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观察和理解“性让生命延续”的自然现象,以便从热爱生命的角度认识人类的性行为,并大致了解人性与兽性的区别,初步建立“爱使人兽不同”的观念。等婷儿能够用“兽性发作”来看待流氓非礼的时候,就可以避免性安全教育的副作用了。 至于具体的生理知识,如精子和卵子的产生、构造、运动以及由此而来的月经和遗精等等,可晚一步再讲,留待青春期临近时再讲也不迟。 由于城市里很难看到性器官明显的牛马猪等大家畜,我们家又没有养猫或狗,我首先选择了花儿做婷儿的性教材。花儿随处可见,花儿们“性器官”齐备,又不会乱动,解剖方便且代价极小,生命循环的周期又短,果实又得孩子欢心,是很好的低成本性教具。 《哈佛女孩刘亦婷》里有一节《快乐的星期天,到野外去学习》,里面写到我带小婷儿到田野里玩耍时,和她一起辨认各种花儿,比较花的形状色彩,顺便把花的构造讲给她听。 讲花的构造,主要是让孩子认识花的雄蕊、雌蕊和子房,并以花为例现场演示和讲解植物怎样受粉和孕育果实。平日里,我引导婷儿观察过很多种花,让她知道:不论雄蕊、雌蕊的外形有多大差别,它们的功能和作用都一样,都要通过授粉来让雄雌结合,好结出果实,留下后代。虽然每棵植物都会老,会死,但它们的后代却会继续活在世界上,开花结果,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植物是这样,动物也是这样,人也是这样。比如说,妈妈是姥姥的后代,你是妈妈的后代,等你长大以后,你也会有孩子,你的孩子也会有后代,我们的后代也会永远活在世界上。当孩子懂得了这些,又记住了雄蕊、雌蕊、花粉、授粉这些名词之后,任何时候孩子问到动物或人的性行为,都可以方便地用花来引导孩子联想了。 适合用来观察和演示的花很多。比如说,我们院子里有很多城里常见的胭脂花,这种花每朵只开一天,第二天就闭合起来,此时剖开,可见雄蕊和雌蕊挨在一起,使雌蕊得到更多雄蕊的花粉。过几天花一脱落,就能看到子房已经鼓胀,解剖几朵不同阶段的花和子房,可以清楚地看到种子的孕育过程。胭脂花的颜色又多,有的色纯,有的色杂,可让孩子清楚地看到花粉在生命延续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很好的观察对象(只要是花蕊明显又会结果的花,都是很好的观察对象)。让孩子采集花种第二年亲手种植培育,更是一件既好又容易的事。这些观察和实践的活动,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性格培养也是好处无穷。 玉米的雄蕊长在秆顶,雌蕊露在穗苞外,极易辨认,特别适合做教具。在田野里玩耍时,婷儿曾要我把她举得高高的,她好给玉米人工授粉(婷儿对这项“科研活动”很感兴趣,8岁的时候,还写了一篇为柱顶红和令箭荷花授粉的日记呢)。我告诉婷儿,授粉是为了帮助花蕊雄雌结合,过些日子,刚授粉的这几个小穗苞就会长得像那些颗粒饱满的玉米棒一样了。后来吃煮玉米棒的时候,小婷儿很快就想起来:“我帮玉米授了粉的。” 这时候,正是性教育的好机会。 “你还记得吗?”我边吃玉米边提醒婷儿以前讲过的知识要点:“人或昆虫帮植物授粉,是为了让雄蕊和雌蕊雄雌结合。请重复,雄雌结合。”——每次讲到关键词,我总是要求婷儿及时重复,以加深印象。婷儿早已养成习惯,马上奶声奶气地重复了一遍。我鼓励一句“重复得很好,再乖乖地听啊!”便接着说,“植物雄雌结合之后,花儿会长出果实,对不对?动物也是这样哦。鱼儿雄雌结合之后,鱼子会变成可爱的小鱼苗;公猫和母猫结合之后,母猫会生出可爱的小猫;公兔和母兔结合之后呢,会怎样?婷儿你猜不猜得到?” 婷儿想了想说:“会生出小白兔。” “哈,猜对了,真聪明!来亲一下,再猜一个,公狗和母狗结合之后会怎样?” “会生出可爱的小狗。妈妈我想要一只小狗。” “想要小狗啊,我们待会儿再商量好吗?刚才你又猜对了,再亲一下!最后猜一个,男人和女人结合之后会怎样?” “会生出小人。”不管她答的是小人还是小孩,这一次谈话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下一步就可以告诉婷儿,动物和人是怎样“雄雌结合”的了。  
借助动物交配,区分人性、兽性
小婷儿很爱吃鱼,也爱吃鱼子。当她知道鱼塘里游玩的小鱼苗是鱼子变成的之后,马上说:“我以后不吃鱼子了,让鱼子都变成小鱼苗。”我抓住机会告诉婷儿:“不是所有的鱼子都会变成鱼苗,鱼子要先被鱼妈妈生到水里,然后鱼爸爸来让鱼子受精,鱼子受精之后才会变成鱼苗。”……“受精就是鱼爸爸把肚子里的精子洒在鱼子上面。精子就像雄蕊的花粉,花儿用授粉的办法来雄雌结合,鱼的办法却是把精子洒在鱼子上,让鱼子变成有生命的后代。你吃的鱼子都是鱼肚子里的,没有鱼爸爸让它们受精,就不会变成小鱼苗,是专门用来吃的鱼子。你想想看,这种鱼子可不可以吃呢?”忘了婷儿是怎样回答的了,只知道她至今仍然爱吃鱼子。 1985年初夏,我和婷儿在菜市场遇到有人卖刚孵出来的小鸡。婷儿喜欢得不得了,我就给她买了三只养在阳台上。那几天的话题自然离不开这几只毛茸茸的小雏鸡了。婷儿很快就问到了:“为什么农民伯伯的鸡蛋能孵出小鸡,我们家的鸡蛋却孵不出小鸡?”(即使孩子没有主动问到,或者家里没有小鸡之类的活物,大人也可拿着小鸡出壳的画片,主动问孩子:“你知道为什么……吗?”同样可以方便地进入讲解交配的话题。) 回答“什么样的蛋才能孵出小鸡?”自然要请婷儿联想和复习鱼子受精的知识,启发她用已有的知识去推导可能的答案。通过类比,孩子不难看出鱼子和鸡蛋问题的共同点:受没受过精。需要我直接指出的,则是两者的差异:鱼子是生到水里之后再受精,鸡蛋却是在鸡妈妈肚子里受精。强调差异的目的,和此后讲解的新知识,都是为了让话题一步步地接近人本身。我告诉婷儿:“公鸡雄雌结合的办法叫交配。交配的时候公鸡把精子送进母鸡的肚子,让母鸡肚子里的蛋(婷儿早就见过)受精,母鸡交配之后生的蛋也叫‘受精卵’,卵和蛋是一个意思(请婷儿重复‘受精卵’)。请记住,只有‘受精卵’才能孵出小鸡,或者变成小鱼苗。现在请你告诉妈妈,我们家的鸡蛋为什么孵不出小鸡呢?”婷儿回答得很简洁:“它们都不是‘受精卵’。” 生活在都市的孩子们,很难遇到观察动物交配的机会。婷儿因为经常在留心观察花草和昆虫,倒是在夏天遇见过几次蜻蜓、蝴蝶或蚂蚱交尾。头一次是我先发现两只黑蜻蜓正在阳台的胭脂花旁交尾,我赶紧把婷儿叫过来:“你看,蜻蜓正在交尾呢!”……“交尾是昆虫结合的办法。上面那只是雄蜻蜓,它把尾巴尖伸进雌蜻蜓的尾巴,好把精子送进雌蜻蜓的肚子里。交尾之后雌蜻蜓会把受精卵生到水塘里。你还记得蜻蜓点水吗?那就是蜻蜓在产卵。这个星期天我们去看看蜻蜓卵是不是变成小蜻蜓了,好不好?……” 在郊外的水塘边,我们又遇到了蜻蜓交尾。我先用提问的办法让婷儿确认交尾的知识要点:“雄蜻蜓把尾巴尖伸进雌蜻蜓的尾巴,好把精子送到雌蜻蜓的肚子里,让卵子受精,”然后告诉她,“人类受精的办法和蜻蜓差不多,也是要在身体里面让卵子受精。女孩长大以后,肚子里的儿童宫殿就修好了,里面会有卵子等着受精。男孩长大以后,鸡鸡里就会生出精子,如果把鸡鸡伸进儿童宫殿的通道,把精子送进去,卵子就会受精。”关于人的性茭方式我就这样讲过一次。主要目的是在比较受精方式的过程中,自然地点明性茭的动作和部位(讲“出生过程”时已有意让孩子记住“儿童宫殿通道的出口”在哪里),为下一步的防止性侵犯教育做铺垫。 婷儿明白了人也是受精卵“变”的之后,我就开始引导她注意人与动物的不同了。我问婷儿:“人类可不可以像蜻蜓和鱼那样,把受精卵扔在水里不管呢?” 婷儿回答说:“不可以。” “为什么呢?” “会被别的动物吃掉的。很多鱼的受精卵和蜻蜓卵都被别的鱼吃掉了。” “你说得很对。人类可不会像蜻蜓和鱼那样,把受精卵扔在水里不管。人的受精卵会像你一样在儿童宫殿里长成可爱的小宝宝。小宝宝被妈妈生出来之后,会有亲人来爱他,保护他,还给他准备了一个可爱的家,让小宝宝有地方吃饭睡觉百~万\小!说讲故事。所以呀,大人总是先相爱,再结婚,有了家以后再生孩子,你说对不对呀?”婷儿想了想说道:“卫忠舅舅不是的。他先有家(他与婷儿姥姥同住),后和丹莉舅妈结婚,生竞竞弟弟。”这个“挑刺”的答案,让我满意极了! 经过这些有意识的引导,幼儿期的性知识教育基本完成任务了。剩下的就是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把性侵犯的潜在危胁告诉婷儿。这个机会出现在1986年初春,婷儿快满5岁的时候。 我的宿舍楼对面,有一排与平房相连的自行车棚。在拆迁重建之前,每年春天,都有一些发情的猫们在那片房顶上彻夜叫春,追逐交配。 记得那天晚上,猫闹得特别早。婷儿还没睡着,凄厉的怪叫吓得她不敢闭眼,眼巴巴地望着我说:“妈妈我怕!”我不得不放下手里的活儿,上床安慰她说:“别害怕,这是公猫在唱歌,它在告诉母猫,它想当爸爸,想和母猫交配呢。”婷儿一听,恐惧渐渐变成了好奇:“公猫唱歌怎么像哭呢?为什么不咪喵咪喵地叫呢?妈妈你听,它们好像在打架!”外面的响动的确很大,我看婷儿睡意全无,心想机会难得,不如利用一下,便问她:“你想出去看看吗?”婷儿连忙点头,我把她连睡袋一起抱起来,摸黑走上阳台。 月光下,竟有四五只猫在那排长长的人字形屋顶扑上蹿下。婷儿悄声说:“它们真的在打架!是不是母猫不想和公猫交配呀?”我本想告诉婷儿是公猫在争夺和母猫的交配权,转念一想,不如从更重要的角度来利用这个机会。于是,我边往回走,边顺着婷儿的思路说:“是啊,可能是母猫不喜欢这些公猫,不想和它们交配。也可能是母猫还没有长大,肚子里的儿童宫殿还没有修好,不想和公猫交配。这些公猫却不管母猫愿不愿意,非要强迫母猫交配。你说讨不讨厌?”“讨厌!”我在被窝里搂着婷儿接着说:“我们人类是不允许发生这种事的。谁要是强迫女孩交配,他就是坏人,就要被警察叔叔抓起来去坐牢!如果有人把手伸进小女孩的衣服裤子里乱摸,也是坏人,也要被警察叔叔抓起来去坐牢!”说到这,我用提问和提示的办法,把“我们人类是不允许发生这种事的……”到“抓起来去坐牢”,和婷儿对答了两遍,然后告诉她:“你看,这就是人类和野兽的区别。既然我们有警察叔叔保护,你就放心地睡觉吧。” 我清楚地知道,人性与兽性的关系远不是这样简单。但对学龄前儿童来说,能够对人性与兽性有一个简单而本质的印象,已经足够了。婷儿上学后,我们还结合案例和侦破类电视剧分析过:正常人是怎样兽性发作变成强jian犯的?在人性与兽性的关系上可以跟进的教育内容很多,尤其是人格的自我完善和看问题的深刻程度,都可从这个角度顺势发展。 如果您需要对幼儿进行类似的教育,不必要求类似的情景,用画画或讲故事的办法一样有效。需要提醒读者的是,要想确保孩子远离性侵犯的危险,光让孩子知道了危险在哪儿还不够,还得有具体的防范措施。  
设计安全措施,当好监护人
我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八条规定:监护人对未成年人有抚养教育的义务,使其安全、健康地成长,并在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 可这“安全”两个字,常常是灾难发生之后,才浮现在家长的泪眼里! 和“机遇总是喜欢光顾有准备的头脑”相反,灾难总爱降临在不设防的家庭。就说2002年3月震惊全国的“变态狂用刀锯残害少女案”吧,如果监护人决不允许女孩晚上单独外出(我们家就有这个规定),或者女孩晚上非出门不可时,每次都有大人陪同(小男孩也应有人陪同,以防被拐卖),惨案就不容易发生。 正视这一点,对当事人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但为了减少夜幕下的罪恶和悲剧,仅是声讨罪犯、参与募捐还不够,媒体和公众还有责任提醒每个孩子的监护人:破除侥幸心理,切实履行自己的法定责任。 在安全问题上,我和张欣武一贯主张“有备无患,从制度上解决问题”。从小到大,我们总是通过各种可操作的措施,让婷儿远离各种可能发生的险情。除了在《哈佛女孩刘亦婷》里提到的预防火电灾害和防拐卖的措施之外,我们在防范性侵犯方面也设计了不少具体措施。 婷儿上幼儿园的时候,我给她的规定是:“任何时候,妈妈都不会让别人来接你,你不许跟任何人离开幼儿园。”并经常提醒她。我每天告别时必说:“下午等妈妈来接你啊!” 婷儿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我们给她的规定是:“任何时候都不许单独到男老师的宿舍去。” “如果老师非让我去呢?”婷儿上小学前和我讨论这条规定的时候问。“你就说,妈妈不许我单独跟男老师在一起。然后你转身就往人多的地方走。不要怕老师不高兴,学校本来就不允许男老师和女同学单独呆在宿舍里。你也不必去想:‘这个老师到底是不是坏人呢?’因为坏人并不是天生的,尤其是在男女单独呆在一个房间里的时候,有些好人也可能兽性发作,变成坏人。谁遇上了谁就会被伤害。坏人干了坏事担心被发现,害怕去坐牢,有时候还会杀人灭口。你想去冒这个险吗?” “放心吧妈妈,我才不想冒这个险呢!”孩子多半都会这样回答。但这条规定每个新学期都要重温一遍,低年级时更要多次提醒。因为孩子会麻痹,会忘记。 还有:上学放学的路上尽量走大路,避免走小路,因为人多的路上坏人的麻烦要多些,顾虑也要多些,作案的概率则要小些。晚上决不许单独外出,更不许在同学家留宿。 还有:不许给陌生人带路,也不许跟任何陌生人走;单独在家时不许给任何外人开门,以不变应万变,杜绝被坏人骗开门的可能性;不许因为贪小便宜而跟男的走;不许捡路上的钱或钱包,以免落入坏人设的骗局,拾金不昧局限在校园以内…… 我们采用严厉的措词“不许”,而不是较温和的“不要”,就是为了让婷儿执行起来的时候没什么可犹豫的。而且,为了让婷儿避免在这些情景中被对方说服,我们要求婷儿不论对方说什么都不接话茬,一概回答:“家长不许!”并迅速离开。 让低年级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光说不练是不行的。为了让婷儿在需要自保的时候知道该如何做,我们每提出一项新措施,都要进行模拟演习。比如说,媒体每报道一种新的拐骗手法,我们就要演练一种新的防拐骗办法。有时候,这种演练纯粹是为了消除婷儿的心理障碍,比如说,如何应对熟人敲门(“有事请直接跟父母打电话”,或“等父母回家后请您再来”,等等)。另外,为了及时发现问题,婷儿放学回家后,我们总要顺便问问:“今天有情况吗?”(好坏都在内,婷儿都会讲。)有些被害人的家庭就是因为缺少这样的交流,错过了把悲剧消灭在萌芽中的机会。 婷儿上中学前后,模拟演习基本上被案例分析所取代。我们从媒体上看到那些有代表性的案例报道,便会留下来,等婷儿周末回家时与她一起分析讨论:这个案例本来可在哪些环节上避免或减轻危害?那个当事人本来可用什么办法自救或救人?……关于各种贪欲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关于性病和艾滋病,关于嫖客和妓女普遍短寿等知识,也是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逐渐了解的。 我们的这些训练并没有让婷儿变得胆小怕事,而是让她增长了社会经验,锻炼了应变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并因为“总是心中有数而更加自信”。随着年龄增长,婷儿的辨别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越来越强,成了一个既热情大方又不失机警的人。  
怎样称呼性器官?亲切自然为宜
细心的读者也许注意到了,我在婷儿的幼儿期性教育中,极少使用性器官的学名。婷儿上学之后,我们谈到性话题时还是这样。倒不是我有心理障碍开不了口,而是我有意采取了这一措施。因为中国的国情就是“谈性色变”,我不想在形式上去反潮流,也不希望小婷儿在外面无意中说出令人尴尬的话,更不希望她被人误解为对性很关心。我只要她悄悄得到家庭性教育的实惠就行了。 看过《哈佛女孩刘亦婷》的读者也许还记得,我们强力推荐直接教给婴幼儿准确规范的词语,从来不用“吃嘎嘎(吃肉)”“咕咚咕咚(喝水)”之类的“奶话”来浪费婷儿发展语言能力的时间。但在幼儿期性教育的用语上,我觉得可以例外。因为性教育难免要谈到性器官,性器官毕竟是与旁人和社会没多大关系的个人隐私,还是用“奶话”代称更自然,更文雅,也更符合家庭性教育特有的亲昵气氛。再说,相爱的大人情到浓时也会不由自主地做小儿态、说小儿语,这也说明与性有关的“奶话”与其他儿语不同,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成为无用的语言垃圾。 我认为比较合适的做法是,在孩子2—10岁之间把性器官的学名告诉孩子,以便孩子在别的场合遭遇性名词时不以为怪,平时在家里仍然使用代名词。至于用哪种儿语来称呼性器官较好,可以各人随意。不管用什么代名词,只要让孩子知道指代的是性器官,而且亲切自然,没有亵渎感(脏话则有亵渎感),就行。 需要强调的是,任何时候孩子问起性器官的学名,大人都应坦然地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在青春期来临之前,大人更应该找机会专门给孩子讲解一次性知识,并且大大方方地使用性器官的学名。因为青春期的性教育要突出科学理性的色彩,与幼儿期的性教育倚重情感熏陶有较大区别。 在性器官的问题上,中国父母最容易犯这样两种错误:一种是把成|人的性意识强加在孩子身上,遇到孩子提出性问题、玩弄性器官或模仿性行为的时候,马上“以成|人之心度幼儿之腹”,或是嘲笑:“好不要脸哦!”或是斥责:“不许动!”“脏!不要摸这个地方!”“羞死了!以后不许摸!”甚至把孩子当做“下流胚”连打带骂揍一顿。这种做法必然给孩子留下这样的印象:性器官是脏的、见不得人的、下流的,凡与性器官有关的活动也是肮脏、下流、见不得人的,要受惩罚的。在这种氛围里长大的孩子,轻者会成为“谈性色变”的人,重者会形成难以改变的性抑制心理,对今后婚恋家庭极为不利。 中国性教育专家陈一筠教授说:“我研究了很多家庭、婚姻危机的个案,明显地感觉到问题源于青春期甚至更早。为了让更多的人不再走向咨询室痛苦地倾诉,为什么我们不能早一点抓源头呢?” 我认为,源头之一,就是从小用亲切、自然、科学的态度处理与性有关的一切问题;源头之二,则是结合早期教育,为婴幼儿安排各种有趣的活动,避免让孩子无所事事地闲着,因为无聊而玩弄自己的身体。 遇到小孩子们玩结婚之类的游戏,不要训斥,而是高高兴兴地参与游戏,说些“祝新郎努力工作准备当个好爸爸,祝新娘努力学习准备当个好妈妈”之类的话,并用其他事物(如讲故事、吃东西、到别处去玩)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果遇到孩子玩弄性器官或模仿性行为,也不要训斥,只说手上有细菌,会把干净的性器官弄脏,弄脏了可能发炎,会很疼,同时用其他事物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另一种与性器官有关的错误,是拿小男孩的“鸡鸡”恶作剧。在亲友相聚的时候,常有人以拉下小男孩的内裤为乐,而且乐此不疲。这种极不尊重孩子的行为,对培养孩子的隐私意识十分不利,既可能使有些孩子对性器官更好奇,玩弄它的兴趣更大,撩女孩裙子的愿望更强,也可能破坏有些孩子的安全感,降低孩子与成|人交往的欲望和勇气。  
培养隐私意识,从快上小学开始
有没有隐私意识,是人和动物的一大区别。但隐私意识和高尚情操一样,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孩子不会从娘肚子里带来,只能由后天习得。保护和尊重个人隐私,就是应该由父母教给孩子的文明守则之一。 隐私意识包含的内容很多,与家庭性教育密切相关的,主要有这样四点:一是性器官要遮羞,二是性行为要隐秘,三是克制对他人隐私的好奇心,四是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不被侵犯。 培养隐私意识,最好从快上小学开始。因为从上小学开始,孩子上厕所就要分男女了,家长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和隐私权教育。(顺便说一句,上幼儿园时孩子需要有见识异性性器官的机会,加上有老师监护孩子们上厕所,所以不分男厕女厕为好。如果孩子提出了来自厕所的问题,正是讲解性知识的好机会。中国有句古话“七岁不同席”,也可说明隐私教育不晚于7岁就行。) 我曾利用小学分厕的事儿对婷儿说:“男女分开上厕所跟人要穿衣服一样,是人和动物的区别。动物没有羞耻感,所以不分公母都把生殖器官暴露在外面,而且随处交配,随处大小便,一点也不讲文明。人是要讲文明的。所以小朋友两三岁就要穿连裆裤,不让外人看见自己的屁股,六七岁就要分厕所,这样对女孩子才安全。如果男的躲在女厕所里,肯定是想对女孩子干坏事,遇到这种情况要赶快跑出来告诉老师。平时最好和女同学结伴去上厕所。” 孩子在家里大小便或洗澡、换衣服的时候,家长也要提醒孩子:“关上门再……啊,你就要当小学生了,开着门做这些多害臊啊!”习惯与孩子同浴的父母也应以“你长大了”为理由,让孩子学习单独洗澡。父母在可能裸露身体的时候,也要开始请孩子回避。 那些还没让孩子单独睡觉的父母,也可趁此机会与孩子分床睡觉。分床的问题在单亲家庭更要引起重视。有些妈妈因为没有夫妻生活的干扰,也因为感情没有寄托,儿子都十几岁了还和妈妈睡一个被窝,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是很不利的(恋母情结太重的男子不容易爱上适龄女青年)。分床后一般不允许孩子又来和父母睡在一起。如果不坚持分床睡觉或不提醒孩子入厕及捰体要避人眼目,以后会有很多麻烦。 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有个女孩从小长得就胖,外出时总是由力气大的丈夫抱着女儿,女儿也一直喜欢跟父亲亲昵。女儿12岁时,妈妈认为无论从心理上或是身体上女儿都进入了青春期,但女儿还是经常以怕黑或冬季怕冷、夏天怕热为由跑到父母的床上,一来便习惯地拥着父亲入睡。女儿从小就不喜欢穿着衣服睡,大了仍裸着上身,只穿个小三角裤睡在父母中间。上厕所从不关门也不拉上窗帘,洗澡也不知道回避大人。常常是洗完澡后,光着身子从卫生间跑出来,让母亲或父亲给她找衣服。妈妈多次说女儿,你怎么没有一点儿羞耻感?可女儿说:“是我自己的爸爸,又不是别人,怕什么?”而过于迁就女儿的爸爸也从不拒绝她的请求(正确的做法是:从小教孩子先准备好干净衣物再洗澡)。 这位妈妈写道:“一想到我不在家的晚上,女儿的身体全部裸露在她正值壮年的父亲面前,我就脸红心躁。身为母亲也作为妻子,我认为,女儿是纯洁的、无邪的,丈夫也是正直和坦荡的,我绝没有半点儿想曲解他们的意思。但我仍感焦虑和担忧,12岁的女儿为什么没有一点儿性别意识呢?” 专家对此有一段点评,现摘录在此,供大家参考: 在对孩子进行性别认同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孩子进行性羞怯感和羞耻感教育。 羞耻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或他人的行为感到害羞与耻辱的表现。对人类来说,羞耻感也并非天生的,而是随着在家庭、社会中的成长,受文化背景影响而逐渐形成的。所以婴儿就没有羞耻感。婴幼儿与父母之间的肉体接触是无可非议的。一旦进入幼儿园,就要让孩子懂得如何避开别人,谁可以触摸自己,以及怎样触摸,身体的哪些部位不可示人等。 正因为人类有了羞耻感,才对性器官有一种隐私和隐藏的要求,对性行为有一种自私和个人的认识,使性活动在一个特定的、安全的、隐蔽的、个人的场所中进行。正因为人类有羞耻感,才有尊严和人类文化的发展。 目前,存在于孩子身上的性早熟、中学阶段的早恋现象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孩子的性别意识和性羞耻感缺失的现象,它们和性早熟一样,都应该引起家长和老师的关注。(点评者:郭村荣) 其实,中国人原来是知道该怎么做的,但在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常常会因为爱而乱了方寸。这对父母就是忘了(或者本来就不知道)“男大避母,女大避父”的古训。 让孩子学会关门的同时,父母和孩子还要共同培养一个新习惯——进屋先敲门,允许才能进。这是避免发生尴尬局面的最好措施。在习惯养成之前,婷儿每次忘了敲门询问“我可以进来吗?”我们都要让她退出去重新来过。尽管当时的那道“门”只是一帘落地布幔而已,还是让婷儿养成了尊重他人生活空间的习惯。 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要求她尊重自己和他人的“身体范围”。一般情况下,谈话的时候两人的身体至少相距半米到一米,这样才合礼仪。这种礼仪意味着对他人的安全感和隐私权的尊重。男孩对此更要格外注意。 另外,不轻易谈性,含蓄地谈性,也是尊重隐私的一种表现。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中国人已经开化多了,各种拿性关系搞笑的“黄段子”满天飞;婚外恋、一夜情和变性手术早已不是新闻;专业和非专业网站的涉性栏目里都在详细传授性技巧;小学生的“口头文学”内容已经十分se情……既然如此,还有没有必要用含蓄的态度来对待性呢? 我们的看法是,在性教育的课堂之外,仍然有必要保留含蓄的表达方式。因为“谈性色变”的国情依然没有变,只不过,过去是人人都变得很尴尬,现在则分化出一些“谈性色喜”“谈性色迷”的人。如果你不希望孩子随便与外人讨论性话题,就该在向孩子讲解性器官的时候,顺便提醒孩子:“性器官是应该尊重和保护的个人隐私,随便提到它的名称,也可能被误解为冒犯别人。性方面的问题最好只和父母谈,或是在性教育课堂上参加讨论,以免惹来些不必要的麻烦。” 不必担心这种提醒会让孩子更好奇或性压抑,因为这只是主张隐私权,与封建的性禁锢没有任何关系。无论东方西方,除了在医疗、教学或其他适合谈性的特定场合,有教养的人都不会把性器官和性行为直接或随意地挂在嘴边。学习文雅的习俗只会使孩子更不容易轻率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性。 当孩子学说指代性器官的脏话时,从尊重隐私的角度劝孩子放弃这种做法也很有效。婷儿上小学后也曾在玩耍的时候和同学一起说脏话,我听到之后没有生气,也没有批评她。因为我知道小孩子学说脏话并不是因为下流无耻,而是不知所云,盲目模仿。婷儿回家后,我平静地问她知不知道那些词汇的含义是什么?不出所料,婷儿被问住了。等我把那些脏话的具体所指告诉她之后,婷儿再也不用这些粗俗的字眼了。因为她在此前的性教育中已经形成了保护和尊重隐私的意识,她很清楚:“性器官和性行为属于个人隐私,除了和妈妈之外,不宜随便谈论,以免别人尴尬和反感。这就像内裤不宜晾在客厅里一样,尤其是家里来客人的时候。”  
培育“性美感”,从每天换内裤做起
触发我“培育性美感”的想法的,是中国人常说的两句名言:“情人眼里出西施”和“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古人留下的这两句话精辟地点明了人们在性美感上的千差万别。想想那些难以被亲人们接受的同性恋者,以及在择偶问题上与亲人反目的情侣,矛盾的起因大都与此有关,即:“把什么人看成西施?”和“被什么人看成西施?”如果父母在性美感方面对孩子引导得法,孩子原本可以避免性取向的偏差,或在婚恋过程中减少看错人的可能性。 我所说的性美感,其实是人的价值观在性方面的具体表现。这种性美感以直觉(而非理性思考)的方式判断与性有关的善、恶、美、丑,并以情感的力量影响我们在性的方方面面做出各自的选择。当我们被性美感所左右的时候,判断事物的标准不再是“对不对”,而是“喜不喜欢”。有时候明知“不对”还是“喜欢”,或者明知“对”还是“不喜欢”。如果太喜欢或太不喜欢了,都可能让我们做出不顾后果的选择。然后,实践会检验我们随心所欲的选择对不对。各种正确的选择最终会构成幸福的人生,各种错误的选择则会构成乏味甚至痛苦的人生。 我想,如果孩子心里喜欢的就是真善美,选中假丑恶的概率就会大大下降,离幸福人生也就更为接近。为此,我在通过性知识教育增加安全系数的同时,也不忘细心培育婷儿的性美感,希望她的直觉和情感也能推动她向“可爱又会爱”前进。 既然性美感是通过直觉和情感起作用,就可以像培养性格一样,通过习惯养成和行为体验来培育。在婴幼儿阶段,最重要的就是按孩子生来的性别来养育婴儿,让孩子在“好闺女”或“好小子”的赞许声中,反复体验与性别相联的愉悦感,自然而然地以自己的性别为美。 如果父母因为“喜欢”和“好玩”,就把男孩当女孩养或把女孩当男孩带,很容易把孩子推进心理变态的群落。据中国新闻网报道,中国整形外科医院性别重塑中心的主任陈焕然博士说,他每周都要做两例变性手术,目前预约登记已经排到了5年之后,其中30%的变性人都是因为从小被父母“性别错误指定”所造成的。可以想象,还有更多的“后天易性癖”患者,因为没有钱或没有勇气或两者都没有,终生都将在痛苦中煎熬。为了避免这样的人生悲剧,父母切记不要把对性别的偏爱强加给孩子。 儿子难得见到父亲的家庭,妈妈要特别注意为孩子提供理想的男性榜样。这个榜样可以是爸爸、亲友或同事、邻居,也可以是文艺作品里的人物。妈妈经常对男性的好言行赞美一句:“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对儿子就是很有效的性教育。女儿难得见到妈妈的家庭,爸爸也需要做类似的事情,以弥补缺乏性别角色模仿对象的损失。 在幼儿期,“以身体洁净为美”是培育性美感的一条捷径。由于性美感与多次重复的愉悦体验密切相关,要让孩子以自己的身体为美,最好多多体验从由脏臭变干净的舒适愉快。可以说,习惯于让身体保持清洁的孩子,很容易培养起“珍爱自己、体贴他人”的德性。大人在孩子洗手洗脸洗头洗澡时的夸奖和赞美,就是在培育孩子对洁净美的敏感和好感。 以身体洁净为美的核心是“以性器官的洁净为美”。这种美感,可以从每天换内裤开始培育。能让孩子每天洗澡当然最好,即便做不到每天洗澡,也要每天都把性器官洗干净,并换上干净的内裤。男孩女孩都应该如此。?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