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奶糖】整理
《明心宝鉴(原文+翻译)》作者:范立本【完结】
文案:
《明心宝鉴》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辑录者或整理者是范立本。全书由20篇、六七百段文字组成。内容儒道结合,荟萃明代之前中国先圣前贤有关个人品德修养、修身养性、安身立命的论述精华,是比《菜根谭》更流行的劝善书、启蒙书。曾多次重刊、重印,万历皇帝还让人重辑修订一遍。可以说,此书至少在有明一代都是最流行的通俗读物,也是最受欢迎的劝善书、启蒙书之一。
《明心宝鉴》序
夫为人在世,生居中国,禀三才之德,为万物之灵,感天地覆载,日月照临,皇王(皇王,西班牙高母羡(juanbo)1592年译本[bengsipoca;espejoridelcrorazon,以下简称”高译本”]作”皇上”。)水土,父母生身,圣贤垂教。而从教者,达道为先。非博学无以广知,不明心无以见性。虽有生而知之者,近者(近者,高译本作”近世”。)奇稀。昔夏禹王闻善言,犹然下拜,何况凡世人乎?
曩古圣贤遗志经书,千言万语只要(只要,高译本作”只欲”。)教人为善。所以立仁义礼智信之法,分君子小人之品,别贤愚之阶,辨善恶之异。盖为经书嘉言善行甚多,所以今人览观习行者少。况今学者,不过学其文艺为先,未有先学德行为本。及今劝世,多劝修物外之善因,少劝为当行之善事。其昔贤文等书,亦乃于世流传。
今之好听善言,君子观以为奇,罔知古今之要语,是以使人迷惑其心,少欲闻圣贤日用常行之要道。以致不肯存心守分,强为乱作胡行。夫为善恶,祸福报应昭然。富贵贫贱,成败兴衰似梦,时刻须防不测,朝夕如履薄冰。常存一念中平,非横(非横,高译本作”飞横”。)自然永息,存于其心,自然言行相顾,贯串无疑,所为焉从差误矣?
洪武二十六年岁次癸酉二月既望武林(武林,旧指杭州。)后学范立本序
译文:
《明心宝鉴》序
人生在世,出生居住于中国,秉承天地人三才之德,为万物之灵,感戴天覆地载,日月照耀,皇上的水土滋养,父母的生育,圣贤传承下来的教诲。而从师受教的,则要以追求道行为先。非博学无以增长知识,不澄明心境无以彰显性情。即使有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但近代以来却极为罕见。从前夏王禹听到劝善的忠告,尚且还屈尊下拜,更何况凡世之人呢?
古代圣贤遗留下来的经书,千言万语都只是要教人行善,因此确立了仁义礼智信的法则,区分君子小人的人品,甄别贤愚的等次差别,分辨善恶的不同。大概因为经书上的嘉语、善行很多,所以今人阅读学习践行的很少。何况今天的学习者,不过以学习其文章修辞为先,没有以先学其品德操守为根本。至于今日劝诫世人的话,也多是劝人修物外之善因,少劝人做当做的善事。从前的圣贤文章等书,也还在世上流传着。
现在人爱听劝善之言,君子感到很惊奇,却不了解古今的重要话语,因此使人心志迷惑,很少有人要听讲圣贤日常行为的主要修养。以至于不肯安分守己,而敢于胡作非为。但是行善作恶,祸福的报应都是显而易见的。富贵贫贱,兴衰成败恍如一场梦,时刻都须预防不测风云,早晚都要如履薄冰。心中常存平和的思想,飞来横祸自然永远不会有;存念于心,自然会注意言行,始终贯彻无疑,所作所为哪会有差错呢?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农历癸酉年二月十六日
杭州后进学者范立本作序
重刊《明心宝鉴》序
尝闻鉴能照物而妍媸无或遗也。《郁离子》(明刘基作。文章短小,多为寓言。)曰:”明鉴照胆,不启栊帘之颜。”今以鉴名书,而有明心之益,不谓之宝而何哉?虽然鉴有照胆之明而栊帘之颜尚尤不启,矧能明其心乎?呜呼!通是说者,可谓知其道矣。何也?鉴固可以照形,而理尚可以明心,正汤之盘铭之意。有曰:汤以人之洗濯之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故铭其盘。今书名《宝鉴》,是集群圣之大成,萃诸贤之蕴奥,其义惟在明善复初,穷理尽性,而有日新之益,其明心得不因此而明焉。予平生珍爱是书,于侍御之暇,朝夕披览,其所喜者,字句立意,多以忠孝为先。但其中文字多舛,遂播正拾遗,捐俸锓梓以广其传,俾人同归于忠孝之域矣。其于世教未必无小补云。
大明嘉靖岁次癸丑仲秋上浣之吉守庵曹玄序
重刊《明心宝鉴》序
曾经听说明镜能照见事物而俊丑就能显现无遗。《郁离子》说:”明镜能照见心胆,但打不开带帘子的窗户背后的容貌。”现在以”鉴”来给书起名,而且有明心见性的好处,不称它为”宝”而称什么呢?虽然明镜有照见心胆的光明,但窗帘背后的容貌尚且还打不开,况且能够照明人的内心吗?呜呼!通晓这个说法的人,可谓是掌握了它的道理。这是为什么呢?明镜固然可以照见形貌,而义理还可以照明内心,这正是商汤盘铭的用意所在。有人说:汤用人洗涤之心来去除邪恶,如同沐浴身体来去除污垢,因此在盘上镌刻铭文。现在书名叫《宝鉴》,这是汇集圣人的重要思想,荟萃贤者的深奥寓意,其目的正在于彰显善,恢复人之初的本心,穷究义理、人性,且有与时俱进的好处,它能照明内心这不是很明显的吗?我平生珍爱这本书,在侍奉皇上之余,早晚阅读。其中最喜爱的,是它的文辞立意,大多以忠孝为先。但其中的文字多有错讹谬误,于是就改错订正补遗,拿出薪金来刻版印刷,推广流传,使人们都能一起进入忠孝的境地。这对于世俗教化未必没有小小的帮助吧。
明代嘉靖皇帝癸丑年(1553年)仲秋上旬吉日
守庵曹玄作序
继善篇第一凡四十七条
子曰:”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不善者,天报之以祸。”
《尚书》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徐神翁曰:”积善逢善,积恶逢恶。仔细思量,天地不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还不报,时辰未到。(《重刊明心宝鉴》1553年版本[以下简称”重刊本”]中此处另有”《尚书》云:'作善自福生,作恶自灾生。福在积善,祸在积恶。'”一语。)平生作善天加善,若是愚顽受祸殃。善恶到头终有报,高飞远走也难藏。行藏虚实自家知,祸福因由更问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闲中检点平生事,静里思量日所为。常把一心行正道,自然天地不相亏。”
《易》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汉昭烈将终(《新刻音释明心宝鉴正文》[1621年版本,范立本从道谨集,以下简称”新刻本”]中,”终”作”崩”。),敕后主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庄子曰:”一日不念善,诸恶自皆起。”
西山真先生(宋代真德秀[1178-1235],浦城人。世称西山先生。)曰:”择善固执,惟日孜孜。”
耳听善言,不堕三恶。人有善愿,天必从之。
《晋国语》云:”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太公(周代吕尚的称号。即姜太公。)曰:”善事须贪,恶事莫乐。”
颜子曰:”善以自益,恶以自损。故君子务其益以防损,非以求名且以远辱。”
太公曰:”见善如渴,闻恶如聋。为善最乐,道理最大。”
马援(马援[前14-49],东汉初人。曾立志:”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后果病死军中。)曰:”终身为善,善犹不足;一日行恶,恶自有余。”
颜子曰:”君子见毫厘之善不可倾(重刊本中,”倾”作”掩”。)之,行有纤毫之恶不可为之。”
《易》曰:”出其言善,则千里应之;出言不善,则千里违之。”
但存心里正,不用问前程。但能依本分,前程不用问。若要有前程,莫做没前程。
司马温公(即司马光,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曾被封为温国公。)《家训》:”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心好命又好,发达荣华早。心好命不好,一生也温饱。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难保。心命都不好,穷苦直到老。
《景行录》云:”以忠孝遗子孙者昌,以智术遗子孙者亡。以谦接物者强,以善自卫者良。”
恩义广施,人生何处不相逢?仇冤莫结,路逢险处难回避。
庄子云:”于我善者,我亦善之。于我恶者,我亦善之。我既于人无恶,人能于我无恶哉!”
老子曰:”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老子曰:”柔胜刚,弱胜强。故舌柔能存,齿刚则折也。”
太公曰:”仁慈者寿,凶暴者亡。”
太公曰:”懦必寿昌,勇必夭亡。”
老子曰:”君子为善若水,拥之可以在山,激之可以过颡(颡[sǎng]:额,脑门子。),能方能圆,委曲随形。故君子能柔而不弱,能强而不刚,如水之性也。天下柔弱莫过于水,是以柔弱胜刚强。”
《书》云:”为善不同,同归于理。为政不同,同归于治。恶必须远,善必须近。”
《景行录》云:”为子孙作富贵计者,十败其九。为人行善方便者,其后受惠。”
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日日行方便,时时发善心。
力到处,行方便。
千经万典,孝义为先;天上人间,方便第一。
《太上感应篇》曰:”祸福无门,惟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所以人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至,而凶神已随之。其有曾行恶事,后自改悔,久久必获吉庆,所谓转祸为福也。”
东岳圣帝(东岳大帝,道教所奉的泰山神。)垂训:”天地无私,神明暗察。不为享祭而降福,不为失礼而降祸。凡人有势不可倚尽,有福不可享尽,贫困不可欺尽。此三者乃天地循环,周而复始。故一日行善,福虽未至,祸自远矣。一日行恶,祸虽未至,福自远矣。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而日有所亏。损人安己,切宜戒之!”
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一毫之恶,劝人莫作。衣食随缘,自然快乐。
算甚么命?问甚么卜?欺人是祸,饶人是福。天网恢恢(重刊本作”天眼昭昭”。),报应甚速。谛听吾言,神钦鬼伏。
康节邵先生(即邵雍[1011-1077],北宋哲学家,谥康节。著有《伊川击壤集》等。)戒子孙曰:”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不教而善,非圣而何?教而后善,非贤而何?教亦不善,非愚而何?是知善也者,吉之谓也。不善也者,凶之谓也。吉也者,目不观非礼之色,耳不听非礼之声,口不道非礼之言,足不践非礼之地。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亲贤如就芝兰,避恶如畏蛇蝎。或曰:不谓之吉人,则吾不信也。凶也者,语言诡谲,动止阴险,好利饰非,贪滛乐祸,嫉良善如仇隙,犯刑宪如饮食,小则殒身灭性,大则覆宗绝嗣。或曰:不谓之凶人,则吾不信也。《传》有之曰:'吉人为善,惟日不足。凶人为不善,亦惟日不足。'汝等欲为吉人乎?欲为凶人乎?”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以下部分见于《新刻校正删补明心宝鉴》版本,下面各章节后附内容同此。)
先儒曰:”一日或闻一善言,行一善事,此日方不虚生。”
行合道义,不卜自吉。行悖道义,纵卜亦凶。人当自卜,不必卜神。
我如为善,虽一介寒士,有人服其德。我如为恶,虽位极人臣,有人议其逆。
(以下内容见于韩文版新译《明心宝鉴》,金星元译著,明文堂,1993年版。)
《周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履霜坚冰至。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旦一夕之事,其由来者渐矣。
译文:
第一章继善篇共四十七条
孔子说:”行善的人,上天降福给他;行不善的人,上天降祸给他。”
《尚书》上说:”为善,上天将送给各种祥瑞;为不善,上天将送给各种灾殃。”
徐神翁说:”积善就会遇上善,积恶就会遇上恶。仔细思量,天地的安排一点不差。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如果还无报应,那是因为时辰未到。平生行善上天会增加其善行,如果是愚顽不化则终会遭受祸殃。善恶到头终究会有报应,即使远走高飞也难以逃避躲藏。行止虚实自己都知道,而祸福的因由又该去问谁?善恶到头终究会有报应,只是看早到还是迟到。闲时检点平生所做的事,静下来时思量每天的作为。总是一心去走正道,天地自然不会亏待。”
《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吉庆有余,积不善之家必祸患无穷。”
汉昭烈皇帝刘备将要寿终之际,敕诫刘后主说:”不要以为恶事很小就去做,不要以为善事太小就不去做。”
庄子说:”一天不念及行善,各种恶念都会自己冒出来。”
西山真德秀先生说:”选择善并认真坚持,每日都努力不止。”
耳听劝善之言,就不会堕入各种邪恶之中。人若有好的愿景,上天定会依从。
《晋国语》说:”行善如同登山,作恶如同山崩。”
姜太公说:”善事要贪做,恶事不要乐为。”
颜回说:”行善可以增进自己的品行,作恶会损害自己的品行。因此致力于增进品行来防止其受损,不是想求取名声,而是可以远离耻辱。”
姜太公说:”见到善行要如饥似渴,听说恶事要双耳如聋。行善最快乐,道理也最大。”
马援说:”终身行善善事犹为不足,一天作恶罪恶就已有余。”
颜回说:”君子看见丝毫的善事都不能忽略不顾,行为上有些微的邪恶都不能去做。”
《易经》上说:”如果说出的话用意是好的,那么千里之外的人都会响应;如果出言不善,那么千里之外的人都会反对。”
只要心存正道,就不用去询问前程。只要能顺从为人的本分,前程就不用去问。如果想要有前程,就不要去做没前程的事。
司马光先生《家训》:”积聚金钱留与子孙,子孙未必能保住;积累图书留给子孙,子孙未必能去读;不如在冥冥之中积存德行,这才真正是为子孙作长久打算。”
心好命又好的,飞黄腾达荣华富贵就会很早。心好命不好,一生也能保温饱。命好心不好,恐怕前程会难保。心命都不好,窘困受苦一直到老。
《景行录》说:”将忠孝之道留给子孙的会昌盛,将智谋权术留给子孙的会灭亡。以谦逊接人待物的会强大,坚守善行保护自己的会更好。”
恩义要广施遍布,人生何处不相逢呢?不要去结冤家仇人,狭路相逢时将难以回避。
庄子说:”对我好的,我也善待之。对我恶的,我也善待之。我既然对别人无恶意,别人对我一定也无恶意吧!”
老子说:”善人,是不善者的老师。不善者,可以做善人的借鉴。”
老子说:”柔胜刚,弱胜强。所以舌头柔软却得以保存,牙齿刚硬却容易折断。”
姜太公说:”仁慈之人长寿,凶暴之人夭亡。”
姜太公说:”怯懦小心之人必会长寿繁荣,勇猛好胜者必会夭亡。”
老子说:”君子行善如水,围拥起来可以在山上流,激荡它可以越过头顶,能方能圆,委曲求全,随形状而变化。因此君子能够柔而不弱,强而不刚,就像水的性情。天下的柔弱事物莫过于水,因此柔弱胜过刚强。”
《尚书》说:”行善的方式各不相同,但同样都会符合义理。执政方式各不相同,但同样都会带来太平。恶的言行必须远离,善的言行必须亲近。”
《景行录》说:”替子孙作富贵的打算,失败者十有八九。替人行方便为善的,其后代都会受到惠泽福荫。”
与人方便,自己也方便。
天天行方便,时时发善心。
力所能及,都去行方便。
千经万典,都以孝义为先。天上人间,都将方便列为第一位。
《太上感应篇》说:”祸福没有门道,都是人自招的。善恶的报应,如影随形。所以人心出于善意,善举虽未实施,而吉神已跟随而来。或者人心出于恶意,恶事虽未到来,而凶神已追随而至。有人曾经做过恶事,后又自行悔改,久久之后必获吉庆,这就是所谓的转祸为福。”
东岳圣帝遗训:”天地没有私心,神明于冥冥之中明察秋毫。既不因为供奉的祭品而降福,也不因为人的失礼而降祸。但凡人有势力都不可倚仗尽,有福也不可享尽,贫困者不可欺负到底。这三者全都是天地循环轮回,周而复始。所以行善一天,福虽未到,祸自然就远离了。作恶一天,祸虽未到,福自然就远离了。行善之人,如春天园子里的草,没看到它生长却每天都有所长高。作恶之人,如磨刀石,没看到它耗损却每天都有所磨损。损害他人来使自己安宁,一定要戒绝啊!”
一丝一毫的善事,也能带给他人方便。丝毫之恶,都要劝人别去做。衣食随缘就好,自自然然就会快乐。算甚么命?问甚么卦?欺负人就是祸,饶恕人就是福。天网宽疏无漏,(天眼昭明,)报应极为快速。认真聆听我的话,鬼神都会钦伏。
邵康节先生告诫子孙说:”上等品位的人,不用教他就会行善;中等品位的人,教诲他而后就会行善;下等品位的人,教育他也不能行善。不用教就能行善的,不是圣人又是什么?教育后就能行善,不是贤者又是什么?教育他也不能行善,不是愚人又是什么?这就可知,善,就是吉的意思;不善,指的就是凶。吉呢,就是双眼不看非礼的美色,双耳不听非礼的音乐,嘴里不说非礼的话,双脚不踏上非礼的地方。人非善者不结交,财物非义者不取。亲近贤者如同靠近芝草兰花,躲避恶行如同畏惧蛇蝎。有人说,这还不能称为吉人,那我是不会相信的。凶,就是语言诡谲,举止阴险,喜好名利,文过饰非,贪奢滛逸,幸灾乐祸,嫉妒善良如同仇人,触犯法律如寻常饮食。小则亡身灭性,大则让祖宗蒙羞断绝了后代子嗣。有人说,这还不能称为凶人,那我是不会相信的。《左传》上有这样一句:'吉人行善,惟恐时间不够用。凶人为恶,也惟恐时间不够用。'你等想做吉人呢?还是做凶人呢?”
《楚书》说:”楚国没有可作为宝物的,只有善可以被当作宝物。”
孔子说:”看到善就像追逐惟恐追不上,看到不善就像将手伸进沸水中。”
孔子说:”看见贤者就希望向他看齐。看见不贤之人就在心里自我反省。”
前辈儒士说:”一天听到一句劝善之言,做一件善事,这一天才不算虚度。”
行为合乎道义,不用占卜自然就吉利。行为违背道义,即使去占卜也会凶险。人应当自己把握占卜的结果,而不应去祈求神灵。
我如果行善,即使只是区区一介寒士,也会有人佩服我的德行。我若作恶多端,即使位极人臣,也会有人非议我的忤逆不忠。
《周易》说:”不积善无法成就好名声,不积恶不致于毁灭自身。小人认为小的善行无益,因此而不去做,认为小的恶行无害而不去除,因此恶行累积而不能掩饰,罪恶巨大而不能解脱。”
履薄霜之后才有坚冰。臣子弑杀君主,儿子弑杀父亲,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们的根由都是渐渐造成的。
天理篇第二凡十九条
孟子曰:”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近思录》(南宋朱熹和吕祖谦合撰,共十四卷。摘录北宋周敦颐、程颐、程颢、张载的言论,共622条。)云:”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循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
诸葛武侯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人愿如此如此,天理未然未然。
康节邵先生曰:”天听寂无音,苍苍何处寻?非高亦非远,都只在人心。”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
玄帝(道教称真武大帝为玄天上帝,简称玄帝。)垂训:”人间私语,天闻若雷。暗室亏心,神目如电。”
《忠孝略》曰:”欺人必自欺其心,欺其心必自欺其天。心其可欺乎?”
人可欺,天不可欺。人可瞒,天不可瞒。
世人要瞒人,分明把心欺。欺心即欺天,莫道天不知。天在屋檐头,须有听得时。你道不听得,古今放过谁?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举意我先知。劝君莫作亏心事,古往今来放过谁?!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
人心恶,天不错。
皇天不负道心人,皇天不负孝心人,皇天不负好心人,皇天不负善心人。
《益智书》云:”恶错若满,天必戮之。”
庄子曰:”若人作不善得显名者,人不害,天必诛之。”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深耕浅种,尚有天灾;利己损人,岂无果报?
子曰:”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先儒曰:”非灾横祸,世人常叹无因。分付安排,皇天必自有说。”
若无后来报应,造物何以谢颜回?除却永劫灾殃,上帝胡私私曹操?
译文:
第二章天理篇共十九条
孟子说:”顺应天理的人生存,违背天理的人灭亡。”
《近思录》说:”遵循天理,则不追逐利益却没有不得利的。遵从人的欲望,则追求利益不得而祸患已跟随而至。”
诸葛亮说:”谋划事情在于人,成就大事在于上天。”
人的愿望总想怎样怎样,天理却不会这样这样。
邵康节先生说:”上天的听闻寂静无声,苍苍茫茫之中何处可寻?既不在高处也不在远处,都只在人的内心里。”
人心里生发出一个念头,天地全都会知道。善恶如无报应,宇宙必有私心。
玄帝遗训:”人间窃窃私语,上天听见如同雷鸣。暗室内做了亏心事,神的眼睛像闪电一样看得一清二楚。”
《忠孝略》说:”欺骗人必会欺骗自己的内心,欺骗自己的内心必会欺骗自己的上天。内心是可以欺骗的吗?”
人可以欺骗,上天却无法欺骗。人可以隐瞒,上天却无法隐瞒。
世人想要隐瞒人,分明是把自己的内心欺骗了。欺骗内心就是欺骗上天,不要认为上天不知情。上天就在屋檐前,总会有听到的时候。你说上天听不到,古往今来又把谁放过了呢?
朗朗青天不可欺,未曾冒出念头我已预先知。劝你莫作亏心事,古往今来把谁放过了呢?
为人善良别人会欺负他,上天却不会;为人凶恶别人会害怕他,上天却不怕。
人的内心邪恶,上天不会放过。
上天不辜负潜心修道之人,上天不辜负心怀孝道之人,上天不辜负好心人,上天不辜负心地善良的人。
《益智书》说:”恶行如果满盈,上天必会惩处他。”
庄子说:”如果人做了不好之事却获取显赫名声,别人不处罚他,上天必会诛杀他。”
种了瓜就会收获瓜,种了豆就会收获豆。天网恢宏广大,却粗疏而无漏洞。
深耕田浅下种,还怕有天灾呢。为了自己利益而去损害他人,难道就没有因果报应吗?
孔子曰:”得罪了上天,就没地方再祷告祈求宽恕了。”
前辈儒士说:”不是天灾的飞来横祸,世人常常感慨没有因由。其实所有的部署安排,上天必定自有说法。”
如果没有后来的报应,造物主拿什么来答谢颜回呢?如果没有了永劫不复的灾祸,上帝为何偏心却偏爱曹操呢?
顺命篇第三凡十六条
子夏曰:”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孟子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
一饮一啄,事皆前定。
万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
万事不由人计较,一生都是命安排。
《景行录》云:”凡不可着力处,便是命也。”
会(会,似通”慧”。)不如命,智不如福。
《景行录》云:”祸不可以免,福不可再求。”
《素书》云:”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重刊本中此处还有一句:福至不可苟求,祸至不可苟免。
《曲礼》曰:”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子曰:”知命之人,见利不动,临死不怨。”
得一日过一日,得一时过一时。
紧行慢行,前程只有许多路。
时来风送滕王阁(王勃在参加滕王阁雅聚时作《滕王阁序》。此处比喻时来运转,春风得意。),运去雷轰荐福碑(荐福碑:欧阳洵所书荐福寺碑。宋时流行欧阳体,荐福寺碑墨本相当值钱。有人要去拓碑出售,纸墨已备,不料一夜之间雷击碎其碑。用以比喻命途多舛,所至失意。)。
《列子》曰:”痴聋瘖痖家豪富,智慧聪明却受贫。年月日时该载(载,通”裁”。)定,算来由命不由人。”
命里有终须有,命里无莫强求。
先儒曰:”世味非不浓艳,可以淡然处之。若富贵贫穷由我力取,则造物无权矣。”
译文:
第三章顺命篇共十六条
子夏说:”死生都是命中注定,富贵都由上天掌握。”
孟子说:”走路有的是驱使他走的,停下来有的是受到阻止的,连走还是停都不是人所能左右的。”
连吃喝饮食这样的事情,都是前生注定的。
各种事情都是造物主早已确定的,人生如浮云,徒然地自顾忙碌。
各种事情都不由人来讨价还价,一辈子的生活都是命运安排的。
《景行录》说:”凡是不可下气力的地方,就是由命运决定的。”
慧识不如命运,智力不如福气。
《景行录》说:”祸不能侥幸免除,福不能再度祈求。”
《素书》说:”遭遇嫌弃不可以侥幸逃脱,见到利益不可以苟且获取。”
《曲礼》说:”面对财物不可苟且获取,面对危难不可侥幸逃脱。”
孔子说:”了解命运之人,见到利益也不为所动,面对死亡也没有怨言。”
人活一天就过好一天,活一时就过好一时。
紧走慢走,前面都有许多路程。
时运来时春风送上滕王阁,运气去时打雷都会把荐福碑轰倒。
《列子》说:”痴呆、耳聋、哑巴之人家里却十分富有,有智慧脑子聪明之人却会受穷。年、月、日、时应该都是上天裁定的,算来算去都是由命运而不是由人决定的。”
命中注定有的终归会有,命中注定没有的切莫强求。
前辈儒士说:”世人口味都非要浓烈艳丽的不可,对此我们可以淡漠待之。如果富贵和贫穷是由我努力得来的,那么造物主就没有权力了。”
孝行篇第四凡十九条
《诗》云:”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深恩,昊天罔极。”
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孝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故人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曲礼》曰:”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十年以长则兄事之,五年以长则肩随之。”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伊川先生(即程颐[1033-1107],北宋哲学家、教育家,洛阳人。)曰:”人无父母,生日当倍悲痛,更安忍置酒张乐以为乐,若具庆者可矣。”
太公曰:”孝于亲,子亦孝之。身既不孝,子何孝焉?”
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不信但看檐头水,点点滴滴不差移。
罗先生(即罗从彦[1072-1135],字仲素,人称豫章先生。为程颐、程颢再传弟子。)曰:”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养子方知父母恩,立身方知人辛苦。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曾子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
曾子曰:”孝慈者,百行之先莫过于孝。孝至于天,则风雨顺时;孝至于地,则万物化盛;孝至于人,则众福来臻。”
《八反歌》(录《桂宫志》)
幼儿或詈我,我心觉欢喜。父母嗔怒我,我心反不甘。一欢喜,一不甘,待儿待父心何悬?劝君今日逢亲怒也,应将亲作儿看。
儿曹出千言,君听常不厌。父母一开口,便道多闲管。非闲管,亲挂牵,皓首白头多谙练。劝君敬奉老人言,莫教|乳|口争长短。
幼儿屎粪秽,君心无厌忌。老亲涕唾零,反有憎嫌意。六尺躯,来何处?父精母血成汝体。劝君敬待老来人,壮时为尔筋骨敝。
看君晨入市,买饼又买糕。少闻供父母,多说供儿曹。亲未啖,儿先饱,子心不比亲心好。劝君多出买饼钱,供养白头光阴少。
市间卖药肆,惟有肥儿丸,未有壮亲者。何故两般看?儿亦病,亲亦病,医儿不比医亲症。割股还是亲的肉,劝君亟保双亲命。
富贵养亲易,亲常有未安。贫贱养儿难,儿不受饥寒。一条心,两条路,为儿终不如为父。劝君养亲如养儿,凡事莫推家不富。
养亲只二人,常与兄弟争。养儿虽十人,君皆独自任。儿饱暖,亲常问,父母饥寒不在心。劝君养亲须竭力,当初衣食被君侵。
亲有十分慈,君不念其恩。儿有一分孝,君就扬其名。待亲暗,待儿明,谁识高堂养子心?劝君漫信儿曹孝,儿曹亲子在君身。
孙顺家贫,与其妻佣作人家以养母。有儿每夺母食。顺谓妻曰:”儿夺母食,儿可得,母难再求。”乃负儿往归醉山北郊,欲埋。掘地,忽有甚奇石钟,惊怪。试撞之,舂容可爱。妻曰:”得此奇物,殆儿之福,埋之不可。”顺以为然。将儿与钟还家,悬于梁撞之。王闻钟声清远异常而核闻其实,曰:”昔郭巨埋子,天赐金釜。今孙顺埋儿,地出石钟。前后符同。”赐家一区,岁给米五十石。
向德值年荒疠疫,父母饥病滨死。向德日夜不解衣,尽诚安慰。无以为养,则刲髀肉食之。母发痈,吮之即愈。王嘉之,赐赉甚厚。命旌其门,立石纪事。
都氏家贫至孝,卖炭买肉,无阙母馔。一日,于市晚而忙归,鸢忽攫肉。都悲号至家,鸢既投肉于庭。一日,母病,索非时之红柿。都彷徨柿林,不觉日昏。有虎屡遮前路,以示乘意。都乘至百余里山村,访人家投宿。俄而主人馈祭饭,而有红柿。都喜。问柿之来历,且述己意。答曰:”亡父嗜柿,故每秋择柿二百个,藏诸窟中,而至此五月,则完者不过七八。今得五十个完者,故心异之。是天感君孝。”遗以二十颗。都谢,出门外,虎尚俟伏。乘至家,晓鸡喔喔。后母以天命终,都流血泪。
译文:
第四章孝行篇共十九条
《诗经》说:”父亲生育我,母亲抚养我。可怜我的父母呀,生养我好辛劳啊!想要报答父母的大恩,像天一样高远无边。”
孔子说:”人的身体、头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不敢损毁伤害,这是孝的。安身立命,奉行道德,扬名于后代,来彰显父母的名声,这是孝的终点。”
孝子侍奉双亲,居家时则向父母献上恭敬,赡养时则要表示欢喜,生病时要表达忧虑,去世了则要表示哀悼,祭祀时要表示庄严肃敬。
因此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的亲人却爱他人,这就叫违背道德;不孝敬自己的亲人却去孝敬他人,这就叫违背礼义。
君子侍奉亲人很孝敬,因此可以将之移植到对君主的忠诚上;对待兄长很敬重顺从,因此可以将这种顺从转移到对待长辈上;住家时家政很有条理,因此可以将之转移到当官管理政务之上。
《曲礼》说:”做儿子的,出门必定告知父母,回家一定要去拜见父母。外出游历一定要有确定的去处,学习的东西一定要有固定的专业。平常说话不自己妄称年老,岁数比自己大一倍的就要像对待父亲一样侍奉,大十岁的就要像兄长一样侍奉,大五岁的则与之并肩随从。”
父母健在,不去远游。如果不得不出去游历,也一定要有确定的去处。
父母的岁数不能不了解。一则因父母高寿而高兴,一则因父母年岁大了而担心。
父亲还健在时可以考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了,可以孝察他的行为。三年都没有改变父亲为人处世的方法的,就可称为孝顺了。
程颐先生说:”人没有了父母,生日时应当倍感悲痛,怎么忍心置办酒席演奏乐器以为乐事,大家一起庆祝庆祝就可以了。”
姜太公说:”对双亲孝敬的,儿子也孝敬他。自身已然不孝顺了,儿子怎么会孝顺呢?”
孝顺的还生孝顺的子女,?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