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合同工,小董大概觉得打这份工不够档次,就找了个理由谢绝了。 雷神部门的工作虽然与人民生活关系密切,但人们对雷神仍然殊无恭敬之意。据说明清时期,两广一带有一种动物,长着尖嘴巴,有一对翅膀,当地人说这就是雷公。雷公每到秋冬就要冬眠,按照广东人什么都敢吃的脾气,对雷公那当然也不会放过,于是一到冬天,大家就上山找雷公,谁先抓到谁先尝。据说味道很像猪肉,只要不与黄鱼一起吃,就不会遭到雷神报复。如果运气好的话,还可以在找雷公时碰到雷斧等工具,据说那东西可以入药,大有灵验。 让我们再回到远古。在远古的自然崇拜中,对雷的崇拜起源很早,因为雷电是自然界展示威力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雷既是火的直接来源,也是雨水的来源,如果说原始人类对自然有所恐惧的话,那么,电闪雷鸣的刺激以及它可能带来的水火灾害,对原始人类就有着很直接的感性冲击,在这个意义上,说雷神是老资格的神仙,确实有点道理。如果当真论起来,它的确曾经具有与宙斯、托尔同一级别的地位。古人曾经认为,黄帝和伏羲都是雷神的后代,或者至少是雷神的亲戚。不过这种说法始终没能为大家所接受。雷神似乎从高层逐渐被降级使用,最后成为一线的工人。  
雷神之锤(2)
雷神出道很早,但始终与高层无缘,大概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 按照神话学家伊利亚德的说法,创世的神仙在创造出宇宙、生命以及人类之后,都会感到疲倦,往往会退回天空,从人们的狂热崇拜中消失。雷神虽然是神仙中的元老,但是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终究也要服从神话和信仰演化的规律,逐渐让位给祖先神、英雄神之类的“新新神类”。 在中国,雷神地位的下降还有伦理的因素。世俗权力的兴起,使天帝系统还未充分展示就被人间的权力取代。几乎所有的神仙,不是被改造成历史上的圣贤帝王,就是被踢出历史系统,成为未开化的野生放养的半人半兽。即便是参与创世的第一代神仙,只要原始气息太浓,改造起来太困难,就会被抛弃。像《山海经》里提到的浑敦、烛龙,尽管都隐隐有创世神的性质,但实在离人的样子太远,所以也被渐渐淡忘。你看雷神一以贯之的形象,就知道他在神仙队伍中肯定是掉队的一员。 在神仙们被伦理化、神性被剥离之后,他们原来执掌的工作也要根据文化品位进行分层。比如黄帝,我们现在叫他“人文初祖”,就是文化开创者。孟子说得好:“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打雷闪电和黄帝的文化发明比起来,实在是档次不够、品位太低。如果要黄帝还每天早出晚归地行云布雨,岂不有损他的光辉形象。神仙的工作属性本无差别,但是用文化品位这把尺子来衡量,就有了高下之分。一个负责打雷的神仙,人们无论如何也不会因它而联想到书香门第。 雷神的教训就是:即便做神仙,也要挑个好专业。  
龙在江湖(1)
龙是虚幻的,可它比一切实有动物都更招中国人疼。我们把龙看作祥瑞,喜欢称自己为龙的子孙、龙的传人;一到喜庆的时候,就要舞龙舞狮;就是养儿子,也想尽量抓紧机会争取在龙年养个龙子…… 我们总以为,古代的龙,地位应该更为尊贵,看,炎帝、黄帝、尧、舜这些圣王,人们都要把他们的诞生与龙扯上点关系;后世几乎所有的皇帝,也都要努力证明自己是龙种。 但实事求是地说,龙在古代的地位并不像我们想象得这么高。 首先,龙主要从事的是蓝领工作。行云布雨是龙的基本职责,即便做了龙王,这种脏活累活还得亲自出马。在神仙王国的权力体系中,负责降雨的有两个部门,一是由雷神、风伯、电母、雨师组成的专业分工比较细致的气象部门,二是没有采用分工合作的龙王系统。龙王虽然手下虾兵蟹将众多,但碰到要下雨,自己不去还是不行。 降雨工作属于重体力活,《聊斋志异》里有个故事说,有个姓王的外交官出使琉球,船正在海上航行,突然半空中掉下一只龙,激起几丈高的水花。这条龙在海上随波浮沉,下巴搭在船头,眼睛半开半闭,精神委顿。船工说,这是天上行雨的龙,因为工作太辛苦,体力不支,所以从天上掉下来,这叫“疲龙”。过了不久,又有几条疲龙掉下来,都是一副累得半死的模样。 如果只负责降雨,还勉强混得过去。糟糕的是,龙还经常被抓差。在《山海经》里,几乎所有有头有脸的神仙出门都要配备专门的交通工具,这活儿自然是能上天又能下海的龙承包了。要说这些神仙也真够老爷派头,东方的句芒,南方的祝融、西方的蓐收,出门都是驾着两条龙。北方的禺说是驾着两条青蛇,其实青蛇也就是青龙。在当时,出门有两条龙代步,比现在的奔驰600还要气派。 还有一些不那么体面的活也交给龙来做。下界的凡人修炼成仙,要白日飞升,天帝为了表示敬意,同时也给凡人们做出榜样,往往会组织比较隆重的欢迎仪式,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派龙作为专车来迎接(也有可能是这些新晋神仙的飞行技术还不够熟练)。黄帝升仙、萧史乘龙,都是如此。就这样,还有不少神仙嫌龙太土气,没有情调,不够小资,宁愿改骑仙鹤。 龙虽然是天上的神仙,但是在古人眼里,基本属于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角色。龙很少能有机会展现自己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下雨的多少,下在哪里,都要听天帝做主,我们经常在神魔小说中见到这样的场景,天帝派人拿令牌,到龙王家里宣布命令,然后龙王就得出门干活,没什么价钱好讲。魏征梦中斩龙王的故事,说的就是龙王因为跟算命先生赌气,不按照规定下雨,结果把自己的小命也丢了。 不光天帝,就是有点本事的和尚、道士,也能随意指使龙。 宋代时,湖北武昌有位罗道士,本事颇为了得。有一天在黄鹤楼上作法,突然指着围观的一个人破口大骂,叫他赶快滚蛋。那小子也不敢多言,马上纵身跳进长江。众人奇怪不已,罗道士说,这人其实是江里的白龙,想危害武昌城,所以我把他赶走了。众人不信,说罗道士肯定是和那人演双簧,想糊弄我们,有本事你就叫白龙现身,让我们也开开眼。罗道士满口答应,把一片符咒投到江里,不久,江上一片灰暗,一条几百丈长的白龙在江里现形,上下翻滚,众人这才信服。 龙虽然能上天下海,可人们总不由自主地把他当家畜来饲养。据说舜帝的时候,有位叫做董父的,了解龙的饮食起居,所以养了一大群龙(有点养猪专业户的感觉),舜帝需要出门的时候,就由他安排交通工具,舜帝一高兴,还给了他一块封地,赏赐名号豢龙氏。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到夏代时,豢养龙的技术就逐渐失传了。因此,后世总有些好奇之士,千方百计、挖空心思地希望复兴饲养和屠宰龙的技术。 据说,这门手艺在唐朝出现过,当时首都长安有人专门替皇上饲养龙,水平高的饲养员,只要看看水的清浊程度就能判断里面有没有龙,成色怎么样;哪位不小心让龙走失了,他们也能有本事捉回来。 既然可以把龙当家畜养,也就可以把龙当作家畜来吃。上面提到过豢龙氏,他的后代刘累,曾因为饲养技术不过硬,圈里的龙死掉了一只,于是他把死掉的龙做成龙肉羹砂锅孝敬给夏王尝鲜。没想到夏王吃上了瘾,每顿都要上这道菜。刘累想,这龙肉总有吃完的一天,将来不是要我的命吗?胆一寒,不管三七二十一,干脆溜之大吉。 很久很久以后,还有位进士崔道纪,一不小心吃了条龙。那天,崔进士考取功名,心中高兴,不知不觉就喝醉了酒,在旅馆里睡觉。仆人从井里打水,发现有一条鱼,老崔说: “正好,用这条鱼做碗醒酒汤,给我醒醒酒。” 吃过没多久,有一位黄衣使者下界来宣旨: “崔道纪一个小小进士,竟然敢杀龙子!你本来可以官至宰相、寿过七十,现在全部一笔勾销!” 当天夜里,崔道纪就暴病而死。老崔地位低微,吃了龙子要严惩,好像也算咎由自取;可这龙子也实在差劲,好歹也是神仙,怎么随随便便就被凡人吃了呢?真是丢人。  
龙在江湖(2)
在神仙界里,龙其实根本没有实际的职位,也就算个散仙。在一般人的眼中,龙属于水物。水里的事情它能说上话,那也不过是负责基层事务,在作为政治中心的天界,龙连列席的资格都没有,更不用说参与决策了;它基本只有干活的份儿,从没享受过什么特别的待遇。哪吒杀了龙太子敖丙,老爹敖光要报仇,也只能苦苦哀求天帝主持公道。 龙的地位问题,主要出在出身方面。 在动物界,龙是有鳞之虫的首领,与它平起平坐的有凤凰(有羽之虫)、麒麟(有毛之虫)、神龟(有甲之虫)。这四位属于享受神仙待遇的精灵,最多不过是动物界的民意代表。凤凰、麒麟、神龟没什么特别的能耐,但按照庄子的理论,是“无用之用”,反而不用做杂活,只要在皇帝需要的时候作为祥瑞捧捧场。而龙因为有下雨的一技之长,就算做到龙王,骨子里还是个劳碌命。虽然曾经给领导做过司机,但还是不能跟秘书比。不像其他神仙根正苗红,考大学、招工、提干,基本都没份儿。不客气地说,其地位,恐怕跟未入流的“弼马温”也有一拼。 有些龙在天上实在过得没劲,也会偷偷下凡。这时,上帝又不客气了,马上有雷神负责缉拿。逃跑的龙一般都躲在树林里或房间里,雷神缉拿时,往往击坏房屋、树木,捉住后引渡回天界惩罚。有个别雷神还涉嫌暴力过度,经常把龙当场打死,人们说这是“天取龙”。这哪是神仙,简直就是高级奴隶。 根本上来说,龙也就是凭着一技之长,混得比一般精灵好那么一点,能够经常接触高层。所以龙的出现,往往预示着神仙的降临或垂青,在古人的眼中,龙只是作为神奇的象征而已,本身的神性实在是比较有限的。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在地震前夕,动物往往会出现异常现象,比如鸡飞狗跳什么的,但这些异象本身并不是地震,更不是地震的原因。  
黄帝的身分(1)
中国人常称自己是炎黄子孙,把炎帝和黄帝作为自己民族的始祖,但对两位老祖宗的身世,其实并不怎么清楚。就是现在,也常常有政府部门组织学者研究考证黄帝的家乡,还为此大打笔墨官司。人人争着做黄帝的小老乡,原因很简单,有黄帝罩着,开发点旅游业还不是举手之劳吗? 也许因为争来争去,争得大家都有点糊涂,黄帝的光辉形象也似乎被掩盖了。推想起来,今天即便起黄帝于地下,恐怕他连自己的简历都填不好了。 首先,姓名一条就成问题,《史记》上说他姓公孙,名轩辕,好像是很清楚了。可是也有说姓姬的……司马迁自己也说,当时(西汉)关于黄帝就已经众说纷纭,连饱读诗书的老先生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自己也是猜。至于籍贯,更没谱了。司马迁游历天下时,各地政府官员申报的地方杰出人物,基本上都有黄帝。 最难填的要数家庭出身和本人成分。如果把关于黄帝的记载综合起来看,黄帝至少具有以下几种身分: (一)神仙里的老大 最普通的说法应该是神,这方面的传说比较多。比如黄帝曾经在西泰山上进行鬼神阅兵仪式,那场面绝对盛大,有六条龙驾着车,毕方执缰,蚩尤开道,再前面还有风伯雨师,前有虎狼,后有鬼神,上面是凤凰,下面是蛇,还演奏着阅兵进行曲《清角》。这种排场,后来的神仙好像很难超越。 黄帝儿孙满堂,而且搞家族统治。儿子禺和孙子禺一个管理东海,一个管理北海。孙子颛顼是继他之后统治神国的主神。 后来的玉皇大帝,如果深究起来,也有黄帝的影子,只是被施行了易容术而已。 (二)千古难得的圣王 按照历朝官方的标准说法,黄帝是上古罕见的圣明的君主。 司马迁的记载还算比较忠实,没有对黄帝过分吹捧,最多也就是说他生下来就会说话,无论什么东西一教就会,是个典型的天才儿童。 后来就不对了。天才儿童离帝王还有点距离,所以像后来的帝王一样,黄帝出生时的异象也被添进简历中,比如有本书上说,黄帝的老妈附宝有一天出去郊游,在森林里被不知什么东东放了电,结果就怀上了黄帝。——怀了二十五个月才生下他。 做贤君并不简单,尤其是作为开创性的帝王。整天吃喝玩乐肯定不行,庸庸碌碌也难成大器,因此,许多发明创造也被安在黄帝身上,比如造马车、独木舟,教大家做米饭、造锅子、凿水井、做衣服,甚至还包括姓氏制度、婚姻制度、户籍制度。反正使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大多数科技发明和社会制度,人们都替黄帝申请了专利。 能搞点发明创造,最多是个科技爱好者,关键要在思想道德方面做出表率。因此,关于仁义的故事也被编造出来。比如有一段故事说:黄帝刚登基的时候,是个谦谦君子,不喜欢动刀动枪,可是其他四位皇帝不服气,很想收拾掉黄帝,整天跟他开仗。黄帝长叹一声,这不是逼我动手吗?只好跟其他四位开仗,结果正应了“仁者无敌”的预言,黄帝一出手,把几位不识相家伙的全灭了。 黄帝的统战工作也很有成就。本来他是杀了炎帝和蚩尤后才坐稳江山的,结果在有些历史学家笔下,却是靠德行感化对手,把炎帝和蚩尤全部收编。蚩尤还加入了他的智囊团,负责观察天象,预测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这个官的名字叫“当时”。——多奇怪的名字。 然而,在儒家的圣王系统里,却始终没有黄帝的位置。儒家讲道统,是从尧、舜、禹开始计算的。这大概是因为黄帝身上的神仙气、始祖气总是去不掉,而虚伪的儒生们又要遵循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原则,黄帝想加入政治家协会,票数总是不够。 (三)修仙协会的形象代言人 道家学派和后来的道教讲究练气功,其理想是长生不老,白日飞升。为了宣扬得道的好处,率先把黄帝作为形象代言人。这么做是有深意的,连全天下最有权势的人——黄帝都想求仙,其他人还用说吗? 《庄子》里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说黄帝做了十九年天子,听说崆峒派第一代掌门广成子修炼得很不错,就去请教长生之道。广成子大谈修炼之道,什么阴阳调和,长生久视,与日月参光,与天地为常,说得黄帝心痒难耐,再听广成子说自己已经一千两百多岁了,更是惊为天人,马上磕头拜师。学完了广成子的招数后,他又继续寻访名师,千方百计搜罗修仙秘笈。 黄帝放着天子不做,到处找秘方,总有点饱暖思滛欲的意思,所以讨厌他的人也不少。据说黄帝搜刮手段着实厉害,什么《三皇内文》、《九方》、《神芝图》……各大门派的修炼密笈统统被他搞到手里。结果,引起了全国求仙协会的公愤,后来他到峨眉山求见天真皇人,想学真一之道,没想到这位天真老兄不给面子,冷冷地回了句: “你已经做了帝王,什么都不缺了,还想长生不老,未免有点儿太贪了吧?” 黄帝来修仙,那自然是财力雄厚,在精心研读秘笈之后,就派人开采首山的铜矿,在荆山下铸造鼎(就是可以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超级大饭锅)。造好了大鼎,炼成了丹药,就意味着修仙成功,于是天上派龙下来迎接黄帝。黄帝骑上龙,手下的大臣、老婆、二奶什么的七十多人也跟着爬上去——客满,龙开始起飞。其他级别更低的臣子没有成仙门票,但是求仙的心一点不弱,一个个抓着龙须,就是吊,也要吊到天上去。瞧这阵势,和某些国人当年争着到美国洗盘子倒有几分相似。  
黄帝的身分(2)
(四)巫师领袖 黄帝作为上古的著名领袖,自然是精研巫术的。 黄帝统一天下之后,蚩尤不服,要和黄帝单挑。蚩尤穿的是最新款的合金铠甲,铜头铁额,再加上身大力粗,黄帝天天锦衣玉食,养尊处优的,怎么干得过?于是黄帝说: “咱们不斗匹夫之勇,还是比试巫术吧!” 哪里想到,蚩尤搞起巫术来也是把好手。黄帝先召应龙蓄水,想水淹七军;蚩尤就请出风伯雨师,吹烟喷雾,大雾弥漫,黄帝手下连北都找不着了。结果洪涝四起,反倒让自己遭了殃。黄帝再请天女——旱神魃来助战,终于止住了风雨,杀掉蚩尤。 这里顺便提一提旱魃。旱魃是九天玄女的原型,但她在神仙里也算是个异类。虽说是个神仙,可模样奇丑,身高不到一米,只有一只手、一条腿、一只眼睛,这一只眼睛还长在脑袋顶上,绝对是超级恐龙。更糟糕的是,她虽说是天神,可下凡帮助黄帝之时,用光了全部了法术,再没本事回天上去,只好留在人间。而只要她呆在哪里,哪里就会连年大旱;为了抗旱,人们又发明了各种巫术驱逐旱魃。——当初的功臣如今人人喊打,可怜! (五)最早的暴君 古代的暴君不少,像夏桀、商纣、秦始皇他们;按理这顶帽子很难扣到黄帝的头上。上下五千年,大多数人都在给黄帝脸上贴金,要说黄帝是暴君,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但考古成果具有极强的杀伤力,经常会把我们心中原有的神圣感扫荡干净,让生活的真相实实在在地展示出来。 20世纪70年代,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了不少宝贝,其中有一本帛书上说黄帝抓到蚩尤后,把他的皮剥下来做成箭靶,用他的头发做成旗帜,用他的胃做成皮球,把他的骨肉做成肉羹,让大家都来尝(可怜的蚩尤,这个黄帝的死对头,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拖出来作为反面教材)。虽然老子、庄子把文明前夜的社会描述得锦绣一般,但有这样的皇帝,谁还敢再倒回去? 很多历史学家都曾努力考证黄帝的本来面目,杨宽认为: 黄帝之传说出于“皇帝”之字变,初为上帝之通名,不为专名,故东西民族之上帝——帝俊、帝喾、颛顼、尧、舜——神话,无不渗入其间。 也就是说,黄帝其实很虚的,本来只是人们对最高职位的一个称呼,后来才在这个职务中分别塞进姓名、年龄、籍贯、成分等各种内容。你塞一点,我塞一点,矛盾之处在所难免。而且正因为黄帝是个虚壳,大家可以按需塞内容,所以黄帝的形象非常富于弹性。从骨子里说,黄帝不过是个可以任人打扮的“皇帝”。 当然,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人文初祖”的黄帝,那是在剔除了荒诞不经的神迹之后,才真正成为人们对黄帝认识的主流。  
中国神仙排行榜(1)
说明: 本榜单只收中国本土之全国性神仙,佛教神仙(佛教为外来宗教,且佛教认为不存在神仙)一律不收,约略相当于现今之“中国原创歌曲排行榜”。 本榜单主要依据神仙之神格高低决定是否上榜及名次,而不依据受信仰程度之高低。 本榜单变动周期较长,很难以周、月、年为周期变动,甚至百年都不可能。 由于榜单本着宁缺勿滥之原则,各时期上榜人数会有所不同。 先秦 第一名:黄帝 简评:《山海经》说黄帝是“天帝”,儿子禺、孙子禺都是海神,孙子颛顼也做过天帝。战国时又贵为五帝之首,还发明了一大堆文化东东。虽然黄帝本人神格不明显,介于神人之间,但儿孙争气,父以子贵,祖以孙贵,登上首席。 第二名:帝俊 简评:帝俊只见于《山海经》,但声名极其显赫,乃东方第一天神,与其妻羲和生了十个太阳、与其另一妻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连日月都是他的子女,可见其神格近于创世神。惜乎其后代殷商人不争气,将大好江山送于西周,遂使竖子成名。帝俊后被改造为人间的帝王大舜,从此在天国湮没无闻。呜呼!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第三名:西王母 简评:西王母在先秦时还是个糙老爷们儿,豹尾虎齿,而且蓬头垢面。这种神原本难以上榜,但他凭借两大优势胜出:一是掌管生死刑罚,拥有不死之药,油水之丰厚无人可比。二是占据了神话界第一旺铺——昆仑山(昆仑和蓬莱为中国神话两大发源地)。黄帝得人和,西王母则得地利,因此冲入三甲。 第四名:颛顼 简评:颛顼是黄帝的孙子,曾为北方天帝,安排日月星辰之位次。颛顼的下属最多,三个儿子都是疫鬼。他最大神迹是命令下属重和黎“绝地天通”,就是断绝了神界与凡界的通道,此乃神话界第一重要之大事。不过从此天人隔绝,引出后人无限遐想。 总评:先秦时期创世神与始祖神均不明显,而且记述驳杂不堪,条理起来殊为不易。其余神农、炎帝、祝融、蚩尤等,或基本为人王,或神格太低,不予入榜。 秦汉 第一名:伏羲、女娲(并列) 简评:伏羲与女娲在汉代以人类始祖神身分直窜榜首。汉代画像石中,伏羲女娲大多作人首蛇身以夫妇姿态出现,手中或捧日月,或持圆规、曲尺,象征阴阳结合。女娲又有造人、补天之功,后演变为婚姻之神。伏羲则有作八卦、结网、作琴瑟之功。 第二名:西王母 简评:西王母在汉代转为女性,成为一风韵无限的少妇。嫦娥奔月即因后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而起,周穆王也向她求取不死药,汉武帝也设祠祭祀。汉代还曾出现席卷全国的崇拜西王母热潮,大家奔走相告,连官府也制止不住,虽只片言记载,但其规模之浩大可以想见。真是“一招鲜,吃遍天”。 第三名:老子(太上老君) 简评:汉代的全国性追求——“长生久视”,使黄老之学盛极一时,老子由周代的图书管理员一跃成为修炼成仙之榜样。东汉后期道教兴起后,老子更“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成为超越众神的开天辟地创世神,坐上仙界第一把交椅。真是羡煞凡夫俗子。一时间,满城争诵“五千言”。可惜出现时间晚了些,东汉已经摇摇欲坠了,只好屈居第三。 第四名:黄帝 简评:黄帝排名下滑主要是神话的历史化造成的。原本高高在上的天帝,一下子成为“人文初祖”,虽然也很牛气,但到底不是神了。不过还有条后路,由于神仙方士的鼓吹,黄帝也开始服食炼气,最终羽化登仙。不过,比起太上老君在道与器之间的自由行走,黄帝从神界下至人间再返仙界,气势上终究有些弱了。 总评:汉代人很喜欢追问世界本源,还不脚踏实地。于是只好叠床架屋,天上加天,帝下加帝,还有什么“一气化三清”。不过,所造之神太过缥缈。什么天皇、地皇、人皇,虽然动不动就各自当上几万年的皇帝,可是连姓名都没有,上榜是别想了。 三国魏晋南北朝 第一名:盘古(元始天王或元始天尊) 简评:三国时出现盘古开天辟地神话,盘古于是一举登上首位。不过这名字实在太土(据说是从苗族的盘觚神话中转来),所以著名炼丹道士葛洪替他取了个艺名叫做“元始天王”(后来逐渐变成“元始天尊”),还给找了个老婆叫做“太元圣母”,门人、弟子无数。这家就算置办起来了,日子过得很是滋润。 第二名:太上老君 简评:元始天王一出,老君只好退居二线。不过还有个仅次于上清宫的中清宫住着,名字也改了,叫做“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各种好词全用上了,听着就显得有本事。 第三名:西王母 简评:西王母又上榜了,不过这次身分不同。她成了元始天王的女儿。还住在昆仑山上,西部地区天上地下全归她管,整个一位女“西北王”。宫殿金碧辉煌,下属众仙无数,还有个老公——扶桑大帝东王公,住在东海的蓬莱,掌管东部各路神仙。不过葛洪老先生一不小心,把东王公也安排成元始天王之子,结果和西王母又是夫妻又是兄妹,可苦坏了后来的圆谎者。  
中国神仙排行榜(2)
总评:这一时期是神仙大发展且逐渐体系化的时期,位子安排好以后,次序就比较稳定了。最惨的是黄帝,修炼成功之后再上仙界,主席台已经坐满了。只好再和原来的四帝呆在一块,排名也基本跌出前十。此一时期神谱最大的特点是不嫌神多,连孔子、颜回这些读书人也被拉上榜单,当然名次就更靠后了,已在二十名以外。 唐宋元明清 第一名: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即原来的西王母) 简评:玉皇大帝由原来排名十一的玉皇道君和排名十九的高上玉帝,再加上黄帝形象和东汉时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道陵的形象混合而成,中晚唐时以独立面目出现。宋真宗时不断尊封玉皇大帝,此后蔚为风气。元始天尊地位逐渐下降,最终只剩下缥缈虚无的影子。西王母又摇身变为皇后,不再管什么国家大事,只是像家庭主妇一样经常主持些“蟠桃会”。神界从此安定。 第二名:关圣帝君(即关羽) 简评:关羽是凡人升为神仙的标兵、样板。在宋朝以后被皇帝看中,一再封官许愿,最终被人间帝王封为神仙。关羽的优势在于自身拥有丰富的伦理资源,上至王侯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卖浆者流,均可从他身上汲取养分。因此关羽成神后一身兼祧儒、道、佛三教,而且在民间享有崇高的威望。当然,关羽也有一点点运气,同样是“精忠报国”的岳飞,因为抗金,在神仙界就不能青云直上(详参金庸《鹿鼎记》第三十七回)。 总评:随着国家政权的集中和强大,世俗权力对宗教势力取得了压倒性优势。神界也完全按照人间模式建造,元始天尊自然位置不稳。与此同时,由于市民生活的兴起,神仙界也走群众路线,很多小神仙纷纷出笼,如城隍、土地、门神之类,分工细致且级别低,难以上榜。  
好看的电子书shubao2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