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重生三国之公孙世家

第七十五章你喝了吗

    众人商量了一整天,最后只能无奈的决定:加紧筹备以防京师有变,只要有确却消息说是有人乱来,幽州立即出兵勤王,一天之后幽州勤王路线图新鲜出炉。

    勤王路线共三条:陆路两条、水路一条。

    陆路两条:

    第一条:在代郡出幽州越过并州的雁门、太原、上党三郡,再穿过司隶的河内,到达河南尹洛阳,河东肯定没法穿过,那是董卓的老巢。

    第二条:在涿郡出幽州,越过冀州的中山、常山,再穿过并州上党和司隶的河内郡,到达河南尹洛阳。

    水路:在幽州出海,到达河水(黄河)入海口,然后沿河而上,直插洛阳,这条路线是幽州在黄巾起义那年救援灾民的主要路线之一。

    陆路几千里的长途行军,没有几天甚至十几天的休整,士卒和战马战斗力会大大降低,并且道路难行,后勤、辎重运输风险太大,再说冀州和并州让不让幽州兵马过境也是一个大问题。

    水路勤王不需要越过其他州的陆路地盘,在河水上经过青州、兖州的时候,两州即使不愿让幽州军过境,也拿幽州的船队没办法,这年月,没有任何势力的水军能抗衡幽州水军。

    并且水路可以日夜兼行,士卒和战马上岸之后,只要简单休整一两天,就可以形成战斗力,后勤运输在不影响幽州民用的情况之下,运力完全可以满足三万军队需要。

    据公孙续估算,万一战事需要,倾全幽州之力,可保证八万大军半年之用,时间再长,就会影响幽州的经济,使幽州后续乏力。

    幽州众臣工在灭东鲜卑之战后,都认识到打仗打的就是钱粮,决不能因为战事而导致经济受损,那样的话就跟汉武帝末年一样,会给幽州带来极大隐患。

    汉武帝前期,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对外军事取得极大胜利,打出了国威,奠定了中华疆域,汉武帝也凭此成为千古一帝。

    到了武帝末年,因对外长期战事,国内民生凋零土地兼并严重,各地起义不断,汉朝总户口(不是人口)甚至因长期战争下降了一半。汉武帝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于是在征和四年(前89年)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罪己诏,即《轮台罪己诏》。

    《轮台罪己诏》发布之后,汉朝转入了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的道路上来,但后世仍有些人称,武帝末期的土地兼并,埋下了西汉灭亡的隐患。甚至有些极端的说法认为汉武帝干的是暴秦事,没灭国只是万幸。

    权臣霍光在武帝死后继续奉行了发展经济的道路(汉昭帝年间),再加上一代明主汉宣帝横空出世,西汉才有了昭宣中兴,逃脱了亡国的命运。

    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汉宣帝,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平头百姓知道汉宣帝的不多,但他确实是一个很有能力的皇帝,知道的也当温习一下。

    在魏晋南北朝之前,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汉朝尤其是西汉,以制定庙号、谥号极其严格而著称。

    皇帝的庙号一般来说开国曰祖,治国有方曰宗,仅有个别继位的皇帝功勋确实卓著,也称祖,比如著名的康熙皇帝庙号圣祖(这个我不认可,但国家为了民族团结掩耳盗铃,我一个小市民也只好认了)。

    在有211年时间,历经12位皇帝的西汉历史之中,只有四位皇帝有庙号,即:

    1、汉高祖刘邦,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这个不多说。

    2、汉文帝刘恒,谥号孝文帝,庙号太宗,文景之治的开创者。为啥他儿子汉景帝没混上庙号,难道汉景帝真的如史书中说的那么刻薄?得罪读书人太多,伤不起啊。

    3、汉武帝刘彻,谥号孝武帝,庙号世宗,这个不解释。

    4、汉宣帝刘询,谥号孝宣帝,庙号中宗。这个得解释,幼年流落民间,一朝潜龙跃渊坐上世间最高座位;隐忍蓄势,用给曾祖父汉武帝刘彻上庙号为由树立威信;自丰羽翼,平乱定鼎,在权臣霍光死后逐步架空霍家,最后平定河东霍氏叛乱。

    当政治国的时候执行汉武帝‘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即外儒内法;对百姓宽减,对腐&败官吏严厉打击;击破西羌各部;降服与大汉缠斗140余年的匈奴,呼韩邪单于亲自到长安俯首称臣;颁行《史记》。

    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西域广袤地域正式归大汉管辖,属华夏疆土,大汉天威自此远达葱岭万里以外。

    汉宣帝刘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中宗为庙号的皇帝,商中宗太戊是国王,呵呵,中宗是中兴之主的庙号,庙号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给上的庙号,刘秀以布衣身份最后建立东汉王朝,本事与他祖宗刘邦有的一拼,他老人家的法眼自然是准的。

    汉宣帝的丰功伟绩有诗为证。

    唐·豆卢回《登乐游原怀古》(缅惟汉宣帝)

    缅惟汉宣帝,初谓皇曾孙。

    虽在襁褓中,亦遭巫蛊冤。

    至哉丙廷尉,感激义弥敦。

    驰逐莲勺道,出入诸陵门。

    一朝风云会,竟登天位尊。

    握符升宝历,负扆御华轩。

    赫奕文物备,葳蕤休瑞繁。卒为中兴主,垂名于后昆。

    雄图奄已谢,余址空复存。

    昔为乐游苑,今为狐兔园。

    朝见牧竖集,夕闻栖鸟喧。

    萧条灞亭岸,寂寞杜陵原。

    幂詈野烟起,苍茫岚气昏。

    二曜屡回薄,四时更凉温。

    天道尚如此,人理安可论。

    有感兴趣的朋友自己查一下宣帝的资料吧,这伙计本事真没的说。

    路线图制定出来,简单对比一下,显而易见,水路勤王的优势很明显,所有人都赞成使用这个路线,另两个陆上行军路线作为后备方案。

    公孙续提出水路勤王还有个问题,那就是幽州士卒大多不懂水性:不会游泳加不适应坐船。

    这可是个硬伤,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船在水上真出点事,落水的旱鸭子们就得都交代了。

    不会水那就训练啊,反正现在是八月,天气不算太冷。

    幽州境内大河之中出现了一群群练习游泳的人。

    会议结束之后不久,幽州军人之中出现了新的问候语:今天你喝了吗?

    “天气变冷之后再练习坐船吧,坐船习惯了再说普通士卒水战的事。”

    公孙续站在河边上想,“又不是训练专业的水军陆战队,对士卒们的水战要求不高,能在船上站稳就行。”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br>

    </p>