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华之足迹

第十二回 求仙之路

    第十二回求仙之路

    秦始皇自从经历了博浪沙的遇刺事件后,比前段时间消停多了,躲在宫里不再出来,这一呆就是好几年。他心里还是时常惦记着成仙和不死这些玄幻的玩意,大概生活条件好一点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点这样的想法吧,而皇帝由于拥有更多的人力、物力条件,这样的想法也就更强烈些。秦始皇不知道在哪听到一段歌谣,内容是:神仙得者茅初成,驾龙上升入太清,时下玄洲戏赤城,继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学之腊嘉平。据说这歌谣是仙人传下来的,他就上了心。按照歌谣的提示,他把腊月改名为嘉平月,算是打下了成仙的基础。

    其实秦始皇最大的寄托还是在徐福身上,可惜徐福一直没有消息,而且我们知道徐福其实是更不靠谱的。秦始皇不知道,他仍在期待,而且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有点自欺欺人的举动。他在咸阳东边选了一处地方,让人挖了个大坑,据说这坑长200里(693公里),宽20里,然后引渭河水灌满大坑,形成个人工湖,取名叫兰池。湖里还建造了宫殿楼阁,取名叫蓬瀛。当年在山东听说的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海,他一下子给造出两座,真是有理想有抱负。秦始皇又选了一块大石头,让工匠雕刻成鲸形,长二百丈(462米),冒充实物。

    自创了仙境的秦始皇又呆不住了,他心想,远地方不安全,近的地方总没问题了吧。于是一天晚上,他扮成老百姓的摸样,带着四个卫士就出宫了,他要去享受一下仙境。大半夜去找神仙,这真是鬼迷心窍了。没想到咸阳的一伙强盗也看好了他的“仙境”,这伙人把这里当成了据点,昼伏夜出。要是白天来还遇不上,偏巧秦始皇晚上过来了,遇了个正着。秦始皇就带了四个人,眼看着一帮人拿着家伙就冲了过来,当时就吓傻了。幸好带的卫士给力,见到一帮强盗过来不怯场,而且没给这帮人板砖破武术的机会,几个回合就放倒了好几个。其余的一看势头不好,转身就跑了。回到家的秦始皇更是暴怒,在自己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居然又被行刺,这也太打脸了。于是乎首都圈又是一顿严打,整整持续了二十天。

    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秦始皇被刺杀的次数多了,也更淡定了,他又决定出门了。也许是他感觉到自己剩下的日子不是太多了,他对寻仙的渴望是越来越强烈了。这次他又向东来到了山东的碣石山。有个叫卢生的燕人求见了秦始皇。这个卢生学儒学个半吊子,听说秦始皇喜好玄幻,又改学了热门的术士专业。他跟秦始皇一顿鼓吹自己航海六级,术士八级,还是非仙积极分子,秦始皇就信了,让他出海去找仙人羡门和高誓。这回秦始皇终于遇上了能办事的人,没过多久,卢生就回来了。虽然没给他带回来不死药,但给他带回本仙书。秦始皇一琢磨,无鱼虾也好,先看看这本名叫的仙书吧。然而仙书哪是凡人能看懂的?这一看把秦始皇看了个五迷三道。不过他认为他看懂了其中的一句:亡秦者胡。

    秦始皇认为,这里的胡指的是胡人。中国古时候把周边的异族人都称为胡人。当时秦王朝周围的异族人因为强秦的南征北战基本都被打得落花流水,只有北方一支叫做匈奴的游牧民族战斗力比较强。于是秦始皇就把这个胡字安排到了匈奴的身上。要说匈奴这回其实是挺冤枉的,平时虽然偶尔也到秦王朝来打劫一下,但也都是小打小闹,而且是混不下去了才来一趟,大多数时候只是牧马放羊。有饭吃谁愿意招惹强秦啊。没想到这回躺着也中枪,莫名其妙秦始皇就派来了三十万大兵。而在秦始皇看来,我的秦王朝是要子子孙孙传承万年的,你敢亡我,我得先办了你。于是他派出了蒙恬这个猛男。

    说起蒙恬的身世,那绝对是将门。爷爷蒙骜(音熬)和父亲蒙武都是当年秦国的猛将。到了蒙恬这辈,他弟弟蒙毅是上卿,主内;他是将军,主外。蒙家的地位更是到达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蒙恬接到命令后就带兵杀向了匈奴。秦军当时以步兵为主,而匈奴都是骑兵,我们知道这样的战斗是很吃亏的。然而蒙恬用行动证明了他是个超级猛男,这一仗他把匈奴人打得往北跑出去700里(240多公里),几十年不敢靠近中国,绝对的霸气侧漏。

    办了匈奴,秦始皇还是不放心,干脆让蒙恬留在北方镇守边疆。由于之前燕、赵、秦三国都跟北边的异族相邻,当时也各自建造了些大大小小的城郭抵御异族。这些城郭有的相连,有的断断续续,有的到了秦始皇这时候已经残破不堪。秦始皇不管这些,他要求所有的城郭连在一起,在中国的北边形成一条能把所有异族隔离在外边的长城。这个命令可坑苦了蒙恬,而更倒霉的就是老百姓了。当年生产力低下,什么都要靠人力,又不能搞楼脆脆和豆腐渣工程,这么大的项目按理说需要几代人才能完成,可在秦始皇眼里,只要人够多,没有办不成的事。不但要成果,还要速度。这就更使得长城的建造成了百姓的血泪史,被派去修筑长城的十多万民夫好多从此再也没有回家的机会了。而像孟姜女哭长城这样的传说故事也一直在民间流传,诉说着秦朝统治的残暴。然而从另一面来看,长城的修建使得原本在异族铁蹄面前毫无抵御能力的中国得以安定发展,并避免了大量的伤亡,这也可以说是秦始皇为后世留下的宝贵遗产。

    这就印证了儒家思想中的“欲速则不达”。什么事情都是需要通过循序渐进来完成的,如果强行去加速这个过程,结果多半会失败。即使侥幸成功了,也会埋下很大的隐患。而这些隐患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变得不可收拾了。而强秦后来之所以那么快灭亡,跟秦始皇事事急躁有直接的关系。</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