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大国崛起法国

大国崛起法国第7部分阅读

    ?良好)影响。

    相反,如果通过显示武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就会产生另一种结果。所以很明显,采取什么行动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点,真正的相互依赖关系这个新现实,是克制自己不制造冲突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再回顾百年前,看看德国的崛起造成的冲突。柏林、巴黎、伦敦、莫斯科的领导层是在相对孤立的情况下做出决策的。他们不怎么出去,不相互访问,甚至不怎么对话。

    当今的相互依赖关系在国家的这种关系网中尤为重要,在国家间的相互交往,在参与多国组织方面也很重要,这个关系重新定义了各国如何处理相互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时间差也没了,时间差会使国家之间在动机和行动上造成巨大的误解,误解导致的反应让对方没有余地,而导致更进一步的反应。

    今天我们相互之间的交往在一百年前是无法想象的,这改变了国际格局,我想“和平崛起”非常引人注目,除非人为的错误、目中无人、不耐烦、或内部决策错误才会导致事态失去控制。

    §恐怖主义:国际安全峰会——过度反应

    联合国的那种结构在权力和安全问题上的责任分配已经被废弃了,这就是为什么在我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提倡召开一个全球安全峰会,它的原始构想和八国经济峰会相类似。这种经济峰会我觉得应该再扩大,让中国和印度都加入。我曾提议召开一个有协商性质的16国全球安全峰会。这些国家由我提名,在这个领域(美国)应该比别的国家承担更多的责任。这个峰会不会成为全球政府、决策机构,而只是讨论解决安全问题,发布公告,创立一个常务秘书处,这个过程本身会推动世界大国在安全问题上能更有序、更持续地相互交往。

    第二书包网电子书分享网站

    大道行思(6)

    它本身(指恐怖主义)可能根本对世界没有什么影响,因为它虽然可怕,但许多国家在不同时期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恐怖主义,但这对美国影响很大,因为美国一直比大部分国家安全,人们理所当然的觉得十分安全。因此,这极大动摇了美国人的安全感,而且还产生了一种强力的态度及反应,这种反应在很多方面是合理的,但在某些方面过度了,过分单边主义、过分警觉,就像布什总统宣称的,如果你不和我们站在一起,你就是与我们为敌。这导致了美国政府的国际声誉降低,而且被认为是过分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充分考虑到全球利益。

    §欧洲是个先行者:过程变得缓慢,但还是在进行——欧洲不是抽象的

    我认为欧洲确实是个先行者,在美国有一种倾向小看欧洲,或用批判的眼光看欧洲的联合,这是种误导。通过学习过去一个世纪里得出的经验,欧洲正在共识、平等和接受的基础上,尝试创造一个超越国家的机构。我认为从长远的角度看,世界也会这样组织起来。除非我们都以不同方式屈从于无政府的混乱或残余的无理性冲突,或屈从于那些体现人类更无理性、更情绪化、更受挫的愿望。这很危险。我倾向于希望欧洲能够成功,对于那些说欧盟宪法没通过就表明欧洲失败了的说法,我表示怀疑。

    我认为这表明政治合并的过程是缓慢而困难的,但我不认为这是逆流而行。这种困难使过程变得缓慢,但还是在进行。对于欧洲国家加入欧盟,这是个决定性的现实,不能逆转。重要的是这个合并会继续而且规模会扩大。因此我希望看到一个更大的欧洲,以后的十年里会包括乌克兰等国。如果乌克兰能加入,那么俄罗斯就有加入的可能性。我认为对土耳其的加入应该有特殊政策,因为这说明即使是一个宗教信仰不同的国家也能成为这个有共同价值观和利益的大家庭的一员。

    所以欧洲的这个尝试至关重要,这个尝试的成功对我们共同的利益都有好处。毫无疑问。看看25年前的爱尔兰,可今天的爱尔兰是欧洲最富有的国家之一;看看20或25年前的西班牙,可以看到10年或15年以后波兰的样子;看看葡萄牙或希腊,可以看到保加利亚、罗马尼亚10年或15年以后的样子;看看现今的波兰,可以看到15年以后乌克兰的样子。是的,的的确确,欧洲不是抽象的,它是国家间交往和人民生活变革的体现。

    采访手记

    伊曼努尔·勒华·拉杜里

    法兰西学院院士

    法国是欧洲过去的强国,其面积一百五六十万平方公里,人口五六千万,它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有一支比较强大的军队。在现代的制度下,从更广的范围看很不一样了,欧洲的面积1000多万平方公里,俄罗斯的面积是2000多万平方公里,这些国家的人口至少都是1亿、两亿,美国有3亿多,中国是10亿多,差别很大,这些国家人口很多,与美国和中国比,欧洲还是比较小的,人口是衡量大国的一个标准,另一个标准是人的能力。

    我不认为法国是一个重要国家,它是一个中等强国,它不是美国和俄罗斯那样的大国,俄罗斯幅员辽阔,中国人口众多。如果说重要的话,确切地说法国是欧洲的强国,而不是世界性强国,但是在欧洲某些东欧小国对法国的地位有异议,他们愿意把美国视为大国,并害怕俄罗斯。

    大道行思(7)

    法国和德国造就了欧洲,他们欲创建强大的欧洲,英国没有赶上这一列正在快速行驶的火车。

    英国企图拉起警报使这列快车停止前进,我想法国能够在欧洲发挥重要影响,或者说我们在非洲和北非马格里布国家发挥作用,北非国家有问题,还有个阿尔及利亚问题。阿尔及利亚对法国怀有某种敌意,法国在摩洛哥和突尼斯发挥了作用,也能在非洲发挥作用,中国也能在那里发挥作用。非洲的一些问题比较难以解决,科特迪瓦形势一直比较好,现在法国在那儿的影响被削弱了,马达加斯加是一个大国,这个国家过去一直治理得比较好,法国在马达加斯加的影响也成了问题,这个不太理想。

    瓦莱里·吉斯卡尔·德斯坦

    欧盟制宪委员会主席

    法国前总统

    法国是一个大国,但是不是一个很大的国家?

    从人口看,中国、印度是大国,还有美国。法国只有六七千万人口,有着2000年的悠久历史,我们的文化具有罗马文化色彩,而我们的民族文化拥有1500多年的历史,从10世纪开始,法国就比较快地成为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而当时大部分其他(欧洲)国家还是处于分散、分裂状态。法国只有一个王朝,它的政权是一个强势的、稳定的政权。它产生了一些世界知名的人物,如拿破仑,是世界上最知名的人物之一,后来有戴高乐将军,因此,法国的起源基础是牢固的,比较集权的。

    玛丽亚娜·巴斯蒂

    法兰西科学院人文及政治

    学院院士

    法国的影响是从18世纪开始的,当时它是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因为当时环境对它有利。当时普鲁士皇帝1740年登基,他是亲法的,法语讲得很好,他吸收了法国思想家的思想,他把伏尔泰请到柏林,他要求柏林科学院用法语讨论,德国的某些出版物也使用法文。俄罗斯皇后叶卡婕林娜二世也是非常亲法的,她还把狄德罗请到俄罗斯圣彼德堡。狄德罗为法兰西文化在俄罗斯的影响做出了贡献。

    这两个国王当时在欧洲是非常强大的,18世纪末俄罗斯有2000万人口,普鲁士有700万人口,法国的影响是自发扩大的,并不是法国的国王发挥了作用,法国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影响,不是通过国家的行动进行的,而是由于当时法国的繁荣。这个情况后来被法国大革命所打断,法国人的精力都投入了战争,大革命以后拿破仑通过武力建立了帝国,才确立了在欧洲的霸主地位,最后失败了。

    让·皮埃尔·安格雷米(杨鹤鸣)

    法兰西学院院士

    2005中法文化年法方组委会主席

    法国曾是世界上一个大国,现在的超级大国是美国。当然,还有中国和欧洲,法兰西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一个大国。那么现在如果把法国称为是超级大国的话,那倒不如说是欧洲强国。政治欧洲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酝酿而形成,政治欧洲开始建立的时候,主要是以法、德为主导的。德国曾经是一个战败国,而法国呢?也曾受到战争的破坏。因此法国和德国形成了一个比较理想的集团。这个集团的建立使欧洲和这两个国家的重建成为可能。

    电子书分享平台第二书包网

    大道行思(8)

    首先,在经济方面进行合作,两国建立了钢铁、煤炭的联盟。后来法国和德国逐步吸收了其他欧洲国家参加了这个联盟。法国成为强国的一些条件已经逐渐消失,在智慧、精神方面还存在优势,同时也是由于当时欧洲以外的环境的影响。当然,法兰西帝国的殖民政策也对法国的强大起了很大的作用。除了这些政治、地理方面的原因外,同时也要看到法国在精神智慧方面的作用。在18世纪,整个欧洲都讲法语。如果你们读到《战争与和平》你可以看到书中的一部分对话是用法文写的。当时俄罗斯讲法文,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多欧洲人都讲法文。

    从这里可以看到,法国的智慧、文化真正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然出现了其他强国,如前苏联、美国,但是法国仍然保持了它的强势。对于我们来说,还有使我们感兴趣的重要的原因是法、中文化年,它表明了仅仅在军事、地理、经济方面的强盛是不够的,法国精神智慧方面的力量超出了美国,而美国的文化影响在世界上是有限的。我相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1985年以后,世界上出现了一种学习法国文化的热潮。

    伊曼努尔·勒华·拉杜里

    法兰西学院院士

    我认为路易十四是18世纪一个伟大的皇帝,他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和其他人一样,他也犯了一些错误,他派出了远征军,他还发布政论迫害新教徒,除了这些以外,他的政绩是好的,这是另外一种战争政治,像布什一样发动了强国战争,要问这些战争是不是都是非常残酷的?他创建了六角形的法国。另外,路易十四是文学油画作品的保护者,拿破仑和他不同,拿破仑宣扬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而希特勒继承了拿破仑邪恶的一面,拿破仑杀了好多人,这不好,但是他还有一些积极的方面。

    路易十四时代法国有2000多万人,法国当时实行了一种强势政策。有很多穷人包括农民,路易十四实行了聪明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建设政治。拿破仑时代法国有300万军队,是欧洲当时一支很强大的军队,发动了一个群众性战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取得了胜利,这是由于他具有军事天才,后来法兰西被强大的四国联盟打败,法兰西还是生存下来了,他们没有像奥匈帝国和土耳其王国那样被摧毁,戴高乐时代不一样了,那时法国有4000万人,在欧洲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法国遭到很大的失败,而戴高乐能够将失败转为胜利。

    玛丽亚娜·巴斯蒂

    法兰西科学院人文及政治学院院士

    国王的使团们1785年出发,1788年到的中国,他们首先在泰国和越南停留了一段时间,这个使团颇有一点特殊性,因为他是法国国王派出的,他们的使命一方面是传播基督教,一方面是发展贸易,贸易在当时看来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为法国创造财富。

    国王希望通过发展贸易,使法国致富,更加强大,同时也出于科学上的好奇,这些牧师从法国出发之前拟定了一个很长的问题单,这些问题都是由法兰西科学院草拟的,而法兰西科学院是1766年由皇帝下令创建的,它负责多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包括地理方面的,制定地图,绘制世界地图册,他们希望准确地了解中国的领土幅员,对中国进行准确地观察。

    大道行思(9)

    而当时他们对中国一无所知,这些传教士必须为这些问题在中国找到答案,他们不但要了解地理情况,还要了解中国的种植业、畜牧业、风俗习惯等,以及其他所有关于科学方面的问题,如天文知识、制造业等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

    这些方面信息使得法国人后来能够编辑一部百科全书,全面介绍中国的真实情况,1785年到1788年,这些传教士的旅行确实既有科学的意义,也有商业和宗教的目的。1784年到中国后根据康熙皇帝的要求,法国的传教士布热尔回到法国,寻找一些康熙皇帝感兴趣的东西,同时也向路易十四转交了康熙皇帝的信件。

    后来路易十四于1787年又派了十几个传教士乘“昂飞特里号”船前往中国,以后又陆续派了几批前往中国。两国的交往后来基本上保持正常,后来法国国王又建立了一个皇家贸易公司专门负责与中国的贸易往来,18世纪60年代法国在印度成立了一家贸易公司,为了发展与中国的贸易,国王特地下令成立了一家专门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公司,当时两国开始了在商业、科学方面的正常交往。

    玛丽亚娜·巴斯蒂

    法兰西科学院人文及政治学院院士

    我想一种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取决于产生这种文化的强盛经济,16世纪末到19世纪初法国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它的经济力量是巨大的,甚至比英国还强大,英国那个时候只有700万~800万人口,在法国大革命初期法国有2700万人,这样众多的人口使得法国成为一个军事强国,它当时的影响就如同今天的美国,有强大的经济力量,所以它的文化影响不断扩大。

    因为他们认为法国在18世纪是一个强国,今天好多世界文明的成果起源于18世纪的启蒙时代,一些中国人的先进思想与文化也是起源于这个时代,当时的法国人和英国人也是非常重要的,法国人的先进思想与其他国家的思想相融合,但没有一个光荣榜能表明某一个国家的思想都是正确的。在某一个时期它的思想是正确的,有效的,在另外一个时期就不那么正确了,也没有这样一个光荣榜列出法国的思想家对有些作家、思想家具有更大的影响,在某一时代,对某些思想家具有巨大的影响,而对其他人只具有一定的影响,这是时代的变迁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些思想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才能发挥作用,时代环境造就了一些人物,如在20世纪上半叶,康德的作用被他的继承人所取代。

    今天人们又重新想起了他,又重要了,为什么呢?今天的人们在寻求普遍的世界通用的良方,因为康德的思想具有普遍性,他的思想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他是主张世界和平的,所以这一思想引起众人注意,也可能康德将来还会被人遗忘,10年以后也许又有另外一个哲学家出现。

    现在人们更多地是思念他,而不是卢梭,在某些时代人们更多地怀念卢梭。

    路易十四时代法文在宫廷和所有的行政事务中使用,在巴黎地区一些大的作家都使用法文写作,17世纪的大作家也使用法文,法语是随着法国迁都而逐步形成的,法国的国王经常迁都,如14世纪、15世纪,他们常常在卢瓦尔河流域建都,那时候这一地区是法国的中心地带,卢瓦尔河的居民为法语的形成做出了贡献。

    大道行思(10)

    今天卢瓦尔地区的人讲的法语是最标准的现代法语,16世纪末法国的国王最后定都于北方的巴黎,从1780年开始,路易十四在离巴黎17公里的凡尔赛定都,从那个时候起巴黎人就越来越重视法语的完善,必须看到现代法语的形成完善是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经历了几个世纪,在17世纪,主要是巴黎地区和卢瓦尔河领域居民口语使用法语。

    法文主要是由宫廷不断完善的,同时由法兰西皇家法兰西科学院的学者们不断纯洁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据说四分之一的人使用法文,四分之三的法国人基本上能懂法语,实际上在他们日常生活和交往中讲方言,直到一个世纪以后法文才在全国普及。

    就像上海人、福建人一样,小孩子回家以后还是讲方言,这种情况在法国存在很长时间,现代法语的形成创建是逐步的,首先在行政和学术界使用,后来在外交界使用,法语在普通的百姓中普及经历了一个缓慢的过程,路易十四时代没有在全国普及使用法文。

    今天中国人和法国人有许多共同点,现在他们都喜欢娱乐,都喜欢吃好的,都喜欢聚会,他们都爱笑,都爱唱歌,爱聊天,爱开玩笑,现在他们也喜欢跳舞。

    他们热爱生活,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很富饶的国家,他们可以利用这些财富使生活更加幸福,几个世纪以来,他们尽最大努力利用大自然赋予他们的资源,使生活更加美好,从这个意义上讲,中法两国人民有着许多共同点。

    在精神生活方面,对文学和历史的尊重、热爱,也是中法两国人民的共同点。在法国的各个阶层都是热爱文学艺术,在法国的小学义务教育和在中国一样,小孩从小就要学习背诵诗歌。也给小孩子讲历史课,两国的小学都有历史课,这是重要的。法国人非常喜欢诗歌,甚至在普通百姓当中也是如此,歌曲也是一种诗歌的表现形式,并且在法国是很普及的,法国人认为有些知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应该向他们灌输。

    在萨特去世的时候,很多法国人都参加了他的葬礼,当时我的女儿5岁,我们也把她带去了,为了使她长大以后了解萨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是一个文学教育的例子。你如果参观法国的一些文物和博物馆,你可以看到好多法国家庭的父母向孩子解释历史。保存历史文物、文化遗产和艺术品,在法国是比较普遍的,在其他欧洲国家也是如此,如在德国、意大利、英国,它们都是非常重视历史、文学和精神遗产的。

    让·皮埃尔·安格雷米(杨鹤鸣)

    法兰西学院院士

    2005中法文化年法方组委会主席

    我认为法国国家神圣化,法国的文化也神圣化,尊重文化概念有了很大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具有高水平文化的人比较少了,现在文化出现了一种民族化的倾向。譬如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大众戏剧,一些精英文化也开始逐步民族化、大众化,25年来,真正文化价值的理念还是完全存在的,仅仅是文化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演变,城市、乡村的百姓,他们还是继承了法国的文化传统,今天再也看不到30年、50年以前的那种文化价值观。

    大道行思(11)

    法国有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对法国的文化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他就是雅克·朗,他曾为各种文化定名。认为各种文化都应该得到尊重,现在街头放置了各种文化形式的雕塑,有时候与传统文化的观点相距甚远,但它是一种文化表现形式,所有的文化都应该受到尊重,因此需要了解文化的概念是什么,特别是要尊重个人文化、民族文化,对于那些不属于我们的文化,我们也给予他们同样的价值,如同原来意义上的文化一样。

    至于文化全球化,现在人们赞扬摇滚乐、流行歌曲和各种流派的绘画作品,在德国、美国、意大利甚至中国也有这种情况。这些新事物逐步逐步地侵蚀着原来意义上的文化,这些都是通过dvd、cd传播的,但是对文化的尊重现在仍然是存在的。在法国,文化是完全受到尊重的。在法国,不是一种文化,而是所有的文化都能得到尊重。

    伊曼努尔·勒华·拉杜里

    法兰西学院院士

    法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一样,是灿烂的文化,法国文化是从中世纪开始繁荣发展的,15世纪出现了弗朗索瓦·维龙和夏尔·多尔莱昂这样的伟大诗人,后来兴起复兴文化,其代表人物由蒙泰涅,诗人拉扎尔,那是巴洛克文化,路易十四时候的文化是比较古典的、严肃的、冷漠的,被称为凡尔赛文学和作家文学,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有莫里哀,这也是一个辉煌的时代,它表明一个国家有70%的文盲,也有伟大的文学。18世纪是哲学的创作时代,以伏尔泰为首的哲学家,他们与基督教是非常对立的。

    卢梭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期的思想家,那是一个伟大的政治时代。19世纪出现了浪漫主义和以福楼拜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我认为这个伟大的传统现在受到某种威胁,可以肯定的是传统文化和中小学教育在退化,使法国的传统文化成为博物馆的陈列品,但我认为法国文化还是伟大的文化,在路易十四时代法国有70~80的人是文盲,法国的文化不失为一个伟大的文化,因此我不是完全悲观主义者。

    让·克莱门特·马丁

    巴黎第一大学教授

    法国大革命史研究所所长

    启蒙是指法国18世纪中期开始的整个思想体系,那些当时在社会大辩论中发表的哲学思想也称为启蒙思想。

    后来整个欧洲的思想潮流都用启蒙这个词来表达,这个词18世纪末在欧洲很受欢迎,当时的思想潮流与18世纪初英国的思想家洛克,和18世纪末德国思想家康德的思想是一致的。

    启蒙思想是个长期的国际性的发展过程,这个思想是建立在思想世俗化的基础上的,建立在个人的思想交流基础上,这些人中有哲学家、文人,但不是今天意义上的学者。可以说他们是当时的知识分子。

    启蒙思想18世纪末在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可以说启蒙思想促使知识和天赋人权的传播,因此使人民以新的观念看待国家、政权机构和宗教生活,当时教徒和教会之间还根据自由的思想原则建立起新型的关系。启蒙思想是有影响的,但是影响是逐步的,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

    那些革命家不是启蒙思想的继承者,从1786年开始,拒绝接受那些哲学家的思想。

    大道行思(12)

    他们甚至认为哲学家的思想是危险的,如果说他们是启蒙时代的继承者,那是间接的。

    启蒙思想产生以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君主政体并没有很快被推翻,1814年荷兰恢复了君主政体,瑞士也恢复了君主制。法国1818年也恢复了君主政体,这种辩论也从法国传播到美国。

    启蒙运动推动了自由讨论,并挑战权威,换一句话说,使人民大众言论自由不断增加,很显然巴黎人并没有阅读哲学家的著作,他们获得这种自上而下的言论自由,最后整个法国社会获得这种由上而下的言论自由,这不是启蒙思想的直接影响,而是一种间接影响,并且是不自觉的。

    当时法国的情况是特殊的,这些思想在法国找到它们的市场,而且其他地方是不可能。

    例如在意大利,当时启蒙思想非常盛行,但是国家被分裂了,人民和精英之间不团结,革命没有在意大利发生。

    那不勒斯和米兰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人民也受到自由思想的影响,但是他们没有想建立这种新型的政治关系,因为他们没有进行相关的准备。

    卢梭在法国革命中和反革命中都发挥了很大作用,可以说他经历了两个潮流,卢梭的思想受到某些哲学家的批判。有些哲学家是非常反对卢梭的,他们之间的思想是不一致的,有很大分歧的。我认为卢梭的思想有一点是重要的,这个重要作用是他强调家庭的独立。强调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强调尽力以爱为核心的家庭,进而建立以爱为核心的国家,根据这个思想组织一个和谐社会,这是卢梭的社会思想。

    卢梭还认为在一个大国,不应该实行共和制,认为在法国这样的大国不能建立共和,他反对议会代表制,反对法国采纳议会制,因此不能说卢梭的思想塑造了法国大革命。

    他和伏尔泰、孟德斯鸠提出了一种新的思想,他们认为道德,人和人之间的爱,以及家庭应该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在伏尔泰的著作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对教会的批评,批评教会的苛刻制度,伏尔泰主张法国社会公平,卢梭也在这方面发挥了作用。

    伏尔泰曾对加拉斯家庭的审判提出批评,这个批评使国王和教会的权威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他的这一做法当时具有重要意义。

    20年以后人们还想起卢梭,可以理解为伏尔泰的思想为法国革命的开始发挥了作用。

    同时不能忘记的是,在革命中途伏尔泰也被否定了,因为他采取了对教会批评的态度。

    启蒙思想是对政治权威和宗教权威的挑战,启蒙时代传播哲学的著作在法国大量发行,哲学书籍在当时有着双重作用。一方面是哲学家的作品,是阐述对国家民族以及世界的观点。还有一方面认为这些著作是指黄|色书籍。

    这些书籍在法国大量发行,批评宗教教育,被认为是对法国社会的挑战,对宗教的挑战,因此可以说,启蒙思想一方面是合理的,是理性和哲理的方面,另一方面是完全非理性的。

    向权威发起挑战,包括通过黄|色书籍来挑战权威,要求全面的自由,要求风俗的自由,由于当时放松新闻检查和思想控制,各种书籍广泛发行,但是一些不重要的书籍,包括一些不值钱的小册子和一些广告像传染病一样到处传播。人们没有想到由于各种书籍和刊物的传播,法国社会上产生了新的思想观念。

    大道行思(13)

    比如1760年到1770年之间,在法国开始实行节制生育,法国农民的孩子越来越少,尽管教会进行干预,他们还是节制生育,因此可以看到当时法国的社会风俗发生了变化。某些人藐视任何权威,反对领主,反对国王,反对教会,因此在实际生活当中,刑事犯罪和暴力行为频繁发生。

    米歇·皮克特

    伏尔泰咖啡馆老板

    为什么这个咖啡馆叫伏尔泰咖啡馆?因为伏尔泰曾经居住在大楼一层,为了纪念他,所以把这个咖啡馆称为伏尔泰咖啡馆,当时巴黎一些建筑的底层一般是用来养马和停放马车的。这里曾经也是伏尔泰停放马车的地方。

    1945年抵抗(希特勒)的时代,这里的主人是我的公公婆婆,那些抵抗运动的战士常常躲藏在地窖里,并在这儿用餐,德军住在附近(茉里斯)旅馆,也常来吃饭,我的公公就在他们之间周旋,为抵抗运动的战士做了不少工作。

    帕斯卡·莫内

    先贤祠负责人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伏尔泰、卢梭都是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实际上可以说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也是那个世纪的思想启蒙者,反对19世纪末期的专制主义,反对君主政体,这些人物试图通过他们的哲学、思想、著作铲除18世纪末在法国和其他国家君主制度下的极端行为,启发人们恢复人类精神的基本价值,回归历史,回到罗马共和国时代。希望法国成为这种新价值观在全世界和欧洲的传播者、推动者,指导人类生活,向人类提供生存的基本价值观和必要的教育思想。

    雨果是第一个安葬在先贤祠的,那是1805年决定的,此后有一批杰出的人物安葬于先贤祠,这些人都是法国的伟大人物,也可以说是法兰西文明的缩影,也是法兰西精神的代表。

    先贤祠是1790年建成的,1791年4月,在先贤祠的地宫前建立了一个很有名的牌匾,它记载了先贤祠的历史和它的价值,同时对法兰西历史文化也具有重要的代表性,这里安葬的都是法兰西所公认的爱国者和伟大人物。

    从1805年开始,先贤祠真正成为法国全民族的先贤祠,许多重要的法国人民敬仰爱戴的人物都安葬在这里,现在有72个人安葬在先贤祠,他们实际上代表着法国的历史,这些人绝大部分在全国是非常知名的。

    其中有伏尔泰、卢梭,他们是法国18世纪启蒙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们使法国革命后,在政治和哲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从1806年到1815年,拿破仑时代开始,有40多个知名人物都安葬在这里,这些人对于今天的法国人和欧洲人来说有些人不太有名,但是具有很重要的价值。他们中有些人制定了《民法》、《刑法》,这些法典后来在欧洲和全世界都有重要影响。

    1805年后安葬在先贤祠的人,有不少重要人物,他们是法国有影响的资产阶级的代表,最著名的是维克多·雨果。还有诺雷斯,他是法国政策的捍卫者,他反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这里还安葬着居里夫人、让·穆兰和皮埃尔·马克杜里,他们十分重视捍卫科学精神价值,还有马尔罗,他十分重视文学价值。

    法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常来这里悼念他们,在他们的墓上献上花篮,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大道行思(14)

    让·克莱门特·马丁

    巴黎第一大学教授

    法国大革命史研究所所长

    法国大革命时期有三个等级,教会、贵族和第三等级,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里有富人。在贵族、教会和第三等级里也有很穷的人,知识分子和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对立不是简单的,他们之间的对立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富裕的平民越来越难以进入贵族阶层,另外还有一个矛盾,一方面是法国社会财富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法国人民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而某些等级越来越封闭,因而产生了矛盾。

    拥有财富的社会阶级获得了自身发展的机会,因此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并产生了一些新思想,这就是后来革命爆发的原因。

    革命以前的30多年,可以说社会等级和人民的经济地位发生了变化,因为这些等级不是完全一致的,也处于分化当中,各个阶级当中有穷的,有富的,也由于他们在政府中政治地位的变化,而发生了分化。

    因为一部分贵族出身的人被排除在权力之外,一部分富裕的资产阶级参加了政权,当时法国社会普遍的富裕了,由于社会富裕了产生新的矛盾,同时引起了法国社会中知识界和教会激烈的辩论,因为教会当时在国家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矛盾不得不促使国王进行改革,这些改革有些人赞成,有些人反对。

    由于财政赤字,必须寻找一个新的解决办法,因此当时产生了全国三级会议,即使没有三级会议,我想也会寻找其他办法,总而言之,由于矛盾巨大,革命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经济危机不是根本的导火线,如果没有政治、宗教、经济、文化方面的辩论,仅仅经济原因不可能使人产生变革的愿望的。因此经济危机仅是革命爆发的多种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的原因。

    让·皮埃尔·安格雷米(杨鹤鸣)

    法兰西学院院士

    2005中法文化年法方组委会主席

    关于自由、平等、博爱,这是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口号,可以肯定地说,从1789年到拿破仑上台,自由、平等、博爱随着法国的红、白、蓝国旗在全欧洲到处飘扬。

    19世纪初法国、意大利的一些著作是非常有趣的。从这些著作中可以看到,当时法国军队在国旗上印着金色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字样,它们打着这样的国旗进入意大利。

    后来,很快发现为实现自由、平等、博爱,某些欧洲国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面对法国军队,德国、意大利当然还有英国对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产生疑问,这些情况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发生的。在整个19世纪一直喊着这样的口号,当时法国是一个资产阶级社会,平等并没有真正的意义,自由也仅仅是某些个人和那些富人的自由,博爱不过是一个慈善的梦想。

    20世纪初法国出现的有关欧洲社会主义和社会改革的思想,试图赋予自由、平等、博爱一种新的价值。不论正确与否,无论在今天的法国还是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生活的人们,都不应该怀疑这个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这种思想后来进一步发展,说起来是很容易的,实现起来并不容易,我们向外输出法国人的思想,都是以自由、平等、博爱这个口号为基础的。

    电子书分享平台第二书包网

    大道行思(15)

    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个口号是虚伪的,这些口号在革命开始的时候是实行了的,当时人们对此充满希望,从1779年到1812年,尽管当时的气氛很恐怖,但最起码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能够在法国社会推行,这些价值由于法学界人士的努力得以逐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