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女人识相:展示古今中外俊男美女

女人识相:展示古今中外俊男美女第9部分阅读

    ,也顺便领略了一下王晓棠的风采,从此,总算明白了为什么他们不是”流水的星”而是”永恒的星”。  论长相呢,王晓棠绝对是美女,没得说,白白嫩嫩,柳眉杏眼,活脱脱古典美人。不过古典美人也能演革命烈士,还演得非常好,不得不佩服人家到底是演技派的。演得怎么个好法,说不出来,我不懂表演啊,不过,反正看着比现在的偶像派们演的革命人物顺眼,感觉像真的,不像在演戏。  其实呢,黑白片时代的影星大多是美女帅哥级的,比如说白杨和秦怡,长得美不说,还有种雍容华贵的气质。  还有王丹凤,我最早看到她演的电影,就是《护士日记》,那时她已经是三十多岁的人了,已经是大腕级的人物了,不过,她演的那个护士给人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就像小时候幼儿园的阿姨。大家是否还记得”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这里……”这首歌,那就是《护士日记》里的插曲,后来成了流行的儿歌。小时候,父母教的第一支儿歌,好像就是它,不知道现在幼儿园的小朋友还唱不唱。  而印象最深的是,大概要算她演的《李香君》了,一开始就被她的扮相吸引住了。以前就觉得赵雅芝演的白娘子是古典美女第一人,现在一看王丹凤演的李香君,只能认为自己是孤陋寡闻。看人家风摆杨柳的身材,丹凤眼微微一挑,樱桃嘴轻轻一笑,千种风情万般姿态。  后来看她演的《玉色蝴蝶》,那时她已经是50多岁的人了,居然还能把一个少女的天真演得淋漓尽致,而且扮相还是那么漂亮,不得不惊叹她的确是美,而且还不显老,不怕岁月的侵蚀。而演到老年阶段,那种成熟和理智更是入木三分。这么大的角色跨度,王丹凤演得自然浑成,实在让人佩服。  与王丹凤同时代的,还有位男星,不仅长得蛮帅,演技也是一流。他就是赵丹。  赵丹也是斯斯文文的帅哥形象,不过他的戏路更宽,小混混演得像,大英雄演得真,只不过命运坎坷了点,解放前因为是左翼人士,被国民党迫害关进监狱;“文革”期间受江清迫害又被关牛棚,受不白之冤。不过比起那位在文革被逼得跳了楼的美女明星上官云珠,他还算幸运的,至少,还活着看到了“文革”结束。  还有一位帅哥级的人物,与赵丹长得有点像,鲍方。记得看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屈原》时,就惊叹过,这人长得怎么跟赵丹那么像啊。  其实说起鲍方,大家应该不陌生,香港电视连续剧《万水千山总是情》里,汪明荃演的那个角色她爹,还有《京华春梦》,演得那个角色叫什么不记得了。不过这些都是他老年时拍的。他年轻时那才叫帅,看过《屈原》的人都知道,虽然贴着三捋长髯,但是那份器宇轩昂,那份潇洒自如,嚯嚯,大概李白再世也不过如此吧。  而且鲍方不仅长得帅,戏演得好,还颇有文采,看看《屈原》里的对白,有点诗的味道。有篇报道记录了他晚年接受采访时说的一番话,细细品味,真有点哲理。  “情欲,多么渺小的东西。可是你若陷进去了,它就变得伟大,万万不可轻视喔。当你不能自拔的时候,你先想想自己究竟该不该拔,对你来讲它是不是那么的重要。想通了,想透了自然有所决定。但是千万别自己先往下跳,因为常常是占尽了主动就变成了被动。特别到了我这把年纪,才明白光有缘分是不够的,真正的爱情得经得住太多的考验才能得以求证来不得勉强的迁就和包容。如果你的爱情生活不是一种互相欣赏、互相疼爱,甚至互相崇拜,而是一种没有共同语言却不得不去理解,没有共同爱好却不得不互相适应,因为工作、家庭、孩子、名声而凑合着过,我只能说你很伟大,很现实,但你没有找到你的另一半。”

    第一节一江春水向东流(2)

    真是看得透彻,不然他也不会和他太太50年真情不移。  鲍方对老婆有情有义,对他的老师更是可做尊师的楷模。在香港经济萧条的时候,他曾经为了替早逝的恩师卜万苍大导演还高利贷而足足挣扎了3年。微薄的收入不仅要维持一家的开销,还要为老师还债,就冲这点,鲍方也够现在的当红影星们学习学习了。  老辈的明星,女士都是美得无可挑剔,先生们也是帅得中规中矩,一脸正气。不过到了唐国强、马晓伟时代,就帅得更让人赏心悦目了。不知道大家看过唐国强在《孔雀公主》里扮演的王子没,简直跟童话里的王子一样。比起现在的小帅哥们,他们那一代人算是千挑万选,帅到家了。  只可惜,他们太本分,不知道做秀也不会扮酷,搞得大家看得腻味,于是,人们开始青睐高仓健那种冷冰冰一脸沧桑,比如说杨再葆,虽然不怎么帅,皮肤也不那么白,可就有种猛男气质。  回头再看现在的偶像派美女帅哥们,发现他们果然是娱乐界进步的成果,既漂亮又懂得扮酷,即能演戏也会做秀,新闻不断好戏连台。难怪追星族成群结队,娱乐明星的知名度如日中天。不过也好,茶余饭后,总有热闹看,总有话题谈。  娱乐嘛,本来就是给老百姓逗乐的,越乐越好。

    第二节梦幻好莱坞(1)

    不知道是那时的化妆技巧还是摄影角度,黑白片时代的好莱坞影星至今仍被津津乐道,而展现他们的美艳和风度的老照片,更让人们乐于收藏。  总觉得那个时代的影星似乎比现代的美,那种美,不是现代的张扬和充满个性的,而是有点哀婉,有点苍白,还有点欲说还休的含蓄美。  忘不了葛丽泰·嘉宝的那份孤独和冷艳,从《璇宫遗恨》到《茶花女》,总有那么一缕淡淡的幽怨,让人无法忘怀。  葛丽泰·嘉宝不仅扮演的角色耐人寻味,她本人,与同时代的好莱坞群星,也不一样。仿佛孤标傲世的奇葩,寂寞地冷眼看着滚滚红尘。  她与别人一样生活,或多或少还有些保守色彩,但却被众人所尊敬。她讲话也无异于他人,但作为传奇人物却又鹤立鸡群。她为千百万人所爱戴,所敬仰,因为在她的崇拜者看来,她是值得爱戴和敬仰的。在她的影片中,她很少显出人们所说的伟大演员的风度。她无须作与众不同的表白。她既不演讲,又不领导运动,更不像特洛伊的海伦那样喜好置身于充满好奇的大庭广众之中。她的生活平淡无奇,可是由于她的美貌而导致传说纷纭,百年之后,人们依然对她臻于完善的美貌津津乐道。  记得有一年过年最流行的礼物是挂历,每个人上门拜年都夹着一卷。在所有的挂历中最受欢迎的是早期好莱坞明星的黑白大照片,有这样的一幅挂历挂在墙上,整个房间就显得有格调了。所以在同一时期涌现出了很多套这样的挂历,在这些挂历中,有几个人是每套都有的,比如奥黛丽·赫本、梦露、贾莱·古伯,还有葛丽泰·嘉宝。  知道奥黛丽·赫本是演《罗马假日》的,知道梦露是演《七年之痒》的,知道贾莱·古伯是演西部片的,但是,嘉宝是演什么的呢?那时很多人都不知道她曾演过《大饭店》和《茶花女》,但是并不妨碍人们指着墙上挂历上的美丽面孔说:“这是嘉宝。”  这就是那个忧郁,迷茫,甚至伤感的嘉宝,以至于米高梅在为嘉宝唯一的喜剧《妮诺契卡》做宣传时,只用了一句话棗“嘉宝笑了”,就已经把观众给吸引。  不知道嘉宝不笑是不是因为斯蒂勒的原因,他和嘉宝一起从瑞典到美国,闯荡好莱坞,嘉宝成功了,他却只能回到瑞典。对于不笑的真实原因,恐怕只有嘉宝自己知道,由于她拒绝交往,很少有记者可以知道关于她的事情,但是我知道,任何人不笑都只因为一个原因:她不快乐。  说来奇怪,似乎很难想象一个如此美丽的女人,好莱坞片酬最高的明星居然会不快乐,但是,事实就是,她不快乐。无论她的正面如何光彩照人,都无法改变她另外一面阴暗的事实,就像月亮,面向太阳的那一面越是光亮圆满,背着太阳的一面就越是阴冷黑暗。  不光是嘉宝,很多在银幕上光辉四射的人物在生活中都是阴郁苦闷的。我曾经一度认为,如果能够和卓别林一起生活,那么生活中一天到晚都会充满笑声,但是看过他的传记才知道,卓别林在生活中无比阴郁沉闷。而金凯利据说在生活中也是一个严谨而且充满焦虑的人,由此我推想,大概周星驰平时也是一个不喜欢开玩笑的人,你在和他交往时永远不会享受到看他电影时的惊喜和大笑。只有在电影里,在生活之外的虚幻之中,他们才会充满让人捧腹大笑的喜剧感,他们才会用自己的快乐点燃全世界的快乐。  那么他们的快乐是假装出来的?也许,只有在银幕上,他们是真正快乐的,他们把自己人生的所有光彩都集中在这里,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灰暗而没有光彩,但是在银幕上,他们光彩照人。玩过《街霸》的人对此比较容易理解,当你把你积累了半天的攻击能力全部使用于必杀技中后,你的能量就全没了。  我心中的嘉宝,就是她在《璇宫遗恨》里的最后一个镜头:伫立在风中,面无表情,仿佛已经不属于这个世界。  与嘉宝在全盛时期引退一样,那个时代的好莱坞还有一件惊天动地的事,那就是格蕾丝·凯丽成为摩洛哥王妃。  对于e世代的年轻人来说,格蕾丝·凯丽大概只意味着一个远去的模糊的背影;可是,对于每个希望由灰姑娘变成公主的女孩子而言,这绝对是个不能被忽略的名字,因为她的婚姻是这个世纪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高贵典雅的金发女人,被人们奉为“天鹅绒女神”。她的第一个身份是摩纳哥王后,第二个身份是奥斯卡影后。作为费城百万富翁的掌上明珠,五十年代格蕾丝以贵族的端庄外表以及上流社会的名位而轰动好莱坞。在电影《后窗》和《上流社会》里,她穿着雍容华贵的天鹅绒礼服,身披锻带披肩的形象迷到了整整几代人。露出肩胛骨,这是格蕾丝首创的女性美,还有长备的白丝手套,“凯丽”包,让人感觉到她的自爱而显得弥足珍贵。设计师诺兰·米乐说:“凯丽是一副完美的图画,她生来就是要做王妃的”。而她在《完美犯罪》《作贼记》中的表演,几乎令好莱坞将她的演技谓为传奇,影评人更称她为“天才演员”。凯丽最终凭《乡下姑娘》获得奥斯卡。最后,格蕾丝·凯丽在一场神秘的车祸中香销玉殒,随风而逝。她一生的定义是:美。  在好莱坞,格蕾丝·凯丽最受人瞩目的,当是她和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合作。她与希区柯克的第一次合作,是在《后窗》中扮演詹姆斯·史都华心仪的女郎。

    第二节梦幻好莱坞(2)

    与希区柯克的第二次合作是同年的《电话谋杀案》,这一年格蕾丝迅速拍了数部经典的电影,其它的是《绿焰》、《乡村姑娘》、《白鸟》。此后,她成为希区柯克最看重的女演员。  在《乡村姑娘》中格蕾丝的表演更令人叹服,她扮演的是一个酒鬼的妻子,在片中她牺牲了美貌,却赢得了这一年的奥斯卡金像奖。  也许是她的美丽让上天对她多了一份眷顾吧,命运再一次青睐于她,让她遇到摩纳哥王子棗雷尼尔三世。  拥有财富与尊贵的地位无疑是格蕾丝最好的归宿,当格蕾丝在摩纳哥参观时,这位风度翩翩的王子是他王宫的向导,很快他们订婚了。  并非戴妃才有梦幻般的豪华婚礼。1956年的春天,格蕾丝穿一袭由98码薄纱、25码丝绸、300码花边裁成的长裙,披着由成千上万颗鱼卵形珍珠串成的面纱,款款走向她的新郎棗摩洛哥王子雷尼尔三世。这场只为爱情举行的盛筵,后被制成短片在全球播放,她的美国老乡看后说,那是上世纪最靓丽的风景。  也不是只有戴妃才懂得引领时尚。1957年,身怀六甲的格蕾丝为躲避媒体镜头,以自己的hers手袋遮掩微凸的腹部,那款马鞍囊设计从此得名”凯莉包”,成了品牌的经典。  戴妃更不是悲天悯人、普济天下的第一人,当她还是黄毛小儿,格蕾丝就以摩洛哥红十字会主席以及多家慈善团体领袖的身份,奔忙于世界各处,为慈善事业竭尽所能。哪怕是走近死亡,格蕾丝也和戴妃一样,留给世人的除了惋惜还有种种猜测。1980年,格蕾丝曾在某心理保护学院接受特殊训练,她那时就预言自己将死在摩洛哥的街道上,两年后这些全都成了现实。  可你是否还了解另外的一些东西棗戴妃没有,格蕾丝却因此为人津津乐道。  她生于大富之家,曾是奥运冠军的父亲为了她,向摩洛哥王室”缴纳”了上百万美元的陪嫁。她有过成功的事业,不但以《乡下姑娘》一片荣膺1955年的”奥斯卡影后”,还是”悬念大师”希区柯克的御用女星。  但比起水银灯下虚无的美丽,还是她的幕后生活更叫人啧啧称羡。在好莱坞,她虽与”万人迷”克拉克·盖伯、加里·格兰特有过默契合作,却从未传出香艳的”画外音”;在摩洛哥,她不单与王子恩爱始终,还有两个漂亮的公主、一个可爱的王子承欢膝下。  在她的爱情故事里,没有貌合神离的丈夫,没有草草收场的婚姻,没有隐隐讳讳的法国情人,更没有好揭私隐、发死人财的贴身保镖,就像童话书里写的,所有的罪恶阴谋统统遭到放逐,王子和灰姑娘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  对于这些曾经辉煌耀眼的明星,真的让人无法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忘记,比如葛丽泰·嘉宝,比如格蕾丝·凯丽,比如奥黛丽·赫本,比如格利高里·派克。  2003年6月,派克去世。人生就是这样一路相遇着与别离着:开始令人们痛,后来痛到人们完全习惯,时间恍如白驹过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派克一生拍了数十部影片,几乎都作为英雄出现。但在《罗马假日》中,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浪漫记者的喜剧形象。派克在《阳光浴血记》中还显示了他扮演反面人物的功力。据说,这部1946年的影片还没有拍完,他的演技就已经引起轰动。  无法忘记《罗马假日》的故事,穿着当时流行的肥裆裤的格利高里·派克,与留短卷发、系大摆裙的奥黛丽·赫本在浪漫之都罗马相遇,黑白时代的银幕爱情曾像多情的羽毛一样痒痒地拂过几代人追求纯爱的心灵,尽管那奢侈的年代只属于一见钟情,只属于稍纵即逝的初恋情怀。但它美,像天使的白翅膀划过夜的额角,只带起一阵甜而微凉的风,却足以藐视人间烟火。  虽然也欣赏梳着油光可鉴小分头、留着狡黠八字胡的克拉克·盖伯和腰束鲸骨裙、凤眼顾盼流波的费雯·丽,他们的美,具有一种震撼世俗的力量,像刮过塔拉庄园红土地的飓风,像抖落在画布上的颜料恣意流淌,最终定格下来。虽然只是一堆繁华的碎片,却补充了爱情在人间的另一番投影。  如果可以比较,那么奥黛丽·赫本和格利高里·派克是天使伴侣,费雯·丽和克拉克·盖伯却是魔鬼双煞。虽然黄金搭档之间并没有产生众望所归的完美爱情,但他们在镜头前的甜蜜亲吻,曾令多少人在相遇爱情之前憧憬,在别离爱情之后流泪。  格利高里·派克的一生像他扮演过的银幕形象一样,高大、善良、谦逊、儒雅、正派、严谨,足以令每个接触过他的男性肃然起敬,每个倾慕过他的女性念念不忘。这个演了一辈子死去活来爱情戏的男人,这个能将平淡无奇的肥裆裤穿得如此好看的男人,即使在去世的瞬间,都没有因仓促而忘记将自己的手交回到妻子手中,就像学生在毕业时要将借来的书归还到图书管理员手中那样,他一言不发地赋予了他的妻子最后一道尊严,感谢她多年来与他相濡以沫,如今不得已相忘于江湖。  万籁陷入寂静,好莱坞的梦幻却无法终结。

    第三节绝代风华(1)

    用绝代风华这个词做这一节的标题,是因为这一节将讲述政治风云里的一代名媛,而我最先想到的,就是宋美龄。绝代风华这个词,赋予她是再恰当不过的。  2003年年末,翻看报纸,知道宋美龄死了,心霎时空了。  十多年前看到一张照片,是宋美龄九十多岁时发表演讲的。苍白的脸,白得没有一丝血色,色泽干滞却绝不呆板。两颊已经深陷,嘴唇也薄得只剩一条线,却涂着口红。应该叫口红,绝不是现代女人的唇膏。口红的颜色是纯正的红,鲜艳,华丽。口红涂得也很真实,只是沿着薄薄的嘴唇轻轻敷了那么一层。这薄薄的一层红,衬着苍白瘦削的脸,我理解了什么是凄美。  岁月流逝的悲哀,浮华渐去的苍凉,上个世纪的女人用上个世纪的方式展现上个世纪的残存美丽。那涂在嘴唇的那抹鲜红,只能用上个世纪的称谓棗口红。  这个女人去了,一个世纪彻底结束了。  这个代表上个世纪精华的女人,在西方思潮涌进中国的时候,她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东西方文明最完美的结合。东方的优雅和淡漠,西方的真实和热情,这个至美至情至真的女人,是上天给那个文明与愚昧,进步与倒退纠缠挣扎的世纪最大的抚慰。  她的美丽是与生俱来的,上天的眷顾是因为这个女人要承载一个世纪的浮华。她的气质是高贵绝伦的,因为她渊博的学识,精致的修养。东西方文化的精髓,造就这个喧嚣红尘中至美的象征。  历史中记载她在抗日战争时到前线慰问伤员,到难民营安慰颠沛流离的难民,鼓励前方的将士,安慰后方的平民。一个美丽的女人,穿梭于断壁残垣,行走于市井污浊,只那凌波微步中的回眸一顾,已在多少伤痕累累的心中留下永恒的感激和惊叹。她的爱和她的美一样,高贵而华丽。  西安事变中她孤身涉险,营救自己丈夫的生命;力挽狂澜,保全自己丈夫的事业。美丽的女人应该受到呵护,而她却在为自己爱的人奔波。往后的岁月里,她在丈夫的事业中扮演着外交官的角色,用她的美丽和气质,修养和学识,全心全力地帮助自己的丈夫达到事业的巅峰。她的爱,和她的美一样,纯粹而绝对。  她的一生可谓享尽荣华,因为她是真实的女人。女人喜欢舒适的生活,所以她的衣食住行极为讲究,极尽奢华;女人爱慕虚荣,所以她在公众面前出尽风头,引得世人惊艳大半个世纪;女人希望自己高不可攀,所以她是男人心中只敢仰瞻不可亵渎的女神……她绝不委屈自己的感觉,只是按照自己真实的想法去做真实的女人。  一个完美的女人去了,去得了无痕迹,一丝血脉都不留下。女人一旦成为母亲,就不再是单纯的女人,她的角色里就多了母亲的艰辛和责任,还有母亲该有的相夫教子,操劳乏味的一生。她还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就做了绝育手术,从那个时候起,她就决定一生只做女人,纯粹的女人,享受女人该享受的一切。  一生高高在上,众星捧月的她,在浮华渐散时隐居在国外。落幕后的寂寥,总会让人失落和悲哀,而她,却平静地生活了几十年。喧嚣和寂寞的落差,根本无法扰乱她的心。淡漠地对待人世的变迁,依旧和往常一样过好自己的每一天,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修养,什么样的人生境界。  她是在睡梦中安详地去的。连走都走得那么飘逸,那么宁静,这个世界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  一个完美的女人去了,只剩世人们的回忆和追寻。  与宋美龄一样,作为第一夫人的贝隆夫人,也曾出尽风头。  “……阿根廷别为我哭泣,事实上我从未离开你,即便在我狂野不羁的日子里,我也承诺不离开你……”  电影《贝隆夫人》主题曲《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唱出了阿根廷前“第一夫人”艾薇塔·贝隆辛酸曲折、辉煌传奇的一生。从穷裁缝的私生女到15岁的舞女,从高级交际花到总统夫人,艾薇塔33载的短暂一生记录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  艾薇塔与阿根廷政坛领袖贝隆的相遇,使她的人生发生巨大的转变。她协助贝隆将“平等民主”的思想变成信条,于是产生了“贝隆主义”。艾薇塔陪伴贝隆在全国进行巡回演讲,宣传“贝隆主义”,在阿根廷政坛上刮起了一阵“贝隆风暴”。艾薇塔将鼓舞人心、笼络群众的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她不把中产阶级放在眼里,而是将社会底层人民当做“重点培养对象”,这种“争取大多数”的策略获得了极大成功,贝隆的人气也直线上升。  而贝隆在监狱的那段日子里,艾薇塔使出浑身解数,在全国各地宣传演讲,为贝隆争取民众支持。艾薇塔面对人民大众时,毫不避讳自己黑暗的过去,反而将那段经历当做拉拢人心的最佳工具。艾薇塔最著名的一段演讲就是:“你们的苦楚,我尝试过;你们的贫困,我经历过。贝隆救过我,也会救你们;贝隆会支持穷人,爱护穷人,如果不是这样,他怎会对我宠爱有加?!”  艾薇塔的话语感动了阿根廷平民,在她的鼓舞带动下,阿根廷全国各地都爆发了游行示威,要求当局释放贝隆,人群到处高呼:“总统贝隆!总统贝隆!”在民众的强大支持下,贝隆重获自由。他出狱后,面对成千上万的欢迎人群,紧紧地拥住了艾薇塔,贝隆的第一句话就是:“感谢艾薇塔!感谢人民!”在那一刻,贝隆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个瘦弱女人身上的无穷力量,他深信不疑艾薇塔当初的那句话:“我是最适合你的女人,我的好会令你吃惊。”

    第三节绝代风华(2)

    在贝隆夫妇营造的民主氛围之中,贝隆1946年当选为阿根廷总统。就职当天,成千上万群众如潮水般涌在总统府门前,庆祝贝隆和“第一夫人”艾薇塔的胜利。人民高呼“艾薇塔”的声音甚至超出“贝隆”。这时,艾薇塔只有27岁。  位居“第一夫人”后,艾薇塔的杰出才华如鱼得水,为社会救济、劳工待遇、教育水平的提高而四处奔走,亲自前往工厂、医院和孤儿院,用春天般温暖的笑容慰问底层人民。童年的穷苦经历影响着艾薇塔的政治方向,她骨子里就特别痛恨贫富悬殊,发誓改善底层人民的生活,成为“穷人的旗手”;艾薇塔深知女性在社会中遭受的种种不公,她一跃成为阿根廷女性的代言人,为女性的健康和权益贡献心力。  这位美丽的女人拥有非凡的演讲才能,她的演说总能给人带来激|情和希望,这源于她顽强的意志和永不言败的精神。阿根廷政坛本是男人拼杀的战场,由于“红颜”艾薇塔的加入,呈现出一种奇异炫目的别样光彩。艾薇塔用她的魅力打开了阿根廷外交的新局面,开始欧洲之行。西班牙、意大利、法国,艾薇塔的绝代风华令外国民众为之倾倒,她所到之处,所向披靡。欧洲媒体将艾薇塔出访称作“彩虹之旅”,赢得了欧洲的普遍称赞,艾薇塔也获得了很多新的头衔:“贝隆手中的王牌”、“阿根廷玫瑰”、“苦难中的钻石”等等。  然而时间总是无情的,不管是风华绝代的宋美龄还是阿根廷玫瑰艾薇塔,终归是化为尘土,随风而去。  也许你还会说,不是我不努力,实在是美丽的概念离我太远了。tkeitesy,tkeitesy,在争取嫁入豪门的战场上,美丽当然是一把最犀利的宝剑,可是真正的高手,飞花摘叶即可杀人,对他们而言,有没有宝剑,实在没什么要紧。简单地说,如果你虽然不美丽,但却拥有足够的聪明智慧,懂得怎样把握时机,那么也许你就能让世人吓上一跳。不信的话,看看邓文迪。  默多克为什么会娶邓文迪?相信这决不只是少数人心中的疑问。的确,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邓文迪都算不得美人,虽然身材可以说高挑,但那张与三毛大致上同一风格的脸,最多也只能说是有特点吧。可就是这样一个绝对称不上漂亮,也毫无家世背景的广东女人,成功地征服了被称为世界传媒界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的默多克,成为了这位“传媒大王”的第三任妻子。能取得这样辉煌的胜利,靠的究竟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就是两个字:头脑。  不管人们怎样评价邓文迪,必须要承认的是,她相当聪明。据加州州立大学的dnielblke教授回忆,当时邓文迪和另外三名本科生组成一个四人小组,她们经常一起吃一起学习,曾合作过一个大型书面计划,分析财政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而这个小组成为了northrid校园有史以来通过该校经济系的最佳小组。从加州州立大学毕业后,邓文迪进入了耶鲁大学商学院,在dnielblke教授的推荐信中,她被称为是“super”学生。在此期间,邓文迪还曾在洛杉矶郊外的一家体操学院工作,这所学院是由中国著名的体操王子、三次荣获奥运会金牌的运动员李宁经营,邓文迪在这里负责学院的中国教练与学龄客户父母之间的联络工作。  1996年,邓文迪从耶鲁毕业,准备谋求到香港发展。这时,命运之神再次青睐了这个女孩,邓文迪获得了她一生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机会。在飞往香港的飞机上,邓文迪恰好坐在了默多克新闻集团的董事brucechurchill旁边,当时这位先生正准备上路前往香港担任strtv的副首席执行官。一生中,我们能有多少次这样的机会与这样重要的人士相遇呢?你是不是会因为胆怯,或是没做好准备,而就这样让幸运女神擦肩而过呢?反正,邓文迪不会。尽管缺乏在娱乐业的从业经验,但凭着常青藤学校的商务学位以及精通英语、粤语和普通话的有利条件,飞机还没到香港,她已轻而易举地谋到了卫星电视公司总部实习生的工作。  在strtv工作期间,邓文迪保持了她一贯的作风,她非常努力地争取每个表现自己的机会,从不打无准备之仗。据当时她的同事形容,邓文迪经常会毫不犹豫地、不声不响地走进高级执行官的办公室,同他们进行讨论并提出大胆的建议。  邓文迪的聪明和努力,使她获得新闻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默多克(ruperturdoch),的青睐,1999年6月25日,默多克在泊於纽约港的私人游艇orngglory号上与邓文迪举行了婚礼。来宾中包括特意前来助兴的威尔士歌手chrlottechurch,以及金融家ichelilken和俄罗斯大亨borisberezovsky。邓文迪,这个多年前普普通通的广州小女孩,终于登上了她人生的顶峰。  故事讲完了,对于现代名媛,我们也可以做出总结,其实,有时候美貌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智慧和努力。

    第一节青铜时代(1)

    书写到这里,我们既说了美女也谈了美男,这些佳人们,虽然只不过是历史中的昙花一现,却体现着当时的人文和审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历,造就了人们对美的不同理解,回首千年往事,不妨来总结一下我们对美的理解和变迁。  这一章节,就算作对人类美色追求史的总结吧,也许不完整,也许有偏差,不过,至少可以让我们知道自己追求美的过程和将来的目标。  青铜,一种古老文化的象征,自从青铜器在中国原始社会末期被制造出来之后,中国经历了长达十六个世纪的青铜时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就让我们借用青铜时代这个名字,来追寻我们的祖先追求美的历史吧。  “柳眉”、“杏眼”、“鹅蛋脸”、“樱桃嘴”,不消说了,演义里经常出现这样的词来形容美女,仿佛只有符合上面那些条件的,才算得上是美女。  其次,不仅要有张漂亮的脸,身材也很重要。”环肥燕瘦”,是用来形容美女的仪态万千,不管是环肥还是燕瘦,都有她诱人之处,可是不同的时期,这燕瘦与环肥之间总有个孰优孰劣的较量。“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楚怀王喜欢赵飞燕似的骨感美人,于是,宫女们为求怀王青睐,拼命减肥,不惜被活活饿死。于是,“纤腰”成为当时的时尚,见诸《诗经》就颇多描写,最经典的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君子们择偶的第一标准就是身材。“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这才是美女的标准。而西晋时期的著名大款石崇,硬是把女人的身材概念推向了一个黑色幽默的高嘲,他没事就把家中的女人们每12人编一队,选队长的标准就一个:体重!他让人在地上撒了木灰,叫姑娘们依次从上面走过,不留下脚印的即最身轻者当选。  “纤腰”并非永恒的时尚,尽管江采苹美艳无比,而且书画技艺一流,可就是没杨玉环受宠,原因就是她太瘦弱了,唐代流行丰腴,可能是当权的李家人有蛮夷血统吧,他们以强壮为美。  可到了积弱难返的宋代,内忧外患的压力下,男人们希望女人纤弱点,柔媚点,于是,“纤腰”又占据了主流。而这个时期,对美的要求不仅再是身材和长相,人们还惦记上了女人的脚。前面说的那位亡了国的李煜先生,就喜欢三寸金莲,于是拿帛把美女的脚裹起来,不让它正常发育。呜呼,原来李煜先生不仅词填得好,还发明了裹脚布啊。  可是,美女固然美,却不是都能欣赏得到的,于是,多情的男士们写下了大量的情诗,送给自己心爱的女人。红叶题诗,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唐僖宗年间,一位姓于的书生无意间拣到一枚从宫里顺水漂出来的红叶,红叶上有一首婉转缠绵的诗,诗里仿佛有着诉不尽的愁怨。书生就开始联想了,也许这是位美丽的女子,也许她正为自己的命运哀叹,“白头宫女”,青春是那么短暂,却都耗费在沉郁而冷漠的宫墙里。书生感动了,他渴望能够见到这位富有才情的美女。于是,他也在红叶上写了一首诗,让红叶顺水漂进宫里,希望那个美丽的女孩能够知道,世上有位男子,正深情地关注着她。  揣着那片从宫里漂出来的红叶,书生离开了。也许是天意吧,那片书生题了诗的红叶,真的就漂到了宫女的眼前。从此,他们各自珍藏着那片红叶,直到十年后,宫女终于获得了自由,他们相遇了,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同样是为了追求心中的美丽女孩,与那位幸福的书生相比,尾生就可怜多了。《魂断蓝桥》,是部美国电影,感谢那位翻译,把原本很平庸的电影名字翻译得如此美妙,蓝桥会,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和电影里的爱情一样,让人心痛。  蓝桥,是尾生和心爱的女孩约会的地方,可是,那天的大雨阻碍了女孩的到来。尾生一直在桥下等啊等啊,大雨冲毁了堤坝,洪水像猛兽一样袭来。尾生却没有离开,他死死地抱着桥柱,他要遵守自己的诺言,让心爱的女孩到来时能够看到自己。  雨停了,女孩终于赶到蓝桥,可是,尾生已经抱着桥柱死去了。女孩悲痛欲绝,她悔恨自己的怯弱,害得心爱的人丧生。女孩跟着尾生去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民间流传。  那时的人们,对于女人的美,有诸多的标准,而对于男人的美,评价也不少。《世说新语》里很多关于男人美的评论,前面已经介绍过,就不再赘言了。不过,对于男人的美,似乎更多一些气质上的要求。我们知道潘岳的小白脸招女孩子喜欢,可男人们,更欣赏的是崔琰那样的男子汉魅力。美髯公,这是人们对于那些充满阳刚之气的男人的赞美,从关羽到后来的蔡襄,他们那把飘飘洒洒的长胡子,总被人们津津乐道着。  曹操先生特别欣赏关羽的胡子,甚至赏他一匹细绢,专门用来保护胡须。宋徽宗赵佶先生对蔡襄的三绺长髯更是关怀备至,竟然关心到蔡襄先生晚上睡觉是把胡子放在被子外面还是放在被子里面,害得蔡襄先生几天没睡好觉,不知道该把胡子放哪儿。  不管怎么说,对长得帅的男子最容易动心的当然是女孩子了,可是,封建的礼教把男子和女孩们隔绝了。  清代朱彝尊先生就写过一阕《高阳台》,为后世留下一个哀婉的故事。  桥影流虹,湖光映雪,翠帘不卷春深。一寸横波,断肠人在楼阴。游丝不系羊车住,倩何人传语青禽?最难禁,倚遍雕阑,梦遍罗衾。

    第一节青铜时代(2)

    重来已是朝云散,怅明珠佩冷,紫玉烟沉,前度桃花,依然开遍江浔。钟情怕到相思路,盼长堤草尽红心。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  美丽的女孩坐在闺房的窗台上,欣赏着窗外的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