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恭先生生在这样的野兽之家,却没有同流合污,北魏的皇帝曾赏了他20个侍妾,可他只收下一个。这样看来,高长恭先生简直就算是他们高家的道德君子了。 帅哥高长恭既然被列入古惑仔,自然武艺高超,擅长打架了。高长恭先生的确骁勇善战,只可惜长得太漂亮了,不足以威慑敌人。所以,每次打仗都要带上狰狞的面具。关于这个戴面具的事,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其实历史上还有一位喜欢戴面具的将军,那就是北宋的狄青,只不过狄青戴面具是为了遮盖脸上的刺青,哪像我们的高长恭高帅哥,是为了怕敌人的性马蚤扰。 高帅哥打得最著名的一架是救援洛阳。他带领五百骑士,冲过周军的重重包围,突入洛阳城下,城上齐兵认不出谁来了,怀疑是敌人的计谋。兰陵王摘下面具,露出真面目,城上的守军看到大帅哥亲自来援救,一下子勇气倍增,军心大振,从城楼用吊篮吊下数百名弓弩手,前来接应。 这里外一夹击,周军很快就招架不住了,只好撤退。为庆祝胜利,武士们编了《兰陵王入阵曲》,戴着面具边跳边歌。史载:”长恭貌柔心壮,音容兼美。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嚯嚯,建议编戏说的朋友改编木兰从军时一定要把花小姐编在兰陵王的军队里。先为他摘下面具那瞬间的绝世风华而惊艳,然后跟他一人一半分吃红苹果。噢,有热闹看啰。 只可惜啊,这位帅得一塌糊涂的高长恭高帅哥,有个很糟糕的坏毛病棗贪财。他家的门口常有行贿的人进进出出,搞得老百姓说三道四,对他的意见不小。高帅哥的属下相愿先生有天实在忍不住了,问他:“王既然俸禄那么高,何必如此贪?”你的工资待遇都那么高,你何必还要贪呢。高帅哥答不上来,挺尴尬的。相愿先生不想让漂亮的高帅哥脸红得跟火鸡似的,那实在有损他的美貌。于是就安慰他:“您该不会是怕劳苦功高,被主上忌讳,故意给自己抹点污垢?” 呜呼,这话可真算是说到高帅哥的心坎上了,终于找到贪财的理由了,于是高帅哥赶紧回答,是的是的,我就是这样想的。相愿先生摇了摇头说:“如果皇帝看你不顺眼,你这贪财的毛病,可正好是他整你的理由啊。” 高帅哥这下可真坐不住了,高洋是个什么东西,他可清楚得很。于是高帅哥很诚恳地请相愿先生帮他想个办法,逃离高洋的魔爪。相愿先生说:“你的名声太大了,最好在家装病,什么事都不管,当个能吃能喝能玩的傻子。” 可怜我们这位帅哥高长恭先生啊,为了保全性命,只好当傻子。可是高帅哥那时年纪轻轻,哪甘心就这么退休啊,更何况,高帅哥哪里是当隐士的料。 尽管当傻子,可高长恭先生还是被人家给惦记上了。到了北齐末代皇帝高纬在位时,高洋先生那时已经被一脚踹死了,继位的高纬是高洋的侄儿,按道理说,应该是高长恭先生的堂兄。这位高纬先生,最大的工作就是陪大美女冯小怜女士喝喝小酒唱唱小曲,然后上床玩妖精打架。最后是“小怜玉体横陈处,周师已报入晋阳”,把北齐彻底玩完。 别看这位高纬先生玩起来不要命,杀起人来更是六亲不认。某天高纬先生欣赏完《兰陵王入阵曲》,就对高长恭高帅哥说了:“入阵太深,毕竟危险,一旦失利,追悔莫及。”这话的意思是,参与斗殴是件危险的事,万一闹出人命来,后悔都来不及了。高长恭先生觉得这是高纬对自己的关心,也没多想,就说了“家事亲切,不觉遂然”。俺们家有打架的传统,不打心里痒痒。 可是……糟糕就糟糕在这“家事”二字,高纬先生一听,马上想到高长恭高帅哥的爹好像是他爷爷的长子,如果按照辈分加嫡庶来论资排辈的话,该当皇帝的是他高长恭啊。万一哪天高长恭想起这档事来,以他的威望和功劳,自己的皇帝岂不是当不成了。高纬先生决定把高长恭给做掉,省得将来坏事。于是,连理由都来不及想,一杯毒药就送到了高长恭先生的府邸。
第五节古惑仔传奇(4)
高长恭高帅哥死时的年龄没有记载,估计才三十出头。留下个悲痛欲绝的遗孀郑妃,守着佛门孤灯,度此残生。四年后,失去了支柱的北齐被宇文氏一脚踹死,高氏子孙几乎全遭屠戮。 写到这里我想起来了,从嵇康先生开始,一直到高长恭先生,大多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这的确是段精彩的岁月,有广陵散的高洁,兰亭序的潇洒,敕勒歌的豪迈,种种浪漫都只是逃避苦难现实的一醉。泼墨汉家子,走马鲜卑儿,红尘里一道道风景皆在噩梦中毁灭。 假如,用恬淡去换取他的功利,用善良去换取他的毒暴,用自足去换取他的贪残,可否,有个好点的结局?
第六节职业错位(1)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一个女人嫁错了男人已经算倒霉到家,可一个男人如果选择错了终生职业,那可是彻底玩完。历史上就有那么几位入错行的帅哥,比如说唐玄宗李隆基先生。 李隆基先生的职业是皇帝,可喜欢的却是音乐,以至玩物丧志,玩出个安史之乱来,差点把大唐玩完。 虽然李隆基先生皇帝当得不成功,却是个很有成就的音乐家。他们家有爱好音乐的传统,他的大哥的笛子就吹得很好,在当时算得上是一流水准。而他们家,也经常举办家庭音乐会,比如说李隆基先生的奶奶武则天女士,最喜欢的就是歌舞大曲《长命女》,每次排演的时候,总忘不了让李隆基先生做打击乐的首席,原因是他的羯鼓敲得好,”头如青山峰,手如白雨点”,为练这双手艺,被他敲坏的羯鼓就有几大柜子。 而李隆基先生对杨玉环女士的情深义重,杨女士活着的时候,快四十岁的人了还能”三千宠爱在一身”,死了李隆基还要”上穷碧落下黄泉”地追思,就是因为杨女士懂音乐,不仅舞跳得好,还会编曲编舞,和李隆基先生有共同语言。相传《霓裳羽衣曲》就是李隆基编曲杨玉环编舞,珠联璧合,轰动一时。 李隆基先生成了唐玄宗之后,在”梨园”组织了一支乐队,并亲自训练,还把这支乐队称为皇帝梨园弟子。后来,梨园子弟成了戏曲演员的别名。李隆基先生亲自教他们丝竹之戏,音响齐发之时,只要一声不对点,李先生一定会发现,并且及时纠正。说到这里我想起一个词来,曲顾周郎,这本来是说三国时的帅哥周瑜,不仅仗打得好,音乐细胞更发达,开音乐会时,只要有一个音符弹奏错了,他都能听得出来。这位李隆基先生跟周帅哥倒有一比。 李隆基先生不仅亲自教导梨园子弟,还颁布曲名,把原为汉文音译的少数民族和外国曲名改为具有内容的汉文曲名,比如说《菩萨蛮》,并且举办宫廷器乐合奏,正是由于这位皇帝音乐家的喜爱和重视,才使盛唐音乐与各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达到历史的顶峰。 不过李隆基先生虽然差点把大唐玩完,可他早前的政绩不错,创建了”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开元盛世,还不算彻底入错行的,比起那两位一错到底的南唐后主李煜和宋徽宗赵佶,算是强多了。 南唐后主李煜,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文人,一个很有才华的词人,他很有情趣,也注重豪华的排场,书法、绘画和文章都很出色。只可惜他生在帝王之家,还很不凑巧地当了皇帝。 他在皇帝的位子上,啥正经事也不想干,对军事更是不感兴趣,即使有将领提出来,他也是极力压制。南都留守林仁肇说,他愿意领兵几万人北上,收复旧地。林仁肇还为李煜拟好了开脱的理由:他起兵的时候,李煜就向外发消息说林仁肇叛变,让宋朝廷知道,以后假如事成得利的是国家,如果失败就杀他全家,李煜不必承担任何责任。就是这样已经为李煜想好托词的计划,他也没有同意,只知念佛、填词、醉生梦死,静候亡期的到来。北方的后周他不敢与之交战,就连东边比较弱的吴越他也不敢碰,沿江巡检卢绛曾经对他说:”吴越是我们的仇敌,将来肯定会和宋一道攻击我们,做其帮凶,我们应当先下手灭掉他,免去后患。”李煜却说:”吴越是北方大朝的附庸,怎么能轻举妄动,发兵攻击呢?”卢绛说:”臣请陛下以属地反叛为名先予以声讨,然后向吴越乞求援兵,等他们的援兵到了,陛下就发兵阻挡,臣再领兵悄然前去偷袭,就能一举灭掉吴越。”李煜根本就听不进去。文武大臣们也只好随他一起等着北宋军队来收拾南唐了。 尽管李煜先生当皇帝当得很不是那回事,可他的填词功夫却是一流的。他的父亲李璟就非常有才华,词也填得很好,所以,他选了个和他一样会填词的儿子当皇帝,却没想这个儿子是不是那块料。 在父亲以及当时浓郁的文化环境的熏陶下,李煜的词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加上他喜欢的大臣冯延巳也擅长添词,君臣之间切磋技艺,最后将疆土切磋完了,但词的成就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 把李煜的词总结一下,可以发现一个规律,那就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是描写宫廷之中豪华奢侈以及风花雪月之类的内容,第二是体现极度忧愁的心情,第三是亡国之后在被软禁时写的反应亡国之情的词,这是李煜词成就最高的时候,但时间不长他便撒手西去了。 李煜先生的词,早期当然全是宫廷的豪华奢侈和风花雪月了,那时他刚当皇帝,正得意着。这些词里,以《玉楼春》为代表,极尽奢华也极尽婉约,只看那对一字一句的雕琢,就知道李煜先生多消闲了。 晓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风箫声断水云闲,冲按《霓裳》歌彻遍。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栏杆情未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还有一首《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绉。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嚯嚯,好一个”绉”和”溜”。 皇帝没当多久,李煜先生的日子就开始不舒坦了,北宋、后汉、吴越这些强敌都惦记着李煜先生那块江南之地。而李煜先生呢,却根本没有积极备战迎敌的打算,只想着借酒浇愁,听任国家的衰亡。这期间,李煜先生的词就不再是小资了,他开始为自己的命运担忧。
第六节职业错位(2)
这首《清平乐》,算得上是李煜先生发愁时候的写照。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还有一首《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勾,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酒虽然可以暂时将忧愁浇走,但北宋的军队是几壶酒不可能浇走的,噩运终于来临了。开宝七年(公元974年)的秋天,赵匡胤派使者来请李煜去开封。李煜清楚请去就回不来了,于是就说有病,没有去。不久,到冬天的时候,赵匡胤的军队就渡过长江,将金陵包围了。前线将士拼死抵抗的时候,李煜还在宫中填了一首词《临江仙》: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烟垂。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据说这首词还没有填完,宋军就攻陷了金陵,最后的三句是后来补上的。李煜做了北宋的俘虏,被押送到了北宋首都开封。因为李煜曾经对宋称臣,所以赵匡胤没有杀他,而是封了他一个违命侯,实际上是名副其实的亡国奴,享受高级待遇的亡国奴。 当了囚徒,李煜先生的日子就不好过了,虽然吃喝不愁,可李煜先生不是乐不思蜀的刘阿斗,亡国之痛时时折磨着他,所有这些痛苦的心绪,李煜先生都融进了词中,由此诞生了词史上最为感人,成就也最高的作品,那就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虞美人》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尤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还有一首《浪淘沙令》,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哎,这当亡国奴的滋味和江南的悠闲岁月比,可真是“天上人间”啊。 这期间李煜先生不仅是哀叹自己的命运,也开始反省自己的错在哪里了。他写了阕《破阵子》,算是对自己过错的检讨。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几曾识干戈”他哪是不识干戈啊,他是不想识,不愿识,掩耳盗铃,最后害了自己。 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李煜的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他的词没有丝毫的雕琢痕迹,纯粹是天然而成,可谓鬼斧神工。历代成就高的诗词都是将感情和艺术手法融为一体的,一般的诗词,不是太通俗,就是太晦涩,不能使读者很通畅地理解他的感情,而李煜的词就将两方面的因素都神化性地融合到一起,口语一样的语言包含的却是一般人难以体会到的感情,可以说,李煜的词达到了最高境界,也取得了最高的艺术成就,为两宋词的发展开拓了眼界。 词成就了李煜词宗的英名,但那首千古传唱的《虞美人》也将他送上了西去之路。李煜在七夕的晚上,因为心情郁闷,就让歌妓奏乐,声音很大,外面都能听到,宋太宗知道后非常恼怒,又听说李煜的词中有”小楼昨夜又东风”和”一江春水向东流”,更是生气,当晚就让人给李煜送去了毒药。李煜死时年仅四十二岁。 李煜先生虽然把国家给玩完了,可他在文学史上,好歹还占了一席之地,比起那些荒滛无道杀戮成性,最后把自己给杀了的亡国之君,活得有价值多了。只不过,如果他不当这个皇帝,不知道还能不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或者,取得的成就会更加辉煌。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没有一番彻骨痛,哪来万世哀婉歌。 李煜先生还只是在填词上玩出了道道,可那位跟他一样亡了国,当了亡国奴的宋徽宗赵佶先生,可是集书法与绘画之大成,不仅自创了一种书体,更是启发了后世的工笔画发展。 宋徽宗赵佶先生,是宋神宗赵顼的第十一个儿子,他的哥哥哲宗赵煦因为没有儿子继承皇位,赵佶先生一不小心成了皇帝,把北宋给搞垮了。 赵佶先生在政治上昏庸,生活上荒唐,艺术上聪颖。北宋王朝因他而亡,但在艺术上他是个天分极高的书画家,最大的成就就是创建了“瘦金体”。赵佶先生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并吸收褚遂良等多家所长,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风格,号“瘦金体”。其特点是瘦直挺拔,横画收笔带钩,竖画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有些联笔字像游丝行空,已近行书。其用笔源于褚、薛,写得更瘦劲;结体笔势取黄庭坚大字楷书,舒展劲挺。 因为”瘦金书”在书法历史上的影响,人们一般都把“瘦金书”作为宋徽宗的书法代表作,而他成就更高的草书给忽略了。赵佶先生有本传世之作《草书千字文》,比他的本家赵孟頫先生写得酷多了。 据说宋徽宗还是工笔画的集大成者。他擅长画花鸟、山水、人物,注重写生,体物入微,以精细逼真著称。相传他曾用生漆点画鸟睛,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令人惊叹。赵佶先生一生在政治上没干什么好事,在军事上更是差劲,最后当了大金国的俘虏。可他在画上的成就可就不得了了,留下的传世之作数不胜数,其作品有《腊梅山禽图》、《五色鹦鹉图》、《芙蓉锦鸡图》、《红蓼白鹅图》、《池塘秋晚图》、《柳鸦芦雁》、《瑞鹤图》、《溪山秋色图》等。人物画方面有《听琴图》、《文会图》。山水画方面以《雪山归棹图》为代表。此外,还临摹有李昭道《摘瓜图》,张萱的《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前些时看到一则消息,赵佶先生那幅《写生珍禽图》拍出了2300万的天价,看来,他在工笔画上的确造诣非凡。要知道,工笔可不比写意,那是极细致和极富耐心的活,我曾欣赏过赵佶先生的《芙蓉锦鸡图》,那锦鸡的羽毛都一根根可以数得出来,嚯嚯,这没半个月工夫画得出来吗,真佩服赵佶先生对画的痴迷。而那幅《柳鸦芦雁》,工笔加写意,更是动感十足。
第六节职业错位(3)
赵佶先生不仅是个优秀的画家,同时还是一个颇有成就的画家和水平很高的鉴赏者。他要求画家要师法自然,把握对象的”情态形色”,符合物理,不倚傍前人。有一次,赵佶要画院画家画孔雀开屏的屏障,画了几次他都不满意,问他为什么,他说,孔雀开放一定先要举左脚,而画家却都画成抬右脚了。 这样看来,赵佶先生不仅重视写生,还挺讲究物理法度的。他在人物、山水、花鸟几方面都有一定成就,花鸟画最为突出。他曾经仔细观察过鹤的二十种不同姿态,画成《瑞鹤图》,金殿顶上,聚集着几十只仙鹤,以不同的姿势飞舞着,煞是好看。 赵佶在政治上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一个亡国之君,但在艺术上是有作为的,他对于宋代画院的建设和院体画的发展,对于书画艺术的提倡和创作以及对于古代艺术的整理与保存,是有突出贡献的。他称得上是一个“不爱江山爱丹青”的皇帝。 赵佶先生既然喜欢画画,自然也喜欢收集绘画作品了,他在位时广收历代文物、书画,还下令编撰《宣和画谱》、《宣和书谱》和《宣和博古图》等,仅《宣和画谱》就有二十卷,包括二百三十一家的六千三百九十六件作品。而且赵佶先生对画画得好的人,都特别赏识,曾经开了以绘画取士的另类科举,只要画画得好,就可以进由他亲自掌管翰林图画院,获得优厚的待遇,这样一来,大家对绘画的兴趣越来越大,成绩当然越来越好了,所以当时出了像米芾、张择端这样的书画大家。宋代画院的兴盛同赵佶先生有着密切关系,在这点上不得不赞扬一下赵佶先生,至少,从某种角度说,他促进了中国绘画事业的发展。 不过,赵佶先生的作品,风格变化太多,有的甚至和他其他的作品风格迥异,完全不像同一个人画的,搞的后世人总分不清到底哪幅才是他老人家的真迹。原来赵佶先生还有个喜欢题字的雅好。在赵佶先生的直接领导下,宋代翰林图画院那些画师们的平时习作,大多是由他亲自出命题而完成的画作,画成之后都得送给赵佶先生“御览”欣赏,他如果对一幅作品满意的话,往往会雅兴大发,在画上题写诗文、签名画押,这意味着皇帝对这副作品的恩宠了。赵佶先生的字是不用再介绍的了,而这些画,虽然是别人画的,可上面的诗文题字却是如假包换的赵佶先生的书法真迹,于是,后世人把这些画作称为“御制画”或“御题画”。实际上,“御制”的意思是指他所作的诗文语句,而不是指他所作的画,有些作品没有诗文题字,他一般就只写“御笔写”三个字,或者干脆只签上自己“天下一人”的花押,只有极其少数的写明”御制御画并书”的作品才是赵佶的亲笔画。 说到判断究竟是赵佶的“御题画”还是“亲笔画”,还有一个和他手下权相蔡京有关的小常识。蔡京这个人,是历史上有名的j臣,但个人的艺术才气却也是很高的。赵佶皇帝常常也邀他一起欣赏画院的画作,有时也让他在画面上题写诗文。他很会察言观色,如果是赵佶的亲笔作品,他往往阿谀奉承一番:“皇帝陛下丹青妙笔,德动天地,仁及飞(禽)走(兽)……神笔之妙,无以复加”(题宋徽宗《御鹰图》);而如果是御题画,他堂堂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便堂而皇之地书写诗文。有一张“御题画”《听琴图》,蔡京便在画面当中正上方题写诗文,清代一个叫胡敬的文人,由于不知道“御题画”的缘故,联想到蔡京的为人,便大骂蔡京肆无忌惮,说他敢于在皇帝的“御笔”上题诗,是大不敬。其实,蔡京就算再嚣张,在皇帝面前总该有点掩饰吧?不过,赵佶先生多样化的画风,着实给后世的鉴赏家们出了不少难题。 1125年,北方女真族金国大军南下,势如破竹,转眼就到了汴京。我们的艺术家皇帝赵佶先生一下就乱了分寸,竟然就晕倒了。他醒过来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宣布退位,把皇位传给了大儿子赵桓,自称道君太上皇帝,当起太上皇,跑到南方避难去了。这次,金兵退走了,太上皇安然地回到汴京,继续过着风流富贵的日子,可谁知道大半年后,金兵竟然再次攻到了国都,所谓的“靖康之耻”便终于发生了,金兵设计捉住了赵佶先生和他的皇帝儿子钦宗赵桓,把堂堂大宋帝国的两代皇帝当做俘虏,押解到北方。环顾中外历史,或许只有法兰西第三帝国的“拿破仑三世”的惨败才可比拟。而赵佶先生一行人在整个北解途中更是受尽折磨。离开王宫后,两个皇帝都未洗过脸,押解他们的金国小官,只把余酒残食给他们吃,还逼使他们以青衣侍酒,以作奴仆。后来,在金国流放了不少年后,赵佶先生终于寿终正寝了,公元1135年,在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大宋帝国第八代皇帝,艺术家赵佶先生“驾崩”了。 就在这押解途中,赵佶先生还留下一阕“绝妙好词”。我们这位赵佶先生,不仅字写得好,画画得好,诗文也写得不错。因为和李煜先生一样擅长填词,他曾建立大晟乐,专门组织一些词填得好的文人们,相互交流学习,而大晟乐的领衔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风流词人周邦彦。周先生的词以婉约见长,所以,大晟乐几乎成了后世婉约词的代称。 而赵佶先生在当了亡国奴后,也有一阕传世好词棗《山亭(北行见杏花)》,和李煜先生一样,切身之痛融入词中,于是,本来无病呻吟的词变得耐人寻味了。
第六节职业错位(4)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墓? 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上阕明写杏花,借杏花的娇艳及被风雨摧残的衰败景象象征美好事物的逝去,寄托着对帝王生活的痛苦回忆。也暗示自己的境遇,怜花怜己,语带双关。“愁苦”后一“问”字,跟李煜先生那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异曲同工。下阕抒写离恨哀情,借燕子与做梦层层深入,道出从期望到失望,由失望而绝望的哀痛心情,用“双燕何曾会人言语”烘托极度的孤独忧伤。末尾几句写连在梦里见一见故国宫展的慰藉也得不到,因为连梦也做不成。真挚深沉,真可说是字字泣血,断肠之音 赵佶先生一生,留下了一个混乱的邦国,十几个儿子,几幅好书画,一个令人沉思的悲剧故事。
第七节名士风流(1)
这一节就让我们介绍几位好男人吧,尽管他们不够帅,但是那番至情至性,却叫人不得不倾慕和赞叹。 先从谁说起呢,苏东坡先生吧,他那阕祭奠亡妻的《江城子》,实在是让人感动。在封建时代,女人在男人眼里连件衣服都不如,吴起为了求官亲手杀了他的妻子,张巡为了自己的忠义,把自己的妻子杀了给将士们填肚子,至于“阔易妻”的事,更是数不胜数,“偶遇田舍翁,多收十斛麦,尚且易一妻”,那个时代,女人的命运,实在是可怜。 可是苏东坡先生的妻子王弗女士,就很幸福,至少,在她死后十年,苏东坡先生还为她写下那千载传唱的《江城子》,足够她含笑九泉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生死永诀、幽明路隔,何况“十年”、“千里”,于时于空,都绝无相逢的可能!“不思量”,故作决绝语,实际上是思量得太深、太苦了;偏生“自难忘”,刻骨铭心,自然推不去、躲不开了。逝者留给生者的是永恒不改的回忆,而岁月却不住地给活着的人添加着憔悴与衰老,“纵使相逢应不识”,这真是生者的悲剧。所以在梦中见到当年临轩梳妆的倩影,苏东坡先生只有百感交集,泪眼相对了。而“相顾无言”,仍未诉积愫、“话凄凉”,错过了如此短暂而珍贵的机会,苏东坡先生醒后,又该是何等的惆怅,而这番情深意切,又是多么的隽永。 苏东坡先生对自己的妻子是情深意重,对天下百姓,更是为百姓哪顾得身家性命。 苏东坡先生是北宋宋仁宗和宋神宗时人,那时期,正是王安石的变法与司马光的保守之间的拉锯战,处在这个微妙时期的苏东坡先生,却没有趋炎附势,而是时刻以天下人的利益为先。 苏东坡先生有两篇文章,《留侯论》和《贾谊论》,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苏东坡先生有多么光明磊落。 “留侯,汉相张良是也,辅刘邦,平英布,制韩信,功成身退,封为留侯。”苏东坡先生在文中认为,张良的旷世奇才能够有所用,能够安世济民,在于他忍得。”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留侯论》之后是《贾谊论》。贾谊,西汉时文学家,政治家,因其得罪权贵,政治主张不为文帝所用,郁郁而终,是年仅23岁。贾谊的才能埋没于黄土,只因为“古之贤人,皆负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万一,未必皆其时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贾谊的失败,在于他不能忍。 苏东坡先生别出心裁地评价了两个历史人物,旨在劝人学会忍,可他自己却偏偏忍不了。王安石施行新政,苏子对于某些不利于民生之策,忍不住出头讽谏,落得个被贬黄州的下场。欧阳修废止新政,苏子为新政中那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法令遭到废止而惋惜,又忍不住为新政鼓与呼,再次被贬岭南,终老蛮夷之地。 难道苏东坡先生不知道忍耐吗?《贾谊论》中,他认为贾谊不该去得罪权贵,以致政治主张无法实现,如能先忍个载,取得皇帝的信任,再得罪不迟。可他自己却不能忍一忍,等新政出现弊端,再讽谏不迟。而且那弊端的灾害只会落在老百姓头上,哪会落在身为政府官员的苏子身上。《留侯论》中说张良逞一时之气,行刺秦望,差点丧命,他自己却以天下人为先,在新政大势已去,保守派重新掌权的时候,“不识时务”地去为新政鼓吹。新政得势时讽谏新政,旧法掌权时鼓吹新政,完全不会“见风使舵”,最后只能是自讨苦吃,一贬再贬。 虽然苏东坡先生官场失意,却身受百姓爱戴,原因是他的不忍皆是为民不忍。新政旧法,只要是利于民的,他就拥戴,就推行;不利于民的,他就讽喻,就谏阻。只为民利却不顾自己的身家性命,这样的官僚,在当时真是少见。相比于那些“只为顶带花红衣,那管民间苦与泣”的官吏,在当时他真算得上不错的官僚。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先生的风范,也算旷古绝今了。 相比于苏东坡先生,南宋的陆游,就似乎少了份豁达和无畏。《钗头凤》的故事不用我再复述了吧,尽管唐婉死后多年,他还念念不往,并写下《沈园》三首抒发自己的思念与悔恨,可是,唐婉已经不在了,所有这些,对她来说,还有什么意义。拥有的时候,不好好珍惜,失去了再去回忆,多少让人觉得有些虚伪。爱她,却偏要伤害她,难道,世俗的名利真的这么重要。 与苏东坡先生一样,历史上还有一位好男人,尽管他没有为天下人做出什么贡献,可是他对自己的妻子,算得上情义深重了。 这位好男人就是清代的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其先祖原为蒙古吐默特氏,因攻占纳兰部,以地为氏,改姓纳兰。17世纪初为清太祖努尔哈赤降伏,后属清朝正黄旗。其父明珠为清康熙时大学士。 纳兰性德自幼勤于修文习武。18岁中举,22岁赐进士出身。选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扈从于康熙身边。康熙非常赏识他的才干,曾委派他到黑龙江呼伦,查勘沙俄侵扰情况,并安抚达斡尔边民。辑有《全唐诗选》和《词韵正略》。擅书法,精于书画鉴赏。
第七节名士风流(2)
纳兰性德对名利很是淡泊。在涉猎汉文学传统时,他将李白、陶潜奉为楷模。视功名权势如敝屣,视相府长子、御前侍卫的地位为难以解脱的束缚,不到30岁竟“忧愁居其半,心事如落花”,产生了“海鸥无事,闲飞闲宿”的出世之想,这种心绪给他的作品涂上了一层浓重的哀愁。王国维论及纳兰性德时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不仅指出了他在中国词坛上的历史地位,而且概括了他的个人风格。 纳兰性德最让人感动的还是那阕怀念亡妻的《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如果你是那天上的名月,始终流连在我的身边,那么,就让我卧冰踏雪,为你牺牲一切吧。这种没有雕琢和做作的真情实意,实在令人感动。 一个封建时代的贵族子弟,能如此专情于一个女人,真的很难得了。尽管他一生没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可是,就凭这份情,这份意,他足以算得上是千古风流人物。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期望的,不就是这种平淡却真实的好男人吗。
第一节一江春水向东流(1)
谈了古代的美女和帅哥,也该谈谈现代人物了。近现代,随着电影和电视的发展,娱乐为我们带来更多关于美的信息,也造就了不少绝代风华的红男绿女,从政要到影星,还有体坛的酷哥美女,只要是娱乐追踪的对象,只要是媒体关注的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总会牵动老百姓的神经。你看追星族的热情,就知道一二了。 好吧,这章我们谈离我们最近的现代美人。只不过,现代人物不好谈,谈不好或者谈得人家心中不爽,会惹麻烦。所以,有争议的人物不谈,免得惹是非,不能谈;天天见报的当红人物不谈,读者对他们的了解程度比我高多了,不敢谈。我们只谈曾经的辉煌人物。 这是部电影的名字,一九四七年由蔡楚生和郑君里合导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云集了当时红极一时的明星白杨、陶金、舒绣文、上官云珠、吴茵等。该片被誉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史诗式影片,拍成上映后,受到观众的空前欢迎。而现在,这部电影即将被重拍,更是云集了当代的影视红星,刘嘉玲、袁咏仪,胡军,还有实力派明星陈道明。 借用这个名字,我们谈的是那些曾经的万人迷。 记得八十年代的初期,电影院的大厅里,大多挂着明星的照片或者剧照,有几位大腕总是必不可少而且还是占据中心位置的,比如说王心刚啊,王晓棠啊,还有唐国强,刘晓庆、张瑜等等。有时候就奇怪,按照娱乐圈”铁打的银幕流水的星”的规律,王心刚、王晓棠二位比其他人早出道十几年,怎么还能和那些正当红的新星并驾齐驱啊。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领略到他们的风采。那天电视里正播《野火春风斗古城》,老妈说那个男的就是王心刚,定睛一看,哇,难怪老辈人把他当帅哥标本的,的确是浓眉大眼,一脸正气。因为有老帅哥,也就有耐心坐下来好好看看老故事片了。于是,?br/>免费电子书下载shubao2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