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大藏王

大藏王第7部分阅读

    厥骑兵团。混成兵团在受到攻击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混乱就被各自的指挥官集合了起来,准备迎击夜袭的敌军;而突厥骑兵团则嚷嚷了半天还没完成最基本的集合。这给吐蕃骑兵的突破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论泣藏一挥手,旗令官令旗一举,吐蕃骑兵便朝唐军扑了过去。吐蕃军主要分成三路攻击,一路攻击北面的朔方混成兵团,一路攻击南面的突厥兵团,一路则攻击两兵团的接合部。

    由于突厥刚被灭国不是很长时间。而此前朔方军与突厥长期作战。因而双方地士兵对立地情绪还是很重地。导致双方结合部留下了一定地缝隙。这缝隙被中路地吐蕃军抓住。并形成有效突破。战斗打响未久。李献忠地军团就被吐蕃军分割成一南一北两大块。各自为战。

    由于李献忠此次进行长途奔袭。因而所率地都是轻骑兵。并没有携像马槊等对骑兵能产生较大威胁地重武器。朔方混成兵团还好一些。骑兵里有相当数量地长枪兵。祖俊果断地把四千长枪兵组成了长枪阵组成第一道防线。后面用二千地唐军持横刀和圆盾组成第二道防线。其余地五千唐军则用弓箭射杀攻击地吐蕃骑兵。唐军骑兵都配备弓箭。因而每人都是弓箭手。但由于在黑夜中。而且吐蕃地骑兵地阵形比较散。唐军弓箭手并没有给吐蕃骑兵带来太大地威胁。还好由于吐蕃马地质量不好地原因。吐蕃没有重骑兵。长枪兵对吐蕃轻骑兵形成一定地杀伤。吐蕃骑兵对朔方混成兵团地攻击受阻。

    而南面地突厥兵团就没这么好运了。突厥士兵手持地都是马刀(唐军标配地横刀虽好。但绝大多数突厥士兵习惯了用马刀)。况且突厥人习惯了骑在马背上作战。此时缺少了马变成了步兵。战斗力大打折扣。面对吐蕃骑兵地攻击在很短时间内就被击溃。尚息东赞率领地孙波茹骑兵对突厥兵团地攻击渐渐演变成了一场屠杀。近九千地突厥人被杀得哭爹叫娘。四散奔逃。李献忠虽在阵中企图结成阵形组织起有效防御。但他地所有努力在吐蕃军强悍地攻击面前显得是如此地无力。到后来。亲兵护卫队也只能护着李献忠逃跑了。

    尚息东赞攻破了突厥兵团后。命其余部队进行追击。他则带着五千骑兵绕到朔方混成兵团地背后。向依然在死守地朔方混成兵团动了攻击。祖俊把长枪兵主要集中在了前面。后面虽也有一定数量地长枪兵。但已很难结开对骑兵有威胁性地阵形了。加上南面突厥兵团地快崩溃对朔方混成兵团地士兵造成很大地心理压力。这时被士气正旺地尚息东赞一攻击。便被突破。后阵地失守令唐军士兵地最后一道心理防线击碎。唐军全线溃败。

    此役除一千多名唐军(绝大部分是突厥人)趁夜侥幸逃出生天外。共有一万三千多唐军阵亡。其中就包括了唐军地副将祖俊。近五千人成了吐蕃地俘虏。连主帅李献忠在逃到黄河边时了被在外警戒地吐谷浑骑兵抓住。成了吐蕃地阶下囚。

    第二十八章青海大捷(三)打榜中求推荐

    相对于南面的李献忠而言,北面的王思礼虽然也被吐蕃军伏击击败,但命运却是好多了。作为陇右节度副使兼临洮军的兵马使,王思礼被哥舒翰任命为北路骑兵团的主帅,率领八千陇右临洮军、五千五百河东天兵军和一万河西赤水军组成两万三千五百名的北路骑兵军团。在哥舒翰动对石堡城的攻击前沿着湟水从安人军北上,以阻击吐蕃在西海北面可能增援石堡城的援军。

    王思礼长期在陇右带兵与吐蕃作战,非常了解吐蕃军的实力,也非常清楚自己的任务,因此王思礼率大军到达指定位置海湖后便就地筑营,并不急于寻找吐蕃军决战。与此同时,王思礼派出大量游骑,对西海与湟水之间布满了斥候,以监控可能出现的吐蕃军。

    让王思礼疑惑的是,他所期待中的吐蕃军一直都没有出现。王思礼知道吐蕃青海茹军主力一直在西海北面和西面活动,这一带水草丰美,适合吐蕃军游动。难道,吐蕃军主力早就南下到洪济城一线吗?王思礼在大帐内不禁陷入沉思。

    正当王思礼困惑之时,一个李献忠被围前派出的求救使者解答了王思礼的问题。

    “什么,南方面军遭到近十万吐蕃军的合围?”王思礼详细地和前来求救的信者落实了李献忠部被围后的情况后马上召集各军的领兵将领召开了一个简短的军前会议。

    “末将建议马上增援李献忠将军部,迟则李部恐怕有被全歼之可能。”来自河东的领兵将领天兵军副兵马使范其先进言。

    “照刚才信使所言,李将军部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战马,没了战马的轻骑兵连步兵都不如,而且李将军部已遭到十万全部青海吐蕃军的合围,现在距离李将军部被合围已快两天,再等我军赶到,恐怕李将军部已经……”来自河西的赤水军兵马使龚建没有说完要说的话,但在座的其他将军都明白了他的话。

    “不管李将军守不守得住,末将觉得我们还是应该全力去救。我们唐军不是这么容易被击破的,纵使是丢了马的骑兵。”来自陇右的王思礼副将临洮军副兵马使庞龙在众人沉默时说了。

    “庞将军说得对,无论任何情况,我们都不能轻易放弃我们的弟兄。但我们也要做好两手准备,一旦李将军部被敌军全歼或者击溃,而石堡城又没被大帅攻破,那我们将成为吐蕃人的下一个目标。”范其与朔方军团的好多军接触过,在突厥汗国未亡之前曾多次与朔方军合作,因此极力支持求援朔方军团。

    “我看这样子。在海湖留两千兵马,以保障我们的后路,一旦海湖以西出现吐蕃军主力,我们就退回陇右。而且,进军时各军尽量的靠在一起,避免被吐蕃军各个击破,同时,广布游骑,以防吐蕃军伏击。”龚建知道刚才自己保守的话虽然没说不救友军,但已引了范其等将领的一些不满,但他知道现在的情况对北方面军而言很微妙,稍有不慎将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因此还是说清楚了自己的想法。

    “这样前瞻后顾的我们很容易地失去战机!”范其马上就跳出来反对了。

    “够了!”王思礼见有吵起来地意思。马上就叫停了。王思礼也是一个保守地人。按照他自己地想法。既然吐蕃主力已经集结到了黄河一线。那么自己在北方湟水一线地任务就算是完成了。既然完成了任务。他就等大帅地消息就好了。再进一步。王思礼甚至有现在就把北方面军撤回陇右地想法。但是王思礼知道不能这么做。如果友军被困自己不去解围。无论李献忠部地下场如何。他都会被人诟病地。而且这一次是大帅请旨把朔方军团特意调过来帮助陇右攻击石堡城地。如果身为陇右节度副使地他不率军解救被围地朔方军。恐怕会给陇右和大帅带来非常负面地影响。

    “留两千临洮军由庞龙将军率领扼守海湖。多派游骑侦察海湖以西情况以保障我军后路。以临洮军一千骑为前锋。由王衡偏将率领;以临洮军五千骑为左翼。以天兵军五千五骑为右翼。以赤水军五千骑为中翼。马上向石堡城方向进军。视石堡城战况和李将军部战况再作打算。”王思礼最终采用了龚建比较保守地方案。

    “是!将军。”众将齐声回答。然后分头行动了。

    日月山山谷地两旁。吐蕃青海茹茹本拉囊尚拉郎早已率领本部地六万青海茹军埋伏在了山谷两旁地山丘上。而另个三万多骑兵早已在日月山以南守候。只待唐军一进入日月山伏击圈。便把唐军包围起来进行围杀。

    偏将王衡之所以被王思礼任命为前锋。是因为王衡向来带兵中规中矩。比较稳健。当王衡率军来到日月山吐蕃伏击地山谷前时。王衡便把前锋军停住了。

    王衡在等待后面主力军地同时。派出了斥候向两边山丘侦察而去。主力军并没有隔多远。过了大半个时辰。主力军便已赶到。

    “末将怀疑此地会有吐蕃伏兵,已派斥候去侦察!但斥候已过规定时间没返回,末将建议大军退后,待查明情况再进兵。”王衡刚跟王思礼汇报。

    “派多一些斥候前往打探,全军做好作战准备。”王思礼命令道。

    王思礼的话音刚落,日月山的前方便传来急促的马蹄声。而两旁的山丘上,随着一阵悠长的号角声,冒出了无数吐蕃军的身影,向山谷口的唐军杀了过来。

    却是尚拉郎看见唐军并没进入山谷,而是派出了斥候上山丘侦察,就知道企图消灭唐军于山谷中的愿望落空了。近六万人埋伏于此,斥候一上来就能现吐蕃军了,在派精锐伏击了唐军的斥候后,尚拉郎便命令埋伏在山谷后的骑兵穿过山谷向山谷前的唐军起攻击。在唐军注意到骑兵的攻击后便命令全军突击,伏击战演变成了遭遇战。

    ps:庆祝八一建军节。明天加更一章,共三章。第一章将在今晚十二点后更新。

    第二十九章青海大捷(四)贺八一加更章

    王思礼见吐蕃伏兵于此,暗道了一声好险。便命王衡率前锋军利用山谷前比较窄的特点列阵阻击吐蕃军,他则命令唐军后军变前军迅向后方退去。吐蕃军在山谷前施展不开兵力,只有由得唐军在远处结好了阵势,在接应了前锋军与吐蕃军脱离开后,王思礼不待吐蕃军结好阵形,便率军向集结中的吐蕃军起了攻击。

    尚拉朗本来是想先用埋伏在山丘上的步卒先与唐军交战的,待击破唐军后用骑兵进行追击的,但此时已不容他考虑过多了,如被唐骑兵突进尚未完成结阵的步兵当中,一旦被唐军击破无异就是一场屠杀,无奈下便把吐蕃骑兵顶了出去,两军的骑兵在短暂的冲刺后便狠狠地撞在了一起。

    与王思礼把重点放在中间不同,尚拉郎三路军平均分配,这样就形成一种局面:在中路,是数量与吐蕃军相当的唐军占有优势,而在两翼,则是占有人数优势的吐蕃军堪堪与唐军战成了均势。现在处于一种胶着状态,两军的胜负,就看是唐军的骑兵在吐蕃的步卒完成集结以前击败吐蕃骑兵了。

    王思礼深知此一点,他大手一挥,中军的属于临洮军的一千重骑兵便对中路军奔袭而去。准备在本来就占有优势的中路打开缺口,以击溃吐蕃军。这一千重骑兵配有马槊,士兵和马都身披重甲,是王思礼临洮军的王牌。到了这个时候,王思礼便把这张王牌打了出来。

    中路军本来就是唐军占有优势,此时加上重骑兵的一冲,马上便击破了吐蕃军中路的防守,把中路军以重骑兵冲锋的一百米为界线分开了两边,吐蕃中路军开始有崩溃的迹象。只要重骑兵能再来一个掉头的冲锋,唐军就能把中路军击破。

    在这关键时刻,吐蕃步卒终于完成了集结。最重要的是,原本尚拉郎准备在唐军进入山谷后放在山谷口封住唐军退路的三千兵重步兵也完成集结。在这个时候,尚拉郎果断地把完成了集结的重步兵推了上去。在三千重步兵身后,还有一个刚完成集结的一个二千人的弓箭兵队。

    唐军的重骑兵一旦冲锋了起来,就很难停顿了。唐军的一千重骑兵穿透了吐蕃中路军的骑兵阵之后,正想转一个回旋半径反过来进行掉头的冲锋时,吐蕃的三千重步兵已经手持长矛在他们之前结成了长矛阵。重骑兵最怕就是碰上长柔兵加弓箭兵的组合,长柔兵能抵御重骑兵的冲击,而在重骑兵的冲锋停顿下来时,弓箭手就会成为重骑兵们的恶梦。但此时唐军的重骑兵已想不了这么多了,在不能直接掉头的情况,只能加狠狠地撞进了长柔阵里。

    唐军的重骑兵虽在付出重大的代价后突破了重步兵的几道防线,但吐蕃重步兵在前面的人被突破后又奋不顾身的堵了上去,而且唐军的重骑兵在此时经过两轮的冲锋也开始有力竭迹象了,在突破了数道重步兵防线后终于被吐蕃军顿住,重骑兵一陷入到重步兵的泥潭里其结果是悲惨的,身披重甲的重骑兵被掀下马后被吐蕃兵围杀,纵使没被掀下马的重骑兵亦被布置在重步兵身后的吐蕃弓兵射杀,很快,身陷重围的唐军重骑兵便伤亡殆尽。

    有时候的胜负也就在这一转眼间,王思礼初初见到重骑兵突破了吐蕃中路骑兵的防线后还看见胜利的曙光,但转眼间这希望就破灭了。随着一千重骑兵的全军覆灭,吐蕃的步兵也开始了对唐军的攻击时,王思礼知道败局已定了。趁唐军还没有与吐蕃步兵绞在一起,王思礼果断地吹响了退兵的号角。相对而言,大唐骑兵的战斗力还是远远高于吐蕃军的,因此唐军的左右翼五千人对阵吐蕃骑兵一万也没有落在下风。

    唐军在展开一个反冲锋后留下中军的三千人断后,其他各军掉头向北方逃去。尚拉郎虽想挥军追击唐军,但被断后的三千唐军死死缠住,吐蕃骑兵在之前与唐军骑兵的对战中也是死伤惨重,唐军虽被击败但没被击溃,单凭骑兵追击吐蕃军并不占有绝对的优势反而有被唐军伏击的危险,无奈之下尚拉郎便把断后的唐军包围了起来,放弃了追击其余的唐军。

    这股断后唐军自知已无活路,拒绝了吐蕃军的劝降,拼死奋战,但无奈寡不敌众,被吐蕃军分割包围成数股后慢慢被吐蕃军所蚕食。到天黑前,日月山前战场上的打斗声终于停顿了下来。在此役中,吐蕃军虽没有完成此前兀论样郭提出的把大唐骑兵尽歼于此的目标,但也收获了一场大胜。唐军在此地共丢下了近八千具尸体,包括断后的三千唐军和临洮军的王牌军一千重骑兵。

    ……

    正在进攻石堡城的哥舒翰在收到李献忠被围的消息后就停止了对石堡城的攻击,迅派兵前往救援。但没等他的援兵到达,便传来了李献忠兵败的消息。当哥舒翰收到李献忠兵败的消息,便赶忙派出快马去通知身在北路的王思礼撤兵,以避免遭到吐蕃主力的围攻,但他还是慢了一步。没过几天,哥舒翰就收到了王思礼在日月山兵败的消息,在接连兵败的消息的打击下,年纪已经不小的哥舒翰终于抵授不住,吐了一口血后晕了过去。在哥舒翰醒来之后的第一句话,便是命令全军撤兵。

    至此,牵动了各方无数人的心的青海大战终于落下了帷幕。英勇善战的哥舒翰也在石堡城这块硬骨头面前掉了跟头。在此一役中,唐军伤亡了近五万人,其中包括大唐的精锐--近三万的骑兵。原来大唐一直在与吐蕃的军事冲突中占着一定的上锋,但经此一役后,由于大唐的机动部队骑兵受到了重挫,而骑兵不是买几匹马招几个兵就能恢复的。因此在此后的几年中,唐军被逼把兵力龟缩于高城厚墙后,在唐蕃边境处于了守势。

    第三十章战后策略贺八一求推荐

    生在749年秋在青海的这场唐蕃之间的大战,其影响是相当的深远的。

    哥舒翰兵败的消息传回了大唐都长安,震动了整个朝廷。之前虽然唐朝与吐蕃的交战当中虽然唐军也有过失败,但在包括上至大唐皇帝唐玄宗以及宰相李林甫、下至普通大唐老百姓,都认为吐蕃只是一个边境小蕃国,只是因为地处高原,唐军难以适应高原作战而没被大唐吞并而已。连强大的突厥汗国都屈服在大唐脚底下了,区区一个西陲小国能折腾到那里去?但这次大战却生生的刮了所有唐人一个大巴掌,唐军出动绝大部分的精锐骑兵加上步兵共十三万大军攻打石堡城,未能攻下也就算了,还被吐蕃军击杀了近三万精锐的骑兵和近两万的步兵!这实在是奇耻大辱,也是大唐自大非川大败以来唐军经历的最大一场大败仗。上一次大败因为深入吐蕃境内处于高原作战还能情有可原,但这次在西海以东的低地作战,唐军也遭受如此大败,实在说有点匪夷所思,以至兵部在收到战报时,还以为是有人在虚报军情。一时间,大唐朝廷里掀起了滔天巨浪。

    唐玄宗自纳了杨真人(杨玉环)为贵妃后便很少处理朝政。但当他听到哥舒翰大败,还折损了大唐大半精锐的骑兵,还是亲自主持了一场大朝议。之前一系列攻打石堡城失败唐玄宗极为愤怒,但这次大惨败却令唐玄宗冷静了下来。这场战役的失败让唐玄宗看到吐蕃已非昔日的吐蕃了,唐玄宗自然还是想兴兵报复吐蕃的,但当他看到兵部相关大唐现在在陇右、河西以及剑南等地的驻军情况和户部的相关国家财政状况后,便压制下出兵攻打吐蕃的想法。大唐由于近几年来一直在对北面和西面用兵,所耗极为庞大,国家财政已是极为吃力了。在朝议上众人虽然议论纷纷,但始终议不出一个所以然。

    “臣有本奏!”正当众人毫无头绪时,国子祭酒李揆出列了。

    “启奏皇上,今我军适逢大败,此时实在不宜再动干戈。臣建议与吐蕃再度议和,再订盟约!臣听闻当今吐蕃赞普的儿子赤松德赞是金城公主的亲生儿子,过了年就十二岁了。吐蕃男子十三岁即为成年,臣建议在宗亲里挑一位与赤松德赞年龄相近的公主,嫁与赤松德赞为妻,并与吐蕃再订盟约,以结束两国纷争。”

    李揆此语一出,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此前大唐为了停止两国的纷争,前后已出嫁了两位公主给吐蕃赞普为后,文成公主的出嫁还能为两国带来长时间的和平,但也是与当时两国实力相差悬殊有点关系,到金城公主出嫁后两国却纷争不断。因此出嫁公主并不一定能为两国带来和平。但此时的大唐,却非常的需要有一段能够养精蓄锐的时间。

    李揆出列上奏过后,像一条导火索引起了大殿上众大臣的热情。众人纷纷出列言,有赞同李揆意见的,也有反对李揆意见的,大臣们形成了鲜明的两派,各持已见。

    唐玄宗李隆基一直静静地听着众大臣表意见,他在等右相李林甫的表态。李林甫一直是坚定的主战派,唐玄宗倒是想看看李林甫现在想些什么。

    “臣有本奏!”在大殿内很多大臣都表了意见之后,李林甫出列了。

    “皇上!臣赞同李揆国子祭酒的意见,以当今态势,当先以和亲稳住吐蕃,待我军尤其是骑兵恢复元气,再报今日之仇不迟!臣推举李揆为使者,出使逻些,与吐蕃赞普商定和亲之事宜,望皇上恩准!”

    “准奏!”唐玄宗也自知现在不是意气用事之时,便准了李林甫的奏请。

    ……

    当大唐为青海地失利在寻求对策时。收到青海大捷消息地逻些城却已是乐翻天了。赤德祖赞甚至把这场胜利与大非川大胜相提并论。大非川地胜利为吐蕃带来了吐谷浑和青海。而赤德祖赞相信此战地胜利。或许会给吐蕃带来更多。赤德祖赞因这场胜利把各地驻军地茹本和各部落地领都召回了逻些城。再次大肆庆祝。

    在庆功宴上。赤德祖赞宣布了要与兀族结盟。吐蕃是一个军事部落联盟地王国。会盟是维系各部落联盟地重要手段。王室与小邦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勋臣与贵族之间。乃至于吐蕃与邻国之间。常以盟誓地方式结成盟友。此时赤德祖赞要以兀族结盟。自然是看到兀论样郭连立奇功。要将兀族紧紧地捆绑在王族之内。赤德祖赞与兀氏部族地盟会是以酒盟誓。内容是保证在兀论样郭死后。兀氏子孙永受金字告身。永不断绝。除此之外。赤德祖赞还赏赐了五千名奴隶给兀论样郭。兀论样郭已经十四岁成年地兀论莽热为小银书告身。封扎伦(即先锋官)。

    与此同时。赤德祖赞对论泣藏、尚拉郎以及尚息东赞等立了大功地将领亦大为封赏。而论泣藏则从副相提升为次大相。赏三千奴隶。那囊尚拉郎封为副相。给小璁玉书告身。赏二千奴隶。尚息东赞被封为都护。接替也被封为副相地尚结息原来地都护之位。给大金书告身。赏二千奴隶。其他参与石堡城防城战和青海大捷官兵亦得到不同程度地封赏。

    兀论样郭趁回逻些城地机会。以给赤松德赞授课为借口。专门到帕巴拉康拜会了赤松德赞。并请示下一步是否攻略大唐。在兀论样郭心目中。赤松德赞早就已是他地赞普了。虽然无论现在地兀氏部族及他都已是非常地显赫。

    “天神报梦给我。言大唐几年内将有大乱。既然大唐将有大乱。我看我们不宜操之过急。若把大唐逼急了。倾举国之力对付我吐蕃。反而不美。今后几年对唐地策略。以扰乱为主。不攻城略地。我军应养精蓄锐。以待时机。”赤松德赞每次与兀论样郭对话凡是涉及到未来大政方针地都假借天神地名议。兀论样郭早就习惯了。

    “臣知道怎样做了!”兀论样郭取得策略后便告退了。

    第三十一章那囊曲珍的郁闷(求推荐)

    进入到75o年,赤松德赞十二岁了。赤松德赞本来过着非常平静的生活,但在春天刚过,逻些河结的冰还未完全溶化时青海茹通过驿站快马送回的一条消息打破了赤松德赞平静的生活。

    这条消息是论泣藏派往长安的探子传回来的,消息很简单,只有了了十几只字,但带来的信息却异常丰富:大唐皇帝意欲嫁宁国公主与王子与吐蕃和亲!

    这条消息甫传到逻些城,就在吐蕃贵族当中引起热烈的反响。不但赤祖德赞要召开专门朝议商谈此事,更成为了吐蕃王廷后宫和吐蕃贵族家中最热切的话题。是啊,王子赤松德赞快要了,该成亲了。那可是未来的赞普啊,那个家族的女儿成为赤松德赞的王妃,这个家族就能取得更大的话事权。若这个王妃争气,若抢先生下个赤松德赞的长子,那这儿子就是未来的赞普继承人。吐蕃与大唐可不同,后宫是可以参政的,在历代吐蕃政权中,后宫挥了巨大的影响力,王妃们的家族也具备着巨大的影响力,像现在当权的那囊氏家族就是如此。因此,那家有女嫁与王子为妃,是关乎到家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之前也有不少家族已在暗中角力了,大唐此次提出的和亲要求把这暗中的角力公开化了,也提醒了不少没意识到赤松德赞快要这个事实的家族的觉醒。一时间,一直被赤德祖赞低调处理以为儿子营造一个良好学习环境的赤松德赞如一颗恒星刚好迎上了初升的太阳,出耀眼的光芒,似乎把整个吐蕃都照亮了。

    对于赤松德赞的婚事,虽说赤德祖赞赞普拥有最终的决定权,但所有人都知道,赞普是不会直接管儿子的婚事的,因此,作为赤松德赞的母亲,那囊西顿自然就拥有最大的话事权,甚至是决定权。果然,朝议的结果是静观其变,等大唐使者确定成行再方。而王子的婚礼事宜,赤德祖赞交给了大妃那囊西顿处理。自此之后,凡是家族人中有适龄女子的大臣,就有意无意的到帕巴拉康来向那囊西顿大妃问安,有些干脆把女孩带到那囊西顿的面前,希望能能落入那囊西顿的法眼,就算不能选中作大妃,做赤松德赞的侧妃也好呀。

    赤松德赞对自己的婚事却是采取了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他知道这事情可由不得他作主,作为吐蕃王国赞普的继承人,他的婚事就不再仅仅是他自己的事,是吐蕃王国的大事,里面牵涉了权力的角逐和利益的分配。既然轮不到赤松德赞插手,他干脆就不闻不问,由得别人操心去。虽然他不想关心过问这件事,但众人还是干扰到了赤松德赞日常的学习,无孔不入地人们甚至通过赤松德赞身边的太子党了解赤松德赞的行踪,千方百计地制造他们的适龄女孩与赤松德赞“偶遇”的机会,搞到后来,赤松德赞干脆连太子党都避开,搬到逻些城西一个叫做叶色拉康的庄园,才脱离众人的滋扰。

    虽然赤松德赞避到了叶色拉康,但麻烦却还是没全避免掉,而这个“麻烦”,是来自服侍了赤松德赞近十年的贴身侍女--那囊曲珍。

    那囊曲珍已经二十二岁了,近几年来,那囊曲珍是出落得越来越水灵灵了。在吐蕃而言,二十二岁差不多可以叫做“老”姑娘了。很多与她同龄的女子,早就嫁为了人妇,连孩子都不小了,但那囊曲珍连男人的滋味都没尝过,别说心里有多别扭了。虽然服侍一个小自己十岁的主子是自己选的,前几年还好一些,赤松德赞年纪还太小,但近一两年,由于赤松德赞长期练武的关系,身体越来越壮实,虽然才十二岁,但这时颈部喉结已非常突出,说话声音也变大变粗了,这是吐蕃人判断男孩是否成年的重要特征,也就是说,按吐蕃人的标准,赤松德赞已经成年了。况且,赤松德赞看上去已跟十七八岁的男孩差不多。照那囊曲珍看来,赤松德赞早就可以做可以做的事情了,别说在赞普家了,一般的吐蕃贵族的男孩,很多还没出现这些成年的特征就已经有女人了,据那囊曲珍了解,赤松德赞很多同龄的太子党都已经有此类的经历了,但偏偏她的主子,日常对着三个美貌如花的年轻女子(除了那囊曲珍外还有米玛和尼玛孪生姐妹)却一点逾越之举都没有,别说那囊曲珍有多憋气了。她自己在服侍赤松德赞的过程中也常有意无意的挑逗他,但令那囊曲珍郁闷的是,无论她怎么挑逗赤松德赞,甚至有时连她都感觉到赤松德赞身体有了反应,但赤松德赞却是非常的坚忍,动动手是常事,但把那囊曲珍搞得意乱情迷时他却再也不再进一步了,搞到那囊曲珍恨恨不已,却又无可奈何。

    那囊曲珍知道,随着赤松德赞渐长,留给她的机会已不多了。如果她不能在接下来一年内采得突破,在赤松德赞娶了别的女孩作大妃和纳了更多的侧妃后,她别说想成为赤松德赞的妃子,恐怕到时候连呆在赤松德赞身边的机会都没有,到时人老珠黄,她的一辈子就算玩完了。当初那囊西顿大妃选中她来做赤松德赞的侍女时曾签应过她等赤松德赞长大后作王子的妃子。自从大唐要与赤松德赞和亲的消息传开了,那囊曲珍曾找过那囊西顿大妃咨询过这个问题,但此时那囊西顿已不置可否,因为这时跟之前有点不同了。那囊家族有了一个更合适的人选,那就是近年来在青海立下不少战功风头正盛的刚被赤德祖赞册封为副相的那囊尚拉郎的十三岁女儿--那囊江珠。

    正在那囊曲珍感到苦闷之时,她不知道的是,其实赤松德赞也挺难受的。身边有着如此如花美眷而不能用,换作任何一个男人都难受!但赤松德赞知道自己必须得忍。来自后世的赤松德赞太清楚在身体还没长成时如果陷于欲海对身体会造成怎样的危害!赤松德赞知道,西藏人在后世解放前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五点五岁,连创立开国丰功伟绩的一代雄主松赞干布亦只活了三十三岁,赤松德赞不知道吐蕃人成年标准早早成亲对寿命的影响有多大,但肯定是有非常大的影响的,他可不想好不容易穿越过来做了藏王却早早地死在女人的肚皮上,他还想干一番大事业呢。因此,就算不能忍也要忍。还好赤松德赞心智成熟,所以虽然难受,但也忍下来了。至于那囊曲珍,赤松德赞自然是知道她的痛苦的,只有将来把她留在自己身边,慢慢补偿罢了。

    第三十二章议妃会

    赤松德赞躲进叶色拉康后,那囊西顿还留在了红宫帕巴拉康。

    最近的那囊西顿很兴奋,作为王子的母亲,赤德祖赞已明确把赤松德赞的婚事交给了那囊西顿处理,也就是说,那囊西顿已经拥有赤松德赞婚事的决定权了。由此,本来就热闹非凡的帕巴拉康就更热闹了,每天都来访者不断,众多部落领,众多大臣都向那囊西顿示好,那囊西顿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在吐蕃是如此的重要。虽然吐蕃后妃可以参政,那囊家族的势力也很强,那囊西顿在一些会议上的言也有一定的分量,但赤德祖赞深谙权术之道,一直通过不同的人事任命以平衡各个势力在朝中的影响力,牢牢把权力抓在手中,因此那囊西顿之前在朝中的影响力非常有限。直到手握儿子婚事大权那囊西顿才充分的享受到拥有权力的乐趣!

    那囊西顿在接受了绝大部分大臣的拜谒之后,她从中挑出了一些心仪的女子,便召集家族部分权贵召开了一次家族会议。

    与会的有副相拉囊尚拉郎、纳切巴拉囊察邦、农本拉囊陶杰唐拉巴以及赤德祖赞的侧妃那囊希珍等。

    在未来大妃的问题上倒是没有什么异议的,尚拉郎的女儿拉囊江珠风华正茂,年纪与赤松德赞相仿,自是最适当人选。在未来侧妃问题上各人则有些异议。

    拉囊察邦自然是支持女儿拉囊曲珍的,理由也很充分:“曲珍是王子在两岁多的时候就已经选了去做侍女的,这么多年长期陪伴在王子身边,为那囊氏作出非常大的贡献。况且当初送曲珍去做侍女本来就有等王子长大了把曲珍扶正的意思的,不能选做大妃也就罢了,毕竟曲珍比王子在近十年。但至少做个侧妃是可以的吧,否则曲珍也太惨了!”

    拉囊察邦的提议却遭到尚拉郎和陶杰唐拉巴等人的反对,陶杰唐拉巴说:“拉囊氏已经有一个女儿为未来大妃,再由拉囊氏的女儿为侧妃,恐怕遭受其他家族的强烈反对,甚至引起赞普赤德祖赞的不满,如果因此把大妃之位也丢了,这可就得不偿失了。”说着陶杰唐拉巴望了望拉囊西顿和拉囊希珍,补充道:“正是由于我们家族现在占据了大妃和一个侧妃位置,我觉得各大家族对那囊氏已有抵触之心,赞普也对那囊氏有提防了,看看这些年的主要官员的任命就知道了,除了堂兄尚拉郎因战功获得晋升外,其他主要官员哪有有我们那囊氏的份?”

    拉囊希珍听到说到自己,心里不觉一痛。拉囊希珍自从被选为赤德祖赞的侧妃,本来以为有出头之日,谁料自赤松德赞认拉囊西顿为母后,自己被那囊西顿压得死死的。不知道是因为赤德祖赞年纪渐大还是什么其他的原因,那囊希珍一直未能有身孕,而且,她能接触到赤德祖赞的机会并不多。赤德祖赞甚为疼爱自己的儿子赤松德赞,一直非常注重对赤松德赞的培养,平时经常住在帕巴拉康,就近指导赤松德赞的学习,极小会到她所住的香措拉康。反而拉囊希珍有时去探望妹妹拉囊曲珍时不时会在赤松德赞处遇到赤德祖赞,算起来,在帕巴拉康见着赤德祖赞的机会比在香措拉康见到的多得多,这不能不说是拉囊希珍的悲哀!

    “关于曲珍,我觉得可以咨询一下王子的意见,依我看来王子其实对曲珍还是不错的。要是王子喜欢咱们曲珍,我们强硬的要把他们分开也不好。”拉囊希珍知道这是妹妹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关口,自然为妹妹说话。

    尚拉郎现在已经是副相了,在所有家族成员中他的职位最高,而且掌握着一定的军权,因此已隐隐有压过那囊西顿成为那囊氏部族领的态势。他一直听众人表意见,这时他说话了:“我看这个事情要放在家族利益的出点去对待,怎么对家族有利,就怎么做。为了家族的最高利益,我看别说是牺牲某些人的幸福,就是牺牲很多人的性命,也是值得的。”言下之意,他还是希望拉囊曲珍能退出争做侧妃的行列了。

    这时众人就看着那囊西顿,这事情既然统一不了意见,就只能由拉囊西顿决定了。

    那囊西顿沉吟了一会才说:“关于那囊曲珍这事。等我明天去王儿那听听他地口风再说吧。现在还是商量商量看还要选那些家族地女儿为侧妃为好。”

    “其他家族侧妃地事情。我看可以缓一缓。不用操之过急。反正王子要在三年后才可以纳侧妃(为了让大妃能够先生下继承人。吐蕃王子一般只能先纳正宫。待做了赞普或十六岁后可以纳侧妃)。我们可以凭借这个跟各大家族改善关系。增强那囊氏地话事权。”那囊察邦对众人淡化处理女儿地问题稍有点难以释怀。因此主张也淡化处理其他家族未来侧妃地问题。

    令那囊察邦觉得意外地是。竟然多数人都赞同他地主张。认为这样做最符合那囊氏地最高利益。

    “我非常赞同察邦叔地意见。这个事情可先低调处理。待两年后看情况再定。”陶杰唐拉巴知道刚才自己地言令到那囊察邦不满。这时赶忙表意见支持囊察邦。以修补关系。毕竟那囊察邦是侧妃地父亲。虽然是没有影响力地侧妃。而且。还有一个待价而沽地候选侧妃呢!

    “对!而且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现在势力相对较弱一些地蔡邦氏家族和聂氏家族等。甚至可以和他们结成一定程度地同盟。至于现在相对强势地尚氏、兀?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