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

让孩子着迷的101本书第27部分阅读

    生贾里和女生贾梅,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孪生兄妹,生活在同一个家庭,也在同一间学校学习。他们有一个很好的家庭,各方面都很好;他们就学的学校也很好,各方面都好;他们虽然都一点点小缺点,但肯定是好学生,在各个层面和各种意义上都好。他们有很好的老师,和一群很好的同学,虽然都或多或少有一些缺点,但有个性,而且很好。  故事开始的时候他们大概14岁。  故事结束的时候正好15岁。  如此完美的人物和环境,在我以前的阅读经历中是极罕遇的,很难想象在这样“什么都好”的人物和环境下,会有什么被称得上故事的东西发生。然而秦文君确实给我们讲了一堆关于贾里和贾梅的成长故事,而且很成功。大人读来轻松愉快,孩子们读来非常亲切,总是觉得这里说的是我,那里说的是他(她)。整个阅读过程其乐融融。获得一致认可的是全书的幽默趣味,俨然是一部少年成长的生活幽默故事集锦。  不过作者的幽默并不是为了笑而笑的,她是有备而来的。故事讲到了当今少年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有苦恼和问题,只是作者解决起来尽可能轻松愉快、大大方方。比如关于少年“追星”的问题。作者让以贾里为代表的男生和以贾梅为代表的女生都迷上了一个当红的歌星左戈拉。只是贾里们表面上有些自命清高,只敢偷偷来追星(怕没面子),结果落得到演唱会外洗厕所的闹剧;而贾梅一族们在演唱会散场后,痴痴地等在冷风中,最后却发现这位左歌星文化程度很差,连简单的英语对话都不会。一笑之余,作者在教化上的用意是非常明显的。这大概也是这部作品得到不少家长和老师认同的关键所在。  生活中的确需要多一些的笑,当然是健康的笑。记得八十年代有一首电影插曲是这样的:“啊,朋友你是喜欢哭来还是喜欢笑。/啊,我看如果能笑还是笑笑笑笑。”秦文君选择了让她的这个贾里贾梅成长世界充满欢笑。虽然你或许会觉得这个世界说的是身边和眼前,而这个世界其实并不存在,但你也或许希望这个世界真的存在。的确有许多孩子在读完这个幽默故事集后对号入座,认为自己就是贾里、鲁智胜、贾梅、林晓梅,可他们在现实中并不一定被认为是“好”学生,他们在贾里贾梅的世界里获得了一点释放。我们这个现实世界里的少年,他们的成长太依赖成年人的价值判断了,假如我们给他们更多的宽容、赞许和鼓励,他们就真的会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好”了。我猜秦文君是这样想的,在贾里贾梅的故事里,你可以读到她对少男少女们那种带着大姐姐的宽容式的关怀。  1994年至1996年间,《女生贾梅》与《男生贾里》分别获得了国家的多项大奖。如果要把这些奖项的名字都写全了,恐怕要占一页纸。它们还被拍成了电影、电视连续剧,并出版了中文繁体版、日文版、英文本……好不热闹!秦文君后来还为扩充了这两个故事,变成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里全传,之后她还继续创作了原来故事中涉及到的其他人物的新故事,可以看作是这个故事的续集,如《小丫林晓梅》、《小鬼鲁智胜》等。仅原来那两本书的销量,就早已超过了20万套,如果加上盗版至少有50万套。这在近年来国内作家创作的同类作品中,实在是罕见的纪录。  【e班e女孩】  年轻女作家张弘的《e班e女孩》,是我们这本书中介绍的最年轻的一本书。它是2002年8月新鲜出炉的,至今才刚满一周岁。照理说,短短一年的时间,何以能判断它就是一本“让孩子们着迷的书”呢?不过你不要忘记,我们生活在一个网络时代,而这本书恰好讲述的是网络少年的故事。  与大多数经过炒作而畅销的书不同,这本书可以说是静悄悄地出版的,你很难得在媒体上见到有关它的报道和介绍。但令人惊讶的是,它正以奇特的速度在传播。在短短九个多月内,它就再版了四次,目前销量已经超过四万册,令业内的行家包括作者本人都大跌眼镜。  单纯从情节上看,这是一个相当普通的成长故事。  诸贺是一个小学的女生,她也是一个小网迷,网名是“长发飘飘”。她从新闻中得知,知名门户网站幻想中国网推出“e少年”评选,她非常想参加这次活动。她所在的班级是e班,就是说,班上的同学都是网络小能手,他们有自己的网站。虽然有时男生女生之间会有误会,但终能和睦团结。全班同学都很支持诸贺参加“e女孩”评选。  不过对于参加这项活动,诸贺并不总对自己很自信,幸好有一个“不明飞行物”的神秘网友,总是在关键时刻给她提醒,并不断鼓励她保持自信。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因为就要面临升初中考试,妈妈担心影响学习,把她的电脑收起来,宣布考上初中之后才还给她。可是这样怎能参加活动呢?善解人意的实习班主任了解到这个情况,巧施小计,帮助她说服了妈妈……就这样,生活中的巧事、趣事一件接一件,最终伴随着诸贺走入网络大赛的现场,而“不明飞行物”的谜底又在一种很特殊的情景中被揭开。  除了“网络”二字外,很难从情节的角度看出这个故事的特别之处。张弘也没有在悬念的设计上大做文章,读者只要稍微细心一点,就能在读到一小半时就猜到谜底。它让孩子们着迷的地方另有所在。  如果说到新潮,它也不过是一本充斥着e时代词汇的书:高兴说“o”,不高兴就“55555”,不明白就“?-?”,骂人就说“yyp”;主人公都有网名,说起身边的事情用电脑网络术语替代;近在咫尺的人也在用eil和bbs进行交流……整个就是网络菜鸟的入门手册。显然这些也无法解释它的魔质。  我来抄几段网上孩子们的评语,给你琢磨一下。孩子们对它的评价极其夸张——“帅呆了!酷毙了!”;“好一个yyp,现在可是风靡我们全校了!只要看过就一定会迷死你!!不信?不信就自己去看看吧!”;“如果有谁敢说《e班e女孩》不好看的话,我就会脱口而出:yyp!”;“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有种从来没有的满足感”;“诸贺简直就是我的翻版!”;“比现实还要现实。棒!”……  读着孩子们的评语,我突然间有一种感悟:当我反复分析这部作品的特点时,不知不觉中我戴上了厚厚的成|人的眼镜。我不能非常直觉地、毫无功利心地感受这部作品,于是我无法获得孩子们从这部作品中获得的快乐和满足感。  大胆抛开对这本书的所有技术性分析,你会发现《e班e女孩》是一组与孩子们一起疯玩的符号。它本身就像一个充满有趣文字和图片信息的网页,孩子们通过浏览来玩耍,通过投注于这个虚构世界的自我镜像来获得交流,获得情感的释放。让孩子们着迷的并不是故事本身,而是这个故事的语言和趣味所带来的一种氛围,他们感到这种氛围离自己很接近,甚至就像是自己营造出来的一样。打个比方,他们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就像呆在这个故事里一样,而这么呆着他们觉得很舒服。  张弘1975年出生于上海,从8岁开始创作童话,是儿童文学界的新生代作家。大学毕业后,她在《新民晚报》担任记者,还创办了自己的个人网站“幻想中国”。e女孩的构思是在2001年9月,她到苏州采访pec财长会议时想到的。这个创意让她很兴奋,想着想着就觉得自己又回到了学校,又变成了孩子。  仔细想想,这确实是一个很妙的创意:用网络来写孩子,并不是写孩子在网络上。如果我们承认网络时代催生了一种新文化,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承认,这种文化的主流群体正向越来越低龄化发展。有时这种文化的破坏力是很强的,最近一个17岁的美国中学生,就能在一夜之内用“冲击波”病毒让全球50万电脑陷于瘫痪!在这种新文化面前,许多大人感到很恐怖,而大多数涉足其中的孩子却感到新奇,甚至如鱼得水。这是一种电子代沟。  如果以老网虫的眼光来看,《e班e女孩》所描述的新东西还只是“菜鸟”级的,但在一个对网络陌生的人看来,它已经有点高深莫测了。这正说明这本书在分寸上把握得很好,它一方面给孩子们的新文化找到了支撑点,另一方面又向“局外”的大人们敞开了大门。所以我特别推荐对孩子上网抱有疑虑的大人好好读读这本书,它确实是一本难得的入门手册。  “成长”二字一向专用于孩子,其实也不妨用在与孩子相关的大人身上,比如家长和老师。我们常常提到“和孩子一起成长”,但真的做到很不容易。有时我们会感觉孩子成长得过快了,其实不然,原因只在我们自己“拒绝成长”。在网络时代,或许我们还要“成长”得更快些。&nbsp&nbsp

    少年,成长在那个时代和所有的时代

    【根鸟】  这是一本很特别的书。前面介绍的那些成长故事,都有时代的标记,即使在《从罐头盒里出来的孩子》这样带有科幻色彩的故事里,我们大体上也能看出,那是奥地利当代的孩子。可是曹文轩的《根鸟》却没有这样的标志。它讲述少年根鸟的成长故事,但只能说故事发生的时代不是我们这个时代,而是“那个时代”。  有位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曾写过一本《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又译作《炼金术士》),表面上看也是讲一个少年人在探险奇遇中成长的故事,而骨子里却是有关心灵成长的寓言。从这个角度看,《根鸟》的故事与它有着惊人的相似,它们都是少年小说,又都是带有浓重传说色彩的寓言故事。  曹文轩在讲述根鸟的故事时,更像是一位诗人,那种专门在部落中讲述英雄故事的盲人诗人。他用叙事诗似的美丽词句,带着潜藏不露的激|情,讲着一个看来流传已久的故事,故事里的少年英雄不知生活在哪个时代,但他与我们是那么相似,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他就是我们自己。  根鸟,生活在菊坡,一个美丽而宁静的村庄。他与父亲相依为命,母亲在很久以前神秘地出走了。  十四岁的那一天,他独自一人到树林里打猎,这是他的第一回,他必须证明自己已经是一名猎人了。可是整个上午过去,他一只麻雀也没打着。黄昏渐近,蓝如湖水的天上,飞来了一只鹰——白色的鹰。  少年从未见过,甚至也从未听说过鹰是白色的。那鹰不但样子特别,而且有一种令人震慑的高贵气质,少年的心完全被它牵引了。可是鹰不是他的猎物,他必须继续打猎,哪怕打到一只小兔子也行。  天色渐暗,几乎完全失望的少年,终于发现了一只在岩石上蹲着的兔子。少年像一个真正的猎人那样瞄准了它。可白鹰再一次如幽灵一般从天而降,把兔子吓跑,挑衅般地站在少年猎人的枪口前。气急败坏的少年扣动了扳机。  垂死的白鹰用目光把少年召唤,他来到了白鹰的身边。在鹰的腿上有一个布条,布条上竟然写着字:  我叫紫烟。我到悬崖上采花,掉在了峡谷里。也许只有这只白色的鹰,能够把这消息告诉人们。它一直就在我身边呆着。现在我让它飞上天空。我十三岁,我要回家!救救我,救救我,救救紫烟!  拿着这个布条,少年寻遍了菊坡周边所有的村庄、城镇和山谷,没有人听说有一个名叫紫烟的女孩,也没有一个见过、哪怕听说过白色的鹰。可倔犟的少年绝不放弃。身边所有的人都在嘲笑少年的痴傻,父亲也摇头叹息:“这孩子,死心眼!”  一天夜里,一个大峡谷出现在少年的梦里:  一个长满了百合花的峡谷。百合花静静地开放着,它们不疯不闹,也无鲜艳的颜色,仿佛它们开放着,也就是开放着,全无一点别的心思。几只白色的鹰在峡谷里盘旋着。一个女孩出现在一棵银杏树下,她说她叫紫烟。女孩双眼里流出哀惋的声音:救救我!  秋天在菊坡走完最后一步时,大峡谷的梦再次出现在少年的梦里。  被梦唤醒的少年根鸟离开了菊坡。父亲说:这是天意。  少年根鸟就这样以梦为马踏上了征程。你或许会有些疑惑,到底是什么力量把这个少年“唤醒”而使他踏上漫漫征程的呢?曹文轩用根鸟父亲的嘴说:“天意”。这个词在整个故事中出现了多次。这是一种传说式的解释。还有人用别的方式解释过,比如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用词来比喻人生经历的三种境界时,第一境用的是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被使命感唤醒之后的气概,酬躇满志,也有一丝悲壮。  征途上磨难重重。初涉人世的少年,遇到的第一重磨难,是没有人相信和理解。根鸟满怀热诚地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几乎所有人都把他看作痴傻,只能引来嘲讽和哄笑。别有用心的人还会利用这个故事欺骗他。这个少年渐渐学会把故事深藏在自己的心底。不过少年人并不完全孤独,他在路上遇见了为家族寻梦的中年人板金,也知道了没有梦才是最可怕的噩梦。  还有一重磨难是生存本身。寻梦,首先必须能够生存。板金教会他,在必要时甚至要用乞讨来生存,为了梦想,其他的一切,只能不在意。不过少年根鸟更愿意靠自己的双手来生存。可是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专门靠占有别人的生命而获得生存。根鸟因为善良和太容易相信别人,被拐骗到一个鬼谷中。那是一场真正的生存磨难。经历此劫后的根鸟渐渐成熟。  也有一重磨难其实很迷人,那是安逸的现实,美丽的温柔乡。路经鱼米之乡的米溪时,根鸟被富庶的米店老板一家相中,他与美丽的秋蔓两情相悦,只要他愿意留下来,甜蜜的生活触手可及。可是梦境仍在继续,父亲在梦中再次将他掌醒。在一个恬静的清晨,告别了米溪,他再次毅然前行。  在所有的磨难中,最为可怕的,是你自己的心。少年根鸟可以克服苦难,拒绝安逸,却不能轻易摆脱心魔的纠缠。在进入一个名叫莺店的小城时,少年的心中变得空空荡荡。他开始闲逛、看戏、酗酒、赌博,痴迷于唱戏的女孩金枝。他开始恨白鹰,恨大峡谷,恨那个名叫紫烟的姑娘。他恨自己的梦,恨自己为追寻梦所做的一切。然而逝去的一切已不复存在。少年人自甘沉沦。  金枝和板金挽救了他。金枝对根鸟说:你快离开吧。我觉得那个大峡谷也许真是有的。板金在临终前告诉根鸟,虽然自己没能找到梦,但自己的儿子还会继续去寻找的。  终于有一天,一群白鹰将骑着白马的少年引进了一个开满百合花的大峡谷:  当无数只白鹰在长空下优美无比地盘旋时,久久地仰望着它们的根鸟,突然两眼一阵发黑,从马上滚落到百合花的花丛里。  当山风将根鸟吹醒时,他看到那些白色的鹰仍在空中飞翔着。他让整个身体伏在地上,将脸埋在百合花丛中,号啕大哭……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只有饱经磨难后,才能体会这一刹那的狂喜。  《根鸟》的故事,是讲给少年人听的成长故事,也是讲给每一个大人听的。真正好的成长故事,并不特别属于某一个时代,它属于所有的时代。&nbsp&nbsp

    【图书信息】

    淘气包埃米尔[瑞典]林格伦/著李之义/译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出版  适合年龄:5-99岁,适合为孩子大声读  家长提示:在前面的“童话故事”中我们已经介绍了《长袜子皮皮》和《小飞人卡尔松》,在“侦探故事”中还介绍了《大侦探小卡莱》。除此之外,中少社还出版了林格伦的、《疯丫头马迪根》、《米欧,我的米欧》、《狮心兄弟》、《吵闹村的孩子》。这八本儿童小说都非常精彩,相对来说,《淘气包埃米尔》比较适合年龄偏低一点的孩子。  这也是一本非常好的儿童心理手册。已经是家长的大人读起来,不但会非常开心,没准儿还能从中琢磨出如何对付孩子的招数呢。  小淘气尼古拉[法]葛西尼/文桑贝/画高宪如/译外文出版社1998年出版  适合年龄:5-99岁,适合为孩子大声读  家长提示:这套书由5册组成——《小淘气尼古拉的烦恼》、《小淘气尼古拉和他的死党们》、《小淘气尼古拉的下课时间》、《小淘气尼古拉的梦想》、《小淘气尼古拉的假期》。每一册又由若干个小故事组成。文字和图画大体上各占一半,有时它也会被归入漫画书。  葛西尼本来也是漫画高手,后来专门从事漫画脚本的编撰。桑贝作为漫画大师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两位绝顶高手的合作,令这本书妙不可言。  戴小桥和他的哥儿们梅子涵/著沈苑苑/画春蕾出版社2002年出版  适合年龄:5-9岁,适合为孩子大声读  家长提示:这个系列儿童小说还在不断的创作中。目前已经出版的有《我们的公虎队》和《我们全是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系列的书从文字、图画到排版都是精心为适读年龄的孩子设计的,文字相当简单,排版开阔宽松,阅读的舒适感很好。国内同类的儿童小说能做到如此用心的,很罕见。  这套儿童小说在叙述儿童趣事的同时,也添入了作者有关儿童在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问题的探讨,这些问题很值得思考,相信对家长和老师也会很有启发。  调皮的日子秦文君/著戴萦袅/画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出版  适合年龄:6-12岁,适合为孩子大声读  家长提示:虽然这是一篇长篇儿童小说,但实际上是由40多篇短小的故事组成,它是一本相当轻松的读物。在这个故事的末尾,作者设计了5种不同的结尾,小读者还可以再加上自己的创意。  秦文君还创作了这本书的续集,名字是《年糕包子兄弟和紫苜蓿农场》。  汤姆·索耶历险记[美]马克·吐温/著  译本1朱建迅郑康/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出版  译本2张友松/译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出版  适合年龄:9-99岁  家长提示:这本书一般旧译为“汤姆·索亚历险记”。马克·吐温在幽默讽刺作家的行列中是绝顶高手,翻译他的作品要想达到传神的效果其实很不容易。张友松先生是一位老翻译家,毕生的主要精力都投给了马克·吐温作品的研究和翻译。他的译本相当经典。  这本书虽然是按照儿童小说的思路创作,但它在成年人的阅读世界里也是一部经典名著。正如作者在创作时所期望的那样。他说:“我写此书的目的之一,在与努力帮助成年人愉快地回忆起他们童年时代的生活情景,回忆他们当时的情感、思想和言谈,以及有时做出的荒唐事情。”  这本书里的故事非常有趣,但不太适合直接读。如果想吸引孩子去读,不妨先讲几个最有趣的故事给他们听。  男孩彭罗德的烦恼[美]塔金顿/著  译本1《彭洛德》李航/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出版  译本1《男孩彭罗德的烦恼》马爱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适合年龄:9-99岁  家长提示:塔金顿也是一位堪称讽刺大师的作家。他创作的彭洛德被誉为“汤姆·索亚第二”,实际上彭洛德更具有讽刺的趣味。作者努力想让我们看到,孩子的天性与大人的期待之间往往存在如此巨大的反差。他还很善意地提示大人,别忘了自己小时候的模样。  虽然这是为孩子们创作的儿童小说,但从语言上看,塔金顿并没有刻意让语言贴近孩子,他使用的是大人的语言,只是说得特别有趣罢了。不过有这么好玩的故事,相信孩子们不会被语言上的难度吓跑的。  塔金顿还为这本书写了一个续集《彭洛德和萨姆》。  大草原上的小房子[美]槐尔特/著吉裕生/译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年出版  适合年龄:9-99岁,适合为孩子大声读  家长提示:槐尔特本来不是一位专业作家,她直到64岁才开始创作。最初她写的是自传,后来在家人和朋友的建议下改成小说。她发表了第一部作品《大森林里的小房子》后,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反响,大人和孩子都非常喜欢。在读者们的强烈要求下,她写了一本又一本。《大草原上的小房子》是第二本,也是被公认为最吸引人的一本。带自传色彩的“小房子”系列共有七本,除这两本外还有《李树溪岸》、《银湖岸边》、《漫长的冬季》、《大草原上的小镇》和《流金岁月》,一直讲述到自己结婚前。以她丈夫的儿时故事写成的《农场少年》也被列入“小房子”系列。她还写过一本《最初四年》,讲述婚后四年的生活故事。  槐尔特的创作风格朴实,讲述的故事也是普通的生活故事。她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关键在于它们所体现的一种了不起的精神。至今美国孩子们还深爱着这本书,说明这种感动是不会过时的。  铁路边的孩子们[英]内斯比特/著任溶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年出版  适合年龄:9-99岁,适合为孩子大声读  家长提示:在“魔幻故事”中我们介绍了内斯比特的幻想小说。这位女作家的文风典雅,今天的孩子读来多少会感到有点儿沉闷。多亏了老翻译家任溶溶先生,他的译文浅显易懂,又尽可能保留了原著的味道,还透着一丝俏皮劲儿。作为译作,这本书也应该算是任溶溶先生的代表作。  学校屋顶上的轮子[美]德琼/著杨恒达李嵘/译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出版  适合年龄:9-99岁,适合为孩子大声读  家长建议:这位作家有时也被翻译为“狄扬”,这部作品还有另一个常见的译名“校舍上的车轮”。作者另外的著名作品还有《六十个老爸的房子》和《坎迪,快回家》等。  这本小说也可以被看作讨论人与动物关系的故事。人类和动物共生存、相依相恋的情形,没有比这篇故事表现得更淋漓尽致的了!为了让绝迹多年的鹳鸟重新回到家乡来落户筑巢,孩子们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难万难,以一颗颗纯真的心灵去呼唤美好的大自然的回归。他们的行动深深地打动了很多成年人,全村人投入了用鲜血和生命作代价的苦斗。人们的心灵不知不觉间都被净化了,人与人间的隔阂和猜忌也被消除了,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像这样能让人激动、让人感动的书可不是常有的。  窗边的小豆豆[日]黑柳彻子/著岩崎千寻/画赵玉皎/译南海出版社2003年出版  适合年龄:6-99岁,适合为孩子大声读  家长提示:本书的作者本来也不是专业作家,但小说的文字清新、流畅,特别是在描写儿童的心理和行为时,非常细腻生动。其实有不少专门给孩子写作的作家也未必能做到,真实的感受和骨子里的热爱比技巧更重要。为本书插图的岩崎千寻女士是在日本久负盛名的画家,一生留下了七千幅令人赞叹的美术作品。而在描绘孩子方面,她是被公认的天才。总之,这是一本文与图都十分精美的书。由于种种原因,这本书常常被误认为是女性色彩很浓的书,因此不少男性避而远之。其实并非如此。如果仅因为这种误解而与它失之交臂,那才是真正的遗憾呢。  我自己是这本书的强烈推崇者。曾经弄到几百本它的旧版书,逢人就送,送给孩子、家长和老师。有一个孩子的反馈让我特别高兴。她说,她妈妈“抢先”读完了这本书,然后很郑重地对她说:“我们应该好好谈一谈”。这的确是不俗的成效。如果你很久也没有跟孩子“谈一谈”了,或者你不知道该和孩子谈些什么,不妨先读一读这本清新愉快的书。  草房子曹文轩/著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出版  适合年龄:9-99岁,适合为孩子大声读  家长提示:曹文轩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但他创作的每一部作品都堪称杰作。这种创作态度在当前这个有些过分喧闹的社会里,的确很少见、很不容易。除了这里介绍的《草房子》和《根鸟》外,他还有另外两篇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相信都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  曹文轩的作品另一大特点是文笔非常优美,他在语言的运用上相当考究,作品格调高雅,如诗如画。本书在这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它完全可以作为学习语言、学习写作的范本。  从罐头盒里出来的孩子[奥]涅斯特林格/著杨立/译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出版  适合年龄:6-99岁  家长提示:我们在“动物故事”中曾介绍过这位女作家的《狗来了》。  这是一个构思奇特、幽默精彩的故事,看似幼稚的故事背后蕴藏着深意。作家通过一个很新奇的视角,提出了有关教育的价值标准的问题,而结尾是开放式的,她并没有给我们答案。“完美的孩子应该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很值得家长和老师思考。  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秦文君/著  版本1《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出版  版本2《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8年出版  适合年龄:7-15岁  家长提示:需要对这个故事的版本做一点特别说明。《男生贾里》、《女生贾梅》最初发表于1993年。后来应小读者的要求,秦文君新增了一部分故事,出版为《男生贾里新传》、《女生贾梅新传》,再后来合在一起成为了上面推荐的第一种版本全传版。而第二种版本并非全传,但将原来的两本书合二为一。除了以上两种版本外,还有作家出版社的版本和其他版本,在阅读和选购时,你留意一下其中的区分就行了。  在故事的叙述结构上,它采用了比较新奇的做法。贾里和贾梅是孪生兄妹,由在同一所学校读书,于是作者同时让他们各自讲述同一个环境中发生的相同的和不同的故事,不断变化角度,让男生来讲女生,女生来讲男生。所以建议在阅读时,可以考虑两本书同步交叉读。  e班e女孩张弘/著杜晓西/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出版  适合年龄:7-13岁  家长提示:这是一本时代感特别强的书。它的奇妙之处,不仅开拓了儿童小说选材的新领域,反映儿童的网络生活,同时具备传统儿童小说的各种优点,无论儿童还是成|人。无论网民还是对网语一无所知者都能读得有滋有味忍俊不禁。  如今大人都在讲时尚,说得文绉绉些就是“与时俱进”。其实孩子们也在讲时尚。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本难得的既时尚又健康又不落俗套的书。如果你在某个特别的日子把它当礼物送给孩子,孩子说不定会把你当作“知己”呢。  根鸟曹文轩/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  适合年龄:9-99岁,适合为孩子大声读  家长提示:我个人认为这是曹文轩到目前为止创作的最优秀的作品。它是一部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品,将幻想、传说、寓言和少年成长故事融合在一起。  你也许会担心孩子是否能读懂它。完全不必担心,这部小说的故事写得很精彩,就可读性而言,不亚于一部优秀的武侠小说。不过人生阅历不同,阅读这本书的感受肯定也会不同。所以,如果大人能一起来读,并和孩子深入地聊一聊,孩子阅读的收获会更大。  这本书也适合任何一个大人阅读,并不限于家长或老师。&nbsp&nbsp

    读书时代

    我们生活在一个读图的时代。任何东西,只要不能变成图画或图像,就很难吸引足够多的眼球。对于依恋文字的人,这其实也没有什么可怕之处。我们最早的祖先就是用图画来记录的,近年来还有学者们坚信,就激发智慧而言,使用象形文字优于使用字母文字。我不想讨论优劣的问题,但很想提醒一句,我们的大脑还远远没有达到充分开发的程度,还有许多可“拓荒”的空间。读文字还是读图画,孰优孰劣?这个问题至少在今天没有讨论的必要。  真正令大人们担心的,其实是很现实的问题。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对于当今青少年的阅读世界里充斥着的漫画书忧心忡忡,几乎每一本劝诱孩子们阅读的书,都把正在阅读市场上泛滥的日本、韩国的卡通漫画视为“洪水猛兽”,告诫孩子们远离那些肤浅的“刺激品”。可是我们如果瞪大了眼睛,就会发现,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日渐提高,这类图书并没有听从大人的“劝告”而被抑制住,反而蔓延到更深更广的角落。在云南边陲的一个偏僻的小县城里,你在“少儿书店”里也可以找到品种十分齐全的日、韩漫画。这些书虽然没有合法的地位放到新华书店的书架上,但它们就蹲在大城市的报亭里,孩子们的书包里或口袋里。它们的“发行量”让号称畅销的合法出版物的出版者都感到汗颜。  有一位国外的儿童文学评论家,说过这样的话:“但凡被大人们批评的作品,就是被孩子们喜爱的作品。”他它看上去像是一句玩笑话,但你仔细琢磨,实在太有道理了,你不是天天能听到这么有道理的话的。我不提具体的作品,就拿食物为例。大多数大人都认为“麦当劳”的快餐食品既谈不上可口,也谈不上营养丰富。我们反复告诫孩子,千万别吃那些“垃圾食品”,应该多吃家长精心烹饪的营养餐。但当你准备给孩子一个奖励并征询意见时,孩子们往往说:“我要吃麦当劳!”孩子们的阅读世界常常遇到类似的尴尬。  我也在搜集这类卡通漫画书,时常也会去拜读,和孩子们聊起这类书的时候,还不算太无知。有两个事实很想说给大人们听:第一,这类书也许有可以被定义为无聊的、se情的、暴力的信息,但比起被广泛接受的电视、网络信息,也不过是“菜鸟”级的。我们评价这些书时所持的“双重标准”,一点儿也不亚于美国人的外交政策。第二,很多优秀的孩子也在读这些书,只是家长和老师往往不知道,但读这些书并没有影响他们的“优秀”。当然也有不少“不优秀”的孩子也在读这些书,他们“不优秀”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公然在读这些书。  但我并不想为它们唱赞歌。在这本书里,我们没有推荐这类书,一方面是因为它们大多没有取得合法的出版权,另一方面只是因为我们不喜欢。真正让人着迷的书,应该是有趣的,让人获得感动的,这样才能持久地把它们纳入到生活的一部分里来。我坚信这一点。我的女儿也喜欢麦当劳,一听说要带她去就会高兴得蹦起来。但我知道她喜欢的并不是那里的食品本身。如果我们把麦当劳的汉堡包和薯条拿到家里来烹制,连续吃到第三餐,我想孩子就会厌倦的。孩子喜欢那里的气氛和“到那里去”的过程。你想想看,孩子们之所以迷恋麦当劳,往往是因为我们常常“告诫”他们不要去。世界上再也没有比“禁忌”这两个字更有诱惑力的了!就那些平庸的书籍而言,“非法”和“大人的强烈反对”是最好的广告,它给孩子们私下里的阅读和传看平添了一种“悲壮”的气氛。如果把这两个广告去掉,它们至少会失去八成的追随者。在汤姆·索耶的故事中,如果汤姆不是让其他人来排队并拿小东西交换,相信村里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在周六的上午去刷墙。道理再明白不过。  在向孩子们推荐读物的活动中,大人们往往过分关注了被推荐读物的适合性,而忽视了两个最基本的要点:第一,大人自身的热爱。一个不能打动大人的东西,根本不可能真正打动孩子。第二,阅读选择的自由度。真正的阅读者,从来是自主地选择阅读对象。而且在阅读中的成长也是需要过程的,谁也不能避免成长中的错误和弯路,那同样是非常宝贵的经验。我们应当相信孩子们的鉴别和欣赏能力。事实证明,如果我们能给孩子们足够的自由选择空间,他们会倾向于选择更适合健康成长的食粮。  话题扯远了。由于篇幅所限,我在下面只能介绍三种漫画故事书。它们都是曾经打动过不少孩子和大人,并且值得终身咀嚼的书。  从分类的角度看,前面在“成长故事”中提到的《小淘气尼古拉》也是属于一种漫画书,梅子涵先生的《戴小桥和他的哥儿们》系列也很类似。在“动物故事”的《柳林风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