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的法国社会在欧洲占优势,法国为欧洲各种事业在思想上发挥了榜样的作用。当时的专制政体和文化艺术发展之间不存在对立,两者之间是比较协调的。
镜头画面:【贵族沙龙1787咖啡馆喝咖啡的市民】
从路易十四时代开始,法国的沙龙文化之风日渐兴盛。贵妇人家中宽敞、雅致的客厅,给艺术家和思想家们提供了讲坛和听众,刺激着他们的灵感和激|情。
激|情岁月(4)
与此同时,刚刚在巴黎出现不久的咖啡馆则为市民们提供了各抒己见的场所。启蒙思想就这样在沙龙和咖啡馆里被不断地宣讲、辩论和传播着。
采访:法国巴黎1787咖啡馆老板
基尔
这些咖啡馆是大革命时期,人们的活动场所。当时人们的思想十分活跃,大家都希望改变那个旧世界。
镜头画面:【法国国家图书馆】
这个盒子里的珍贵收藏,是200多年前的一颗充满激|情的心脏。它的主人伏尔泰说:“我的心脏在这里,但到处是我的精神。”
因为坚持不懈地批判宗教蒙昧主义,伏尔泰被公认为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
他在文章中写了这样一段对话:“一些知名人士在讨论,谁是最伟大的人物?——是恺撒、亚历山大、成吉思汗,还是克伦威尔?有人回答:毫无疑问是艾萨克·牛顿。非常正确,因为我们应该尊敬推崇的正是以真理的力量来统帅我们头脑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
采访: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大革命研究所
所长让·克莱门特·马丁
启蒙思想是个长期的国际性的发展过程,18世纪末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可以说启蒙思想促使知识和天赋人权的传播,因此使人民以新的观念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宗教生活。
伏尔泰和所有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如同冲破重重黑暗的亮光,打破了欧洲中世纪的神学枷锁,开启了科学和理性之门。而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认识到自己是人。”这也成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内在动力。
镜头画面:【先贤祠地宫:伏尔泰卢梭棺木】
伏尔泰去世后,他的棺木上刻了这样一行字:“他拓展了人类精神,他使人类懂得,精神应该是自由的。”
如果说伏尔泰是旧制度最有力的批判者,与他同年去世的另一位思想家卢梭,则描绘了想像中的新制度。
采访: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教授
让·吕克·杜米纳克
卢梭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社会契约的思想,他认为人民大众有革命的权利,有义务去创造一个新的社会契约,这种社会契约不取决于财富,不取决于国王的意愿,而取决于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卢梭实际上是创立了法国大革命的基础,甚至可以说他通过阐明革命的意愿是高于传统的国王和宗教的意愿,从而给了人民革命的权利。
卢梭的棺木中伸出的一只手,握着一支火焰浓烈的火把。这支火把很快就点燃了巴黎乃至世界。
1789年,伏尔泰和卢梭去世11年后,法国大革命爆发。在启蒙运动声势最盛的这个国度,思想最终演变成行动。那么,这个在启蒙思想指引下产生的理想的社会制度,怎样才能变成现实?大革命后的法国,将走上怎样的一条发展道路?
镜头画面:【协和广场处死路易十六纪念牌】
1792年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了,和君主制一起消亡的还有君主本人。4个月后,就在这个当时刚刚改名为革命广场的地方,路易十六身首异处。
激|情岁月(5)
面对革命,法国国民激|情澎湃。他们编制了“共和历”以取代传统日历;街头到处都是激昂慷慨的演说家;人们不再使用“先生”一词,而是彼此称呼“公民”。但是,群众的激|情渐渐地失控了。与此同时,害怕革命蔓延的欧洲各君主国组成了反法同盟,对法国开战。
采访:法国巴黎第一大学教授
雅克·马塞
一些偶然的事件,一些预想不到的事情导致了极端化,法国发生了与欧洲的战争,战争使革命走向了极端,使当时的形势发生了转折,这是始料不及的。
镜头画面:【断头台酒吧】
断头台酒吧,保存着巴黎惟一一座当年政府军队使用过的断头台,它曾经杀人如麻。当铡刀落下时,人们依然能感受到昔日的恐怖。
镜头画面:【巴黎裁判所附属监狱】
1793年春天开始,巴黎成了一座革命气息和恐怖气氛交织的城市。凡是涉嫌叛变共和国的人都上了断头台。一项最高的记录是:38分钟内,断头台砍下了21个头颅。全国大约有4万人被处决。
这时的人们已经忘记了4年前颁布的《人权宣言》对自由的定义:“自由就是能够做任何无害于他人的事情。”
革命的行动背离了革命的理想,法国将往何处去?谁能够领导法兰西走出困境,恢复光荣?国王路易十六被处决12年之后,法国人再次选择了一位皇帝来领导国家。
镜头画面:【巴黎圣母院拿破仑加冕油画】
1804年12月2日,巴黎圣母院举行了一个盛大的加冕典礼,拿破仑·波拿巴成为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这位皇帝是民众选举产生的。法国成年男子中,有357万人投了赞成票,反对的只有2569人。
采访: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大革命研究所
所长让·克莱门特·马丁
法国人之所以接受拿破仑政府,他们认为拿破仑代表了一种能够控制社会的力量,能够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后来拿破仑又代表了一种征服欧洲的希望,法国人民之所以在初期支持拿破仑,是希望法国实现和平繁荣、并且征服欧洲。
在经历了长达10多年的革命、恐怖和动荡之后,人们开始强烈地渴望社会的安定,期盼强有力的人物出现,结束国家的混乱和危机。在战场上节节胜利的拿破仑,让法国人看到了恢复秩序和权威的希望。更重要的是,拿破仑颁布《民法典》,宣誓效忠法律的行动,让已经饱受启蒙思想熏陶的法国人看到了延续理想的希望。
采访:法国巴黎第一大学拿破仑学院教授
奥立维·布登
当他宣布登基的时候,他宣誓忠于1789年的革命原则,也就是说尊重人权、自由、平等,他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要通过这个民法,确立革命的原则。
镜头画面:【法国国家图书馆《拿破仑法典》】
这部1804年正式实施的《法国民法典》,是由拿破仑下令起草的,在围绕法典草案召开的102次讨论会中,正在领导战争的拿破仑亲自参加了97次。后人把这部沉淀了启蒙思想和大革命精神的民法典称为《拿破仑法典》。
在两个世纪后的今天,法国的现行法律仍基本遵循《拿破仑法典》。《拿破仑法典》对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因为,拿破仑将它带到了自己征服的每一片国土上。
电子书分享平台第二书包网
激|情岁月(6)
镜头画面:【地图动画:拿破仑时期的扩张】
1811年,随着连续四次反法同盟的灰飞烟灭,整个欧洲都快要变成法国的了:拿破仑自己兼任着意大利国王、莱茵联邦的“保护人”和瑞士联邦的仲裁者。他的兄弟们分别担任了西班牙、葡萄牙、那不勒斯、荷兰和威斯特伐利亚的国王。统领波兰的是他手下的元帅;奥地利和普鲁士是他的战败国,庞大的沙俄也成了谦卑的小伙伴。
拿破仑把法国带到了自路易十四之后的又一个辉煌的顶峰。不同的是,在拿破仑时代,伴随帝国扩张的,是法国大革命思想在全欧洲的传播。
采访:法国巴黎第一大学拿破仑学院教授
奥立维·布登
这些国家被拿破仑征服以后,他直接或间接地在这些国家确立了新的原则,即法国革命的原则、平等的原则并摧毁封建制度。
镜头画面:【凯旋门】
拿破仑把有史以来最大的荣耀带给了法国。在37岁生日的那天,他亲自为凯旋门奠下第一块基石。沉浸在胜利中的拿破仑不会料到:他本人并没有机会从凯旋门下凯旋。
镜头画面:【拿破仑兵败】
从俄国冰冻的荒原开始,最后经由滑铁卢的惨败,当了11年皇帝的拿破仑在大西洋的一个孤岛上终结了自己短暂的辉煌。
拿破仑兵败的根源在于,自由和平等的大革命理念意味着一切民族压迫行为都失去了合法性。被占国的人民先是在拿破仑的指引下觉悟到这一点,然后在这位导师的侵略行为背叛了革命原则时转而反抗。
采访:法国巴黎第一大学教授
雅克·马塞
人民不爱武装的传教士。战败国人民也反对武装传教。
镜头画面:【巴黎荣军院拿破仑棺木】
拿破仑以军事力量和民族压迫来传播自己的价值观念,让法国从称霸欧洲的顶峰,重重地跌落下来。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国家的未来。后来的一位法国政要从拿破仑身上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位伟大人物的一生,对于军人、统治者和政治活动家都是极有教益的,也包含着对于公民们的教训。它教导他们:决不应该让他们的国家听任一个人的权力去摆布。”
镜头画面:【巴黎城】
拿破仑留给法国一个虚幻的荣光和再次来临的动荡。巴黎的街道成为一次次起义、革命、政变的见证。法兰西的土地成了一个政治哲学的大实验场。1789年之后不到100年的时间里,法国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革命,两个帝国,两个王朝,还有两个共和国。
动荡之中,大革命的思想原则始终未能真正巩固确立。法兰西将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
镜头画面:【罗丹雕塑:思想者】
历史给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答案。在反复的革命和复辟过程中形成的共和派与君主派,在相持了半个多世纪后,终于不再选择激烈的对抗。在双方的相互妥协下,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诞生了。此时的法国也刚刚完成了国家的工业化。
采访:中国法国研究会会长
蔡方柏
1870年到1913年这40多年时间,法国的工业生产几乎翻了一番。应该说,这个时候它是在发展的,但是,它有一个问题。它同别的大国比起来,它的发展滞后,比较缓慢。再举同时期发展的就是德国和美国发展的例子,在同时期,德国的工业生产增长了倍,而美国,增长了倍。
小说上传分享
激|情岁月(7)
80多年的动荡,使法国在与欧美大国的竞争中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正当它加紧追赶时,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再次影响了它的发展。当纳粹德国占领了整个法国时,法兰西彻底失去了往日的荣耀。
法国是否还能再次回到世界大国的舞台上?它将依靠什么力量实现国家的复兴?
镜头画面:【巴黎圣母院弥撒】
法国巴黎圣母院主教:
那些为了解放牺牲在战场上的人,和那些鼓动者,以及那些指挥者,包括戴高乐将军,和他的一些部下,一些拥护他的人,我们一直为他们祈祷。
每一年的8月28日,在巴黎圣母院都要举行,纪念巴黎从纳粹统治下获得解放。
在法兰西面临亡国之际,历史选择了孤身一人在伦敦组织抵抗运动的戴高乐。戴高乐将他的抵抗运动命名为“自由法国”,他说:“法国抵抗运动的烈火不应熄灭,也不会熄灭。”
镜头画面:【戴高乐过凯旋门】
1944年,象征胜利的法国凯旋门,终于迎来了一次真正的凯旋。
在戴高乐的带领下,为了自由而战的法兰西民族不仅为战胜法西斯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而且为战后法国的复兴铺就了道路。
采访:法国前总统
吉斯卡尔·德斯坦
戴高乐几乎是单独一人成功地赢得了法国的合法地位。他和罗斯福总统和邱吉尔首相一起参加了重要的国际会议,并使法国参加了柏林停战的签订,使法国恢复了像中国那样的大国地位,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镜头画面:【戴高乐办公室】
作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总统,戴高乐决心恢复法兰西应有的光荣。他说:“没有了伟大,就没有了法国。”但是,历史已经清楚地表明:像路易十四和拿破仑那样的军事征服都不可能使法国获得长久稳定的大国地位。戴高乐说,进步是维护国家独立的惟一条件,一个经济衰弱的法国,不可能在世界上真正立足。正是在戴高乐时代,法国的经济全面复苏。
采访:中国法国研究会会长
蔡方柏
戴高乐这个信念,就是要把法国变成一个强大的大国,要发展经济,使法国在世界上占有它应有的地位。因此,他强调独立,所以,这样一个思想对他后来发展经济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他发展经济,搞他的工业体系,有他自己一套独立的工业体系,例如说,航空工业,他要搞独立的体系,他的核工业,他要搞独立的体系、机械制造,他也有独立的体系,所以,他整个体系是比较完整的。因此,戴高乐上台之后把当时的政局稳下来了。正好是遇到欧洲30年的黄金发展期,这个时候,法国的经济都是百分之五、六甚至到七的,这么个速度在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戴高乐要求独立的思想,谋求大国地位的思想就越来越明显。
除了经济实力,更为世人所称道的是戴高乐带领战后法国,走出的一条独特的大国之路。
1959年,法国宣布接受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自决,由此开始告别殖民主义;
1963年,法国和联邦德国签订《法德友好条约》,从此与宿敌德国和解;
激|情岁月(8)
1964年,法国与新中国建交,成为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大国;
1966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并限令美国在1年内撤除在法国领土上的驻军和基地。
坚持独立外交政策的法国,成为世界格局的制衡力量。
采访:法国戴高乐基金会主席
伊夫·盖纳
我想戴高乐将军对于各种政治体制是尊重的。一个国家的体制应该适合那个国家和人民的情况。英国人的民主和法国人的民主是不同的,法国人和意大利人的民主也是不同的。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向世界发出了不可忽视的声音。国家发展的独立自主,国与国之间互相尊重,和平共处,是自由和平等的原则在国际事务中的实践途径。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主导下,戴高乐实现了他心目中的伟大和光荣。直到今天,法国依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
也正是这样的一个法国,开始接近大革命提出的理想。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努力,它逐渐找到了一条通过践行启蒙思想的原则而成就大国地位的发展道路。
镜头画面:【先贤祠日景】
先贤祠,被称为法兰西思想和精神的圣地。从大革命爆发两年后的1791年起,这里成为了供奉法国伟人的地方。
200多年来先后安葬在先贤祠的72人中,有思想家、作家、艺术家、科学家,其中仅有11人是政治家。是否能安葬于先贤祠,必须经过国民议会讨论,并由总统最终签署命令。
镜头画面:【巴黎夜景先贤祠夜景安葬大仲马】
2002年,对于大仲马是否应该被安葬在先贤祠一事,法国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他只是一位通俗作家,而先贤祠中供奉的都是代表法兰西精神的伟人。希拉克总统说:“这是我们国家的大事。”最后,国民议会讨论通过,大仲马成为第72位安葬于先贤祠的人。
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
他们用笔谱写了法兰西的历史,并为它打上了印记,他们以激|情和天才,捍卫了自由、平等、博爱,捍卫了共和国,他们是文化的火枪手。
这就是法国,对思想与文化的尊崇早已浸润了人们的灵魂。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自由、平等、博爱,这是人类社会的美好理想。也许这是永远无法完全实现的理想,但是人们可以在漫长的岁月中无限接近它。
正是在这一追寻理想的过程中,法国以它卓尔不群的气质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书包网想百~万\小!说来第二书包网
大道行思(1)
§中国没有对外扩张领土的动力
中国在1500年之前毫无疑问是东亚的超级大国。那时,欧洲人开始了航海探险,而中国人减少了这一活动。所以你会发现势力扩张到几个洲的世界大国大多源自欧洲,因为别的国家缺少海军力量。现在的海军力量也很重要,但在有因特网和快速通讯的时代,海军的地位变得不像在以前那么有决定性作用了。我认为是不均衡的发展使一些国家发展得更强大,再加上现代交通通讯技术,这些国家发展成世界超级大国。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在欧洲,国家与国家之间有竞争,这的确使他们不断的自我发展。在亚洲,中国的地位是主导性的,没有任何国家可与之竞争,而且它在对待北方国家入侵的问题上只是从内部解决,因此没有对外扩张领土的动力。
§中美关系:相互依存关系是生活的产物
相互依存关系是生活的产物。中美关系就是个例子。美元受到人民币对美元政策的影响,而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所以说美国的汇率和中国失业率都受到中美关系的影响。相互依存很重要,处于相互依存关系的双方都要谨慎地处理这种关系。
有一个问题是,如果贸易发展的速度过快而导致了失业,那么就业机会减少的那个国家就很难维持其国界的开放。这是现在的中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世贸组织提供一个法制的贸易框架允许中国出口,但中国出口,比如纺织品出口的增长速度已经使其在欧洲和美国面临困难了。所以必须意识到国家之间在政治层面上的相互依存关系。基本来说,相互依存关系在长远上对国家是有益的,但在短期内可能会导致国家之间的政治问题。这个问题每个国家的领导层都应该知道并协商解决,以便能继续获得长远利益,并缓解短期内的矛盾。
§软实力:大棒——萝卜——吸引他国的强项
有权力就能影响他人,让他们做你想要的事。有三种方法这么做:你可以施加压力威胁他人,就是所谓的“大棒”;你可以用报酬来诱惑别人,这是所谓的“萝卜”;或者你也可以说服别人,这就是我所说的“软实力”。如果我通过说服你去做我要的事而得到了想要的结果,那我就可以省很多的“大棒”和“萝卜”了。所以“软实力”是一种引诱别人做你要做的事的能力。它通常来自于一个国家,来自于合法的政策、共有的价值观和有魅力的文化。
软实力是能吸引他国的强项。如果你有一项能吸引其他国家的技术,那么这项技术能为你的软实力加码。举个例子,学生来到一个国家,他是被什么所吸引呢?他学了些什么然后又回国了,但在所学的东西里面可能包括技术。他学成回国帮助自己的国家发展。所以技术既能影响你的软实力,也能影响你的硬实力。很明显,如果你把技术用在军事上就加强了你的硬实力。如果你吸引其他国家的是你的技术,这就加强了你的软实力。
§技术:不同历史时期关键技术的内容不同——市场机制下的竞争
技术是极其重要的。不均衡发展是技术变革的结果,回顾以前,蒸汽、发动机技术还有工业革命使英国大发展。大约百年以后,化学科技、内燃发动机使德国和美国大发展。如今,我认为前沿科技是信息通讯技术。这不是重工业,这种技术的产物简直没有什么重量。这种技术是现在最重要的技术了。技术很重要,但不同历史时期关键技术的内容不同。
大道行思(2)
通常人们会认为竞争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美国过去20到30年的科技发展中,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人认为美国要衰落了,因为他们看到了美国钢铁业和重工业的衰落,但他们没有看到美国在新兴的信息技术企业中的激烈竞争。结果,美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就是信息革命中处于领导地位。这部分是因为美国资本体制下的竞争结构,企业家有很多机会开新公司,有资本市场为公司注入资金,为人力资源竞争。人力资源可以从一个行业转到另一个行业。所以,我认为市场体制下的竞争可以解释美国为什么没有困死在旧工业中,而是成功地进入了新时代。
这也是苏联没落的原因之一。二战后,苏联是一个世界大国,它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成果非凡,重工业、钢铁、卡车等等。但是它的中央领导系统太笨重了,不接受信息时代的新科技。我认为苏联渐渐落后是因为它没有一个市场机制,不允许灵活变革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
§联合国:外交的平台——不是世界政府的早期形式
我认为联合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使国家之间相互联系,达成协议来缓解冲突。联合国维和部队非常重要。但是我认为联合国还没有成为一个愚蠢的世界政府。它不能给国家带来和平。应该出动共同安全力量的时候,却没有做到,比如在1950年的朝鲜战争和1991年的海湾战争。总体来说,联合国还没有完全执行其宪章规定的内容。
这是因为无论在大国之间,还是在联合国安理会成员国甚至更广的范围都没有完全的共识。所以,联合国是一个机构,它提供一个国家外交的平台,帮助解决一些冲突,但非世界性的冲突。它不是世界政府的早期形式。
在相互依存关系的不同形式中,有不少机构,如世界贸易组织,为世界贸易制定规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稳定金融问题,特别是稳定较弱的货币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还有些功能性的组织,如世界气象组织。还有各种不同的组织负责解决不同的问题,如邮政,民航等。事实上,在所有这些地方,都有不同的政府网来帮助协调相互依存关系。
§全球化:世界范围的相互依存关系——有时带来好处,有时却产生破坏性的效果
全球化是遥远的洲际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相临的两个国家之间可以有相互依存关系,比如加拿大和美国,但这并非全球化。全球化是世界范围的相互依存关系,比如中国和美国。全球化不是一个新概念,它和人类历史一样悠久,只是最近几年这个概念越来越强化了。
交通通讯技术加强了全球化的进程,发展非常迅速。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初发展十分迅猛,但在一战时停住了。一战结束了经济全球化,却引发了军事全球化。有趣的是经济全球化直到20世纪70年代还没有恢复到1914年的同等水平。此后因为信息革命,全球化进程变得异常迅速。
经济全球化使国家整体受益,但并不是每个人作为个体也能得到好处。所以如果你是美国一家纺织厂的工人,你会认为全球化非常可怕。如果你在中国纺织厂工作,出口便宜的纺织品到美国,你会觉得全球化非常好。全球化给世界整体性地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财富并不一定是均分的。一些人得益,另一些人却有损失。对国家不能均分,对人群也一样。
电子书分享平台第二书包网
大道行思(3)
我认为一些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试图把自己从世界市场中割裂开来,但一般会付出很高的代价。朝鲜、缅甸基本上就是在全球化中孤立,这样就得不到发展。中国很成功的一点就是去适应全球化。邓小平改革以来,中国利用全球化自我发展,非常成功,这证明全球化可以帮助一个国家发展。但也说明发展中国家必须非常谨慎地了解效果,不能不顾一切地投入到全球化的市场中去。因为有时候全球化能带来好处,但有时候却有破坏性的效果。
§欧盟:发展看好——但不认为会发展成单一的联邦国家
欧盟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尝试。以前有过一些国家联合起来建立一个联邦,就像18世纪的美国。但是欧洲很独特,他们没有建立联邦,而是建立了一个比其他国际组织关系更紧密的联盟,而且各国并没有丢失自己的国际地位。所以,我觉得这种形式对欧洲非常好,因为这消除了上个世纪导致欧洲国家相互斗争的竞争关系,从而避免了破坏性的结果。现在无法想象德国和法国之间会发生战争。所以我觉得欧盟会一直存在下去,它有益于欧洲的经济和政治,会一直发展下去。一些人认为它会发展成联邦,欧洲总有一日会变成一个国家,就像美国。但我怀疑这种可能性。我认为维持本国的语言、文化和政府的渴望是一直存在的。所以,我对欧盟的发展是看好的,但我不认为它会发展成单一的联邦国家。
如果去想象这些国家会逐步深化相互依存的关系和整合力度会是有意思的事,这种现在能在欧洲盛行的制度是很独特的,是二战的产物。反观别的地区比如拉丁美洲或者东南亚,他们处的历史背景不一样。
通常经济学家认为这能促进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比方说爱尔兰,这个国家现在已经比较富裕了,而在20或30年前它还是比较穷的。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因为它加入了欧盟。欧盟还有助于缓解国家之间的紧张局势,从而促进政治发展。例如,英国和爱尔兰之间曾一度十分紧张,但现在他们都是欧盟成员,这种紧张关系就淡化了。
§和平崛起:中国过去25年采取的发展战略非常成功
我认为在21世纪,大国之间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很低。当一些小国家分裂或内战,或小国去侵略邻国,会有一些战争发生。但是,世界大战在21世纪可能性很小,因为核武器的破坏性是巨大的,也因为这种战争经济成本太高。但这并不是说不可能发生,只是可能性比100年前已经小很多了。取而代之,我们会看到更多的经济政治交往,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我知道中国领导人说过“和平崛起”,我认为中国采用这个战略非常明智。回头看历史,当一个国家在军事上挑战另一个国家,像20世纪初,德国挑战英国,只会制造紧张局势,最终导致战争。
我认为这样,中国就能从全球化中获得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加强国力,但不会让人感觉到它的发展威胁到了邻国。
我认为中国在过去的25年里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它集中精力于经济建设,让几亿人摆脱了贫困。这也导致了国内的贫富不均,使一些邻国害怕中国会变得强大并对地区事务施加影响。但总的来说,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是有益的,带动了他国经济一起繁荣,也让中国人改善了生活水平,这都是好处。所以我觉得中国过去25年采取的发展战略非常成功。
小说上传分享
大道行思(4)
但在快速发展的时候总是会有障碍和发展瓶颈。中国在处理环境污染和大气污染上明显遇到困难。中国与国际组织如世贸组织的关系也有问题,中国与邻国的关系上也有问题。
§大国责任:“国际公共利益”
美国想要维持它世界大国的地位,但伴随而来也有一些责任要承担。有责任维护并开放国际制度,如果世界大国或超级大国不承担这个责任,那么国际制度就不可能开放。比方说,19世纪的英国,因为它在国际贸易和海洋开放中获得了利益,它就去帮助维护国际开放的贸易和航海的自由性。这对英国有好处,对别的国家也有好处。有时候人们把这称作“国际公共利益”,因为每个人都从中获益。所以我认为做世界大国的原则是不能只顾着自己的利益,而要去寻求自己获利、别人也获利的方法。
我觉得世界大国有责任去考虑整个系统的稳定。如果你不是从一个世界大国的角度想问题,你可能只寻求自己的利益。但如果作为一个世界大国想问题,你不仅要问什么对你有利,而且还要考虑如何维持整个系统的稳定。因为如果系统倒塌了,对你没好处,对别的国家都没好处。
我认为一个理想的世界大国应该在更广的角度追求自己的国家利益,要成功做到这一点,应该将其有吸引力的软实力与硬实力相结合。而且如果它关心他国的话,会加强它的软实力。所以,理想的世界大国应该在更广的范围内看待国际制度,而且它不仅为自己的利益服务,而且也兼顾它国的利益。
§三维界面棋盘
军事力量也很重要。我认为美国的军事地位是其国力的核心。但如果光以为有军事力量就够了是错误的。看看当今世界政治,就像是在一个三维界面上下棋。棋盘最上面是国家的军事力量,美国在这方面是世界超级大国;在棋盘第二层是国家间的经济关系,这一层已经多极化了,美国的力量已经被欧洲,中国,日本和其他国家制衡;在棋盘的底层,是跨国界的关系,非政府所能控制的,没人控制。这包括全球气候变化,传染病的传播,非典,艾滋病,或跨国恐怖主义。这不是因为美国的霸权或帝国主义,而是因为组织的混乱。唯一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国家之间相互合作。所以虽然军事力量仍很重要,但它只是国际政治中的一个方面。
我认为“9·11”事件让人们懂得,不要只关心国家间的军备竞赛或经济竞争。棋盘是有三层的。还有跨国界关系那层,“9·11”事件说明一些最大的威胁不是来自国家,而是不代表国家的参与者。一个非政府组织——基地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组成了集团网络,杀死的美国人比日本在1941年的珍珠港杀死的美国人还要多。
§对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融入到国际制度中表示乐观:
“和平崛起”非常引人注目
20世纪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体现了意识形态和国家仇恨产生的冲突。21世纪和20世纪不同,可能还受到一定的宗教分歧的影响,而冲突的起因更复杂了,政治地位,种族特性,经济利益,不安全感,国家薄弱程度等等。这些因素都决定了国家间的交往方式。简而言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比百年前更相互牵连、相互依赖的世界。
大道行思(5)
想想什么是百年前世界上最大的问题吧,很大程度上就是德国的强盛,还有日俄战争后日本的崛起。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挑战就是中国如何有建设性地成为一个主导者、一个大国融入到国际制度中来,而且在这过程中不能对他国造成威胁或危险。一战爆发,是因为德意志帝国要融入到国际制度中,但失败了。可能他们没有进行有效的尝试,或者他们的决定目光短浅。我认为很大程度上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国家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今天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因此我对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融入到国际制度中表示乐观。
纯粹从外表看,中国作为最大的世界工厂令世界经济产生动荡,影响其他国家的利益,对金融系统有潜在的不稳定影响。但我认为可以通过国家间的合作,共同适应妥协来解决这个问题。
最难的问题我觉得是中国内部的变革。中国发展的轨道和人们通常所说的经济或社会政治轨道不同。经济的轨道是朝向发展和繁荣,社会政治轨道不包括同样类似的社会政治多元化。在某种程度上,两条轨道如果有差距就会导致中国本身的不稳定。还有一个特别的因素,中国经济的发展指数比人本身的发展指数惊人得多,大部分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并没有跟上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这在一些程度上会产生重大问题。
这是一个持续适应的过程,权力平衡发生变化,需要适应,但是不会引起什么混乱。如果这个融入过程是过分具有威胁性,过分单边主义,过分目中无人的话,就会引起混乱。中国的确在国际事务中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很明显台湾问题就是一个。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耐心克制,还是不耐烦地敲桌子用威胁来解决,会影响到中国的形象和它的崛起如何被世界所接受。中国和日本在海下天然能源储备问题上有分歧,如果能通过相互适应协商解决这个问题,会产生一种(良好)?br/>免费电子书下载shubao2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