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异世五国志

第七章 “义随”新军计划

    第七章:“义随”新军计划

    正月十三辰时,07:45,汝南太守、宣威中郎将程秉终于于偏厅正式会见了我三人(成子进除外)。寒暄一番便直入正题——他的确正在着手组建一支新军。此事先以鮦阳县南五熊山的万人黄巾余孽作乱为突破口,十数士族豪门才俊难忍贼患猖獗,又因官军外御袁术无暇内顾,于是自发团练乡勇以自卫。与贼数战后,汝南太守府见民心可嘉,俊杰才堪可用……为了更有效地讨贼平寇,将众诸团练编制成军,名曰“义随”,隶属于汝南太守府,由汝南太守统制。下设八“部”,每“部”编制五百至一千人不等。……而我三人,将领其中一部。

    ……程秉为我三人所安排的“剧情”也不甚复杂——客居于一处五熊山下的庄子,遇贼,击之,胜,闻于乡里,贼仇,复至,其势大,众青壮群起,随三人共破之……贼惦记,长者议,团练开,三人有军略,众推之为首,一边训练一边防贼,最后被收编。……呵呵,起于非正式的“志愿军”性质的乡勇,想必是经他深思熟虑之后所下的决策——最大限度地避开荀彧的敏感神经线。

    ……话说这一世的统治阶级,似乎比印象中的古中国人要懂得务实太多了。昨晚宴会之上,从灌阖口中、诸生言语中,所提及的各方势力的大致军队实力基本无甚隐秘或传出后有很大的出入。袁绍的“十八万”、曹操的“五万”、荀彧的“六万”,乃至于袁术的“八万”等等……我相信,这些数字绝对是几近真实的。但凡有点情报途径的人,都可以大致打探、了解得到,所以天下群雄也没有谁会傻不拉几地明明就万把几万人马却非要睁眼说瞎话,自号“八十万”“五十万”“百万”之类的来恶心世人以及自己恶心自己。或许真实实力不便为外人道,但即便是要夸大,一般也就夸大个半数,最多翻一倍而已……没人真是傻子,大家都心里明白着,何必自己当傻子?!

    而“将军”“校尉”这样的称谓依然是正式而严谨的,普通百姓、奴仆或许会出于敬畏,见个兵头都一概“将军”论之,但在军队里,各势力集团内部,若没有对等的实力和地位就妄图僭称,上头是可以无理由立斩不赦的。……昨晚成子进于大厅宴席间,就频频向座近程秉的亲卫队队率李通敬酒并扯着嗓子“李将军”“李将军”地喊个不停。甫一出口,李通一脸的错愕、惊惧、愠怒,众人一愣之下一致的斜眼、皱眉、鄙夷、冷笑……我就立感寒意满屋,借口有话要说把子进喊到身边……好在当时程秉只是一哂而过,并未发作,而今早他直接无视子进,只见我三人,我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在程秉看来,成子进就是个粗鄙的村夫,看一眼都嫌多。那么问题就来了——他凭什么觉得我三人就不是村夫俗子了?!从派出次子礼貌的探询,到自降身段迎于正门,到不避嫌的宴谈,到豪华套房的周到住宿,再到现在毫无科学道理地委以重任……用人不疑?!他凭什么不疑?!凭什么这么看得起我三人?!

    “贺源,字源义,会稽山阴人……”记得席间自我介绍时,我是这么说的,因为老家的确在s市,至于自称贺源,并以名为字,我想我没傻逼掉就必须那样应变……“渤海封乾,封明泰……”(封总老家河北),封总的思路和我一样,刚入此界就一头扎进了这么个群体的人堆里,没有丝毫缓冲的时间,不随机应变肯定坏事。杨茂则更绝!字子繁就算了居然还直接与弘农杨氏攀连挂钩,丫一口的江浙口音比我浓烈不知多少个次方倍!还弘农!不过这厮还好最后补上一句“少居山阴,与源义甚厚……”呵呵,敢情是个侨族……子进却很拽,很拽,他很牛逼地齐肩抱个拳:“成子进,我老家武汉的……”……尼玛!第一次发觉这货是真蠢,真正的蠢货!

    总之关于我等自曝的身世……程秉信了,灌阖信了,很多人信了……

    “三位身姿非凡,气象不俗……”,“会稽贺氏、渤海封氏、弘农杨氏,俱当世名门……”,“怕是诸位家中已有所执柄,诸位在家,想来多有不顺吧……”,“今既至此,何不成举一番事业?……老夫不才,未能多有所弼,然大丈夫……”……“覆春锦,紫金剑,斗饮而面无颜色……三位若再自谓寒士,岂不欺我甚也?!”……偏厅主座上,程秉一句句“推心置腹”的话语,……我想,我听明白了。

    或许从我们一打开始出现在他的势力范围,他就暗暗猜测我等的来路。相对这世界的人而言,高个,肢体匀称、健硕,皮肤细腻白皙,浓密黑亮的秀发(假发嘛)……一副营养良好形态的我们,一看就不可能是农家子弟。而在面对他们时,从容淡定毫不露怯的表情……我们自然只是自由平等意识使然,没有封建时代明显的阶级观念,只是到了他眼里,却是——我们也是地主阶级!大家,是一类人。

    “覆春锦”是当时最顶级的织锦,远胜绣锦、明缎,其实也就是纺织过程中完成的提花工艺。但时下穿得起的人还很少,而当时我们身上正披着……穿着“覆春锦”做的深衣出游,脏兮兮的还满不在乎,“纨绔子弟”!他的眼神,说出了他的心。

    至于钨钢仿古长剑,的确很精美,封明泰取样于【三国】里曹操献与汉献帝的那一把,只是更华丽……紫金木平直鞘身,纤细而强硬的千锤剑体,平视对称五边形、横截菱形的剑格,两颗半球蓝宝石镶于嵌剑萼正中,椭圆截面、平视喇叭形的双手剑柄,前半染紫金丝缠绕,余下部分俱是铂金浇筑……或许以这个时代的标准而言,的确是显得太奢侈了些。程秉自问,即便他的几个儿子,也配置不起这样的行头。

    ……于是乎程秉在看来,毫无遮掩的“炫富”行径,“壕”气侧漏得那么不加修饰,那么理所应当,倘若单从表象而言,我们的出身,怕是怎么也低不了了。加上我三人脸不红心不跳的自我介绍……三地的三姓,比起汝南程氏在全国的名望,只高不低。而作为这三姓子弟的我们,于家中地位还不低,却如此无所是事,只身仗剑就结伴游荡于乱世中州,只能说明——一,我们都不是家主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二,有点本事。……这样的三人,不正是他组建的新军“八部”头目的上好人选么?!……更何况作为外地人的我们,一无本地根基,不会养成大尾,二来我们为了立足,日后必定处处依仗于他。笼络好了,就是死党,忠诚度绝对有保证。

    程秉的误会,绝不是因为他不够聪明,相反,作为当代大儒,他比绝大多数人的智商要高的多。但是当代人有当代人思维的局限性,过于超前却还没有完全脱离当代可有范畴的事物,先入为主地被他归类为“顶尖”,而不是“异类”。士族大家对于“同类”的认同感,在这个思想、文化还只是小范围内传播、传承的时代里,近乎盲目到无须理由。他完全没觉得有必要考虑我们会不会是他的阶级敌人,死敌。至多,以后有可能,也只是有可能,会有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但也只是阶级内部的利益之争,他自信自己还是很有信心对付得了我们几个的。再说就现在,乃至年内,我三人还不够资格威胁得到他,他则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慢慢将我等吸收、同化。既如此,他何不给足面子,给足好处,以最诚恳的态度,收了我三人为其所用。至于能力嘛,或许根本不是他真正看重的,又或许,在他眼里这般出身的我们,再怎么无能,也废物不到哪去。身份的真伪,我想在交通、通讯都不是很发达的时代,以及世家大族开枝散叶遍布天下的纷繁局面,恐怕同族内部的人都未必敢说尽数了然,他又怎么可能真正探得究竟。我们可没说自己是那几大名门子弟,一切就看他是怎么想,信得有几分罢了。

    好吧,既然程太守心中对于我等的定位不低,可以想象有可能会给予的待遇,应该不会差,我决定——加入“新军计划”。

    不是我不想自力更生、独树一帜。做创始人,掌握主权,拥有本势力集团内部的绝对地位与最高权威,谁都知道这种模式才是最理想形态。宁为鸡口,不为牛后。只要是个男人都想这样。

    可我也更明白,时代不同了!

    天下大乱,已十三年,现在全国上下基本上已经被各大势力瓜分完毕,没几块可以供我们拾荒捡漏的余地了。跑个小村庄、小县城,拉上个百十号人小打小闹起步发展什么的还是别妄想了吧,有没有追随者且另说,即便有,又能有几个人?!

    作为独立而弱小的小势力,想要在列强的夹缝中安全存活的希望又能有多少?!列强们不会那么亲和有爱,大大方方地任凭着你在他手腕能够得着的地界上蹦哒蹦哒着浑水摸鱼,舔得他大蛋糕上脏兮兮的尽是一滩滩口水,更不会养虎为患任由你发展壮大,然后跑到他们跟前勾肩搭背、平起平坐……可以想象,小势力只要一成形、曝光,立即就会遭致大势力的招收,兼并,同化。你想保留主权?你要保持独立?做梦吧!直接镇杀了事!……拉拢?同盟?你以为你算哪根葱?!在群雄眼里,任何不为己用的独立小势力都如同一坨屎般恶心。……除非,你甘心,也有足够自制地保持着你的小势力实力小到足够小,足够让他们直接无视。……那还不如不干得了。

    否则,只有寄希望于自己天纵奇才,精通兵法、深得军心,手下人人武艺精绝、配合默契,逢战毕捷无一例外地每次都以少胜多大财某某某某……还得懂发明,善经济,治下有数倍于当世水平的生产力……于是百折不挠,万劫不死。贺源义你觉得你能么?!我自知不能。

    所以,出仕,才是眼下我唯一有希望、有前途,能走得通的路。没本事就吃喝老死,有本事就拼命往上爬。……更何况,程秉很是看得起我三人,或者说很是看得起我三人的衣服、长剑等,出于某种同理心的心态吧,他最大限度地给了我们足够的礼遇——扶植。作为程太守“钦定”的八部之一,我们不必效忠于任何个人,不算辱没家门声名,得以十分体面地做个“创业青年”。程秉则只是“帮了个忙”,而作为回报,以后他有什么事情,我们自然也要“多帮帮忙”。

    话说,名义上,“义随”是因“义”起,成军后其隶属于汝南郡政府,只是由汝南太守统领节制,而并非程秉私兵,甚至也不是荀彧或荀家的,而是整个“豫州集团”的半私兵半加盟性质的军事联合体。更为甚者,这半私有属性还是“私”在八位“部”将身上。……靠!貌似很傻很天真的行为呃……这般全然无私只为公的姿态,几乎是捐家奉“国”的义举,明面上唯一没好处的就是程秉或者程家了。八部“部”将倘若日后翅膀硬了,要与程家分道扬镳,程秉想拦没有任何理由拦住,因为从“剧情”上所体现的而言,八部是诸将自己召集组建而来的,程家只是帮了忙,但两者间并不是主从关系。可程秉傻吗?!自然不是……他这是自信,对,这就是自信。作为汝南太守的程秉,通过行使天经地义的任命权,安插早已谈妥利益,笼络好了的众位“自己人”,统领期间再对全军哪怕只是对大部分军官施以恩威,在他看来已然足够。豪赌!相当大胆的豪赌,也似乎很能行之有效——人情、恩义,外加利益组成的纽带,不是谁说断就能断的。特别是“义随”无主的性质,彻底杜绝了其他人染指、夺权的可能性,作为首位最高长官、资助方、众军官知遇恩人的他,自然而然地要成为“义随”精神上的领袖、实际意义上的“主公”,相信即使程秉年后卸任,“义随”也绝对没几个人会买下一任汝南太守的账。只要把新军经营好了,将来地位上涨,举足轻重了,那可就是他程秉的一大助力。

    程秉既然要组建这支“自己的”新军,所投入的资源不知其多少,但应该不会是倾尽所有。新军人数预定在五六千人上下,不算少,也不好大求多。他甚至拒绝了不少士族豪门的参与、合作意向,也否决了先期草订的“万人计划”,只让他信得过的几家士族投入若干,更多的则是像我三人这般,只出头目人选,其余一切军需,甚至人马,程氏全包……刷存在感么?很务实,很明智的做法。

    巳时中,10:06,协议达成。我三人将于后天共赴五熊山,依计着手开展“义随”计划。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