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窗外的美景。一位书生骑着马儿闯进女孩的视线。他不仅有张英俊的脸庞,更有那潇洒不羁的气质,他一定是个满腹才华的人,世俗的一切,在他眼里,是多么可笑和无奈。他是谁呢,就这么匆匆地来,匆匆地去了。 女孩无法忘记那位书生,一天天的思念中,女孩憔悴了,病了,最后,遗憾地去了。 书生知道那个女孩的一往情深,闯进女孩的灵堂,抱着女孩的尸体痛哭,可是,一切都晚了,一场阴差阳错的有情无缘。她活着,他懂不到她的心;她死了,他挽不住她的手。 故事在世间流传,词在世间吟唱,为什么非要沉默?为什么非要在失去时追悔?为什么不去争取?为什么不明白手里能握住就是最好?为什么非要让明珠佩冷,让紫玉烟沉?可是,面对那无奈的世俗,严酷的礼教,他们又能怎么去拥有,怎么去珍惜。 而元好问的《迈陂塘》所描述的故事,就更让人扼腕了。一对民家儿女,两小无猜,两情相悦,却偏偏被生生拆散。两个人一起投水而亡,第二年,他们投水的荷塘里,荷花盛开,而且株株都是并蒂莲。“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记录这个故事的元好问先生发出这样的质问,上天都在祝福他们,可是人间为什么不允许他们相爱呢? 青铜时代,人们对美的追求是那么无奈和充满悲哀。
第二节白银时代(1)
好了,现在的话题可以轻松点了,我们来看看进入到文明高度发展的近代和现在,人们的追求历程又是什么样的。有必要说明一下的是,这一节和下一节黄金时代,我引用了《人类美色追求史》这篇文章里的一些观点和部分文字,因为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真有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的感觉和意味。 我们先从美女沙龙谈起,沙龙,堪称智慧型美女的风月场。 最早的沙龙诞生在16世纪的法国,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得知第一位沙龙女主人德·朗布依埃侯爵夫人相貌如何,但大量的正史野史都能证明,此后几百年来沙龙成为女性文化发展中重要的一个角色,同时也成为了智慧型美女出入最多的场所,这样一个深具素养而又稍染情欲色彩的场合,最适合激发有趣的对话、舒缓文人敏感的心灵。在17世纪,德·朗布依埃夫人和德·莎伯勒夫人的沙龙已经是囊括了高乃依、巴尔扎克、黎塞留、大孔代、帕斯卡、阿尔诺、拉罗什福科等等文化名人的社交圈。高谈阔论当然是一方面,但女主人出色的相貌以及出入这个沙龙的贵妇美女同样是让名士们愿意滞留的原因。 而在中国,也不乏这样的沙龙,比如钱钟书先生的中篇小说《猫》里的女主角爱默女士,与德·朗布依埃夫人和德·莎伯勒夫人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她家的那些客人们,更是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物都有。 进入20世纪,沙龙式微后,与之相适应的另一种社交方式棗名流prty却盛行起来。男人们手端一杯红酒,在prty上不动声色地四处张望,最后溜达到一位美女身边,说一句hello,之后便可以顺理成章地交谈下去……因为prty具备着社交的功能(兼带评点名流名女人穿衣的品位以及传播八卦的流言),所以每个女人都愿意在prty上更”秀”一点,更璀璨,直至成为全场焦点。 至于时尚杂志,那更是女士们学习的参考。提到时尚杂志,我们先谈谈海报女郎吧,早在一战时,美国就明白了穿着清凉的女人最适合推销,不管是自由公债、征兵还是战争。 二战时,海报女郎成了无数美国海外战士的慰藉品。1942年至1945年期间,美国人一共邮寄了600万份《esire》杂志夹页女郎图片,这些女郎看起来漂亮完美,全都以衣不蔽体、胸部高耸、双腿修长闻名。另一专为前线战士提供海报女郎的是《ynk》,美国军人就这样带着这些纸女郎上战场。女星珍罗素、琳达妲妮尔就是靠着卖弄此种风情星途大展的。一个细节足以说明问题:”……女化妆师对女星毛衣下的胸部尺寸不满意,先是塞进一对直径两寸的衬垫,又塞进两片,然后径直做决定说:‘管他的,这是为了战场上的士兵!’女化妆师又在女星的胸部再放上两片衬垫。” 正如我们所希望看到的那样,丰胸的海报女郎在幻想层面上满足了战时美国最基本的心理欲求。她们提醒了战争所摧毁的爱与美满生活。这种大胸脯海报女郎的审美价值取向一直延伸到战后,玛丽莲·梦露、珍娜露露布丽姬妲、珍曼丝菲、爱妮艾柏格等明星就是美国大伙儿在此种传统的眼光下挖掘出来的超级明星。这种风尚迄今仍然连绵不绝。 记得有首歌叫《莉莉·玛莲》,是二战时期最著名的蓝调歌曲,这或许是海报女郎的最好注解。 海报女郎大概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可由它引发的时尚玉照,不得不说是大众产品了。随手翻看一本时尚杂志,全是美女,从编辑们到专栏作家到采访对象,当然,模特是不用说的了。人人的面孔都好像一支漂亮的标签贴在那里,告诉着我,这就是时尚的力量。从上世纪80年代末蹩脚的影楼艺术照到如今讲feelg的影棚照,更别说满街招摇过市的明星写真。 假如一家时尚杂志邀请你接受他们的访问,千万别紧张,只要你足够放松,他们一定有办法把你拍得很漂亮,至低限度,是有气质。行内的说法是:让你是美女,你就是美女。对于那些相貌有特点的,无论标志不标志,越与众不同就越有可塑造空间。比如眼睛嘴巴局部出彩的,可以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而对于相貌平庸的,则完全可以用衣饰上大面积的色块、或光影的轮廓来强调画面、叫人忘却相貌而当一名印象派……养眼是时尚杂志的义务,因此他们有的是招,足够把人人打造成光鲜的时尚派。在时尚杂志中享受美女吧,在我们的时代里,或者这也能算做猎艳的一场纸面派对。 而这个时代的美,不仅是成|人,连孩子,也从小立志当美女。40多年来,芭比这个三围38、18、34的美女一直没有衰老的迹象。这个全球卖出十多亿个、美国女孩平均每人拥有8个的性感尤物,使美丽的女人被定义成像可口可乐瓶子的曲线一样的身材;她那太多华丽的衣饰,给予小女孩一个体面的女人必须成天在身上脸上脱脱穿穿、涂涂抹抹才能受人欢迎的错误暗示。 芭比娃娃是玩偶设计业诞生的第一个活生生的女人:她有高耸的胸部、窈窕的身材,再加上单身贵族的独立、都会女郎的品位、健康的生活方式,她成了无数少女的偶像。多年以来,作为时尚代言人,她转移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不仅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玩偶,也是同样著名的文化符号。芭比的成|人化设计打开了小女孩们的视野,她们可以通过芭比感知到幼儿园以外的世界,让她们与芭比一起体验成|人生活的各个层面。从海滩女郎到政治家,芭比变化万千的形象激发了孩子们的想像力,她们希望自己在长大后也能像芭比一样。伦敦的辛蒂·杰克森就曾花费万美元在全身上下动过二十多次手术,还帮助其他女性”芭比化”。
第二节白银时代(2)
芭比娃娃,让无数女孩从小立志美丽。 而一年一度的港姐选美,更是给无数女孩吹起一个个美丽的泡沫。港姐已成为香港人的集体记忆,自从1973年无线电视开始主办”香港小姐”竞选活动,每年的选美活动历来是香港的城中盛事。 港姐是一个麻雀变凤凰的制造机制,不少少女就借此一夜成名,笑傲风云。 小店员张曼玉1983年当选港姐亚军,一路跌跌碰碰磨砾成为今天风华绝代的国际影后;1975年冠军张玛莉从一个街头流浪儿到全城注目的明星,嫁给李小龙的哥哥李忠琛博士,还被评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第三届港姐冠军朱玲玲嫁给霍英东之子霍震霆,从此跻身上流社会,开启了港姐嫁入豪门的先例……选美改变人生。这种隐秘的欲望带给她们的不仅是钻石后冠、权杖、名车、洋房,还有一夜成名、豪门夜宴的诱惑。每年的港姐选举和亚姐选举承担着为香港娱乐业输送新血的使命,除了拍电影之外,更多的工作机会由电视台提供,参赛者都有机会受到注意,即使落选也有可能大红大紫棗翁美玲、邱淑贞、钟楚红都是例子 至于那些好莱坞明星们,更是给世人提供了模仿的标本。有人评说,玛丽莲·梦露是一个xg爱十分露骨的女郎,这位丰满的性感女神开启了一个“波霸”时代。她在《热情似火》中的角色恰似她本人:穿着近乎半裸的晚礼服风情万种,成为男人们的狩猎对象。 这种调子开启了其后接近半个世纪的审美观,梦露的出现让魔术胸罩有了面世的可能,让美元哗哗哗地流进隆胸市场,让女人的肉感进一步膨胀…… 有人说,这世界上只曾有过两个美丽的女人,一个是赫本,另一个是梦露。 显然,奥黛丽·赫本是另一个典范。她尖尖的脑袋,因为厌食症而瘦削无比的平板身材,纤腰不经一握,干干净净的一张脸,永远是影迷心中的女神。《罗马假日》中赫本的短发型一下子成了国际流行发式。而她戴过的眼镜、穿过的衣裳、叼过的烟斗都成为时尚圣品。赫本虽然已逝世多年,但她在近年却再度当选《vogue》时尚女性榜首。《vogue》杂志发言人表示:“大家觉得奥黛丽·赫本高贵又有气质,她的美丽永恒不变!” 麦当娜则是她们之后的第三种女人。这个强势女人生命力非常旺盛,她不仅带动内衣外穿的潮流,引导瑜珈、黑直发、印度风等潮流。最关键的是,她的无所不在的成功太迷人了:麦当娜成为一种现象,颠覆了传统对女性的认知。 而娱乐界呢,更是堪称美女加工厂,有一句话可以形容香港娱乐工业流水线效率之高:“只要给我一个人,我就能还你一个明星。“如果这个人歌唱得难听,可以包装成偶像歌手;人长得难看,可以包装成实力歌手;歌又难听人又难看,还可以包装成另类歌手。这套屡试不爽的流程曾把一个市场狭小的弹丸之地打造成了仅次于好莱坞的“港莱坞“,而且,以其价廉物美来看,甚至可以说不让好莱坞专美于前。从超级偶像谢霆锋和s身上就可以看到。唱片公司把他打扮成一个特立独行的情种,不听话不懂事,就当做他的青春叛逆,桀骜不驯;而闯祸闯出牢狱之灾,就把他化身为涅磐的凤凰……结果,他越来越红越来越讨人喜欢。而s唱歌跑调跑到西伯利亚,key都找不到,可是,这对佳人红的速度还是快过火箭炮。卿复何言? 早期的娱乐流水线打造出来的偶像远有“四大天王“,近有杨千桦、郑希怡、陈冠希;影视圈远有关之琳、李嘉欣等美艳花瓶,近有向海岚、佘诗曼等平常”花樽“。好在这个娱乐圈还算够宽容,实力派也能在这里分到不错的猪腩肉:王菲如此桀骜不驯,梁朝伟、张曼玉如此的冷艳,李克勤如此的低调,都能拿奖拿到手软,说明香港这一套娱乐机制的运行还是相当流畅而且正当,所以,娱乐流水线一样可以掏出无穷无尽的精彩。拜这种发达的娱乐工业所赐,许多人就这样一夜成名,数百名娱乐明星在小小的港岛衣香鬓影,闪闪发光。 当然了,标本总是摆在眼前的,实践却要靠自己,于是,高跟鞋,内衣和香水,成了美女们的经典武器。 假如玛丽莲·梦露没有高跟鞋,站在地铁通风口裙子被吹起的那一刻恐怕就不会如此撩人。尽管科学家们一再地强调长期穿高跟鞋对女性的足踝、脊柱都有影响,但高跟鞋从16世纪第一次在法国宫廷现身至今,却没有哪位爱美的女士愿意放弃自己脚下的那三寸高跟。一个合理的解释是,高跟鞋强迫女人挺胸翘臀、小心翼翼地走路,从而让女人变得高贵、性感起来。 关于内衣有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美女们不着内衣,流露出胸前自然的轮廓最性感;而另一种则坚持女士们一定要穿着最严谨的“立体塑身内衣“,这样完美的曲线才能展现出来。前者是女权主义者而后者是讲究绅士品位的男人们,很可能又恰恰相反。上世纪50年代,流行塑身内衣;70年代,烧掉内衣,一切向男人看齐;80年代,麦当娜穿着让·保罗·戈尔捷设计的带锥形胸罩的、雕像般的紧身衣,开始她的”金发女郎的雄心“世界巡演;新世纪,带有莱卡纤维的内衣让女人轻松自然,舒适又性感,解决了之前的两难问题,而女人们也开始温和地”女权“,展现着前所未有的新魅力。
第二节白银时代(3)
而香水,更是源远流长了,从貂蝉女士用花朵的汁液遮掩狐臭开始,香水业在中国一直隐形地发展着。直到近代,从拉丁文“perfuu”衍生而来香水,给香水俯上了“穿透烟雾”的意境。此后各个时期的香水,透过清爽淡雅的芬芳,凝聚着时代精神,代替女人们表达自我的愿望和理性精神。 第三节黄金时代 毋庸置疑了,这个时期就是人类对美色的追求的成熟期了,人们对美的理解已不再仅仅限于简单的外形,而更注重内涵。 世界小姐,这个词做国人来说,早已不陌生,这个全球美女的过滤器里,也融进了东方女子的个性。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二战刚刚结束的时候,一位叫做埃里克·莫利的英国绅士为了将游客吸引到自己开的舞厅里,开始举办了第一次以全世界为范围的选美大赛棗这便是世界小姐的开始,这竟会成为英国儿童慈善事业最大的资金募集者之一,甚至还在世界上140多个国家获得了特许经营,具备了极强大的品牌效应。与之一同成长的是环球小姐选美赛。 总有无法计算的女孩抱着一颗期待的心参赛,使选美活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为了电视榜上的收视将军。上世纪50年代,比基尼在选美上是不受欢迎的服装;60年代,天真的少女心大受欢迎,当选的世界小姐竟然甜蜜地说“我打算把所有的奖金都买巧克力吃”;70年代,两名黑人女孩第一次得到了冠军和亚军,标志着我们的审美更宽容;而在80年代,评分标准上第一次加上了才能分,靠相貌通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直到2000年,代表着中国风情的东方面孔李冰才第一次在”世姐”选美上亮相,并且一举夺得了“亚洲美皇后”之称……至此后,世姐选美与中国越来越近,2002年,吴英娜,“亚洲及大洋洲美皇后”;2003年,关琦,世界小姐季军。将会有越来越多dech的美女,在世界性的选美大赛中夺目而出。 而在这全球美女过滤器中,我们更看到了它的政治影响。不得不提一下那位阿富汗小姐,阿富汗小姐的出现显然是拜时代之赐,虽然意外却又与时俱进。 2003年11月9日,阿富汗小姐维达·萨玛德赛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办的“2003地球小姐”国际选美大赛决赛中获得“追求美丽”奖。但现年23岁的萨玛德赛却因为在公众场合身穿比基尼泳装,而面临着在祖国受到起诉的危险,她也因此成为2003年的年度人物之一。 现在是美国加州大学学生的维达,是30年来首位参加世界选美大赛的阿富汗佳丽。阿富汗的高官指责维达“没有考虑我们的传统文化”,“她并不代表阿富汗女性,这也不是妇女自由。”维达说:“我参加选美大赛的目的是要让世人知道阿富汗妇女是聪明、能干、美丽的,我们也是世界上可以有所改变的人。”她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回到阿富汗宣传妇女解放,并为妇女学校筹集资金。从她所夺得的“追求美丽奖”来看,在阿富汗的及地长袍之下,仍然无法遮蔽女性对美丽的渴求,传统的陈规陋习未必就不会被打破。 “美将拯救世界”。不知,阿富汗小姐这一富有政治意义的勇敢举动,会否在那些女性心中激起波澜? 世界小姐是女孩的梦想,而超级模特,更是风情万种的期盼。 自从1979年皮尔·卡丹率一班法国模特在北京举行了一场时装表演,“时装模特”的概念就被引入中国。1981年的黄浦江畔,中国模特史上第一场由中国人自己组织、表演的时装表演在上海友谊电影院进行了70分钟,模特徐萍因为要穿一件露手臂的礼服而被父母坚决阻止,最后她不得不在手上缠了一条飘带出场。 仅仅是20多年以后,中国的绝大部分高个子女孩都开始做起了模特梦,这还不够,还要超模。只要足够高,即使不够漂亮也没有关系,风格自然会让你脱颖而出。凯特·莫丝也曾经被人刻薄过:“上帝,她可真像个幽灵。”可是后来她的瘦削与灵性却成为了设计师趋之若鹜的灵感之一,越来越多的女孩把她们当做偶像,企求时尚业也把自己打造成为一颗闪亮的superstr。当莱昂纳多的女友、巴西名模吉塞尔·邦德切恩成为令世界惊艳的超级明星后,在她的祖国巴西甚至引起了一阵少女纷纷辍学进军模特界的热潮,以至于政府不得不颁布法令禁止未成年少女表演。而中国的超模黄欣烨则成名于14岁,模特这个行业注定了是青春当头的。数不胜数的模特大赛,便昭告了美女当道。河北一少女就在母亲的陪同下去北京当模特,从而引发了一场14岁的模特是否是“童工”的大讨论。 怎么说呢,凡事都是有利也有弊的,只看是利大还是弊多,超级模特,给我们美的享受,也引发我们的思考,对于孩子来说,还是不要过早去追求成|人的美色吧。 而超级模特,不仅使孩子也介入到成|人的世界,更使越来越多不符合传统审美的美女,在新的猎艳观的挖掘下得以呈现,青涩和不自信也在新观念的照拂之下扫去了:她们的特质被承认、被肯定。 来自苏丹的新款模特儿爱莉克·薇克的成名就很让人抓狂,她浑身如炭一般漆黑、大鼻、肥唇和“准光头”。薇克是14岁逃难到英国时在“跳蚤市场”叫卖时被“星探”相中,从此大红大紫的。按传统的眼光来看,她丑得无与伦比,可是在人群中,她却熠熠发光。此姝的现世,对传统的美貌定义提出了尖锐质疑。人们开始喜欢和接受不同的style了,这是一件美好的事。
第二节白银时代(4)
我们的时代是令人眼花缭乱的,现实里不仅有一年一度的世界小姐,虚拟的网络上,也出现了虚拟美女。 1996年,第一个大胸细腰的虚拟模特诞生,人类的猎艳扩张到了数字的领域。男人们再也不用担心由于清瘦时尚而流行平胸美女,在虚拟的世界里,即使是36d、24、36这样的魔鬼身材也可以轻易做到。三维设计师用数字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尤物棗从日本的美少女yuki到风靡全球的美艳女主播nnov;从好莱坞电影《终极幻想》中长着雀斑的安琪·罗斯(美国知名的男性杂志《xi》曾经把她选为年度”超人气封面美女”)到巴西艺术家阿尔塞乌·巴普提斯塔奥呕心沥血创造出的卡娅……虚拟美女不仅有着叫上帝也惊叹的美貌,更被她们的创造者赋予了像真实人一样的性格与细节:nnov,28岁,有着一头黛青色的秀发,开口的第一句话便是“世界,你好”,最喜欢看的电视是卡通片《辛普森家族》;yuki除了出自己的唱片、写真集、电影外,甚至为汽车和软件公司拍广告;而安琪·罗斯更是懂得在接受采访时不无调侃地说,每个导演都喜欢像她一样的动画演员,因为她不用吃饭,不会说太多,更不会抱怨,真实演员也一样需要配音。所以,连汤姆·汉克斯这样的大牌明星也会担心有一天会被抢了饭碗。 技术挖掘出了越来越多的美女……我说的不仅仅是美容术,三维技术甚至是”无中生有”的,不过,相比最初虚拟美女无可挑剔的容貌来说,新的趋势是美女拥有越来越多个性化的特征(比如《黑客帝国动画版》女主角的小黑痣、卡娅的雀斑),未来的虚拟美女将会越来越真实。 而我们的娱乐界,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众多的美女新面孔,毫无疑问,偶像剧作为挖掘亚洲美女(男)新人面孔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已经得到了全球时尚界的普遍认同:最开始是卡哇伊国度日本,之后是其近邻韩国,再波及到中国的港台地区,现在,内地也开始打造自己的偶像剧了。欧洲的优雅,美国的性感,与偶像剧都是无缘的;只有在亚洲这样推崇粉嫩青春美的地区里,偶像剧才得以横扫市场。 假如说老一代的偶像剧(如《东京爱情故事》、《悠长假期》、《同一屋檐下》)还能为我们捧出类似木村拓哉、玲木保奈美这样的偶像,那么在眼下港台偶像剧的巨浪中,新人面孔层出不穷,“偶像”意义却已不复存在。即使在一红不可收拾的《流星花园》里,扮演杉菜的大s相貌演技都相当平庸,此后,该做主持还是继续当主持人,再演多一部《倩女幽魂》也掩盖不了收视率的颓败,而在更多的偶像剧里有更多的面孔是“你掠过我的眼睛,不曾留下一丝痕迹”。号称着偶像剧的低成本肥皂剧继续充斥着我们的电视,新一代的小美眉们也怀抱着成为新人王的梦想去靠近偶像剧,只是新鲜是新鲜,但最后都如流星一闪而过,保鲜不保期。 或许是返璞归真吧,记得前文曾经提到过,古代的佳人并非仅仅是美女,而现代,佳人似乎已回归到原有的理解。花色美男,我们开始如魏晋时代一样,欣赏和评价着男人的美色。 男人成为男色,并非20世纪的发明,但其蔚为大观且与女色形成此消彼长趋势,却是这100年来的新动向。开始时是猛男,到后来就是花样男子。 不能再说f4了……可是,又不能不说。是他们让我们开始正视社会对男色的消费,花样男子已经成为不可能回避的“艳色”之一;是他们让我们更直露、更心花怒放地表达对男人容貌的欣赏,你知道,说男人“帅”已经缺乏表现力,现在要说“漂亮”,一个更加“中性”,带着更多品赏意味和欲望色彩的形容词。 这种第三性的杰出代表是贝克汉姆。他甚至承认他喜欢受到倾慕,而不在乎这种倾慕来自男性还是女性。英国学者安德里·帕克博士认为,贝克汉姆将时尚、父性和性别模糊融入了男性特征中,但又忠实地保留了传统的男性阳刚和劳动阶层的气质。 简单地说,贝克汉姆就是性别角色模糊的成功人士。“谁造就了贝克汉姆?是我们这个消费社会、消费文化和形象至上的时代。”和传统相比,现在的男人对他们的外表普遍重视了。他们不去理发室而去美容院,他们习惯于去流行服装店买衣服,他们开始不愿意熬夜因为怕伤皮肤,他们嘲笑那些从来不逛街的男人不懂享受生活,“那不是买东西那是提货”……索普、布拉德·皮特、汤姆·克鲁斯、休·杰克曼、中国的陆毅、胡兵、陈坤,还有“臭名昭著”的f4……都是个中的经典人物。大家也习惯了,贪靓整姿并不可耻,谁说男人就一定得糙?现在我们需要精致、温情的男人来愉悦我们。在新男风的鼓励之下,一向处于强势观照者的男性也心甘情愿地花枝招展起来,其原来隐匿的性感与性别魅力也开始绽放。 不仅仅是f4。星空卫视的《美人关》里大量激动的女人把相貌还不够漂亮的男人一个个pss掉;而内地小生陈坤当选某媒体评选的“2003美丽榜”上人物时,给出的理由是“俊俏已经完全不够形容这个男人的美丽了”;贝克汉姆的全球化无敌美男传说在赢得无数华夏美眉的尖叫之后,甚至让我们内地的一位仁兄忍不住当众捏他的脸蛋,此举究竟是“猎艳”还是“探虚实”恐怕只有那位仁兄自己知道。
第二节白银时代(5)
千百年来,女人想猎取的一向是男人心,有野心一点的至多是男人的事业、权势与财富,可是从什么时候男人之容貌也开始成为女人猎取的目标?或许是波澜壮阔的女权主义带来了它的萌发,继而消费文化和商业机器的合力一同促进了它的发展……美丽,男人们开始不计较这个词用在自己身上,在明星工业与强势女人的两重号召下,越来越多的美男会站出来,前仆后继,奉献美色。 既然男人已在奉献美色,女人又怎能落后,让我们一起去追求更成熟的美,更完美的美吧。
后记
故事讲完了,回头想想,从古到今,不管是美女还是帅哥,多少佳人,却都在名利是非的旋涡里升腾,沉沦,最后,一抔黄土而已。 有时候总在问,他们活得快乐吗?或者,这快乐是真的很轻松,还是枕戈待旦下的强颜欢笑。 不过,不是在这旋涡里翻腾,谁又看得到他们的多姿多彩呢。 也许是胸无大志吧,也许平淡才是真吧,有时候,幸福就在爱人的臂弯里。 不知道该如何去写后记,填阕《莺啼序》词,权作后记。 风流洗薄酽梦,启层帘绣户。陋窗外、几处霓虹,掩浮华早如暮。江潮涌、藏星滚月,涛声扰倦辛夷树。看升平长袖,吹散满城飞絮。 千载功名,又添荒冢,溅喧嚣浊雾。五花马、换酒华裘,醉眼还邀樊素。碎红茸、檀郎俏吐,广陵曲、胜着金缕。叹佳人,尽效鹦鹉,不随鸥鹭。 春花易老,名将白头,红尘本羁旅。青史没、枭雄庸物,可曾有泪。一笑无非,尽化春雨。白驹跃涧,花残无语,露繁霜剑休堪敌。费心计,终是奈何渡。征衣血染,玉带紫蟒凌烟,艰辛只落黄土。 秦时明月,汉时关山,叹鬓侵半苧,羡燕侣、相濡以唾。远黛青梅,惠外兰中,终难永驻。飞鸿踏雪,舒毫衔墨,脂敷人的幽灵处,悔多番、不信蓝桥柱。偶闻墙外莺声,小谢青娥,愿多情否? 最后,感谢那些默默支持我的老师和朋友,他们为我提供了很多重要的资料。
shubao2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