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我的作品

我的作品第7部分阅读

    ◎◎⊙⊙○◎●,⊙○◎●⊙○●。⊙●◎○○●●。○◎●,⊙⊙◎◎○○●。

    绿水悠悠天杳杳韵浮生岂得长年少韵莫惜醉来开口笑韵须信道韵人间万事何时了韵

    ◎●⊙○○●●,⊙○◎◎○○●。◎●◎○○◎●。⊙◎●,⊙○◎●○○●。

    我们可以看到:“神仙一曲渔家傲”的“一”字处是可平可仄的,无论使用平声字还是仄声字,都不为错。

    《白香词谱》下《渔家傲》词仅为一体,是范仲淹的词,格式如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障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

    “长烟落日孤城闭”的“落”字也是可平可仄的。

    梅苑君说“范仲淹体和晏殊体一样在‘犹’这个位置上似乎都是仄声。”言下之意是,人家用了仄声字,我一个无名鼠辈只有效法的份儿。

    我真的是哭笑不得。

    中国古代有一则寓言叫《郑人买履》,说的是有一个上街买鞋忘了带尺寸,就不辞辛苦跑回家去拿。

    中国古代有一则寓言叫《刻舟求剑》,说的是一个人渡河时不慎丢了剑,就在船帮上刻下痕迹,船一靠岸,就顺着痕迹到水里找剑。结果什么都没找到。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不亦步亦趋呢?

    亦步亦趋者没有出路!

    二零零九年五月十一日(日记)

    诗词隐括浅谈

    楚人悲屈原,千载情难歇。竞舟变遗风,投饭解饥渴。

    思向江波注,哀使楚山裂。南州沧江畔,高塔吊名节。

    上面这首五律诗,是我对东坡诗《屈原塔》的欒椤?

    何谓欒椋俊豆沤窈河锸涤么实洹分卸浴皺栝”的注解有两条:1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2.就原有文字的内容剪裁改写(见《古今汉语实用词典》第820页“櫋弊窒隆皺栝”条注释)。《汉语大词典》注释意与《古今汉语实用词典》同。欒槭导噬暇褪嵌栽?械淖髌方?性俅醋鳎?嗨朴诘苯裰醒в镂目紊系乃跣矗ㄋ?煌?撸?镂目蔚乃跣椿?疽勒赵?牡奶宀媒?校?6?杂跈栝,体裁间可以自由转换,譬如原作是一篇文章,欒檎咄耆?梢砸孜??虼剩????呖尚闯晌模欢?夷谌萆匣蚩芍沂涤谠?矗?蚩山?幸欢u?鹊母亩??

    古代诗家喜欢对别人的作品进行欒椋?械慕鍪俏?耸乖?宀孟蛄硪惶宀梅5?谋洌桓?嗟脑蚴橇碛衅湓竿?蚣耐小f┤绮芄诘拇省渡诒?壬戌孟秋》就是对苏轼散文《前赤壁赋》的欒椋焕罟诘拇省读?莞柰?项羽庙》则是对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的欒椤t诖耍?医?臻?拇省渡诒?归去来兮》做一具体的分析:

    归去来兮,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予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

    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字内复几时。不自觉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谁计。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

    此词前有作者欒榇舜实乃得餍晕淖郑?

    “公旧序云:陶渊明赋归去来,有其词而无其声。余治东坡,筑雪堂于上,人俱笑其陋。独鄱阳董毅夫过而悦之,有卜邻之意。乃取归去来词,稍加櫪ǎ?咕蜕?桑?砸乓惴颉j辜屹赘柚??毕啻佑诙?拢?婉缍?椭??叟=嵌???冢?灰嗬趾跷?渍垩??蚓破?遥?谔褰幌嗬邸!?

    由此序我们得知,苏轼的这首词对陶渊明赋《归去来兮》的欒椋?庠谛x绿赵?鞯某缟凶匀唬?宓?松??

    为了比较苏东坡词与陶渊明赋的相同之处,特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附上: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苏轼的《醉翁操》,其实也是一篇欒橹?模?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此词前有作者填作此词的说明性文字:

    “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若中音会,醉翁喜之,把酒临听,辄欣然忘归。既去十余年,而好奇之士沈遵闻之往游,以琴写其声,曰《醉翁操》,节奏疏宕而音指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然有其声而无其辞。翁虽为作歌,而与琴声不合。又依《楚词》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辞以制曲。虽粗合韵度而琴声为词所绳的,非天成也。后三十余年,翁既捐馆舍,遵亦没久矣。有庐山玉涧道人崔闲,特妙于琴,恨此曲之无词,乃谱其声,而请于东坡居士以补之云。”

    由此我们得知,东坡的这首词实为曲谱《醉翁操》所填,而其内容,是取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只是下阙增加了新的内容。东坡有以此词悼念恩师欧阳修的目的。

    我的这首古体《屈原塔》,是在端午前夕,为表达对屈原的崇敬之意,对东坡的原诗进行了欒椤k道鲜祷埃?叶栽?鞯闹髦嘉醋魅魏未鄹模?鼋??鞔庸盘甯谋湮?墒??眩?赡懿2皇呛艹晒Γ?蛔鲆恢殖6浴?

    二零零九年五月二十八日,我将此诗上传于《杨柳青文学网》,令人想不到的是,责任编辑梅苑对它作了这样的按语:

    “欒椋?谜?静闹?鳌s谖模?Ω檬墙谜??獍桑课已?肚常?恢?罊栝诗是否是这样写,与诸君看吧。看了,懂的,可不许默不作声哦。”

    梅苑君发完帖后,也许意犹未尽,他还特意找出东坡的原诗,在我的诗下贴上来。

    生怕寂寞的梅苑君见无人发表看法,以至有些急了,又在我的诗下发帖,歇斯底里地呼吁人们谈对我诗的看法。

    悲哉!

    这哪里是要人们谈对我的看法,而是裸的唆使人们对我进行批斗、围攻,试图对我来个“开除党籍,开除国籍!”

    一个正派的人,无论如何做不出这种出格的事来。

    大概在梅苑君看来,我很张狂,意在要彻底否定苏东坡的作品,纠正东坡诗中的“大谬不道。”一句话,是我要以批判的态度重新将东坡的作品梳理一遍。

    如果看到我对欒榈慕馐停?约跋赶钙范廖业氖???灿腥实轮?恼吣岩缘贸鑫叶远?虏痪粗?鄣惆伞?

    对于“欒椤币淮什唤馄湟獾拿吩肪?戳宋业慕馐停?恢?懒澈旎故遣缓臁?

    附上苏轼的《屈原塔》以待诗友们做一鉴别:

    楚人悲屈原,千岁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二零零九年五月二十八日(日记)

    两岸手足何以不能称兄道弟?

    海峡五月度宾朋,吹暖年年祭祖风。

    今夜开颜再执手,同堂共话弟和兄。——《七绝(新韵)盛会》

    二零一零年三月,和温总理相继在不同的场合下称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为兄弟关系。此言一出,博得了广大台海人士一致的称赞。

    本来,两岸都是炎黄子孙,同说汉语,同为黄肤黑发,血管里流淌的是同一种血液,称兄道弟理所当然。但凡中国人没有一个否认这种血浓于水的关系,也没有一个不认可这种手心手背的骨肉之情。

    二十一世纪初,台湾掀起了一阵到大陆认祖归宗之风,由此每年都有国民党和党首在陕西皇帝陵和南京中山陵拜祭的盛事。因势利导,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京与来访者进行会晤交谈,增进了两党、两岸的和谐气氛。

    二零零九年五月二十六日,正当胡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国民党主席吴伯雄后,我写了一首题为《盛会》的绝句,上传给《杨柳青文学网》,“古韵流觞”版版主梅苑在按语中说:“我觉得个别用词不够贴切,准确,精炼,譬如‘弟兄’,用之不妥。”

    我只能为梅苑君感到遗憾。

    我想他应该不是仇视这种有利于民族和谐和国家统一的盛事,所以我不能给他戴上一顶反对两岸交流的政治帽子。

    我也不认为他是拒绝在自己当斑竹的这个文学版块上出现这样具有政治色彩的诗词作品,所以也不能给他扣一顶阻挠文学发展的大帽子。

    让我始终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我写什么他都会说三道四?写咏物诗,他就说“无意惹闲愁”;富有哲理的写景诗,他或者认为“境界不够”,或者认为“差强人意”;写政治性作品,他又认为用词“不妥”。一句话,但凡是我的东西,都有问题。有问题就有问题呗,可别没有伤害到别人反而伤害到自家啊。本来欣赏人家的作品是要带着愉悦的心情的,倘若看了以后无端的生出怒火,搞得久久心情不豫,这就伤害身体了。祖国医学认为:忧伤脾,怒伤肝。为了跟一个自己不相干的人生气,让心胸变得很不阳光,这样值吗?人有时候的疾病真是像梅苑君自己说的那样:无意惹闲愁。我的作品的确有很多不足,在此我不想做袒护,也不想阻挠别人提看法;但我希望实事求是地指出来,而不是像梅苑君这样带着一股情绪。要知道仇视别人,评论就很容易风牛马不相及、无中生有甚至恶意歪曲。梅苑君现在已经病的不轻了,他不敢直接对我进行人身攻击,只能对我的作品吹毛求疵,由此来发泄对我的怨气,那也就由着他了。但是你再有气,对于有政治内容的诗,还是应该有所顾忌的吧。无所顾忌,只能说,你已经被怨恨冲昏了头脑,就索性破罐子破摔了。

    呜呼,对于病入膏肓的患者,只能有一份怜悯之心了。

    不知哪家精神病医院可以治愈梅苑君,我代他谢谢医生了。

    二零零九年五月二十七日(日记)

    谈《祝英台近又见桃花》的创作

    走桃村,惊桃面,未语心先印。一碗甘泉,肺腑朝朝润。篱门又访新春,旧颜憔悴,人何在?花香阵阵。

    粉满鬓,一树桃浪东风,嗅里乱方寸。恨罢唐诗,未见帅哥近。枉看红满枝头,夕阳西下,任芳心,被春伤尽。

    这首词是在再次读到崔护的诗后有感而发。

    唐代诗人崔护诗《题都城南庄》云: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是一首情意真挚的抒情诗。崔护考进士末中,清明节独游长安城郊南庄,走到一处桃花盛开的农家门前,一位秀美的姑娘出来热情接待了他,彼此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第二年清明节再来时,院门紧闭,姑娘不知在何处,只有桃花依旧迎着春风盛开,情态增人惆怅。

    崔护的诗可谓流传千古,人们每每读到它时,总会萌生无穷的想象。

    中国诗词史上有许多作品是受前人作品的启发或汲取到灵感而创作的。譬如苏东坡的《虞美人》:

    波声拍枕长淮晓,隙月窥人小。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泪。谁教风鉴在尘埃?酝造一场烦恼送人来!

    这是苏轼送别秦观时所创的一首词。词的上阙后二句“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明显是受到宋初郑文宝《柳枝词》“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的影响。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也有这样一首词: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

    其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两句,无疑是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化用。

    后人将前人的句子经过吸收消化,再酝酿出新句,是继承,也是创新。

    上述所引还仅是个别句子,还有全篇的继承,这里既有题旨的,也有对句意的。譬如李冠的《六州歌头·项羽庙》通篇隐括《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把项羽从起兵到失败的曲折历程熔铸词中,将项羽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慷慨雄伟。曹冠的长调《哨遍壬戌孟秋》则是对苏轼散文《前赤壁赋》的完整概括。

    在古代,这种创作并非是主流,所以不论以何种方式进行,都有一定的自觉限制。而在今天,这种传统几乎成了家常便饭。视觉艺术间进行相互转化的情况已经屡见不鲜。譬如《红楼梦》,就有各种戏剧曲目,又有电视剧;有了八零版的还不够,还要准备重拍。《西游记》已经有新旧两种版本的电视剧了。

    这已经是一种自觉的创作,每个创作者对待原有作品的移植会有不同的创新,鲜有原封不动的复制。

    众所周之,诗词创作的谋篇布局中,大凡结构上或分工为一写景,一写情;或一写古,一写今;或一虚写,一实写。无论如何变化,一般上下阕的内容必须是关联的。譬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阙集中写赤壁之景,下阙怀古抒情。赤壁是三国时吴将周瑜打败曹操的地方,词人写景是为衬托周郎的英武风流,写周郎又是与作者自己作对比,感慨周瑜在青年时代就已经立下不世奇功,而自己人过中年尚不能建勋。由此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故写景是为抒情做铺垫,两者的关联是内在的。

    那么,我的这首词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我在这首词下有一段注释:“上阙基本上是对崔护诗的词化概括,下阙写的却是千年以后一位少女读罢崔护的诗,充满理想地与一位男孩相约的故事。可惜的是,男孩没能赴约,女孩的芳心受到重创。”在时间跨度上,词的上下阕相隔千年;诗人和女孩又毫无关系,却都是春天里的故事。崔护的诗中有一种未能如愿的淡淡的惆怅,所以这首诗写一种悲情。我的词也是一种悲情,是对崔护诗的继承,但更悲哀。这首词的主旨是要告知人们:爱情未必都是心想事成的;爱情有欢笑,也就有眼泪。这层含义在我看来崔护的诗里也隐约可知。

    象我这样的上下阙中男女感情毫不关联的作品似乎很离奇。这种落差实在太大,那么到底有无此类作品呢?有。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贺新郎|||乳|燕飞华屋》,还有辛弃疾的《感皇恩读庄子闻朱晦庵下世》都是这种格式。尤其辛弃疾的词,庄子与朱熹原本是风牛马不相及,作者偏偏把两者联系在一起了。

    将两个不同时代的人联系在一起,必须要有一个理由,或可称为有共同之处。毕竟不是戏说,不似相声里关公可以大战秦琼。这首词中,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相同点就是桃花。崔护是因赏桃花而赏识到美人。下阙中的女孩是由春天里桃花的盛开而想起了崔护的诗。崔护不曾于见过的桃面佳人再次相见,不免惆怅;女孩未能与心中的白马王子成约,也是一种悲伤,悲情是一男一女在相隔千年的时空里发生,时间不同,悲剧却是相同的。个人认为,诗词写的是情志,为了情志,时间和空间完全可以被打破,两个时代里的人也未必非要相干。因为诗词中的意象归根结蒂是为主题服务的。

    我对传统诗词的这种认识,创新出不同于传统的这篇作品。

    《西江月风月物语》何以被退稿

    看涨风花雪月,买单歌乐霓灯。发飙只为遇张生,酷毙今宵率性。

    互动咖啡小屋,沟通春树幽情。春心杯里已难盛,点击西厢白领。——《西江月风月物语》

    二零零九年四月三日,我将这首词上传给《好心情》“古韵流觞”版,想不到被退稿。责任编辑琴韵流水的退稿意见只有四个字:

    “建议再写。”

    被退了稿,竟连什么原因我都不知道,算不算是悲哀呢?

    这是一首反应当代小资的作品,表现他们浪漫的情感生活与追求,并触及到他们前卫的心灵。上阙写小资们追逐风花雪月的欢场,他们从骨子里就拒绝海誓山盟的爱情。小资们追求随心所欲,但前提是保持自己放纵的率性。下阙具体写小资们的际遇:清歌曼乐下的咖啡小屋里,一边品味着咖啡,一边高谈村上春树的小说,待到已经不能抑制了时,也就该是到居处享受“一夜情”的时候了。

    这首词与一般词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使用了不少当今的新语,譬如“看涨”、“买单”、“发飙”、“酷毙”、“率性”、“互动”、“沟通”、“点击”、“白领”等词语分别来自金融术语、电脑术语、生活俚语,与传统诗词的用词大相径庭。

    虽然不知道被退稿的原因,但可以揣测是和使用这些全新的词语有关。倘若是内容或技法问题,琴韵如水君早就提出来了。在这方面,琴韵如水绝不是省油的灯。

    诗词是时代的传声筒,历来诗人的创新都不会不重视语言的时新。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一首诗为我们做出了楷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竹枝词二首》其一

    正如沈祖棻在评论这首诗中所言:“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唐诗鉴赏辞典》)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在他的诗里,有许多词语都来自于专业术语。譬如

    「塞上」一诗:

    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

    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惟昔李将军,按节出皇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

    其中“虏骑”、“按节”“倚剑”这些词语显然出自军事术语。

    “戍卒”、“元戎”、“角弓”、“胡骑”、“戎马”、“拥旄”、“旌旆”、“从戎”、“战士”、“轻敌”、“杀气”、“白刃”、“沙场”“征人”这些词语在当今的人们已经司空见惯,然而在高适所处的那个时代,诗歌里还是较为少见,因此,高适边塞诗中出现的众多军事术语,无疑具有先驱与开拓的作用。

    我们不能不钦佩诗人这种大胆移植新语的精神。

    宋代的柳永在长期的羁旅生涯中到过许多地方,作为一代大家,其词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将当时的地方俚语融入其中,为词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譬如“此个”、“抵死”、“算到头”、“自家空恁”“陡顿”、“无计那”、“相将”、“端的”、“随分”、“争奈”、“是事”、“认得”、“恁地”这样的口语随处可见、俯拾即是。

    李清照的创作更是完全的口语化,她的“易安体”实际上就是“以寻常语度入音律,雕琢无痕,浑如天成;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浅而不失其雅;摹形写态细致入微又不显凿实与繁复;表情达意绵婉隽妙却不失纤弱柔靡。风格高秀,神韵天然。”(《婉约才女李清照》)。一句话,就是创作上的通俗化。其作《永遇乐》、《声声慢》、《凤凰台上忆吹箫》、《念奴娇》、《多丽》等无一不是这方面的杰作。

    李白、白居易、柳宗元、杜牧、范仲淹、苏轼、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无一不在大众化语言方面下过大功夫。由此可见,一个卓有成就的诗人,一定也会在语言上有所创新。只有固步自封、因循守旧者才会在语言上亦步亦趋,拾人牙慧。

    语言的时尚化,首先是新词语为之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料。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生活中每天都有新语言、新词汇的产生或翻新。譬如“酷”字,原本就有,当今的人们赋之新的含义或注释,完全为时人所接受。又譬如“前卫”一词原指元官署名和军队行军时派在前方担任警戒的部队。现代产生出体育用语。时下又被衍生出“思想上要赶得上潮流,不落俗套”之意而广为流传。为生活所接受的为什么就不能为诗词所容纳?古代没有电脑,也没有股市,否则诗人们一定不会放过其间新生出的大量鲜活词语。文学家历来被人们视为语言学家,那是因为他们对语言和词语最为敏感。

    其次,它也是一个人有无勇气吐故纳新的问题。诗词发展一千多年了,应该有一种崭新的风貌出现,这个风貌无疑包括对最新词语的使用。

    语言的时代性和时尚性无疑反映了人们对新生事物的喜恶态度。

    可悲的是,如同我们古老的诗词被当今的写手们逼进了死胡同一样,连语言都衰老而腐朽。偶尔有人在诗词中添加进几个时新词语,立即被视作异端,视作另类,恨不得打断其脊梁骨,置之死地而后快。

    所以,一有这样的苗头,赶紧扼杀在摇篮里,这是守旧派们惯常的做法。

    想来这就是琴韵如水君要退稿的根本原因了,否则连为何退稿都不肯说出来呢?

    琴韵如水君当然有权利退稿了。因为琴韵如水是斑竹呵,因为琴韵如水总认为天下只有她才真正懂诗。

    当版主真好,可以大发滛威。

    透过退稿,可以领会出琴韵如水君对我的作品传达出的是这样一种信息:

    不准使用新词语!我的版主我的网!

    二零零九年四月三日(日记)

    《永遇乐悲情光绪》遭遇谈

    咫尺天涯,情天恨海,相见难得。紫禁阙寒,楹窗夜望,何处瀛台及?一朝相隔,十年离索,南海波光惨碧。泪流时、灵犀有应,两处无言魂失。

    皇亲国戚,冲龄岂盼,称寡面南身北。甲午风云,胸襟摧折,北海沉沦迹。戊戌残梦,奈何阶下,织女牛郎无日。北归处、珍珠井底,芳魂独泣。

    这首词写光绪帝与珍妃的悲剧故事。上阙,光绪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慈禧太后软禁于中南海的瀛台,珍妃则被打入紫禁城景祺阁后院中。两人相思不相见。珍妃是光绪帝在事业上的坚定支持者,深得光绪宠爱。戊戌变法触及到守旧派们的根本利益,故为慈禧等人所忌。慈溪对光绪不通过她就施行变法甚为不满,对大力支持变法的珍妃更是恨之入骨。所以将两人分隔开来监禁。这种心灵上的摧残对两人终究是一种不幸。词的下阙,首先回顾了光绪登基及其亲政后发生的几桩国耻,恨与珍妃相见不能,结尾处,八国联军入侵,光绪被慈溪挟持西逃,而珍妃则被慈禧下令推到宫中一水井中溺死,从此永诀。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历史背景,我在后面做了大量注释。

    2009年4月18日,这首词在《杨柳青》文学网上发布后,编辑琴韵如水对它做了如下按语:

    “上片尚可,下片出律较多。”

    我十分愕然。

    《钦定词谱》上《永遇乐》这种体式共有七种,它们分别是苏轼体、晁补之体、柳永二体、张元干体、无名氏体、陈允平体,而且苏轼体排在首位。

    我是严格按照苏体填写,一字不少、一字不多。填时注意过词体中的句法变化及每一个字的平仄,用韵上更是不敢越雷池一步。这首词使用的是入声韵(考虑到词的内容较为幽咽沉郁),其中:得、及、碧、失、北、迹、日、泣这几个必押之韵分别属十三职部、十四缉部、十一陌部、四质部,这几个韵部在《词林正韵》中是通押的,《词林正韵》是填词的用韵工具书。词填得完全规范,不存在出律问题,一个都没有。

    我在《杨柳青》文学网上上传过不少作品,已经深谙每个编辑的诗词素养,也知道他(她)们的一些翻书核对的习惯。不客气地讲,他们只掌握一种词谱的一种体式,其余的一概不知。所以,一看到你的词不是她(他)所掌握的体式,管你依照谁的体式填的词,一律定为出律,非常武断和轻率。

    而这次对我的结论,下得异乎寻常。因为按琴韵如水的习惯,她必定会用第一首进行校对。

    可为何对苏轼第一体视而不见?

    是真的近视了,还是心态出了障碍?

    在此,我不想对其人品说三道四,只是想说,有些东西,既然在说法上牵强附会,那就只能是心态上的问题了。作为一个版块的编辑,如果对某个作者的作品有了某种想法,就一定不会公道地对待之。我在这方面已经有无数次的经历了。这个时候,他(她)们看你的作品时,心里面总有一种打破五味瓶的感觉,眼睛里也开始有火,牙也要得咯咯响。到了这种境地,你就别指望人家对你的作品有什么客观的评价了,就等着人家找任意一种理由对付你。

    有一句话真可谓入木三分: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问题是你这样做,真的就能将人家罩住?

    其实,网络上并不缺少有识之士,他们只是不开口。

    但他们是拿正眼看你呢,还是斜眼看你呢?

    不想多说了,还是把苏轼的这首词附于下面,以供大家鉴别。

    明月如霜句好风如水句清景无限韵曲港跳鱼句圆荷泻露句寂寞无人见韵紞如五鼓句铮然一叶句黯黯梦云惊断韵夜茫茫读重寻无处句觉来小园行遍韵

    ⊙●○○,◎○⊙●,⊙◎○●。◎●○○,⊙○◎●,◎●○○●。◎○◎●,⊙○◎●,◎●◎○⊙●。◎○⊙、○○⊙●,◎⊙●⊙○●。

    天涯倦客句山中归路句望断故园心眼韵燕子楼空句佳人何在句空锁楼中燕韵古今如梦句何曾梦觉句但有旧欢新怨韵异时对读黄楼夜景句为余浩叹韵

    ⊙○◎●,⊙⊙⊙●,◎●◎○○●。◎●○○,⊙○⊙●。⊙●○○●。◎○⊙●,⊙⊙◎●,◎●◎○○●。◎○◎、⊙⊙◎●,◎○●●。

    《钦定词谱》注释:“此调押仄韵者,以此词为正体,宋词俱如此填。若晁词之前段结句六字折腰,柳词两首及张词、无名氏词之句读异同,皆变格也。”

    二零零九年四月十八日(日记)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