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左氏女

永红离家

    永红能有什么地方可去,还不就是去找玉儿。玉儿毕竟是当了妈的人,主意大,将永红藏了起来。小郭有个堂姐在远郊一个中学当老师,玉儿将永红送了过去。玉儿说,永红你还年轻,不管怎样还是要多读点书,现在社会变了,高考也恢复了,不管怎么样你都去试试看。学校是寄宿的,永红什么都没带就跑出来了,玉儿拿出20块钱给永红,让她先拿着去安顿下来,以后每个星期再回来拿钱。

    玉儿和小郭虽然有两个人赚钱,但还要养老人小孩,平白又多出个永红来,日子便捉襟见肘了。玉儿就去外面接活做,帮人勾纱衣领子,2分钱一个,玉儿经常晚上熬到2、3点,能勾20个。等到张老二脾气消了些,玉儿跑回家偷偷告诉元秋永红的下落。元秋赶忙拿出10块钱给玉儿,玉儿哪能要呢。元秋又将永红的衣服包了一些,让玉儿拿去。

    自从元秋退休以后,张老二就分了一些“权利”给元秋。每天买菜做饭都是元秋的事,张老二每星期给元秋一次菜钱,但是买煤买米这些大钱,张老二还是自己控制的。于是张老二每天回到家开始吃现成的,也开始挑剔起元秋手艺。元秋本也没什么手艺可言,吃了几十年咸菜的人怎么可能会做鸡鸭鱼肉呢?但张老二挑剔的不是这些,而是元秋连萝卜白菜都做不好,这个时候,张老二就想起玉儿的手艺,就能联想起玉儿不听话不跟那个解放军结婚,然后就开始破口大骂。所以,张老二家吃饭的时候,常常是吃着吃着就开始骂人,然后摔碗,人仰马翻。

    入城快30年的元秋也渐渐学活泛了。自从每天去买菜开始,她发现河边早市的菜又好又便宜,那是菜农自己的菜,要快点卖完快点回去。于是,元秋试着4点半起床,去早市上买1毛钱的葱,再分成10份,2分钱一份卖出去。不想生意还出奇的好,不到8点她的葱就全部卖完了。连续做了三四天,元秋就做不下去了,因为市场管理员来找她收税。她这一天才赚1毛钱的生意哪能教的起税,元秋的第一次“下海”经历就这样草草收场了。元秋并不知道,如果那时候她能抓住机会,继续做一个菜贩子,她下半生的命运将会彻底被改变。但是她没有也不敢,她没有本钱,没有帮手,有的只是一个好吃懒做的小儿子和一个整天骂骂咧咧的丈夫。

    建国是张老二和元秋最小的孩子,也是最疼的孩子。这夫妻两个疼孩子的方式倒是出奇的一致,那就是百依百顺。建国小时候,几乎就没有得不到的东西,当哥哥姐姐还穿着补丁衣服的时候,建国就从来没穿过洗的发白的衣服。后来长大了,建国读书不行,整天跟着街上的小混混打流,学着抽烟,买不起烟就去街上捡人家抽完丢掉的过滤嘴,再把里面所剩不多的烟丝集中在一起,拿纸一包,做成“大炮筒”过瘾。所以,当张老二提出让元秋病退给建国抵职的时候,元秋也无可奈何,与其让建国这样混日子,还不如找个笼子把他关起来。建国自从上了班,工资从来也不交给家里,回家端起碗就吃饭,脱了衣服就睡觉,要不然便是谁也找不着他。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