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一个女人的成长史

一个女人的成长史第7部分阅读

    原因也是李治。这位舅舅当初时,李治是很尊敬他的,可是这位舅舅势力太大,什么事都要管,就说一年多前的一件事。

    这件事很复杂,听我细细道来。

    事说李治有一位妹妹,叫高阳公主,这位妹妹从小就深受太宗先帝的喜爱,简直就是溺爱无度,高阳公主由此就养成了任性,颐指气使的坏脾气。太宗先帝把她嫁给了前朝著名宰相房玄龄的二儿子房遗爱,这房玄龄可是唐朝著名的宰相,他与另一位宰相杜如晦有着‘房谋杜断’的美誉。可见他的聪明智慧。不过很奇怪,他的这个儿子,却是烂泥扶不上墙壁,十足一个纨绔子弟,平时只知道溜狗、斗蟋蟀,跟一大班狐朋狗友吃喝玩乐。而高阳公主更是离谱,生活作风放荡,平时我行我素,甚至还在一个寺庙里勾搭上了一个和尚,一到有空,两人就在一起鬼混。后来这事被太宗皇帝知道了,太宗皇帝大怒,把那个和尚给处斩了。可是没想到,这高阳公主非但不知悔改,还变本加厉,死了一个和尚还大哭大闹,后来又和一大批江湖术士混在一块,搞些什么诡异的东西,把整个宫里、朝廷是弄得乌烟瘴气,而房遗爱更是荒唐,把妓女公然带到家中,和一大群狐朋狗友一起享乐。这些事传到太宗皇帝那里,太宗那时已经身体不好了,听到这消息,更是气得要吐血,就下了一道圣旨,把这一对活宝夫妻给贬到彬州去了。据说是一个不怎么繁华的地方。而这两人在那里一呆就呆了好几年,直到太宗皇帝病逝,他们都没能回到京城。后来,李治继位了,这两人见父亲去世了,也想回到京城,可是李治一下子没有答应,高阳公主就觉得这位当皇帝的哥哥李治没有把她放在眼里,心里很不爽快。

    而高阳公主的丈夫房遗爱,原本在京城里过着奢靡的生活,一直都是养尊处优,生活条件优越,可是到了彬州,没有了那么好的生活,经常牢马蚤,说是对他不公平。后来李治也没答应他回京城,就更加怨恨,有时还经常和一些同时被贬的大臣或是皇族聚在一起,他们经常说一些对当今朝廷不满的话。

    说这些话可是很严重的,如果被别人听到了,落下了把柄,那可是谋反的罪证,这对活宝夫妻,口无遮拦,不知天高地厚。这让房遗爱的哥哥非常担心,和房遗爱不同,这位房玄龄的大儿子,却是一个很规矩的人,虽也在朝中当大臣,可是他却怕这位不知好歹的弟弟乱说话牵连到自己,其实呢,这两位兄弟本来就有些矛盾。于是,房遗直就秘密向李治汇报,汇报房遗爱与高阳公主夫妇平时的事。

    这还了得?李治感觉到那些在一起讨论的人有谋反的意图,这些人的能量可不能低估,平时都是有一些势力的,李治当上皇帝还不久,这是考验他的时候。

    李治就下令彻查此案。

    那把这案子交给谁办呢?李治觉得一定要交给一位有威望,最好是有一定的皇族身份的长辈去办,思来想去,长孙无忌是最合适的人选。

    当然,这件事一定要慎重办,因为这案子牵涉到许多皇亲国戚,有许多都是自己的亲人。李治也很担心这事,他希望长孙无忌能恰当处理这件案子。

    那时长孙无忌的权力已经很大了,但是,此时,他觉得办这个案子是个好机会,正好趁这个机会把反对自己的力量除掉,这样,自己的地位就更稳了。

    长孙无忌如同拿了尚方宝剑一样,这个案子不少人被牵连进来,连许多无辜的人也被牵进来了。其中有一位,是吴王李格,他是太宗皇帝与另一位妃子的儿子,太宗皇帝非常疼爱的一个儿子,因为长孙无忌在立太子的事情上得罪过这位皇子,长孙无忌一不做二不休,趁这次办案的时候把这位本置身在外的皇子也给杀了。加上这位皇子,在这个案子中被杀的人有几百人之多,而有许多都是李治的亲人!

    当时,李治刚登上皇位不久,李治一向宅心仁厚,对人都很宽容,极少对犯过错的人处以极刑。可这一次,居然一下子死了这么多人,当看到血流成河的样子,李治被惊呆了。李治刚当上皇帝,他对这位是顾命大臣的舅舅不好直接反对,但是这件事给了李治极大的震撼,自己的许多亲人被舅舅给杀了,这让他有点不寒而栗,从此,他开始疏远这位舅舅,或是说表面他还是很尊重这位舅舅,可是在内心里开始排斥这位舅舅了。

    而接下来的许多事,有些事,长孙无忌没有征求李治的同意就私自做主,更是让李治心里不爽。李治长大了,他在内心深处是想竭力摆脱这些所谓顾命大臣的束缚,他要把更多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里!而长孙无忌恰恰忽视了这一点。

    不过,现在他有没有现我和李治的举动多少是有点针对他的?他会如何行动呢?或是说如何巩固自己的权位呢?以及如何保牢他这样的一个集团呢?

    我觉得自己天生对政治有兴趣,有很强的敏感。我喜欢参与朝政,而有时李治也希望我能帮他出谋划策。我和李治像什么呢?我们之间不仅仅是夫妻,情人,我们到现在还保持着初恋般的爱情,我们还是一对好朋友,一起战斗的战友。

    我对朝堂上大臣们讨论国家大事非常感兴趣,我也需要和外廷建立某种联系。征得李治同意,我有几次偷偷坐在朝堂后面,之间用帘子隔开,这样,下面的大臣看不到我,而我基本能看到众位大臣的举动。

    实际上,在朝廷中我已经对几个印象深刻,相中了几个人,像上文提到的许敬宗、李义府就是。

    明天,我也要去朝堂上,李治准许我一起去。

    我静静地坐帘子后面,李治和大臣们在下面商议国家大事。

    朝政进行得很顺利,大家讨论了一些事。我也认真地听着。

    这时,长孙无忌刚才也上奏完了事情。今天的事基本上差不多了。不过还没散朝,几位大臣开始在边上闲聊。

    有几位大臣聚在长孙无忌一起,只听到长孙无忌突然说话大声起来,只听他说道:“众位同仁,老夫想问大家一个问题。”

    听了他的话,几位大臣接着说道:“长孙大人有什么问题呢?”

    “咳,咳,”长孙无忌清了清嗓子,仿佛怕有人听不清他说话,他接着说道:“你们觉得我与前朝的越国公相比,我与他两人谁更厉害一些?”

    越国公?前朝的越国公?我知道了,这位越国公是隋朝的杨素。此人一生据说尊贵无比,被封为越国公,是当时隋朝的第一大臣与贵族。

    长孙无忌要和他比,不正是想说自己有多高贵吗?

    这时,一位边上的大臣说道:“长孙大人,要我说,这越国公杨素虽然很厉害,很尊贵,可是与你相比,还是要差一点。”

    “是啊,是啊,”边上的一群大臣都附和起来。长孙无忌也洋洋得意起来。

    这时,长孙无忌接着说道:“其实呢,这越国公也是很尊贵的,只是我和他比起来,有一点地方不一样。”

    “哦,是什么地方不一样啊?”几位大臣听了,觉得很好奇。

    “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啊——”长孙无忌拉长了声音,“这越国公是到了晚年才富贵,而我呢,在年轻的时候就很尊贵了。这就是我与他不一样的地方。”

    “哦,恩,长孙大人说得对呀。”

    “长孙大人说得对好极了!”

    “哪有什么人比得上长孙大人呢?”

    “是啊,那越国公哪能和长孙大人相比呢!”

    附和之声此起彼伏,令人作呕。

    长孙无忌今天自抬身价,不知是为了什么?他是想说自己有多权威吗?他别忘了,就算他再有多厉害,多威风,他也只是皇帝李治的一个臣子,哪有臣子大过皇帝的呢?

    此时,李治就坐在龙椅上休息,他虽在休息,但他肯定也听到了,不知他听了后心里是什么感受?

    第二十四章掀动巨山

    长孙无忌的迹要从太宗先帝说起。

    长孙无忌在十几岁的时候就认识了太宗皇帝,那时先祖李渊还是太原的地方长官,太原太守。那时是隋朝,隋炀帝荒滛无比,国家连年征战,又大兴土木,不断地征用民夫,搜刮民脂民膏。一时,各地不断有老百姓起义造反,各路群豪纷纷起事。这隋炀帝非但不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征集了几十万的百姓开凿运河,还在各地大造奢华无比的行宫。

    当时,留守太原的先祖李渊,具有一定的实力,他见天下群雄纷纷起事,也想拉起大旗,开创一番事业,可是又有点犹豫,怕失败了怎么办。李渊先祖的二儿子就是太宗皇帝李世民,这太宗皇帝是先祖几个儿子中最有智谋的,同时又很有胆略,他见天下大乱,就积极联络各方英雄豪杰,同时也积极募兵,壮大自己的力量。长孙无忌是他先前几年就认识的,这个时候联系更多了,长孙无忌见这个李家二儿子很有雄才大略,就和他结成拜把兄弟,并且还把妹妹介绍给他。没想到后来这位长孙妹妹当真成了太宗皇帝的妻子,并且是一对好夫妻。以后在不断地战争岁月里,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长孙无忌也就成了太宗先帝智库里一重要的一员。

    长孙无忌在人才济济的太宗帝集团里,不算很突出,但太宗帝却非常信任这位小舅子。而在一件关键事情上,更是让太宗先帝对这位小舅子信任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是在决定太宗先帝命运的玄武门事变中。先祖李渊有四个儿子,大儿子李建成,二儿子就是太宗帝李世民,三儿子李元吉,四儿子李元霸,不过这李元霸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去世了。当唐朝建立的时候,先祖李渊立大儿子李建成为太子,可是二儿子李世民军功实在太大,又是雄才大略,掌握着兵权。太子李建成觉得自己的太子地位不保,很是担心,于是就想方设法除掉这位二弟。在一次宴会上,李世民喝下他的毒酒呕吐不止,可是也许太宗帝命不该绝,后来竟然没有死。又有一次,李建成与李元吉埋伏下几百个刀斧手,想趁太宗帝到来时,乱刀砍死。可是那次鬼死神差,李建成竟然没敢下命令,眼睁睁地看着太宗帝离开了。

    此后,太子李建成与太宗帝的斗争更激烈了,有一次,突厥侵犯唐边境,需要派军队上前线,本来应该是太宗帝带兵去打,可是这一次太子李建成却建议让李元吉带兵,目的当然是想削弱太宗帝的兵权,并且把他的部队给支离开,李建成和李元吉还设计在等太宗帝与他们送别的时候把太宗帝杀死。

    事情到了最危急的时候,是主动出击还是被动挨打,太宗帝一时还下不了决心,因为要让他对自己的两位亲兄弟下手,他还是觉得太残忍。可是此时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长孙无忌坚决支持主动出击,要太宗先帝不要犹豫,再犹豫就要失去战机。后来,在众多部下的力荐下,太宗帝终于决定在玄武门截杀太子李建成与三弟李元吉。在这一决定太宗帝生死存亡的时刻,长孙无忌表现得很英勇,他在玄武门亲自杀了李建成,并且阻拦住了李建成的卫队的进攻,成了这一战中最大的功臣。

    正因为如此,太宗先帝更加信任这位小舅子,他的能力虽不是最高,可是地位一直是众多群星中最高的,太宗先帝一直视他为心腹。

    今天,长孙无忌在朝上炫耀,也不是没有道理,他确实是太宗先帝眼里最红的红人,并且,他还是太宗先帝钦命的四位顾命大臣中的位,他的地位的确无人能比。

    可是他今天这样在李治面前炫耀,这种做法就对了吗?!

    错了!他之前做的一些事就已经让李治对他有戒心,现在又伤害了李治的自尊心!把自己说得那么高,那么李治又是什么呢?

    我看到李治坐在龙椅上,脸上有一丝丝的不快的表情。

    显然这又激了李治的逆反心理,以及增强了他要摆脱朝中大臣控制的决心。

    朝堂是一个讨论政治的地方,但要注意讨论的分寸!

    而我与李治讨论政治的地方,大多是在床上,即经常所说的枕边风。

    我经常和李治在床上讨论政治,这段时间我们就经常讨论到他的舅舅的问题。我们已经基本达成了一个默契,那就是要削弱长孙无忌的势力。

    但李治他宅心仁厚,对于亲舅舅,他还是于心不忍,他再三强调,最多也只能削弱长孙无忌的官职,切不可对他和他的家人动手。李治他真是太仁慈了!

    政治其实也是一个战场,仁慈往往会给自己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当年,太宗先帝仁德满天下,可是他在与另两个兄弟的斗争中可曾仁慈过?

    我们都在寻找对付长孙无忌的机会。

    对付这样的大臣,这样的权贵,一定要稳、准、狠,丝毫不给对方反抗的时间与机会。而且必须给他戴一顶很大的帽子才行。

    在我登上皇后位置的四个月后,李治收到一位大臣的密报,准确的讲就是收到一封举报信。

    举报人是御史大夫李奉节,举报的对象是他的顶头上司监察御史李巢与兵部侍郎韦季方。举报的内容是两人谋反,在信中举了许多证据,还说这两人是不满皇后被废,联手王皇后的舅舅柳爽,准备在五月份的一天举兵。信中说的有鼻子有眼,有根有据。

    此封信很有价值!而且说得很有条理,李巢与韦季方本来就是王皇后的人,两人要谋反也不是没有可能,当然我更相信这位李奉节是因为与他的上司结下什么梁子,想陷害李巢,自己取而代之。不过,这个我不管,现在有人举报王皇后残存的势力,正好可以把王皇后的残余势力铲除干净。

    本来谋反这事可以说大说小,只要有一点依据就可以小事化大,有时根本就是捕风捉影,甚至是莫须有,就象一句话所说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关键是在于办案的人,你有多大能耐,能挖出多少的‘证据’,能牵出多少人,如果把这案子扩大化,查到长孙无忌身上也未尝不可。

    这个案子一定要派得力的人去办。我向李治建议,叫许敬宗来办这个案子,还有另一位他的战友许茂宗一同来办这个案子。

    公元656年,许敬宗开始审理这个案子,他果然在韦季方与李巢的家里搜出了不少谋反的证据,韦季方是兵部侍郎,在他的家里搜出了大量的兵器,还有他与一些将领的密信,而李巢又有人说他经常诅咒当今的皇后,说皇后活不到明年,这不是想谋反又是什么?

    许敬宗搜集了大量的证据,经过了几天几夜的审理,监察御史李巢受不了严刑拷打,终于招供,签字画押。而另一个兵部侍郎韦季方虽然年龄不小了,可却是硬骨头,说死也不招供,刚开始审时便用头去撞墙,要以死抗争,弄得许敬宗一时也无可奈何,可这许敬宗毕竟是许敬宗,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把韦季方的家人抓来,说只要他招供,便可对他的家人从轻处理,韦季方看到自己的女儿、儿子,一下子受不了了,于是也招供了。几天后,许敬宗把自己的审理成果交给我过目。

    果然,这许敬宗不是吃素的,几份材料非常具体,证据确凿,但是从头至尾没有看到对长孙无忌有多少威胁的地方,看来,这份结果我还不是很满意。

    我对许敬宗说道:“这两人只是小麻雀,更重要的是要查长孙无忌谋反的证据,一定要无论如何查到长孙无忌谋反的证据。”

    这可为难了许敬宗,皇帝的舅舅怎么会谋反呢?他是当今朝中第一大臣,如何捏造他谋反呢?

    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可是越是这样,越是能考验他办案的能力。而且一切最好是秘密地进行,要打他个措手不及!

    当然,这一切还是要从这两个人身上入手,需要这两人的代词。还有一个,就是要从诸遂良身上做文章,朝中的人都知道,诸遂良可是长孙无忌的死党,一直是长孙无忌政治主张的代言人,如今诸遂良被贬并且死在了外面,他会无动于衷?我把这些想法都指示给了许敬宗,并且他要快刀斩乱麻,不能走漏风声。

    仅仅两天后,许敬宗便有了那两人的供词,上面还有两人的画押,当我看到两个前几天还是谈笑风生的大臣,此时已变成了奄奄一息,形暗。

    “这事一定先要跟皇上说,先要征得皇上的同意。”我对许敬宗说道。

    其实,我知道李治也是想铲除长孙无忌的势力的,但他毕竟是长孙无忌的外甥,矛盾犹豫肯定会有的。说不定到关键的时候会下不了决心。

    “注意,你一定要把事态描绘得严重一些,要快马加鞭,趁热打铁,要促使皇上下决心,一旦得到皇上的同意,要立即要执行,把长孙无忌贬到外地去,等皇上回心转意就麻烦了。”我对许敬宗说道。

    这是我继与王皇后一战之后最重要的一次斗争,非同小可,我一定要做到万无一失,要迅!

    第二十五章国舅之死

    我焦急地在等待许敬宗的审理成果,密切注视着审理进程。.一方面,李治照常上朝,缓住长孙无忌,昨日,李治和我还给长孙无忌送了一幅名画,并宴请他,众位大臣还把他吹捧了一番。

    我知道越到关键时刻越不能出错。

    在我焦急地等待重要的时刻,第三天晚上,许敬宗向我汇报情况。

    “那日,我把报告交给皇上的时候,皇上不相信长孙无忌会谋反。”许敬宗说道。

    “哦,那你怎么说?”我问道。

    “我跟皇上说证据确凿,并且说,当年长孙无忌审理高阳公主谋反案时,错杀很多人,如今有很多人举报他谋反。”许敬宗说道。

    “当我把证据一个个说给皇上听的时候,皇上似乎也相信了长孙无忌会谋反。”许敬宗说道。

    “噢,皇上说了些什么?”我问道。

    “皇上说,他家门不幸,先前是高阳公主谋反,还有几个皇子也要谋反,现在连舅舅也要谋反,皇上很伤心,竟然哭了。”许敬宗说道。

    呵呵,看来李治心里也是希望这种结果的,实际上在之前,我与他已经达成了协议,一种在心里的协议。也许长孙无忌被贬了,他这个皇帝再也没有什么担忧的了,权力更大了。

    “可是?”许敬宗犹豫地想说话。

    “可是什么?”我问道。

    “可是皇上说长孙无忌是他的舅舅,即使长孙无忌被贬了,也要好生照顾,要好好优待他们家人,并且容许他们过一段时间再离开京城,并且到了地方上,还要以一品大臣的待遇给这位舅舅。”许敬宗说道。

    唉,李治真是太仁慈了!

    “注意,一定要杀了长孙无忌,不能留下活口。”我说道。

    “可是皇上……”许敬宗有些犹豫。

    “你可以立个假诏,我用皇上的印盖一下。这样,等长孙无忌到半路的时候,向他颁布假诏,让他服毒自尽,他看到皇上钦印,谅他也不敢反抗。再说,到半路,他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没有人帮助他,要结果他还不是很容易?”我向许敬宗说道。

    许敬宗听了我话后,接着说道:“那等地方有人上报说长孙无忌死了,就说长孙无忌在半路受风寒或是生了其他什么病,由于没及时医治死在了半路,到时就死无对质了。皇后,是不是这样?”

    “恩,一定要派一个十分信得过的人去颁假诏,当然了,这个诏书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等长孙无忌到半路时送到。”我说道。

    哈哈,长孙无忌你这个老狐狸,想不到你也会有这么一天吧,不是我想要你死,是你得罪了太多的人,是你得罪了皇上,你死抓住权力不放,这些才是你最终命运的原因。这就是你的命。

    这天,李治回到,他显得有些忧伤,我知道,他是在为他舅舅而伤心。说不定,他哪时会回心转意,改变自己的决定也未尝不可能。

    “这可不能,我要战决,免得夜长梦多。”,我拉着李治的手,一夜又让李治放下了心中的疙瘩,这一夜他心无旁骛,我们俩缠绵了好一阵子。

    “国舅的案子怎么样了?”李治搂着我的脖子问道。

    “皇上放心,都按皇上的意思办,我叫许敬宗拟好了诏书同,明天上朝时就宣布,我把皇上的意思都告诉他了,一定没问题的。”我说道。

    “恩,国舅爷的案子可要慎重,他可是顾命大臣,是我的舅舅。”李治说道。

    “放心好了,”我温柔地抱着李治,用嘴轻轻地吻了下他,遮住了他的嘴。

    “长孙无忌,仗着自己是国舅爷,因对国事不满,虽不敢在朝堂公开表示对皇上的不满,却在写的诗中含沙射影,攻击皇上及皇后。另叛臣李巢已招供,在他谋反的同党中就有长孙无忌。现皇上下诏,贬长孙无忌为黔州刺史,今日就动身,不得有误。”站在边上的太监读道。

    这道诏是我示意许敬宗拟的。李治今天上朝时用手不时遮掩着额头,显然他有点不敢面对长孙无忌,忽然,他站了起来,摆摆手,又坐下。一副很急躁的样子。

    “啊!啊!”下面的大臣出惊讶的声音。“怎么会这样?”“长孙大人怎么会谋反呢?”声音此起彼伏。

    “皇上,”等诏书刚宣示完,长孙无忌就喊道,“冤枉啊,臣是当今国舅,又是先帝托孤,怎么会谋反呢?定是有人栽赃诬陷,皇上,你要明察啊。”

    “好了,好了,朕今天身体不舒服,退朝。”李治急急地说道。耳边还回荡着长孙无忌的呼喊声。

    李治显得心烦意燥,他快地走下了朝堂。只有下边的大臣们乱成一片。

    长孙无忌已被几个卫兵拿下。

    “怎么是这样的诏书?”李治大声喊道。

    “我说要让国舅过几日再走,你们?!还有说要以一品俸禄照顾国舅,怎么诏书上没有?”李治很生气,来回地走动。

    “皇上……”我说道,“早去晚去还不是一样,我已叫人准备好马车,国舅爷不会怎么样的。再说了,一品俸禄的事没说,皇上以后下个补诏不就得了吗。”我劝李治说道。

    “唉,唉,”李治连身叹气。

    我知道,此时长孙无忌正走在路上,哪有什么好车给他坐,我也只令他带了一个随从,离开京城。等会儿,许敬宗就会派人在半路给结束的。

    到了晚上,李治还是心神不宁,几次从梦中醒来。

    我知道,对于长孙无忌,他实在是难以下手,这一次要不是我的催促,他如何能这样?

    “媚娘,长孙大人是我的舅舅,先帝如此信任他,他怎么会谋反呢?大臣们怕是人心不服啊!”李治担心地说道。

    “唉,谋反的人还会把谋反两字写在脸上吗?你想想看,当年先帝要不是在玄武门事迹中当机立断,说不定早已被建成太子给害了。所以啊,皇上不能太仁慈,那李巢一案已经证实他有谋反之心,况且他写的诗总不会有假吧,那分明是含沙射影,在影射皇上。”我轻轻地李治说道,此时,李治心志还不坚,如果他此时反悔,那可就麻烦了。

    “先帝在下有知,他会怎么说我呢?”李治担心地道。

    “皇上,这一切都是臣妾的责任,如果太宗先帝果真有知,他知道国舅谋反,也会当机立断的,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我说道。

    “唉,但愿如此吧。”李治叹着气说道。

    李治整个晚上都在反侧,我知道,他的心里并不好受,但我相信,过了一阵子,他就会把这些事忘掉的。

    “怎么样?长孙无忌死了吗?”站在我面前的是许敬宗,我对他说道。

    “回娘娘,我已让他在半路自尽了,娘娘放心。”许敬宗回答道。

    “噢,不错。”我说道。

    “让,这边有几筐西域进贡来的贡果,你拿去吧。”我对许敬宗说道。

    “谢皇后娘娘。”

    “什么?长孙国舅死了?”李治听到有大臣来报,愣了,蹋坐在凳子上。

    “是谁干的?是谁干的!”李治大声喊道,“快告诉我,是谁干的?”

    “是……”报告的大臣用眼睛瞄了瞄我,不敢说话。

    “快说啊,为什么不说下去?”李治继续大声喊道。

    “我按皇上的旨意,立即飞马去叫长孙无忌大人回宫,可是等我们赶到那里的时候,看到李义府走过来,我问他长孙大人在哪,他说长孙大人已经死了,而且他身边还带着几个侍卫。臣想,长孙大人的死想必是与李义府有关。”那位大臣说道。

    “李义府?”李治转过脸,看着我,他当然知道李义府是我的人,曾经一直支持我当皇后的。

    李治看着我,大声说道:“是不是你命李义府杀了长孙国舅的?”李治的声音有点抖。

    李治低下了头,显然,他的内心很矛盾,一方面,长孙无忌死了,他这个皇帝就没有人能压制了,可是另一方面,长孙无忌毕竟是他的亲舅舅,想着当年长孙无忌助他登上皇位,还有先帝带他到长孙无忌家里一起喝酒,一起吟诗,他无论如何一下难以接受这种现实。

    李治颓丧地坐了下来,他双手遮面,有一种要哭出来的声音,过了一会儿,竟然哭了起来。

    “皇上,”我走到他身边,轻轻地喊了他一声,想用手扶他一下。李治把我的手一甩,索性趴在桌上痛哭起来。

    那位来报的大臣站在边上,感到很尴尬,不知怎么办才好。我用眼睛示意他一下,他往后边退出去了。

    “治,”我第二次去扶他,我理解他内心的伤感,轻轻地抚摸着他的背。

    “媚娘!”李治扑到我的怀里,大哭起来。

    “这样吧,我们以国舅身份厚葬长孙大人,把他葬在先帝边,也让他和先帝好好聚一下,他还是我们的顾命大臣。”我轻轻地李治说道。

    这天晚上,李治哭累了,至到晚上八点多才平静下,安静地睡了。

    第二天,李治在朝堂上追谥长孙无忌为镇国公,全家人还是继续领一品大臣俸禄。

    第二十六章努力做好皇后

    李治坐在龙椅上,他觉得从没有像现在那样轻松踏实过,他看看下面的大臣,现在,下面的大臣谁敢不听他的话?他的耳边也听不到什么反对的声音了,至于什么顾命大臣、托孤,等等令人心烦的词语再也没有了。.

    “爱卿们,你们以后要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啊,为朕出谋划策啊。”李治高兴地说道,“以后,大唐的江山就靠你们了。”说完,李治又哈哈地笑起来。

    “哈哈,哈哈,”下面的几位大臣也笑起来,我注意地看了下,许敬宗、李义府几位笑得最开心,也最得意。

    当然,也有几位大臣没有笑,这些人寒着脸,一副严肃的表情,他们都是原来长孙无忌、诸遂良一派的,长孙无忌死了,他们自然不会高兴。

    公元657年,就在我当上皇后的第二年,突然有大臣来报,大唐的属国新罗遭到邻国高丽国的侵略,新罗马上就要被高丽攻陷了。

    “什么?高丽?”接到大臣的汇报,想了一下。他记起来了,高丽就是靠近大唐山东、辽宁边境一个小国,在李治的记忆里,这是个很小的国家。

    “一个小国,竟敢对我大唐下手,竟敢攻打我附属国。”李治大声说道。

    那位大臣继续汇报:“皇上,现在新罗国的使臣就在外面,说他们大部分的城池都被高丽占领,现在还剩下一个都城,已经快撑不住几天了。”

    “这——”李治说道,“众位大臣都在,你们说说看怎么办?”

    朝堂里顿时安静下来。

    过了一会儿,一位大臣走出来,我一看,是兵部侍郎尚进,只听那尚进说道:“皇上,那高丽新罗离虽小,可是离我国却比较远,离京城长安更是远。如果我们兵,到那里必然是兵乏马困,而且事突然,我们一下子还准备不齐,这场子仗不好打啊。”

    “恩?”李治刚主政不久,心里听到尚进这么说,心里不快,说道,“难道一个小小的高丽,我们堂堂天朝也没办法了吗?”

    “皇上,”尚进说道:“那高丽虽小,却是民风强悍,兵强马壮,当年太宗兵二十万,征讨一年也没有打下高丽,还弄得损兵折将,皇上,要三思啊。”

    “哼,都是长大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李治心中不满,“照你这么说,那高丽是没有办法了?”

    “不敢,皇上。”尚进说道。

    “我看你是官做久了,胆子是越来越小了!“李治抬高声调,”朕要御驾亲征,彻底打败高丽,让高丽臣服。“

    “皇上——”那尚进还想说。李治一把打断他的话:“好了,别说了,就这么决定了,兵部准备一下,三天后出。”

    晚上,和李治一起吃饭的时候,李治说起了这件,怪这些大臣一个个如缩头乌龟一样,都不愿意打仗了。还把那尚进痛骂了一顿。

    听了李治的话,我想了想,说道:“皇上,你当真是要御驾亲征?”

    “恩,”李治说道,“这些大臣们老是把我与先帝比较,什么事情都是先帝先帝什么的,说先帝是如何英武,如何善战。这不是暗着我这个皇帝没有魄力吗?”

    听了李治的话,我笑笑。

    “笑什么?”李治对我说道。

    “皇上,臣妾问你几个问题,你知道现在国家有多少战马吗?”我说道。

    李治摇摇头。

    “那皇上知道国库的粮食够用多久呢?”

    李治又能摇摇头。

    我笑笑,说道:“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兵者,国之大事也,先帝是打了几十年的仗,从十几岁开始一直到五十岁。你打过仗吗?”

    “这个——”李治迟疑。

    “我知道当中朝中有一个人会打仗,只要起用他,把握就大多了。”我对李治说道。

    “是谁?“李治问道。

    “就是李绩李大人。“我说道。

    “李大人?“李治迟疑道。

    原来,李绩因为前一阵子立皇后的事与长孙无忌、诸遂良意见不合,就称病在家。有一阵子没有上朝了。难怪今天李治没有想到他。

    那李绩,原名徐懋功,是当年瓦岗寨的军师,此人极会打仗,常常是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在先帝时期就是一名最厉害的军事家。因为功劳甚大,先帝就赐他姓李,名字也由徐懋功换成了李绩。

    “好啊,”李治高兴地一拍大腿,“就这么办。”

    果然,李绩此次出征,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不到三个月,高丽就被征服了。李绩凯旋归来。

    李治龙颜大悦,亲自为李绩庆功。

    “爱卿们,你们看,你们一直都说朕不如先帝威武,可是这高丽,先帝打了一年也未曾征服,如今,我们大唐只用了两个多月就把高丽给征服了,哈哈。”李治喝了一点酒,兴致很高,说话声音也大了。

    “吾皇英明!”大臣们一起举起酒杯,向李治祝贺。

    李治这段时间春风得意,而我们的感情也更好了。

    现在我已经有了两个儿子,一个李弘,一个李贤,一个女儿,太平公主。我想应该以前太忙了,现在终于安定下来了,应该好好教育孩子了。

    李弘很像他的父王,生性仁厚,读书很勤奋。李贤则生性好动,喜欢舞刀弄枪,还喜欢骑着马到外面奔跑。对于这两个孩子我很喜欢,应该让他们好好读书。平时有空时,我就教他们读诗,还有各种孔子的、老子的书。两个孩子很乖巧,学习一听就懂。

    “皇上,”有一次看到李治的时候,我对李治说,“皇上是不是注意一下几个孩子的学习?跟他们一起读一下诗怎么样?”

    “好啊,”李治很高兴。

    在内宫里,在我和李治的身边,传来阵阵读文的声音。

    这种感觉多好啊,我此时觉得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有一个这么好的丈夫,又有三个聪明伶俐的孩子。

    “皇上,”当我看着李治的眼睛的时候,他读懂了我的眼神,在房间里只剩下我们两个人的时候,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初恋一样。

    在宫里,有一位诗写得很好的大臣,名叫上官仪。此人很有才华,写的诗有韵律,节奏很好,有意境。不过,他以前和长孙无忌、诸遂良等一起反对我成为皇后。

    “上官大人,”今天我把上官仪请到了。

    “我写了一诗,能让上官大人帮我修改一下吗?”我对他说道。

    “这——”上官仪有些吞吐。

    “上官大人这么介意吗?”我问道。我知道,上官仪是有脾气的大臣,以前在朝廷上朝时,反对我做皇后,更是对朝中的李义府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