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剑在飞

第四十二节和尚表舅

    被关押的战俘们有的被亲人领走,有的被部队里找到了名字,很快就都恢复了自由。李响雷也终于有机会回到他自己的营帐中了。他虽然护卫的职位还挂着,经常做的是千夫长的工作,但是毕竟还有个伯爵的爵位,所以他多少跟别人又有了点不同,比如他有自己单独的营帐,这是当时爵位的赏赐下来时杨朔给安排的。

    进了营帐,看到白玉马还在那里摆着,说明两个守营的兵士没有还算尽责,李响雷有了些许欣慰,可是等他看到酒坛子的时候,气不打一处来,自己的好酒啊,二十坛子酒,现在就剩下五六坛子了,都被偷喝了啊。李响雷朝外面守卫的士兵喊道,谁偷了我的酒,给我滚进来。过了不大一会儿,外面进来一个士兵,进了门,扑通一声就跪在了地上。“大师饶命啊,将军饶命啊,那天都是小的被猪油蒙了心,才偷喝大师的酒的,以后再也不敢了?”

    李响雷板着脸问到:“喝了几次?”

    那人抬头看了看,赶紧又低下头去:“喝了四五回。”

    “就你一个人。”李响雷说到。

    “是,就小的一个人,大师饶命啊!”

    “真就你一个人?”李响雷又问。

    “是就我一个人。”

    “一摊子酒十两银子,总共喝了我十五坛酒。总共一百五十两银子。你一年的俸禄是多少啊?”李响雷问道。

    “二两银子。”

    “奥,那你要七十五年才能还清。”李响雷轻描淡写的说到。

    “七十五年,大师你饶了我吧。下次我再也不敢了。”

    “奥,你没钱还是吧?”李响雷笑眯眯的问。

    那人点点头。

    “那这样吧。一两银子五军棍,你看你一年的俸禄才换十军棍,划算吧?”李响雷问到。

    “划算。”

    “那总共就是七百五十军棍,加上营中醉酒,一次二十军棍,总共五次,一百军棍,总共是八百五十军棍。你算算。”李响雷说到。

    那人开始在那里板着指头算,突然他说:“我没喝醉不能算醉酒。”

    “一次三坛子你都不醉?”李响雷问道。

    “我没喝三坛子,我只喝了一坛子。”那人赶紧讲到。

    “那剩下的谁喝了呢?”李响雷紧接着问道。

    那人闭嘴不说了。

    “你说了,我就少给你算一百军棍。你看看你们三个分七百五十军棍,一人才一百五十军棍,我再少你一百,你才五十军棍。等于你只要说出来,就少打七百军棍。”

    那人还是不说话。

    “七百军棍啊,折成银子可是三百五十两,你说我要是非要你赔银子你怎么办呢?等于你只要说出来我就少问你要三百五十两银子啊。那要多少年挣啊。是不是,说出来吧。多划算的事情,是不是。”

    那人点点头说:“三百五十两银子,是挺划算的。”

    “那就赶快说吧,说出来,我有不会怎么样他们,最多打几棍子,解解气就是了。”李响雷说到。

    那人刚想说,可是又低下头不说了。

    李响雷又诱惑到:“都是兄弟,要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是不是,喝酒一起喝,挨打要一起挨才是好兄弟不是吗?你说你一人在这里挨打,他们二人在外面偷着乐,多不公平啊!”

    那人听到这里,立马抬起头来辩解到:“他们不会偷着乐,他们不会偷着乐。他们都死了怎么偷着乐?”

    “你说谁死了?”李响雷问道。

    “王三和江潮都死了,我看着他俩被箭射死了。他们不会偷着乐的。要是他们还活着他们不会丢下我的,他们一定会和我有难同当的,不会丢下我不管的。”

    李响雷听到这句话,想起了这三个月战死的兄弟,这王三和江潮都曾跟过自己。他有气无力的吼道:“滚。”

    那士兵抬头看看,又看看四周,好像是在说自己。这时李响雷又一声:“滚出去,再乱看,我打你一千军棍。”

    那士兵一哆嗦,赶快跑出了营帐。

    帐内留下李响雷独自一人在那里沉思,过了一会儿,他叹了口气,站起身来,提起两坛老酒,往营地走去,他要去看看那些活着回来的弟兄,去看看那些受伤的弟兄们安顿的怎么样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天都有伤兵死去,李响雷和在军中的和尚们每天都为死去的弟兄们念经送终,祈求佛祖保佑他们能够升往极乐世界,不坠阿鼻地狱。有时候李响雷就想如果自己战死了谁会为自己诵经做法事呢。

    到了十二月,杨朔给李响雷一个新的任务,去骆驰城中筹备粮草。李响雷带着书记官和以前几个经常参与粮草筹备工作的老军务们就出发了。路经当年遇到剑仙的地方,那里的庙完全盖好了,名字起的也个性,叫做遇仙寺,也真够直白的。

    真正到了骆驰城中,找到了常驻骆驰城中筹备粮草的军官,李响雷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因为筹备粮草大多是在秋季,今年的任务已经完成了,都一堆一堆的放在仓库里,只用定时往前线送就是了。真正缺粮可能要等到来年六月。

    李响雷想了想也确定不了杨朔这样安排的意思,就安安稳稳的做他的军需官。

    往后的日子里,李响雷每天早上去仓库点个卯,就去干自己的事情了。他的故乡伯府就在骆驰城中,是永平王出资修建,现在刚开了一个头,完全竣工估计要等到两年后。

    刚开始的时候他还经常住在杨朔府上,或者是在城外菩提寺中过夜,后来由于经常出入永平王府,到了最后他基本上就都住在永平王府上,王府的管家给他挑了个小院,让他住在里面。他时不时的和永平王和王妃吴氏一起吃饭。有时候他会陪着王妃带着小王爷在花园里转悠。

    后来,李响雷住的小院里多了一个常客,当时他在皇宫里遇到的那个小姑娘。这时李响雷才知道那小姑娘竟然是永平王的千金裕华公主,当时小公主和她母亲在皇宫晋见太后,她的母亲是永平王的另外一个妃子秦氏。

    秦氏曾经也受到过一段时间的宠爱,但是后来年纪大了,永平王去她那里的次数也不多了。这秦氏平素和吴氏关系还算是可以,平常也有些来往。这小公主就是在和她母亲一起去吴氏那里的时候又遇到李响雷的。她按吴氏那里排亲戚,叫李响雷表舅,但是她更喜欢叫李响雷为和尚舅舅。秦氏虽然纠正了几次但是没有什么用,看李响雷也没有反对就随她了。

    李响雷是习武之人,讲究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所以每天早上天亮了他就爬起来练功,可是他后来发现这小姑娘有时候也起的很早,他刚起来不久,裕华公主就一蹦一跳的跑过来了。弄的他很纳闷,小孩子不是都挺能睡觉的吗?

    白天的时候,李响雷去哪里,裕华公主就跟着他到哪里,他去仓库清点粮食,处理事务,小公主也带着个丫鬟跟着。小姑娘整天在王府里,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大堆的粮食,所以她就很兴奋,在粮食堆上跑来跑去的,又是扒又是挖的,很是开心。有时候她也会缠住李响雷让李响雷抱着她,然后她问:“表舅,这是什么东西?”

    “这是麦子。”

    “麦子好做什么?”

    “麦子好磨成面。”

    “磨成面干什么?”

    “磨成面做馒头。”

    “馒头好干什么?”

    “馒头好吃。”

    “馒头没有点心好吃。”

    “磨成面也能做点心。”

    ……

    “表舅,这是什么,那么大一堆?”

    “这是草料。”

    “草料好做什么?”

    ……

    李响雷有时候被问的没办法回答了,比如有一次,小姑娘问他:“表舅那是什么鸟?怎么不会飞?”

    “那是鸡,鸡不会飞的。”

    “鸡从哪里来?”

    “鸡是蛋生出来的。”

    “蛋是哪里来的?”

    “蛋是母鸡生出来的。”

    ……

    然后这个问题就一直绕下去,绕到最后,李响雷只好找个江湖故事把小姑娘的注意力给转移过去了。

    开始的时候,一众下属们还纳闷,这了缘大师好像只有一个表姐,没听说有这么大的一个亲戚啊。慢慢的都知道这是小公主,所以大家都变着法子哄小公主,总是把她逗的高高兴兴的。小公主也不怕生,跟这一帮军汉们混的斯熟,有时候她也会把谁的帽子给藏起来,看着人家着急。

    过了年,小王爷也有一岁多了,由于见的多了,他早就跟李响雷不生分了,甚至是见了李响雷比见了他亲爹永平王都亲,他每次见到李响雷都把两只手伸的长长的嘴里含糊不清的叫着“舅……酒……舅。”

    每次李响雷都会接过他转上两圈,逗的他咯咯直笑。而裕华公主对这个弟弟也是非常感兴趣,有个什么好吃的了,都会记得给弟弟留一点,虽然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小王爷还小吃不了,她自己吃了。到了六七月的时候,小王爷也会走路了,他总是喜欢拉着他姐姐裕华公主的手在花园里乱转。但是每当他走累了的时候就会喊:“和尚舅舅,抱抱!”“抱抱!”

    每当李响雷给裕华公主讲故事的时候,他也会瞪着大眼睛,一眨一眨的看着,小公主笑他也咧着嘴咯咯的笑,好像他也听懂了似的。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八月中旬,他才押着粮草往黑石峡赶去,杨朔的命令上讲天月国又出现了大批骑兵,让他回去备战。

    </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