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北京为,大概向东北可以去到长春,向西可以去到银川,向南可以去到接近合肥的地方。 你再想像一下:英格尔一家那辆马拉的篷车。爸爸驾着马,妈妈抱着一个婴儿,两个8岁都不到的小女孩坐在篷车上,马车旁跟着一条忠诚的狗。他们就这样,经过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野兽、蚊虫、强盗、还有对白人心怀仇恨的未开化的印第安人,随时都可能要他们的命。他们就这样跨越不可思议的距离,来到未开发的大自然里,顽强地奋斗,开辟属于自己的家园。而在这样的艰难困境中生活过来的孩子,同样快乐、浪漫,而且对人充满友爱,对生活充满感激之情。这是怎样的一种生活! 你说,这样的故事,难道不能使今天的孩子感动吗? 【铁路边的孩子们】 英国女作家伊迪丝·内斯比特(enesbit,1858-1924)的《铁路边的孩子们》是一部经典的儿童小说。小说于1906年出版,讲述的是二十世纪初几个英国孩子的成长故事。 在前面的“魔法故事”里,我们曾经介绍过内斯比特的《五个孩子和一个怪物》。她是一位了不起的魔法妈妈,甚至有人称她为“二十世纪儿童文学的伟大源泉”。 内斯比特的一生可谓丰富多彩。她的父亲是一位农业化学家兼农业学校的校长,可惜在她童年时就去世了。9岁时,她跟随母亲到欧洲大陆生活,直到13岁才回到伦敦。少女时代,她的诗才就崭露头角,时常在杂志上发表诗作。18岁时,她结识了兼具才华和魅力的年轻人休伯特·布兰德,两人热恋并在两年后结婚。 这位布兰德先生是一位思想激进的改良派社会主义者,他把内斯比特也引到积极的社会活动中。1884年,这对夫妻与另外几位朋友共同创立了“费边社”,丈夫是社团的第一任主席,妻子是第一期社刊的主编,他们甚至给当时出生的儿子也取名叫“费边”。 这个主张渐进的方式推广社会主义的费边社,后来成为非常著名的政治社团,到今天仍活跃在英国社会。创办初期,这个社团集中了当时英国最优秀的一群社会精英,包括政治活动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萧伯纳、威尔斯是两位著名的文学家成员。萧伯纳也是在这里与内斯比特相识,两人亲密的友谊延续了一生。 不过作为丈夫,布兰德先生既缺乏赚钱养家的能力,也缺乏应有的忠诚。他在生意场上惨败,而且还时不时与别的女性有染。内斯比特非常宽容地原谅了丈夫,不但依靠写作维持着整个家庭的生活,而且还收养了丈夫的两个私生子女。当布兰德染病而且渐渐丧失了视力后,她仍然悉心照顾他,直到他于1914年去世。 根据她同时代人的回忆,内斯比特是一位富有活力、魅力四射的女性,她所到之处,总有崇拜者追随。她不拘泥于传统,但严守很高的道德准则。她能在周边嘈杂的环境下很投入地写作,不间断地抽着烟。一边写作一边夹着长长的烟嘴,这几乎成为她的标志性形象。 你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女性抽烟,不但是反传统的,而且还被认为是放荡的行为。不过内斯比特绝不是那样的女性,你只要读过她的儿童小说,特别是《铁路边的孩子们》,就知道她肯定是一位非常高尚的女性。 这部小说带有很浓的自传色彩,故事里的那位母亲俨然就是内斯比特自己。 故事里有三个孩子。大女儿叫罗伯塔,你也可以叫她伯比,她快十二岁了,是一个特别善解人意的女孩。老二是男孩,名字叫彼得,刚过十岁生日。最小的是菲莉丝,她心地很好。 他们本来住在伦敦的郊区。爸爸是政府公务员,他虽然很忙,但只要在家就随时准备跟孩子们做游戏。妈妈也是天底下最好的,她不但经常跟他们玩,而且还会为他们写故事和有趣的诗。这是一个非常快活的家庭。 可是有一天,家里发生了变故。爸爸离开家,再也没回来。仆人们闭口不谈这件事,妈妈只说因为公事,爸爸将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回家。过了一段时间,妈妈笑着告诉孩子们,他们将离开这座房子,搬到乡间一座可爱的白色小房子去。 妈妈和三个孩子乘坐火车,走了一整天,在夜里很晚的时候来到一个小车站上。搬运工拉着一车行李,带着他们走了一大段黑暗和泥泞的道路,终于来到了他们的新家。走进空荡荡的房子里,狂风和在黑暗中簌簌作响的老鼠,令孩子们感到害怕。妈妈让孩子们点燃蜡烛,要点多少就点多少。许多根蜡烛点起来,壁炉里的火燃起来,整个房间充满了光明和温暖。 搬到新家后,妈妈每天都在忙着写作,她必须赚取稿费来养活一家人。生活相当清贫简朴,他们甚至没钱买煤生火。只有当妈妈卖掉一篇文章或一首诗时,孩子们才能买点儿点心来,和妈妈一起开心地喝茶庆祝。但妈妈绝口不提爸爸的事情。 三个孩子非常懂事,他们学会了打理自己的生活,帮助妈妈理家。乡间的生活一点也不沉闷,到处都有新奇的事情等待他们发现,而且当地人很友善,孩子们与站长、搬运工、火车司机都交上了朋友。最令他们着迷的是铁路和火车,他们几乎天天到铁路边玩耍。他们知道每一趟车的正点时间,其中有一趟是开往伦敦的列车,每天上午九点十五分经过,他们管它叫“青龙”。 有一天,菲莉丝说,青龙要到伦敦爸爸那儿去,向它招手吧,它会把他们的爱带给爸爸。伯比和彼得觉得这个主意很好。于是三个孩子就在火车经过时,站在栅栏上挥动手帕。令他们惊奇的是,在头等车厢里竟然有一只手伸出来挥动回答他们!那是一位老先生,他手里还拿着一张报纸。 从此以后,相互挥手就成了孩子们和九点十五分火车之间的惯例。那位老先生的出现,也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故事讲到这里,或许你会觉得情节有点儿熟悉吧。有一部经典的英国影片《铁路少年》就是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这部影片时不时会在电视里播放,好几年前我就看过,前不久又在中央六台重温了一遍。这部影片非常忠实于原著,只在几个细节上略微修改过一点。影片和小说都非常令人感动,特别是当故事发展到最后,三个孩子照常向九点十五分的火车挥手时,整列火车的人都拿着手帕和报纸向他们使劲地挥动,那一幕场景实在令人难忘。 它讲述的是一家人在困境中的生活故事,爸爸因为被人陷害而被关进了监狱,妈妈独立支撑起整个家庭。但是整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的不是艰难困苦,而是妈妈努力维护的温馨生活,还有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就在这个铁路边,孩子们机智地避免了一场可怕的铁路灾难,救助了另一位在隧道中摔伤的少年,还扑灭了运河轮船上的火情,和妈妈一起收留了一位流亡的俄罗斯作家。他们高尚的行为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最后又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为爸爸洗清了冤屈。这样的故事安排,虽然有点儿过于完美,但是内斯比特以一种不容置疑的态度,使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动,不由得相信(或者说宁愿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这部儿童小说自从出版后一直再版,有的年份甚至能再版两次,它赢得了许多孩子和大人的心。 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先生,曾经为这本书写过一篇非常感人的书评《九点十五分的挥手里爱的隆重》,在这篇书评里他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爸爸因为政治上的原因,也离开家很长一段时间。他感叹自己有一位同样伟大的妈妈,而自己又是如何度过一个同样值得怀念的童年,虽然缺少故事中的那份诗意,但同样感受到生活是那样令人感激。 梅子涵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与伦敦相隔八个时区的中国东部度过的,相距铁路边的孩子们的时代五、六十年,而他写书评时又是在三十多年后。 感动是发自心灵的,它不会因为时间和距离而被削弱。 【学校屋顶上的轮子】 令人感动的事情,往往就藏在非常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关键在于你是否能发现并感受到。 美国作家门得特·德琼(dertdejong,1906-1991),就是一位不同凡响的经典作家,他最擅长用平凡的场景做背景,展开激烈、紧张的感人故事。他1906年出生于荷兰北部海边,8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密歇根州。他1929年大学毕业时正赶上经济萧条,为谋生曾经先后做过泥瓦匠、掘墓工、教堂执事、锡矿工和大学教授。同时,他一直在努力创作,并最终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他最著名的一部小说是《学校屋顶上的轮子》,讲述的是一段童年故事。 在荷兰北部的海边,有个名叫肖拉的小小渔村。六个大小不均的小学生,和一位男教师,是村里小学的全部人员。 一次,数学课上到一半时,唯一的女生琳娜,举手要求当堂读一篇她写的有关鹳的文章。老师竟然积极赞同。琳娜把她知道的所有关于鹳的事情,全都变成了文字。最后说,“要是鹳能来肖拉,我就能知道得更多。” 老师干脆打断了正常的数学课,他问其他的学生,有谁还能知道更多的有关鹳的事情。“不知道!”这几乎是全部的答案。双胞胎彼尔和德克回答得更加明确。彼尔答道:“老师,这就是双胞胎会遇见的麻烦——要是你不知道某件事,那就会是双份的不知道。” 孩子们发现,鹳没来肖拉的原因,是肖拉的房顶太尖,没法停留。也许,在房顶上放上一个车轮子,鹳就能来了。邻村的鹳就是这么来的。 于是,一场寻找、挖掘车轮子的行动开始了。最小的依尔卡首先推来了一辆婴儿车,因为长大了,用不着了,还因为有四个轮子。可是轮子太小太小,根本没用。肖拉村和外界的通道有五条,还有沿海的长堤。于是,六个孩子各管一段。老师说了,“不管它可能有还是可能没有,都要找一找。”孩子们为了找到一个车轮子,甚至会找到邻近的省里去。 最大的杰拉,最先发现了一个被埋在泥土的车轮,他把借据写在瓦片上,可是轮子没回来,自己被一个农夫提着耳朵回来了。老师解决了问题。 依尔卡在谷仓的顶棚上找到了一个爷爷辈的古老的车轮子,既使有大个子杰拉的帮助,在把轮子从顶棚上弄下来的时候,在把滚到运河里的轮子捞起来的时候,几乎让他俩搭进了性命。 欧克想法弄来了还在车上使用的破轮子。琳娜竟然在一艘搁浅在海滩上的报废的船上,不可思议地找到了一个应该是在陆地上的车轮子。不过,为了这个轮子,琳娜和村里最老的多瓦老爷爷,差点被涨潮的海水淹没 车轮子有了。一场大风暴也来了。孩子们为了从海面的沙洲上,救回来一对垂死的鹳鸟。展开了时间和大海的生死搏斗。终于,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学校屋顶上的车轮,换来了屋顶上的第一对鹳鸟。 这个看似平凡的故事几乎打动了所有的人。《学校屋顶上的轮子》出版后,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也在评论界获得了一致好评。《周末书评》的书评家惊叹道:“真罕见!但的的确确,这是一部拿起来就放不下的书。”《纽约时报》的评价是:“它简单而深沉的细腻风格,将令我们牢记。没有人比德琼更了解一个男孩的挚爱。” 这本书于1955年获纽伯瑞文学奖,并于1968年获美国图书馆联合会著名童书奖,至今仍然是一本经久不衰的常销书。德琼也因为创作本书和其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而在1962年获得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他也是获得此项殊荣的第一位美国作家。 门德特·德琼告诉我们,孩子们常问作家的问题之一是:“你的想法是从哪里来的?”他的回答:“这些想法似乎来自什么地方,又似乎不是来自什么地方,总之是来了,以许多奇怪的方式来了———最终来自于内心。” 【窗边的小豆豆】 童年,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会留下痕迹。对于有些人来说,这种痕迹是刻骨铭心的,即使长大后许多年都挥之不去。他们不得不把它写下来,在重逢中完成告别仪式。 在写《窗边的小豆豆》(又译作《窗边的小姑娘》)时,黑柳彻子(1932-)已经将近50岁。她此时已经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广播女演员、电视节目主持人,在日本家喻户晓。她应邀为一份女性杂志写连载文章,结果写下来的却是她上小学时的一段童年往事。这段童年故事于1981年正式出版后,立刻在日本引起轰动,当年就销售了380万册,此后一直畅销不衰,创下了日本出版史上的最高纪录。它还被陆续翻译成33种不同的语言,在全世界广泛传播。黑柳彻子本人因此于1984年,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任命为继著名国际影星奥黛莉·赫本之后第7位、亚洲历史上第一位亲善大使,足迹遍及亚非各国。 这本书在日本出版后第二年就被翻译引进到国内,先后至少有八种译本在国内广为流传,其他的译名还有《爱的教育:小彻的学校生活》、《窗口边的荳荳》、《窗旁的小豆豆》、《窗边的阿彻》、《冬冬的学校生活》、《窗旁的小桃桃》等。它的魅力也征服了许多中国的孩子和大人。它是那种值得人终身阅读的、可以经常给予人生活的力量和勇气的读物,也被不少人奉为儿童教育的经典教科书。至少我本人就是这样看待它的。 为什么一个人的小学生活故事会有如此的魅力呢?你必须读过才知道。 故事大约发生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的东京。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后期,整个世界到处弥漫着战火、苦难和仇恨,作为侵略方的日本,也正在将这一切引向自己的本土。在这个时候的彻子,我们就叫她小豆豆吧,刚刚上小学不久,她幼嫩的心灵却沉浸在一片纯净的世界里…… 在一般老师的眼中,豆豆是一个古怪的孩子,她有太强的好奇心,从来不能规规矩矩地坐在课堂上。她喜欢听打开课桌的“叭哒叭哒”声,就不停地打开、关上、又打开、又关上,反复不停。同学们都在安静上课,她却站到窗边和外面的艺人聊天,等到艺人离开后,又和屋檐下的燕子“谈心”。老师的耐心已经达到了极限,只能通知家长来,把豆豆开除了。 妈妈听说有一间专收特殊学生的学校巴学园,便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带豆豆去报名。这间学校的确很特别,教室是设在废弃的有轨电车里的,豆豆第一眼就喜欢上了它。校长是一个和蔼的老师——小林宗作先生,他提出要和豆豆谈谈,请妈妈回去。豆豆在校长面前打开了话匣子,她不停地说呀说,校长先生饶有趣味地聆听,一会儿笑,一会儿点头,一会儿又说“还有呢?”豆豆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好的听众,东拉西扯,一口气讲了四个小时!最后,小林先生抚摸着她的头,说道: “好,就这样吧!你就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啦。” 在这间学校里,上课方式非常特别。在第一节课开始的时候,老师把当天课程表上全部课程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告诉孩子们,他们可以选自己喜欢的那道题开始做。老师随时回答他们的问题。孩子们有的在学写字,有的在写作文,爱好物理的可以做实验,有的在画画,有的在读书,有的甚至在做体操! 午饭时间,孩子们吃从自己家里带来的饭菜。校长要求家长为孩子准备“海里的东西”和“山里的东西”,就是分别用陆地上的蔬菜、肉类做的食物和用海里的动植物做的菜肴。他还请自己的夫人做厨娘,也准备一些食物,如果孩子的饭菜里缺“海里的”或“山里的”东西,就给添上。吃饭之前,大家会一起唱小林校长作的《饭前歌》,内容是:“嚼,嚼,嚼哟,吃的东西,要细细地嚼哟,要细细地嚼哟!” 下午的课程是出外散步,孩子们都喜欢到户外去上课,所以上午都会把功课完成。老师一边带孩子散步,一边聊路上的见闻,认识各种植物。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做游戏。 以上这些只是孩子们的日常课程,他们还有许多有趣的活动,比如天暖的时候挖个大坑,灌水后游泳;比如夜里老师组织他们到坟场玩“捉鬼”的游戏;比如老师弹着钢琴,孩子随着韵律随意舞蹈;比如举办根据不同孩子特点设计的运动会,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获奖的机会;比如出外郊游,孩子们自己生火野炊;比如暑假里全校师生一起去温泉旅行;等等。在豆豆的记忆里,那真是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 在校长的带动下,全校的老师都非常尊重和善待孩子。豆豆虽然改不了淘气的习惯,但每次校长见到她时,都笑吟吟地说:“豆豆真是个好孩子呀!”孩子们把自己的学校看作圣地,外面的淘气孩子群起来嘲笑这间简陋的学校时,孩子们自发地肩并肩、手挽手,一齐高唱着“巴学园,好学校!进去一看,还是个好学校!”他们就这样围着学校,走了一圈又一圈,唱了一遍又一遍。 虽然战火和苦难、偏见和仇恨,正在世界的每个角落蔓延着,但在小林校长创办的这间巴学园里,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只感受着理解和热爱。 然而战火还是吞噬了这间学校。在美军战机空袭东京时,巴学园毁于大火,从此不复存在。小林先生无奈地看着熊熊烈火,低头问身边的儿子: “你说下次我们该建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小林宗作先生是一位执着于音乐教育和儿童教育的教育家。他虽然出身贫寒,但依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教师,并到欧洲留学学习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回国后他顶住经济上和其他各方面的压力,创办了巴学园,并成立了日本旋律教育协会。巴学园毁于战火后,他没能再次重建。可是多年之后,一位深爱着他和巴学园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小说,在人们的心中重建了一个永远的巴学园。她就是那个被其他学校的老师视作“古怪”而被开除的豆豆,也就是黑柳彻子本人。 即使在今天,我们重读这部清新朴实的小说,也仍然抑制不住一种冲动。我时常想,如果我们小时候,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在这样的学校上课,哪怕只有一天,那将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我们曾经上过学校,我们的孩子正在或即将要上学校,我们和孩子们会发自内心地这样唱吗—— “巴学园,好学校!进去一看,还是个好学校!” 【草房子】 曹文轩是一位下定决心要用“从前”少年的故事来感动今天的孩子的作家。在中国下这样的决心似乎不容易,作家还需要写一篇后续来表明自己的心迹。 在世界上有这样想法并获得成功的作家很多,前面介绍的这些作家大多属于这种类型,马克·吐温、德琼笔下的少年都有自己儿时的印记,而槐尔特、黑柳彻子干脆就是写自己的故事。曹文轩在与少年张苗的访谈中,也承认《草房子》中的桑桑“有自己的影子”。 曹文轩1954年出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在此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也是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成就并不限于儿童文学领域。 他小时候生活在苏北一个很穷很穷的农村,“到底有多穷很难用语言来形容”。不过,“穷虽然穷,但那段时光还是过得很有意思,很愉快的。”到底有多愉快,你读了《草房子》自然就知道了。他回忆道,身在那样的贫困中,最大的希望就是回家能有一碗干饭、一碗红烧肉吃。可当他离开了那里,却发现“原来过去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宝贵,原来那里的每一粒沙尘,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是可以进入到文学世界里去的”。 在他的少年小说中,虽然人的物质条件很匮乏,但生活环境却在他的笔下如诗如画。他深情地回忆道:“在我的家乡,到处都有河,有桥,如果走3里路的话,至少要过5座桥。原来,我们那儿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所以在我一点点大的时候就会使竹篙撑的船,摇橹的船,桨荡的船了。” 《草房子》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样的水乡。故事从桑桑上一年级开始,一直讲到1962年他小学毕业。熟悉那段历史的人肯定知道,那正是“大跃进”与以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不过故事中并没有讲到这段历史,只是讲一个水乡小学宁静却也不平静的故事。 桑桑是校长桑乔的儿子。桑桑的家就在油麻地小学的校园里,也是一幢草房子。 油麻地小学是一色的草房子。十几幢草房子,似乎是有规则,又似乎是没有规则地连成一片。它们分别用作教室、办公室、老师的宿舍,或活动室、仓库什么的。在这些草房子的前后或在这些草房子之间,总有一些安排,或一丛两丛竹子,或三株两株蔷薇,或一片花开得五颜六色的美人蕉,或干脆就是一小片夹杂着小花的草丛。这些安排,没有一丝刻意的痕迹,仿佛是这个校园里原本就有的,原本就是这个样子。……油麻地小学的草房子,那上面的草又用得很考究,很铺张,比这里的任何一个人家的选草都严格,房顶很厚。因此油麻地小学的草房子里,冬天是温暖的,夏天却又是凉爽的。这一幢幢房子,在乡野纯净的天空下,透出一派古朴来。而当太阳凌空而照时,那房顶上金泽闪闪,又显出一派华贵来。 曹文轩运用清新典雅的文字,富有诗意地开始了他的故事。整部小说以善于异想天开、顽皮淘气的桑桑的成长为线索,但讲述的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故事。每一章都是独立的,分别主要讲述一个孩子或大人的故事,桑桑经历了其中一部分,也是心灵记录者。随着一个一个的人物清晰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一个一个的故事依次展开,各自发展又最终交叠在一起,我们仿佛看到一幅被慢慢铺开的卷轴画。这实在是一幅美丽得令人屏吸的人生画卷! 我实在不愿用贫乏的语言去重新简述这些故事,把它们拆开来是很不明智的。然而我也无法在这里把它们引述下来。曹文轩讲述的故事虽然也有精巧细致的结构设计,但最令人感动的是那种美感,这是少年成长小说中很罕见的一种美感,是作者用自己的人生感悟和浓浓的怀旧情结酿制出来的。 儿童文学评论家张美妮教授有一段很精彩的评述,我干脆抄录在这里: “当我们一页页、一章章地读着这部小说时,闪耀在眼前的是一道道满盈爱心和可贵人格的光彩。试看桑桑和女孩纸月两小无猜的纯真友谊,以及他在病中所感受到的人间真情;迷恋土地、几近矫情的秦大奶奶最终对‘占有’了她的土地的小学校、小学生所捧出的深深的爱;有残疾的秃鹤护卫自己人的尊严义无反顾的执拗;倔犟的细马咽下委屈,在本可继承的房产荡然无存之时扛起生活重担,为养父母重建家园的坚毅;遭受家庭变故,跌进生活谷底的杜小康拼搏逆境的顽强等等,都与我们真诚团结、不畏艰难挫折、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接合,也与人类自强不息、不断发展自己、开创未来的文化精神价值取向相通。小说感动了今天的读者,也将感动明天的读者。 “《草房子》是曹文轩追随永恒的一部力作。” 这个讲述“从前”少年的故事发表后,获得了海峡两岸评论界的一致好评,曾先后获得冰心文学奖、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以及台湾《民生报》、《国语日报》等联合颁发的最佳读物奖。根据这个故事的改编的影片《草房子》,也获得了第十九届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一九九八年度中国电影华表奖、第四届童牛奖以及影评人奖、第十四届德黑兰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大奖“金蝴蝶”奖。 自从1997年出版以来,《草房子》几乎每隔几个月就再版一次,至今已销售近13万册。被它感动的人群中,既有八、九岁的孩子,也有七、八十岁的老人。 【从罐头盒里出来的孩子】 《从罐头盒里出来的孩子》一般被定义为“幻想小说”,但我宁愿把它看作一个成长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康拉德,是一个正在成长中的7岁男孩,他与普通男孩的惟一区别就是,他是人工生产出来装在罐头里的。不过抛开科幻的色彩,从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孩子不也是被“生产”出来的吗? 这是奥地利女作家涅斯特林格的一部名作,我们在“动物故事”的《狗来了》中曾经详细介绍过这位作家。她是一位特别关注日常生活、眼光十分犀利,带有浓厚批评色彩的作家。虽然她也尝试创作各种题材的小说,包括幻想小说和侦探小说(如《小思想家在行动》),但她最后总是着眼于孩子的成长问题,家庭和学校的教育问题。她以不凡的见识直指人心,但所讲述的故事却是异常幽默精彩。在给孩子讲故事的人中,能同时做到这两点的作家是非常罕见的。 我敢担保,《从罐头盒里出来的孩子》是一本你一旦拿起来就会放不下去的书! 一天,巴达洛提太太收到了一个邮寄来的大罐头。她把罐头打开,里面出来一个七岁的小男孩,还亲切地对她点头说:“你好,亲爱的妈妈!” 你听说过这么离奇的故事吗? 更加离奇的是,这个男孩拥有一切合法的身份证明,证实他名叫康拉德,母亲是巴达洛提太太,父亲是巴太太的已经离家出走多年的丈夫。原来,这个男孩是由一家工厂生产出来的。巴太太猜测他大概是她丈夫在出走以前订购的。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一下这位巴达洛提太太。在她的邻居们看来,这位太太是个十足的怪女人。她靠自己手工织挂毯为生,独居多年,除了与药店老板埃贡先生偶有来往外,几乎不与人交往。她有艺术家的气质,也有艺术家的一大堆“怪癖”。 巴达洛提太太特别不喜欢的词有一大串。除了上面提到的按部就班、规规矩矩、稳重牢靠和有秩序、有规律之外,她不喜欢的还有:目标、明智、有意义、按时的、有教益的、体面的,以及礼貌、习俗、家庭主妇、相适应和恰如其分等等。 可是,现在“儿子”康拉德闯入了她的生活。更为有趣的是,这个七岁的小男孩是一个按照通常大人所希望的“完美儿童”的标准而生产出来的:智力发达、体能拔尖、懂事听话、严格自律、有教养、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反正是所有你能想像得出的优良品质。热心的埃贡先生对他极其推崇,并且自告奋勇来担当了康拉德“爸爸”的角色。 一个古里古怪的“家庭”就这样建立了。尽管巴达洛提太太面对这个“完美”的儿子有些不知所措,她还是毫无保留地接受了他,全身心地爱护康拉德。她时不时地想改变一下这个孩子的完美性格,拿她的话说就是希望康拉德“更加孩子气一些”。 康拉德上学了。他的完美品质使他得到了校长和老师的极度赞誉,也成为了同学们极度嫉妒的对象。他成为了老师惩罚其他同学的标准和理由,老师甚至时常指派他作“临时监工”,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讨厌他。 只有女孩金迪喜欢他,因为只有她一个人了解康拉德的身世。她知道,并不是康拉德真心要与所有的同学作对,只是因为他被制造出来就必须“听大人话”,靠他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康拉德答应金迪,为了她他会努力尝试改变一点。 就在生活渐入佳境时,巴达洛提太太又收到了一封来自那个“方便儿童罐头厂”的信,这个工厂宣称由于电脑资料的错误,康拉德是被误寄给她的,厂方要求马上收回康拉德,把他转交到法定父母手上。 怎么办?必须尽快采取行动,否则康拉德就会被抢走了! 巴达洛提太太想出了一个绝妙的方案:尽快让康拉德变“坏”,彻底改变产品! 这个改造性教育计划由金迪负责实施。 金迪说:“康拉德,这很简单!现行教育普遍遵循的原则是:孩子做得正确就会受到夸奖、表扬;孩子做错了什么时就要挨骂、受责备。简单地说:好就夸奖,坏就处罚,这你听明白了吗?” 康拉德听明白了。 “那么,我们俩现在要做的,”金迪讲解着,“就是要学会把这个原则颠倒过来。这就是说:坏的就夸奖,好的就处罚。” 康拉德把这也听明白了。 可是要想在短时间内把康拉德变“坏”,并非如此简单。 金迪和康拉德躲在埃贡先生药店的楼上,争分夺秒地练习;埃贡先生和巴达洛提太太坚守在药房;工厂的蓝衣小分队包围了药店;厂长先生亲自领着“法定父母”来到药店,咄咄逼人。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就在这时,一个全新的康拉德出现了!要知道全新的康拉德是怎样的,听听“法定父母”的评价就知道了:“这样的孩子,真是太可怕了!我们还不如去买一条狗呢!”罐头厂长也断然否定这是本厂的产品,带着蓝衣小分队灰溜溜地撤走了。 康拉德坐在一只婴儿食品的纸箱上。他看上去脸色相当苍白。 “天啊,”他说,“累死我了,做到这一切可真够艰辛、吃力的。” “我可怜的宝贝!”巴达洛提太太边说边抚摩着他右边的面颊。 “我可怜的宝贝!”埃贡先生边说边抚摩着他左边的面颊。 “你表现得真了不起!”金迪说着在他的脸蛋上亲了一下。 “我必须得永远像现在这样吗?”康拉德问。 “不,绝不能这样!”埃贡先生叫道。 “那我必须要恢复到以前那样去吗?”康拉德又问。 “不,绝不能那样!”巴达洛提太太叫道。 金迪把双臂搭在他的肩膀上说:“嘿,康拉德,别担心,样样我们都能做到!” 好一个“涅斯特林格式”的结局!故事结束了,可问题的思考却刚刚开始:真正完美的康拉德,应该是怎样的呢?  
时代少年
由于种种原因,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少年小说一直占据了国内儿童文学的主导地位,而其中绝大多数又是讲述作品同时代的少年的故事。在这个创作群中集中了最优秀的一批作家,也诞生了一些相当不错的作品。这批作家的创作态度大多数非常严肃,为了更好地观察和了解孩子,有的作家甚至以“旁听生”的身份深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 不过,在这类作品中,真正抓住孩子的心,让孩子们为之深深着迷,而且在传播中形成一种文化现象,并不断传递下去的,非常罕见。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不想在这本书中探讨中这个问题。 但这个现象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孩子们虽然很乐意津津乐道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但仅仅去关注他们身边的生活本身,并不是让他们着迷的魔质的源泉。那些讲述“从前”的故事,甚至讲述“子虚乌有”的魔幻故事,一样能让他们感动,一样能令他们着迷,只要所讲述的故事本身具有真正的魔力。 下面我来介绍两部讲述时代少年的成长故事的小说。从那么多的作品中只挑选两种,似乎显得我过于苛刻了。但我必须向你坦白,这两部小说也不是我选的,而是我所熟知的一群孩子们向我强烈推荐的。他们的态度是那么热诚,我相信至少就今天而言,他们真的对这两个故事着迷。而在着迷与否的问题上,他们比我更有发言权。 【男生贾里女生贾梅】 我是在几年前在网上与孩子们聊天时听说这本书的,准确地说,应该是两本书《男生贾里》和《女生贾梅》,不过我一直把它们当作一个故事。当时,有几个孩子问我,“听说过秦文君没有”、“听说过贾里贾梅没有”?我发现在那个圈子里的孩子都知道,而我却一无所知,真是出了一身冷汗。于是赶快到书店买书来恶补。从这本书开始,我不但认识了秦文君,还有一个与她一样创作同类成长故事的群体。 秦文君是我在上面提到的那个最优秀的作家群体中的一员,她与他们一样曾经创作过许多相当优秀的作品。虽然时间并不算太长,但那些作家和那些作品到今天已经渐渐被人淡忘了。而秦文君却脱颖而出,她的名字为大多数爱好文学的孩子们所知悉,甚至连许多对儿童文学并不在意的大人也听说了她的大名,这主要得益于男生贾里女生贾梅这个故事,当然也得益于这位作家孜孜不倦地坚持为孩子们创作到今天。 男生贾里和
免费小说下载shubao2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