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守岁白驹

守岁白驹第3部分阅读

    成了一切,他开心地休息了起来。

    星期一我透过眼缝透过还未擦干的鲜血看到了我将要生活的世界

    天空很暗很暗,没有星星,沉重的云压得很低,带点阴暗的血红色。没有风,树木像后现代雕塑一样纹丝不动。然后一声霹雳,再然后我降生了——郭敬明这样告诉他的朋友。

    结果每个人都很不以为然,说:你——去——死——啦!太夸张的话就别说么。

    我的母亲告诉我,她生我的那天她在电影院看恐怖片。我说她一点也不会胎教,她说正是为了胎教,教我学会勇敢。结果是我现在很胆小,这与我的性别很不相称。不过我出生的时候真的很勇敢,只是象征性地哭了两声,然后就睡着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与生俱来的勇敢渐渐退化,而在娘胎里所受的惊吓却变本加厉地涌出来,成为我生命大悲哀中的一个小小悲哀。老妈的胎教的确是过火了,所以我现在常常对她说:“物极必反,物极必反。”

    可能是我出生时哭得太少了,所以上天要我把欠下的债哭回来。出生之后我就一直在哭,一直重复住院——出院——再住院——再出院的过程。周围的邻居说我养不活了,叫母亲再生一个。母亲最终的坚持是我现在还得以生存的全部原因。母亲告诉我这一切,脸上满是沧桑的表。而我的表却很麻木,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尽管我很爱我的母亲。母亲看着我摇摇头说,你这孩子真不懂事。我觉得我挺懂事的,我只是不善于把内心的感拿到脸上来展示而已。所以我注定不是一个好的戏子,戏子需要能在脸上展示出别人想要的感的本事,而我没有。就这么简单。

    一岁,我开始说话。

    一岁半,我学会走路。

    两岁,我会说:我要那个红苹果。

    三岁,我开始我有记忆的童年。

    星期二门前坐着我的外婆,河里有只可爱的鸭子,天上有个大月亮,我的玻璃瓶般美好的童年

    我是个聪明的孩子,从小就是。我是在外婆家长大的,很单纯的童年,夹杂着花和青草的味道,还有外婆银白头上的槐花气味。我是个聪明的孩子,我外婆很喜欢我。

    后来母亲告诉我你该上学了,于是我就背着书包去学校。报名的时候老师看我很瘦小,捏捏我的小胳膊小腿儿,用打量牲口的目光看了我很久,然后说:这孩子能跟上其他学生吗?平生第一次我感到耻辱,所以我学习很努力。后来我每次考试都是一百分,每次考完了我都问第二名比我少多少分而不问第一名是谁,后来老师就很喜欢我。

    我说过我是个聪明的孩子。

    小学的六年我过得很滋润,在山上放风筝捉迷藏,就算一个人也玩得很开心。然后回家指着满身的泥巴笑嘻嘻地对老妈说,你看我玩得。

    小的时候被蛇咬过一次,在楼下。(我到现在也在奇怪为什么楼下也会有蛇。)被咬了之后我靠在墙壁上以最舒服的姿势用最平静的声音对楼上的妈妈说,我被蛇咬了。我妈看到我膝盖上的血时的惊慌失措和我的稳如泰山绝对是世界上最大的落差。当然那蛇是无毒的,很善良。

    唯一一次流眼泪是考试得了八十分父亲要揍我,我当时想他要揍了我我就不叫他爸爸了。后来他真的没有揍我,后来老师说我的试卷改错了,我还是一百分。

    我想到了我的老师。去年春节的时候我去看她,现她的头已经很白了,而我还清楚地记得她在黑板面前甩动黑色头的样子。记忆中的老师是严厉的,而眼前分明是个慈祥的老太太。听说老师快退休了。我走的时候碰见了老师现在的学生也就是我的师弟师妹们,看到他们我想到了自己。红领巾在脖子上飘啊飘,很漂亮。

    记忆中的童年被我主观美化了,天永远都是蓝的,不许变成别的颜色;草永远都是嫩的,不许变黄变干;花永远都是开的,不许败不许谢。柏拉图是我心目中尊贵的神,童年是我无法企及的乌托邦。

    2创世纪(2)

    所以我现在看我的童年都是以一种仰视的目光,像一个满身肮脏的浪人不敢靠近他心目中圣洁的女神一样。童年缩成一粒沙子,陷在我的眼睛里面,逼迫我不停地流泪。明明就在眼前却看不到,明明已随时间走得很远,但疼痛感却异常清晰犹如切肤。

    记得当时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风在树梢鸟儿在叫/不知怎么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

    星期三一切开始于那个不易察觉的生命的罅隙——那个夏天刚刚过去秋天马上来临的时光裂缝

    要我说出初中的事的时候我才现文字的苍白与无力。在痛定思痛的回望之中我现三年我都在学一种规则。

    你有棱角吗?那你磨掉了再说。你有真话吗?那你咽下去好了。你有怒火吗?那你找没人的地方撒去。

    就这么简单。

    但我是个任性的孩子,从小就是。我有棱角也不止一个,请向我开炮。每个老师谈到我都是笑一笑然后摇摇头,很微妙的动作。因为我是他们要的成绩最好的孩子却不是他们要的听话的孩子。但我是唯一一个会在毕业后的教师节给老师贺卡的孩子,我是唯一一个毕业后在街上碰见老师会站得很直说老师好的孩子。老师说,这很难得。

    我每次在全年级的排名都是只用三根手指就能表示出来,很让人羡慕的。那时考第一名的是个很胖的人,朋友说:他平时连一句完整的英语都说不通顺,你考赢他,也让他看看到底谁厉害啊。我说和这种人有什么好争的。我躲在成绩单所建造的华丽城堡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当晦涩的古文绞痛我的大脑的时候我会从桌子里抽出一本诗集,如果是席慕容那就把结局写好让泪水起程,如果是舒婷那就把爱晾晒在悬崖上展览千年。我从来不做那种同一个类型重复千万遍的习题。我愿龇牙咧嘴地看一半以上都是不认识的生词的原版英文小说也不愿去背诵无趣的课文。对于这一切,老师的反应是从愤怒到规劝再到随我的便。我是学生中的异数。

    我的朋友很多,大多成绩是靠下游的。我始终认为他们比成绩优秀的学生更聪明。因为曾经有个成绩很好的女生在说她知道的歌曲时说的全是电视连续剧的主题曲——庆幸的是她起码还要看电视剧。所以我是好学生里的坏学生,坏学生里的好学生。

    优生一本正经地说,你不要每天和他们一起,那不好。我并不理会这种自以为成熟的规劝,我和我的朋友很好。好学生在背后笑是他们的事,伤不了我一根汗毛。

    上帝丢下个聪明绝顶的孩子让他接受尘世愚蠢俗人的笑。你们笑吧,我就是那个孩子。

    星期四我不停地追逐那黑色的幸福,就像蒙上眼睛寻找来时的路

    我上高中了,这像一句宣,很有气势。初三的疲惫已是昨日黄花,我们从自己有些杂乱的身体内部寻找着可以让人快乐起来的亮点,毕竟青春是美好的。

    我的高中是在另一个城市上的,我住校。第一次断开家的牵绊的感觉却无从说起。新鲜有一点,寂寞有一点,思念有一点。什么都有但混合过后每种感觉都变得像浅浅的影子一样辨不明白。赤橙黄绿青蓝紫混在一起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

    我的高中是省重点,好学生如同过江之鲫。我是以全区第七的成绩毕业的,我以为这是值得炫耀的成绩。但当我进入高中的第一天,在校门口的黑板上前五十名的光荣榜上找不到自己的名字时,我丢失了全部的骄傲。

    我从来就不会认输,所以在开学后的第一次考试中,我是全年级第八。每个人都睁大眼睛看着我,像在看一个奇迹。我很骄傲。

    而我还要说的是初中历经生死学会的规则被再次宣布作废,上帝在头顶作出暧昧的微笑。

    “一层是一种挣扎,一层是一种蜕变。而在蓦然回的痛楚里,频频出现的是你我的年华。”席慕容是个很会说教的人。

    朋友是有的,但高中的朋友多少会令你有些尴尬。我们是朋友也是敌人。我们以为战胜了彼此就通向了罗马,而事实是全国皆兵,高手潜伏在不可知的远方。高考是一场全国性的悲壮战争,谁都知道。但我们真的无法把几万里之外的一个形同空气的学生当作自己的追击目标,距离让遍布全国的压迫感全部集中到自己的学校,其余的人对我们来说无关痛痒,很是掩耳盗铃。

    3创世纪(3)

    所以我是个孤独的孩子。

    不要告诉我高中生有着伟大的友谊,我有足够的勇气将你咬得体无完肤。友谊是我们的赌注,为了高考我们什么都可以扔出去。

    我本来还不是这么悲观的,真正的失望是从我的笔记本接二连三不翼而飞之后,从我的参考书光明正大地出现在别人的桌子上之后,从我学会新的规则之后。

    从那个微微变凉的秋天之后。秋天已经到了,冬天还会远吗?

    你说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沙漠上守着天上的大月亮叫作孤独那我是同意的;如果你说站在喧哗的人群中却不知所措也是孤独那我也是同意的。但我要说的是后者不仅仅是孤独更是残忍的凌迟。

    高中就是一场长达三年的凌迟,最后的最后大家同归于尽。

    孤单的你伫立在茫茫的尘世中/聪明的孩子提着易碎的灯笼/潇洒的你将心事化尽尘缘中/孤独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

    星期五我观望着这一娑婆世界的翻天覆地,怀着无知无觉的意识欣赏着

    星期一到星期四,每天的跨度都是几年,而星期四到星期五却只有一年:高一到高二。我不知道是时间过得越来越慢还是我的生命开始变成一种毫无生气的停滞。满身泥水地跋涉在沼泽里,但心里依然幻想着头顶是漫天灿然星光。

    我选的是理科,遵从父命,很有悲壮的色彩,因为我牺牲掉了自己的意志。实际上我对文科的生活充满了向往,那才是我理所当然的归属。理科生要有心如止水的修行,像还没有遇见许仙的白素贞。我还不够。我还惦记着外面花花世界的美丽与炫目,我是个贪恋红尘的人。小是我的朋友,他在全家反对的况下依然投奔文科去了。我很佩服他,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历来就是一种壮举。而我不行。

    中午的时候我会去找小吃饭,听他给我讲他们的考试题目是写出《红楼梦》的背景。我一边幻想那本来就应该属于我的生活一边努力地寻找周围稀薄的空气维持呼吸。小看着我的时候充满了可怜的神色,我默不作声。

    理科生要拥有无与伦比的神经质而我还欠缺。我不会对飞过来的足球作出受力分析然后想象它的轨迹,我不会看见池塘里冒出气泡就研究那是空气还是甲烷,我也不会对楼房作出完美的对角线。我不会但我的同学会,这就是差距。

    历史、政治课没有人会上了,老师在上面象征性地随便讲讲,我们在下面随便听听。每个人的手上都是一本理科资料,充满哲理的故事和悲壮的历史无法打动他们,理性的神经坚不可摧。我觉得这一切很没有道理,我望着老师的眼睛很虔诚,但他却没有与我呼应的激。最后我只好放弃,人人做题的大环境让我放弃了历史和政治。有时候人是很容易妥协的。

    星期六文字从我的指尖以鲜血的形式流出,我听到它们落到纸上出钻石般的声响

    我爱上了文字,这是一个理科生不可饶恕的错误。学校图书馆的小说很少有人借,小说区域常常只有我一个人在转悠,而参考书之类的早就被翻得不成样子了。这是所重理轻文的学校。

    重理轻文的学校里的一个理科生爱上了文学,这与天方夜谭一样不能让人相信。我是个理科生,我不需要多么敏锐的洞察力,我不需要多么漂亮的文笔,我只要学会分析两个球怎么相撞、金属掉在酸里会怎样冒气泡就可以了。看来我是出轨了。

    我也写点东西,但写出来的东西都有点阴冷潮湿的味道,像黑暗角落里长出的青苔。其实我希望自己写出来的东西能阳光灿烂朝气蓬勃,但我力不从心。我总是以一副无关痛痒麻木不仁的口气诉说我想要呈现的故事,尽管很多时候我是在讲自己。朋友说,你怎么讲到自己也是平静的语气好像在讲别人的故事一样?我说我也不知道。老师说,你要煽一点再煽一点,那才能感动别人。我说感动自己就好了为什么要感动别人。

    我常常读一些黑暗阴郁的文字,一直读到它们把我刺得很痛,以此来证明自己并不麻木,所谓的以毒攻毒。

    4创世纪(4)

    老师说你的那些比喻句不要用在作文里,我说好的;老师说这种开头和结尾的方式你要背下来,我说好的;老师说这个大作家的生辰年月你要背下来,我说好的,尽管我很茫然究竟重要的是作家的人还是作家的作品。

    星期天我老了,老得失去了记忆与想象力,我感觉我是在一刹那间就衰老的

    有个网络写手说,我们都生活在习惯里,我们今天这样活着是因为我们昨天也这样活着;而昨天这样活着是因为前天这样活着。弗洛伊德说:“这是死之本能。”

    可我是活在光速里的,星期一我还在艰难地说我要那个红苹果,而星期六我就可以写出青苔一样的文字了。我不想这样飞速地生活飞速地变老,我希望时间用万分之一的速度缓缓流过,我希望看到一滴眼泪在慢镜头处理下坠落绽放出美丽颜色——然而拿遥控器的人始终把手指停在“快放”键上。

    席慕容问:当生命的影像用快速放映之后,我们还有没有勇气再去继续眼前这用每分每秒缓慢地展现出来的旅程?

    我也在找答案并且找得很辛苦。本来我以为我的生命已经够短了——一个星期,只有一个星期——现在我现其实我的生命可以更短,五千字而已,五千字,我生命的全部。

    1回首又见它(1)

    我在高三,我写下这些我生活中真实的文字只是为了一场见证,虽然也许结果会很惨烈。我行走在校园里的时候总是在想,我要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而那句很哀伤的话,被我写下来放在相框里:过了这个7月,一切都会好的,一切都会有的。

    那天在杂志上看到一句话:毕业于我是一窗玻璃,用身体撞碎了之后不躲不避擦着凌厉的碎片走过去,一窗一窗地走过去。回头看时却只是横流一地的碎片,看不清楚,拾不起来。

    “皇后”有句歌词,我听了很感慨:“当有一天,我长大了。”我总是重复着这句话,然后想下面该说的话。最后,我想:当有一天,我长大了,我希望回头看我的成长的时候,回又见它——我的那些闪耀的年华。

    2001年的最后一刻,我站在阳台上观望着漆黑的夜空和天幕上偶尔出现的冷清的烟火,夜风冷冷地吹过来,我看见一年的时光在掌心中翻涌、升腾,最后归于平静,留下无法抹去的痕迹和似水般温和的年华。而天使从头顶渐次走过,没有声音。

    2001年我过了十八岁的生日,那些美好的祝福、朋友真诚的眼神、心上人温和的声音,一切都让我感恩并且难以忘记。而我就像我的仙人掌一样,一点一点地长大了。

    我越来越感觉,这个世界太复杂,好多事都没有理由,没有道理。但还是有人要执着地每天不停地问为什么。问了又如何,不问又如何,到最后轮回依然不停地转,日升月落,花开寂无声,那些过去的往事再也回不来,我见过的最无奈的一句话:“那些原本想要费尽心机忘掉的事,原来真的就那么忘了。”是难过吗?是悲哀吗?巨大的空白无法排遣,如同一幅精致的银灰色素描上突然被擦出了一大块突兀的白色,看着的时候让人彻底绝望,于是只好独自站在夜空下流泪。以前我是个爱仰望天空的人,苍蓝的天壁总是给我求生的勇气,而现在我喜欢深邃的夜空,包容一切的黑暗和隐忍,流下的眼泪也没人看见。

    没有尽头的漂泊让我难过,也许一个人最好的样子就是平静一点,哪怕一个人生活,穿越一个又一个城市,走过一条又一条街道,仰望一片又一片天空,见证一场又一场的别离。生离死别都是别人的热闹,我有我自己的孤寂。有时候我就站在夜晚空旷的操场上想,我要的究竟是怎样的生活?我不喜欢说话却每天说最多的话,我不喜欢笑却总笑个不停。身边每个人都说我的生活好快乐,于是我也就认为自己真的快乐。可是为什么我会在一大群朋友中突然地就沉默?为什么在人群中看到个相似的背影就难过,看见秋天树木疯狂地掉叶子我就忘记了说话,看见天色渐晚路上暖黄|色的灯火我就忘记了自己原来的方向?那个会预的巫师呢?你在哪儿?请你告诉我。而最有意义的生活是什么?也请你告诉我。当爱丽丝丢失了通往仙境的钥匙,她是应该难过地往回走,还是蹲下来难过地哭泣?而我还是得继续走下去,而某个人的话必定成为我的信仰,我会胸中装着这样的信仰一个人独自走下去,没有恐惧。那些在我的生命中绽放过的花朵,那些在我头顶飞逝而过的流星,那些曾经温暖的诺和温和的笑容,那些明亮的眼神和善良的任性,一切都成为我难以抚平的伤痕和无法忘却的纪念。

    2001年我最喜欢的乐器是大提琴。这个城市有家音像店,每天都在放着大提琴的cd。每次我经过的时候总是慢下自己的脚步,然后听到心脏的声音渐次衰弱。大提琴的音色总是让我似曾相识,如同我的一个经久不灭的梦境。梦中总有一个人压抑的哭声,像是大提琴婉转悠扬的低音。有个有名的大提琴演奏家说:“我总是和我的琴一起哭。”曾经有部电影,可是我忘记了名字,那里面有段独白的背景音乐就是大提琴,独白说:“我生命中的温暖就那么多,我全部给了你,但是你离开了我,你叫我以后怎么再对别人笑?”曾经也有一个笑容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可是最后还是如雾霭般消散,而那个笑容,就成为我心中深深埋藏的一条湍急河流,无法泅渡,那河流的声音,就成为我每日每夜绝望的歌唱。如果不是朋友的亲切、父母的关爱,这些东西给我苟且的能力,我想我会变得越来越冷漠。

    2回首又见它(2)

    以前我总是在旅途上认识不同的人,大家开心地说话,而现在我只希望拥有自己不被打扰的隔膜,裹紧毯子,在梦境中走完我的旅程,因为我越来越不明白,那些风雨中飘摇的灯火、飞逝而过的站牌、陌生的面容、廉价的外卖咖啡、喧嚣的车厢、充满眼泪和离别的站台、延伸的铁轨、寂寞的飞鸟与我之间,究竟谁是谁的过客,谁是谁命中的点缀。

    大提琴的声音像是一条河,平静地流过我的岁月,却带给我最多的感伤。左岸是我无法忘却的回忆,右岸是我值得紧握的璀璨年华,而中间飞快流淌的,是我年年岁岁淡淡的感伤。最喜欢的一曲子《我在冬天的中央等你》,我眼前总是浮现这样的画面:一个裹着黑色风衣的人站在大雪的中央,夜色在四周出锦缎般撕裂的声音,那个人回,早已是泪流满面,我知道他的忧伤无比巨大,可是他已经哭不出声音了,他眼中的绝望如同冰面下的黑色潮水,可是他还在微笑着说:“我会等你,一直等到你出现为止。”

    2002年的年尾,我在上海光怪陆离的霓虹下怅然若失,我穿着黑色的长风衣走在灯火通明的石头森林的裂缝里面,走在时代广场苹果倒计时汹涌的黑色人群中,走在时光与时光的断裂处,喝着奶昔,哼着逍遥调,摇头晃脑地对所有面容亲切的人微笑,如同一个小混混儿。这一切有点像一个梦,一个冗长而斑驳杂乱的梦。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还站在四川的家的阳台上,看着黑色的天空和斑斓的焰火热泪盈眶,而一年后的今天,我已经站在我曾经喜爱的城市的土地上,站在充满奢靡气氛的十里洋场。

    2002年我过了十九岁的生日。那个生日过得格外仓皇,因为那个时候我还在高三,每天抱着一大堆书不断地跑上楼梯跑下楼梯。过生日那天我记得还有一场考试,是在下午。上午上课的时候ckj他们就把礼物传过来了,跟传纸条一样。大包小包的让我很惊讶。我以为他们忘记了,可是他们都记得。中午的时候我坐在床上拆礼物,包装纸哗啦啦地响。我的心里有潮水涌过,哗,哗,哗。只是我都不知道那是悲伤还是快乐。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这么快站在十九岁,站在成|人的门口等待破茧般撕裂的痛。一直以为自己会一直是那个提着羽毛球拍在球场上挥汗如雨的孩子,会一直是那个和朋友无论男女都勾肩搭背地在学校里横冲直撞的孩子,会一直活在十八岁,一直活在单车上的青春里,永不老去。

    再把时光倒退,如同我们看影碟时,用手按着bck键,然后一切就可以重新出现在你的眼前,我们还是那么年轻,我们还是那么任性,好像时光从来没有消失过,好像日子从来没有打乱过,一切清晰如同阳光下的溪涧,我们几个好朋友,站在青春的河岸边,看流岚,猜火车,清晰得毫毕现,听着时光哗啦啦地奔跑,于是我们哈哈地笑。就这样退,就这样一直退,退到几个月前。几个月之前我站在四川黑色盆地的中央,躲在三十五度热的树荫下喝可乐,听周围的知了彼此唱和兴高采烈,阳光如同碎银,明亮到近乎奢侈。风从树林最深处穿越出来然后从树顶疾驰而去,声音空旷而辽远。我的学校有着无穷无尽的树,我和微微总是行走在那些苍翠得如同漫溢的湖水一样的绿荫下面。我和微微已经认识快一年了。一年里面,彼此的眼泪和欢笑都一点一滴地刻进对方狭窄的年轮里,那是我们干涩而颠簸的一年,这一年,我们高三。而几个月之后,我站在上海,在零度的清晨擦去自行车座上结的薄薄的一层冰霜去上课,周围人流快速移动,如同精美的v中拉长的模糊的光线。而我在其中,清晰得毫毕现。我学的是影视艺术技术,我知道怎么用摄像机和后期技术来做到这种效果,只是我不明白,这样的景况预示着什么。

    2002年,我从四川离开,飞往上海,我独自背着沉重的行囊走出那个我生长了十九年的盆地,那个黑色而温暖的盆地,过安检,登机,升空,脱离的痛苦,如同从身上撕裂下一块皮肤。在飞机上,我靠着玻璃窗沉沉地睡去,梦里不断回闪曾经的碎片,回闪出微微和卓越的笑容,回闪出小白衣如雪的样子,回闪出我遗落在四川的十八岁。梦里想起一个朋友说过的话:“我的理想就是存钱,存很多的钱,存到有一天我们可以买很大的包,装下我们所有的书所有的cd和所有的理想,我们手挽手一起跳上火车咣当咣当,我们迷迷糊糊地随着人群下车,然后出现在我们喜欢的人的城市,就那么出现在自己想见的人的面前,嘻嘻哈哈,热泪盈眶。”2002年我没有喜欢的乐器,如果说有,也是大提琴延续下来。我在上海大学,在空旷而寂寞的草地上穿行。每个星期二的晚上,我骑着车从教室回寝室,一个人穿越夜晚黑色的风,有时候和阿亮在一起。这个时候我会听见大提琴演奏的乐曲,是我们学校的广播节目,我不知道选这些乐曲的是谁,只是我总是在想,他或者她,也许是个有着落寂的笑容的孩子,一个站在年轻光阴尾巴上的牧童。我的寝室对面有个人是学大提琴的,我在一个傍晚看到他把琴从楼下搬上去。很多个夜晚我就是坐在二十瓦的台灯面前,写文章,看小说,听那个人生涩的琴音。在翻动书页的瞬间,我总是听到马蹄穿花而过的声响。

    3回首又见它(3)

    三月的牧童,打马而过。惊雷。雨点一滴一滴飘下来。

    2002年我几乎没有听cd,我的cd机遗忘在四川的家里,所以我在上海过了一段宁静的日子。后来某天心血来潮,跑去买了个松下,然后又跑到宿舍门口的马路边上买盗版买打口cd,甚至花掉四十块钱买了一张国外来的“皇后”的精选集,我抱着一大堆的cd跑上楼去,然后倒头就睡,耳朵里面轰隆隆地响,跟开火车一样。但是以后我很少再听cd,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那个cd机被我放在写字台的上面,已经有了一层薄薄的尘埃。我突然想起自己高二高三的时候,没日没夜地沉浸在近乎破裂的呐喊声里面,想起那些日子,内心就惶惶然般纷乱,下雪般地惆怅。

    2002年,似乎真是一个时光的断层,我对自己的过去开始一种决绝的割裂,如同一种背叛,我将那个忧伤的寂寞的孩子孤独地留在他的十八岁,将那个怕黑怕人多却又怕孤单的孩子留在那片黑色的大地上,然后一个人如同夸父一样朝着成长义无反顾地奔过去。曾经有位诗人说过:“既然追不上了,就撞上。”

    我已经没有什么我以前必须买的杂志了。《旅行者》和《通俗歌曲》以及《我爱摇滚乐》都没有再在书报亭里看到。我忘记了我曾经沧山泱水四季春秋,我忘记了我曾经听摇滚听到死,我忘记了颜叙忘记了齐勒铭,忘记了年轻得无法无天的日子,我甚至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个那么乖戾的孩子,尽管现在在别人眼睛里面,我依然是个乖戾的人,可是只有我自己才明白,我已经变得失去了所有的棱角,变得不再爱去计较一些什么事,不再爱去争一些什么事,以前那个倔强而任性、冲动而自负的孩子被我留在了逐渐向后奔跑的时光中,我听不见他的哭泣看不到他的脸,可是我的心为什么像刀割一样疼?

    “山顶上的微风吹,心跟着四处飞。我为什么掉眼泪?夜色那么美。一段回忆翻箱倒柜,跟着我在追,想的是谁?”2002年我最喜欢听的歌:《祝我幸福》。我记得那段时间我将这张cd放在我的cd机里,然后单曲循环单曲循环,听到耳朵都要起茧了还在听着。公车上,操场上,马路上,在这个城市的各个地方,我带着这张cd如同带着我孤独而巨大的财富踽踽而行,满眼观花,浑身落尘。杨乃文的声音不好听,又破裂又嘶哑,可是我喜欢。因为太多的往事,在歌曲中,在每个难以入睡的夜里,雪崩般将我灭顶。

    2002年我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回忆,如同一个迟暮的老人,坐在摇椅上,一遍一遍感怀自己的青春。我在上海不断地接触新的人群,融进新的圈子,彼此钩心斗角或者彼此肝胆相照。这样的生活让我说不出任何评价的话。我只记得以前,我还可以在没有人的时候告诉自己,我在过怎样的生活,是孤单,是快乐,还是无聊地消磨光阴。可是现在呢,我在上海,在这个灯火通明却刀光剑影的城市,每天轰轰烈烈地忙事,然后倒头沉沉地睡去。可是怎么还是觉得空虚呢?觉得自己的身体空洞而单薄,于是大口大口地吃东西,大口大口地喝奶茶。似乎可以用物质来填满精神,这是一种怎样的愚蠢怎样的自欺欺人啊。2002年的冬天,如同村上春树说的,我喝掉的奶茶可以注满一个游泳池。我是个喜欢回忆的人,我总是觉得一切的纷扰一定要沉淀一段时光之后再回过头去看,那样一切才可以更加清晰。只是年轻的我们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可以在年轻的时候轰轰烈烈地彼此喜欢,彼此仇恨,然后彼此淡然地遗忘。以前我也不明白,我也是穿越了十九年漫长的光阴之后才渐渐明白这个道理,可是我也已经不再是个孩子了。如同以前的人说的,站在十几岁的尾巴上,在抬头看天的时候,我总是想起朴树嘶哑的声音,他唱:“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啊……”

    2002年我在上海,在上海大学数万平方米空旷的草地上看落日,在上海的灯红酒绿声色犬马中看光阴的剪影。以前百~万\小!说的时候看到过有人说,人总是要走陌生的路,听陌生的歌,看陌生的书,才会在某一天猛然间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原来真的就那么忘记了。我总是反复体会说这句话的人的语气,是历尽沧桑后的平静抑或是想要再次追忆时的无可奈何。可是水晶球不在我手上,我永远无法洞悉别人的思想。我只能一次一次地用自我的感觉去设想甚至去实践,而这样的过程,被所有老去的人称为青春。

    4回首又见它(4)

    我有我的现实,我生活在物质精致的上海,我也有我的梦境,我曾经生长的散着浓郁时光味道的地方。我从来没有现过自己那么想念我的故乡,以前我只是以为,我可以了无牵挂地走,独来独往。

    看到朋友以前写的话,说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坚强,孤单的日子里,我们才可以听见生命转动时咔嚓咔嚓掉屑的声音和成长时身体如同麦子样拔节的声响。寂寞难过,仰天一笑泪光寒。

    而以前的电视剧中总是唱:“滚滚红尘翻两番,天南地北随遇而安。”

    2002年的寒假,我从上海回四川,见以前的朋友,走以前的路,在我曾经念书的高中现自己的照片被很傻地贴在橱窗里面。那个时候的自己,头短短的,一脸单纯。而现在,当我穿着黑色的风衣头纠缠不清地走在曾经走过的学校里的时候,我真的觉得自己是个孤单的过客。那些孩子的青春飞扬弥漫在四周,我看着他们想到我的曾经,想到我的九瓦台灯,那些昏黄的灯光,那些伤感的梦。

    2002年的年末已经过去,2003年的轮子轰轰烈烈地碾过来。我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是离开四川去上海的最后一天了,这个寒假匆忙地就过去了,好像我就是昨天才回到家,然后睡了一个冗长的觉,第二天就提着行李又起程。

    2002年已经过去,而我依然匍匐在时光中,等待心里一直等待的东西,尽管它从来没有出现过。也许又要到很久之后,在某一个清晨,在某一个陌生的街道,回又见它。

    1关于《生活在别处》的生活(1)

    生活在别处。

    1968年前,兰波将这句话从嘴里或笔尖创造了出来;1968年,这句话被白色油漆刷在巴黎大学的围墙上;1968年之后,米兰·昆德拉将它弄得世人皆知。我用1968年作为一个分界点是因为我很震惊于这句话居然可以出现在一堵围墙上。我在中国的围墙上几乎看到的都是“要想富,少生孩子多种树”之类的,好像中国人脑子里除了生孩子就没别的事了。所以我觉得巴黎大学的围墙是世界上最有品位的围墙。

    20世纪的时候这句话还只是一句很普通的话,充其量不过是一句颇有哲理的话,于我无关痛痒。而从21世纪开始,这句话就一天一遍地在我脑中刻下痕迹,如同浓硝酸腐蚀过的铜板,痕迹斑斑,历历在目,不可磨灭。

    关于上海

    恩雅说,每个人都有一条根,它就在脚下,每离开故土一步就会异常疼痛。

    但我不会。

    我的根似乎是扎根在上海的,就像人的迷走神经一样,一迷就那么远。这多少有点不可思议。

    记得有人说过,喜欢上海的人都很世俗。我笑笑,当一个疯子的酒后胡。很多人喜欢西藏,说那儿是真正孕育灵感的地方,并且大多数人在声明他们喜欢西藏的同时还要影射一下我喜欢的上海。于是我问他们格桑花什么时候开央金玛是什么神转经筒向哪个方向转,他们看着我的时候一脸茫然。其实我比他们任何一个人都要喜欢西藏了解西藏,但我不会为了表示自己很有品位就整天说“西藏西藏我爱你”。那很肤浅。其实当你真正爱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现语多么地脆弱和无力。文字与感觉永远有隔阂。

    小蓓是我的朋友,她和我一样,根不在脚下,在北京。她说她喜欢北京的琉璃瓦反射出的暖色夕阳,很厚很重的光芒。因此我们就要在生命的前二十年里活得比别人辛苦比别人累,二十年后我们再呕尽自己的心血去换一本蓝印户口,然后开怀大笑或者失声痛哭。就在那些无聊的上海人大谈上海的俗气并且一脸不屑的时候,我却在为虚无的明日黄花作困兽之斗。

    为什么要让不爱上海的人出生在上海?上帝一定搞错了。

    我的同学曾经在复旦大学里逛了整整一天,并且拿了很多照片给我看。我望着那些爬满青藤的老房子目光变得有点模糊,我想那才是我真正的家。我不是复旦的学生但我却想成为复旦的学生,这就是我和复旦目前唯一的联系?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