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的话挑逗性很强呀,虽然说上战场打仗有风险,但在骊山没日没夜的干活更遭罪。章大人都说了打赢了就自由了,要是表现好还能在事业单位混到铁饭碗,对手只不过是一群小毛贼,我们这边有70万人,剿灭他们岂不是很轻松就能搞定的任务,报名参战真是低风险高回报的好事。
在章邯的连哄带骗之下,骊山工地的劳工纷纷报名。章邯整顿了士兵后颁发武器,他是兵工厂的负责人,兵器方面自然不成问题,这支临时政府军配备了青铜剑以及大弩等高精尖武器。章邯对军队进行了简练的培训,随后指挥大军直奔周文的军营杀去。
从时间上来看,秦二世召开紧急会议,章邯主动请缨,再到骊山招募兵马进行集训,虽然用时不长,但多少还是花费了一些时间的。周文军团距离咸阳非常近,如果他们快速推进的话,章邯恐怕连组织劳工参战的机会都没有,但周文却一直按兵不动,他怎么了?
周文明白兵贵神速的道理,但他有些犹豫,他的军队推进速度太快,完全脱离了陈胜的西征军团,孤军深入到秦政府的核心区域,周文并不清楚咸阳的兵力如何,不敢轻举妄动。
除了心态出了问题之外,周文还遇到一个大麻烦,起义军粮食不够了。其实原本这支队伍并不缺粮,但这一路打下来收编了大量的地方武装,还有很多吃不上饭的贫苦百姓加入,队伍是壮大了,生活成本也高了,很多人投奔起义军是拖家带口的,吃饭人的太多了,虽然沿途征缴了一些粮食,但还是不够几十万人吃的。在周文看来打咸阳这样的大城市不是一两天的事儿,拖个十天半个月的都有可能,没有足够的后勤保障是不行的,所以他在戏停了下来等待陈胜的支援。周文等来等去,陈胜送来的粮草没有看到,他眼前出现的是数以几十万计的秦兵。章邯的军队到了,大战开始!
两军在骊山脚下展开血拼,一时间万马嘶鸣箭如骤雨剑戟交错。过程很血腥,结果很明确,周文军团惨败,数万人战死,战车损失殆尽。周文带着残部败走,被迫退出函谷关,咸阳危机解除。
周文为什么输了?从士兵数量上来看,周文的军队并不少,骊山工地有70万人,但并不是这70万都跟着章邯上战场了,具体出征多少人有争议,大概在二三十万左右,而周文手中至少有20万人,所以要是拼人数的话并不吃亏。
从武器上来看,秦军确实要好一些,但起义军也不是很差,他们沿路攻占郡县打开官方库房收缴了不少兵器,也许整体质量比不上秦军,但也不会差很多。
秦军和起义军最大的差别在于统帅的能力,章邯是参加过统一战争的人,有一定的作战经验,而且他的军事天赋很棒,能够游刃有余的调动数10万人的大军团进行攻防,这一点是周文做不到的。周文从根本上来说还是一位文官,他带几千人尚可,几万人就有些吃力了,几10万人就不知道怎么办了,起义军在他的指挥下只是无条理的横冲乱打,遇到有战术有阵型的秦军只能完蛋。
还有一点,秦军是由劳工组成的,这些劳工多数是刑徒,他们盼望着打硬仗恢复自由身,战斗欲望更足。起义军中多数是混饭吃的,打顺风仗还成,遇到逆风就想跑,没有坚定的革命信仰。另外秦军应该吃饱了饭才上战场的,而起义军正缺粮,饥肠辘辘的打仗肯定吃亏。
打了败仗的周文退守函谷关外的曹阳亭,他在这个地方停了下来收集人马囤积粮草准备再战,这一停就是两个多月,奇怪的是章邯并没有追过来。
章邯有他的苦衷,他的军队在骊山大战之后内部出了问题,很多士兵在打了胜仗之后就跑了,因为他们发现自己被骗了,起义军根本不是小毛贼而是几十万的悍匪,这次打赢了并不代表下次也能赢,既然皇帝已经颁布特赦令了,不跑还等什么?保命才是最重要的。
周文在曹阳亭驻守的两个多月等于给章邯提供了喘息的机会,章邯利用这段时间调集了函谷关以西的秦军,这一次可是真正的正规军了,战斗力比之前参加骊山战斗的那支队伍不知道强了多少倍。当章邯的这支军队出现在曹阳亭的时候,周文体验到的就是巨石压卵,他的起义军很快就崩溃了。周文侥幸逃脱撤退至渑池,章邯这一次没有再给周文休养生息的机会了,他率军快马加鞭追击周文,在渑池大破再次大破周文的军队。周文军团至此全军覆灭,绝望的周文拔剑自刎。
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法战争中有一个不解之谜,那就是敦刻尔克大撤退,英国以全国之力调用了一切可以在海上航行的船只,用了九天九夜的时间将33万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救回了英国本土,这33万人在日后成为了大反攻的主力军。
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成功堪称奇迹,因为当时英法联军已经陷入了德国设置的陷阱,德国两大集团军形成夹击之势,只要稍微用力就可以如同钳子夹核桃那样将英法联军消灭,英国远征军第二军军长布鲁克上将当时在日记中写道:“只有发生奇迹才能拯救我们了。”
然而,奇迹真的发生了,希特勒命令古德里安指挥的坦克军团停止前进,据说当古德里安看到希特勒的手谕时目瞪口呆,他的军队距离敦刻尔克只有不到20公里,机械化行军很快就可以杀过去剿灭英法联军,却只能眼看着对手一批又一批被送上船安全逃脱。
希特勒为什么要手下留情?历史以及军事学家们有很多的解释,在这里就不多讲了,我们只需要看到他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放虎归山。周文在兵抵骊山附近的时候停止进军虽然有情可原,但他确确实实失去了推翻秦帝国的最佳机会,可惜,可叹!</b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