥不良爱好,就是对数字特别敏感,一听到的有提到多少钱,小耳朵就会竖起来,这可能跟她娘是个管帐的老板娘有很大关系。这小家伙现在居然会打起小算盘来了,这让刘致远这个当爹的望尘莫及,刘致远现在还不知道算盘怎么用呢,实在是惭愧。而且她的心算能力很好,百位以内的加减乘除,随口就能说出计算结果,连算盘都不用打。

    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各有长处,刘致远除了时常感叹儿女太少之外,也没啥可抱怨的。

    “不知这位小公子如何称呼?”中年男子向刘致远问道。

    刘致远看了对方一眼,发现他还是个束发儒服的明朝人,所以没有回答,而是对小二喊道:“小二,结帐。”

    “来了,客官。”小二一路小跑着过来,说道:“一份西袖柿炒蛋五钱,一份水煮鱼七钱,一份肉炒土豆丝四钱,一份空心菜一钱,一份炒青椒四钱,一共是”

    “一共是二两一钱。”刘默抢先说道。

    “哦,对,是二两一钱,这位小千金真聪明。”小二忙不迭地赔笑道。

    一顿饭吃掉了二两银子,这也算是比较奢侈的,要知道,这二两银子是一个中等人家一个月的饭钱了。这些菜之所以这么贵,是因为食材特殊。西袖柿,辣椒,土豆都是新近一两年才引进明朝的,种植面积不广,物以稀为贵。

    刘致远很爽快地付了银子,抱起女儿,带着两个儿子继续出去逛街。虽然带着儿女逛大街,但是刘致远的心里却在琢磨着一件事,一件很重要的事:办报纸。

    通过这一天的闲逛,刘致远听到了很多不和谐的言论,刚才在酒楼听到的那些人所说的“反动”言论,还算是比较隐晦比较文明的,在市井中,有一些人甚至破口大骂定海军,说什么的都有,一些污言秽语,实在是不容入耳。

    如果说明朝人说这些反动言论,那也情有可原,有很多帝国的公民也跟着嚼舌头搬弄是非,这实在是让刘致远灰常伤心:定海军为你们打天下,保护你们的安全,让你们安居乐业,你们居然恶语中伤他们,这不是以德报怨是什么?

    刘致远也不会因为一时气愤,而做出防民之口的傻事。正所谓流言止于智者,要止住这股搬弄是非的歪风,应该把全体公民变成明辩是非的“智者”。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除了教育之外,还有办报纸。用报纸来控制舆论,以止流言,以正视听,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不过,办报纸不是说办就能办的,如果报社的人不是为帝国说话的人,弄不好就会成为敌人的工具。所以,要先找到一批为帝国服务的文人,让他们去引导帝国的舆论。

    帝国内部还好说,从行政部门中抽调一部分人手出来,就能办报社。不过论战的前沿战场并不是帝国内部,而是一些与明朝相近的领地,这里时常有明朝人出入,这些人也是散布流言的根源之所在。

    对付这种一心想覆灭新兴帝国的伪文人假道学,单单是靠打压是不行的。他们之所以敢如此叫嚣,背后肯定还有一个庞大的势力在给他们撑腰。如果捉了这些叫嚣的狗腿子,那正是上了那些用心险恶的人的当。他们会就此事大肆造谣言,说华夏帝国妨民之口,帝国的皇帝就像周厉王一样。

    对付这种叫嚣的狗腿子,还得用文人来对抗他们,只有启发了帝国公民的民智,只有把他们彻底反驳倒,让更多的人看清他们的真面目,再对他们进行口诛笔伐,这才能彻底地打退这些人的流言攻势。

    ps:白天因事外出,现在大更。

    第217章开民智

    “我想办一份报纸,要找一个在明朝内比较有名的文人来当主笔,你可有合适的人选?”刘致远派人找来何心隐,问道。

    “报纸?”何心隐一头雾水。

    “报纸相当于邸报,明朝不是有一个通政司专门把皇帝的起居、言行、上谕、朝旨、书诏、法令等,有官吏的任命、升迁、黜废、奖惩等,有大臣和各地方官的奏折等,也有少量偶发的社会新闻轶事等内容整理成册,然后发布给地方官员吗?”

    “哦,是有这么一个机构。不过,邸报是传达朝廷的政策,解释朝廷的律法,同时,刊登各地官员管理地方的经验,以便全国各级官员相互学习。如果要办这样一份邸报,不应该用外人啊。”何心隐还是有疑惑。

    “我要办的这份报纸跟邸报并不相同,这份报纸不只是面前帝国内部官员发行的,而是面向全体国民发行的。名字我也想好了,叫《民富期刊》,每半月或者每十日发行一期,上面以刊登和解读帝国惠民政策,宣传帝国爱民重商的民本思想,公布各种便民利民的信息。开民智的同时,引导帝国公民依法勤劳致富。”刘致远说了一大通。

    “面向全体公民,开民智的报纸?”何心隐还是不太明白,这也难怪,在他的理念中,国家还是士大夫为主导,百姓只要不起来造反,就可以忽略不计。开民智?中国几千年来,历朝历代都在推行愚民政策,因为民越愚就越容易统治。

    “是的,要面向全体公民,目的是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

    刘致远不怕开民智之后,国民会变成有文化的“刁民”。虽然,这种可能是有的,这些人一有文化,就开始有野心,就会不甘于受人统治。这种一心想破坏社会安定,挖帝国墙角的阴险小人,就是刁民。

    不过,不管民智开不开,刁民还是存在的,只是多几个和少几个的问题。如果想让百姓不被这些刁民忽悠起来闹事,就要开民智,让百姓认清谁对他们好,谁是阴险小人。这样一来,人心思定,刁民再怎么忽悠,百姓也不听他们的了。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水与舟的逻辑,老百姓一般只关心个人的生活,如果他们知道他们的皇帝心中放着他们,皇帝的心思都放在改善民生上。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格也得到尊重了,人生有价值,?br/>电子书下载shubao2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