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归国船上纵论天下(下)
萧逸听着戴季陶的话,心中不由的一叹,望着远方,慢慢思索着,以前认为历史书上说国共合作的破裂,是老蒋为首的右派势力为了独裁背叛革命。(本章节由网友上传)现在看来并不是那么简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在国共还没有真正合作,合作破裂的阴霾已经出现,两党之间的分歧如果不消除,那么两党受到当时的社会条件影响,内外部环境的制约,走向对立是必然的。
萧逸心中对自己以前认为自己能改变国共破裂的想法,感到是那么的无奈,他深吸了一口气,决定无论如何还是在争取这次,希望能改变戴季陶的想法,毕竟历史上戴季陶主义的出现是国共走向破裂的导火索,改变了他,历史是不是会改写呢?
他双目满含急切的凝视着戴季陶说道:“季陶兄,其实中山先生选择国共合作,联俄联共在现阶段是十分正确的主张,我给你分析一下,从国内环境来看,首先现在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苛捐杂税林立,百姓生活水深火热,国内各阶层早就不堪其苦,“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权,可是革命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了,实现我党主义的理想付之东流。中山先生随后发动的历次革命运动,也因为依靠南方军阀而归于失败了。连跟随中山先生10多年的广东实力派军阀陈炯明也发动了武装叛乱,在国内依靠反动军阀打反动军阀的斗争方式已经通过实践说明这是不可能的。
同时在国内广泛传播我党主义,最终实现国家的独立复兴。但在实现的途径中在外得不到西方的支持,在国内想利用反动军阀打反动军阀又屡遭失败,中山先生最终只有把合作的对象放到了苏俄和共产国际身上。借助苏俄对我党的援助,全方面的扩大我党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力量,从而实现我党革命的胜利。
gd现在还十分弱小,但其后有苏俄的背景,所以联俄就要联共,因为联共是联俄的桥梁,只有联共才能充分的取得苏俄的信任和支持,才能达到强化和改组我党的目的。因此我党现在战略利益观适时调整为联俄联共。再者联共合作有益于“补充新血液”,从而达到改组我党的目的。
我党原来一直是一个组织比较松散的革命联盟,从其前身同盟会开始,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会有思想、宗旨不全一致的个人和团体汇入,于是党内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派系林立,矛盾重重的局面。“本党分子此刻过于复杂,党内的人格太不齐”,“大多数党员,都是以加入本党为做官的终南捷径。”虽然以前中山先生也对党内的组织进行过整顿,但起色不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依赖的中坚骨干不多。没有新鲜血液的充入,我党这个衰老肌体只有慢慢的死去。
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与布尔什维克党高度的组织统一、纪律严明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可以意识到要想实现我党统一中国、在中国实现我党主义这一战略利益观就必须要有一个权力集中,思想统一的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要以新的方式改组我党,势必需要补充新的有生力量,而最新鲜的血液就是生机勃勃的gd人。而且在争取使中国摆脱列强控制、粉碎农村中的旧的封建的生产关系的伟大斗争中,d党员虽然数量少,但是有严格的组织和纪律、高昂的革命热情和干劲,这些都是改造我党所迫切需要的。只有吸收gd党员,将工农力量充实到自己的力量,才能使我党获得新生,不断壮大力量,从而实现我党的战略利益观,而且党内合作未尝不是对gd发展的一种限制,基于党内合作,gd党员加入我党,奉行我党章程,实践我党主义思想,发展我党基层组织,这样可以慢慢的将gd融入我党之中,达到将gd纳入我党,消除gd影响的目的。
国际形势方面,由于一战的结束,西方列强为了早日从战争的萧条中走出来,他们必然会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为此他们会在中国扶持代理人,对军阀进行支持,而且由于我党在中国实现共和制和我党主义的革命理想和西方列强在华的利益不一致,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会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而共产国际和苏俄则不然,他们存在十分严重的内忧外患,国内有反革命势力的巨大威胁,国内存在许多反对苏俄的势力,他们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利用西方列强的支持和援助下,向苏俄进行反扑。试图推翻新生的苏俄政权。国内形势异常紧张,苏俄被迫进行镇压国内武装叛乱的战争。在这种危急的形式下,为了保存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果实,扩大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力量。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决定在全世界范围内帮助各国开展运动,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与苏俄紧邻的中国自然就成了重要的联合对象。
因为我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处在列强欺凌和奴役之下,从而在感情上为苏俄的接近提供了可能性。再者,如果说苏俄在欧洲的版图是新政权的前大门的话,那么其远东地区则恰似新政权的后大门,而我国刚好是靠近这扇大门的主要国家,后院是否失火与我国的背向有着莫大的联系。所以,从地缘上讲,更有与我国合作的必要。此外,我国态度的冷热也是防止和牵制其宿敌——日本是否西进威胁新生苏俄政权的重要砝码。这样,联合我国又多了一层战略利益的意义。因此共产国际和苏俄急于在远东地区寻找战略突破口,特别是首先要在与苏俄紧邻的我国寻找支持力量,从而扩大在中国的影响,实现战略利益需要。所以对于共产国际和苏俄来说,他们需要我国的和平和稳定,需要在我国寻找战略合作伙伴,这样他们可以放心地进行国内建设,而不必担心东部的边境安全和西方列强利用中国对其进行侵略。
由于吴佩孚一直强调苏俄对蒙古的占领只能保持到1923年春为止,对苏俄在中东铁路的要求也置之不理。因此,在和北京政府谈判破裂后,北洋军阀的陈炯明和吴佩孚又相继背叛革命,gd的力量又明显弱小的情况下,和我党的联合就成了最佳的战略利益选择。
所以,在得到中山先生明显的合作态度后,共产国际和苏俄就极力促成国共合作。但由于中山先生不同意党外合作的情况下,提出了加入我党的党内合作。但是据我了解gd内部分歧也很大,反对声音也很强,但为了国共合作的成功,为了苏俄的远东战略利益能够尽快的得以实施,苏俄强迫gd加入我党。
《孙越宣言》指出:“中国最要最急之问题,乃在民国的统一之成功,与完全国家的独立之获得”,双方都还认为“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事实上均不能引用中国。”
由此可以看出《孙越宣言》明显是双方妥协的产物,为了达到苏俄远东战略利益的目的,共产国际和苏俄在国共合作的问题上做出了妥协。他们置gd的利益于不顾,把我党推上了中国革命的领导地位。而我党为了获得苏俄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从而摆脱革命斗争中不利的局面,实现统一中国的战略利益,就必须在中国当时的实际利益作出种种妥协,选择联俄联共的主张,因此这种联合也正是苏俄和我党双方战略利益相互妥协的结果。
我赞同这次合作,因为这次合作,已经从法理上确认了我党在国共合作中的领导地位,gd的从属地位,如果再加上苏俄的军事援助,对我党是十分有利的,所以那些只看到gd颠覆我党的人都是些鼠目寸光,没有看到这一层面,其实中山先生才是高屋建瓴,所以大哥你一定要支持中山先生。”
戴季陶微微一笑,恍然大悟,心里面想,原来是这样呀,自己以前只是想到党内的利益,却没想这么多,听他这么一说,看来自己的眼界还是太窄了,去广州后一定要跟那些朋友好好谈谈,国共合作势在必行,不能阻止,哎,这位小老弟才学实在是高,眼光也很独到,分析问题直击本源,这样的人才不能错过呀。说道:“明扬,你回家之后,安排好了一定要马上动身前往广州,我到广州提前给你安排,就这么说定了。”
萧逸脸色一变,想马上推辞,但这时戴季陶握住他的手,笑着说到。真诚的说道:“我这是拉壮丁,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哈哈,此事已定,不得更改。”
萧逸也无奈的,点点头,他也确实想去看看gd一大,看看未来中国的革命中心,于是说道:“安排好了,我回去的。”就在这时船上汽笛声响起,船已经靠岸,乘客开始纷纷下船。
戴季陶拉住萧逸的手,然后一个拥抱说道:“江山不改绿水长流,我在广州等你呀。再见”
萧逸紧紧的抱了一下戴季陶,“我也知道大哥事情匆忙,不能再上海停留,这艘船也马上就要开往广州了,大哥保重身体,我们后会有期。”
戴季陶潇洒的哈哈一笑:不必做这种小儿女般的情怀,我们都是注定要风云即时的人物,大丈夫应该有大丈夫的样子,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风云再际会,鱼跃龙门时。大哥在广州等你。”
然后戴季陶提起萧逸的箱子,把萧逸送到了船舷出口,然后紧紧握了一下手,说道:“走吧。很快时间就会有见面的。”
萧逸然后整整一副,从戴季陶手上拿起箱子,走下了船,在岸边一步一回头,向戴季陶挥手告别,戴季陶在船上凝视着萧逸,挥着手,看着萧逸挺拔的身影,突然感觉,萧逸有种“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语话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此时天下风云际会,萧逸必将是扰动天下的风云人物。
</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